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衣裳文言文翻译世说新语-颠倒candy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9-08 0
  1. 次序的引证解释 次序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2. 次序的拼音
  3. 世说新语的佳句和名句
  4. 中古代男子的服装类型

1. 世语新说·规箴的翻译

(1)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①。

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作色②。先生何为颠倒衣裳③?”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④!” 注释 ①边文礼:边让,字文礼.陈留郡人。

后任九江太守,被魏武帝曹操。袁奉高:参见《德行》第3 则注①。

颠倒衣裳文言文翻译世说新语-颠倒candy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失次序:失顺序,不合礼节。即举止失措,举动失常。

②“昔尧”句:尧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许由是传说中的隐士。尧想让位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

尧又想请他出任长,他认为这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去洗耳。怍(zuò)色:羞愧的脸色。

③颠倒衣裳:把衣和裳掉过来穿,后用来比喻举动失常。衣,上衣;裳,下衣,是裙的一种,古代男女都穿裳。

这句话出自《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④“明府”句:明府指高明的府君,吏民也称太守为明府。

按此,袁奉高似乎曾任陈留郡大守,而边文礼是陈留人,所以谦称为贱民。尧德,如尧之德;大德。

按:袁奉高说到“尧聘许由”之事,所以边文礼也借谈“尧德”来嘲讽他。译文 边文礼谒见袁奉高的时候,举止失措。

袁奉高说:“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许由脸上没有愧色。先生为什么弄得颠倒了衣裳呢?”文礼回答说:“明府刚到任,大德还没有明白显现出来,所以我才颠倒了衣裳呢!” (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若令:如果。

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桂树等。

译文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3)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①。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⑤?”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⑥。”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⑧,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⑨。”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垴坼⑩。 注释 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历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职。

曾多次反对曹操,被曹燥借故。 ②李元礼:见《德行》第4 则注①。

司隶校尉:官名,掌管监察京师和所瞩各郡百官的职权。 ③诣(yì):到。

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中表亲戚:参《德行》第18 则注②。

④府君:大守称府君,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而司隶校尉是比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二千石的月俸是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是一百斛)。 ⑤仆:谦称。

⑥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著有(老子)一书。

师资: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

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⑦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

⑧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官。陈韪(wěi):《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

⑨了了:聪明;明白通晓。 ⑩垴坼(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

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

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明过人。

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晚一些,别人就把孔文举的应对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文举应声说:“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的了。”

陈韪听了,感到很难为情。 (4)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

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①?”答曰:“偷,那得行礼!” 注释 ①“何以”句:酒是礼仪中必备的东西,所以大儿说饮酒前要拜(行礼)。下文小儿以为偷东西就不合乎礼,而拜是一种表敬意的礼节,所以不能拜。

译文 孔文举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有一次孔文举白天睡觉,小儿子就到床头偷酒来喝,大儿子对他说:“喝酒为什么不先行礼呢?”小的回答说:“偷来的,哪能行礼呢!” (5)孔融被收,中外惶怖①。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②。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③?”寻亦收至。

注释 ①“孔融”句:这里叙述孔融被曹操逮捕一事。中外:指朝廷内外。

②琢钉戏:一种小。

2. 世说新语 规箴第十翻译

注释①”汉武帝”句:汉武帝奶妈的子孙在京都长安横行霸道,官司奏请把奶妈流放到边远地区,武帝批准了。

申宪,申明法令,指执行法令。东方朔,汉武帝时任侍中。

②心忍:心狠。凄然:形容悲伤。

愍:怜悯。译文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

东方朔说:“这不是靠唇舌能争得来的事,你想一定要把事办成的话,临走时,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千万不要说话。这样也许能有万一的希望呢。”

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就对她说:“你是犯傻呀!皇上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武帝虽然才智杰出,心肠刚硬,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来了,立刻下令免她的罪。

3. 含规字的文言文 解释

“规”字的解释和例文附下供参考:规、槼 guī〈名〉(1) (会意。

金文字形,从聿从周,当系以规画之意。本义:画圆的器具,今指圆规)(2) 同本义 [passes;divider]规,有法度也。

从矢,从见,会意。——《说文》规矩方圆之至也。

——《孟子》规者,正圆之器也。——《诗·沔水》序·笺圆曰规,方曰矩。

——《楚辞·离骚》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墨子·天志上》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荀子·赋》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劝学》(3) 又如:规绳(规矩绳墨);规旋(如圆规般旋转);规轮(圆规和车轮);规轴(圆规之轴。

比喻规度)(4) 法度、准则 [law;rule]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难蜀父老》(5) 又如:规绳(规矩绳墨。

比喻法度);规简(规矩法度);规检(规矩法度;循规矩,守法度);规度(规则法度)(6) 模范;典范,风仪 [model]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三国魏· 王粲《咏史》素德清规足传于汗简矣。

