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名利是务的意思-惟名利是务句式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9-13 0
  1. 文言文元德秀
  2. 与朱元思书翻译
  3. 《幽窗小记》原文与解释

基于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形成具有诗性内在特质和外观式样的文学理论形态。充满诗性特征的中国古代文论虽然具有独特而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的巨大价值,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模糊了批评本体与批评物件的界限,消解了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之区别,牺牲了研究物件的丰富性和文论自身的复杂性,以及诗性文论的不可还原性和缺乏操作性。而这些正是中国古代文论在现代化转换之途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家不仅用诗的精神和性情识鉴品评文学作品,而且用诗的思维方式和诗的表达方式来记录他们的品评结果,并最终形成具有诗性内在特质和外观形态的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

一、诗性特征的表现形态及其形成原因

惟名利是务的意思-惟名利是务句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 中国哲学精神之影响。

一个民族的文学理论,是这个民族的哲学思想在文学领域的具体体现,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浸透着该民族哲学的特色。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其显著的特征便是文学的哲学化,和哲学、历史的文学化。前者如《诗三百》被列入“五经”,后者如《庄子》被视文学散文、《史记》中的一部分被视传记文学。一般来说,哲学的表达方式应是思辨的,说理的,演绎和归纳的;但也可以述的,描写的,甚至是抒情的。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古代哲学更擅长用后一类方式言说思想,建构体系。古代先哲往往从自然山水中感受生命的灵性与律动,从而认识世界,认识人类自身。于是有了孔子对宇宙万物运转不息的如下认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论语.子罕》)《周易.系辞上》在阐述宇宙生成演变之规律时说:“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之行,一寒一暑。”[2]取自然意象喻,以诗歌创作中“意象叠加”的手法来展现中国哲学的自然观。这既使得文字简洁洞彻直指思想内涵,又使得思想不粘滞于文字不于句下。中国哲学不仅是认知的、思辨的,更是体验的、感悟的。在后一个层面上,它与性灵、妙悟的中国诗歌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契合,从而直接铸成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歌精神和诗性特征。

(二) 中国诗歌功能之泛化。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对于中国古人的意义非同一般。古人用诗书时书事,写情写景,状人状物,以至述平民生活之状况,刻画普通社会之心理,通其思想,明其美刺。他们既可以在诗歌中忧国忧民、建功立业,也可以在诗歌中淡泊名利、陶冶情性。我们读中国古典诗歌,常常读出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体悟,读出诗***格的个性化与审美化,而这正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诗歌精神的真谛。面对这样一种研究物件,中国古代的文论家品评识鉴作家作品,批评清理文学现象,并不仅仅是了文学和文论本身,而是要借助他们的批评活动和文论文本,与他们的批评物件达到心灵上、人格上的沟通,最终寻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基于这样的批评动机,古文论在揭示研究物件诗性精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赋予自身以诗性特征。《文心雕龙.物色篇》说:“山遝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3]与其说刘勰在以一位理论家的身份剖析创作过程中的“心物赠答”,倒不如说他其实并不相信缜密的推理和明晰的概念能够说清“心物”关系,他更愿意相信自己是一位诗人,更愿意用诗的语言来言说“心物赠答”的复杂内涵。《文心雕龙》的每一篇都以一首四言诗作结,这充分说明,文心首先是诗心,是诗人之心,然后才是文心,是论文者之心。

(三) 诗家气质的自然表现。

文论家原本是诗人,中国古代的文论家以诗人的情感气质、思维特征、表述方式来评说研究物件,来建构文艺理论,使得古文论一开始便具有感悟、虚灵、自然、随意,以及个性化、人格化、诗意化、审美化等特征。作中国文论之滥觞的先秦文论,孔子文论的语录体和随感式,庄子文论的寓言化和虚灵化,以及《诗三百》之中有着文论思想的诗句,都后来的中国文论奠定了一个诗性精神的基调。刘勰钟嵘时代是中国文论的鼎盛期,《文心雕龙》“纲领明”、“毛目显”的理论体系和“擘肌分理,惟务折衷”的思辨方法,并不能遮掩或取代其贯穿首尾的诗人***和“骈文”这种文本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的审美的形式魅力。而《诗品》则以其“直寻”和“骋情”的言说风格,以其“意象评点”[4]的言说方法,首开中国文论中最具诗性特征的文本形式──诗话,以至成中国诗性文论的典范性文本。六朝以降,中国文论的诗性特征已稳固地形成,这不仅表现在诗话、词话、曲话、***评点以及论诗诗成古文论的主要文本形式,更表现在古文论形成了一整套独具诗性精神的范畴和术语,如神思、情***、体性、风骨、兴寄、气象,以及滋味说、意象说、取境说、妙悟说、性灵说、神韵说等等。古文论家因秉承诗人的气质,故专注于对作品诗性的感悟,专注于对这种感悟的诗性传达,而并不着意于理论体系的建构和理性的逻辑的推演。因此,以诗悟诗,以诗传诗,或者说以诗的精神气质,以诗的思维方式来观照评论文学作品,是最符合中国文论的终极目标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一首四言诗描述一种文学风格,一品即一组意象或一种诗性境界。之后,中国文论的论诗诗以及诗话词话不胜枚举,一直延续到近代王国维。王国维《人间词话》以词作释词境,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而“***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5]一部《人间词话》是品词作评词人,又何尝不是以诗心诗情观诗作诗?

