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居遗址_巢居是什么文化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13 0
  1.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区别是什么?
  2. 最早建造房屋的圣人是谁
  3. 从古到今我们的房屋建筑史
  4. 凌家滩遗址的历史文化
  5. 人类最早建的房屋是什么样的?

穴居

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贵州、广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展,可见穴居是当时的主要居住方式,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

巢居

巢居遗址_巢居是什么文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与北方流行的穴居方式不同,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和多山密林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孕育出云贵、百越等南方民族“构木为巢”的居住模式。此时原始人尚未对这种“木构”建造有明确的意识,只不过是随钻木取火,劈砸石器等无意识条件反射而诞生的一种社会行为,严格地讲,这算不得建筑。《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可见“巢者与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

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环境特点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湿地,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建造等。可以说“巢居”是我们祖先在适应环境上的又一创造。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区别是什么?

黄河中下游进入半穴居时代的同时,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一带,高温、多雨又潮湿的水乡泽国,出现了大量的"干栏式"住宅。据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编纂的政书《通典》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杆栏"。

这种住屋特色,就是完全的"人造木屋",其外形和"巢居"诸多相似。后来,经过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那里的房屋就是标准的"杆栏式"住宅。

河姆渡遗址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南抵象山港,包括舟山群岛在内的浙东沿海地区。当时,这里背山面水、风光明媚,真是一个好地方。

河姆渡遗址堆积层厚度约4米左右,自上而下共分8个层次并相互叠压。除表土层和冲积层外,从第一至第四层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在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都发现了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远远望去,密密麻麻,蔚为壮观。

第四文化层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遗存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可见,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用了榫卯技术。

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

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即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

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要复杂得多,数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专人策划、计算后进行分类加工,建筑时需要有人现场指挥,否则七高八低,弯弯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这种建筑技术说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现代人一样较高的智商。

干栏式建筑技术还被河姆渡人运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河姆渡遗址第二层发现一眼木构浅水井遗迹。水井位于一处浅圆坑内,井口方形,边长约2米,井深约1.35米。井内紧靠四壁栽立几十根排桩,内侧用一个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顶,以防倾倒。排桩上端平放长圆木,构成井口的框架。

水井***是一圈直径约6米呈圆形分布的28根栅栏桩,另在井内发现有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苇席残片等,可见井上还当盖有井亭。

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我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事实上,河姆渡人的这种干栏式建筑,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气候方面,7000年前河姆渡的气候比较温暖湿热,年降雨量较多。在地理方面,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东面南北走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三组山系构成硕大的"工"字形,这种地貌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陆功能。

距今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时,四明山北麓成为一片浅海,从长江口顺潮而下的泥砂搬运到这里后,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挡而沉积下来,使河姆渡一带的淤积快于其两翼,当海退开始后,河姆渡一带自然最先出露成陆。

当河姆渡成陆时,"工"字形地貌两翼尚处于浅海之中,海水涨落有规律地推动湖水升、降,为河姆渡人的稻田创造了自灌条件,使河姆渡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稻谷。因此河姆渡人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更多劳力去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处于湖泊沼泽、平原、草地、丘陵、山冈多种地貌的复杂环境,所以这里的动植物***特别丰富,非常有利河姆渡先民的生产、生活。

最早建造房屋的圣人是谁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是中国古代的两个重要文化群体,它们分别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区别:

一、河姆渡人

1. 历史时期与地理区域

河姆渡人生活在大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主要分布在中国浙江省河姆渡遗址附近的地区。这是一个早期的农耕文化。

2. 社会组织与经济方式

河姆渡人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并进行渔猎活动。他们通过种植农作物和捕捞水产品来维持生计。由于社会组织相对简单,没有形成城市或城邦。

3. 居住形式

河姆渡人居住在木构建筑的房屋内,大部分房屋建在水边或湖泊附近。这些房屋通常以竹子、草、泥土和木材为主要材料,简单而实用。

4. 陶器制作

河姆渡人以其精美的陶器制作技艺而闻名。他们的陶器制作精细,具有独特的纹饰和形态,如鸟、鱼、动物和人类的形象等。这表明他们在陶器制作方面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5. 文化表现

河姆渡人的文化表现还体现在其特殊的葬礼形式。他们***用竹棺进行葬礼,通常将尸体放在竹棺中,然后埋葬在地下。同时,发现了涂有红色颜料的陶器棺,这显示了他们对死者的特殊崇拜和殡葬仪式的注意。

二、半坡人

1. 历史时期与地理区域

半坡人生活在约4500年前的晚期新石器时代,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河流域地区。他们距离河姆渡人的时代稍晚。

2. 社会组织与经济方式

半坡人的社会组织形态较为复杂,已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等级和统治机构。他们在农耕的同时,开始了畜牧业的发展,养殖牲畜成为他们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居住形式

与河姆渡人不同,半坡人倾向于居住在地下房屋。这些地下房屋通常由土块和石头修建而成,能够有效地保护人们免受恶劣天气和外部威胁的影响。

4. 陶器制作

半坡人在陶器制作方面较为朴素,相比河姆渡人的精美陶器,半坡人的陶器更加简单和实用。然而,半坡人在其他方面的手工艺制作,如玉器、骨器和石器等方面却显示出一定的技术水平。

