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中原还是逐鹿中原_逐鹿中原为什么叫逐鹿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6-09 0
  1. 逐鹿中原和群雄逐鹿这两个成语有什么区别
  2. “逐鹿中原'指的是哪次战役
  3. 逐鹿中原是什么意思?夏丶商丶西周的朝代跟迭也有这个意思吗?
  4. 涿鹿中原和逐鹿中原的区别
  5. 逐鹿是什么意思?

“逐鹿中原”是从故事中“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一语演变而来的。人们用这个典故形容国乱无主,群雄争夺天下。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公元前196年,西汉巨鹿郡郡守陈狶在大将韩信的支持下自立为代王,举兵叛乱。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兵攻打陈狶,吕后用计杀死了韩信。

逐鹿中原还是逐鹿中原_逐鹿中原为什么叫逐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刘邦从征伐陈狶的军营中归来,到洛阳后,听说韩信已死,一边为除掉韩信而高兴,一边为他以往的功绩怜惜。刘邦问道:“韩信死的时候,说过什么话吗?”吕后回答说:“韩信死前,说他悔恨自己没有***纳蒯通的计策。”刘邦说:“蒯通是齐国有名的辩士。”他下令齐国逮捕蒯通。

蒯通被抓来以后,刘邦问他说:“你叫淮阴侯韩信造反吧?”

蒯通回答道:“是的,我一再要求他造反,只是他不***纳我的建议,以致落了个灭亡的下场。***如这小子***用了我的建议,您怎能杀得了他呢?”刘邦大怒,说:“来人,把蒯通烹了!”

蒯通说:“唉,如果烹了我,那真是太冤枉人了!”刘邦觉得很奇怪,问道:“你叫韩信造反,罪不容诛,有什么冤枉的呢?”

蒯通回答说:“秦朝***解体,东部各地大乱,各色人等同时起义,豪杰之士像乌鸦那样聚到一起。秦王丢掉了帝位,天下的人都起来追求它,本领大而脚又快的人先得到了。人们常说,‘盗跖的狗向贤明君主尧狂吠,并不因为尧不仁德,而是由于他不是狗的主人。’当我为韩信出谋划策的时候,我心里只为韩信着想,并没有为你着想。况且,天下许多人都磨快了刀想像你这样去争夺***,只是力量薄弱罢了。难道你可以把他们全部烹杀了吗!”

刘邦听了,理屈词穷,只好对部下说:“算了,放了他吧!”为此,饶恕了蒯通的罪过。

逐鹿中原和群雄逐鹿这两个成语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都不了解“逐鹿中原”的典故是什么?接下来跟着我一起欣赏。

“逐鹿中原”成语,气势磅礴,宏伟在场面的广阔和对象的可爱,来自于***场景,四面围捕,以动物界最美丽的“”为代表。后来,这只“鹿”被引喻到人群中,成为帝位和***的代表。其典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列传》载:对日:“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

这是蒯通面对要被刘邦“烹”时,对刘邦发自内心深处的坦白交代,也不愧为其是游说高手,人与狗的一通比喻,化险为夷。他对刘邦说的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大意是:“当初秦帝国失去了控制,纲纪大乱,太行山以东地区各路人马纷纷起义造反,英雄俊杰如乌鸦一般群集,好比秦国的鹿走失,天下人群起追逐,而身材高、脚步快的人先一步得手。又好比盗跖的狗对着帝尧吠叫,并非是坏人,而是狗对着生人吠叫——那个时候,我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您呀!更何况,全天下拿起兵器想要从事与陛下相同作为的人那么多,又怎么可能通通烹杀尽呢?”

蒯通,本名蒯彻,因为避汉武帝之讳,痛苦的连大名“彻”字都要改,于是叫“通”。这个人很牛,在齐地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凡事都能说出个所以然,并且能在天花乱坠中完成自己的目标。他在韩信封为齐王之时,前往游说韩信,获得谋士职位,先后献出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可惜的三分天下之计,韩信没有***纳,而被刘邦“烹”了。为了敦促韩信实施三分天下之计,他煞费苦心地诡称自己精于相术,他对韩信说:“相君之面贵当封侯,相君之背贵不可言。”