诗话、词话构制小巧,语言风格多含蓄隐秀,这与西方文论那种康得式的长篇巨制和黑格尔式的缜密周严已是大异其趣;而作中国文论诗性化之具体表征的意会、感悟、虚灵、直寻、简要、自然、随意,与西方文论的思辨性、系统性、规范性、明晰性等特征更是大异其旨。总之,文学理论的诗性化,是中国文论区别于西方文论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文论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二、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局限性

然而,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我们无法讳言其深刻的内在矛盾。与诗性精神和诗性言说方式的种种优长相生相伴的,是中国文论的种种缺憾或误区。

(一)模糊了批评本体与批评物件的界限

中国诗性文论虽然不等同于诗歌,却是深深地打上了诗这种文体的铭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是典型的论诗诗,在这部文论作品中,诗歌形式应该说较好地传达了作者的文论思想;然而,也正是这种“诗歌形式”模糊了批评本体(文论)与批评物件(文学)的界限,这不仅造成了后人对《二十四诗品》理解的歧义,也造成《二十四诗品》文论思想指导诗创作的主观随意性。尽管对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表达可以***取多种形式,尽管“以诗论诗”这种形式也有它自己的一些长处,但我们评价判断一种文学理论,其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并不在于此种文论的言说形式以及诗性的有无,而在于此种文论对文学现象解答的深刻性和对后世文学的指导性。当然,就“解答的深刻性”这一点而言,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诗歌风格的阐说是成功的;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文论家都具备司空图那样的诗歌素养和对诗歌形式的创造性运用。而一旦把握不好,就会将诗学批评和诗歌创作搅成一团而难分彼此,诗歌的形式不仅难以直指文论要旨,反而会阻碍理论目标的达成。严格说来,论诗诗以及诗话、词话、***评点等,不应是文论文本的主要存在形式。理论文本的存在形式仍应以《文心雕龙》、《原诗》这类自成体系且有着鲜明的理论外观与内质的著述主。

中国诗性文论与中国诗歌不仅有着外形上的相似,而且有着内质上的相通。古往今来的中国文论家,与其说是在立论辩理,倒不如说是在抒情言志,是故中国文论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和个性特征。对于文学创作来讲,独特的个性与强烈的情感是作品的生命与灵魂,是创作成败的关键。对于文学批评来说却不尽然。文学批评强调的是整体规范,是理论标准,是客观与公允,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情绪的抑止,对个人好恶的舍弃。而这些恰恰是以诗性特征的中国文论很难做到的。扬雄早期酷爱赋的创作,对司马相如极推崇,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而到了晚年却走上另一极端,称赋“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也”[6](《法言.吾子》),并提出“丽以*”之论。扬雄赋论的这种前后相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个性化情绪化的物。

(二)对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之区别的消解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传统批评中的一大弊端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是“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7]导致刘勰所言那种“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之批评失误的,除了古文论的情绪化和个性化,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原因:中国文论诗性特征对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之区别的消解。《文心雕龙.知音》在言说“知多偏好”之弊时,排比了四类例证:“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借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7]对于文学批评而言,这四类都是不可取的;而对于文学鉴赏而言,这四类又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鉴赏不同于批评,前者能够接纳个性化和情绪化,能够接纳“偏好”。问题在于,中国的诗性文论,对鉴赏与批评缺乏严格的区别与界定,常常是将个性化情绪化的鉴赏当作了批评,一个颇有说服力的例证便是中国古文论中常见的“味”范畴的运用。

用作动词的“味”可以说是鉴赏与批评所必须经历的共同心理过程,文学鉴赏本身就是对作品的品味或玩味,文学批评虽说不等同于品味,却也须经过一个品味即鉴赏的阶段。但鉴赏之“味”诗并不同于批评之“味”诗,前者可以是咸甜酸辣各有所爱,后者则需要了理论原则和批评标准而牺牲个人对某种“味”的特殊嗜好。在此基础之上又生另一个问题:作名词的“味”如何界定,或者说如何来表达描述“味诗”这一过程的最终结果:诗味。陆机赋文有“大羹遗味”之论,钟嵘品诗则有“滋味”之说,六朝文论之言“味”已是泛泛而论,六朝之后讲究“味外之旨”则更难作理论上的界定了。无论是“味诗”还是“诗味”,“味”这一范畴在中国文论中都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如果是文学鉴赏,能“意会”已足矣;如果是文学批评,则“言传”必不可少。所以严格说来,“味”只适用于鉴赏而不适用于批评。

(三)简约的言说方式牺牲了研究物件的丰富性和文论自身的复杂性

如果说,诗歌的言说特征是以简洁精练的词语直指人心,那,中国文论的言说特征同样是以精练简洁的诗的词语直指研究物件的内核。扬雄谓诗人与辞人之别,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8](《法言.吾子》)扬雄这短短的十四字至少担负起三个层面的重任:界定“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不同特征,品评并臧否二者的高下优劣,在前两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尽管扬子斯言文约义丰、以少总多乃至成千古名句,但平心而论,这十四字并未准确全面地道尽上述三项内容。对儒家诗教“美教化、厚人伦”的执着和对汉赋“劝百讽一”的不满,已经遮避了扬雄的文论视野;而当扬雄在选择简炼、对称、优美的诗的句式来言说文学现象并提出文学主张时,便牺牲了研究物件的丰富性和文论自身的复杂性。刘歆《西京杂记》卷三指出:“司马长卿赋,时人皆称其典而丽,虽诗人之作不能加也。”[9]所谓“典而丽”与“丽而则”相似,可见刘歆也是站在正统儒家诗教的立场评赋,却得出与扬雄截然相反的结论。当然,刘歆也是一种简单化,也是一种偏颇。如果我们同时修正并扬弃扬雄和刘歆的偏颇,便不难发现:辞人之赋有丽以则乃至超过诗人之作,诗人之赋亦有丽以*以至于不如辞人之赋。赋作一种文体,演变发展曲折,作者作品多,风格样式更是复杂多变,对它的批评应该有多角度的观照、多层面的剖析和辩证谨严的界说,而这显然是一两句话十几个字所无法胜任的。

