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白载笔是什么生肖,浮白载笔的现代意义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0 0
  1.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
  2. 聊斋志异学文言文
  3. 长相思作者的介绍
  4. 求刘宝瑞老师的《批聊斋》台词

孔子:

经历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浮白载笔是什么生肖,浮白载笔的现代意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子带***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作品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三千,贤***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思想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庄子:

经历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他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 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

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思想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蒲松龄

经历

(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世称“聊斋先生”

作品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

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思想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集。多数***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鲁迅:

经历及作品

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周树人)是大哥 ,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和北京***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钩沈》、《唐宋***录》、《***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沈钧儒手书)三个字。 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思想

鲁迅的***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除了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之外,鲁迅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知识分子有进步的要求,有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真诚的爱,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们。“狂人”诅咒人吃人的现象,希望***都能成为“不吃人的人”,成为“真的人”,周围的人就把他当成疯子,必欲除之而后快(《狂人日记》);夏瑜为社会而牺牲,茶客们说他“疯了”,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来治自己儿子的病(《药》);魏连殳关心中国社会,社会却来迫害他,到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时,周围的人却来巴结他(《孤独者》)。《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奋斗过,但在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经历的都是悲剧的命运。

鲁迅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但在我们感觉到的人物和画面中到底潜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我们还不可能尽数感觉到,随着我们社会经验的增加和人生体验的深化,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就会不断从中生发出来。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是***,也是诗,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2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简述中国古代***的发展。

《聊斋志异》艺术兼***众体仅继承魏晋志怪唐***优秀传统且史传文、白说吸取益营养形自独特艺术风格代表我古代文言说所已经达能够达高水平

、作者意幻异境界与现实社联结起寄托自孤愤理想使作品既驰骋外充满浓郁浪漫气息;立足现实蕴含深厚内容幻想性与真实性相反相立统构《聊斋志异》突特点

二、量非现实性艺术形象塑造功《聊斋志异》主要艺术些形象塑造基本式:作所表现社性核巧妙融合进作物自属性或幻想属性使种性物性复合统艺术形象些花妖狐魅既具情易亲使忘其异类;蕴含着本体固气质超现实神异性让觉望即增强形象美

三、《聊斋志异》情节离奇曲折幻诞诡谲作品提供特定情境内却顺理章按照某种固逻辑必现其情节内逻辑主要包括物性格逻辑幻想逻辑二者往往蕴含同情节系列达高度谐统构作品幻真、真幻艺术特色

四、《聊斋志异》***用优美、典雅、精炼、传神文言做文言体式与神髓高度统形种既典雅工丽清新泼语言风格论物语言作品叙述、描写语言都文言形式蕴含着强烈气息极富描摹力表现力增强文言说说味性

聊斋志异学文言文

中国***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向受到封建正经统文人的鄙视。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中国古代***,是在封建正统文人“每訾其卑下”的歧视眼光下发展繁荣起来的。这也是一种“逆反”。

中国古代***起于何时,源于何书?我们似不可拘泥于一时一书,因为***在叙写技法上,虽不似戏剧那样要求各种文学艺术的高度融合,但较之诗歌、散文要求却更多更高,非一时所能形成,更非一书所能标志,只宜概而言之。我们把先奏两汉看作是中国***的萌芽时期,实际上是基于我们并不认为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产生符合***文体基本条件的***作品。就实际情形而论,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都孕育着***艺术的因素,为***文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呈露出了中国***童年时期便已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别的端倪。不过中国古代早期的***与历史传记难以截然分开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事实。

从后汉至唐代以前,是中国***的童年时期,或者说是中国***初步形成的时期。鲁迅先生把唐以前的***称为“古***”,这是为了与唐人***和唐以后的***区别开来。因为唐人***是公认的中国文言短篇***完全成熟的标志,而“粗陈梗概”的六朝***,显然是不成熟的。可以认为,“童年期***”与“古***”就是相似相通的。这一时期的***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事物的“真实”而非强调艺术的真实。作品大都不作“幻设语”,作者所写的是作者所相信实际存在的,因此作品大致带有“传景”性质。就志怪***而论,不是像后来的作者借非人类的故事来反映人世间事,而是确信“阴阳残殊途,人鬼乃皆实有”。从根本上讲,作者还不知怎样做***,更非“有意为***”。这种带有原型状态的***,无疑表现了童年时期的特点。童年期***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和以干宝《 神记》为代表的志人***两大类别的兴起,既与时代文明氛围和社会习尚有密切的关系,又是萌芽期所孕育倾向的发展的不然,对尔后文言短篇***的发展与分流奠定了基础,甚至对某些长篇***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亦如诗,至唐而一变”。从中国***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唐人***是一次质的飞跃。唐人***,仅《太平广记》一书收录的单篇就有四十余篇,专集四十余部,约在千篇之数,大体分为两类:一为***,一为志怪。唐人***繁荣发达的原因,除对童年***创作经验的继承发展外,与当时的政治昌明、文化发达以及科举“行卷”、“温卷”之风有直接关系。

***发展到宋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是话本的产生。从此,以文言短篇***为主流的宋以前***史,从宋代开始,逐渐转为以白话***为主流的***史;同时文言短篇***的沿着它的轨迹发展。这样中国***史自此由文言、白族 两条线索交互发展,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迭起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高。

就文言短篇***发展的这一条线,至宋,文言短篇***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体,这是唐人***的余绪;二是笔记体短篇小立,它是童年期志人***的演化;三是志怪体,这是童年期志怪***的延续。宋人******的成就远不如唐人。“唐人大抵写时事;而宋人则多讲古事,唐人***少教训;而宋则多教训”。“大概唐时讲话自由些,虽写时事,不至于得祸;而宋时则忌讳多,所以文人便设法加避,去讲古事。加之宋时理学盛极一时,因为***也多理性化了。”总之,宋代***多与历史题材,总体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谭意歌伟》、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等。宋人笔记特多,为以前所不曾有过之现象。其中不少为说或近似***。北宋初期,多记唐五代事,如孙光宽的北梦琐言;北宋中期以后,多记本朝事,如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而南宋人则多记北宋旧年,如周辉的《清波杂志》等。宋代的志怪***,“平实而乏文***”,其成就还不如记历史琐闻的笔记,但也有几部颇有影响的作品,如洪迈的《夷坚志》、吴淑的《江淮异闻录》等。宋人的文言短篇***的成就虽不甚高,然数量与种类繁多,在***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而宁人对文言***的最大贡献,在于编辑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广记》,北宋初年以前的许多文言短篇***,多赖以保存下来。

金元时期的文言短篇***,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未超过宋代水平。但发展线索未断,且有一些较有影响的集子,如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刘祁的《归潜志》、淘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等。

明代的文言短篇***虽不能与同时代的白话长、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志怪、清言***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的《剪灯余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语林》等。这些集子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刘基、马中锡的文休中,亦间有日干***名篇。

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间,文言短篇***大多晋唐,然又无一能逾越于唐。至清代而大变,文言短篇***高度繁荣,产生了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聊斋志异》,把文言短篇***的发展推向了最高峰。“用***法而以志怪”(鲁迅),概括了《聊斋志异》写作与内容两方面的基本特征。《聊斋》的“志怪”与六朝的“志怪”的根本区别在于:蒲松龄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则“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无意地宣扬“怪”,而蒲松龄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于“怪”。《聊斋志异》有云:“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一出,作出蔚起,虽无一能与之颉颃,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响较显者有:王士祯《池北偶谈》、袁枚《子不语》(即《新齐谐》)、沈起凤《谐锋》、满人和邦额《夜谭随录》、曾衍东《小豆棚》等。之后, 时治至光绪年间有王韬的《遁窟谰言》、《松隐漫录》、《淞滨琐话》和宣鼎的《夜雨秋录》等。鲁迅评后几种集子云:“其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然所记载则已狐渐稀,百烟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语》和贾名的《女聊斋》等。可见《聊斋》的影响及信作之盛况。《聊斋》风行百余年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相继问世。纪的对《聊斋》颇有微词,谓其为“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訾

