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书法-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9-07 0
  1. 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送上一副挽联,曾家人看完激动落泪
  2. 丽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3. 左宗棠晚年为何要和有恩于自己的曾国藩彻底决裂?
  4. 挽联造句
  5. 曾国藩左宗棠交恶的导火索:争论洪秀全之子是否已死
  6.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这三个人关系是怎么样的?

左宗棠挽曾国藩:“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李鸿章挽曾国藩:“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左宗棠为陶澍撰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书法-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郑孝胥挽张勋:“使我早识公,救败岂无术;犹当歌正气,坐得桑榆日。”

张勋死,王雨辰挽说:“江西只有两个人:不幸李烈钧败亡!更不幸这位大帅死亡矣!这怎么得了啊;在下要问一椿事:是从前清朝好呢?到还是活在民国好呢?咦恐怕难说吧?”

赵尔巽在清朝即有人望,国变后他出任编撰《清史稿》的总裁,开始以史家眼光看待时局。张勋死,他写挽联:“英雄成败皆千古,师友交期尽九原。”

章太炎挽:“孙郎使天下三分,当魏德初萌,江表岂曾忘袭许?南国是吾家旧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

杨度挽:“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全世界能全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陈炯明挽:“惟英雄能活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章太炎挽:“举国尽苏联,赤化不如陈独秀;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

李大钊挽:“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诞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于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陈炯明之死,吴稚晖挽以联曰:“一身外竟能无长物,青史流传,足见英雄有价;十年前所索悔过书,黄泉送达,定邀师弟如初。”

朱执信不幸遇害,闻讯极为悲痛,“如失左右手”。陈独秀在挽联中称誉说:“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于右任写陈其美诗:“十年薪胆余亡命,百战河山吊国殇。霸气江东久零落,英雄事业自堂堂。”

1916年10月31日,黄兴在上海病逝,蔡锷在日本接到噩耗,致挽联说:“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公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人。”

挽康有为联:“祝宗祈死,两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陆沉鱼烂之残;西狩获麟,微言遂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木坏之悲。”

蔡元培挽:“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

陈少白挽:“五就岂徒然,公论定当怜此志;万言可立待,天才端不为常师。”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挽子联:“考史诗所载,沈湘捉月,文人横死,各有伤心,尔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亦遭惨劫;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妇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王国维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

陈寅恪挽王国维联:“十七年家国久魂消,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造命倍伤神。”

赵元任挽刘半农联:“十载唱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厚黑教主李宗吾去世后,任瑞如先生挽联说:“教主归冥府,继续阐扬厚黑,使一般孤魂夜鬼,早得升官发财门径;先生辞凡尘,不再讽刺社会,让那些污吏劣绅,做出狼心狗肺事情。”

李坚白挽李宗吾说:“寓讽刺于厚黑,仙佛心肠,与千正言先后辉映;致精力乎著述,贤哲品学,拟廿四史今古齐名。”

蔡元培挽鲁迅联:“著作最谨严,岂惟中国史;遗言太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1942年陈独秀去世,陈铭枢挽曰:“谤积丘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

蒋介石挽胡适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中新思想的师表。”

路翎死后,牛汉挽联:“天下之大事业多艰奈何容不下路翎忠贞之辈;文艺多艰人才多难且问为什么左痞庙堂不衰。”

冯友兰挽梁漱溟:“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启功挽梁漱溟:“绍先德不朽芳徽,初无意,作之君作之师,甘心自附独行传;愍众生多般苦谛,任有时,呼为牛呼为马,辣手唯留兼爱篇。”

陈独秀对朱执信的去世,有挽联曰:“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1925年孙文如愿所偿的病逝于北京,章太炎先生遥寄的一副挽联:

举国尽苏联,赤化不如陈独秀

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

1942年5月,陈独秀在四川一个不通公路的闭塞山村(今重庆的江津市五举乡石墙村)寂寞而死。笔者十多年前曾考察过陈独秀晚年行踪和他的死,搜集到时人拟的三副挽联或哀词。陈独秀病势沉重之际,他的老友高语罕预挽一联:

喋喋毁誉难凭!大道莫容,论定尚需十世后!

哀哀蜀洛谁悟?彗星既陨,再生已是百年迟!

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时高足已成名教授的陈锺凡从报纸上看到陈锺凡从报上看到陈独秀辞世的消息后,悲从中来,立即写了一首哀词:

生不遭当世骂,不能开一代风气之先声;

死不为天下惜,不足见确尔不拨之坚贞。

生死嚼然斯何人,怀甯仲甫陈先生。

先生之学关世运,先生之志济群生;

斯世斯民方梦,先生肆意其孤行。

孤行长往何所图?口以杜、身以诛,穷坚志壮终不渝!*

(我所据版本与论文集中引录小有不同)

最出人意料的是与陈独秀没有多少交往的陈铭枢也拟了一副挽联:

言皆断制,行绝诡随。横览九洲,公真健者!

