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穷亲老,不为禄仕意思是?_家贫亲老,不为禄仕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6-17 0
  1.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原文翻译
  2.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下一句是什么?
  3. 做为男人有三不孝?分为那三种?
  4.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哪里﹖
  5.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那另两个不孝是什么?
  6.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指的是哪三不孝?
  7.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

大家时常会说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孟子评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东汉末年,赵岐在所注的《孟子章句》中对此句解释为: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白话问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近现代也有学者认为:不孝有三中的 三不是实际数量上的三,而是虚指,用以加深程度。三可解释为多的意思。

家穷亲老,不为禄仕意思是?_家贫亲老,不为禄仕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原文翻译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

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下一句是什么?

关于此句的翻译,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1、根据古人注释,《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礼法来说,有三件不孝的事,这三件事就是父母做错事却不纠正,总是顺从他们,让父母陷入不义的境地,这是一不孝;家里贫穷父母衰老,不去赚钱或者当官来赡养父母,这是二不孝;不娶妻没有儿子,绝断了祖先的祭祀(也就是没后代去上坟供奉祖先了),这是三不孝。在这三件不孝的事里,没有尽到子女的责任是最严重的。

这个解释也是目前大家通常认为的。

2、孟子说:“不孝的情况有多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

这句话后面说君子认为他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我认为是有点没翻译好。

意译过来的意思是这样:不孝的情况有多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就是怕没有后代。(这里舜犯了一个错,没有通知父母就娶妻了,但是他是为了避免最大的不孝,也就是无后。)所以,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因为这是孝顺的表现,相比之下,不禀告父母娶妻就无可厚非了。)

这个解释比较冷门。

做为男人有三不孝?分为那三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望***纳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哪里﹖

不孝有三一是指阿谀曲从,陷亲不义,二是指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三是指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那另两个不孝是什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译文

孟子说:“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后代的罪过为最大.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所以,君子认为他虽然没有禀告,但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

赵岐《孟子注》补充说: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没有子孙后代去落实和宣扬祖宗的高尚德行,这是第三种不孝,就是孟子说的最大的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指的是哪三不孝?

1.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三是个虚数还是确有所指呢?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语出《孟子 离娄篇》。根据赵岐所作的注,“不孝有三”,在古代确实指三种具体的不孝,分别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意思就是说:一味顺从,看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领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为人子,却不娶媳妇,以至于没有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这是第三种不孝。

在宗法社会里,父系家族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事,因此在三种不孝里面,没有儿子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被古人视为最大的不孝。

2.五行为什么按“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排列?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这一概念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基本成型,古人把自然界的事物分别列入这五大范畴,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五行有着相生相克的顺序和关系。这与古人的生活经验有关,例如木可生火(木生火)、火后有灰烬(火生土),矿***料来自地下(土生金),金属遇冷则有水露(金生水),水能滋长植物(水生木)以及水灭火,火冶金,金伐木,木犁破土,筑土御水等等,体现的正是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它们在性质上和功能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顺序按相克排列是“水火金木土”,按相生顺序为“木火土金水”。而“金木水火土”的顺序主要是民间流行的说法,大概是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上口吧。

3.古人称妓院为“秦楼楚馆”,这跟秦国、楚国有什么关系吗?

妓院也被称作秦楼楚馆,这种说法的来历的确和秦楚两国有瓜葛。秦楼确实是秦国的楼台,而楚馆也真是楚国的馆舍。

《列仙传》中记载:秦穆公有个女儿叫弄玉,喜好吹箫。有一个叫做萧史的男子,也善吹箫,并能作鸾凤之鸣。秦穆公便将弄玉嫁给萧史为妻,并为他们建筑凤楼居住,凤楼也被称作秦楼。楚馆则是指楚国的章华宫,这是楚灵王专门为细腰美女修建的宫殿,被后世称为楚馆。

帝王的宫室富丽堂皇,内部设施华美精致;娼家为了招揽生意,也往往建筑的金碧辉煌。于是后世便将妓院和歌舞场所也称作秦楼楚馆。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宋代柳永词作《西平乐》中:“奈阻隔、寻芳伴侣。秦吹,楚馆云约,空怅望、在何处?”此后,秦楼楚馆这个说法便广为流传。

4.祸起萧墙里的“萧墙”是什么墙?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时常被人引用,那么“萧墙”是什么墙呢?

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说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屏”。

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论语集解》转引郑玄的解释说道:“萧之言肃也;墙犹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萧墙之内就是宫室,臣子进入宫室晋见君王首先要经过萧墙,在此需要整理仪范,换为严肃尊敬的态度。萧墙也因此借指内部。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源自《论语·季氏》。当时的季孙氏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专横一时。季孙氏想要攻打小国颛臾,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孔子听说后,认为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国内。萧墙之内指的就是鲁国国君鲁哀公的宫内,孔子认为鲁哀公不会坐视季孙氏的专横跋扈,会寻机惩治季孙氏的。

后世用祸起萧墙来比喻祸患起于内部。如《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祖舜宗尧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5.七十岁为什么被称为“古稀” ?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在《曲江二首》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就是人生苦短,自古以来能活到七十岁十分稀少。“古稀”其实就是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的含义。杜甫的这首诗就是把古稀看作七十岁的最早记录。

后来到了明朝,著名书画家唐寅读了杜甫的这首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便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唐伯虎自己虽然已经活了七十多岁,仍在感慨人生苦短。

我们认真核对史书会发现,明朝以前的“古稀”老人,确实稀少得很!知名人士超过七十岁的更是寥寥无几。但是,到了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由于社会不断进步,人的寿命长了很多。仍以名家为例,不仅唐寅已超过古稀,罗贯中(《三国演义》作者)、吴承恩(《西游记》作者)、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作者)、郑板桥(著名书画名家,扬州八怪之一)等人,年龄均超过了七十。

现代社会中,活到七十岁早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但是这句话仍在流传,只是语境有所变化罢了。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是出自孟子,全句是这样的,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丛,陷亲不义;二曰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三曰不娶无后,绝其袒祀。三者之中,以无后为大。这是列入我国古代法律的条款。如果有上面三种不孝的行为,是要被打板子甚至判刑的。具体的意思就是,父母想干不仁不义的事,子女不加劝阻是一不孝。父母失去劳动能力,家里又穷,子女不想办法挣钱,是二不孝。如果没有了父母,但儿子不愿娶妻生子,担负起为人父为人夫的责任,不能为家庭延续后代,是最大的不孝。孝顺是代代相传的美德,如果没有后代,孝顺自然无从谈起,血脉的延续也会中断,所以说,后代是孝顺的根基,是家庭美德的根基。因此才有这个说法。

C

试题分析:材料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而三种不孝中断绝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这明显是受宗法制影响,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要求学生有一定水平的古文阅读能力,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