(zhǐ底毁)其有唐人***之详,又杂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鲁迅语)鲁迅赞评《阅微》,谓其“隽思妙事,时足解蒉;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后无人能夺其席。”但《阅微》侧重记事以明理,故事情节不够丰富,人物形象不够丰富,且议论过多,因而缺乏《聊斋》那样浓厚的***意味,其学述价值高于文学价值。《阅微》之后,信者亦夥。清人笔记盛况空间,在文言短篇***中,笔记***所占比重最大。但笔记中普非全为***,只是笔记中有不少符合***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们去鉴别与整理。

我们再从宋代谈谈白话***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宋人话本的产生带有革命的性质。其积极意至少有以下几点:①由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因而提高了***的社会功能。②作品描写的对象由表现封建士子为主转向了平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随之发生了变化。③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枕头人话本的兴起,“实在是中国***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语)

“话本”原是说话人的底本。“说话”就是讲故事。作为一种伎艺,起源于唐而盛于宋究其渊源则很久远。唐以前的“说话”活动仅限于士大光之间,多半供统治阶段消遣。到了唐代“说话”作为一种伎艺,有向“市民文学”发展的趋势。因唐人的文言***、变文等,无论内容和形式,对话本都有影响。

宋代“说话”十分发害遍及瓦子、勾栏、茶楼、酒肄、街头巷尾、宫廷寺庙、府第乡村。这样,便出现了一批专业化的“说话人”,还有编写话本的团体,有“说话人”的行会。“说话人”有专业上的分工叫做“家数”;在“家数”中,影响最大者是“***”与“讲史”二家,尤其是“***”这一家。从“说话”到话本***,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初期,作为“说话人”底本的话本,不是供人阅读,而是为了师徒传授和讲给人听的;编写话本,不是基于文学的目的,而是由于职业的需要。随着市民对文化要求的提高和印刷事业的发达,供“说话人”使用的底本——话本逐渐被加工润色,印刷流传供人阅读坑味了。话本—经公开流传,白话***也便随这诞生了。从此,也使这种伎艺和话本在一定意义上分了家。

宋元时代,话本多是单篇流传、多出于民间艺人之手,流传于市井之间几乎无一署名,致使不少作品至今弄不清写作的具体年代,尤其是宋元两代更难分辨。于是治***的人只好把它们眼就一起,统称为“宋元话本”。“宋元话本”到底有多少,至今尚无精确统计,当代学者认为,***话本共67篇,其中以宋代居多。“讲史”[又称“平话”(或“评话”)]话本。多出自元代,据《永乐大典》目录卷四六记载,共26篇(惜多已失传,今仅存《编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大宋宣和遗事》和“讲经”话本只是近似***而非***,只是对章回***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宋代“说话”伎艺的勃兴,与当时都市经济的畸形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从《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和《武林旧事》诸种笔记可以清楚地得到说明。

明代是白话***谎蓬勃发展的时代。就白话短篇***而言,明人从三个方面作出了贡献:一是加工润色宋、元、明三代艺术上有缺陷忍气吞声话本,二是搜集整理话本***集,三是创作了大量的拟话本。明代白话***(短篇)最繁荣的时期是在万历以后,尤其是南方,都市经济发达,市了阶层形成士大夫生活日趋放诞,因而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白话短篇***日益蓬勃地发展起来。最有代表性的集子是洪缏biān(木名)的《清平山堂话本》和冯梦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恒言》)及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清平山堂话本》原分六集共收话本60篇,总名《60家***》。仅存27篇。书中多宋元旧作,未加润饰;少数为明人作品。“三言”共收白话***谎百开篇,其中有经冯梦龙加润饰的话本,也有他创作的拟话本,以明代作品居多。“二拍”则全为凌蒙初创作的拟话本。 冯梦龙是一位“全能”通俗文学家,对通俗***理论也有卓越的见解。他编的“三言”题材广泛、佳作颇多、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上多所创造。从中可以看出宋元明话本的突出成就。 “二拍”是与“三言”同时的最早的拟话本集,共收作品80篇。凌蒙初的思想远不及冯梦龙进步,书中糟粕较“三言”严重得多。但在艺术上“抒情写景,如在耳目”。(孙楷第语)

请初“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精选出四十篇作品,定名为《今古奇观》,在“三言”、“二拍”一度失传的情况下,赖此书我们得以了解明代白话***的基础情况,这个选集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响下,出现了拟话本创作热潮,集子有四十余部。它们的思想与艺术性虽不及“三言”、“二拍”,但去相存精,也还有些作品值得一读,如崇祯年间出版的“天然知叟”的《石点头》、明末清初李渔的《十二楼》、“元亨主人”的《照世杯》、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等。

清乾嘉以降,考据之风盛行,士大夫不热衷于***,直到清末,这种现象才发生变化,***又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明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史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此,中国***史以短篇***为主转而进入到了以长篇***为主的新时期。虽然短篇文言、白话***一直在按照身的规律发展前进,并且时有佳发,时有***,但总体说来,其成就与规模则无法与长篇***相比拟。“四大奇书”在所属各类题材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既是历史上第一部长篇***也是一部历史***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的典范;《西游记》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也是一部神魔***的典范;《》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长篇***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成功的长篇***。它们各自开创了一个长篇***的创作领域。“四大奇书”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响着长篇***的创作,以至形成了长篇***创作的几个系列:《三国》系列、《水浒》系列,《西游》系列,《》系列,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影响着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清代乾隆年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部长篇巨著问世,两世之前,中国***史上虽不乏讽刺之作,但却没有一部称得上讽刺***的样板,所以鲁迅对《儒林小史》的好评特多:“《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 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蹙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史略》第二十三篇)《儒林外史》在“四大奇书”之外,另辟了一条蹊径。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晚清谴责***的创作,也影响后来鲁迅的杂文。至于《红楼梦》的成就和影响就无庸多言了。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中国***史和文学史上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视为中国古代长篇***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光辉总结。如果说《三国》、《水浒》、《西游》在民间影响极大,而《儒林》、《红楼》的影响则在士大夫之间。尤其是《红楼》的读与讲,则早在士大夫中成为了一种习尚和时髦:“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相互理解在。”这说明在清代知识阶层中不仅有一股“《红楼梦》热”,而且还把是否通《红楼梦》当成了衡量一个人学识高低的标准。在《红楼梦》尚未西世时就有人评点,两百多成来,评论者比肩接踵,续作汗牛充栋,其研究者之多,研究成果之富,在中国***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红楼梦》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种学派——“红学”,而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这是中国的人骄傲。

《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创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才又繁荣起来。由于清廷的极端***,社会处于了大变革昀时期;***理论高度发达,众多杂志创刊问世,印刷事业也发达兴旺,是为***提供了创作面世的便利条件。据近人粗略统计,晚清长篇***当在千种以上。“四大***家”(李伯元、吴 yiàn(足企也)人、刘鹗、曾朴)中,仅李伯元、吴 (这个字打不出来)人二就创作了长篇***数十种。晚清***不论内容还技法,都有许多新因素,体现了变革时期的特点。对晚清***的研究与整理,阿英(钱杏顿)先生贡献最大,魏绍昌先生也作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从总体上讲,较之明代和前清***的研究,似乎显得还很薄弱。可以纪的是“四大谴责***”: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 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综前所述,中国古代***发展的历史大体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简***的单线发展;宋元时代,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资多彩的状态。

长相思作者的介绍

1. 请给一些《聊斋志异》中的文言文

孔生雪笠,圣裔也。

为人蕴藉,工诗。有执友令天台,寄函招之。

生往,令适卒,落拓不得归,寓菩陀寺,佣为寺僧抄录。寺西百余步有单先生第,先生故公子,以大讼萧条,眷口寡,移而乡居,宅遂旷焉。

一日大雪崩腾,寂无行旅。偶过其门,一少年出,丰***甚都。

见生,趋与为礼,略致慰问,即屈降临。生爱悦之,慨然从入。

屋宇都不甚广,处处悉悬锦幕,壁上多古人书画。案头书一册,签曰《琅嬛琐记》。

翻阅一过,皆目所未睹。生以居单第,以为第主,即亦不审官阀。

少年细诘行踪,意怜之,劝设帐授徒。生叹曰:“羁旅之人,谁作曹丘者?”少年曰:“倘不以驽骀见斥,愿拜门墙。”

