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横流要此身,沧海横流要此身 钱穆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6-06 0
  1. 带钦和余两个字的诗
  2. 钱穆看来史学研究有哪些重要意义
  3.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是嘛意思?!

用典的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沧海横流要此身,沧海横流要此身 钱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从抒***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三、引发联想

创新意境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

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

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用典的种类

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于下:

1、明典

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

“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邻水延福寺早行 》

陆游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

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

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2、暗典

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如: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 》

元遗山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3、翻典

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如: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虽说贾谊,却反其意而用之。

又林和靖之《自做寿堂诗》: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然反其意而用之也。《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又如李商隐之《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归京》诗: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诗中用万般无奈之口气,“却羡”卞和因献璞玉,而双脚被刖之事,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颜屈膝之意,其实何尝真愿斩足,此亦属翻典之类。

带钦和余两个字的诗

1. 运用用典的手法写一篇作文

草,虽然平凡、渺小,但却有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虽然不美丽,但却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这一切都是对生命的渴望而得来的力量!草,不管闪电雷击,不管狂风骤雨,不管严寒酷暑,它都毫不畏惧.这一切都是信念的力量,小草渴望生命,渴望生存,于是又站了起来!

我漫步在小路上,看着路旁那一棵棵嫩绿葱郁的小草,陷入了沉思……

也许,有很多人都把小草当成是弱小、无能的象征,认为它们那矮小的身躯经不起一点儿风雨.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在我眼里的小草,是那样的顽强,那样的富有生机,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本身具有的生命力和精神!

一到春天,小草们就睁开朦胧的双眼,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与人们一同分享春姑娘所带来的喜悦与温暖.它们散满大地,为这块抚养它们的“母土”铺上了绿地毯……这千千万万的小草组合起来,才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伟大.

当然,小草的可敬之处不单单是在这里,它们身上还闪耀着一个亮点——顽强不屈的精神.小草虽然没有参天大树那样的高大挺拔,也没有花朵那样的鲜红美丽,但是,它们的精神足以盖过这一切,足以让人们重新去认识并惊叹它们.

暴风雨里,高大挺拔的大树被连根拔起,五颜六色的花朵已花残叶败,而小草呢,却以一种比物质的力量更加有力的力量赢得了胜利……等到暴风雨过后,花树都变了样,只有小草依然昂首挺胸地站在那儿,享受着雨后的阳光……正因为此,它们才对得起大诗人的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想: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都会遇到崎岖与坎坷,只要我们具有小草的精神,绝望之云终会驱散,希望之花将会常开.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丛新生的小草,更不会忘记妈妈满含期望的笑脸!

2. 用典的作文 1000字左右,帮帮忙,谢了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经典名句的统称。

丰富、生动而鲜活的历史典故与文学典故,是一个民族语言发达的标志与民族特色的印记。在写作中,恰当而灵活地的引用、翻用一些中外典故,可以令文章更加生动活泼,为文章增色添彩。

下面简要说说学生习作中引用典故的几种情况。 一、以典言事 叙事角度与描写方式巧妙灵活,是为作文增色添彩的一种策略。

让历史故事穿越时空走进现实叙事之中,应该是较为有效的一种策略。 习作《课前小插曲》写的是冬日的课间时分,同学们在室外跳大绳接长龙,课前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语文老师身披大氅,手执教案,昂然向东而来。

他推门入室,不由得大跌眼镜:眼前除了墙壁、桌椅之外就是空气。“怎么连门口那个一见我就勤于发问的小个子女生也不见了?”他扶正眼镜,细看课表,并未有错。

“难道今天要上演一出《新空城计》不成?好,今日我定要生擒诸葛,改写历史!” 这段描写,堪称一段趣味的链接。让妇孺皆知的“空城计”走进教室,且有“生擒诸葛”的“续集”。