从“背相”一说,完全是蒯通随心杜撰出来的,面相方面根本就没“背相”说法。蒯通为了实现自己的***,口吐莲花,意思是:臣服刘邦最多不过封侯,自立为王则可以和项羽、刘邦鼎足而三,有机会得天下。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对自己的未来却唏哩糊涂。直到刘邦“烹”韩信时,韩信才如梦初醒,说了一句“恨不用蒯通计”。

韩信的一句抒情,倒霉的是蒯通。作为韩信同党,而且有“恨不用蒯通计”,刘邦下令“烹”蒯通。蒯通不服,大喊其冤,所以就有了上面的著名陈述词。刘邦,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一味的说人家吃狗肉出身是不公平的。刘邦的高明之处,在处理蒯通***中略见一斑,驾驭权力的娴熟。

“烹”韩信,是因其有能力和实力造反;不“烹”蒯通,是因其没有能力和实力造反。对于刘邦来说,有实力和能力造反才是“隐患”。蒯通虽然建议过韩信造反,这是谋士工作的职责,刘邦则是眉都不皱一下地放过了。开国皇帝就是开国皇帝,刘邦没有滥才,而蒯通在日后也为安定刘姓皇室,与李左车一同为“诛昌安刘”立下大功。

“逐鹿中原”,不仅仅是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而且蕴藏着识人用人的智慧。如何识别和发掘下属的优势与潜能,用人之长,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实现团队与成员共同成长。识人用人是决定领导者能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蒯通是幸福的,他遇上了刘邦,并留下了“逐鹿中原”一典。

“逐鹿中原'指的是哪次战役

逐鹿中原

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出自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亦作“中原逐鹿” ,俗语作“逐鹿天下”。

群雄逐鹿

群雄:旧指许多有军事势力的人。逐鹿:比喻争夺帝王之位。形容各派势力争夺最高统治地位。

逐鹿中原是什么意思?夏丶商丶西周的朝代跟迭也有这个意思吗?

逐鹿中原是指刘邦、项羽的中原大战

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疾足者先登焉。"又相传,当年刘邦、项羽争夺天下,群雄并起,战事频仍,亦曾以"逐鹿"取决胜负。因为"鹿"这种动物奔跑似飞箭,追得鹿者为胜,也不为过。后刘邦扫灭群雄,终于一统天下,"逐鹿中原"之说便由此传开,而"鹿"自那时便成为胜利和竞争的象征。身处中原的人们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项羽乃宿豫名人,虽然他自刎乌江,但其威武不屈、奋勇作战、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仍为后人所传颂。

涿鹿中原和逐鹿中原的区别

逐鹿中原,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中原:本来指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现泛指整个中国。常比喻帝位、***。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夏商周的三个朝代疆域基本就是现在的中原,所以他们的朝代更迭可以说也是枭雄逐鹿中原的结果

逐鹿是什么意思?

含义和来源不同。

1、含义:逐鹿的意思是追逐,鹿比喻***。逐鹿中原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的局势。涿鹿是河北的一个古地名。涿鹿之战是指大约4600年前,在涿鹿地区发生的一场战争。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在战争中打败了来自东方的蚩尤部族,并占据了中原地区。

2、来源:逐鹿中原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涿鹿之战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战国策》中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逐鹿”,读音:zhú lù,逐:追赶;鹿:比喻帝位、***。

常见是逐鹿中原,是用来作竞争天下的典故,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见于《汉书.蒯通传》。

楚汉之争时期,汉将韩信为刘邦立下了战功,被封为齐王。这时,齐国有个叫蒯通的辩士,认为天下的胜负将取决于韩信,于是***托看相之名,前去游说韩信。他向韩信分析了得失利弊,劝韩信和楚、汉三分天下,可是韩信却执意不肯。

西汉建立后,刘邦担心韩信谋反,在丞相萧何的策划下,把韩信骗进未央宫给杀了。韩信临刑前悲愤地说:“我悔不用蒯通之计,以致今日死于妇人之手!”刘邦立即下令捉拿蒯通。蒯通理直气壮地对刘邦说:“当初秦朝法度败坏,***瓦解之进,山东六国大乱,一时诸侯并起,这种情形犹如秦朝失去了它的鹿,天下人都来追逐,结果是本领高强、行动迅速的人先得到这只鹿,那时候,只知道韩信,不了解陛下,况且想要夺取天下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足罢了,难道你能把他们统统都烹死吗?”刘邦哑口无言。

后来,唐朝魏征《述怀》运用了这个典故:“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