掊斗折衡,而民不争翻译_斗折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8 0
  1. 种树郭橐驼传有什么启发
  2. 红楼梦第21回
  3. 不争故事的文言文翻译
  4.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_翻译及赏析
  5.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及原文
  6. 鸟与兽斗文言文的意思
  7.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

(原作)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胠箧》是外篇中的一篇抨击儒家“圣人”及其所鼓吹的“仁义”的著作,宣扬“绝圣弃智”、回到上古“民结绳而用之”的“至德之世”,其中颇多愤激之言。胠,开;箧,箱子。庄周的文章一开始用防备开箱子的小偷为喻,所以取这两个字为篇名。 [注释] 1.“故绝”二句——庄子认为,大盗的窃国就是接过了儒家圣人所鼓吹的那套仁义道德、治国方法来达到目的的,所以他主张杜绝圣人,抛弃才智。2.擿——读如“摘”,义同“掷”,丢弃。3.焚符破玺——符,用竹制的信符,古时作证明用。玺,玉石的印章。这两样东西本为防止欺诈的,但坏人正可以利用它进行,所以说要焚毁摧破它。4.朴鄙——朴实单纯。5.剖斗——把斗敲破。折衡——折断称杆。 6.殚残——尽毁,彻底打倒。圣法——指周公、孔子等儒家的所谓“圣人”所定的法制。7.擢乱——“擢”疑借为“搅”,搅乱。六律——律,古代音乐审音的标准。古代音乐中,把八度音分为十二个半音,其中单数六个叫“六律”,偶数六个叫“六吕”,总称十二律。8.铄——销毁。竽瑟——乐器。竽是吹的,瑟是弹的。9.瞽旷——即师旷,春秋晋国著名乐师,相传他能审音以占吉凶。古代乐官多是瞎子,所以称瞽旷。瞽,眼瞎。聪——耳明。10.文章——花纹。11.胶——黏合。离朱——相传古代有名的目力很强的人。《慎子》:“离朱之明,察毫末于百步之外。”12.明——指目明。13.钩——画曲线的工具。绳——画直线的工具。14.规——画圆的工具。矩——画方的工具。15.攦——折。工倕——传说尧时的巧匠。16.“焚花”二句——意思是说毁灭了袭人、麝月那样的丫头,家庭之中才***能知道什么是自己应努力去做的。袭人姓“花”,花木可以“焚”毁;“麝”是香,所以用“散”。劝,受教而知所勉力。《韩非子》:“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民劝。”17.戕——毁伤。18.灰——消灭。19.相类——相同。20.参商之虞——互相不和好的忧虑。参、商本是两颗星,此出彼没,不同时出现。常用以比喻分离不得相见或意见不合、不和好。这里是后者的意思。21.邃其穴——挖好了她们的陷阱。所以——所用以,拿它来。 [鉴赏]参见《题宝玉续庄子文后》鉴赏。

种树郭橐驼传有什么启发

1. 文言文斗的意思有哪些

dǒu

①量粮食的器具。《庄子·胠箧》:“棓斗折衡,而民不争。”

掊斗折衡,而民不争翻译_斗折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②容量单位。十升等于一斗《陈州粜米》:“这米则有一石六斗。”

③古代酒器。《鸿门宴》:“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④斗形的器物。《孔雀东南飞》:“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⑤星宿名。斗宿。南斗六星,总称斗宿。《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⑥北斗星。《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诗经·大东》:“虽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dòu

①打架。《书博鸡者事》:“任气好斗。”

②战斗。《史记·李将军列传》:“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

③较量;拼斗。《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促织》:“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又使……相斗。《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

④交接。《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斗室狭小的房子。

2. 文言文《蛙与牛斗》的译文

蛙与牛斗 原文:蛙于草中,视牛渐进,庞然大物也,嫉之.遂吸气鼓腹,欲逾于牛,谓伙曰:“吾腹稍大,似牛乎?”伙曰:“去远矣!”蛙怒,复吸气鼓腹,曰:“今如何?”曰:“与前无异.”蛙暴起,又吸气鼓腹,须臾,腹裂而死.牛历其旁,践蛙尸于泥上.此谓不自量力者也.译文:一只青蛙在草中,看见牛慢慢过来,认为是很大的东西,十分嫉妒它.于是吸入空气鼓起肚子,想要超过牛,问同伙:“我的肚子稍微大点,像牛吗?”同伙说:“距离远着呢!”青蛙十分气愤,又吸入空气鼓起肚子,说:“现在怎么样?”(同伙)说:“和前面没有异处.”青蛙猛地跳起来,再次吸入空气鼓起肚子,片刻,肚子裂开而死了.牛经过青蛙的旁边,把它的尸体践踏在泥土上.这就是自不量力的人.。