5. 文化表现

半坡人的文化表现主要体现在祭祀和神权的崇拜上。在遗址中发现了祭祀骨骼的证据,这预示着他们对祭祀活动的重视。半坡人还相信神权的存在,认为神权具有统治和控制的力量。

总结:

这些区别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为我们了解古代华夏文明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线索。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关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区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古到今我们的房屋建筑史

圣人只是一说,没有具体的个人。始人类为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住在山洞里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和“巢居”(树上筑巢)。经过不断进化,古人开始营建房屋。据目前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产生于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房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的北方建筑模式——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多圆形,地穴有深有浅,以坑壁作墙基或墙壁;坑上搭架屋顶,顶上抹土;有的四壁和屋室中间还立有木柱支撑屋顶。一种是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建筑模式——干栏式建筑;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栏式建筑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

凌家滩遗址的历史文化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是独立的结构体系,以木结构体系为主。

旧石器时期

(原始社会)

约五十万年前

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

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

用来遮风挡雨和躲避野兽追击

山顶洞人遗址

山顶洞人遗址

新石器时期

(约公元前8000—前2000)

此期建筑基本可分南北两大系

南方潮湿地区从巢居

发展为架空的干栏

已发现的最早遗迹为7000年前的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

兼用榫卯和绑扎的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榫卯

南方巢居的干栏式建筑

吊角楼也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

而北方的黄河中下游黄土地区的房屋

则由半地穴居式发展为

地上的木骨泥墙圆形房子和方形房子

如西安半坡遗址

随后才发展成

郑州大河村遗址的那种

两坡顶多间横排房子

西安半坡村遗址复原图

郑州大河村遗址复原图

先秦时期

(公元前2070—公元前 1600)

夏朝的城市遗址有距今4000多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发现的

我国最早的庭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二里头遗址复原图

玉门关遗址和一些土楼也属于夯土建筑

商代城址主要有

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

其中已出现宫城、内城、外城的格局

宫殿区内的主殿是迄今所知

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商城遗址平面图

商城遗址复原图

西周建筑技术上

最突出的成就是瓦的发明

出现了半瓦当

此外还出现了铺地方砖

和三合土墙体抹面

陕西岐山凤雏的西周早期遗址

是我国已知最早

型制型制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

二进院落,中轴对称

前堂后室,大门前有影壁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平面图

复原图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势促进了

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

此时期建筑规模宏大,组合多样

屋顶很大,已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

类型大多以都城、宫殿、祭祀和陵墓为主

人类最早建的房屋是什么样的?

早期凌家滩

正在发掘的含山凌家滩原始部落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这表明中国早在5500年前就出现了城市,从而使中国城市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热闹的城市,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初步形成规模。这一惊人的发现意味着中国城市文明的起源远远早于人们过去所作的估计。,凌家滩古城展现出的失落久远的灿烂文明,将使中华民族文明史由“上下五千年”延伸到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

有巢氏

有巢氏大约生于蒙昧时代,他率领原始人走出洞穴,构木为巢,被后人尊为“中华第一人文圣祖”。有学者认为有巢氏的生籍在山东省境内,也有人认为在山西、内蒙古等地。凌家滩遗址发现之后,一些学者根据最新的考古发掘所得到的信息,提出有巢氏的生籍地望就在巢湖流域。

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有巢氏聚落中心,其年代距今约5500~5300年之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从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众多墓葬看,作为有巢氏的聚落中心,当时这里也正处于原始社会晚期,聚落内部已出现贫富分化,存在着贵族和贫民两大集团,正在向阶级和早期的国家演进。

“有巢氏”是远古巢居的发明者,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智慧的人类群体,甚至代表着一个历史时代。在远古时代,血缘氏族是人类从“原始群”转变到氏族部落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族民对先祖充满缅怀心理和崇拜意识。从凌家滩已经发掘的所有墓葬的随葬品中可以看出,凌家滩先民正具备着这样的血缘氏族特征。从年代上看,他们处于有巢氏时代的晚期。

当你看到周围造型别致、美丽壮观的高楼大厦时,你是否想过人类最早建的房屋是什么样的呢?人类最早是以洞为房或构木为巢的。然而洞是天然的,不是人造的。巢虽为人工建造,但利用自然的特别多。洞与巢,具有一些房屋的作用,但不能称为真正的房屋建筑。不过人类的房屋建筑正是在洞和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造房屋的事,在距今27000年的捷克多尼维斯托尼斯遗址中有点迹象。那里有许多成排的圆形大兽骨,人们推测可能是建筑房屋的材料。

比捷克遗址更能看出是房屋建筑的,要数我国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建筑遗址了。它距今有七千多年的历史,那里有行行排列有序的木桩和大量带榫、卯的柱、梁以及窗口板材,这显然是一处房屋建筑的遗址。根据对河姆渡遗址的地质调查,该建筑原来应在一片沼泽地的边缘,地势低洼潮湿。再从成排的木桩来看,估计是一种干栏式住宅建筑。这种建筑是用木(或竹)桩建成一个高离地面的基座,再在它的上面建造房屋。这样人们既可避免瘴疠的危害,又能防止虫蛇猛兽的袭击,干栏式建筑形式是从独木巢居、多木巢居发展演变而成的,直到现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布依族、侗族、景颇族、爱尼族、傣族等兄弟民族,还在使用这种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