谤积丘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

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送上一副挽联,曾家人看完激动落泪

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资质是存在差距的。

世人通常会更关注和青睐聪敏的人,而忽视资质平庸的人。但晚清名臣 曾国藩却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完美地诠释了:笨,其实也是一种优势。

曾国藩从小就被人视为“愚蠢之辈”。左宗棠评价曾国藩:“才具稍欠开展。”直白的说就是觉得他脑子不灵光。连曾国藩自己也承认:“余性鲁钝。”总之,曾国藩的天资实在平庸得可以。

可最后他用实践向世人证明了:一个资质平庸的人,通过自我完善,也可以成为超凡脱俗的圣贤英豪。 自古圣贤可佩但不可学,唯有曾国藩可佩也可学!

守拙:一步步一件件的做事

“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认为天道忌巧,凡事都想走捷径,搬弄小聪明,最终只会弄巧成拙。他在书房中悬挂“守拙”这两个字用以时刻自省,告诫自己。

守拙这一独特的人生哲学,得自于曾国藩的读书经历。他父亲的教学方法非常简单,就是要求他 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有一个故事广为流传的故事:

某晚,13岁的曾国藩迈进书房点燃油灯,背起一篇三百字的小文。在他进入书房前,房间进了一小偷,听见有人进来,便躲在了房梁之上,想等曾国藩入睡之后再偷点值钱的东西。哪知曾国藩背到半夜三更还背不下来。小偷等啊等,就是不见他去睡觉,最后忍无可忍,就飞下房梁愤怒地指着曾国藩,并对他说:“你读了那么多遍,我都能倒背如流,你居然还是不会背,从未见像你这么笨的人。”随后,小偷把那篇文章一字不落的背诵下来,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开了,曾国藩听后惭愧不已,从此学习更加勤奋。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 曾国藩确实不聪明,但却十分有毅力。他认为,人贵有恒,有恒心则事无不成。 就是用这种笨拙的死磕精神,加上数倍于别人的努力,最后成为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半个圣人”。

曾国藩从16岁开始参加科考,考了七次才中秀才,还是倒数第二名。但曾国藩中秀才的第二年,就中了举人;中了举人又四年,他就高中进士。而他那些早早考中秀才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曾国藩一路走过来,靠的全是笨劲。 因为笨拙,所以不懂得取巧。遇到问题也只知道死磕硬钻,才能不留死角。所以曾国藩说:“拙看似慢,实则最快。”

不仅读书如此,打仗也是如此。曾国藩作为一个文人,并没有古代名将料敌如神、运筹帷幄的本事,他的作战要领只有六个字,就是“结硬寨,打呆仗”,从来不求奇谋巧计。左宗棠多次取笑曾国藩用兵不知变通,简直是个呆子。但曾国藩就是凭借这个笨方法,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国的叛乱。

做事“一步步、一件件”, 可以说是曾国藩最大的特点。他把自己从一个非常笨拙的人,变成了一个智慧超群德行兼备的人。 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在于他的“尚拙”修身的智慧。笨拙的人不会取巧,一步一个脚印,反而比别人走的更稳、更远。

勤勉:为人当有“五勤”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曾国藩提出“以勤治事”,他说为官者当有五勤:

一曰 身勤 :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即身体力行,亲自办事。

二曰 眼勤 :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即勤于看书,也要勤于阅人。

三曰 手勤 :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即勤写字,包括写日记和家书。

四曰 口勤 :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即锻炼口才,但不出口伤人。

五曰 心勤 :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即时刻反省,锻炼心意。

这不仅是为官之道,更是为人处世之道。 五勤到手,天下我有。

比如手勤。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

第一个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第二个是读书习惯:他规定自己每一天必须坚持看历史不下十页,饭后写字不下半小时。曾国藩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

第三个是写家书的习惯:据说曾国藩仅在 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 ,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才辈出。

再比如身勤 。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在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

言传不如身教,曾国藩就是这样影响手下的幕僚和将领的。不管是个人修行还是管理团队,这一点都至关重要,要给周围的人和下属做一个好榜样。

至诚:真诚到对手都信任你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

在这句话中,曾国藩告诉我们,只有天下最真诚的才能胜天下最虚伪的。而不是按照以恶制恶的逻辑来以毒攻毒,而是以水克火、以柔克刚。因为虚情意只能赢得他人一时的好感,却不能长久,真正能够长久的唯有至诚!

