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灰未冷山东乱的意思_坑灰未冷山东乱全诗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8-02 0
  1.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诗什么意思啊?
  2. 竹帛烟销是指什么历史
  3.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4. “坑灰味冷山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历史是?
  5.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一焚书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的意思_坑灰未冷山东乱全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就秦末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陕西秦始皇“焚书坑”及“坑儒谷”遗址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贾谊《过秦论》:“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说“关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秦都咸阳四周虽有这许多关山河川包围着,但仍然锁守不住,所以《过秦论》又说:“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再坚固的“篱笆”也挡不住起义军队的长驱直入。诗以“关河空锁祖龙居”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言简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现,把“帝业虚”这个抽象的概念写得有情有景,带述带评,很有回味。“祖龙”指秦始皇。这里不用“始皇”而用“祖龙”,决非单纯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项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而今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而且曲折有文,合乎诗歌用语韵味。

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结果适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夸张的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实际上从焚书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前后相隔整整四年时间。

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从“竹帛”写起,又以“书”作结,首尾相接如环,显得圆转自然。

议论性的诗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显示意象,委实很不容易。这首诗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希望对你有帮助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诗什么意思啊?

此为唐朝诗人章碣的《焚书坑》,全诗为: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描绘的是秦末的事情,秦汉时期“山东”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即秦国东边的中原地区,本诗之中的“山东”便是此意;另一个意思则是泛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附: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县、陕县南部,向东延伸的余脉称为邙山。崤山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隔黄河与山西省的中条山相望,共同构成一段岩石峡谷,有著名的三门峡。崤山自古以险峻闻名,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

竹帛烟销是指什么历史

焚书坑内的灰烬未冷山东已发生,灭亡秦国的刘邦和项羽原本并不读书。

出自唐代诗人章碣创作的一首七绝《焚书抗》。

全诗如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译文如下:

燃烧竹帛的青烟散尽帝业也化而为虚,函谷关和黄河白白护卫着始皇帝所居。

焚书坑内的灰烬未冷山东已发生,灭亡秦国的刘邦和项羽原本并不读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取丞相李斯的建议,于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烧毁图书(医药、卜筮、农作书籍除外),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活埋儒生,力图使他的帝业延续下去。作者可能到过烧毁图书的地方,耳闻目睹,有感而作。

作品赏析

这首诗否定秦始皇焚书策略,认为这一举措对稳固帝业毫无用处,但是诗人没有提出切实的措施能帮助秦始皇稳固基业,也没有探讨秦代灭亡的真正原因,而是将这种思考留给了读者。这种方式既可以说是对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也在另一方面透露出诗人见识的不足,难以给读者一种思想上的警醒。

百度百科——焚书坑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竹帛烟销”语出唐朝诗人章碣的《焚书坑》,全诗为: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描绘的是秦末的事情,秦汉时期“山东”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即秦国东边的中原地区,本诗之中的“山东”便是此意;另一个意思则是泛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附: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灵宝县、陕县南部,向东延伸的余脉称为邙山。崤山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隔黄河与山西省的中条山相望,共同构成一段岩石峡谷,有著名的三门峡。崤山自古以险峻闻名,是陕西关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

竹帛烟销反映了历史上秦始皇焚书:

秦朝为加强思想控制取的焚毁书籍、坑杀儒生的措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凡秦书以外的史书以及非博士收藏的“诗、书、百家语”全部焚毁,民间只准保留医药,卜书、种树之书;民间藏书限期交官府焚毁,谈论诗书者处死。公元前212年,以“谣言以乱黔首”捕捉方士和儒生460人,全部坑杀与咸阳。焚书坑儒是秦为加强思想控制取的极端手段,对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坑灰味冷山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历史是?

这两句诗流传甚广,出自唐人章碣的七绝《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章碣生活于836年—905年,是乾符三年(876)的进士。他中第两年后,发生了黄巢起义,动摇了唐朝的根基。

这首诗表示,虽然统治者想方设法控制了文化舆论、建立了制度,但是德不配位,终究还是要被赶下台的。

这首诗第一句从竹帛烟销写起,到刘项不读书结束,首尾呼应。最后两句翻译成白话,意思是,始皇帝为了江山永固不惜干出了焚书坑儒这种反智的历史倒车行为,然而那些被焚烧的书籍灰烬都还没有完全冷却,帝国却已经处处生烟,地地冒火,反旗蜂举了,其中灭亡秦朝最大的两个功臣,刘邦和项羽可都是出名不爱读书的人,统治能不能稳固,百姓会不会造反,跟读不读书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联系。

当然,对于秦国最终灭亡的具体原因我们不去探讨,这首诗也不是完全为了讽刺秦国而写。

诗人借古讽今,用秦国的结局来警示后人。

诗人认为,和治水一样,发现问题用堵的方式消灭民意和文化思想不会有太好的结果,至于怎样才是最好的方法,诗人并没有说,而是留给读者去思考。

章碣去世时70岁,两年后,朱温篡唐。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四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跟着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后秦朝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章碣的七绝《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山东指崤山以东。

坑灰未冷指的是秦朝焚书坑儒,

山东乱指陈胜吴广起义,山东指崤山以东。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的题目是《焚书坑》,有的版本中作《焚书坑诗》。作者章碣,有人说是晚唐,有人说是唐五代。

诗的大意说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儿。诗中的“竹帛”指书的印刷材料,是当时文字的载体。“祖龙”指秦始皇。据说有位老者告诉秦始皇的手下一句话“祖龙当死”,而秦始皇就认为“祖龙”指的就是自己。后人作品中常用“祖龙”指称秦始皇,大约来源于此。“山东”是指淆山以东的地方,尤指淆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刘项”指刘邦与项羽。刘项也是读一点书的。项羽还读过一些兵书。诗人原意应是指陈胜、吴广,但陈吴名气远不如刘项大,且刘项虽说读过一点书,但并不多,故以两人代之。据两人讲话做事看,想来于儒家诗书读得甚少,否则也不至于造反了。看到秦始皇出游,刘邦说:大丈夫亦当如是。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这显然不是儒家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