可见,对于文论家来说,言说方式的选择并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文论的内容。在诗性文论所要求的有限的字句、简洁优美的形式之中,哪有雄辩和宏论的用武之地?是故中国古代文论家不得不将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浓缩于咫尺之间。在这样一种极其有限的词语空间,文论家根本无法展开其弘廓的演绎和深邃的抽象,其结果是丢失了文论思想的深刻性和丰富性甚至丢失了文论思想本身。我们看西方文论的发展演变,不断地呈现出以新理论取代旧理论的景观,其原因固然很多,但言说方式的选择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性的言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文论的不足。

(四)诗性文论的不可还原性和缺乏操作性

以诗性言说主要特征的中国文论,从根本上说是不能还原的,因而是不可操作的。中国文论的诸多术语、概念、范畴,诞生伊始就缺乏明确清晰的界定,在随之而来的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地被扩充、被引伸、被蒸发,以至于外延愈来愈大而内涵却愈来愈小,一个文论范畴好像能解释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能解决大大小小的理论问题。而真正操作起来,又好像并不能解释或解决什。严羽《沧浪诗话》:“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10]文字节奏优美,富有诗意,令人拍案叫绝;但究竟何“兴趣”?又何“妙处”?依然是如“水中之月”而“无可求”。欲“求”出严沧浪以禅喻诗之“妙”,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具备与严羽完全相同的佛学、诗学修养,虚静、空灵的心境,以及诗人趣味、诗性精神等等。如果没有与严羽相同或者相似的心性或灵性,是无法理解严羽诗论的。这一点,不用说中国以外的接受者难以做到,即便是中国的接受者也是难以做到的。今人研习古代文论,一方面是对古文论的灵性、诗情、优美和隐秀赞叹不已,而同时又感觉到很难用它来解释当下的文学现象,更难于用它指导当下的文学创作了。

我们当然不是主张丢弃中国文论的诗性传统,而是主张对这种传统进行现代诠释和现代转换。西方古代文论的理论传统是悲剧精神,它建立在对古希腊悲剧创作之总结的基础之上。但在亚斯多德之后,西方文论并未止步于悲剧精神,而是在历史和人类艺术精神的广阔空间,有了长足的也是多元的发展。观“西”而思“中”,中国文论又有什理由徘徊驻足于诗性特征而不思革新?几千年来,传统士大夫的审美情趣造就了中国文论的诗性特征,而这种特征反过来培养并加强了文学接受者趋“诗性”之同的审美取向,接受者单一的审美取向又酿成了对诗性文论的心理需求。于是,中国的文学和文论,便在诗性这一封闭的圈子内自给自足,难以走出自己营造的迷宫。在这个迷宫中,文论家也就是文学家,文学批评也就是文学创作,文学鉴赏也就是文学批评。以自家的角度观照自家,以自己的标准评判自己,结果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是看不清自身(中国文论)的独特价值及意义,也看不清对方(西方文论)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古代哲学(如老、庄、周易)早已进入世界哲学之林,而中国古代文论却至今未进入世界文论之林,“西有亚斯多德之《诗学》,东有刘彦和之《文心雕龙》”毕竟是出于中国自家人之口,用中国古代文论去阐释西方文学作品,也是出于中国自家人之手,斯言斯行虽说不乏胆识与才力,却多少有些“一厢情愿”。其实,中西文论各有自己的优长和缺憾。正如纯粹的诗性不能构成完整的文论,纯粹的理性也不能成完备的文论。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以西方文论唯一价值判断而以中就西,正如我们没有理由固守中国文论的诗性传统而拒绝他山之石。或许,中国文论乃至世界文论的发展趋势正在于东方诗性与西方理性的融合之中,而这一点,也正是本文的深层意蕴之所在。

文言文元德秀

与朱元思书

作品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i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洁白的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借着山势,争着向上,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都在互相竞争高低,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望功名利禄;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和字。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先生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我***,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有人称赞道: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感到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也或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呜呼!其真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世界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不是经常有。因而即使有了千里马,也只是屈辱地被埋没在平凡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的名声让世人了解。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以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因吃不饱,而力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显现出来,即使想要它和一般马一样,也不可能达到,哪里还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用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来驾驭它,没有按照千里马的食量来喂饱它从而发挥它的才能,不能明白它鸣叫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

送东阳马生序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jìng)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hé)。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幼年的时候就特别喜爱读书学习。但是家里贫穷,没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用手亲自抄录,算好约定的日子归还。(即使)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水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停止抄书。抄录完毕,跑着送过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已经到了成年,(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自己无法和才学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我曾经奔向百里之外,手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没有稍微把话说得柔和一点,也没有把脸色放温和一些。我站在他身旁恭敬的等候着,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会遇到前辈的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节也更加周到,不敢反驳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再次去请教他。所以我虽然很愚笨,但最终还是能获得一些学识和见闻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深的山坳和巨大的峡谷中。严冬寒风凛冽,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为寒冷干燥而破裂却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婢女用热水(为我)洗濯,用被子(将我)裹起来,很久才暖和起来。住在旅馆里,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像鱼、肥肉这样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可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佩戴白玉做的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好像神仙一样;我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之间,却毫无羡慕的意思,(那是)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的勤劳和艰苦大概就是像这个样子。

小石潭记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人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倒竹子,开出一条小路,往下走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潭)用整块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愣在那里)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窜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犹如在同游人相互逗乐。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流两岸的地形像犬牙似的互相交错,也不知道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在潭边,四面有竹子树木环绕合抱着,寂静空虚地没有其他人,(那幽深悲凉的氛围)令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的使人感到忧伤,也幽深极了。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便离开了。

同我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岳阳楼记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

岳阳楼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ū)!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编辑本段

译文

庆历四年(1044年)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都兴

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从前的规模,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现代人的诗赋,(他)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容纳长江的支流,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晨阳光灿烂,傍晚雾霭阴沉,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我登上岳阳楼所见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他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聚集在这里。(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够没有不同吗?