在晚清时期,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是湖南人,年龄仅仅相差一岁,而且同为晚清中兴4大名臣。但这两个人的恩怨纠葛却非常的戏剧化,前面我们提到说曾国藩的天资很一般,而左宗棠正好完全相反,天资卓越,是一个绝世奇才。

左宗棠15岁就中了秀才,20岁就中举人。但之后,左宗棠连续3次进京赶考都名落孙山。而曾国藩恰恰就是左宗棠的反衬,曾国藩中举人之后,科举之路就非常顺利,中进士,点翰林,紧接着10年7次升迁,官位远在左宗棠之上。所以左宗棠看待曾国藩,下意识中就有一种敌意。

由于曾国藩的天资不是太高,左宗棠就瞧不起曾国藩,经常讥曾国藩“才短”、“兵机每苦钝滞”,就连他的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过他太“儒缓”。面对这些讥讽,曾国藩只是一笑置之,并且大度地承认左宗棠的能力确实是百年一遇,自己自愧不如。每次上朝时遇到左宗棠,曾国藩也主动作揖问好,态度十分恭敬。 有次左宗棠问旁人,你觉得我与曾国藩的能力孰强孰弱?旁人回答:曾公心中有左公,左公心中无曾公!

最终自大的左宗棠,被曾国藩的度量所折服,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送来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在挽联后面,左宗棠署的是“晚生”二字,而生前他从来没对曾国藩自称过晚生。 尤其是一句自愧不如,算是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瑜亮情结”画上了一个句号。

李嘉诚谈生意经时候,也说过: 如果你真诚的,连你的对手都相信你,还有什么事业做不好呢?

自省:日日反复,事事反思

曾国藩在家书中引用过朱子的名言:“ 悔字如春天,万物蕴藏积蓄的生机开始生发 。”

悔过自省,就像春天一样蕴藏着无限生机。 一个人如果能时常对自己错误的行为进行自省,那么他的人生也必然生机盎然!

年轻时的曾国藩是个愤青,“自负本领甚大,每见人家不是”。三十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但是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圣人呢?他的方法就是:写日记。一直坚持写到他62岁,自省可能不难,难的是天天自省!

曾国藩日记的篇幅都不长,写的内容多是生活的描述:从早晨起床开始,吃的什么饭,和谁说的什么话,甚至晚上做了什么梦,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回忆自己一天的言行,发现其中哪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加以自责,做深刻反省。总之做的好的、不好的都要反思。通过日日反思,事事反思,时刻提醒自己改掉毛病。

更关键的是,他还把日记抄录很多份,然后在朋友圈里传阅,让亲朋好友在日记里边批注。比如,有一次,他在日记中抱怨骆秉章对他很冷淡,他的弟弟曾国华就批注道:“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这让他想起自己素来自负,对这位前辈加上级汇报工作或说话总是不容置疑,于是一下子警醒过来。

曾国藩天资欠佳,却能成为“内圣外王”式的人物,成为晚清的“中兴之臣”,与他不断自我完善是分不开的。而 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写日记,并将其公之于亲人朋友,就是他最重要的自省方式。

求缺:凡事当留余地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曾国藩一直用这个道理告诫自己,为此,他还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求阙(缺)斋”,以警示自己万事求缺,“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道德经》中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意思是最完美的东西,好像也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通常未全开、未全圆的事物,我们才会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有一点欠缺,才有持续改善的空间,才有不竭的动力。

世人都想圆满,但是很少人警惕圆满后的后果。 事物一旦走向圆满就会物极必反,曾国藩就是深刻认识到了这个规律,才能让自己避免受到圆满的侵害。

所以做人要“求缺惜福”。 世间并不存在所谓的大圆满的事物,苛求圆满的人注定不会圆满,所谓的圆满也只不过是心理上的一种满足。 完美中有不完美,成功中有不成功,圆满中有不圆满,这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自古成名者,多始于笨拙! 我们之所以成不了曾国藩,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笨,而是下不了他那样笨拙的功夫。

世间天赋异禀的人永远是少数,剩下的都是资质平庸的芸芸众生!对于我们这些平凡人来说,曾国藩的这些“笨功夫”,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丽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特别是在它末年的时候,朝廷政治***百姓处在水火之中。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处在这样糟糕的大环境之下,仍然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譬如非常著名的曾国藩和左宗棠。虽然二人同为朝廷的重臣,但彼此之间关系非常的僵,简直就是狭路相逢的冤家,他们二人之间的趣事也颇多。 ?