生喜,不敢当师,请为友。便问:“宅何久锢?”答曰:“此为单府,曩以公子乡居,是以久旷。

仆,皇甫氏,祖居陕。以家宅焚于野火,暂借安顿。”

生始知非单。当晚谈笑甚欢,即留共榻。

昧爽,即有僮子炽炭火于室。少年先起入内,生尚拥被坐。

僮入白:“太翁来。”生惊起。

一叟入,鬓发皤然,向生殷谢曰:“先生不弃顽儿,遂肯赐教。小子初学涂鸦,勿以友故,行辈视之也。”

已,乃进锦衣一袭,貂帽、袜、履各一事。视生盥栉已,乃呼酒荐馔。

几、榻、裙、衣,不知何名,光彩射目。酒数行,叟兴辞曳杖而去。

餐讫,公子呈课业,类皆古文词,并无时艺。问之,笑云:“仆不求进取也。”

抵暮,更酌曰:“今夕尽欢,明日便不许矣。”呼僮曰:“视太公寝未?已寝,可暗唤香奴来。”

僮去,先以绣囊将琵琶至。少顷一婢入,红妆艳艳。

公子命弹湘妃,婢以牙拨勾动,激扬哀烈,节拍不类夙闻。又命以巨觞行酒,三更始罢。

次日早起共读。公子最慧,过目成咏,二三月后,命笔警绝。

相约五日一饮,每饮必招香奴。一夕酒酣气热,目注之。

公子已会其意,曰:“此婢乃为老父所豢养。兄旷邈无家,我夙夜代筹久矣,行当为君谋一佳耦。”

生曰:“如果惠好,必如香奴者。”公子笑曰:“君诚少所见而多所怪者矣。

以此为佳,君愿亦易足也。”居半载,生欲翱翔郊郭,至门,则双扉外扃,问之,公子曰:“家君恐交游纷意念,故谢客耳。”

生亦安之。 时盛暑溽热,移斋园亭。

生胸间肿起如桃,一夜如碗,痛楚 *** 。公子朝夕省视,眠食俱废。

又数日创剧,益绝食饮。太翁亦至,相对太息。

公子曰:“儿前夜思先生清恙,娇娜妹子能疗之,遣人于外祖母处呼令归。何久不至?”俄僮入白:“娜姑至,姨与松姑同来。”

父子即趋入内。少间,引妹来视生。

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生望见艳色,嚬呻顿忘,精神为之一爽。

公子便言:“此兄良友,不啻同胞也,妹子好医之。”女乃敛羞容,揄长袖,就榻诊视。

把握之间,觉芳气胜兰。女笑曰:“宜有是疾,心脉动矣。

然症虽危,可治;但肤块已凝,非伐皮削肉不可。”乃脱臂上金钏安患处,徐徐按下之。

创突起寸许,高出钏外,而根际余肿,尽束在内,不似前如碗阔矣。乃一手启罗衿,解佩刀,刃薄于纸,把钏握刃,轻轻附根而割,紫血流溢,沾染床席。

生贪近娇姿,不惟不觉其苦,且恐速竣割事,偎傍不久。未几割断腐肉,团团然如树上削下之瘿。

又呼水来,为洗割处。口吐红丸如弹大,着肉上按令旋转。

才一周,觉热火蒸腾;再一周,习习作痒;三周已,遍体清凉,沁入骨髓。女收丸入咽,曰:“愈矣!”趋步出。

生跃起走谢,沉痼若失。而悬想容辉,苦不自已。

自是废卷痴坐,无复聊赖。公子已窥之,曰:“弟为兄物色得一佳耦。”

问:“何人?”曰:“亦弟眷属。”生凝思良久,但云:“勿须也!”面壁吟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公子会其旨,曰:“家君仰慕鸿才,常欲附为婚姻。但止一少妹,齿太稚。

有姨女阿松,年十八矣,颇不粗陋。如不见信,松姊日涉园亭,伺前厢可望见之。”

生如其教,果见娇娜偕丽人来,画黛弯蛾,莲钩蹴凤,与娇娜相伯仲也。生大悦,求公子作伐。

公子异日自内出,贺曰:“谐矣。”乃除别院,为生成礼。

是夕鼓吹阗咽,尘落漫飞,以望中仙人,忽同衾幄,遂疑广寒宫殿,未必在云霄矣。合卺之后,甚惬心怀。

一夕公子谓生曰:“切磋之惠,无日可以忘之。近单公子解讼归,索宅甚急,意将弃此而西。

势难复聚,因而离绪萦怀。”生愿从之而去。

公子劝还乡闾,生难之。公子曰:“勿虑,可即送君行。”

无何,太翁引松娘至,以黄金百两赠生。公子以左右手与生夫妇相把握,嘱闭目勿视。

飘然履空,但觉耳际风鸣,久之,曰:“至矣。”启目果见故里。

始知公子非人。喜叩家门,母出非望,又睹美妇,方共忻慰。

及回顾,则公子逝矣。松娘事姑孝,艳色贤名,声闻遐迩。

后生举进士,授延安司李,携家之任。母以道远不行。

松娘生一男名小宦。生以忤直指罢官,挂碍不得归。

偶猎郊野,逢一美少年跨骊驹,频频瞻视。细看则皇甫公子也。

揽辔停骖,悲喜交至。邀生去至一村,树木浓昏,荫翳天日。

入其家,则金沤浮钉,宛然世家。问妹子,已嫁;岳母,已亡。

深相感悼。经宿别去,偕妻同返。

娇娜亦至,抱生子掇提而弄曰:“姊姊乱吾种矣。”生拜谢曩德。

笑曰:“姊夫贵矣。创口已合,未忘痛耶?”妹夫吴郎亦来谒拜。

信宿。

2. 请给一些《聊斋志异》中的文言文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491篇。

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

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伟大的祖国古典短篇***的高峰。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集。

有***、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伟大的祖国文言***集大成之作。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伟大的祖国的社会面貌。

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书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幻化形象刻划得独具特色。

虽为文言,但凝练之外又极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三百年来,《聊斋》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历久不衰,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聊斋志异》是伟大的祖国古典***的珍品,这部短篇***集在他创作之初便有人传抄,成书之后流传更加广泛。十九世纪中叶传播到国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个语种的译本。

《聊斋志异》在叙述、描写人和各种灵异之物的交往时,往往按照同类相应、同气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节。同类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古老的观念,指的是同类事物能够彼此趋近,产生感应,实现生命层面的沟通。

《聊斋志异》的许多故事,就是以同类相应、同气相求为契机而发生、延展的……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集。多数***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

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反映***,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如《促织》、《红玉》、《梦狼》、《梅女》、《续黄粱》、《窦氏》等; 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如《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 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如《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 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如《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 第五类,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如《种梨》、《画皮》、《劳山道士》、《瞳人语》、《狼》三则等。

《聊斋志异》在进步的思想内容中也夹杂着一些落后的成分,如封建***道德观念,鬼神迷信和因果报应思想,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倾向等,是我们阅读时应注意分析批判的。 《聊斋志异》是文言文***,很多读者阅读起来比较困难,这里有一部分篇章的白话简写版。

3.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 文言文 阅读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 (邹弢《三借庐笔谈》)

注释

(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③[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④[蒇(chǎn)]完成。

练习

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居( ) 于( ) 置( )

语( ) 是( ) 方( )

2、比较下列各组词的不同意义。

①为 为村中童子师( ) ②故 故笔法超绝( )

凡为足下道者( ) 温故而知新( )

3、用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提示

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先生写《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蒲松龄在作此书的时候,每天携带一个大瓷器,里面装满浓茶,并带一包烟草,放在行人路过的大道旁,下面用芦席垫着,他自己坐在上面,将烟草摆在席子旁边。见到走路的人经过,必定要拉住(他),和他说话。搜集奇异(的故事),讲说离奇(的事情)。随便(经过的)人们知道什么(都可以);(路人)渴了,则恭恭敬敬地请人喝茶,或恭敬地奉上烟草,一定要使路人尽兴方才让其停止。偶然听到某一件事,回家以后就加以粉饰加工。像这样经历了二十余年,《聊斋志异》这本书才告完成。