3. 古文:斗物的译文

听说斗牛最称得上是奇观,但是没有见过。想老虎争斗必然更是奇观,只是没有大胆的人能看罢了。最小的是蟋蟀相斗,但是贾秋壑所写的著作最为仔细详细,他的嗜好情趣和旁人没有什么不同。当蒙古军攻破襄阳城时,贾尚和他的一帮小妾们蹲在地上斗蟋蟀,旁边的事放下不去过问。我们朝宣宗皇帝最熟练这种游戏,曾经诏告苏州知府况钟进献一千只,一时间流行说:“蟋蟀蛐蛐叫,宣宗皇帝要。”这话至今还在流传,苏州卫一个武官,听说还有用逮蟋蟀当作杀敌人头的功,得到传家的官职的人。如今宣窑的蟋蟀盆很贵重,它的价值不次于宣和盆。近些时候吴越地方的浪子有酷爱这种游戏的,常打赌输赢动辄数百两银子,以至于家都破了的,也是商人的流毒。斗鸡是唐玄宗的爱好,然而金黄的爪子花羽毛(斗鸡)在春秋时期就有。至于斗鹅则在晋·桓灵宝传》上见到。以及唐僖宗喜好斗鹅,一只鹅值五十万贯钱,斗鹅,魏文帝曾经向东吴索要的事情,又在唐诗中见到。这两种游戏不流传很长时间了。袁中郎说曾经见到斗蚂蚁,福建人多斗鱼,我都没见过。

太长了,累死我了。

4. 两小儿辩斗 文言文翻译

作品原文编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插画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cāng)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从“孔子不能决也”中可以看出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3注释译文编辑

作品注释

东:向东。

游:游历、游学。

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

辩:争。

其:代词,两小儿。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开;距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

则:就。

盘盂:盛放物体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沧沧凉凉:清凉,略带寒意。沧沧:阴凉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决断,判定,判断。

孰:谁。

为:同“谓”,说,认为。

汝:你。

知:zhì,通***字。“知”通 “智”,智慧。

笑:嘲笑,讥讽。

此:这

为:是

告诉我们的道理

1,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古人敢于大胆质疑以及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圣人的风***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

作品译文

孔子向东***,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东西小而近的东西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阴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东西热而远的东西凉吗?”

孔子也不能判定。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红楼梦第21回

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否则将会导致大的危机。

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

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也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事迹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扩展资料

此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这篇文章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此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803)至二十一年(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

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这篇文章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仍旧民不聊生。

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老庄思想的具体反映。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

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统治者摊派的任务,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

文章先写橐驼的命名、橐驼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陡然转入“官理”,说出—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上半篇为橐驼之传,目的是为下半篇的论述张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前宾后主,上下相应,事理相生,发挥了寓言体杂文笔法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资料:

种树郭橐驼传-百度百科

不争故事的文言文翻译

第二十一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话说史湘云跑了出来, 怕林黛玉赶上,宝玉在后忙说:"仔细绊跌了!那里就赶上了?"林黛

玉赶到门前,被宝玉叉手在门框上拦住,笑劝道:"饶他这一遭罢."林黛玉搬着手说道: "我若

饶过云儿,再不活着!"湘云见宝玉拦住门,料黛玉不能出来,便立住脚笑道:"好姐姐,饶我这一

遭罢."恰值宝钗来在湘云身后,也笑道:"我劝你两个看宝兄弟分上,都丢开手罢."黛玉道:"我

不依.你们是一气的,都戏弄我不成!"宝玉劝道:"谁敢戏弄你!你不打趣他,他焉敢说你."四人

正难分解,有人来请吃饭,方往前边来.那天早又掌灯时分, 王夫人,李纨,凤姐,迎,探,惜等都

往贾母这边来,大家闲话了一回,各自归寝.湘云仍往黛玉房中安歇.

宝玉送他二人到房,那天已二更多时,袭人来催了几次,方回自己房中来睡.次日天明时,

便披衣и鞋往黛玉房中来,不见紫鹃,翠缕二人,只见他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 那林黛玉严严

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那史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 被只齐胸,一弯雪

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回来风吹了,又嚷

肩窝疼了."一面说,一面轻轻的替他盖上.林黛玉早已醒了, 觉得有人,就猜着定是宝玉,因翻

身一看,果中其料.因说道:"这早晚就跑过来作什么?"宝玉笑道:"这天还早呢!你起来瞧瞧."

黛玉道:"你先出去,让我们起来."宝玉听了,转身出至外边.

黛玉起来叫醒湘云, 二人都穿了衣服.宝玉复又进来,坐在镜台旁边,只见紫鹃,雪雁进来

伏侍梳洗.湘云洗了面,翠缕便拿残水要泼,宝玉道:"站着,我趁势洗了就完了, 省得又过去费

事."说着便走过来,弯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皂去,宝玉道:这盆里的就不少,不用搓了."再

洗了两把,便要手巾.翠缕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多早晚才改. "宝玉也不理,忙忙的要过青盐

擦了牙,嗽了口,完毕,见湘云已梳完了头,便走过来笑道:"好妹妹,替我梳上头罢."湘云道:"

这可不能了."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先时怎么替我梳了呢?"湘云道:"如今我忘了,怎么梳呢?"