详情

二人之间属于那种看谁都不顺眼,就差打一架了,这种状态并不是暂时的,自从梁子结下了,似乎二人之间就没有好好上过。老左非常的看不起老曾,当然这事儿还得从他们科考时候说起。曾国藩虽然懂得许多为人处事的大哲学,可是他以前年轻的时候读书并不是很好,用现在的话来说妥妥的学渣呀。

相反左宗棠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学霸,平常非常的刻苦用功。可老天似乎总爱开玩笑,老曾逢考必过,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他一考便中,可平日里成绩不错的老左却逢考必挂,内心极度不平衡,这梁子早些年就打心里结下了。

后来二人成为了同事,难免也会有些需要交涉的地方,这同时也让他们产生了更多的矛盾。过去了很多时日,老左还是看不惯曾国藩。他每天有三件乐事,除了吃饭睡觉就是骂老曾。

有些人怨恨别人只是内心那么想的并没有表现出来,他就不一样了,光明正大的骂,甚至不注重场合的骂。有时候也会在自己部将的面前大骂曾国藩。搞的那些部将们有些无语又无奈,毕竟这这些人中好多都是曾经跟着曾国藩的人。

作为部下他们明面上不能反驳老左,可心底孤寂早已有了一堆怨言,"你说要骂就当面去骂呀,在我们面前絮絮叨叨说个不停顶个屁用。" 但是很奇怪,即便自己这样不受老左待见, 可到死曾国藩也没有还击,可能这就是他的处世哲学吧。 ?

详情

后来曾国藩去世了,很多亲朋好友都前来吊唁,这其中自然是少不了左宗棠。可是曾家的人感到很无奈啊!前来吊唁必定要赠送挽联,照理说赠送的挽联是应该挂出来的,可老左赠送的挽联势必没什么好话,挂还是不挂呢?

左宗棠的挽联送到 :上联为“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下联:“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直到亲人看到挽联的落款,才安心了,赫然写的两个大字"晚生"让家人泪如雨下,终于老总承认了曾国藩,可见这是很大的一份敬重啊!

左宗棠晚年为何要和有恩于自己的曾国藩彻底决裂?

第一篇:识己篇,修身齐家

一、从笨小孩到一代大儒

梁上君子背出《岳阳楼记》,而曾国藩一晚上还是没有背出来。

背书背过不弟弟,记得老师背伞的事情,靖港水军吃败仗就要自尽。说明曾国藩天赋不高,智商不高,很多缺点。

二、纳妾风波与人生信仰?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晚清重臣。

曾嘲笑左看小妾洗脚:看如夫人洗脚。左回敬:赐同进士出身。

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你只要对得起自己良心,自己的信仰,你就能扛得住他人的议论和指责。

左给曾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后人评述湘军三个核心人物:曾国藩会做人;左宗棠会做事,李鸿章会做官。

知己篇:修身齐家

三、无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23岁考上秀才,比其父早了20年,信心大增,赴京城备考,第一次落榜,恰好皇太后60大寿,增加恩科一次,曾用半年盘缠准备考试,又落榜了。只好回家,从江浙,走长江回家。到江苏稚宁县易作梅县令借了100两银子,结果在南京买了《二十三史》精装版,花光了100两。父亲曾麟书没有责怪,只要求好好看书。曾国藩真的每天看数十页,读完了。爷爷曾星冈也提倡“耕读传家”。

曾国藩“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又秀才。秀才者,读书之也”。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解读:立志和立身。科学研究,心脏病与受教育程度相关。“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何读书:1、读经典;2、一书不尽,不读新书。3、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

苏东坡: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不可一日不读书。

一个人在精神的世界里强大,才会在现实的世界里强大。

四、贫穷的富豪

“吾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馕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

曾国藩去世后,二儿子曾纪鸿生大病,没钱治病,哥哥在国外,估计也没用余钱,后来左宗棠捐助。但九弟曾国荃贪财,好杀戮,看来成人后再教育是很难的事情。

但凡把钱看得重于一切的人,他个人品质一定有问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古语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吾观之,衣亦不如故也。”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王安石,“只吃眼前菜”

五、曾三戒

公元1838年,28岁曾国藩考上进士,在翰林院,父亲来京后回去,给三个忠告:节欲、节劳、节饮食。曾下决心:不为圣贤,即为禽兽。

倭仁老师的办法:记日记;慎独。效果不大,照样看美女,没用。

倭老师的老师,唐鉴给的方法“静”。“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

曾国藩如醍醐灌顶,具体操作就是-***。双不双盘不重要,只要做到***的形式就好了。不主张死静和静。主张“一阳初动,万物资始者,可谓之静极。曾国藩尝到了***的好处,那些浮夸毛病渐渐远去,写出“内心清静,自有远大”。

除了***,曾国藩还认识到,临事淡泊守志,淡定守静。家训有一句话“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即一个人临事淡定、冷静、从容,不要问他看过多少书,上过多少学,这个人一定是有学问的人。

静下来,曾国藩看清楚了,要成就人生必须克服两个字,什么呢?

