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氏盘字帖_散氏盘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3 0
  1. 散国与哪个国家之间的土地契约是由散氏盘记录的
  2. 散氏盘是西周国王时期的青铜器
  3. 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又称作
  4. 散氏盘和史墙盘的区别
  5. 散氏盘上的字是阴还是阳
  6. 散氏盘是篆书吗

《散氏盘》风格独特,形散而神不散。其用笔消散奔放,发散不羁,有“草篆”之称。其结构多见圆转,字形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多见左高右低,奇古生动,相同的字随意而出,无一相似雷同。整个章法呈现“乱头粗服”的风格,字间内部间和字与字之间的空间随势而定,形方势圆,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不拘陈规,奇姿迭出,呈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之感。

散式盘

书法因“熟而变精”进而“熟而变草”,《散氏盘》表现出篆书草写的意味,这是汉字书写史上第一次对官方正体字的草化。《散氏盘》又是隶变(古隶)的前奏,从这些意义上来讲,《散氏盘》具有文字演变与书法艺术的双重价值,因此,《散氏盘》从发现至今,其书法艺术备受学界艺林所推崇。学者们对《散氏盘》的书法评论文章颇多,临习称颂者颇众。《散氏盘》是练习篆书的“必经之路”,也是“漫道雄关”。

散氏盘字帖_散氏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拓展: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散国与哪个国家之间的土地契约是由散氏盘记录的

ng>散氏盘是西周国王时期的青铜器是青铜器金文代表。《散氏盘》是西周周厉王时期的青铜器金文代表。散氏盘是西周周历王的。 散氏盘是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

散氏盘书法价值

散氏盘铭文的最大审美特征在于一个“拙”字,拙朴、拙实、拙厚、拙劲,线条的厚实与短锋形态,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散氏盘铭文的字形构架并非是固定不变、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气跃然纸上,但却自然浑成。

特别是在经过铸冶、捶拓之后,许多长短线条之间,不再呈现对称、均匀、排比的规则,却展现出种种不规则的趣味来。圆笔钝笔交叉使用,但圆而不弱,钝而不滞,是散氏盘铭文在技巧上的着重点。

在体势上,字型结构避让有趣而不失于轻佻,多变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玑罗列,锦绣横陈,在极粗质中见出极精到,这是散氏盘铭文的魅力所在。

散氏盘是西周国王时期的青铜器

散氏盘记录的土地契约是散国与矢国之间的。

周代流传下来的一件青铜器散氏盘上的铭文记载,周厉王时期,夨国侵扰散国的城邑,被散国打败后,便用田地向散国赔偿。赔偿的田地有两块,一块是眉田,另一块是井邑田,然后以新划分的疆界画了土地分界图,由矢国送给散国保存,作为割地的依据,在一国向另一国表示降服时,常以奉献地图为标志。

据资料所载各地还形成献图制度,在整个中国古代影响都很大,并且以后历代沿用之,逐渐发展为定期呈献及闰年献图制,成为使用于我国封建时期地图档案收集制度。

矢国介绍:

西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公元前1022~前***5年待考),矢国一度强大,成为关中西部地区最活跃的诸侯之一,曾灭了相邻的弓鱼国,侵略散国,占据了渭水以北的大片肥沃土地(今陕西宝鸡陇县、武功)。后在周王朝的干预下,矢国割田地赔偿散国。这在著名的“矢人盘”(散氏盘)中的铭文上有明确记载。

周孝王姬辟方执政时期(公元前953~前934年待考),封帝颛顼的后裔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清水),使复嬴氏祀,正式建立秦国,此后号称秦嬴、秦非子。后秦国向东南发展,侵占了矢国的重镇汧邑(今陕西宝鸡陇县、千阳),矢国争不过强秦,在其压迫下被迫迁徙于今山西平陆、夏县一带,矢国灭亡。

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又称作

散氏盘同为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盘上的铭文共357个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

毛公鼎是西周时期的 bronzeware(青铜器)之一,被认为是中国青铜器艺术的巅峰之一。它是一种三足大鼎,高大而威严,通常用于祭祀和重要场合。毛公鼎是由古代工匠用铸造、雕刻等技术制作而成,其外壁上镌刻着精美的图案和文字纹饰。