像那阴雨连绵的日子,连着整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也隐没了踪影;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别人说自己坏话,害怕别人讥讽自己(的情感),满眼凄凉冷落,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季节,湖面波平浪静,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 ,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水波动时,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闪着金子般的光点,湖水平静时水中月影好似沉下一块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一种心胸开阔,精神愉悦,荣辱得失全部忘却(的感觉),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它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那在朝廷当***就为百姓担忧;在僻远的江湖就为君王担忧。这样做官时也担忧,不做官时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

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编辑本段

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众多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而幽深秀美的地方,就是琅玡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则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山转,有一座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四角翘起,高踞于泉水之上,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山里一个名叫智仙的和尚。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很少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山谷显得昏暗,或暗或明,变幻不一,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都有所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玩。来到溪边***,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来酿酒,泉水香甜,酒香清洌;野味野菜,各种各样摆放在面前的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人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站起来坐下去,大声喧哗的是这些宾客们在尽情地欢乐。那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人,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下山,人们的影子四处散开,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里枝叶成荫,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就开心了。然而鸟儿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字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满井游记

燕 (yān) 地寒,花朝 (zhāo) 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 (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jiā)堤(dī),土膏(gāo)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hú)。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liè) 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jìng),然徒步则汗出浃 (jiā) 背。凡曝 (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liè)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堕 (huī) 事,潇(xiāo)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hài)之二月也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意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每次顶着风雪快步,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好像镜子刚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得如同刚刚擦过一般,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低矮的麦苗像兽颈上的短毛,高约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很多,汲泉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见到。风力虽然还很强劲,但是走起路来,就会汗流浃背。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身上都散发着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到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

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的游玩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就只有我这个小官啊。而满井这地方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的出游将从现在开始,怎能没有记录呢!这时已是是己亥年二月了。

与朱元思书翻译

1. 《高中文言文传记元德秀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12分)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

既擢第①,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窭困调南和尉,有惠政。

黜陟使以闻,擢补龙武军录事参军。 德秀不及亲在而取,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能食乃止。

既长,将为娶,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

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 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

明日盗负虎还,举县嗟叹。玄宗在东都,酺②五风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

是时颇言且第胜负,加赏黜。德秀惟乐工数十人,联袂歌《于蔿于》。

《于蔿于》者,德秀所为歌也。帝闻,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德秀益知名。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任满,笥③余一缣,驾柴车去。

爱陆浑佳山水,乃定居。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

岁饥,日或不爨。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

人以酒肴从之,不问贤鄙为酣饫④。德秀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

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瓤而已。《新唐书·元德秀传》注:①擢第:登第。

②酺:音pú,合聚饮食。③笥:音sì,盛衣物的竹器。

④饫:音yù,饱。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惠政 仁慈 B.德秀自乳之 喂养 C.盗请格虎自赎 击打 D.吾当坐,不及余人 受牵连 14.下列对人物的思想性格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举进土,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为国为亲,忠孝两全。

B.许之矣,不可负约——一诺千金,言而有信。C.人以酒肴从之,不问贤鄙为酣饫——宽厚不羁,不论贵贱。

D.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豁达自任,志向高雅。15.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A.元德秀不忍离开母亲,就背着母亲去京城入试。

母亲去世,他服丧期满,任南和县尉,后升任龙武军录事参军。B.元德秀为官所得俸禄全部用于抚养孤独无依的人,任满的时候,他是赶着柴车离开的,他的时候,家中只有最起码的生活用具。

C.元德秀在陆浑为官定居的时候,纵情山水,常弹琴、喝酒、写文章以自娱。 D.元德秀任鲁山县令时,不怕获罪,批准一个被关押的盗贼杀虎自赎。

1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长,将为娶,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翻译:(元德秀)长大后,将要娶媳妇,(因)家里十分贫穷,才自己请求任鲁山县令。

B.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翻译:有个小吏对他说:“那是他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C.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翻译:我不幸生活在风气颓败的社会中,所不觉为耻的,就是结识了元紫芝呀。

D.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翻译:(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人影了,为什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待在这儿,十分像个女孩子?”。

2. 急求《新唐书·卓行传·元德秀》翻译,谢谢各位了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

质厚少缘饰。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至京师。

既擢第,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服除,以穷困调南和尉,有惠政,擢补龙武军录事参军。

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能食乃止。既长,将为娶,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

前此堕车足伤,不能趋拜,太守待以客礼。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许之。

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

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爱陆浑山水,乃定居,不为墙垣扃钥,家无仆妾。

岁饥,日或不爨。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人以酒肴从之,不问贤鄙为酣饫。

德秀善文辞,作《蹇士赋》以自况。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

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簟瓢而已。 元德秀,字紫芝,是河南府河南州县人。

年轻时就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亲自背着母亲进了京城。

考上进士后,母亲去世,他守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守护,饭食中没有盐和醋,睡觉时没有什么垫在身下。服丧期满,因为贫困而调到南河县任县尉,治理期间有好名声。