六、最败人的两个字

“最败人两字:非傲即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惰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

七、“八宝饭”与“八本堂”

做四川主考官,得1000多两银子,寄回家里,以600两位家中完债,400两馈赠戚族。几个弟弟不同意。知道家里欠债1000多,改为28分。

“子弟之贤否,六分于天性,四分于家教”。家庭是每个人的根据地。

“人与人之间,一定要有和气”。

八、打脱牙,和血吞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九、养活一团春意思

新郎官突然忍无可忍,隔壁对妈妈喊“妈,你这个不懂事的媳妇,吱吱嘎嘎,纺个不停,根本睡不了觉,你去把儿媳妇的纺车砸了吧?

曾国藩听到了没有教训儿子,想也不想,对着外面喊,“老婆,如果要砸,就把你那部纺车先砸了吧。我也睡不着呢!”?

后来曾国藩讲这个笑话给幕僚听,大家都笑死了,只有曾国藩不笑。

“男人有情趣方不俗,女人有志趣才高雅”。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有趣才有生机,有趣才有活力,有趣更生智慧”。

曾国藩落款不是“顿首”“辑首”,而是“一笑”,“一粲”。

十、我和我周旋

号“涤生”,这个号位了戒烟专门起的。“初戒吃烟,有如失乳彷徨”。

拜唐老师后,32岁,默默把最心爱的银烟壶砸了。写下“日课12条”

“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第二篇:立人达人

十一、可以不识字,不能不识人

王安石行动力极强,家里装潢,直接拿毛笔在墙上写字“不求最官,只求做事”。变法提出三不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立马惹恼了几个文人:司马光、苏轼、苏辙、程家二兄弟。这几个人都不是小人,都是胸怀天下的人,本来可以是变法的支持者,结果吵得不可开交,长达百年的北宋文人之争,精英人才在吵闹中消耗殆尽。

“越是英雄,越应该懂得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

“只要有用人之心,识人之能,人才自然会聚集过来的”

十二、神奇的相面术

曾国藩口诀“邪正看眼鼻;真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十三、找棵大树好乘凉

穆彰阿帮忙改名,子城-曾国藩。皇帝召见,圣训对答如流。连升10级。

“近其人,远其事”,

十四、曾员工和他的老板们

叫板的痛苦。

十五、黄金搭档

曾左不和。曾左双簧。

十六、三顾茅庐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清末水师统帅,人称“雪帅”。梅姑故事。

“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十七、用人四部曲

塔齐布穿草鞋。

1、广收;2、慎用;3、勤教;4、严绳。两种人剔除,一种是表现欲过强,一种是大才但性格偏激的。

十八、知识就是力量

十九、打虎亲兄弟

从一个兄弟都不用,办团练,到依赖几个兄弟,甚至帮助曾国荃带领湘军打下南京,这是用人的变化。

二十、挥泪斩马谡

李元度,第二个马谡

二十一、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李鸿章,三进三出

因为觉得好,所以把文章抄下来了,不是自己的文章,只是喜欢,希望喜欢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讨曾国藩家训,谢谢!

挽联造句

太平天国的首都被湘军攻陷后,左宗棠和曾国藩两人的交情也随之走到了尽头。他们两个晚清顶梁柱式的人物在一起共事了十余年,这期间左宗棠能从一个幕僚(师爷)成长为封疆大吏(浙江巡抚),离不开曾国藩的大力举荐,两人从密切合作、书信来往不断到彻底绝交,其实只为了一件事——关于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的下落。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湘军攻陷天京后,曾国藩为部下请功时上奏朝廷说洪天贵福在宫中自焚而亡,但左宗棠却不知道从哪里得到准确消息:洪天贵福并没有死,而是逃出了天京,后来被太平军将领黄文金迎入湖州,并以此为由弹劾曾国藩,说他犯了欺君之罪。此举无疑让一向以“圣人”标榜自己的曾国藩一时间很难堪,虽然清廷念因为其功劳最终没有治罪,但他和左宗棠之间的嫌隙由此正式升级为彻底决裂。

当然,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人之间其实早就有了嫌隙,洪天贵福之事只是最终由量变转为质变的一个导火索而已。左宗棠一向豪迈自负,恃才傲物,但在科举场上却屡遭挫折,自乡试中举后,六年里三次上京会试均未上榜考上进士,一气之下,便从此放弃科举,回家一心研究“经世之学”。相比之下,曾国藩的仕途可谓顺风顺水,28岁中进士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很快就成了朝廷的二品大员——礼部侍郎。这样的经历也造就了左宗棠敏感、冲动的性格——生怕因为自己的出身低而被人看不起。

一次,总兵樊燮(xie)拜访湖南巡抚骆秉章(左宗棠为其幕僚)时,认为左只不过是个幕僚,拒绝对他行礼,但左认为樊燮轻慢了他,对着樊燮就大骂:“,滚出去!”弄得身为二品总兵的樊燮极为难堪。回去之后,樊燮总觉得咽不下这口气:“伊区区廉尔,可气焰如此!”意思就是说,左宗棠区区一个举人,气焰竟然如此嚣张,于是就地向朝廷弹劾了左宗棠,要不是后来胡林冀、郭嵩焘等人的全力营救,左的性命可能都很难保全。

