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列国的典故_周游列国的故事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3 0
  1. 文言文鲁襄公孔子离开齐国的原因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公元前489年,吴伐陈,楚救陈,驻军城父(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当时楚昭王因为救陈正在城父,而不在郢。楚国大夫叶公沈诸梁等驻守在负函,孔子及其***于是自东向北,经今平桥区五里店镇来到负函,拜见叶公沈诸梁。

春秋晚期,孔子带领***周游列国,积极传播儒家学说,争取当权者的支持,以实践自己“仁爱”和“德政”的治国思想,谁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重用他。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一行在赴楚国负函途中,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前面有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

那条河不是太宽,远远望去,河道蜿蜒曲折,水如银带,近看河水清澈见底,与另一条河流在此汇合。这天傍晚,孔子师徒走到这里,就是找不到渡口。没有渡口怎么过河呢?

周游列国的典故_周游列国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当孔子和他的***为过河犯愁之际,他们看到不远处田野里有两位老人正在低头锄地。这两位老人正是当时隐居在这里的高士长沮和桀溺。于是,孔子派大***子路前去向两位隐士请教渡口的位置。

两位隐士看到子路走过来,又看到不远处坐在车上的孔子。还没等子路说明来意,长沮手也不停地问子路:“那位坐在车上的人是谁?”“他是我的老师孔丘。”长沮抬起头,用嘲笑的口吻问:“是鲁国的孔丘吗?”“是的。”“哦,他不是生而知之吗?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呀,还来问我们这些种地的人干吗?”

子路讨个没趣,又转身去问另一位隐士桀溺。桀溺停下锄头,问:“你是谁?”“我是仲由。”“你是鲁国孔丘的***吧?”“是的。”“告诉你,当今天下大乱,犹如滔滔洪水,谁能改变这样的世道呢?

你与其跟着那个总是躲避坏人的人到处游历,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开乱世的人,做个隐士吧。”桀溺说完话,又忙着锄地,再也不理会子路了。

子路没有打听到渡口,只好把长沮和桀溺两位隐士的话转述给老师。孔子听后,心里相当难受。过了好一会儿,孔子若有所失地告诉他的***:“人是不能同飞鸟走兽为伍的。鸟是飞的,在天中可以自由飞翔;兽是山林中的,可以无忧无虑地行走。

人各有志,只有各走各的路好了。可是,我们不同世上的人打交道,还同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符合正道,我也没有必要这么辛苦周游列国力图改变这个乱世了!”后来,在一位农夫的指点下,孔子和他的***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渡口,过了河,并顺利到达负函。

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及其***路过这里,便把子路“问津”的河流叫子路河,“问津”处所在的乡镇叫子路镇,还有一个村子命名子路村,一条街道命名子路街。子路镇、子路村、子路街、子路河都是因“子路问津”这个典故而得名。

明清时期,曾有人在子路“问津”处立过三块石碑,以示纪念孔子师徒在这里留下的轶闻。这三块石碑,遗憾的是丢失了一块,现存两块。一块是明朝的,存于罗山县青山镇五里村;另一块是清朝的,存于罗山县青山镇洪河村。

ng>

扩展资料:

公元前4***年(鲁定公十三年),五十五岁的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到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及其***周游列国历时十四载,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齐、周等诸侯国。

期间,孔子及其***经历了很多耐人寻味的事情,影响深远的便是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岁时,在陈蔡绝粮被困七日之后前往楚国负函(今平桥区长台关乡城阳城一带)途中产生的历史典故“子路问津”、“指点迷津”。

百度百科-问津

百度百科-子路问津

文言文鲁襄公孔子离开齐国的原因

孔子出门周游列国,他还带了门徒。具体人数不详,可像子路也在其中。子路的典故我来解释下,子路在鲁国国内的斗争中,与敌人搏斗中,冠掉落了,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君子不冠。所以急忙停下搏斗,先要把自己的冠扶正戴好,结果就被敌人砍成肉泥。所以孔子闻讯后不仅悲伤,也从此不再吃肉泥。可见其随同出游的***里有武林高手。孔子队伍是有武力保卫的。

第二,孔子本身就是射箭高手,他也有他父亲,鲁国勇士叔祈梁的优良基因,身高一米九几,膀大腰圆。再说,那个时代士人谁不会武技?这是一个渣男正正仗剑走天涯的时代。

第三,名望。他出游列国,连路旁都农夫都知道“”栖栖遑遑,如丧家之犬“”这种对他的比喻。何况绿林好汉。哦对不起,那时代没有绿林。连路上遇见的最有名都强盗,盗拓都不屑于拦截他。第四,交游能力强。在陈蔡之厄时,被围在哪里,粮尽水断,还靠他的***游说,解了这场危机。