宝玉道:"横竖我不出门,又不带冠子勒子, 不过打几根散辫子就完了."说着,又千妹妹万妹妹

的央告.湘云只得扶过他的头来, 一一梳篦.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

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有金坠脚.湘云

一面编着,一面说道:"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的.我记得是一样的,怎么少了一颗?"宝玉

道:"丢了一颗."湘云道:"必定是外头去掉下来,不防被人拣了去,倒便宜他."黛玉一旁盥手,

冷笑道:"也不知是真丢了,也不知是给了人镶什么戴去了!"宝玉不答,因镜台两边俱是妆奁等

物,顺手拿起来赏玩,不觉又顺手拈了胭脂,意欲要往口边送,因又怕史湘云说.正犹豫间,湘云

果在身后看见,一手掠着辫子,便伸手来"拍"的一下,从手中将胭脂打落,说道:"这不长进的毛

病儿,多早晚才改过!"

一语未了, 只见袭人进来,看见这般光景,知是梳洗过了,只得回来自己梳洗.忽见宝钗走

来, 因问道:"宝兄弟那去了?"袭人含笑道:"宝兄弟那里还有在家的工夫!"宝钗听说,心中明

白.又听袭人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

旁风."宝钗听了,心中暗忖道:"倒别看错了这个丫头,听他说话, 倒有些识见."宝钗便在炕上

坐了,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

一时宝玉来了, 宝钗方出去.宝玉便问袭人道:"怎么宝姐姐和你说的这么热闹,见我进来

就跑了? "问一声不答,再问时,袭人方道:"你问我么?我那里知道你们的原故."宝玉听了这话,

见他脸上气色非往日可比,便笑道:"怎么动了真气?"袭人冷笑道:"我那里敢动气!只是从今以

后别再进这屋子了.横竖有人伏侍你,再别来支使我.我仍旧还伏侍老太太去. "一面说,一面

便在炕上合眼倒下.宝玉见了这般景况,深为骇异,禁不住赶来劝慰.那袭人只管合了眼不理.

宝玉无了主意,因见麝月进来,便问道:"你姐姐怎么了?"麝月道:"我知道么?问你自己便明白

了."宝玉听说,呆了一回,自觉无趣, 便起身叹道:"不理我罢,我也睡去."说着,便起身下炕,

到自己床上歪下.袭人听他半日无动静,微微的打鼾,料他睡着,便起身拿一领斗蓬来,替他刚

压上,只听"忽" 的一声,宝玉便掀过去,也仍合目装睡.袭人明知其意,便点头冷笑道:"你也不

用生气,从此后我只当哑子,再不说你一声儿,如何?"宝玉禁不住起身问道:"我又怎么了?你又

劝我. 你劝我也罢了,才刚又没见你劝我,一进来你就不理我,赌气睡了.我还摸不着是为什么,

这会子你又说我恼了.我何尝听见你劝我什么话了."袭人道:"你心里还不明白, 还等我说

呢!"正闹着,贾母遣人来叫他吃饭,方往前边来,胡乱吃了半碗,仍回自己房中. 只见袭人睡在

外头炕上,麝月在旁边抹骨牌.宝玉素知麝月与袭人亲厚,一并连麝月也不理,揭起软帘自往里

间来.麝月只得跟进来.宝玉便推他出去,说:"不敢惊动你们."麝月只得笑着出来,唤了两个小

丫头进来.宝玉拿一本书,歪着看了半天,因要茶,抬头只见两个小丫头在地下站着.一个大l

些儿的生得十分水秀, 宝玉便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丫头便说:"叫蕙香."宝玉便问: "

是谁起的?"蕙香道:"我原叫芸香的,是花大姐姐改了蕙香."宝玉道:"正经该叫`晦气'罢了,什

么蕙香呢!"又问:"你姊妹几个?"蕙香道:"四个."宝玉道:"你第几?" 蕙香道:"第四."宝玉

道:"明儿就叫`四儿',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那一个配比这些花, 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

一面说,一面命他倒了茶来吃.袭人和麝月在外间听了抿嘴而笑.

这一日,宝玉也不大出房,也不和姊妹丫头等厮闹,自己闷闷的,只不过拿着书解闷,或弄

笔墨,也不使唤众人,只叫四儿答应.

谁知四儿是个聪敏乖巧不过的丫头, 见宝玉用他,他变尽方法笼络宝玉.至晚饭后,宝玉

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

好没兴趣.待要赶了他们去,又怕他们得了意,以后越发来劝,若拿出做上的规矩来镇唬,似乎

无情太甚.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

然自悦.因命四儿剪灯烹茶,自己看了一回<<南华经>>.正看至<<外篇.て箧>>一则,其文曰: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ノ玉毁珠,小盗不起,

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

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

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

***,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

矩,っ工ぽ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看至此,意趣洋洋,趁着酒兴,不禁提笔续曰: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

玉之灵窍, 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

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

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续毕,掷笔就寝.