原本平淡的生活中顿时有了“戏”,而且“戏”中藏“戏”,奇趣顿生。 二、用典明“志” 很多时候,直陈心曲往往会陷入直白浅陋,让人索然无味。

变换一种方式,则可以让平淡的***摇曳生姿。几则典故的“引进”,习作《丑女日记》(原文见《作文通讯》)便因之而生动活泼,兴味盎然,令人忍俊不禁。

****年*月*日 星期一 也许是因为和同学们的关系还不错吧,他们便越发放肆起来,竟然暗地里给我起了个外号——“丑女”!两天前,我还对这个外号嗤之以鼻,不过,今天我却“茅塞顿开”,欣然接受了它…… 其实,原因很简单:语文课上,我研读了《种树郭橐驼传》,终于明白了“名人是这样炼成的”!郭氏,背驼,人们戏称他为“郭橐驼”。他不仅承认自己的缺陷,还把名字改成了“郭橐驼”……真是“能忍人所不能忍,必能成人所不能成”呀! 课后,我对着眼镜片照了半天,终于发现自己的“缺点”。

我这个“丑女”为了使那篇尚未出世的《丑女正传》也可以流芳,这回,也就默认了吧! 一段少年心事,因为众多历史典故的“加盟”而更富于情趣。《种树郭橐驼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阿Q正传》等文学典故一起走进习作,为文章增添了“亮色”;经过习作者“别有用心”的改造,更是呈现了一段纷纭的少年心事。

三、借题发挥 一则典故,总是有着它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当然也必定具有它特定的意义与内涵;当它与现实撞击的时候,则能给人一崭新的思索与启迪。 习作《从“天赋***”说开去》则从法国大革命时期“天赋***”理论的提出说起,并由之而宕开一笔,进入了另一重境界—— 好一个感天动地、震撼人心的“天赋***”!可是撇开“人”不谈,让我们把视角转向整个生物界,整个地球和宇宙,“天赋”的权利又岂止“***”一个? 每朵花、每棵草、每株苗,每一个如此幼小脆弱的生命,不也需要尊重、理解与关怀吗?由此,“天赋”的还有“花权”、“草权”、“树权”,包括大自然中的其他一切生物,都有被尊重的权利。

…… “天赋***”是一则历史典故,由此引申的“花权”、“草权”、“树权”,则是借题发挥。文章的意图是很明显的,它告诫人们在维护与享受自己“天赋***”的同时,远离对其他物种的专横、独裁与戕害,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

四、旧瓶新酒 下面一段文字则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水浒传》讲述了人与国家的关系,讲述了国家与“革命”的主题,军队教练林冲,县 *** 干部宋江,村干部晁盖,县 *** 工作人员武松,政法干部雷横、朱仝、鲁智深,民办教师吴用,土地集中经营者卢俊义,待业青年史进,这些安安稳稳过日子的人,在怎样的条件下竟成了“匪”。

(《文汇报》) 这是一段极具个性神***的语言。将水浒典故中的人物与现实对接,用现实称谓“注解”历史人物,并赋予一个全新的现实命题——“人与国家”,旧瓶新酒,给人以拍案惊奇般的阅读美感。

一篇题为《听取“哇”声一片》是这样构思的: 傍晚时分在花园散步,猛听“哇”的一声,原来是一个四五岁是小女孩在赞叹一朵花的美丽;回家打开电视,迎面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叫着:“哇!好多瘦肉耶!”换一个频道:“下一个嘉宾——”女主持人素手一指,“著名歌星***!”台下观众异口同声——“哇!”……在一段排列式的列举之后,习作进入了另一个层次,首先是以《辞海》为证,得出“‘哇’原来不是正宗的叹词,最多只是个半路出家的‘暴发户’”的结论,紧接着对流行与时髦中的港台味进行了批判,言之凿凿,令人叹服。 “听取蛙声一片”出自辛弃疾的著名词章,是著名的文学典故。

习作通过巧妙的化用、替换,让读者于强烈的“前摄抑制”进入新境界,其效果当然比直接进入主体好多了。 五、反弹琵琶 在学生习作中,我们常常看到诸如此类的立意: 磨刀不误砍柴功——磨刀也误砍柴功 班门弄斧——弄斧就到班门 旁观者清——旁观者未必清 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良药苦口利于病——良药未必苦口 龟兔赛跑——为何偏让龟兔赛跑 对传统成语典故进行思维上的辨证,有利于。

3. 结合用典的小作文的题目有哪些

有趣的一天

星期天,我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去山上玩。

我们来到山脚下,看到了有人用一个方便袋拿着一些红通通的果实,我想,到底他们拿的是什么呢?我去问了一个叔叔,他告诉我这叫杨梅,叔叔给了我一个,我一品尝,啊!真好吃啊!我和妈妈都想去亲自***几个,就上山了。