——《晋传书王承传论》(7) 又如:规仿(以为模范而加以仿效)(8) 成例;标准;法则 [established practice; setrules]夫萧规 曹随。—— 扬雄《解嘲》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

——《韩非子·饰邪》(9) 又如:规节(规矩,节操);规礼(清代官吏向下属索取的现金和礼品);规银(当时上海通行的计算银两。每两块银约合银元一元四角左右);规容(规范);规表(规范表率)(10) 文体名 [name of a style]。

如:五规(唐代文体名。即《出规》、《处规》、《戏规》、《心规》和《时规》)词性变化◎ 规规 guī〈动〉(1) 画圆 [draw a circle]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

——《国语·周语下》曲眉规只。——《楚辞·大招》(2) 又如:规圆(用圆规校之使其圆)(3) 划分土地而占有 [the land and occupy it]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

——《国语·周语中》规方千里:划定王都周围千里的地方。甸服:畿内之地,作为直接收取谷物的地方。

(4) 又如:规田(周时田地分等的名称。用以蓄水的土地,合九人所分到的称为一规。

农耕的土地,合九人所 配得耕种的称为一井。四规相当一井);规表(划分明白)(5) 劝告,建议,尤指温和地力劝 [admonish;advise]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

——《庄子·盗跖》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清· 刘开《问说》(6) 又如:规利(以利益来劝诱);规饬(劝诫);规过(规正过失);规谈(劝勉);规箴(规戒劝告);规镜(规鉴。

规箴与鉴戒)(7) ;打算 [plan]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8) 又如:规事(事情);规谋(规划计谋);规虑(规划;谋虑);规算(规划打算)(9) 谋求;谋划 [try to gain;plan and contrive]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 操军必矣。

——《资治通鉴》(10) 又如:规求(谋求;贪求);规脱(设法逃脱);规图(谋求);规画(筹划;谋划)(11) 效法,摹拟 [follow]。如:规抚(仿效;依循);规仿(摹拟仿效);规法(规摹效法)(12) 揣摩 [conjecture]。

如:规虑(揣摹测度);规磨(臆测,揣摩。引申有失误、差错的意思)(13) 通“窥”。

窥察 [peel at]不能死之,千人环规。——《商君书·境内》(14) 又如:规情(窥探军情或情报)◎ 规规 guī〈形〉(1) 圆形 [circular;round]冥冥皓容,规规皓质。

——唐· 蒋防《姮娥奔月赋》(2) 又如:规天(圆形的天空);规空(圆形的天空);规规(圆的样子。多形容日月);规车(指车轮);规天矩地(象征圆的天和方的地)(3) 浅陋、拘泥的样子 [meagre;rigidly adhere to]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清· 黄宗羲《原君》。

4. 孔氏祖训箴规以及译文 谢谢

次序的引证解释 次序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男子衣服

1。头衣头衣又称元服。元本义既是头。加元服就是行冠礼。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有很大的区别。贵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帻(zé)。

冠: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标志,是贵族男子的常服。该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礼的。有人为了合乎礼,甚至献出生命。《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卫国内乱,子路用以系冠的缨被人砍断,他放下武器结缨,并说:“君子死,冠不免。”结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谢罪之说,摘去冠,表示自己有过错,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贵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李白《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与童子对举,则冠强调的是成年人。《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词,则指刚刚进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冠圈的两旁有丝绳,用来在下巴上打结,将冠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就是缨。戴冠前要将头发盘在头顶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写作縰,是一块黑色的帛)把发髻包住,然后再戴冠。戴上冠后,还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汉代以后叫簪)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发髻。后来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头发的叫发髻。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发笄尖的一端分作两股,形状像叉子,叫做钗。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

冕: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词是皇帝的代称。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制作,由几块拼接而成,样子类似现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红中带黑的弁,因其颜色与雀头相似而得名,其样子大致与皮弁差不多。

胄:打仗时用的帽子,加在冠上,秦汉以后叫做兜鍪,再后来叫做盔。杜甫《垂老别》:“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指孙权年纪很轻就统率大军。古时戴着兜鍪见尊长跟戴着冠一样,是不恭敬的表现,因此见尊长要免胄。

帻:平民所戴,在发上复以巾,一直盖到前额。《汉书·东方朔传》中说,有一公主的情夫名叫董偃,由公主引荐给汉武帝,董偃头戴绿帻。颜师古注道:绿帻,之服也。董偃的打扮表明自己是奴仆的身份。后来李白在《古风》中用“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来借指靠不正当手段致富并且骄横的人。

陌头:俗人的帽子,又称帞头、络头、缲头、绡头等。其形制类似现在陕北农民用羊肚手巾包头的方法,从后而前,在头前额上打结。《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qìao)头。”陌头后代音转称为幞(fú)头。后来幞头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再往后取消了前边的结,将后面的脚用金属丝扎起,衬以木片,称为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后面的脚向上在脑后相交,称为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幞头通常用青黑色的纱制成,所以也叫乌纱,后代俗称乌纱帽。