4. 谁能给几篇聊斋志异的文言文来,要附有现代文体

考城隍

我姐夫的祖父宋先生,名焘,原是本城的一位秀才。有一天,他生病躺在床上,忽然,看到一名衙门的公差,手里拿着一张通知单,牵着一匹头上有白毛的马走来。对他说:“请你去参加考试!”宋先生说:“主考的学台老爷没有到,怎么能突然进行考试呢?”差人也不回答,只是不断地催促他。宋先生只好勉强骑上马,跟随他去。走的路都是非常陌生的,不久,他们便来到一座城市,如同帝王所居住的京城一样。不多时,他们进入一座衙门。宫殿建筑宏伟华丽,堂上坐着十多位官员,都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其中只有关帝是认识的。衙门的殿廊下摆着桌、凳各两个。已经有一位秀才坐在那里的下位上。宋先生便与他肩并肩坐下。每张桌子上都有笔和纸。一会,便送下有题目的卷纸来,一看上面写着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他们俩把文章做成后便呈送上去。宋先生的文章中有句话,说:“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虽然是做了好事,但不应给他奖励;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坏事,虽然做了坏事,也可以不处罚他。”各位官员在传阅中不住地称赞。他们便把宋先生召唤到殿堂上去,对他说:“河南那个地方,缺一位城隍,你去担任这个职务很合适。”宋先生一听,这时才开始明白过来,连忙跪下去,一边叩头一边哭着说:“我能得到这样荣耀的任命,怎么敢再三推辞呢?但我的70多岁的老母,身边无人奉养。请你们允许在她去世之后,我再听从你们的任用。”堂上一位好象是帝王样的人,立即命令查看他母亲的寿禄。有一位留着胡子的官吏,捧着记载人寿禄的册子看了一遍,说道:“她还有阳寿九年。”他们听后正在犹豫不决,想不出办法时,关帝说:“没有什么关系,让姓张的先代理九年,到了期限,他再去。”于是,堂上人对宋先生说:“本应该让你立即到任的,今从仁爱孝敬之心考虑,给你九年的***,到了期限还得叫你去。”说完,又对那位秀才勉励了几句。二位先生叩头后走下殿来,秀才拉着宋先生的手,一直送到郊外,并自我介绍说:“我是长山地方人,姓张。”还将自己做的诗赠给宋先生留作纪念。可是,宋先生把整首诗忘记了,只记得中间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蜡无灯夜自明”两句。宋先生骑上马就告辞而去,当他回到村里时,就好象是从梦中醒过来一样。可是到这时,他已经是死去三天啦。宋先生的母亲听到棺材里有吟呻声,便赶快把他从里面扶出来。过了好半天,宋先生才能说出话来。他打听长山那个地方,果然有姓张的这个人,已经在那天死去了。 自此以后的第9年,宋先生的母亲果然到时候便死去了。丧事发送完毕之后,宋先生洗完了澡,走进屋子里也死了。宋先生的丈人家住在城中西门里,忽然,看到宋先生一身新官服,身后跟随着许多车马人员。丈人家里人都非常惊奇,不知宋先生已经成了神,做了城隍。他们急忙跑到宋先生家里去打听消息,原来,宋先生已经死去了。 我姑夫自己记有小传,可惜战乱后没有保存下来,这只不过是个大概吧。

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

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病乘马从去,路甚生疏,

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

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有

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

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

职。”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

年,惟听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

年。”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乃谓公:“应即赴任,今

推仁孝之心,给***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

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

之句。

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若梦寤。时卒已三日,母闻棺中 *** ,扶出,半日始能

语。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其岳家

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幩,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

奔询乡中,则已殁矣。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5. 聊斋志异文言文字词及翻译

1、尚: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

2、居:居为奇货(积,储存。) 3、比:宰严限追比(追征) 4、啻: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比) 5、造:径造庐访成(到) 6、固、强: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迫。)

7、庠: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校。) 8、过:裘马过世家焉(超过。)

9、贴:民日贴妇卖儿(抵押。) 二、通***字 1、昂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而翁归(通“尔”,你的) 4、翼日进宰(通“翌”,明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三、一词多义 1、责:①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②每责一头(动词,索取) 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责罚) ④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2、进: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 ②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3、益:①死何裨益(名词,好处) ②益奇之(副词,更加) 4、逼: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 ②与村东大佛阁逼近(副词,极) 5、故: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6、然: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②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 ③成然之(动词,认为……是对的) 7、售:①久不售(动词,考取) ②亦无售者(动词,买) 8、岁:①后岁余(名词,年) ②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四、词类活用 1、岁: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2、才:试使斗而才(名作动,有才能) 3、笼: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名作状,用笼子) 4、辄倾:辄倾数家之产(使动用法,使……倾尽,用尽) 5、然:成然之(形容词意动,认为……是对的) 6、笼:大喜,笼归(名作动,用笼子装) 7、日:日与子弟角,无不胜(名作状,每天) 8、高: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形容词使动,使……高,抬高) 9、力:力叮不释(名作状,用力) 10、疏:细疏其能(名作动,陈述) 11、奇:益奇之(形容词意动,以……为奇) 12、裘马:裘马扬扬(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马) 13、劣:成以其小,劣之(形容词意动,认为……不好)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游侠儿:①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②今义:行侠仗义的人。 2、少年:①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②今义: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 六、句式 1、此物故非西产(判断句) 2、遂为猾胥报充里下役(被动句) 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 4、掭以尖草(介词结构后置) 5、问者爇香于鼎(介词结构后置) 6、既而得其尸于井(介词结构后置) 7、令以责之(于)里正(省略句) 8、(其妻)折藏之,归以(之)示成(省略句) 七、难句翻译 1、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译:(这画)岂不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吗? 2、成以其小,劣之。

译:成名因为它太小,认为不好。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译:(成名)一出门,所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超过了世***官的人家啊。 4、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译:只有这个成家的人,因为胥吏侵耗而贫穷,又因献上蟋蟀而富有,他穿皮衣,骑骏马,意气扬扬1.俟暮夜问诸神 俟:等,等到。 2.倾耳寂听,但窃窃语 但:只是。

3.内外动息俱冥 俱:都,一并。 4.似一婢答云 云:说。

5.俄闻帘钩复动 俄:一会儿。1.囊:一种口袋。

2.俟:等待。 3.絮语:连续重复说话。

4.煞:表示极度。5.溢:水漫出来。

此指路特别远 6.戢戢:拟声词。 7.曼:长。

8.苗裔:后代。 9.市廛:集市。

廛,古代一户人家所占的地方。10.俟暮夜问诸神 俟:等,等到。

11.倾耳寂听,但窃窃语 但:只是。 12.内外动息俱冥 俱:都,一并。

13.似一婢答云 云:说。

6. 学中文的人请进,书上说聊斋志异是文言***,三国演义,三言,红

我说一下我的理解啊

古代特别是秦汉之后写文章和说话是分开的,例如八大家散文。

聊斋的样式是和唐宋散文用的一种格式,比如《狼》里面的“一狼犬坐于前,……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视其后,一狼洞其中,只露尻尾”等等等等,我们要说的话,就应该是“一狼在洞中”等等, 同样的还有《阅微草堂笔记》