子曰:有文事必有武备。孔子周游列国皆有***相随,一般小蟊贼不敢觊觎很正常,其德行远敷,兼济天下,常怀悲天悯人之心,门徒众多,信众更为广泛。时,天下文化的传承都在他身上。孔子这个人谦恭有礼,又实事求是,诸侯都不敢相侵害,估计比周天子还受人尊敬。谁会抢劫他呢?

1. 孔子离开齐国、宋国、卫国、陈国、蔡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

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1、卫国孔子带***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2、宋国离开卫国后,孔子刚到宋国,刚在一棵树下演礼,宋国权臣司马桓因从前孔子批评过他,赶来把树拔倒,表示不欢迎。

无奈,孔子离开了宋国。3、齐国到齐国后,齐国的国君并没有***纳孔子的施政纲要,孔子觉得自己的政治本领得不到施展,于是离开齐国,周游列国。

4、陈国孔子到陈国后,陈国公向孔子问了很多典故,对博学的 孔子非常赞赏。无奈陈国国小力弱,正被吴楚等大国侵凌分割。

孔子的学说只合在和平时期讲讲礼让,摆摆礼容,通过教育来激发人们的向善好仁之心,对这个金戈铁马的场面,却无能为力。因此,他给此行立下的信条是;“危邦不入,乱邦莫居。”

《泰伯》)这个风雨飘摇的陈国,当然不是久留之地,遂南向蔡国进发。5、蔡国孔子迁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进攻陈国。

楚国前来救陈,军队驻扎在城父(楚邑,在今河南宝丰县东)。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两国的边境上,楚国就派了专人来聘请孔子。

于是孔子离开蔡国前去见礼。

2. 孔子离开齐国,宋国,卫国,陈国,蔡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 齐国的原因:齐国的国君并没有***纳孔子的施政纲要,孔子觉得自己的政治本领得不到施展,于是离开齐国,周游列国。

(主要是齐国国君没有***纳孔子的施政纲要,自己的本领得不到发挥)

2.宋国的原因:孔子刚到宋国,刚在一棵树下演礼,宋国权臣司马桓因从前孔子批评过他,赶来把树拔倒,表示不欢迎。无奈,孔子离开了宋国。

(主要是宋国权臣不欢迎,得不到支持)

3.卫国的原因:孔子带***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主要是有人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得不到信任)

4.陈国的原因:孔子到陈国后,陈国公向孔子问了很多典故,对博学的 孔子非常赞赏。无奈陈国国小力弱,正被吴楚等大国侵凌分割。孔子的学说只合在和平时期讲讲礼让,摆摆礼容,通过教育来激发人们的向善好仁之心,对这个金戈铁马的场面,却无能为力。因此,他给此行立下的信条是;“危邦不入,乱邦莫居。” 《泰伯》)这个风雨飘摇的陈国,当然不是久留之地,遂南向蔡国进发。

(主要是国家国力弱小,不安全,不是久留之地)

5.蔡国的原因:孔子迁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进攻陈国。楚国前来救陈,军队驻扎在城父(楚邑,在今河南宝丰县东)。听说孔子住在陈、蔡两国的边境上,楚国就派了专人来聘请孔子。于是孔子离开蔡国前去见礼。

(主要是楚国派了专人来聘请孔子)

3. 孔子离开齐国,宋国,卫国,陈国,蔡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是因为其曾祖父孔防叔与宋国当政大臣华氏不和,离开宋国,移居鲁国。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

4. 孔子离开齐国卫国宋国陈国蔡国是为什么

1、孔子的治国方略是非常正确的,但因为孔子威望太高,能够动用的力量太大,如果得到重用将首先危及到旧贵族的特权利益,同时威胁到国君的统治地位

这才是各国不敢重用孔子的根本原因。2、孔子作为至圣先师,是一个真正的文武全才般的人物!是个治国的高手!这才是孔子四处碰壁的原因!3、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因为当时只要是争霸的局面,孔子的思想在他们眼中显得太文弱了,不是他们想的能很快的使得国家富强。

附录解析: 有很多学者认为:孔子的儒家学说不适用当时的时代形势,在战国时期是不被***用的。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就是真实的写照。