留全发、戴冠、巾,是中原地区的正常装束,非中原地区则以披发为常。《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吴越地区的祝发文身观念和中原地区“肌肤毛发受之父母”的观念不同。

2。体衣衣的狭义是上衣,裳是下衣。《诗经·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襦:短上衣。《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盛貌,形容刺绣之美)自生光。”

襌:单衣。

袷(qìa)、复:夹衣。夹衣里可以加絮。《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复襦指有絮的襦。

亵衣、泽、衷衣:贴身穿的衣服。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露)其亵衣。”《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郑玄注:“泽,亵衣,近污垢。”泽相当于现在的汗衫。《说文》:“衷,里亵衣。”后来也写作中衣。

裘:皮衣,毛向外。

袍:絮了乱麻或旧丝棉的长衣。《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襺(jián):絮新丝棉的长衣。

古代上衣的领子有两种:一种是交领,衣领直接连着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襟压右襟,在右腋下挽结。另一种是直领,领子从颈后沿左右绕到胸前,平行地下垂。

衽(rèn):衣襟。襟要右掩,所以“左衽”就是异服了。

裾(jù):衣服身后的下摆。裾在身后,可以长垂至地。曹植《神女赋》:“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袖(xiù):同袖。又称袂(mèi)。如连衽成帷,举袂成幕。

祛:袖口、袖子

绅:古人长衣外要系带,带子在腹前打结,余下的下垂部分就是绅。《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张书诸绅。”绅下垂,可以临时提起来当作记录本。古时有“缙绅”一词。缙又可写作搢,义为插,指插笏(hù,手板)于带,在君臣相见时作为记事或指画时用,所以缙绅成为***的代称。

帛:丝织品的统称。

褐(hè):麻、毛织品。布和褐是同类的东西,区别是布细褐粗。读书人未做官时穿的常服用布制成,所以布衣就成了未做官的读书人的代称。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布衣指杜甫自己未出仕时。

裳:裙。古代男子也穿裙。

绔:也写作袴,裤子。古代的裤子只有两个裤筒,没有前后裆。纨绔是有钱人穿的,纨是织造得较为细致的生绢,由来纨绔专指富贵而又不务正业者。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与现在相似的裤子古代叫做穷绔。穷绔的通行名为裈(kūn)。《世说新语·任诞》:“刘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还有一种名叫犊鼻裈的,就是后代的短裤、裤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相如在市场上穿犊鼻裈,是为了出其丈人卓王孙的丑。

蔽膝:遮住大腿到膝部的服饰,又称袆(yī)、韍(fù,芾)。类似今之围裙。

邪幅:绑腿。

女子衣服

汉服主要形式,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

明代女性习惯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云肩。凤冠霞帔是明代妇女的礼服,是后妃在参加祭祀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服饰。整个冠上缀着龙凤,搭配霞帔一起穿著。明代较多使用的纽扣,主要用在礼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时才有所普及。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赞同13| 评论(2)

次序的拼音

次序的引证解释是:⒈先后顺序。引《荀子·礼论》:“于是其中焉,方皇周挟,曲得其次序,是圣人也。”《史记·乐书》:“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水浒传》第一一_回:“见空中数行塞雁,不依次序,高低乱飞。”《红楼梦》第五十回:“倒底分个次序,让我写出来。”⒉犹次第。常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引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余嘉锡笺疏:“失次序,谓举止失措。”⒊调节;安排。引《史记·乐书》:“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后汉书·曹褒传》:“褒既受命,乃次序礼事。”唐刘知几《史通·二体》:“或以身隐位卑,不预朝政,或以文烦事博,难为次序,皆略而不书,斯则可也。”。

次序的引证解释是:⒈先后顺序。引《荀子·礼论》:“于是其中焉,方皇周挟,曲得其次序,是圣人也。”《史记·乐书》:“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水浒传》第一一_回:“见空中数行塞雁,不依次序,高低乱飞。”《红楼梦》第五十回:“倒底分个次序,让我写出来。”⒉犹次第。常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引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余嘉锡笺疏:“失次序,谓举止失措。”⒊调节;安排。引《史记·乐书》:“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后汉书·曹褒传》:“褒既受命,乃次序礼事。”唐刘知几《史通·二体》:“或以身隐位卑,不预朝政,或以文烦事博,难为次序,皆略而不书,斯则可也。”。 拼音是:cì xù。 注音是:ㄘ_ㄒㄨ_。 词性是:名词。 结构是:次(左右结构)序(半包围结构)。

次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次序cìxù。(1)排列的先后。(2)安排事物的式样、方式或方法。(3)结果;眉目。