到了山上,我看到了一棵棵象冬青一样的杨梅树,树叶绿油油的,杨梅红通通的,树干上还有些小小的刺儿,如果你一不小心就会被划破手指的,所以我特别留心的去摘那些杨梅,没想到居然有一个象蛇似的东西窜过,把我吓的大叫“救命”,等我定下神一看,原来是一只蜥蜴,啊!让我虚惊一场,我想蜥蜴是益虫,不能捉它,还要保护它。我就继续去摘杨梅,一不小心,我被刺扎了一下,就不敢去摘了,妈妈鼓励我说:“别害怕,只要小心地摘就不会被扎到,***摘时最好把果蒂一同摘下来呀!这样就不容易烂掉的。”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又摘了一回儿,果然没有扎到我,我心理感到很骄傲;同妈妈一起摘了好多好多的杨梅,吃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我开心地笑了。

下山时,看到很多不知名的花、果、树、鸟。我暗想山上有那么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研究和开发。以后,我要刻苦学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星期天都这么有趣。

4. 运用用典手法写一个片段

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于下: 一: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

如: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 “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邻水延福寺早行 陆游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 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

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

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二:暗典--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

如: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 元遗山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三:翻典--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如: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虽说贾谊,却反其意而用之。

又林和靖之自做寿堂诗: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然反其意而用之也。

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又如李商隐之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归京诗: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诗中用万般无奈之口气,“却羡”卞和因献璞玉,而双脚被刖之事,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颜屈膝之意,其实何尝真愿斩足,此亦属翻典之类。

5. 如何引经据典写好作文开头

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好坏。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像磁铁一般具有魔力,吸引读者的眼球,激起阅读兴趣。语言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书本,二是社会生活。写文章的时候,我们常常把别人说过的话,写过的好词句,看过的有趣故事,听过的人文轶事,发表的有关言论适当地“搬”到自己的作文里,为我所用,这种方法叫引用。它是作文开头常用的一种方法。

引用有两种:

一种是直接引用(也叫“明引”),就是将他人的原话一字不落地引用到作文里,所引用的语句一般加引号,如:“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一种是间接引用(又叫“暗引”),就是在引用原话时,不照录原句,而是对原句有所改动,所引用的语句一般不加引号。如,我爱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这里,“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是间接引用。这句话出自高尔基语,原话是“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引用运用得好,可以增添文***,丰富作文内容,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引起读者感情共鸣。

常见开头引用的方式有:

1、诗词韵律

例如林清玄《秋天的心》: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而贾岛的“秋风”句,是真真切切地给人们描绘出一幅秋撒长安的美丽画卷,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抒情环境。两句诗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描写“秋天的心”,为下 *** 了铺垫。

2、成语、俗语

例如《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是个成语,意思是全天下奇特而又少见的事物或难得看到的壮丽景象,这里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不多见的景象。因为是“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人们去观赏。这就提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

3、名言警句

例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过的一句名言,作者拿它做文章的开头,意思是告诉人们,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深入思考、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那么,等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开门见山,言简意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故事导入

例如《太阳》: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上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文章开头引用《后羿射日》的故事传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接着介绍太阳远、大、热三个特点,生动、形象、有趣。

5、人物语言或声音

例如《麦哨》:“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

此外,还有引用广告、歌词、歌谣等。

编辑:心台

6. 以控制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作文

控制情绪,学会沉默,保持单纯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择沈默。

本来就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了解你,因此你没不必对全世界喊话。却也有时候,你被最爱的人误解,你难过到不想争辩,也只有选择沉默。

全世界都可以不懂你,但他应该懂,若他竟然不能懂,还有什么话可说?生命中往往有连舒伯特都无言以对的时刻,毕竟不是所有的是非都能条列清楚,甚至可能根本没有真正的是与非。那么,不想说话,就不说吧,在多说无益的时候,也许沉默就是最好的解释在你跌入人生谷底的时候,你身旁所有的人都告诉你:要坚强,而且要快乐。