而三国和三言这些都叫半白话,因为和我们现在还是不一样,我们现在的叫白话文。

他们就像现在的通俗***,用的是当时通用的语言,目的就是让当时的市民能够看懂。

你觉得一样,原因还是由于后者离我们也好几百年了,再过几百年,后人看我们现在的***和中鲁迅那种文字也感觉差不多。

你看多了古代的文集就知道不一样了

楼主好好学习吧

自己打的 希望能够***纳

求刘宝瑞老师的《批聊斋》台词

那兴德,顺治十一年(1655年1月19日)十二月十二日生于北京。父亲是康熙当政时的宰相明珠,母亲觉得罗氏是英国阿齐格王子的第五个女儿,是第一个被任命的妻子。他的家族——纳兰氏,3354,隶属于黄征旗,是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氏之一,被后人称为“叶赫纳兰氏”。那兴德的曾祖父名叫金太师,叶赫部贝勒,他的妹妹孟固在明朝万历十六年嫁给努尔哈赤为公主,生下皇太极,太子。从此,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可以说,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分配到了一个帝王贵族的家庭,他的人生注定是繁华似锦,繁花似锦。然而,也许这是大自然的恶作剧,但纳兰性德是“虽然鞋子充满了繁荣,但并不过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做的。富则富,贫则贱则安。高门阔宅中,常有山中鱼鸟之思。“那兴德生于腊月,小时候叫东朗。他很有天赋,记忆力惊人。当他几岁时,他学会了骑马和射击。17岁时,他进入了商学院。许得赏识,敬国子监一杯。他被推荐给他的兄弟,徐薛倩,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8岁那年,那兴德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了状元。19岁那年,他准备参加考试,却因病无法参加宫廷考试。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并师从许薛倩。在一位名师的指导下,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帝赏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他还将自己在研读经典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同学们的传记记录,都写了下来。他在三四年的时间里,编撰了四卷本的文集《渌水亭杂识》,内容涵盖了历史、地理、天文、历法计算、佛教、音乐、文学、考证等知识。展示他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各种兴趣。那兴德22岁时,再次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了二年级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予他***侍卫的职位,后来他被提升为二级,然后是一级。作为皇帝身边的禁军,他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参与了浪漫派诗歌。随皇帝南巡北方,走遍天下,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与皇帝一起吟诗译作,多次因奉圣旨而受赏。他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是皇帝看重的亲信,是前途无量的***。但作为诗艺天才的他,内心厌倦了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名利。虽然“身在高门大宅,常想起山中鱼鸟”。他的诗很优秀,尤其是他的诗,闻名于世。24岁时将自己的词作品编成文集,命名为《侧帽集》,后改名为《饮水词》。后来有人对两集进行了增补和补充,共342首,编辑了一处,取名为《纳兰词》。《纳兰词》,传世之作,在当时的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受到学者、单身汉等的高度赞扬。并成为那个时代词圈的杰出代表。在交友方面,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朋友都是“那些一时美丽,却被世人称为相恋的人”。这些不肯受欢迎的人多为江南汉族平民,如顾贞观、颜、朱彝尊、蒋等。那兴德对朋友很真诚,不仅对钱很大方,而且尊重他们的人品和才华。就像平原君的三千食客一样,当时很多名人、才子簇拥着他,成就了他的住所——绿水阁(今故居伯恩阁)

然而仅仅三年,陆就因产后感冒去世,给纳兰性德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此后“哀歌多,知己之仇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后期的悼亡诗中反复表现出无尽的思念和失落的乡愁。那兴德以后,他继续嫁给关家,并有了侧室颜家。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嫁给了江南才女沈婉。申万,浙江婺城人,本名余禅,写《选梦词》。集中悼念作品《丰神不减夫》。不幸的是,在她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后,纳兰性德去世,这段短暂的爱情以悲剧告终。作为一个才子,那兴德的爱情生活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各种街谈巷议。传闻最多的是他表哥入宫,但无法考证。诗人无拘无束的性格,脱俗的天赋,出众的才华,潇洒的功名,再加上他的家世,他的名利,他的皇宫生涯,他的金秩玉堂,他的为官前途,构成了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和无形的心理压抑。此外,爱妻的早逝,随后旧梦的难以实现,文学朋友的重逢,都让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迷茫和悲观。对事业的厌倦,对财富的鄙夷,对仕途的不屑,让他不去关注一切身外之物可以轻易取之,却无法长久的爱情,以及对内心与环境自然和谐的向往。康熙二十四年春末,他和朋友聚会,喝得酩酊大醉,诵经叹息,然后病倒了。7天后,他于5月30日去世。尽管那兴德只有31年的短暂生命,但他却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在当时词学回潮的形势下,他与阳羡派代表人物陈维崧、浙西派掌门人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但相比之下,纳兰性德是一个刚刚入关的满族权贵。他对汉文化的掌握和运用如此深刻,令人惊叹。纳星德写的诗有348首(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情、边塞江南、咏物咏史、杂感等。虽然他作为一个作家经历丰富,但他的诗歌数量不多,视野不开阔,但他的诗歌因他的爱情而迷人,而纳兰性德是一个有大道理的人,所以他的诗歌是优秀的,并受到当时和后世的高度赞扬。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高度赞扬他:“纳兰容若用自然的眼睛看事物,用自然的语言表达爱情。这是真的,因为它从初入中原开始,就没有受到***风气的感染。北宋以来,只有一个人。”况周颐还在《蕙风词话》被誉为“中国早年第一词作家”。纳杏德的词作品先后被收录为《侧帽》、《饮水》,后人称之为纳兰词。看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秀丽,哀婉调皮,与南唐词风颇为接近。而且他本人也很

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盘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旋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_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贴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也有很大的兴趣。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在清初,象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唯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衷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集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集腑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这些俚曲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是相通的。蒲松龄的著作,***和俚曲之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书》等。《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集,共有短篇***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批聊斋 徐德亮 高峰 纪念刘宝瑞专场

乙:这回我给您表演.

甲:这是纪念谁啊这是?

乙:管他纪念谁呢,我先说说痛快.

甲:怎么跟纪念范振钰似的?

乙:活着有纪念的么?

甲:有一个问题啊

乙:啊

甲:我老是想不明白

乙:您又遇见什么问题了?

甲:这个世界上

乙:啊

甲:有鬼没有?

乙:世界上有鬼没有?

甲:啊

乙:跟您这么说啊,没有鬼

甲:没有鬼?

乙:哪来的鬼呀?

甲:没有鬼?

乙:没有啊

甲:女鬼也没有?

乙:鬼都没有,还分男鬼女鬼呀?

甲:漂亮的有没有?

乙:您这模样的都没有,没有鬼

甲:那个,不丰满的

乙:得得得,什么词儿啊这都是.跟你这么说啊,丰满的,不丰满的,男鬼,女鬼,鬼动物,鬼人,什么鬼都没有

甲:我这就是考虑一点儿哲学问题

乙:你这叫哲学问题啊?

甲:嗯

乙:这不是生理卫生么这个?哪儿是哲学啊?

甲:诶,那你说,从生理卫生上来说,有鬼没有啊?

乙:这位是中病了

甲:我这不是中病了,问问

乙:干什么啊,没有鬼,哪儿来的鬼啊

甲:你说我不信

乙:那怎么办啊?

甲:这是形而上的哲学问题

乙:上纲上线儿了又

甲:我要在大自然中探求

乙:还得上大自然

甲:我面对着高山喊

乙:怎么喊的?

甲:有没有狐仙?有没有狐仙?

乙:没有狐仙,没有狐仙

甲:我对着大海喊

乙:嗯 又喊

甲:有没有女鬼?有没有女鬼?

乙:没有女鬼,没有女鬼

甲:我对着森林喊

乙:怎么喊的?

甲:有没有天仙美眉?有没有天仙美眉?

乙:有芙蓉姐姐,有芙蓉姐姐

甲:这里碍着芙蓉姐姐什么事儿了?

乙:废话,天仙美眉PK芙蓉姐姐,这网上流行这个我知道,什么乱七八糟的您这是

甲:你是芙蓉姐夫?

乙:我呀? 什么全会您看见没有

甲:别跟我捣乱啊

乙:我这叫捣乱啊?

甲:我就在思考这些个形而上的问题

乙:嗯

甲:这些个超自然的问题

乙:呵

甲:有没有鬼呢?

乙:您呐,我跟您这么说啊,送您五个字儿,瞎耽误功夫,跟您说得很清楚了,根本就没有鬼

甲:那书上为什么写着有啊?

乙:书上写着?

甲:啊

乙:怎么写的?

甲:这一个人

乙:啊

甲:半夜里在古庙里头念书,老有那个女鬼,狐狸

乙:嗯

甲:找他去

乙:啊 对

甲:嗯~~ 嗯~~~

乙:行行行了,什么模样啊这是,您说那个,那是在特定的年代,作者很多话说不明,只有借鬼喻人

甲:噢,借鬼?

乙:啊

甲:还能喻(育)人?

乙:就是啊

甲:明着是说鬼?

乙:啊

甲:暗地里是说人

乙:诶,是这个喻人

甲:(尴尬偷笑状)

乙:说他心里去了

甲:诶,那要是我也这么说

乙:嗯

甲:各位听得明白么?