二、国语词典

依次排列的顺序。词语翻译英语sequence,order法语ordre,suite

三、网络解释

次序也称“顺序”。行棋过程中下子的先后步骤。图中黑1、3先点再扳,次序错误,变化出白6跳的好棋,结果白角活;如黑5于甲位尖,白方即于5位“抛劫”,黑方亦失败。

关于次序的近义词

序次程序次第纪律步骤循序秩序顺序规律递次

关于次序的反义词

无序

关于次序的诗词

《百字令指中庵性命次序》《明月沱·客行无次序》《寄临川亲旧十首意到辄书不复次序》

关于次序的诗句

疏篱次序编丛卉尊卑设次序雁行成次序

关于次序的单词

sequence

关于次序的成语

杂乱无序鳞次相比鹭序_行蓬宿草次

关于次序的词语

杂乱无序贯鱼成次肩从齿序鳞次相比蓬宿草次井然有序言之有序不分主次不曾序过程序动作

关于次序的造句

1、今天下午,全校同学在大礼堂听报告,请各班按次序入场。

2、不特圣人直重先后之序,如天之四时,分毫顷刻皆有次序,此是物理自然,不可易也。

3、各项比赛要按进行,不要把次序弄乱了。

4、班主任指挥大家按次序上车。

5、现场次序井然,同学们认真地听着校长的讲话。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次序的详细信息

世说新语的佳句和名句

次序的拼音是cì xù。

引证解释:

⒈、先后顺序。

《荀子礼论》:“于是其中焉,方皇周挟,曲得其次序,是圣人也。”

《史记乐书》:“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

《水浒传》第一一_回:“见空中数行塞雁,不依次序,高低乱飞。”

《红楼梦》第五十回:“倒底分个次序,让我写出来。”

⒉、犹次第。常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

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

余嘉锡笺疏:“失次序,谓举止失措。”

⒊、调节;安排。

《史记乐书》:“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

《后汉书曹褒传》:“褒既受命,乃次序礼事。”

唐刘知几《史通二体》:“或以身隐位卑,不预朝政,或以文烦事博,难为次序,皆略而不书,斯则可也。”

例句:

1、据购买试卷的学生透露,他们之所以花钱买历年的试卷,主要因为有些课考来考去都是那点内容,有些试卷题目甚至连排列次序也一样。

2、本文处理了刚性和柔性段成次序排列的链,考虑了柔性链和刚性链相互影响以及如何用计算机解决这种影响的方法。

3、为了展示这类动物能感知句法,阿部的研究团队给它们播放打乱次序的、“不合语法规则的”雀科小鸟混合叫声并观察它们的反应。

4、事实上,蚂蚁是一种非常有次序的生物,它们分工完整,在地下庞大的巢穴中,就如同是一台精密的计算机一样运行着。

中古代男子的服装类型

1. 世说新语的佳句

世说新语的佳句 1.《世说新语》好词好句

一、有太多。

二、尤其是言语一门,几乎每条都是。举例如下:

言语第二之一、尧德未彰

(原文)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译)边让去见袁阆,举止有些失态。袁阆说:“从前尧去拜访许由,许由脸上没有惭愧之色,先生为什么竟举止慌乱呢?”边让回答:“太守您刚到这里,圣德还没有表现出来,所以我才举止失态的。”

言语第二之二、眼中有瞳

(原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译)徐稚九岁的时候,曾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亮呢?”徐稚回答:“不对。这就像人眼中有瞳仁一样,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亮的。”

言语第二之三、小时了了

(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膺极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到他家拜访的,只有才子名流和李家的近亲才能得以通报。孔融到了李家门口,对仆吏说:“我是李先生的亲戚。”仆吏通报后,孔融晋见就座。李膺问道:“你与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丘和你的祖先老子有师生之谊,所以我与您是世代通家之好呀。”李膺和宾客们没有不惊诧孔融的回答的。太中大夫陈韪后到,有人把孔融刚才的答话告诉了他,陈韪不屑道:“小时侯聪明,大了不见得好。”孔融答道:“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陈韪顿时窘迫起来。

言语第二之四、偷不行礼

(原文)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译)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趁父亲白天睡觉的时候,小儿子到床头偷酒喝,大儿子对他说:“你怎么不行礼呢?”小儿子答道:“偷,怎么能行礼!”