坚强是绝对需要的,但是快乐?在这种情形下,恐怕是太为难你了。毕竟,谁能在跌得头破血流的时候还觉得高兴?但是至少可以做到平静。

平静地看待这件事,平静地把其他该处理的事处理好。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

和别人发生意见上的纷歧,甚至造成言语上的冲突,所以你闷闷不乐,因为你觉得都是别人恶意。别再耿耿于怀了,回家去擦地板吧。

拎一块抹布,弯下腰,双膝着地,把你面前这张地板的每个角落来回擦拭干净。然后重新省思自己在那场冲突,所说过的每一句话。

现在,你发现自己其实也有不对的地方了,是不是?你渐渐心平气和了,是不是?有时候你必须学习弯腰,因为这个动作可以让你谦卑。劳动身体的同时,你也擦亮了自己的心绪。

而且,你还拥有了一张光洁的地板呢,这是你的第二个收获。你说,人生是一条有无限多岔口的长路,永远在不停地做选择。

如果只是选择吃炒面或炒饭,影响似乎不大,但选择读什么科系、做什么工作、结婚或不结婚、要不要有孩子,每一个选择都影响深远,而不同的选择也必定造就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你又说,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情,就在于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啊。

如果当初如何如何,现在就不会怎样怎样,这种充满怅然的喃喃自语,还是别再多说了吧。每一个岔口的选择其实没有真正的好与坏,只要把人生看成是自己。

独一无二的创作,就不会频频回首如果当初做了不一样的选择。漫步林间,你看见一株藤蔓附着树干,柔软与坚实相互交缠,你感动于这静美的一幕。

让幸福与归属就此驻足吧。你想,不知未来会有怎样一番风雨摧折?也许藤将断、树会倒,也许天会荒,地将老。

你又想,那么,请时光停格在此刻吧,停格即是永恒。永恒里若有这静美的一刻,未来可能遭遇的种种劫难,便已得到了安慰与报偿。

因为思虑过多,所以你常常把你的人生复杂化了。明明是活在现在,你却总是念念不忘着过去,又忧心忡忡着未来;坚持携带着过去、未来与现在同行,你的人生当然只有一片拖泥带水。

而单纯是一种恩宠状态,单纯地以皮肤感受天气的变化,单纯地以鼻腔品尝雨后的青草香,单纯地以眼睛统摄远山近景如一幅画,单纯地活在当下,而当下其实无所谓是非真***。既然没有是非,就不必思虑;没有真***,就无须念念不忘又忧心忡忡。

无是非真***,不就像在做梦一样了吗?是呀,就单纯地把你的人生当成梦境去执行吧。吃多了健康食品,偶尔你也想啃一啃鸭舌头和盐酥鸡。

看多了***名剧,偶尔你也想瞄一瞄耳光摔不完眼泪掉不完的连续剧。听多了古典音乐,偶尔你也想唱一唱爱他一百年又恨他一万年的流行歌曲。

你知道健康食品对健胃整肠有意义,***名剧对培养气质有意义,古典音乐对提升性灵有意义,可是,偶尔你其实并不想让自己时时刻刻活得那么有意。人生不需要把自己绑得那么紧。

偶尔的小小放纵,是道德的。灵气充满或许接近大人,但偶尔的俗气会更平易近人。

今天的你,是不开心的你,因为有人在言语间刺伤了你。你不喜欢吵架,所以你离开;可是你只是离开了那,却没有离开被那人伤害的情境,因此你愈想愈生气。

愈有气,你就愈没有力气去理会别的事情,许多更该用心去做去想去处理的***,就在你漫天漫地的心烦意乱之中,被轻忽被漠视被省略了。因为,你只是一心一意地在生气。

在情绪上做文章,这是对自己的浪费,而且是很坏的浪费。毕竟,生气也是要花力气的,而且生气一定伤元气。

所以,聪明如你,别让情绪控制了你,当你又要生气之前,不妨轻声地提醒自己一句:“别浪费了。”曾经买了一件很喜欢的衣裳却舍不得穿,郑重地供奉在衣柜里;许久之后,当你再看见它的时候,却发现它已经过时了。

所以,你就这样与它错过了。你也曾经买了一块漂亮的蛋糕却舍不得吃,郑重地供奉在冰箱里;许久之后,当你再看见它的时候,却发现它已经过期了。

所以,你也这样与它错过了。没有在最喜欢的时候上身的衣裳,没有在最可口的时候品尝的蛋糕,就像没有在最想做的时候去做的事情,都是遗憾

生命也有保存期限,想做的事该趁早去做。如果你只是把你的心愿郑重地供奉在心里,却未曾去实行,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与它错过,一如那件过时的衣裳,一如那块过期的蛋糕。