现在看来,左宗棠之前的一些“过分”之举,其实都是为了让曾国藩变得更好更强,所以曾也不予计较。但洪天贵福之事却是弹劾曾国藩“欺君之罪”,弄不好可真是要杀头的,这次曾国藩终于彻底“忍无可忍”,从此决定彻底和左宗棠决裂。好在他们两个同为朝廷的股肱之臣,并没有因私废公,左宗棠平定西北时,曾国藩不但“出钱出力”——筹备军饷,不留余地,还“出人”——推荐原湘军悍将刘松山率部随之西征,后来不管是平定陕甘,还是收复新疆,刘松山部战功最甚。

两人的恩怨直到曾国藩去世才算烟消云散。曾国藩去世时,大家都认为左宗棠肯定不会前来致祭,结果左却差人送来了挽联。正在众人以为左可能又要“出言不逊”时,挽联内容的揭晓终于让众人松了一口气。因为左宗棠的挽联是:“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算是左宗棠对曾国藩一生的盖棺定论吧。

当然,也有人说左宗棠晚年和曾国藩交恶(其实包括晚清三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之间的交恶)完全只是在唱双簧,因为只有他们之间互相“不买账”,才能打消清廷对***大臣的“顾虑”,不然,三人的结局会不会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曾国藩左宗棠交恶的导火索:争论洪秀全之子是否已死

挽联? wǎn lián:文体名。哀悼死者的对联,由“挽词”演变而来。始于宋代。

反义词:喜联 相似词:挽着?挽留?挽救?挽回?力挽?力挽狂澜?联翩?联结?

杖朝之年的人去世的挽联

造句:1、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 2、宋代是挽联的初始阶段,清代是挽联的成熟期。

? 3、这是深渊,在枕褥之间,挽联般苍白.

? 4、用挽联方式悲悼亲朋好友是中国语文的一个传统,不过,坦率说,金大侠的这一挽联干枯寡趣,意味索然。

? 5、三是一些将士战死后,社会各界所写的挽联、悼词,文辞优美,感情真挚,有拱璧之贵。

? 6、洁白的花圈寄托着哀思,上面覆盖着刘汉亲笔撰写的挽联。 ? 7、门垛两旁写着一副挽联,上联“大好男儿光争日月”,下联“精忠魂魄气壮山河”,横批“铁血精神”。

各种挽联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这三个人关系是怎么样的?

据说,两人交恶的直接导火线是洪秀全的儿子幼天王洪天贵福有没有死的问题。曾国荃天京攻陷后,众将领为了邀功,向大帅曾国藩报告说贼首洪天贵福已死,曾国藩听信众将所言,认定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已死于乱军之中,江南匪焰将熄,于是向朝廷奏报克复金陵,所有悍贼被一网打尽,并特别指出,城破后,伪幼主积薪于宫中,举火自焚?