头刚着枕便忽睡去,一夜竟不知所之,直至天明方醒.翻身看时,只见袭人和衣睡在衾上. 宝玉

将昨日的事已付与度外,便推他说道:"起来好生睡,看冻着了."原来袭人见他无晓夜和姊妹们

厮闹,若直劝他,料不能改,故用柔情以警之,料他不过半日片刻仍复好了.不想宝玉一日夜竟

不回转,自己反不得主意,直一夜没好生睡得.今忽见宝玉如此, 料他心意回转,便越性不睬他.

宝玉见他不应,便伸手替他解衣,刚解开了钮子,被袭人将手推开,又自扣了.宝玉无法,只得拉

他的手笑道:"你到底怎么了?"连问几声,袭人睁眼说道:"我也不怎么.你睡醒了,你自过那边

房里去梳洗,再迟了就赶不上. "宝玉道:"我过那里去?"袭人冷笑道:"你问我,我知道?你爱往

那里去,就往那里去. 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横竖那边腻了过来,这

边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伏侍.我们这起东西,可是白`玷辱了好名好姓'的."宝玉笑道:"你

今儿还记着呢!"袭人道:"一百年还记着呢!比不得你,拿着我的话当耳旁风, 夜里说了,早起

就忘了."宝玉见他娇嗔满面,情不可禁,便向枕边拿起一根玉簪来,一跌两段, 说道:"我再不

听你说,就同这个一样."袭人忙的拾了簪子,说道:"大清早起,这是何苦来!听不听什么要紧,

也值得这种样子."宝玉道:"你那里知道我心里急!"袭人笑道:"你也知道着急么!可知我心里

怎么样?快起来洗脸去罢."说着,二人方起来梳洗.

宝玉往上房去后,谁知黛玉走来,见宝玉不在房中,因翻弄案上书看,可巧翻出昨儿的<<庄

子>>来.看至所续之处,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提笔续书一绝云: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 却将丑语怪他人!写毕,也往上房来见贾母,后往王夫人处来.

谁知凤姐之女大姐病了, 正乱着请大夫来诊脉.大夫便说:"替夫人奶奶们道喜,姐儿发热

是见喜了,并非别病."王夫人凤姐听了,忙遣人问:"可好不好?"医生回道:"病虽险, 却顺,倒

还不妨.预备桑虫猪尾要紧."凤姐听了,登时忙将起来: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 一面传

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丫头亲近

人等裁衣. 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 十二日不放家去.贾琏只得

搬出外书房来斋戒,凤姐与平儿都随着王夫人日日供奉娘娘.

那个贾琏,只离了凤姐便要寻事,独寝了两夜,便十分难熬,

便暂将小厮们内有清俊的选来出火. 不想荣国府内有一个极不成器破烂酒头厨子,名叫

多官,人见他懦弱无能,都唤他作"多浑虫".因他自小父母替他在外娶了一个媳妇, 今年方二

十来往年纪,生得有几分人才,见者无不羡爱.他生性轻浮,最喜拈花惹草,多浑虫又不理论,只

是有酒有肉有钱,便诸事不管了,所以荣宁二府之人都得入手. 因这个媳妇美貌异常,轻浮无

比,众人都呼他作"多姑娘儿".如今贾琏在外熬煎,往日也曾见过这媳妇, 失过魂魄,只是内惧

娇妻,外惧娈宠,不曾下得手.那多姑娘儿也曾有意于贾琏,只恨没空.今闻贾琏挪在外书房来,

他便没事也要走两趟去招惹.惹的贾琏似饥鼠一般,少不得和心腹的小厮们计议,合同遮掩谋

求,多以金帛相许.小厮们焉有不允之理, 况都和这媳妇是好友,一说便成.是夜二鼓人定,多

浑虫醉昏在炕,贾琏便溜了来相会.进门一见其态,早已魄飞魂散,也不用情谈款叙,便宽衣动

作起来. 谁知这媳妇有天生的奇趣,一经男子挨身,便觉遍身筋骨瘫软,使男子如卧绵上,更兼

*态浪言,压倒,诸男子至此岂有惜命者哉.那贾琏恨不得连身子化在他身上.那媳妇故作

浪语,在下说道:"你家女儿出花儿,供着娘娘,你也该忌两日,倒为我脏了身子. 快离了我这里

罢."贾琏一面大动,一面喘吁吁答道:"你就是娘娘!我那里管什么娘娘! "那媳妇越浪,贾琏越

丑态毕露.一时事毕,两个又海誓山盟,难分难舍,此后遂成相契.

一日大姐毒尽癍回,十二日后送了娘娘,合家祭天祀祖,还愿焚香,庆贺放赏已毕, 贾琏仍

复搬进卧室.见了风姐,正是俗语云"新婚不如远别",更有无限恩爱,自不必烦絮.