言语第二之五、覆巢之下

(原文)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译)孔融被捕,朝廷内外一片惶恐。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父亲被捕时两人还在玩琢钉游戏,毫无惊恐之色。孔融对差役说:“希望只加罪到我身上,两个孩子就保全了吧。”儿子从容说道:“父亲曾见过覆巢之下,还有完卵的吗?”不久两个孩子也被抓了起来。

言语第二之六、忠臣孝子

(原文)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如何?”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译)颖川太守对陈寔施了髡刑,有人问陈寔的儿子元方:“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回答:“是高明的太守。”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回答:“我父亲是忠臣孝子。”客人问道:“《易》中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怎么会有高明的太守对忠臣孝子施刑呢?”元方说:“你的话太荒谬了!我不予回答。”客人说:“您这不过是借驼背装谦恭,说明您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殷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人都是高明的人;三个被放逐的人,也都是忠臣孝子。”客人惭愧地走了。

2.世说新语的好词好句好段

1.《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史略》).《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的贪婪吝啬的本性.又如《雅量》记述顾雍在群僚围观下棋时,得到丧子噩耗,竟强压悲痛,“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个细节就生动地表现出顾雍的个性.《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几个人的不同表现形成对比,如《雅量》中记述谢安和孙绰等人泛海遇到风浪,谢安“貌闲意说”,镇静从容,孙绰等人却“色并遽”“喧动不坐”,显示出谢安临危若安的“雅量”.

2.《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传神,含蓄隽永.正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三所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等等

3.世说新语中有什么名言警句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德行第一一陈仲举礼贤1.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②,登车揽辔③,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④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⑤所在,欲先看之。主薄⑥白:"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⑦。

" 陈曰:" 武王式商容之闾⑧,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注释」①陈仲举:陈蕃,字仲举,东汉末年人。

与窦武等人谋除宦官不成,被害。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言行成为当时人们的楷模。

③登车揽辔:指为官上任。辔(p i ):马缰绳。

④豫章:汉代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⑤徐孺子:豫章郡隐士。

⑥主薄:掌管文书的官吏。⑦廨(xi ):官署。

⑦武王式商容之闾:武王,周武王。式,同" 轼" ,车前作扶手的横木,此为动词,意思是乘车时双手扶轼,以示敬意。

商容:殷商时期的贤哲,老子的老师。闾:里巷的门。

「译文」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

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

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二鄙吝复生周子居①常云:" 吾时月不见黄叔度②,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③!"「注释」①周子居:周乘,字子居,东汉末年贤人。②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末年贤人。

③鄙吝:粗鄙贪婪。已复:竟然。

「译文」周子居(周乘)经常说:" 我只要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黄宪),粗俗贪婪的念头就又萌生了。"三汪汪如万顷之陂郭林宗①至汝南,造袁奉高②,车不停轨,鸾不辍轭③;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④。

人问其故,林宗曰:" 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⑤,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⑥,难测量也。"「注释」①郭林宗:郭泰,字林宗,东汉末年太学生领袖。

②造:拜访。袁奉高:袁阆,字奉高,东汉末年贤人。

③车不停轨,鸾不辍轭:比喻停留的时间短暂。轨:车辙。

鸾:鸾铃,此指马车。轭:套在牲口脖子上的器具。

④弥日:整日。信宿:连住两夜。

⑤汪汪:水深广的样子。陂(b ēi ):池塘。

⑥器:器局,气度。「译文」郭林宗(郭泰)到了汝南,拜访袁奉高(袁阆),车不停驶,马不驻足,就告辞了;到黄叔度(黄宪)那里,却住了整整两天。

有人问他原委,郭林宗说:" 叔度犹如汪洋之水,澄不清,搅不浊,他的气度很宽广,实在让人难测呀。"四身登龙门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①,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②。

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③。「注释」①李元礼:李膺,字元礼,东汉名臣,被宦官。

风格秀整:风度品德高雅正派。高自标持:指在道德操守方面对自己期许很高。

②名教:儒家礼教。③登龙门:喻身价提高。

龙门: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黄河流此地,两岸峭壁耸立,水位落差大。

传说鱼游到此处,能跳过去即可成龙。「译文」李元礼(李膺)风度高雅,品德高尚,自视甚高。

以弘扬儒教,正定天下是非为己任。后辈的读书人到了李元礼家,受到他的接待,就认为自己登龙门了。

五李元礼赞贤李元礼(李鹰)尝叹荀淑、钟浩①曰:" 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②。"「注释」①荀淑:字季和,东***。

钟皓:字季明,东***,归隐后收徒达千人。②清识:高明的见识。

尚:超越。至德:大德,高尚的品德。

师:动词,指可为人师表。「译文」李元礼曾经赞扬荀淑、钟浩二人说:" 荀淑见识卓越,别人很难超过。

钟浩道德高尚,足以为人师表。"六东行陈太丘诣荀朗陵①,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②,长文尚小③,载著车中。

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④,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 东行。

"「注释」①陈太丘:陈寔(sh ),东***,曾作太丘长。荀朗陵:荀淑,曾任朗陵侯。

②元方:陈寔长子陈纪字。将车:驾车。

季方:陈寔次子陈谌字。③长文:陈群字,为陈纪子,陈寔孙。

④叔慈:荀靖字,荀淑的儿子。慈明:荀爽字,荀淑的儿子。

「译文」陈太丘(陈寔)去拜访荀淑,因为家里穷,雇不起仆人,就让大儿子元方赶着车,二儿子季方手持节杖在后面跟着,孙子长文年岁还小,也坐在车里。到了荀淑那里,荀淑让三儿子叔慈到门口迎接,六儿子慈明敬酒,其余六个儿子上菜,孙子文若还小,就坐在爷爷膝前。