散氏盘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bronzeware。它是一种浅平底、高边缘的圆盘,通常用于食物装盘或仪式祭祀中。散氏盘的特点是其造型庄重简洁,装饰也相对简单,一般只有几道浅浮雕。

因此,毛公鼎和散氏盘在形状、使用功能以及装饰表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拓展:

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毛公鼎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器。

1、体量最大的盘,虢季子白盘,铸于公元前816年,因作器者为虢季子(名白)而得名。以铭文字数而言,虢季子白盘字数稍逊(111字),但就制作之精良与体量之大,则以此盘为最。

年代:西周 ,通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 ,清道光年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2、毛公鼎; 此鼎为西周晚期宣王时重器。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围145厘米,重34705克,鼎呈圆形,半球状深腹,圆底,三足呈兽蹄形,双耳竖立。整个造型中规中矩,凝重素朴。

鼎器除颈部饰环形纹外,别无其他纹饰,显得格外典重,通身洋溢着清新而庄重的气息,似乎挣脱了宗教的桎梏,走出了神的沉重阴影。这一方面体现了青铜器由鼎盛开始回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文化思想的变革。?

鼎腹内铸有铭文32行,共计499字,是目前所见铜器上最长的铭文。铭文内容主要叙述周天子对毛公盾的册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文辞典雅,可与《尚书》媲美。铭文书体匀称规整,严谨精到,线条质感饱满,丰腴圆厚,是全文书法的典范,历来为书法罕所重。

3、散氏盘: 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盘上的铭文共357个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散氏盘于康熙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1933年随故宫文物南迁,后辗转赴台。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和史墙盘的区别

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又称作矢人盘。

散氏盘于清乾隆年间出土,至嘉庆十五年一直在民间收藏,先在扬州江翰林家收藏多年,后转手谁家则不详。古玩界传说阮元曾收藏过,并仿铸出两件***品。

民国十三年(1924)以前,大古董商都说过,遇上散氏盘要格外小心,仔细鉴定。散氏盘铭文的最大审美特征在于一个“拙”字,拙朴、拙实、拙厚、拙劲,线条的厚实与短锋形态,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

散氏盘铭文的字形构架并非是固定不变、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气跃然纸上,但却自然浑成。特别是在经过铸冶、捶拓之后,许多长短线条之间,不再呈现对称、均匀、排比的规则,却展现出种种不规则的趣味来。

圆笔钝笔交叉使用,但圆而不弱,钝而不滞,是散氏盘铭文在技巧上的着重点。在体势上,字型结构避让有趣而不失于轻佻,多变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玑罗列,锦绣横陈,在极粗质中见出极精到,这是散氏盘铭文的魅力所在。

散氏盘铭文用笔粗放豪犷,但并不粗野,而是凝重含蓄,朴茂豪迈。其线质是能将稚拙与老辣、恣肆与稳健、粗犷与内蕴极为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它既不同于早期以时有肥厚用笔及点团来华饰其形,呈现出线与块面的结合,也不同于其后的晚周金文刻意整饬,而是于不规整之中见其错落摇曳之趣,给人以欹正相生、自由活泼的艺术美感。可以说散氏盘既凝重遒美,又不失潇洒畅达。

散氏盘上的字是阴还是阳

散氏盘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总体呈圆形 ,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地是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而史墙盘则相对较矮,与散氏盘相比较小,其整体通高16.2cm、口径47.3cm、深8.6cm,底部铸有铭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

散氏盘是篆书吗

散氏盘的字是阴阳合体的,不仅有阴爻和阳爻,还有由两个爻组成的“彖、象、应、对”等卦辞。在散氏盘上,每个卦象由六个爻组成,其中三个是阴爻,三个是阳爻,因此可以说散氏盘上的字既包含阴爻,也包含阳爻。在阴阳五行理论中,阴爻和阳爻互相对立,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世间万物的变化和发展。

散氏盘是篆书。

散氏盘是西周晚期青铜器时代书法艺术的高峰之顶的杰出代表之作,是学习大篆的极好范本。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字迹率迟棚意。

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扩展知识:

篆体,为汉枣迹字古代书体之一,也叫篆书,是对古文字的统称。“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其凳旦并实是不可信的。一种文字的产生是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酝酿发展过程的,不可能由一个人在短时期能完成

广义上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上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大篆字体,在传世的石刻文字,当以石鼓文最具代表性。此种石器,无疑是中国最古而又最可信的石刻遗物。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