次日早起, 凤姐往上屋去后,平儿收拾贾琏在外的衣服铺盖,不承望枕套中抖出一绺青丝

来. 平儿会意,忙拽在袖内,便走至这边房内来,拿出头发来,向贾琏笑道:"这是什么? "贾琏

看见着了忙,抢上来要夺.平儿便跑,被贾琏一把揪住,按在炕上,掰手要夺, 口内笑道:"小蹄

子,你不趁早拿出来,我把你膀子橛折了."平儿笑道:"你就是没良心的. 我好意瞒着他来问,

你倒赌狠!你只赌狠,等他回来我告诉他,看你怎么着."贾琏听说,忙陪笑央求道:"好人,赏我

罢,我再不赌狠了."

一语未了, 只听凤姐声音进来.贾琏听见松了手,平儿刚起身,凤姐已走进来,命平儿快开

匣子, 替太太找样子.平儿忙答应了找时,凤姐见了贾琏,忽然想起来,便问平儿:"拿出去的东

西都收进来了么?"平儿道:"收进来了."凤姐道:"可少什么没有?"平儿道: "我也怕丢下一两

件,细细的查了查,也不少."凤姐道:"不少就好,只是别多出来罢?"平儿笑道:"不丢万幸,谁还

添出来呢?"凤姐冷笑道:"这半个月难保干净,或者有相厚的丢下的东西: 戒指,汗巾,香袋儿,

再至于头发,指甲,都是东西."一席话,说的贾琏脸都黄了. 贾琏在凤姐身后,只望着平儿杀鸡

抹脖使眼色儿.平儿只装着看不见,因笑道:"怎么我的心就和奶奶的心一样!我就怕有这些个,

留神搜了一搜,竟一点破绽也没有.奶奶不信时,那些东西我还没收呢,奶奶亲自翻寻一遍去."

凤姐笑道:"傻丫头,他便有这些东西,那里就叫咱们翻着了!"说着,寻了样子又上去了.

平儿指着鼻子,晃着头笑道:"这件事怎么回谢我呢?"喜的个贾琏身痒难挠,跑上来搂着,"

心肝肠肉"乱叫乱谢.平儿仍拿了头发笑道:"这是我一生的把柄了.好就好,不好就抖露出这事

来."贾琏笑道:"你只好生收着罢,千万别叫他知道."口里说着,瞅他不防,便抢了过来,笑道:"

你拿着终是祸患,不如我烧了他完事了."一面说着,一面便塞于靴掖内. 平儿咬牙道:"没良心

的东西,过了河就拆桥,明儿还想我替你撒谎!"贾琏见他娇俏动情, 便搂着,被平儿夺手

跑了,急的贾琏弯着腰恨道:"死促狭小*妇!一定浪上人的火来,他又跑了."平儿在窗外笑

道:"我浪我的,谁叫你动火了?难道图你受用一回,叫他知道了,又不待见我."贾琏道:"你不用

怕他,等我性子上来,把这醋罐打个稀烂,他才认得我呢!他防我象防贼的,只许他同男人说话,

不许我和女人说话,我和女人略近些,他就疑惑,他不论小叔子侄儿,大的小的,说说笑笑,就不

怕我吃醋了. 以后我也不许他见人!"平儿道:"他醋你使得,你醋他使不得.他原行的正走的正,

你行动便有个坏心,连我也不放心,别说他了."贾琏道:"你两个一口贼气.都是你们行的是,我

凡行动都存坏心.多早晚都死在我手里!"

一句未了,凤姐走进院来,因见平儿在窗外,就问道:"要说话两个人不在屋里说,怎么跑出

一个来, 隔着窗子,是什么意思?"贾琏在窗内接道:"你可问他,倒象屋里有老虎吃他呢. "平

儿道:"屋里一个人没有,我在他跟前作什么?"凤姐儿笑道:"正是没人才好呢. "平儿听说,便

说道:"这话是说我呢?"凤姐笑道:"不说你说谁?"平儿道:"别叫我说出好话来了."说着,也不

打帘子让凤姐,自己先摔帘子进来,往那边去了.凤姐自掀帘子进来, 说道:"平儿疯魔了.这蹄

子认真要降伏我,仔细你的皮要紧!"贾琏听了, 已绝倒在炕上,拍手笑道:"我竟不知平儿这么

利害,从此倒伏他了."凤姐道:"都是你惯的他, 我只和你说!"贾琏听说忙道:"你两个不卯,又

拿我来作人.我躲开你们."凤姐道:"我看你躲到那里去."贾琏道:"我就来."凤姐道:"我有话

和你商量."不知商量何事,且听下回分解.正是:

淑女从来多抱怨,娇妻自古便含酸.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_翻译及赏析

1. 不上贤,使民不争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2. 文言文成语故事和翻译

郑人买履 (战国)韩非子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打烊了,最终他没买到鞋,悻悻而归。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 舟 求 剑(战 国) 《吕氏春秋. 察今》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画蛇添足 战国策

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古代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还能够为它画脚呢!”他还没有画完蛇的脚,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那个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随后喝完了那壶酒。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画龙点睛 唐 张远彦

原文:张僧繇⑴于金陵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⑶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⑸诞⑺,因⑷点其一。须臾⑹,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⑻在。

译文: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诞,就点了其中***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负荆请罪 汉 司马迁

原文:蔺相如既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颇不悦,欲辱之。相如避而不见。语人曰:“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畏吾两者也。今若因私而斗,何以安国?”颇闻之,肉袒负荆,至相如门谢罪。卒为刎颈之交。

译文: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要多少?