当时太史就向皇帝上奏说:" 道德高尚的人已经向东去了。"七泰山桂树客有问陈季方:" 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①?" 季方曰:" 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②,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③,下为渊泉所润。

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注释」①足下:对人的敬称,多用于同辈之间。家君:尊称别人的父亲,或者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荷:担负,承受。②阿(ē):山脚。

③沾:浸润。「译文」有客人问陈季方(陈谌):" 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季方回答说:" 我爸爸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

4.《世说新语》摘抄+赏析

一、荀巨伯 1、正文: 荀巨伯 东汉桓帝时人 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值:遇到。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贼:对敌人的蔑称。郡:指郡城。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语:告诉,对……说。

今:将,很快,时间副词。子:您,对人的尊称。

去:离开。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yé)?” 2、译文 荀巨伯从远地来看朋友的病,正遇上胡人的贼兵攻打郡城。

那位朋友对巨伯说:“我快要死了,您可离去。”巨伯说:“(我)从远地来看望您,您要我离开,违背正义而求得活命,难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为吗?" 贼兵已经进城,到了那位朋友家里,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一郡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敢于独自停留?”荀巨伯说:“我的朋友有病,不忍心抛下他,我宁愿用我的身体代替朋友的生命。

" 贼兵相互说:“我们这班人是无义之人,进入了讲正义的地方!”于是退兵而回,全郡都得到保全。 3、简析 本篇选自“德行”门。

它记叙了荀巨伯为了保护病友,不肯“败义以求生",愿以“身代友人命”,感动得贼兵羞愧退走的故事,歌颂了荀巨伯忠于友情,重义轻身的可贵品质。 二、新亭对泣 1、正文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

辄相邀新亭,藉(jiè)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唯王丞相愀(qiǎo)然变色曰: 王丞相:指王导,字茂弘,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晋元帝时任丞相。 愀然:神色严肃的样子。

“当共戮(lù)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2、译文 过江来的诸位名士,每到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总是互相邀请到新亭,坐在草地上饮酒会宴。有一次,周颉坐在正中,叹气说:“(这里的)风景(与洛阳)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有异啊!”大家都互相望着流眼泪。

只有王丞相神色严肃地说:“我们应当共同为朝廷尽力,收复中原失地,何至于像囚犯似的相对流泪!” 3、简析 这则故事反映了西晋灭亡后逃往江南的士族官僚,对丧失国土,偏安一隅形势下的不同态度,一种是周颉的忧郁感伤,一种是王导的奋发自信。作者肯定的是后一种。

这则短文语言简练,三言两语就使两种人的神情毕现。 三、桓南郡好猎 1、正文 桓南郡好猎。

每田狩(shòu),车骑甚盛,五六十里中旌旗蔽隰(xí)。骋良马,驰击若飞,双甄(zhēn)所指,不避陵壑(hè)。

或行(háng)阵不整,麇(jǖn)兔腾逸,参佐无不被系(jì)束。桓道恭,玄之族也。

时为贼曹参军,颇敢直言。常自带绛(jiàng)棉绳,箸腰中。

玄问此何为,答曰:“公猎好缚人士,会当被缚,手不能堪芒也。”玄自此小差(chài)。

2、译文 南郡公桓玄喜欢打猎。每次打猎,(跟随的)车马很多,五六十里的范围内旗帜遮盖了平原,驱驰良马,如飞地追击(猎物),军队的左右两翼所指之处,不管丘陵、山沟都要冲去。

如果军队行列不整齐,獐兔跳跃逃走了,那些僚属没有不被捆绑的。桓道恭,是桓玄的同族,当时是贼曹的参军,敢于说直话。

他常常自带深红色的棉绳,系在腰间。桓玄问带这绳子干什么,桓道恭说:“您打猎喜欢捆绑人,(我)总要被捆绑的,(我的)手不能忍受(麻绳上的)芒刺,(所以自带棉绳)。”

桓玄从此(捆绑人的事)少了一些。 3、简析 本篇选自“规箴(zhēn)”门。

这则故事记叙了桓道恭用自带棉绳的办法委婉劝谏桓玄好捆绑人的粗暴恶习,表现了桓道恭既敢于直言又讲究方法的性格特点。 四、贺太傅作吴郡 1、初不出门①。

吴中诸强族轻之②,乃题府门云:“会稽鸡,不能啼。”贺闻,故出行,至门反顾,索笔足之曰:“不可啼,杀吴儿。”