元德秀没有来得及在母亲健在时娶妻,就不肯结婚。有人认为他不可以断绝了后代,他回答说:“我哥哥有儿子,我的先祖可以得到祭祀, *** 吗还要娶妻呢?”当年,他哥哥的儿子在襁褓中就了母亲,又没有钱请奶妈,德秀就亲自喂养他,等到侄子能吃饭了才停止喂养。

侄子长大后,将要为他娶媳妇,家里十分贫穷,才自己请求任鲁山县令。在此之前,他因为从车上掉下伤了脚,不能快步行走拜见,但是太守却以贵客的礼节对待他。

有个小偷被关押在牢里,当地正碰上老虎作恶,小偷请求打虎赎身,元德秀答应了他。有个官吏对他说:“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元德秀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不可以背弃约定的事。

如果有所牵累,我应当定罪,不牵连到别人。”第二天,小偷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全县的人都为此而感叹。

唐玄宗在东都时,在五凤楼下设宴,命令三百里内的县令、刺史都要拿出歌曲到他那里汇集。当时人们都传言皇帝将要排出优劣,施加赏罚。

河内太守用车装着几百个演员,披挂着锦绣,有的装扮成犀牛大象,十分新奇而美丽。只有德秀带了演员几十个,集体唱一首叫《于蔿于》的歌,《于蔿于》是德秀所创作的歌。

皇帝听到后,十分惊奇,赞叹说:“唱的都是贤人说的话呀!”对宰相说:“河内府的百姓恐怕都生活在苦难中吧?”于是罢免了太守,元德秀更加出名了。 元德秀所得到的俸禄都供给那些孤儿吃饭穿衣。

(后来)竹筐里带着绢一匹,赶着一辆柴车离任。他家里不造围墙,不用钥匙,也没有仆人小妾。

碰上荒年,有时揭不开锅。他喜欢喝酒,悠然地弹着琴来自娱自乐。

元德秀擅长于写文章,曾经写了一篇《蹇士赋》来比况自己。房琯每次见到元德秀,总是叹息说:“只要看到元紫芝的面貌,就会把人的名利之心洗涤干净。”

苏源明也常常对别人说:“我不幸生活在衰败和庸俗的环境中,但我不感到耻辱的,是因为我结识了元紫芝呀。” 元德秀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和舀水的瓢一类东西。

练习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忍去左右 ②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B、①许之矣,不可负约 ②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C、①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②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D、①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9.下列各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德秀不及亲在而娶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B、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C、河内人其涂炭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嗜酒,陶然弹琴以自娱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德秀具有尊老的高尚品德。母亲在世时,竭尽了做儿子的责任,母亲去世后,严格按照习俗守孝;自己不愿结婚,但勇敢地担当起了养育晚辈的重任。

B、元德秀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不仅为官具有受人称道的良好素质,而且在文学、音乐等方面很有才华,能够弹奏乐曲,创作歌曲,撰写辞赋。C、选文中重点记叙了“盗尸虎还,举县嗟叹”这个故事,记叙“举县嗟叹”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赞扬元德秀具有有令必行,说话算数的高尚品格。

D、选文除了对元德秀进行了多角度的正面描写外,还通过他人的称颂和赞扬对元德秀进行了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得奉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翻译急

元德秀者,河南人,字紫芝。

***二十一年登进士第。 德秀少孤贫,事母以孝闻。

***中,从乡赋,岁游京师。不忍离亲,每行则自负板舆,与母诣长安。

登第后,母亡,庐于墓所,食无盐酪,藉无菌席,刺血画像写佛经。久之,以孤幼牵于禄仕。

调授邢州南和尉。佐治有惠政,黜陟使上闻,召补龙武录事参军。

德秀早失恃怙,(旧时的丧服)麻相继,不及亲在而娶。既孤之后,遂不娶婚。

族人以绝嗣规之。德秀日:“吾兄有子,继先人之祀。”

以兄子婚娶,家贫无以为礼,求为鲁山令。 先是,堕车伤足,不任趋拜,汝郡守以客礼待之。

部人为盗,吏辅之,系狱。会县界有猛兽为暴,盗自陈日:“愿格杀猛兽以自赎。”

德秀许之。胥吏日:“盗诡计苟免,擅放官囚,无乃累乎?”德秀日:“吾不欲负约.累则吾坐,必请不及诸君。”

即破械出之。翌日,格猛兽而还。

诚信化人,大率此类。 秩满。

南游陆浑,见佳山水,杏然有长往之志,乃结庐山阿。岁属饥歉,庖厨不爨,而弹琴读书.怡然自得。

好事者载酒肴过之,不择贤不肖,与之对酌,陶陶然遗身物外。琴觞之余,间以文咏。

率情而书,语无雕刻。所著(季子听乐论>、,为高人所称。

天宝十三年卒。时年五十九,门人相与谥为文行先生。

士大夫高其行,不名,谓之元鲁山。 元德秀,河南人,字紫芝。

唐朝***二十一年中进士。 德秀小时候丧父,生活贫苦,侍奉母亲因孝顺而闻名。

***年间,由乡里举荐,常年在京城游学。不忍心离开母亲,每次出行就自己肩负板舆(背着母亲),和母亲一起到长安。

中进士后,母亲去世。在母亲墓地之侧建庐居孝,不吃盐,不吃酪,睡觉时底下不垫茵席,刺出血来画像写佛经。

时间长了,凭着是孤儿,人又小,(按照法令)领俸禄做官,调任邢州南和尉。 辅佐治理事务有很好的政绩。

黜陟使向上报告了。(朝廷)召他任龙武录事参军。

德秀很小就失去了父母,接连为父母服丧,没有赶上在母亲活着的时候娶妻。成为孤儿后,于是不再娶亲。

元氏家族的人用绝后来规劝他,德秀说:“我的哥哥有儿子,可以承继先人的香火。 ”因为侄子结婚娶妻,家里穷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办婚礼,所以请求作鲁山县令。