3. 退避三舍故事的古文和译文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 ( tuì bì sān shě )

解 释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用 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决它。

近义词 委曲求全

反义词 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灯 谜 一再让住房

英 文 retreat to ***oid a conflict

典 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4. '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

5.掩耳盗铃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6.请君入瓮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 文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 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了许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 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 来俊臣严查此事。

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 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 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 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 劝我喝,边喝边聊。

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死不认罪,不知老 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 说:“哦,请快快指教。”

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进到瓮里,你 想想,还有什么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 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 进瓮里吧。”

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8.唇亡齿寒 出 处 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原文(《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复***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晋侯复***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3.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这话,。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及原文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旗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先秦·左丘明《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

先秦 : 左丘明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古文观止 , 劝谏寓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夏季四月,(桓公)从宋国取得郜国大鼎,安放在太庙里,这样做不合礼制。

臧哀伯劝谏(桓公)说:“做国君的,应当发扬道德,阻塞邪恶,以(更好地)管理和监察百官;还怕有缺失的地方,所以发扬美德给子孙后***示范。因此,太庙用茅草盖顶,大车上用蒲席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加调料,饼食不用精粮,这是为了昭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玉笏,腰带、裙衣、绑腿、鞋子以及冠冕上用的衡、紞、纮、綖(等各式各样的带子和饰物),这是为了昭示等级制度;玉器垫儿、刀剑套、佩刀刀鞘上的饰物、束衣革带、飘带、旌旗饰品、马鞅,这是为了昭示(尊、卑)礼数;(在礼服上绣的)火、龙、黼、黻花纹,这是为了昭示文***;(在车服和其他有关器物上)用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按天地万物的形貌绘出各种不同的形象,这是为了昭示物各有其用,而并非虚设;(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各种铃铛)钖、鸾、和、铃,这是为了昭示动辄有声;在旗帜上绘上(日、月、星)三辰,这是为了昭示光明。德(作为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俭约并有(相应的)制度(规定)的,或增或减都要有节制。(所有这些,)都要形成典章制度,把它记录下来,并公开地发布出去,以此来管理监察百官,百官才有所警惕和畏惧,而不敢违规犯纪。现在泯灭道德而树立邪恶,把人家用作贿赂的器物安放在太庙,公开地展示给百官。(如果)百官也以此为榜样,还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来自官员的邪恶;而官员丧失道德,是由于受宠而贿赂公行。郜鼎放在太庙,还有什么比这更明显的受贿呢?周武王攻灭殷商,把九鼎迁到雒邑,仁人义士中还有人非议他,更何况把表明违德乱礼的受贿器物放在太庙,这可该对它怎么办呢?”桓公不听。

译文二

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放进太庙,这是不符合礼仪的。

臧哀伯规劝桓公说:“作百姓君主的人,要发扬德行,堵塞违礼的行为,以便监察百官,就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还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所以那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席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黍稷、糕饼等祭品不用舂过的好米,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祭祀的礼服、礼冠,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靴子、冠上的横簪、冠旁的填绳、系冠的带子、冠顶的盖版,这些是为了显示等级上的差别。玉垫、刀饰、革带、带穗、旌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革带,这些是为了显示数量上的差别。礼服上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用五色绘出各种图象来装饰器物服饰,这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差别。马铃、大小车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是为了显示光明。所谓德行,就是节俭而有法度,事物的增减都有一定的数量,并用纹彩和颜色加以标志,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以此来监察百官,百官这才警戒畏惧,而不敢违反法度。现在君王毁灭德行,树立违礼的坏榜样,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安放在太庙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百官都来效法,君王又用什么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官吏丧失德行,则是由于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的原故。郜鼎放在鲁国的太庙,还有比这更公开的贿赂吗?武王打败殷商,将九鼎搬到王城,义士尚有批评他的,更何况将标志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放在太庙,又该怎么样呢?”桓公不听。

评析

《臧哀伯谏纳郜鼎》的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纳于大庙”这件事的“非礼”。那么,到底什么是礼呢?礼的范畴极其广泛,内容极其复杂,但一言以蔽之,就是本书《郑庄公戒饬守臣》一文的评论文字所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如果用今天更切合礼的历史本质的话说,它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贵族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它规范并制约著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言行。所以,删改《春秋》的孔夫子才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君子“约之以礼”《论语·雍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为国以礼”(《论语·先进》);“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联系古今关于礼的界说和孔夫子这些关于礼的言论,就不难理解作为鲁大夫的臧哀伯为什么非要冒着触怒鲁桓公的风险,向他“发表”这篇谏辞了;也就不难理解《臧哀伯谏纳郜鼎》一开始就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了。