于是至诸屯邸,检校诸顾、陆役使官兵及藏逋亡,悉以事言上,罪者甚众③。陆抗时为江陵都督,故下请孙皓,然后得释④。

2、注释①贺太傅:贺邵,字兴伯,会稽郡山阴县人,三国时吴国人,任吴郡大守,后升任太子太傅。②吴中:吴郡的机关在吴,即今江苏省吴县,也称吴中。

强族:豪门大族。③屯邸:庄园。

检校:查核。逋(bū)亡:逃亡。

战乱之时,赋役繁重,贫民多逃亡到士族大家中藏匿,给他们做苦工,官府也不敢查处。 3、译文太子太傅贺邵任吴郡太守,到任之初,足不出门。

吴中所有豪门士族都轻视他,竟在官府大门写上“会稽鸡,不能啼”的字样。贺邵听说后,故意外出,走出门口,回过头来看,并且要来笔在句下补上一句:“不可啼,杀吴儿。”

五、山公以器重朝望 1、年逾七十,犹知管时任①。贵胜年少若和、裴、王之徒,并共言咏②。

有署阁柱曰:“阁东有大牛,和峤鞅,裴楷秋,王济剔嬲不得休。”③或云潘尼作之④。

2、注释①山公:山涛。参看《言语》第78 则注①。

朝望:在朝廷中有声望。知管:主管。

时任:当时的重任。按:山涛当时任吏部尚书,所谓知管时任,是说他还亲自主持官吏的任免考选工作。

②贵胜:权贵。 3、译文山涛由于受到器重,并且在朝廷中有威望,年纪已过七十岁,还照旧担当重任。

一些权贵家子弟,如和峤、裴楷、王济等人都一起给他歌功颂德。于是有人在阁道的柱子上题道:“阁道。

5.《世说新语》中的好段有哪些

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2、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4、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5、李元礼尝叹荀淑、锺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锺君至德可师.」。

6.世说新语中的好句,好片断进行感悟点评

世说新语中的好句

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

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于昆仑之山。

会心处不必在远。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德以居全为称,仁以不害物为名。

启晨光于积晦,澄百流以一源。

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

***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坐谦虚为席荐,张义让为帷幕,行仁义为室宇,修道德为广宅。

此人,人之水镜也,见之若披云雾睹青天。

胸中无宿物。

虽不能休明一世,足以映彻九泉。

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百行以德为首。

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若万里长江,何能不千里一曲?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7.《世说新语》好词好句加读后感(标篇号)十篇

赏誉第八之四、云中白鹤(原文)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

(译)公孙度品评邴原:“就像云中的白鹤,不是捉麻雀的那种网能捕到的。”赏誉第八之七、后来领袖有裴秀(原文)谚曰:“后来领袖有裴秀。”

(译)当时流传这样一句话:“后辈的领袖将是裴秀。”赏誉第八之十、璞玉浑金(原文)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译)王戎品评山巨源(山涛):“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提炼的矿石,人们都喜爱它的珍贵,却不能估量它的真实价值。”赏誉第八之十二、万物不能移(原文)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译)山公(山涛)推举阮咸为吏部郎,品评道:“清心寡欲,不为外物左右。”赏誉第八之十三、清伦有鉴识(原文)王戎目阮文业:“清伦有鉴识,汉元以来未有此人。”

(译)王戎品评阮文业:“清纯文雅,有人伦之鉴,自汉代以来,还从没有这样的人。”赏誉第八之十四、武元夏目裴王(原文)武元夏目裴、王曰:“戎尚约,楷清通。”

(译)武元夏品评裴楷、王戎说:“王戎简约,裴楷清明通达。”赏誉第八之十五、栋梁之用(原文)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译)庾子嵩(庾敳)品评和峤:“像松柏一样高高耸立,虽然有枝杈,可用来建高楼,可以做栋梁。”赏誉第八之十六、风尘外物(原文)王戎曰:“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译)王戎说:“太尉(王衍)仪态高雅清醇,就像玉树琼林,天生就是超脱世俗的人物”赏誉第八之三十一、名士无多人(原文)王夷甫语乐令:“名士无多人,故当容平子知。”(译)王夷甫(王衍)对乐令(乐广)说:“名士没有多少人,自然应该让平子(王澄)品评一番。”

赏誉第八之三十二、悬河泄水(原文)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泄水,注而不竭。”(译)王太尉(王衍)说:“郭子玄(郭象)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赏誉第八之四十一、家从谈谈之许(原文)庾太尉目庾中郎:“家从谈谈之许。”(译)庾太尉(庾亮)品评庾中郎(庾敳):“家叔言谈很深刻。”

赏誉第八之四十二、神气融散(原文)庾公目中郎:“神气融散,差如得上。”(译)庾公(庾亮)品评中郎(庾敳):“神情悠闲洒脱,确实超过常人。”

赏誉第八之四十三、祖车骑朗诣(原文)刘琨称祖车骑为朗诣,曰:“少为王敦所叹。”(译)刘琨赞赏祖车骑(祖逖)的开朗豪放,说:“少年时就被王敦称赞。”

