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为人师下一句是什么,好为人师是褒义还是贬义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05 0
  1. 好为人师造句子
  2. “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3. “人之愚,在好为人师”出自何处,该做何解?
  4. “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如何理解呢?
  5. 与孟子有关的四字成语故事

1、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的患是什么意思。

2、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是谁说的。

3、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好为人师下一句是什么,好为人师是褒义还是贬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下一句是什么。

1.“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中“患”是毛病的意思。

2.整句意思是人的毛病在于总喜欢给别人老师

3.指随意教训别人,是狂妄的表现。

4.出处为《孟子?离娄上》。

5. 孟子是中国思想家、教育家。

6.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7.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8.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9.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好为人师造句子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中“患”是毛病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他人的老师。

出处:春秋·孟子《孟子》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白话释义:

孟子说:一个人出言很轻率,这是因为他不必负说话的责任。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他人的老师。乐正子跟随王子敖来到齐国。乐正子去见孟子。

孟子说:你是来见我的吗?乐正子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孟子说:你来了有几天了?乐正子说:昨天到的。孟子说:既是昨天,那么我说这样的话,不应该吗?乐正子说:因为之前住处没有安定下来。孟子说:你听说过,住所安定了然后才去拜见长者的吗?乐正子说:我错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大约在45岁之前率领***出游各国。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 。

到了齐国,孟子宣扬他的“仁政无敌”主张,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 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孟子一生的经历,也很象孔子,过着长期的私人讲学的生活,中年以后怀着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盛的时候,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

他也是到处受到当权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国,都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甚至责备得国君“顾左右而言他”? ,而他的政治主张却不被接受。

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孟子的***虽没有孔子那么多,但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学说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文章赏析:

孟子对于“仁义”为个人修养之根本始终是深信不疑的,在这个大前提之下,他又提出了一些基本的修养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样一种自我反省的方法。

个人修养的方法还有很多,孟子又提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里说的是很简单的道理,认为施行仁义其实很容易,只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就可以了,***都在小事上遵循仁义的原则,天下也就太平了。

除却那些视仁义为丝毫无用的人之外,另有一类人,是很重视仁义的,但却将之看得神圣高远,如同天上的月亮,必定要历经千难万险才能够得着,甚至永远处于追求的过程之中,若是说月亮就在自家水缸里,那是万万不会相信的。

孟子所说的头两句话就指出了这类人的通病,然后继之以正确的处事之方,即以“亲亲长长”为例,使一个简单的道理自然呈现出来,不啻于达到了醍醐灌顶的功效。

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

《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1. 这个人一向自满,好为人师,自认为了不起。

2. 一个好为人师的人,怎能和大家处好关系呢?

3. 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的态度是违背科学的。

4. 他好为人师,对老同学也是如此。

5. 他并无学识,却好为人师。

6. 他好为人师,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他总是诲人不倦,乐此不疲地讲解回答。

7. 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

8. 他们并不是一直都如此好为人师。

9. 我的弟兄们,不要处处好为人师,因为我们知道,那些好为人师的必遭更多的谴责。

10. 生活是你自己的,干吗要听一个好为人师的人跟你叨逼叨?你得按你自己的想法活着、爱着、自顾自地盛放着。你是姑娘,宇宙间最高级的生物,流血流泪都惹万千宠爱,注定了永垂不朽。宋小君

11. 那些肯跟你讲各种经验的人,也未必就是好为人师,也不是倚老卖老,往往是因为自己疼过,在最简单的问题面前栽过,抱着一颗朴素的心,不希望看见面前这条阴沟有一拨又一拨的人掉进去而已。庄雅婷

12.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掉进无所不知好为人师的陷阱,我们可以做到更好吗?