这种说法根深蒂固,但是真实的吗? 其实,这种说法是一种误解: 孔子向往周制,如“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克己复礼”等。有人据此认为,重振周室或回复周礼就是孔子的政治理想;而当时的大趋势是礼崩乐坏,各国争当霸主,所以,国国君对孔子恢复周室的政治理想均不感兴趣,这正是孔子在政治上四处碰壁的原因。

上面的说法是十分普遍的认识但真实情况完全不一样。 孔子生前是否无用呢? 我们从孔子治理鲁国的成效就知道了: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当了鲁国的中都宰。

孔子做 了一年,很有成绩。被提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不久,转而为司 寇,管司法工作。

这样,孔子参与政治的抱负终于实现了。 孔子五十六岁那年,又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

他参与国政仅 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 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个美貌的女 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骏 马。

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 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了。 如果按照传统的说法,那么,孔子为什么三个月治理的鲁国风俗大变,并在与齐景公的会盟中为鲁国夺回了郓、汶阳、龟阴等地: 齐国负山临海,富有渔盐之利。

鲁国又穷又小,鲁定公任孔丘为大司寇。东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00年),齐大夫黎鉏进言齐景公:“鲁任用孔丘,照此看来会危及齐国的。”

“及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齐景公派使者出使鲁国,商量缔结和好的会盟,地点在夹谷山。

鲁定公听从孔丘建议,带领左右司马等大队人马到夹谷山与齐景公相会。夹谷山为鲁东南界,与齐之南界相接。

齐国想在盟坛上战胜“知礼而无勇”的孔丘,齐国礼官叫演奏四方之乐,旌旄、羽袚、矛戟、剑盾一齐登场,鼓噪刺耳。孔子让鲁定公先退下,而自己挺身而上,登上台阶高叫:“两国国君为和好而来会盟,怎么能在此演奏夷狄之乐呢!”,又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孔子从容数语,使对方张口结舌。“俾其君悔过而谋士气夺,裔兵偃戈。

一惟孔子听。”齐景公无奈,决定盟好。

齐国又归还以前侵夺的鲁国郓、汶阳、龟阴等地,这就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之一:齐鲁会盟。夹谷山则因孔子的登临而被后人称作圣地。

实际上,在材料中已经有了问题的答案: 1、他参与国政仅 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 2、齐大夫黎鉏进言齐景公:“鲁任用孔丘,照此看来会危及齐国的。”

3、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个美貌的女 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骏马。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

这三条就足以说明了孔子治国方略是完全正确的。是当时能够使鲁国强大的。

否则齐国不会这样费尽心机的离间孔子与国君的关系了。 如果上面的证据仍然是孤证,那么孔子在楚国的遭遇就完全说明了这一点: 孔子到了楚国,楚昭王非常欣赏他,可是孔子的名气太大了,有些大臣认为孔子会影响他们升官发财,便在昭王面前乱说坏话,而昭王正在病中,并且不久又死掉了。

遭遇到这样的变化,孔子师徒感到前途茫茫,最后决定再去卫国一趟,这是他第五次到卫国了。楚昭王很快召见了孔丘及其***。

昭王久闻孔丘及其***的学识和才能,而今目睹众人的风***,更加动了招贤的念头。多年来吴、楚交战,楚国多次败北。

楚国连国都都从郢,被迫迁到了鄀邑。面对良才,他怎能不动心呢? 楚昭王的礼贤下士,沈诸梁将军的贤良,让孔丘看到了***们的希望。

自己虽然老了,可***找到了发挥才能的地方,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当孔丘遇到楚国令尹子西时,他马上意识到,他们在楚国的政治抱负也不会顺利得以实现。

孔丘猜的没错,子西的确不失时机地阻止了楚昭王,劝昭王放弃重用孔丘的想法。 子西郑重地说:"真让孔丘他们领了封地,楚国恐怕会祸在旦夕。

" 昭王不解。 子西清了清嗓子,继续解释说:"端木赐、宰予口才出众,子路武艺高强,颜回的贤能异于常人。

大王仔细想一想,你的身边是否有如此的人才?" 楚昭王想了想说:"似乎没有。" 子西点了点头,接着说:"楚国受封于周天子,当时只不过是个子爵,土地也仅有方圆五十里,后来才逐步拓展为现在的数千里之地,但这些土地终归是没有得到周王室的承认。

而今的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