曾国藩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曾国藩的提携,左宗棠很可能一辈子终老桑梓默默无闻。左宗棠在曾国藩麾下的幕府生涯为今后他纵横官场积蓄了足够的,不论是人脉也好,人气也罢,都是非常重要的。按照那个时代的惯例来说,曾国藩就是左宗棠的老师,说两人有师生之谊并不为过,而且从很长一段时间来看,左宗棠也一直把曾国藩当作自己的老师看待,恭敬执***之礼,非常尊敬,很少敢冒犯。左宗棠素有湖湘第一才子之美誉,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在向咸丰皇帝的奏章中说:?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可见左宗棠当时多么有声名。他的眼界非常高,在他心目中,除了林公则徐和曾公国藩,其他人他基本上都是不屑一顾的。可是,到了后来,他把和自己一向尊敬的曾公国藩的关系也闹僵了,?自太平天国之后,即与曾氏交恶?(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第53页)。多年来一直没有来往,只是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才低下傲慢的头颅,给自己的恩师送了一幅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表达自己对恩师的尊敬,字里行间也表达对恩师的歉意和懊悔。不少清史研究专家都认为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交恶源自于左宗棠的性格太过于霸道,目空一切,?左宗棠负非常之才气,出自幕府,不二载而封疆圻,骄纵一世?(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曾国藩对此忍无可忍,才导致两人分道扬镳,其实这种看法比较片面。因为就曾国藩的性格来说,他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如果曾国藩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早就对左宗棠不客气了。?宗棠向喜与国藩争,国藩尝礼下之?(郭嵩焘语),正因为如此,曾国藩向咸丰皇帝力荐左宗棠,说他?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当此需才孔亟之时,无论何项差使,惟求明降谕旨,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图报,有裨时局?。先看看两人交恶的时间。据历史考证,曾国藩与左宗棠交恶的时间在在1864年6月南京城被清军攻破后不久,这一点可以从很多史料中得到证实,?左文襄公自同治甲子与曾文正公绝交以后?(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二),同治甲子就是公元1864年;?曾左交恶相传始于金陵既克?(徐一士著:《亦佳庐小品》),从种种文献资料看来,曾左交恶的时间基本可以确定在太平天国灭亡的那年,之前两人的关系应该还是不错的。再看看两人交恶的直接。据说,两人交恶的直接导火线是洪秀全的儿子幼天王洪天贵福有没有死的问题。曾国荃天京攻陷后,众将领为了邀功,向大帅曾国藩报告说贼首洪天贵福已死,曾国藩听信众将所言,认定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已死于乱军之中,江南匪焰将熄,于是向朝廷奏报克复金陵,所有悍贼被一网打尽,并特别指出,城破后,伪幼主积薪于宫中,举火自焚。但是,因为左宗棠得到了比较确切的消息,知道洪天贵福已经逃出了天京城,并且还知道他向江西方向逃跑,因此左宗棠没有跟恩师报告,就直接向朝廷上了一道密折,称据金陵逃出难民之供认,伪幼主洪天贵福于同治六月二十一日由东坝逃至广德,被太平军将领黄文金迎入湖州府城,想借伪幼主名号,召集太平军余众。清 *** 看到左宗棠奏报后,对曾国藩大为不满,直接下旨要曾国藩解释。曾国藩平生以忠君为本,如按左宗棠所言,则曾国藩的行为无异于欺君罔上。于是曾国藩上折反驳左宗棠,称洪天贵福已死,而黄文金为纠合太平军余众伪称洪天贵福还活着,无非是要借洪的名义当作一种号召而已。言外之意,左宗棠虚张声势,哗众取宠,有邀功请赏之嫌。左宗棠看到此奏后,具疏自辩,洋洋数千言,辞气激愤,指斥曾国藩有欺君之嫌。事情一下可就闹大了,两人一时之间你来我往,大打口水战,曾左二人的关系已不可挽回,十几年的交情付诸东流(这也正是朝廷所希望看到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左宗棠所说是正确的,为此朝廷虽没有过多地指责曾国藩,却大大地表扬了左宗棠的公忠正大,称左宗棠?为一代名臣?。其实,由于南京城破之日,太平天国守军几乎全部被杀,城内十室九空,火光冲天,加上湘军数十万军队蜂拥入城,按照常理来说,洪天贵福于绝望中***是完全有可能的,曾国藩本人应该没有半点欺骗朝廷的意思,只是为了邀功而匆忙上奏有点操之过急。当然,就伪幼主洪天贵福死与没死这件事来说,两人都没有私心,只不过曾国藩是主观认定,而左宗棠也有些考虑欠妥,以致酿成了断袍割席的结局。然后看看两人交恶后的交往情况。?左文襄公自同治甲子与曾文正公绝交以后,彼此不通书问?。也就是说,从1864年太平太平天国被剿灭后到1872年曾国藩逝世的八年时间里,两人之间没有书信的来往,更没有见过面,按照一般来看,两人也真算得上彻底决裂,老死不相往来了。但是,从很多文献资料来看,两人之间还是有很多默契的地方,特别在公事方面,曾国藩对左宗棠还是非常关照的,只不过这种关照是暗中进行的。譬如左宗棠在陕甘任上,曾与幕僚谈及自己的顾虑:?我既与曾国藩不协,今彼总督两江,恐其扼我饷源,败我功也?