乙:您说得好,观众自然能理解啊

甲:哦~那我说一个

乙:您说一个

甲:有一个鬼

乙:啊

甲:骺儿不是东西

乙:鬼嘛

甲:长得鬼头鬼脑

乙:寒碜极了

甲:一肚子鬼心思

乙:对

甲:不是个好鬼啊

乙:没错

甲:穿个土**儿的大褂儿

乙:嗯

甲:天津鬼

乙:跟我老乡

甲:长得跟马志明似的,诶,据说生前拜过一师父

乙:嗯

甲:范振钰

乙:得得得得得

甲:各位听得明白么?

乙:废话,这都乐了还不明白呐?

甲:噢~这就叫借鬼喻人

乙:这叫借鬼喻人呐?这叫借鬼骂人知道吗?什么玩意儿这是

甲:怎么,我不懂这个啊

乙:不懂这个没关系

甲:啊

乙:好好地学习

甲:怎么个学习啊?

乙:看看书啊

甲:看哪本书呢?

乙:给你推荐一本啊

甲:啊

乙:蒲松龄老先生撰写的<聊斋志异>,看看这个

甲:聊斋?

乙:聊斋啊

甲:聊斋志异?

乙:对呀

甲:我

乙:您看过聊斋啊?

甲:呵,一上厕所我就拿一本看

乙:对不起这书你都

甲:那里边儿全都是神啦鬼儿的,那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乙:同志

甲:这本儿书啊,我告诉你

乙:您说啊

甲:全都是封建迷信神鬼妖狐

乙:(模仿刘宝瑞)你这种论调不正确,聊斋这部书是一部人民性进步的书籍.(恢复原声)多少得纪念一下儿

甲:我听着也耳熟么.哦,这里边儿还有进步性?

乙:当然了

甲:描写现实

乙:现实意义啊

甲:我怎么就看不出来呢?

乙:你这水平看不出来这个

甲:什么看(不出来),我这水平

乙:当然了

甲:我告诉你

乙:啊

甲:我连聊斋前边儿蒲松龄写的自序我都背下来了

乙:那序你能背下来?

甲:那当然了

乙:是吗?

甲:啊,没看出来有现实性啊

乙:让你全说说不了,你说一句我听听

甲:我说一句?

乙:来一句

甲:披萝带荔,三驴(闾)氏感而为骚

乙:不是,您等会儿吧,得得,别说了,文盲!三闾氏,宝贝儿,闾!

甲:驴!

乙:闾!

甲:驴!

乙:闾!

甲:驴!

乙:闾!

甲:呵cao(一把将乙推倒就打,然后转身回到原位得意地扇着扇子)

乙:(扶着腰慢慢站起来,扭头看见甲)驴!

甲:本身这就是心平气和讲理的事儿嘛

乙:你不亏心呐?好家伙,<批聊斋>我以为文活呢,还有开打啊怎么?

甲:老先生教导我们,文活武使

乙:这么来的

甲:我 我 我不知道

乙:您这都不象话

甲:没看见那自序里头,哪句写着有现实性

乙:我给你提一句啊

甲:啊 您说说

乙:有这么一句,叫做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甲:不是,这什么意思吧

乙:好好说啊

甲:我也没听明白

乙: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甲:什么意思呢

乙:就是说喝着酒,写着文章,抒发自己愤懑的心情

甲:抒发愤懑的心情?

乙:对啊

甲:没明白,不是不是,理解不了

乙:还不理解啊?

甲:看不出来嘛

乙:给你说个简单明了的

甲:啊

乙:前几年有个电视剧

甲:嗯

乙:聊斋

甲:我

乙:那主题歌就有现实意义

甲:那主题歌我会唱啊

乙:会唱?

甲:呵,我太清楚了

乙:那应该理解啊

甲:人家那主题歌啊

乙:啊

甲:据说是按照山东话来谱的曲

乙:啊对

甲:拿山东话唱最顺

乙:这他说的没错,山东人写的,山东人唱的

甲:对不对啊

乙:对

甲:我跟这儿给您唱唱

乙:你来来

甲:(唱)你也说聊斋

乙:是这意思这个

甲: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齐那个都到心头儿来

乙:铛里个铛

甲:(山东快书风格)鬼也不是鬼

乙:铛里个铛

甲:怪也不是怪

乙:铛里个铛

甲: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可爱

乙:铛里个铛啷里个铛里个铛

甲:我表的是

乙:铛里个铛

甲:诶?怎么改山东快书了?

乙:废话

甲:你怎么老往沟里带我

乙:我这不是带你,你光唱这歌,不理解,它没有用啊

甲:确实聊斋没什么现实性

乙:没什么现实性?

甲: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乙:根本你就没看过这书.看过吗?

甲:谁说的?

乙:我说的

甲:聊斋?

乙:啊

甲:通读全篇

乙:你呀?

甲:我

乙:能耐的你了

甲:嗯

乙:一个名字你都说不上来

甲:谁说的

乙:我说的

甲:谁告诉你的

乙:瞧这模样. 我说的!

甲:我,你说的

乙:看过么?

甲:当然,废话

乙:你说一个我们听听

甲:聊斋,聊斋那么些呢

乙:啊

甲:那么好些好些故事呢,对不对?

乙:你说出一个就行啊,真是的

甲:你说我要说出一个来,你这脸好看的了么?

乙:你得说得上来啊

甲:最著名的那个

乙:哪个?

甲:你猜猜

乙:我猜猜?说不上来让我猜

甲:谁说不上来啊

乙:这有猜的吗

甲:最著名的,我想起来了

乙:哪个啊?

甲:王七学艺!听过么?听过么你!

乙:我听过,粱厚民 李菁常唱这个(打快板状)"在从前有个人叫王七" 这不这个嘛

甲:什么

乙:王七学艺

甲:这故事,聊斋里头的

乙:这故事有,人本名不叫王七学艺

甲:那叫什么?

乙:崂山道士

甲:对!

乙:是吧

甲:还有那动画片儿呢

乙:好么,还是这个水平

甲:崂山道士

乙:啊

甲:讲的是一个人

乙:对

甲:叫王七

乙:嗯

甲:去学艺去

乙:还是王七学艺

甲:跟这个老神仙

乙:对呀

甲:学仙法

乙:没错

甲:人家先不教给他

乙:嗯

甲:让他先打水扫地

乙:基础啊

甲:砍柴

乙:对

甲:干了俩月,他受不了这苦

乙:哦

甲:跟人说"我不干了,我回去了",人说"回去回去吧,走""您这不能白让***俩月啊,你教我点儿什么"

乙:得教点儿能耐啊

甲:"你想学什么呢?"

乙:啊

甲:"我学穿墙术"

乙:什么叫穿墙术啊?

甲:甭管多厚的墙

乙:怎么样?

甲:掐诀念咒,噌~就过去

乙:就能过去?

甲:人家说"那我教给你吧"

乙:好哇

甲:"但是你存心要善,心存不善法术就不灵"

乙:讲理

甲:把他教会了

乙:对

甲:他回家了.到家第一件事儿跟他媳妇儿吹牛

乙:还吹牛?

甲:"旁边那家存折,我当时就拿过来,信不信?"

乙:偷啊?

甲:他媳妇儿说"我不信""不信你看着"掐诀念咒,跑出好几步远,噔噔噔噔噔咣!

乙:过去了

甲:趴下了

乙:怎么趴下了?

甲:他心存不善呐

乙:哦

甲:咒语失灵

乙:对

甲:脑袋上撞一大疙瘩

乙:是

甲:是不是这故事?

乙:哎这故事说得对,你说说这故事有什么意义呀?

甲:啊?

乙:这故事说明什么现实意义

甲:现实意义?

乙:对呀

甲:现实意义它就是说啊,你要想偷东西,你还是得研究撬锁,穿墙不行

乙:就学这个啊,聊斋教人怎么偷东西是吧?

甲:那你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乙:这都不知道,这告诉人呐,不下苦功夫,难得惊人艺,投机取巧只有碰壁没便宜

甲:(打竹板状)咵!

乙:对吧,这玩意儿我瓷实这个

甲:就是不能投机取巧

乙:当然了

甲:下苦功夫

乙:对

甲:才能成功

乙:铁杵磨针呐

甲:不对吧?

乙:怎么不对呢?