这之前,德秀从车上掉下来摔伤了脚,不能慢跑拜礼,汝郡郡守便用客礼来对待他。县中有个人偷盗,官吏逮捕了他,关在牢里。

恰好鲁山境内有猛兽作乱,偷盗者自己说:“愿意拼杀了猛兽来赎自己的罪。 ”德秀答应了他。

官吏说:“这盗人使用诡计只求逃走,你擅自放走了官府的囚犯,岂不是(要受到)牵累吗?”德秀说:“我不想违反承诺,受到牵累我一个人担罪,一定请求不连累诸位。”于是打开枷锁放出偷盗者。

第二天,那个人杀了猛兽回来了。(德秀以)诚信感化他人,大多都是这种做法。

任官期满,德秀向南游览陆浑山。看见了好山水,不期然便有了长期隐居的想法,于是在山冈上修了房子。

有一年遇到饥荒,厨房里烟火不生,而德秀弹琴读书,怡然自得。好事的人拿着酒和菜肴拜访他,德秀不分贤能与否,都和他对饮,乐陶陶地,超然物外。

弹琴喝酒之外,偶尔吟诗作文。任情而写,语言没有雕琢。

他所著的 天宝十三年德秀故去,时年五十九岁,门人共同谥他“文行先生”。士大夫认为德秀品性高洁,不直呼他的名字,称他元鲁山。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1.D2.C3.B4.C5.(1)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 (2)元德秀所得到的俸禄都供给那些孤儿吃饭穿衣 (3)只要看到元紫芝的面貌,就会把人的名利之心洗涤干净(4)元德秀没有来得及在母亲健在时娶妻,就不肯结婚。

1.分 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只有在具体的语句中其义项才是唯一的,所以理解文言实词一定要回归原文,结合句意加以理解。

以……为耻;A离开,相距;B背弃,依仗;C全,举起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分 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定要回归原文,结合句意加以理解。

恐怕;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连词“即使”,副词“就”;D连词“来”,连词“因为”。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分 析:解答这类题,要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阅读时要注意: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A中的②属抚养侄子;C颠倒次序;D中的⑥是个人爱好。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4.分 析: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目的是赞扬元德秀为了替百姓根除虎患,敢于承当牵连判罪的风险。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5.分 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注意“彼”“无乃……乎”,(2)注意最后一句是定语后置句,(3)注意“尽”。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元德秀,字紫芝,是河南府河南州县人。

年轻时就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亲自背着母亲进了京城。

考上进士后,母亲去世,他守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守护,饭食中没有盐和醋,睡觉时没有什么垫在身下。服丧期满,因为贫困而调到南河县任县尉,治理期间有好名声。

元德秀没有来得及在母亲健在时娶妻,就不肯结婚。有人认为他不可以断绝了后代,他回答说:“我哥哥有儿子,我的先祖可以得到祭祀, *** 吗还要娶妻呢?”当年,他哥哥的儿子在襁褓中就了母亲,又没有钱请奶妈,德秀就亲自喂养他,等到侄子能吃饭了才停止喂养。

侄子长大后,将要为他娶媳妇,家里十分贫穷,才自己请求任鲁山县令。在此之前,他因为从车上掉下伤了脚,不能快步行走拜见,但是太守却以贵客的礼节对待他。

有个小偷被关押在牢里,当地正碰上老虎作恶,小偷请求打虎赎身,元德秀答应了他。有个官吏对他说:“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元德秀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不可以背弃约定的事。

如果有所牵累,我应当定罪,不牵连到别人。”第二天,小偷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全县的人都为此而感叹。

唐玄宗在东都时,在五凤楼下设宴,命令三百里内的县令、刺史都要拿出歌曲到他那里汇集。当时人们都传言皇帝将要排出优劣,施加赏罚。

河内太守用车装着几百个演员,披挂着锦绣,有的装扮成犀牛大象,十分新奇而美丽。只有德秀带了演员几十个,集体唱一首叫《于蔿于》的歌,《于蔿于》是德秀所创作的歌。

皇帝听到后,十分惊奇,赞叹说:“唱的都是贤人说的话呀!”对宰相说:“河内府的百姓恐怕都生活在苦难中吧?”于是罢免了太守,元德秀更加出名了。 元德秀所得到的俸禄都供给那些孤儿吃饭穿衣。

(后来)竹筐里带着绢一匹,赶着一辆柴车离任。他家里不造围墙,不用钥匙,也没有仆人小妾。

碰上荒年,有时揭不开锅。他喜欢喝酒,悠然地弹着琴来自娱自乐。

元德秀擅长于写文章,曾经写了一篇《蹇士赋》来比况自己。房琯每次见到元德秀,总是叹息说:“只要看到元紫芝的面貌,就会把人的名利之心洗涤干净。”

苏源明也常常对别人说:“我不幸生活在衰败和庸俗的环境中,但我不感到耻辱的,是因为我结识了元紫芝呀。” 元德秀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和舀水的瓢一类东西。

5. 求 元德秀字紫芝 这篇文章的译文

元德秀,字紫芝,是河南府河南州县人。

年轻时就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参加进士考试,不忍心离开母亲左右,就亲自背着母亲进了京城。

考上进士后,母亲去世,他守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守护,饭食中没有盐和醋,睡觉时没有什么垫在身下。服丧期满,因为贫困而调到南河县任县尉,治理期间有好名声。