男子衣服

1。头衣头衣又称元服。元本义既是头。加元服就是行冠礼。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有很大的区别。贵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帻(zé)。

冠: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标志,是贵族男子的常服。该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礼的。有人为了合乎礼,甚至献出生命。《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卫国内乱,子路用以系冠的缨被人砍断,他放下武器结缨,并说:“君子死,冠不免。”结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谢罪之说,摘去冠,表示自己有过错,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贵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李白《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与童子对举,则冠强调的是成年人。《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词,则指刚刚进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冠圈的两旁有丝绳,用来在下巴上打结,将冠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就是缨。戴冠前要将头发盘在头顶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写作縰,是一块黑色的帛)把发髻包住,然后再戴冠。戴上冠后,还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汉代以后叫簪)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发髻。后来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头发的叫发髻。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发笄尖的一端分作两股,形状像叉子,叫做钗。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

冕: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词是皇帝的代称。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制作,由几块拼接而成,样子类似现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红中带黑的弁,因其颜色与雀头相似而得名,其样子大致与皮弁差不多。

胄:打仗时用的帽子,加在冠上,秦汉以后叫做兜鍪,再后来叫做盔。杜甫《垂老别》:“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指孙权年纪很轻就统率大军。古时戴着兜鍪见尊长跟戴着冠一样,是不恭敬的表现,因此见尊长要免胄。

帻:平民所戴,在发上复以巾,一直盖到前额。《汉书·东方朔传》中说,有一公主的情夫名叫董偃,由公主引荐给汉武帝,董偃头戴绿帻。颜师古注道:绿帻,之服也。董偃的打扮表明自己是奴仆的身份。后来李白在《古风》中用“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来借指靠不正当手段致富并且骄横的人。

陌头:俗人的帽子,又称帞头、络头、缲头、绡头等。其形制类似现在陕北农民用羊肚手巾包头的方法,从后而前,在头前额上打结。《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qìao)头。”陌头后代音转称为幞(fú)头。后来幞头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再往后取消了前边的结,将后面的脚用金属丝扎起,衬以木片,称为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后面的脚向上在脑后相交,称为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幞头通常用青黑色的纱制成,所以也叫乌纱,后代俗称乌纱帽。

留全发、戴冠、巾,是中原地区的正常装束,非中原地区则以披发为常。《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吴越地区的祝发文身观念和中原地区“肌肤毛发受之父母”的观念不同。

2。体衣衣的狭义是上衣,裳是下衣。《诗经·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襦:短上衣。《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盛貌,形容刺绣之美)自生光。”

襌:单衣。

袷(qìa)、复:夹衣。夹衣里可以加絮。《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复襦指有絮的襦。

亵衣、泽、衷衣:贴身穿的衣服。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露)其亵衣。”《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郑玄注:“泽,亵衣,近污垢。”泽相当于现在的汗衫。《说文》:“衷,里亵衣。”后来也写作中衣。

裘:皮衣,毛向外。

袍:絮了乱麻或旧丝棉的长衣。《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襺(jián):絮新丝棉的长衣。

古代上衣的领子有两种:一种是交领,衣领直接连着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襟压右襟,在右腋下挽结。另一种是直领,领子从颈后沿左右绕到胸前,平行地下垂。

衽(rèn):衣襟。襟要右掩,所以“左衽”就是异服了。

裾(jù):衣服身后的下摆。裾在身后,可以长垂至地。曹植《神女赋》:“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袖(xiù):同袖。又称袂(mèi)。如连衽成帷,举袂成幕。

祛:袖口、袖子。

绅:古人长衣外要系带,带子在腹前打结,余下的下垂部分就是绅。《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张书诸绅。”绅下垂,可以临时提起来当作记录本。古时有“缙绅”一词。缙又可写作搢,义为插,指插笏(hù,手板)于带,在君臣相见时作为记事或指画时用,所以缙绅成为***的代称。

帛:丝织品的统称。

褐(hè):麻、毛织品。布和褐是同类的东西,区别是布细褐粗。读书人未做官时穿的常服用布制成,所以布衣就成了未做官的读书人的代称。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布衣指杜甫自己未出仕时。

裳:裙。古代男子也穿裙。

绔:也写作袴,裤子。古代的裤子只有两个裤筒,没有前后裆。纨绔是有钱人穿的,纨是织造得较为细致的生绢,由来纨绔专指富贵而又不务正业者。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与现在相似的裤子古代叫做穷绔。穷绔的通行名为裈(kūn)。《世说新语·任诞》:“刘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还有一种名叫犊鼻裈的,就是后代的短裤、裤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相如在市场上穿犊鼻裈,是为了出其丈人卓王孙的丑。

蔽膝:遮住大腿到膝部的服饰,又称袆(yī)、韍(fù,芾)。类似今之围裙。

邪幅: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