某次你搭火车打算到A地去,中途却忽然临时起意在B地下了车。也许是别致的地名吸引了你,也许是偶然一瞥的风景触动了你,总之,你就这样改变了本来预定的行程,然后经历了一场充满惊奇的意外旅行。

A地是你原先的目标,B地却让你。

7. 最实用的可以写作文的典故和一些古代有名事迹

赤膊上阵:为了目的,个人安危都不顾。形容一个人办事莽撞。(典出:许褚)

三顾茅庐:形容领导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姿态。(典出:刘备、诸葛亮)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形容某些人阴险的嘴脸,虽然现在没有被揭露,但迟早都会跳出来……(典出:司马氏)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事情的必备条件已经几乎准备妥当,但是还需要某种最关键的要素;形容做大事的,还需要最后的不懈努力。(典出:赤壁之战)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通过个人的拼命充电、学习,笨蛋也会变成聪明人。(典出:吕蒙)

望梅止渴:有时候,心理暗示也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典出:曹操)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做戏演给外人看,以期实现暂时的蒙蔽。(典出:赤壁之战)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工作,为了国家,不惜自己的生命,一种极度敬业的作风。(典出:诸葛亮《出师表》)

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形容一种进退两难的心情。(典出:杨修之死)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好事虽小也应该做,不起眼的坏事也绝不能接触。(典出:刘备)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枭雄的处世原则。(典出:曹操)

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典出:刘禅)

割须弃袍:为了逃命,什么都顾不上了。(典出:曹操、马超

8. 引经据典作文600初三

引经据典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优秀的记忆能力,并且还能把记住的说出来,这很不容易。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引经据典常被当作教学能力的象征,并造成一种***象:似乎语文这门课程,就是只有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才能展现才华。这样就让语文很伤脑筋了。

不能说引经据典是错的,本来嘛,经典构成了语文的广度与深度,上课的时候,多举点经典例子给孩子听听,总能帮孩子开阔一下视野的,我自己上课也常常这样做。但我这里说的陷阱,并不是批判引经据典,而是批判那些陷在引经据典里不可自拔、把引经据典当作阅读与作文教学唯一法宝的作为。经典是有其强大的精神力量的,但语文的学习绝不仅仅是理解经典,更重要的是解读现实;不单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积累感悟生活、直面社会的人文素养。因此,引经据典是语文教学方法之一,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不过,因为它本身的“广与深”的光环,就被许多人拿来做了凤冠霞帔,以掩盖语文教学中最重要却最缺失的那一块,或者,很多语文教学者已经在经典中迷失了自我,这才是一个最大的陷阱。

学习语文当然是要锻炼思维的,文字背后的情、境、思,才是文字符号存在的意义。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衣,这话想来很有道理发展语言该是对提高思维水平最有帮助的一个途径。语言有书面语言和口语之分,我不知道古代人日常说话是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古文一样之乎者也,不过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是与口语极为接近的,这是现代语文的显著特征之一。通过语文学习来提高思维水平,关键在于如何帮助孩子发展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这么说,语文其实与生活关联得太紧密,如果孩子的眼里没有生活,恐怕是没有办法学好语文这门课的,哪怕整天泡在经典里,也只能成为知识渊博一书虫,这就糟蹋了语文。

所以我以为,作文与阅读的学习,一方面是让孩子感受到汉语的美,另一方面是教给孩子表达生活、表现生活的优秀能力。这个我在《探索作文的本质》一文中讲得比较全面。同样的内容,用不同语言方式表达出来的效果大相径庭,情趣、境界差别很大。这种情趣、境界的形成,很大一部分要来自对生活的态度、对万物的敏感,很难想象一个生活中毫无情趣、对身边的世界呆若木鸡的人,能从语文中感受到真正的美妙。

引经据典很好,但能不能将经典融进对生活的感悟中,才是实现语文教育意义的关键。可惜很多貌似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张口闭口都能扯个古人或名人裹进唾沫的人,提笔不能成文,还躲在经典里满脑子自我意*,指导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是逃避生活,胡编乱造,思想苍白,大书呆子培养小书呆子,这不单培养不出来真正的作文与阅读能力,而且严重歪曲了语文这门课。