元德秀没有来得及在母亲健在时娶妻,就不肯结婚。有人认为他不可以断绝了后代,他回答说:“我哥哥有儿子,我的先祖可以得到祭祀, *** 吗还要娶妻呢?”当年,他哥哥的儿子在襁褓中就了母亲,又没有钱请奶妈,德秀就亲自喂养他,等到侄子能吃饭了才停止喂养。

侄子长大后,将要为他娶媳妇,家里十分贫穷,才自己请求任鲁山县令。在此之前,他因为从车上掉下伤了脚,不能快步行走拜见,但是太守却以贵客的礼节对待他。

有个小偷被关押在牢里,当地正碰上老虎作恶,小偷请求打虎赎身,元德秀答应了他。有个官吏对他说:“那是小偷的诡计,将来他逃走了,你不是要受到牵累吗?”元德秀说:“我已经答应了他,不可以背弃约定的事。

如果有所牵累,我应当定罪,不牵连到别人。”第二天,小偷带着老虎的尸体回来了,全县的人都为此而感叹。

唐玄宗在东都时,在五凤楼下设宴,命令三百里内的县令、刺史都要拿出歌曲到他那里汇集。当时人们都传言皇帝将要排出优劣,施加赏罚。

河内太守用车装着几百个演员,披挂着锦绣,有的装扮成犀牛大象,十分新奇而美丽。只有德秀带了演员几十个,集体唱一首叫《于蔿于》的歌,《于蔿于》是德秀所创作的歌。

皇帝听到后,十分惊奇,赞叹说:“唱的都是贤人说的话呀!”对宰相说:“河内府的百姓恐怕都生活在苦难中吧?”于是罢免了太守,元德秀更加出名了。 元德秀所得到的俸禄都供给那些孤儿吃饭穿衣。

(后来)竹筐里带着绢一匹,赶着一辆柴车离任。他家里不造围墙,不用钥匙,也没有仆人小妾。

碰上荒年,有时揭不开锅。他喜欢喝酒,悠然地弹着琴来自娱自乐。

元德秀擅长于写文章,曾经写了一篇《蹇士赋》来比况自己。房琯每次见到元德秀,总是叹息说:“只要看到元紫芝的面貌,就会把人的名利之心洗涤干净。”

苏源明也常常对别人说:“我不幸生活在衰败和庸俗的环境中,但我不感到耻辱的,是因为我结识了元紫芝呀。” 元德秀在天宝十三年去世,时,家里只有枕头、鞋子和舀水的瓢一类东西。

6. 在线求指导: 元德秀,字紫芝,

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

6.(1)(元德秀)所得到的俸禄都供给孤儿穿衣吃饭。 (2)(我)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 1.D 2.A 3.B 4.A 5.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能食乃止,成就一家的学说犯哥xjwhvg|发布于2013-05-28 23:51评论为您推荐:其他类似问题2010-01-31紫芝是什么啊?32010-03-19紫芝怎么吃?32011-07-09紫芝水是什么42009-08-23赤芝好还是紫芝好182014-03-18哪个牌子的紫芝片比较好?1更多类似问题 >紫芝的相关知识2012-02-15紫芝紧颜育肤眼霜怎么样?会不会长脂肪粒!?12007-01-04周紫芝的雨过 (古诗)662010-09-18我有野生灵芝 应该是紫芝 单个约一斤重 请问价格是多少?162010-12-27请问紫芝有治疗失眠的作用吗?32012-10-24相宜本草的紫芝紧颜育肤眼霜适合什么样年龄段的女生用16更多关于紫芝的知识 >网友都在找:元德秀字紫芝望蓟门等待您来回答2回答下午期中考物理,祝我顺利?2回答***ATHA嫒佳莎粉底乳液有了解的朋友吗?2回答全国有多少人叫‘”花大姐’这个昵称的?2回答什么方法洗衣服不掉色4回答和男朋友吵架了,然后他说就是不和我恋爱了,结果我消失几天。

3回答一天晚上一群朋友打完牌宵夜,我去宾馆睡觉有一己婚女人说要。2回答亡记Apple ID 和密码 用什么办法能激活锁?2回答汇校商学院价值观?2回答怎么样才能让一岁八个月的宝宝成功戒掉奶瓶吃奶4回答一个人越孤独越赚钱 值不值得?2回答win7 系统下word文件无法删除,提示需要管理员权限,但是无法。

6回答如果你为了某人失去生命 ,而对方只是当成理所当然 ,你是否。3回答装两个硬盘一个固态一个机械 把游戏装到机械硬盘机行不行?2回答我想问身高165,体重120,算不算胖 就像我这样的π_π2回答红血丝皮肤适合用什么护肤品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 >登录还没有百度账号?立即注册知道日报全部文章相关搜索预测孩子身高国内不孕不育医院排名股票股票***12更多的百度推广结果>>关于百度为您推荐更多优质结果,放心搜索,有V有保障.mg官方旗舰店竹雨声女装mg名爵锐腾仿真竹子批发精彩知识在知道快看,旮旯里有什么!知道大数据,用数据解读生活点滴真相问答机,揭穿流言!新手帮助如何答题获取***纳使用财富值玩法介绍知道商城知道团队行家认证高质量问答您的帐号状态正常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投诉建议意见反馈账号申诉智能咨询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130934-983号 ?2017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知道协议 | 百度知道品牌合作。

《幽窗小记》原文与解释

南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白话释义: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绿的透出寒意的树,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吴均(469~520年)? ,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沈约见其文,倍加称赏。梁天监二年(503),吴兴太守柳恽召为主簿,常引与赋诗。

建安王萧伟趋贤重士,召吴均为记室,掌文翰;萧伟迁江州(今江西九江),补吴均为国侍郎,兼府城局。后柳恽又转荐吴均于梁武帝,帝召之赋诗,深为赏识,任为侍诏,累升至奉朝请。