臧哀伯这篇谏辞,并不先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这件事如何不对,而是以高屋建瓴之势,首先提出“君人者”最根本的社会职责是“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接着就从礼制这个大视角,连用七个排比句,从七个方面,即“昭其俭”、“昭其度”、“昭其数”、“昭其文”、“昭其物”、“昭其声”、“昭其明”,来阐明君主如何体现和落实这一根本社会责任;然后,话锋一转,才落到桓公“纳郜鼎”这件“灭德立违”的事情上来。并在指出这一***必将导致的恶劣后果以后,还用周武王克商后“迁九鼎于雒邑”招来“义士”非议的历史教训,警醒鲁桓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种“灭德立违”的错误举措的危害性。这篇谏辞如此行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谨严,具有强烈的逻辑能力,而且气势显得特别恢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至于谏辞中用了近乎后世才产生的赋的手法,铺叙大量我们今天颇感陌生的具体事物,那也是行文的需要,因为这些事物都和当时的典章制度有密切关系。

创作背景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丘明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湍湍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视路寝听政。” 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视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冬至受万国之朝贡,则御焉,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极门,其西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殿,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谓之轮对,则必入陈时政利害。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得以自尽。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明代·王鏊《亲政篇》

亲政篇

明代 : 王鏊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湍湍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视路寝听政。” 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视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冬至受万国之朝贡,则御焉,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极门,其西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殿,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谓之轮对,则必入陈时政利害。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古文观止奏议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唐代·韩愈《原道》

原道

唐代 : 韩愈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古文观止 , 推崇儒道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棘寺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宋代·王禹偁《待漏院记》

待漏院记

宋代 : 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古文观止议论

鸟与兽斗文言文的意思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及原文如下:

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翻译: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

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

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

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

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

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

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种树郭橐驼传》赏析

《种树郭橐驼传》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仍旧民不聊生。

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老庄思想的具体反映。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

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统治者摊派的任务,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种树郭橐驼传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

1. 文言文中"斗"有哪些意思

1、斗 dǒu

①量粮食的器具。《庄子·胠箧》:“棓斗折衡,而民不争。”

②容量单位。十升等于一斗《陈州粜米》:“这米则有一石六斗。”

③古代酒器。《鸿门宴》:“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④斗形的器物。《孔雀东南飞》:“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⑤星宿名。斗宿。南斗六星,总称斗宿。《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⑥北斗星。《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诗经·大东》:“虽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2、斗 dòu

①打架。《书博鸡者事》:“任气好斗。”

②战斗。《史记·李将军列传》:“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

③较量;拼斗。《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促织》:“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又使……相斗。《过秦论》:“外连衡而斗诸侯。”

④交接。《阿房宫赋》:“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斗室狭小的房子。

2. 鹦鹉与八哥的文言文翻译~

山梁货店的鹦鹉十分聪明.东关口店铺的鹩哥,也会说话.两家店拿这两只鸟作比较:鹦鹉吟了一首诗,鹩哥也说了同样的一首.鹩哥又说了些,鹦鹉却不说了,别人问鹦鹉为何这样,鹦鹉说,他说话的本领不如我,却十分狡猾,我一开口他就偷学去.臬司的爱子,病的很重,买下鹦鹉作为消遣,山梁货店得老板把鹦鹉用笼装上,献给了他.鹦鹉悲愁不肯吃食,自言道:“我本是山货店中鸟,不认识尊贵的臬司大人.我最怀念我的老主人,无法用精妙的语言波的新主人你的喜爱.”鹦鹉在臬司家中呆了5天,哀求回去,最后终于得到自由,回到山货店中,可是一到那里就垂颈而亡了.这是明万历年前的事情。

3. 文言文不禽不兽的翻译不禽不兽的翻译,是选自笑府的,作者是冯

原文 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倨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凤凰:传说中的神鸟. 寿:做寿 倨傲:骄傲自大. 麒麟:传说中的神兽. 生诞:这里指诞辰.注释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恶薄:恶劣浅薄,指社会风气. 语:说. 何以:凭什么. 居:在. 至:到,来. 徒:家伙. 翻译 凤凰做寿,百鸟都来祝贺,唯有蝙蝠没有来.凤凰责问它说:"你处在我的管辖之下,有什么好骄傲的呢?"蝙蝠说:"我有脚,属于走兽,朝贺你有什么用?"一天, 麒麟做寿,蝙蝠也没有去.麒麟也责问它.蝙蝠说:"我有翅膀,属于飞禽,凭什么向你朝贺?"后来麒麟和凤凰见了面,说到蝙蝠的事,相互感叹地说:"现在世上风气恶劣,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拿它没办法!" 寓意 比喻一些卑鄙 *** 的人没有明确的立场,常常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换身份. 有时也比喻一些人不愿意站在一个群体的队伍当中,而特立独行,不盲目从俗,保持自己的特点. 讽刺了喜欢耍两面派的人.。

