材剧志大的意思,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7-30 0
  1. 先秦、西汉、南宋儒学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2. 材剧志大是什么意思

抱负不凡、壮志凌云、豪情壮志、鸿鹄之志、鲲鹏之志

一、抱负不凡

白话释义:抱负:远大的志向。指有远大的志向,不同一般。

材剧志大的意思,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朝代:宋

作者:楼钥

出处:《绩溪县尉楼君墓志铭》:“念吾兄抱负不凡,不见于用。”

翻译:想到我哥哥远大的志向,不被重用

二、壮志凌云

白话释义:形容理想宏伟远大。凌云:直上云霄。

朝代:近代

作者:姚雪垠

出处:《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这号人,在困难中不是低头叹气,而是奋发图强,壮志凌云,气吞山河。

三、豪情壮志

白话释义:豪迈的情感,远大的志向。

朝代:近代

作者:茅盾

出处:《温故以知新》:“他们大多数两鬓添霜;然而豪情壮志;更见坚强。”

四、鸿鹄之志

白话释义:比喻远大的志向。

朝代:西汉

作者:司马迁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唉,燕子、麻雀这些小鸟哪里能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

五、鲲鹏之志

白话释义:古人用鲲鹏之志形容志向远大。

朝代:春秋

作者:庄周

出处:《逍遥游》,其实鲲鹏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当鱼的时候很大的鱼,当鸟的时候还是很大的鸟,古人用鲲鹏之志形容志向远大

先秦、西汉、南宋儒学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形容人有志向的成语:抱负不凡、壮志凌云、鸿鹄之志、豪情壮志、老骥伏枥。

1、抱负不凡

解释抱负:远大的志向。指有远大的志向,不同一般。

出自雨村兄真抱负不凡也。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壮志凌云

反义词鼠目寸光

2、壮志凌云

解释:壮志:宏大的志愿;凌云:直上云霄。形容理想宏伟远大。

出自:这号人,在困难中不是低头叹气,而是奋发图强,壮志凌云,气吞山河。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老骥伏枥、鸿鹄之志、壮气凌云、豪情壮志、雄心勃勃、雄心万丈、意气风发、抱负不凡、青云之志、雄心壮志、斗志昂扬

反义词好逸恶劳、无所作为、暮气沉沉、垂头丧气、人穷志短、无所事事

3、鸿鹄之志

解释: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向。比喻远大志向。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释义:“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青云之志、胸怀大志、雄心壮志、壮志凌云、鲲鹏之志

反义词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胸无大志

4、豪情壮志

解释:豪迈的情感,远大的志向。

出自:茅盾《温故以知新》:“他们大多数两鬓添霜,然而豪情壮志,现见坚强。”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壮志凌云、雄心壮志、慷慨激昂

反义词碌碌无为、万念俱灰

5、老骥伏枥

解释: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出自: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释义: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近义词老当益壮、人老心不老、壮志凌云

反义词老气横秋、老态龙钟

材剧志大是什么意思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主要派别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陆明鉴。

战国时期儒家内部分化而形成的八个学派。

孔子一生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学生众多,有所谓“***三千,贤人七十”之誉。而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孔门***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所以,孔子逝世以后,孔门***就开始逐步分化。到了战国的中后期,儒学在成为“显学”的同时,在儒家内部也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派别。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会胡仲良氏之儒,有也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限于历史文献资料,对战国儒家这八派简述如下:

▲“子张之儒”: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期陈国阳城(今河南淮阳)人,生于公元前503年,卒年不详。子张是孔子晚年的***,从学后学业出众,与子夏、子游齐名。曾从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之间遭到过围困。他勤学好问,经常与孔子讨论各种问题,《论语》记其向孔子问学达二十次之多。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率语·子张》),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论语·子张》)的人和事。子张的秉性有点偏激,孔子曾批评他“师也过”,“师也辟” (《论语·先进》)。但他为人博爱容众,交友颇广,认为君子应该“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论语·子张》)。子张终身未仕,孔子死后,居陈国,收徒讲学。子张下来的***以后就形成了“子张之儒”,被列为战国儒家八派之首。“子张之儒”的学术或政治主张究竟如何,现在已难知其详。荀子在其《非十二子》中曾十分严厉地批评“子张之儒”,把他们称之为“贱儒”,说:“弟佗其冠,礻中礻覃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这个批评似乎没有列出什么学术或思想上的根据,仅讲一些言行举止而已。一般以为荀子所斥可能是指战国末期依附于“子张之儒”一派门墙的人。如清儒郝懿行以为,是指那些徒似子张之貌而不似其真的人(参见王先谦《荀子集解》引)。现代学者敦沫若根据“子张之儒”具有博爱容众,严己宽人等特点,认为“子张氏的后学们似乎更和墨家接近”,并推测“墨翟受了子张的影响”(《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