13. “好为人师”在中国是个贬义词,这是中国与全世界都不同的地方,一般来讲,百科全书中的杰出人类差不多都是具有师生关系的,其实多半只有老师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而中国人如何对待老师,你可从***与他的老师的故事中知一斑而窥全豹,***对老师的伤害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处世态度。石康

14.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人最怕总喜欢做人家的老师。

15. 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周国平

16. 瘦高个似乎是个好为人师的家伙,他絮絮叨叨了半天这才按动了一下探测仪的开关,顿时王汉就感觉一股无形的力量扫过自己全身。

17. 小郡主好为人师,尤其看到赵禹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的样子,越发觉得快乐。

18. 好为人师是人类的通病,王信也乐的解释一番,并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藏私的。

19. 许老很有好为人师的觉悟,为那女孩子扫盲起来。

20. 而谢斌只是处于好为人师的心态,给小丫头一点指点而已,后来慢慢的两个人熟络之后,谢斌才开始有意无意的引导小丫头专心学习。

“人之愚,在好为人师”出自何处,该做何解?

ng>“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的意思是:我平生只有一件事是***的而没有招致毁伤,那就是我只以著书立说来开启一代风气,绝不招生聚徒、好为人师。

原诗:

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士卑。

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

译文:

自古以来就有人怀疑唐朝名相房玄龄、杜如晦是出自河汾王通门下,人只要有了名位,便可千载流传不废,而没有身份的学者贤士,却总是被人瞧不起。我平生只有一件事是***的而没有招致毁伤,那就是我只以著书立说来开启一代风气,绝不招生聚徒、好为人师。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扩展资料:

“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士卑”两句是借典说事,借古讽今,引用世人怀疑王通不可能是名相房玄龄、杜如晦的老师的事例,表达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的切肤之感。

“但开风气不为师”是龚自珍的名句,意思是说只求能够开启一代新风气,绝不自为人师,指在学术、事业上只求创新,不图名利

全诗针对后人对王通事迹的怀疑,感慨世人只重名位,不重真才实学,流露出对清朝统治者猜忌、迫害知识分子现状的不满。龚自珍写《己亥杂诗》时,正当***战争的前夕。他看到国是日非,读书人只一味地学讲师承,文宗流派,这都无益于国计民生,更重要的是唤人觉醒,打破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

“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如何理解呢?

孟子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句话最通俗的理解应该是“好为人师的人每每怀有一种忧虑”——这本是为师者自省、自警之语。南怀瑾先生的发微是:每个人包括为师者都有贪、嗔、痴、慢、疑,“好为人师”就是“慢”和“痴”的作用,也就是“贡高我慢”,由我见而来;如果有人以盲指盲、自认高明,那这种“邪师过谬”的恶果将是很严重的!尤其是从佛法视野看,如果自认为是老师、自认为有所得而教人家,会出差错的。这个差错、这种罪过由谁来负呢?当老师的人自然难辞其咎。所以,我们切忌自命不凡,觉得自己学有所得,就到处去指指点点、卖弄佛法。故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与孟子有关的四字成语故事

好为人师?是孟子师道观中的一项重要议题。?为人师?本是善举,用?好?字加以修饰,?好为人师?在***与价值观层面就会体现出一种需要加以否定的涵义。而在某些特殊情景中,?好为人师?也会被赋予些许积极或肯定的含义。比较而言,孟子对于?好为人师?,主要持一种否定的态度。其中两个关键词?患?与?好?,关乎整句话的价值导向。

第一、因?不知己?而?好为人师容易不了自己

孟子否定?好为人师?,其前提是肯定?好为人师?的客观存在。

不知己?是指明不了解自己没有可以成为师的资本,而喜好、主动去做别人的老师,这也是孟子否定?好为?人师的主要依据。因?不知己?而?好为人师?的第一种表现是自足或自以为是;第二种表现是?偏执一说?,说明此?好为人师?者具有较好的学问基础,但却未能形成合乎社会道德规范。