吴均通史学。在任奉朝请期间,先是上表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成稿30卷。

如实称武帝为齐明佐命,武帝不悦,以“其书不实”为名,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十条,竟支离无对。武帝下令焚之,并免其职。

不久,武帝又召令撰《通史》,起三皇迄齐代。吴均撰本纪、世家已毕,惟列传未就而卒。

吴均还注范晔《后汉书》90卷,著《庙记》10卷、《十二州记》16卷、《钱唐先贤传》5卷等。

为文清拔,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诗亦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为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以简洁而传神的文笔,描写富春江两岸清朗秀丽景色,读后如亲临其境;《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将青山、石门山景物描绘得如诗如画、惟妙惟肖,为六朝骈文名著。

现存的志怪***《续齐谐记》,是继南朝宋东阳无疑《齐谐记》而作,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鲁迅誉为“卓然可观”。

其中《清溪神庙》、《阳羡鹅笼》尤为出色。吴均诗文著作较多,惜多散佚。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也。家世寒贱,至均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相称赏。天监初,柳恽为吴兴,召补主簿,日引与赋诗。

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建安王(萧)伟为扬州,引兼记室,掌文翰。王迁江州,补国侍郎,兼府城局。还除奉朝请。

先是,均表求撰《齐春秋》。书成奏之,高祖以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条,竟支离无对,敕付省焚之,坐免职。

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功已毕,唯列传未就。普通元年,卒,时年五十二。

(吴)均注范晔《后汉书》九十卷,著《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唐先贤传》五卷、《续文释》五卷,文集二十卷。

吴均善于写作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俱以写景见长。如“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绿嶂百重,青川万转”,“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等句,皆文笔清丽,韵味隽永。

《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自其文风清拔,而有“古”气,自称“吴均体”。其诗今存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吴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如《送柳吴兴竹亭集》“夕鱼汀下戏,幕雨檐中息。白云时去来,青峰复负侧。踯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胧暮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衬出离别时分的凄婉气氛。

又如“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写景都很细致。吴均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拟作了不少乐府古诗,如《行路难》五首、《胡无人行》、《从军行》等,虽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的气息,有余绪。

他的一些五言诗句,如“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折荷缝作盖,落羽纺成丝”等,民歌风味也比较浓。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其构思立意很像左思的“郁郁涧底松”和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

再如《梅花落》、《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此外,如《边城将四首》,歌颂将士们“高旗入汉飞,长鞭历地写”的英雄气概;《闺怨》写征人家属相思之苦,都比较有现实内容,在当时诗歌中不多见。

《幽窗小记》的原文:

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世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散,***解酲,集醒第一。倚才高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怪小人之颠倒豪杰,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惜吾辈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吾辈。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澹泊之守,须从秾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莫过高,当原其可从。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结缨整冠之态,勿以施之焦头烂额之时;绳趋尺步之规,勿以用之救扶伤之日。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好辩以招尤,不若讱默以怡性;广交以延誉,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费以多营,不若省事以守俭;逞能以受妒,不若韬精以示拙。

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构千楹而招徕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恩不论多寡,当厄的壶浆,得力之酬;怨不在浅深,伤心的杯羹,召亡国之祸。

《幽窗小记》翻译:

饮了中山人狄希酿造的酒,可以一醉千日。今日世人迷于俗情世务,终日追逐声色名利,可说没有一日不在醉乡。好名的人醉于庭官位,好利的人醉于民间财富,豪富的人则醉于妙声、美色、高车、名马。如何才能获得一剂清凉的药,使***服下获得清醒呢?淡泊清静的操守,必须在声色富贵的场合中才试得出来。

镇静安定的志节,要在纷纷扰扰的闹境中考验过,才是真工夫。给予他人恩惠,不如报答他人的恩德来得厚道。邀取好的名声,不如逃避名声来得自适。故意违背常情以自鸣清高,不如坦直的做人来得真实。要他人当面赞誉自己,倒不如要他人不要在背后毁谤自己。令对方对自己产生初交的欢喜,倒不如相交久了而不会令对方产生厌恶感。命运使我的福分淡薄,我便增加的品德来面对它。

分别贤愚的心太过清楚,则无法与人相亲近。内心应该明白人事的善处与缺失,处事却要仁厚相待,使美丑两方都能得到平等,贤愚都能受到益处,这才是上天生育我们的德意和心量。情爱最难保持长久,所以情感丰富的人终会变得浅薄无情

天性本有一定的常理,所以率性而为的人终不会失去他的天性。真正的廉洁是扬弃廉洁的名声,凡是以廉洁自我标榜的人,无非是为了一个“贪”字。最大的巧妙是不使用任何方法,凡是运用种种技术的人不免是笨拙的。好谈山居生活之乐的人,未必真能由山林原野中得到乐趣。好在口头作厌恶名利之论的人,未必真的将名利完全忘却。

扩展资料

作者介绍:

《幽窗小记》作者陈继儒,又名《醉古堂剑扫》。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今存著,除《幽窗小记》外,尚有《见闻录》、《***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

写作背景:

《幽窗小记》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远的人生哲言小集,集中的内容涉及了修身,养性,经商,从政,处世等,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对当时糜烂庸俗的世风做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观的抨击,流露着”好为清态而反浊者,好为富态而反贫者,好为文态而反俗者,好为高态而反卑者,好为淡态而反浓者,好为古态而反今者,不如混沌为佳”的一种无所拘束,高远超脱的”难得糊涂”的自由人生境界。里面最著名的一句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是在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的明人洪应明的对联。洪应明是《菜根谭》的作者,因此,《菜根谭》中录入了这句话。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幽窗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