▲“子思之儒”: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参见本书“子思”条)。关于子思之儒“的学术或政治主张究竟如何,现在已难知其详。荀子在《非十二子》中从否定的角度略有论及,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按大多数宋儒的观点,“子思之儒”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儒爱道德范畴“诚”这一精神实体提高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对儒家的心性之学有重大贡献。宋儒之说,近代以来有不少学者表示怀疑。

▲“颜氏之儒”:

综合《论语》、《史记·仲尼***列传》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孔子***中姓颜的共有八人,他们是:颜无繇、颜回、颜幸、颜高、颜祖、颜之仆、颜哙、颜何。“颜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学所传,今天已难确断,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以颜回为代表的。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参见本书“颜回”条),其学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安贫乐道,重在下功夫实践孔子的仁德思想。此外,在《庄子》一书中,也提到过颜回之学的“坐忘”、“心斋”等修养理论。

▲“孟氏之儒”:

学术界一般认为,“孟氏之儒”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参见本书“孟子”条)。孟子曾自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则谓其“受业于子思门人”。又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说“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则“孟氏之儒”又当与“子思之儒”为一系。敦沫若认为,“孟氏之儒”不仅与“子思之儒”为一系,而且也与“乐正氏之儒”为一系《十批判书·传达有八派的批判》。

▲“漆雕氏之儒”:

综合《论语》、《史记·仲尼***列传》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孔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们是: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孔子家语·***解》作漆雕从),学术界一般认为“漆雕氏之儒”是以漆雕开为代表的。漆雕开,《汉书·艺文志》作漆雕启,据宋儒王应麟考证,“启”为原名,***避汉景帝名讳改为“开”,春秋末期鲁国(一说蔡国)人,生于公元540年,卒年不详。漆雕开是孔子***,孔子曾让他去做官,他说对做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表示很赞赏(参见《论语·公治长》)。漆雕开具有不屈的勇气,《韩非子·显学》中说:“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在对人性的看法上,主张性有善有恶,《论衡·本性》中记:“宓(不齐)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世硕)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根据这些资料,现代学者研究认为:“漆雕氏之儒”不愿做官,好勇任侠,属于孔门***中任侠的一派;这一派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宓子贱、公孙尼子、世硕等都是这一派的主要成员;《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漆雕子》、《宓子》、《世子》、《公孙尼子》,说明他们当时都有著作(均已佚);此外,《孟子·公孙丑上》称善于“养勇”的北宫黝,亦当属于“漆雕氏之儒”(参见郭沫若《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蒙文通《古学甄·漆雕之儒考》)。

▲“仲良氏之儒”:

战国儒家八派中这一派不可考。据郭沫若推测,“仲良氏之儒”或许就是《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陈良一派。据《孟子》记载:“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陈良的***有陈相、陈辛等,后来欣赏农家许行的学说,曾遭到孟子的严厉批评。据陈奇猷推测,“仲良氏之儒”或许是《礼记·檀弓上》所载的仲梁子一派仲梁子,东汉郑玄在《礼记注》中说是鲁人。据《礼记·檀弓上》上记:“曾子曰:尸未设饰,故帷堂,小敛而彻帷。仲梁子曰:夫妇方乱,故帷堂小敛而彻帷。”又《毛诗传》中引有仲梁子语,而《毛诗》源自子夏,所以这一派可能兼有曾参、子夏二家之学(参见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显学》校注)。

▲“孙氏之儒”:

学术界一般认为“孙氏之儒”就是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的治学传统,是儒家经学的主要传播者之一;在政治思想上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倡言礼法兼治;哲学上主张“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参见本书“荀子”条)。“孙氏之儒”中除那些传承荀子经学的***之外,有名者是韩非和李斯,但他们两人已经突破了其老师荀子的儒家学派的界限,而成为法家中的代表人物。

▲“乐正氏之儒”:

战国儒家八派中这一派也不可考。据郭沫若推测,“乐正氏之儒”或即孟子***乐正克,因此当属“孟氏之儒”一系。据陈奇猷推测,“乐正氏之儒”或为曾子***乐正子春,因此当传曾子之学(参见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显学》校注)。

总之,战国时期的儒家八派,是当时“百家争鸣”中传达有内部出现的派别,它们之间的观点很不相同,但都自认为是代表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从以后的历史发展来看,主要是孟子的一派和荀子的一派影响颇大。

指才智多, 志向 大。 成语出处: 《荀子·非 十二 子》:“略法先王而 不知 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繁体写法: 材剧志大 注音: ㄘㄞˊ ㄐㄨˋ ㄓㄧˋ ㄉㄚˋ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