(《南亭笔记》)。可是事实上曾师为宗棠西征筹饷,始终不遗余力,又选部下精兵强将交宗棠统率,毫无芥蒂,而且还高度评价了左宗棠的维护国家统一之行为,称之为?天下第一?。宗棠得以肃清陕甘,曾国藩襄助之功实不可没。曾国藩不但为左宗棠西征筹饷,而且推荐自己最得力的湘军将领刘松山随之西征,左宗棠在陕甘、新疆建功立业皆赖此军。左宗棠在出征胜利后,给清廷的奏章中也表示对曾国藩的感激之情:?臣与曾国藩议论时有不合,至于拔识刘松山于凡众中,信任最专,(历史人物 )其谋国之忠,知人之明,非臣所及。?从曾国藩不遗余力暗中帮助左宗棠的情况来看,虽然两人表面上关系破裂,但实际上在大是大非有关国家民族利益面前,曾国藩还是有相当气量的,无怪乎清 *** 给曾国藩立传时给予他这样高的评价:?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划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清史稿?曾国藩列传》)。左宗棠在一些事情上也暗中力挺曾国藩,譬如,1871年(同治十年),曾国藩奏《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荐举刘翰清?总理沪局选送事宜?,左宗棠也上奏朝廷大力支持曾国藩,所以说,两人之间虽然没有来往,但是还是惺惺相惜,曾国藩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这也可见曾国藩的心胸和气量。最后看看左宗棠对曾国藩的后人的关照。1872年曾国藩病逝,左宗棠闻讣?甚悲之?,除致币百金料理后事外,还亲写挽联云:?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又写信给儿子左孝威,指出挽联所言,?亦久见奏章,非始毁而今誉?;嘱孝威?丧过湘干时,尔宜赴吊,以敬父执;牲醴肴饶,自不可少;更能作诔衷之,申吾不尽之意,尤是道理?。左宗棠在信中还专门谈到与曾国藩生前的矛盾:?吾与侯有争者国势兵略,非争权竟势比。同时纤儒,妄生揣疑之词,何值一哂耶!?左宗棠为曾国藩所作挽联及与其子孝威的这番话,堪称肺腑之言,同时也很好的诠释了两人之间的矛盾。不久,左宗棠又立下了收复新疆的不朽巨功,拜相封侯,其地位和影响在曾国藩之后无人能及,就连太后老佛爷也很买左季高的面子,甚至发布上谕,?三十年不准参奏左宗棠?,虽然左宗棠权倾朝野,但是还是非常留心曾国藩后人的生活。左宗棠在给李勉林的信中说:?吾辈待其(曾国藩)后昆,不敢以此稍形轩轾。上年弟在京寓,目睹栗诚苦窘情状,不觉慨然为谋药饵之资,殡殓衣棺及还丧乡里之费,亦未尝有所歧视也。?栗诚是曾国藩第三子曾纪鸿,左宗棠对曾国藩的儿子照顾如同自己的儿子。后来,因为清朝驻俄大使崇厚与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被国人斥为卖国条约,承办者崇厚定为?斩监候?。当时曾纪泽在英国办外交已经有些名气,左宗棠力荐曾纪泽出使俄国担任大使,全权负责与俄国的外交事宜。曾纪泽不辱使命,1881年2月24日,曾纪泽与对方改签中俄《伊犁条约》,并改订《陆路通商章程》,代替崇厚签订的条约、章程。根据这两个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和不再割让帖克斯河流域。曾纪泽圆满完成任务,博得朝野的好评和西方外交界的尊重,左宗棠内心也非常欣慰,在今后政治生涯中,曾纪泽一直得到左宗棠的关照和庇护。1883至1884年,曾纪泽在巴黎就越南中法战争事务与法国 *** 进行谈判,立场强硬,但由于越南战事不利清廷,上层意图主和,1884年4月曾被解除驻法公使的职务,1885年6月卸任驻英俄公使职务。回国后,曾纪泽任海军衙门帮办、户部右侍郎、总理衙门大臣,也是得力于左宗棠的推荐。就在左宗棠逝世之前一天,还上奏老佛爷请设海防大臣,并且保荐曾纪泽能当海防重任。除了对曾国藩的儿子特别关照外,左宗棠对曾国藩的女婿聂仲芳也非常重视,聂仲芳本?官运不佳?,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时,委其为营务处会办,第二年,提升为上海制造局会办。由此可见,左宗棠对曾国藩的后人确实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给予了极大地关照。如果两人真是出于私人交情上的反目,左宗棠也就不会这样尽心尽力帮助曾的后人了。曾国藩与左宗棠的交恶留下一段说不清道不完的公案,但是透过历史的迷雾,我们还是可以窥斑见豹,大体上可以知道两人的交恶不是私情上的琐碎事情。本文原载于《书屋》2011年第7期,原题为?曾左交恶为公不为私?

曾国藩对左宗棠、李鸿章,都有提携知遇之恩。

左宗棠性情高傲,自比诸葛亮,后期与曾国藩多有不和。曾国藩死时,曾家人对左宗棠来吊唁战战兢兢——知道左宗棠生性高傲,生怕他送来一副刻薄讥讽的挽联,那样在众人面前可真是颜面扫地。想不到左宗棠写的却是: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曾国藩为官清廉,没有留下什么钱财,死后居然连办丧事都颇为困窘,左宗棠见此,还赠与一笔银子,供曾家办丧事。后来,曾国藩长子曾纪泽做官,也多得左宗棠提携保荐。

李鸿章以曾国藩门生自居,对曾国藩十分恭敬,但是与左宗棠却互不喜欢。

左宗棠不喜欢李鸿章做人太圆滑,才识不及自己,官位却此自己高;李鸿章觉得左宗棠挥霍军费,好大喜功,过于自负,对其行径处处看不惯。两个人明争暗斗几十年,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倒台,就是两个人政治争斗的牺牲品。

李鸿章为人比较圆滑,这在晚清混浊官场自然更受欢迎,左李二人争斗,终以李鸿章胜利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