甲:现实当中不是这样儿的啊

乙:你举个例子

甲:我举个例子

乙:啊

甲:我有一个师弟

乙:你有个师弟

甲:咱也甭说是谁了

乙:这留点儿面子

甲:穿一个黄土布的大褂儿,天津人

乙:又一老乡

甲:哎,说相声给我捧哏

乙:哦

甲:长得像马志明,拜过范振钰

乙:行行行了

甲:咱不提是谁啊

乙:用你提么这个,两回了还用提啊?

甲:反正有这么一人

乙:这是举个例子

甲:从来也不下功夫,我们一块儿坐科,老师说"你们得练绕口令"

乙:对,基本功嘛

甲:"一天练五十遍"

乙:不少

甲:我们都一天练五十遍

乙:他呢?

甲:五十天练一遍

乙:太不怎么样了

甲:我们在旁边儿那儿练呢,脸红脖子粗

乙:怎么练?

甲:"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乙:他呢?

甲:在旁边儿,买了一斤葡萄干儿,跟那儿一边儿吃一边儿看

乙:这省得吐皮儿了这个

甲:就这么一人

乙:嗯

甲:可是他成功了

乙:是啊

甲:演了几集电视剧,当然没大红

乙:怎么样?

甲:但是也不愁吃喝了

乙:这就不错了

甲:我们这用功夫的,完了

乙:怎么呢

甲:崴泥了

乙:怎么呢

甲:现在我们这些人

乙:啊

甲:所有的

乙:嗯,都算上

甲:吃葡萄全不吐皮儿

乙:也吃葡萄干儿?

甲:吃得起葡萄干儿么我们

乙:那为什么不吐皮儿呢?

甲:舍不得

乙:这也太会过了这个

甲:我们有一师哥

乙:啊

甲:张德武

乙:对

甲:混得最惨

乙:他?

甲:他不单吃葡萄不吐皮儿

乙:嗯

甲:吃核桃他都不吐皮儿

乙:什么牙口儿啊这是

甲:苦嘛,所以您说这不对

乙:这又不对

甲:反映不了现实

乙:哦.再给你说一个

甲:嗯,您说

乙:还有一个

甲:哪段儿?

乙:骂鸭的故事,这故事好

甲:诶,等等. 天津小孩儿吧?

乙:对呀

甲:上北京没学好

乙:怎么不学好呢?

甲:这是骂人话知道么

乙:我哪句骂人了?

甲:打你(丫的),骂人话这是

乙:说你没学问你还不承认

甲:怎么没学问呢?

乙:骂鸭,是一个故事,知道吗

甲:骂鸭,聊斋原文

乙:嗯,见过么?

甲:当然见过了

乙:是啊

甲:有一人好偷东西

乙:说得对

甲:偷邻居一只鸭子

乙:啊

甲:吃了

乙:没错

甲:吃完之后浑身长鸭毛儿

乙:嗯

甲:不挠痒痒,一挠就疼

乙:呵

甲:治不好

乙:怎么办啊

甲:梦里碰见个神仙

乙:神仙?

甲:神仙告诉他了"你呀,让丢鸭子那人骂你一通儿,你这鸭子毛儿就掉了"

乙:这主意好

甲:早晨起来穿上衣裳找街坊"您骂我一顿得了"

乙:对呀

甲:人家(说)"我骂你干嘛""我跟您说实话,您那鸭子是我偷的"

乙:告诉了

甲:人家那位很忠厚

乙:嗯

甲:"嗨,一只鸭子算什么,交个朋友,邻居嘛,没事儿,我不骂你了"越说不骂他身上越疼

乙:对呀

甲:"不行不行,您就得骂我,您就得骂我,您那鸭子是我偷的,您不骂我我这毛病祛不了"

乙:告诉实话吧

甲:人家明白了,痛痛快快地骂了他一顿

乙:嗯

甲:他那鸭子毛全掉了

乙:好了

甲:不单好了

乙:还怎么样?

甲:不偷东西了

乙:改了毛病了

甲:是不是这么个故事?

乙:故事说的对

甲:哎

乙:这故事说明什么呢?

甲:这个...

乙:啊,你不都看过么?

甲:说明这个,吃鸭子啊

乙:对,怎么样?

甲:要注意禽流感,要有皮肤病你不能吃烤鸭

乙:得得得,别说了,那时候有禽流感么

甲:老禽流感

乙:这也加老就得啊

甲:老禽流感,老禽流感

乙:象话么

甲:那应该是

乙:这是教育人们不要偷东西,知道吗?偷完东西犯了错误了,人家骂你,也是对你好

甲:哦,你有错误

乙:啊

甲:人家骂你,是对你好

乙:当然了

甲:批评你

乙:还能改正错误啊

甲:为你好

乙:对呀

甲:不对吧?

乙:怎么又不对了?

甲:跟现实生活不符啊

乙:您又有什么例子?

甲:我有一个师弟

乙:又有一个师弟

甲:咱甭说是谁了

乙:哦

甲:穿一个黄土布大褂儿

乙:对

甲:天津人

乙:长得像谁啊?

甲:马志明啊

乙:有个师父吗?

甲:范振钰

乙:哦,我一猜就还是我

甲:我这举个例子嘛

乙:举例子就完了

甲:好偷东西

乙:是啊

甲:其实家里有钱

乙:啊

甲:但是就这毛病,走道儿这手老这样儿

乙:手粘呐(看甲,甲用两个手指头伸出去***装夹东西)这干吗?

甲:夹人钱包啊

乙:哦,做好准备

甲:他父亲上南方办货物

乙:哦

甲:做买卖

乙:对

甲:一去就是半年

乙:嗯

甲:在家里还能管着他,你说这一走,他外边儿小偷小摸,这酿成大罪啊

乙:对啊

甲:天天骂他

乙:是啊

甲:天天不听

乙:改不了

甲:马上就要走了

乙:嗯

甲:头天晚上把他叫过来了"儿子(转身看乙),儿子,你呀别老偷东西,家里又不是没钱,干嘛老偷东西啊,再偷东西,啊,我打死你!没关系,家里这不有钱么,爸爸给你钱,来,给你钱"拿出一摞来

乙:嗯

甲:五万多块钱啊

乙:好么,不少

甲:"钱都给你"

乙:啊

甲:"但是你别偷东西了"

乙:对

甲:"知道么,你偷东西不好"

乙:是啊

甲:"你犯罪怎么办啊,对不对,家里有钱啊,爸爸这,钱哪儿去了?"

乙:这手够快的啊这个

甲:他爸爸真急了

乙:那能不急么

甲:噌

乙:怎么样?

甲:拿出一口菜刀来

乙:嚯

甲:铛铛两下儿

乙:干什么?

甲:把他俩手给剁下来了

乙:这可太残忍了

甲:您说这是对他好么?

乙:这虽然说变成残疾人了啊,可是他能改了这毛病,这是个好事儿!

甲:这是好事儿?

乙:是,偷不了东西了

甲:他父亲也是这么想

乙:是,就是

甲:这是好事儿啊

乙:对啊

甲:我们家里有钱

乙:啊

甲:我养他残疾人怕什么啊

乙:是

甲:他不给我惹事儿去

乙:嗯

甲:放心了

乙:对

甲:上南方

乙:走吧

甲:做买卖

乙:呢

甲:一去两年

乙:日子不短

甲:两年之后赶紧回来了

乙:回来了

甲:头一件事儿先回家

乙:啊

甲:看看他儿子怎么样了

乙:那当然了

甲:到家一看他这儿子啊

乙:变好了

甲:早枪毙了

乙:怎么毙了呢?

甲:他就剩俩窟翅儿了

乙:啊

甲:绑了两把菜刀出去劫道儿去了

乙:都这模样儿还不老实呢?

甲:人这本性,改不了

乙:哎,不对不对不对

甲:怎么呢?

乙:他这俩窟翅儿,菜刀谁给绑上的?啊?这这这怎么回事儿?

甲:他不是,他住范振钰他们家旁边儿啊

乙:去去去去去,早知道不问这句了

甲:谁让你多嘴了

乙:哪儿都有啊这个

甲:反正这个跟现实不符啊

乙:又让他找出来了

甲:不一样

乙:再给你说一个

甲:还有?

乙:这可一样了

甲:哦,您说

乙:这是"画皮"

甲:这故事我知道

乙:听说过吧?