4. 文言文《蛙与斗牛》的译文与寓意

蛙与牛斗 原文:蛙于草中,视牛渐进,庞然大物也,嫉之.遂吸气鼓腹,欲逾于牛,谓伙曰:“吾腹稍大,似牛乎?”伙曰:“去远矣!”蛙怒,复吸气鼓腹,曰:“今如何?”曰:“与前无异.”蛙暴起,又吸气鼓腹,须臾,腹裂而死.牛历其旁,践蛙尸于泥上.此谓不自量力者也.译文:一只青蛙在草中,看见牛慢慢过来,认为是很大的东西,十分嫉妒它.于是吸入空气鼓起肚子,想要超过牛,问同伙:“我的肚子稍微大点,像牛吗?”同伙说:“距离远着呢!”青蛙十分气愤,又吸入空气鼓起肚子,说:“现在怎么样?”(同伙)说:“和前面没有异处.”青蛙猛地跳起来,再次吸入空气鼓起肚子,片刻,肚子裂开而死了.牛经过青蛙的旁边,把它的尸体践踏在泥土上.这就是自不量力的人.寓意:不要自不量力。

5. 鸟说的古文及翻译

战国末年,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各国虎视眈眈。赵、楚、燕、齐、韩、魏六国决定联合抗秦。

一天,赵国使者魏加和楚国春申君一起商谈抗秦主将的人选。当魏加知道春申君准备让临武君担任主将时,只是摇头叹气不吭声。春申君知道他不同意,就问他原因,魏加说:“我讲一个故事给你听,听完了,你就会明白的。”

“从前魏国有个神箭手名叫更羸,射起箭来真可以说是百发百中。一天,他和魏王一起散步时,天空中飞过几只大雁。他对魏王说:‘大王,我只要用弓,不用箭,就可以把鸟射下来。’

过了一会,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更赢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弓弦,随着弦响,大雁真的从空中掉了下来了。魏王大吃一惊说:‘想不到你会有这样的本领。’更赢说:‘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超人的本领,而是这只大雁受过箭伤。你没有看见他飞得很慢,叫声很悲凄吗?飞得慢,是它的伤口疼痛,叫得悲是离开雁群很久了。它惊魂未定,又听到弦响,就拼命想往高处飞,一使劲,伤口又裂开,所以就掉下来了。’”

接着,魏加话锋一转说:“临武君刚被秦军打败过,看到秦军就会害怕,如同受过伤的鸟一样,怎么能再让他担任主将呢?”

6. 鹬蚌相争文言文词语解释答案

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

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类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形的外壳。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鹬蚌相争》文言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

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燕——音烟,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就是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曝——音铺,就是晒的意思。

鹬——音玉,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甘——音钱,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音会,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渔者——就是后面的“渔父”,以***为业的人。

擒——音琴,擒获,就是捕捉的意思。

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评点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7. 鹬蚌相争文言文全文的意思

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鹬蚌相争图

翻译看到有个河蚌正在打开壳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并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注释1.方:刚刚。

2.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产珍珠。

3.曝:晒(太阳)。

4.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5.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6.箝:同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2633032“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7.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8.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9.即:就,那就。

10.谓:对……说。

11.舍:放弃。

12.相舍:互相放弃。

鹬蚌相争

13.并:一起,一齐,一同。

14.禽:通“擒”,捕捉,抓住。

15.且:副词,将要。

16.过:经过。

17.弊:同“蔽”,蒙蔽。

18.恐:担心。

19.为:替,给。 两方为某事争执不下时,往往让第三方胜利。

20.愿:希望

21.惠王:指赵文惠王。

22.相支:相持。对峙的意思。

8. 翻译文言文

译文:

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唯独蝙蝠没有露面。凤凰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这样傲慢!”蝙蝠蹬着双脚说:“我长着兽脚,是走兽国的公民。你们飞禽国管得着我吗?”过了几天,麒麟做寿。麒麟是百兽之王。百兽都来拜寿,蝙蝠仍旧没有露面。麒麟把它召来训斥道:“你在我的管辖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说:“我长着双翅,是飞禽国的公民。你们走兽国管得太宽了吧!”有一天,凤凰和麒麟相会了,说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两边扯谎。凤凰和麒麟摇头叹息,不胜感慨:“现在的风气也太坏了。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是拿它们没有办法!”

[提示]

人们现在还常常把两面派的人物作为蝙蝠。这些人见风使舵,左右逢源,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来投机钻营,谋取私利。但是,他们只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嘴脸,受到人们的唾弃。

[原文]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①?”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②,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③?”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④,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徙,真个无奈他何!”——《笑府》

[注释]

①踞(jù)傲——骄傲自大。

②生诞——这里指诞辰。

③与(y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④恶薄——恶劣浅薄,指社会风气。

1.C

2.D

3.B

4.C

5.(1)尽皆摧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

  (2)***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偏离正道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