第二、?好为人师之人?即?易其言之人容易轻易说出口

易其言轻易说出口。孟子用与?好为人师?相同的否定逻辑,即对?易其言?的否定,也就是不可轻易说出口。

易其言?( 即轻易说出口) 并非只是一种随意或是无意识的行为,而是表现为?言无实不祥

、不?善言?、言行不一等三种情况。

第一,?言无实不祥?,即说话没有实际内容是不好的。第二,不?善言?。言语虽然浅近,但意义确实深远、无穷,这是?善言?;而不?善言?做不到这一点。第三,言行不一。言行一致是为人师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若言行不一,对学生、对社会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三、好为人师者:为名? 为利为何要?好为人师?的关键问题所在

说明:为名? 为利?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整个战国时期,?名?和利?字在士人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为何要?好为人师? 这是解决孟子为何会否定?好为人师?的关键问题。

1. 与孟子有关的四字成语有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长

出类拔萃(《公孙丑章句上》

为富不仁

一傅众咻(《滕文公章句上》)

自暴自弃

好为人师(《离娄章句上》)

左右逢源

夜以继日(《离娄章句下》)

集大成者

金声玉振(《万章句下》)

一曝十寒

专心致志(《告子章句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子章句下》)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尽心章句下》)

出尔反尔(《梁惠王章句下》 )

绰绰有余(《公孙丑章句下》)

自怨自艾(《万章句上》)

不言而喻(《尽心章句上

2. 和孟子相关的四字成语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长

出类拔萃(《公孙丑章句上》

为富不仁

一傅众咻(《滕文公章句上》)

自暴自弃

好为人师(《离娄章句上》)

左右逢源

夜以继日(《离娄章句下》)

集大成者

金声玉振(《万章句下》)

一曝十寒

专心致志(《告子章句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子章句下》)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尽心章句下》)

出尔反尔(《梁惠王章句下》 )

绰绰有余(《公孙丑章句下》)

自怨自艾(《万章句上》)

不言而喻(《尽心章句上

3. 和孟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和孟子有关的成语故事如下:1、孟母三迁 [ mèng mǔ sān qiān ] 故事:孟子幼年丧父,由母亲仇氏扶养成人

孟母对孟子的教育环境及学习历程非常重视,汉刘向的〔列女传〕记载孟母曾三迁其居,选择孟子可以获得良好潜移默化的生活环境居住。起初他们住在邹城马鞍山下的凫村,由于附近是坟场,孟子即和邻近的小孩学习埋死人的游戏,孟母深感不妥,迁居至庙户营村,但村内常有市集买卖,孟子又开始玩起买卖讲价的游戏,孟母仍觉不妥,又迁至学校附近(可能在邹城内),孟子遂开始模仿学生学习礼仪的情形,孟母大悦,欣慰于居得其所。

孟子上学后,曾经贪玩逃学游荡,孟母非常生气,将织布机上正在织的绢布剪断,告诫孟子半途而废不会有成就。孟子从此专心向学,遂有了后来发扬儒学的成就。

孟母发挥了境教的作用,可谓是母教的成功典范。2、不言而喻 [ bù yán ér yù ] 故事:孟子认为君子的自然本性,无论是处于富贵或是穷困之中,都不会改变。

因为仁、义、礼、智这些内在的道德早就深植于心,自然流露,而使他面色润泽,背部充盈,这仁、义、礼、智之道当然也施行到手足四肢。由于这仁、义、礼、智之道充沛流行于人的手足四肢,因此人们的动静行止无不中节合宜,因此即使不加说明,旁人也能了解并感受到他的君子风范与所受到的薰陶。

后来「不言而喻」演变为成语,用来指事态明显,不待说明即可晓悟。3、左右逢源 [ zuǒ yòu féng yuán ] 故事:孟子是战国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在政治观上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孟子》一书为***辑其所述而成,其中可见他对孔子理念的传承,并可得见他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离娄〉一篇多论仁政及尽伦希圣之事,典源所从出的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为学应有的态度。

孟子以为要追求精到深入的学问,必须用心去体会。若能自得于心,则所学才能深固,应用起知识才能随心所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后来「左右逢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学道有得,即可得心应手,取用不竭。后则泛用于比喻办事得心应手或处事圆融。