甲:太知道了

乙:介绍介绍

甲:有一位

乙:嗯

甲:好色

乙:对

甲:夜里走黑道儿,前边儿有一女的

乙:啊

甲:长得别提多漂亮了

乙:是

甲:过去之后跟人一搭搁"小妞儿,来来"就要调戏人家

乙:瞅这路表情

甲:没想到,俩人儿一拍即合

乙:成了

甲:偷偷儿就给带回家去了

乙:哦

甲:带回家去没敢让家里人知道

乙:是啊

甲:偷偷儿给搁到后院儿书斋

乙:后院儿安全

甲:哎,打这儿起俩人颠鸾倒凤

乙:嗯

甲:一连十天瘦的就不成人样儿了

乙:那玩意儿

甲:出去让大街上

乙:对

甲:碰见一个老道,老道说"你这个脸带妖气啊"

乙:看出来了

甲:"回去看看去,你们家有妖精"

乙:嗯

甲:他一听,偷偷地回到家中,**而入,没敢叫门

乙:就是啊

甲:接着窗户往里一看

乙:怎么样?

甲:哎哟我的妈诶

乙:有什么啊?

甲:有一鬼

乙:啊

甲:披头散发

乙:嚯

甲:大长的头发

乙:啊

甲:长得比那个"我爱拉芳"都寒碜

乙:嚯,那还有人模样么

甲:拿着笔

乙:哦

甲:跟那儿画一张人皮

乙:呵

甲:画的是美女

乙:嗯

甲:画完了以后

乙:怎么样?

甲:抖搂抖搂,往身上一穿

乙:再一看

甲:"美美的傻妞"

乙:这还行这还行

甲:害怕啊,这是妖精啊

乙:就是啊

甲:赶紧跑吧

乙:跑啊

甲:叫老道除妖,没除了

乙:嗯

甲:让鬼给弄死了

乙:你看看

甲:是不是这么个故事

乙:是这个故事

甲:嗯,很简单嘛

乙: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

甲:说明他这个,反正这女的你长得稍微寒碜点儿,穿漂亮点儿也能当二奶

乙:吁~~~别瞎说啊,这早就人家不干这个了

甲:你别瞎说啊

乙:我说什么了

甲:反正就这么个情节么

乙:什么啊这是,您解释的一点儿都不对,这个中心思想

甲:是什么啊?

乙:告诉人不要好色

甲:那要好色怎么办?

乙:好色的结果就是让鬼弄死了

甲:不会吧?

乙:怎么不会呢?

甲:你不是没什么事儿么?

乙:我呀?我们不好色

甲:我也没什么事儿啊?

乙:你是那漏网的

甲:是,确实我承认我有点儿这毛病

乙:有点儿啊?

甲:但是我没结婚啊

乙:嗯

甲:这怕什么啊,我跟你不一样

乙:我?

甲:你结婚了

乙:对

甲:对不对啊

乙:对呀

甲:我跟你,再者说我下本儿你知道么

乙:下什么本儿啊你

甲:下什么本儿

乙:啊

甲:你们家住什么样儿啊

乙:我们家阔啊,讲究啊

甲:一堂儿好家具

乙:对呀

甲:墙上挂着好几件儿貂皮大衣

乙:我倒着穿呐

甲:值好几万块钱一件儿

乙:是啊

甲:液晶显示器的电脑

乙:看的清楚

甲:大冰箱电视

乙:嗯

甲:旁边儿有一保险柜

乙:现在很少有这个

甲:挺大一保险柜,打开一看里边儿全是钱

乙:搁钱用的

甲:对不对啊

乙:当然了,没错儿

甲:要说你们家最有特点的,墙上一排钉子

乙:对

甲:挂着好些快板儿

乙:我收集这个

甲:名家使用的那个

乙:收藏啊

甲:花多少钱啊

乙:不在乎

甲:我跟你不一样

乙:您是?

甲:家徒四壁

乙:什么没有

甲:什么?谁告诉你什么没有的

乙:啊?

甲:那东西我全卖了

乙:卖了?

甲:换成钱啊

乙:换成(钱)干什么呢?

甲:干什么?

乙:啊

甲:我一个人儿,我上深山古寺里边住着去

乙:上山里住着?

甲:啊

乙:上那儿干吗去啊

甲:干吗去?

乙:啊

甲:我为碰见狐狸精啊

乙:狐狸精?

甲:狐狸(精),聊斋,对狐狸精,对它的态度有两句话

乙:嗯

甲:你知道么?

乙:原文写着呢?

甲:那当然了

乙:怎么说的?

甲:雄者,利剑逐去;雌者,纳之

乙:哎等等,什么叫纳之啊?怎么怎么纳之怎么个意思?

甲:纳之,纳,纳,就是收过来

乙:啊

甲:作为情人,纳之

乙:哦,这么叫纳之

甲:诶

乙:哦,去多少日子?

甲:五年多嘛

乙:甭问,看见不少狐狸精

甲:狐狸毛儿都没看见

乙:您怎么没看见呐?

甲:它不找我来啊

乙:那就没辙了

甲:谁说没辙啊

乙:怎么办呐?

甲:我有办法

乙:啊

甲:我找它去啊

乙:哦,登门拜访

甲:穿上冲锋衣冲锋裤

乙:嚯

甲:戴上头灯

乙:嗯

甲:登山杖 旅游鞋 背上包袱 地栖地毯 帐篷

乙:您这儿找矿去吧这是

甲:远着呢道儿

乙:哦

甲:深山老林

乙:去吧

甲:去了

乙:嗯

甲:真看见狐狸精了

乙:是啊

甲:看见狐狸精啊

乙:纳之了

甲:没头就跑

乙:怎么跑呢?

甲:是一公狐狸

乙:公狐狸也别跑啊

甲:我怕它把我纳了

乙:您这模样人也看不上您

甲:没关系,我不上深山老林了

乙:别打狐狸精主意了

甲:我上尘世之间,有那么多美女呢

乙:凡人

甲:啊,那天我散场之后

乙:是

甲:五点多钟

乙:对啊

甲:我一出门,看见一美女

乙:哦?

甲:长得没那么漂亮的了,嘿,一米七

乙:嗯

甲:呵,***浪

乙:讲究

甲:柳叶眉,杏核眼

乙:漂亮

甲:樱桃小口

乙:嘿

甲:紧身衣,小短裙儿

乙:时髦儿

甲:小马靴

乙:啊

甲:骑着一个电动助力的小自行车

乙:电动车

甲:嘟嘟嘟嘟嘟嘟 在前边儿开着

乙:对

甲:我得走着啊

乙:啊

甲:呵,这不错这个,我就跟过去了

乙:跟着吧

甲:我其实也没跟多远

乙:哦

甲:就是由天桥儿一直跟到

乙:前门

甲:通州

乙:好么,这女的也够能骑的啊

甲:主要是我也挺能走的

乙:好家伙这个

甲:走到通州实在走不动了

乙:对呀

甲:紧走两步

乙:啊

甲:"哎 哎 哎,下来"

乙:问问吧

甲:"美女"

乙:嗯

甲:"哼哼哼,我挺喜欢你的"

乙:还挺冲

甲:"你说晚了"

乙:嗯

甲:"我已经结婚了"

乙:完了,人结婚了

甲:"结婚我也喜欢你"

乙:死皮赖脸

甲:"当我的情人,行不行啊"

乙:没法同意

甲:"行,来吧来吧"

乙:还真痛快啊

甲:啊,痛快啊

乙:嗯

甲:到她们家去

乙:是啊

甲:跟她成就好事

乙:呵

甲:我告诉你啊

乙:嗯

甲:不单有肉体上的便宜

乙:还有什么?

甲:物质上的便宜呀

乙:还给你东西

甲:呵,给我貂皮大衣

乙:啊,现在称这个的多

甲:电视冰箱

乙:谁家没有啊

甲:一堂儿的好家具

乙:当然了

甲:液晶显示器的电脑

乙:也称这个嘛

甲:还给我一大保险柜

乙:也有有的

甲:里边儿全是钱呐

乙:保险柜就搁钱的

甲:最关键的

乙:还有什么

甲:把她老公那些快板儿全都给我了

乙:不是,这是谁啊?

甲:你媳妇儿呗

乙:去你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