作文与阅读是美丽的花,扎根生活的土壤,并蒂盛开在枝头,引经据典只是浇灌的那一瓢水。

9. 文章用典的作用

用典: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和趣味性。

用典的好处之一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用典过滥,人们贬之为“掉书袋子”,故意卖弄,不可取;用典恰到好处,却足以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

汉语中有许多成语,人们喜欢学,也喜欢用,就是因为成语中常常隐含着某些历史传说或寓言故事,内蕴比较丰富。现代汉语在实际应用中,也常常保留着“用典”的痕迹。

“卢沟桥畔月色惨白”,包含着七七事变日寇入侵的那段惨痛历史。“别看他身上穿得很新潮,脑子里却还是十足的鲁四老爷”,读过鲁迅名著《祝福》的,都知道这“鲁四老爷”指的是什么。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自己的父亲,戴的是青布小帽,穿的是青布大褂和青布鞋子;“青”指黑色,这一身穿戴就意味着家道贫寒,且在丧母守孝之中。 还有就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钱穆看来史学研究有哪些重要意义

赠山阴陈千户病卧毗陵三首 其一

(明·唐顺之)

问子来何处,云从剡水阴。越吟多病客,吴语故乡心。

尺牍人争羡,一言余所钦。由来绝弦意,今日为知音。

读金元诸公遗集各赋一章凡五首 其一 元遗山

(明·何允泓)

沧海横流著此身,中原天日照累臣。明昌大定三生梦,钦叔希颜一代人。

野史亭中遗汗简,读书山下起埃尘。幽兰灰烬今何在,千载空余老角巾。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是嘛意思?!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地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

距此大约三百年前,满人入关,明代学人目击世变,开始思考如何存续中国固有的文化,于是后人记住了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物。日军侵华,令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之人,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一员。与他有同样心情的,还有陈梦家。

钱、陈二人结缘于燕京大学。抗战爆发前,钱穆到燕京大学兼课,陈梦家恰好在燕大读书,来选钱穆课,喜欢上了上古先秦史。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学人纷纷南下避难,陈梦家来到清华大学教书,成了钱穆在西南联大的同事。

陈梦家最初以新文学知名,是新月派诗人,引领一时风潮,后来专注于古文字学、古史学的研究。他与夫人赵萝蕤的故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赵萝蕤是燕京大学校花,追求者众多,而她独独欣赏长衫落拓的美男子陈梦家,两人终结连理。夫妇二人好交游,在西南联大时是教授们喜欢结交的人物,而他们又特别喜欢与钱穆过从。

一本石破天惊的书,就缘起于陈梦家与钱穆的闲聊。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一日,在钱穆住处旁边的草坪上,陈梦家对钱穆说:“先生写一本中国通史教科书吧。”对于这个建议,钱穆拒绝了,他认为,材料太多,而自己所知有限,日后大可仿照赵翼《廿二史札记》的体裁,就自己所知道的撰写长篇来论述,至于那些所知不详的则不涉及。

陈梦家反对,理由是钱穆这个想法只是为一己学术地位而计,只是令有志治史之人受益,然而,“先生未为全国大学青年计,亦未为时代急迫需要计。先成一教科书,国内受益者其数岂可衡量!”

钱穆认为陈梦家言之有理,但表态说此事还得再想想。

又一日,两人依然在这片草地上聊天,陈梦家向钱穆确认此前的建议。钱穆***取“拖”字诀,认为此事体大,希望日后平安返回故都,等生活安定了再考虑撰写通史之事。

陈梦家不同意,说:“不然,如平安返故都,先生兴趣广,门路多,不知又有几许题材涌上来,那肯尽抛却来写一教科书?不如今日生活不安,书籍不富,先生只就平日课堂所讲,随笔书之,岂不驾轻就熟,而读者亦易受益。”

钱穆终于被这位27岁同事的严肃建议打动,当即答允撰写一本中国通史。陈梦家很高兴,但担心钱穆变卦,再次强调说:“先为全国青年祝贺,请先生不要改变今天的承诺!”

意思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不追逐个人利益的品德。

明代张居正所言“苟利社稷,生死以之”,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不因祸福避趋之”,表达了同样的爱国情怀。

出处《礼记·儒行动》

作品简介《礼记》,亦称《小戴记》、《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也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主要内容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的论述,共四十九篇。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今本为东汉郑玄注本。

原文(节选)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意思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出自《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作者

林则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全诗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