4、一曝十寒 [ yī pù shí hán ] 故事:孟子是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后人尊称他为「亚圣」。当时人们对于齐王管理政事没什麽成就很不满意,虽然齐王并未***纳孟子的观点,但他仍帮齐王解释,说:「不要认为这是因为大王不够聪明

就算天下最容易生长的生物。如果让它在太阳下曝晒一天,又放在寒冷的地方十天,也没有办法存活。

我跟大王相处的时间有限,一旦我离开,那些奸臣小人又来动摇大王的决心,我就算能让大王萌生一些向善的念头,又有什麽用呢?」5、揠苗助长 [ yà miáo zhù zhǎng ] 故事:战国时,大思想家孟子曾经举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养浩然正气是必须藉由经常积累正义所产生,而不是偶然行义就可以得到的。要将行正义之事牢记于心,却不可用不当的手段助长它。

他说:宋国有一位农夫,一直担心他的秧苗长不大,就到田里把所有的苗都拔高一点。疲惫地回到家后,告诉家人说:「今天真是累死了,我帮助秧苗长大了。

」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一看,那些秧苗都已经枯死了。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揠苗助长」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使用不当的手段以求速成,结果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4. 关于孟子的成语故事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5. 与孟子相关的成语故事

成语: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

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6. 有关孟子的成语故事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注: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习俗,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语出《孟子?万章下》:“辞尊居卑,辞富居寡,恶乎宜乎,抱关击柝.”注:辞尊富者,安所宜乎,宜居抱关击柝监门之职也.柝,门关之也.本击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击木也.疏:抱关击柝之职,乃监门之木以警寇也.《荀子?荣辱》:“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集辞:抱关,门卒也.击柝,击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语出《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容斋三笔》卷第十五:“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如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也.’予读文子,其书有云:‘水之势胜火,一勺不能救一车之薪,金之势胜木,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块不能塞一河.’文子,周平王时人,孟氏之言,盖本于此.” 4、彼一时此一时:谓时虽有彼此之异,皆为圣贤出而名世之时,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注:彼前圣贤之出,是有时也,今此时亦是其一时也,五百年有王者兴,有兴王道者也,名世,次圣之才,物来能名正一世者,生于圣人之间也,七百有余岁,谓周家王迹始兴,大王文王以来,考验其时,则可有也.集疏:正义赵氏以彼一时,为前圣贤兴,王道之时,此即今也.此一时,为孟子之时.《汉书?东方朔传》:“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今言时间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无,俯不怍于地.”清?薛雪《一瓢诗话》三四:“诗道之不幸也如此,尚欲不愧不怍,侈言于人曰:‘近体我薄为之,作诗庶几拟古.’” 6、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语出《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 7、不违农时:谓不违背农作物耕作的时间.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8、不屑教诲:谓不愿意去教导.语出《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9、不言而喻:谓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事的浅显者,不待言释已可晓悟.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晋书?应贞传》:“贻宴好会,不常厥数.神心所授,不言而喻.” 10、不虞之誉:谓所得名誉初非意料所及.语出《孟子?离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注:不度其将有名誉而得者,若尾生本与妇人期于梁下,不度水之卒至,遂至没溺,而获守信之誉.。

7. 与孔子和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1见贤思齐2慎终追远3举一反三4温故知新5见义勇为6怨天尤人 孟子有关的成语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长出类拔萃(《公孙丑章句上》 为富不仁一傅众咻(《滕文公章句上》) 自暴自弃好为人师(《离娄章句上》) 左右逢源夜以继日(《离娄章句下》) 集大成者金声玉振(《万章句下》) 一曝十寒专心致志(《告子章句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子章句下》) 言近旨远同流合污(《尽心章句下》) 出尔反尔(《梁惠王章句下》 ) 绰绰有余(《公孙丑章句下》) 自怨自艾(《万章句上》) 不言而喻(《尽心章句上。

8. 和孟子 有关的成语故事

孟母断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