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耳忘家,公耳忘私_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17 0
  1. 郭子仪公而忘私文言文翻译
  2. 文言文罢了
  3. 治安策原文及翻译
  4. 郭子仪初李光弼文言文翻译
  5. 公而忘私文言文

贾谊治安策原文及注释如下:

原文: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_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叙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黄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狶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肴乱,高皇帝与诸公倂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徵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狶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不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壹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势方倒县。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金絮***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非亶倒县而已,又类辟,且病痱。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医能治之,而上不使,可为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进谋者率以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臣窃料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众,甚为执事者羞之。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细娱而不图大患,非所以为安也。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白縠之表,薄纨之里, 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且帝之身自衣皁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孽妾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于,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余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使管子愚人也则可,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幸,而众心疑惑。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是不疑惑!此业一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舩必覆矣。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传之德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子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故择其所耆,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学。学者,所学之官也。《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 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及太于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习与智长,故切而不媿;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三代之礼: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鸾和,步中《***齐》,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又曰:“前车覆,后车诫。”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夫存亡之变,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者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殴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殴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太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见君之几杖则起,遭君之乘车则下,入正门则趋;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此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今自王侯三公之贵,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礼之也,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而令与众庶同黥劓 刖笞 弃市之法,然则堂不亡陛乎?被戮辱者不泰迫乎?廉耻不行,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亡耻之心乎?夫望夷之事,二世见当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习也。

臣闻之,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体貌之矣,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若夫束缚之,系緤之,输之司寇,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夫卑贱者习知尊贵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习天下也,非尊尊贵贵之化也。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耳,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

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伐而灭之,移事智伯。及赵灭智伯,豫让衅面吞炭,必报襄子,五起而不中。人问豫子,豫子曰:“中行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节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顽顿亡耻,诟亡节,廉耻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见利则逝,见便则夺。主上有败,则因而挺之矣;主上有患,则吾苟免而已,立而观之耳;有便吾身者,则欺卖而利之耳。人主将何便于此?群下至众,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财器职业者粹于群下也。俱亡耻,俱苟妄,则主上最病。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厉宠臣之节也。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坐污秽*乱男女亡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犹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迁就而为之讳也。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 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罪耳,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其有中罪者,闻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颈 而加也。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跌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曰:“子大夫自有过耳!吾遇子有礼矣。”遇之有礼,故群臣自憙;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上设廉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则非人类也。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诚死宗庙,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圄扞敌之臣诚死城郭封疆。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彼且为我死,故吾得与之俱生;彼且为我亡,故吾得与之俱存;夫将为我危,故吾得与之皆安。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故可以托不御之权,可以寄六尺之孤。此厉廉耻行礼谊之所致也,主上何丧焉!此之不为,而顾彼之久行,故曰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注释:

(1)树国:建立诸侯国。

(2)相疑:指朝廷同封国之间互相猜忌。通行本《汉书》“疑”下无也字,据《群书治要》补。

(3)被:遭受。

(4)爽:伤败,败坏。

(5)安上而全上:指稳定中央***,保全黎民百姓。

(6)亲兄之子:指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济北王刘兴居。乡:向。汉文帝三年(前177)济北王谋反,发兵袭击荥阳,失败被杀。?

(7)见告:被告发。句指吴王刘濞抗拒朝廷法令而被告发。?

(8)春秋:指年令。春秋鼎盛,即正当壮年。?

(9)行义未过:行为得宜,没有过失。

子仪公而忘私文言文翻译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鲁迅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俄)巴甫洛夫

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俄)别林斯基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法)大仲马

爱祖国高于一切

——(波兰)肖邦

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

——(法)拿破仑

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

——(法)拿破仑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匈)裴多菲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前苏朕)苏霍姆林斯基

爱国主义也和其他道德情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人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

——(前苏联)凯洛夫

爱国心再和对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 —— 奥斯特洛夫斯基

爱国应该和爱自己的家一样。为了国家,不仅在牺牲财产,就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报国的大义。 ——福泽谕吉,日本思想家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麽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麽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甚麽呢! —— 车尔尼雪夫斯基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 ——列宁

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 吴玉章

不要过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 —— 克雷洛夫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

当一个人受到公众信任时,他就应该把自己看作为公众的财产。 —— 杰弗逊

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自己则满足于它的迟钝。 —— 泰戈尔

凡是不给别人自由的人,他们自己就不应该得到自由,而且在公正的上帝统治下,他们也是不能够长远地保持住自由的。 —— 林肯

个人如果但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体的关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团结民众的伟大思想的范围之外,就会变成怠惰的、保守的、与生活发展相敌对的人。 —— 高尔基

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 闻一多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工人阶级的团结就是工人胜利的首要前提。 —— 马克思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 奥斯特洛夫斯基

活着,为的是替整体做点事,滴水是有沾润作用,但滴水必加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 —— 谢觉哉

集体*****************

***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 —— 林耐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 华罗庚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 朱德

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 —— 卢瑟福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 巴甫洛夫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是学者是属于祖国的。 ——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巴斯德

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精神以及同全世界劳动者的团结一致,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 —— 列宁

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 巴金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 海涅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 苏霍姆林斯基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头。 —— 华罗庚

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 黑格尔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 —— 别林斯基

人是要有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 *** 一燕不能成春。 —— 克雷洛夫

认为艺术家的自由在于他想干什麽就干什麽,那麽是错误的。这是胡作非为者的自由。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 牛顿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 大仲马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钢刀锋利,虽然它自己切不动什麽。 —— 贺拉斯

我不应把我的作品全归功于自己的智慧,还应归功于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万的事情和人物。 —— 歌德

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 鲁迅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周恩来

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 居里夫人

我们从别人的发明中享受了很大的利益,我们也应该乐于有机会以我们的任何一种发明为别人服务;而这种事我们应该自愿的和慷慨地去作。 —— 富兰克林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 歌德

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淤泥中。 —— 马克思

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 马克思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 裴多菲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 彭德怀

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 孟德斯鸠

无论作什麽,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 巴甫洛夫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 冼星海

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 —— 马雅可夫斯基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 陶铸

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那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 —— 奥斯特洛夫斯基

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麽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 别林斯基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 雷锋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 —— 王杰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 雷锋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麽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 傅雷

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 —— 罗曼·罗兰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作家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在许多问题上我的说法跟前人大不相同,但是我的知识得归功于他们,也得归功于那些最先为这门学说开辟道路的人。 —— 哥白尼

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表现在漂亮的话上,而应表现在为祖国和为人民谋***的行为上。——杜勃罗留波夫,俄国哲学家、文学批评家

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 列宁

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 —— 阿·托尔斯泰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 马克思、恩格斯

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 —— 吴仲华

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 鲁迅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 孟德斯鸠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 肖邦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 聂鲁达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文言文罢了

1. 公而忘私文言文翻译

公而忘私文言文翻译各位是文言文哦,开头是郭子仪初与。

最后是无纤毫猜忌,快呀,~~~~~~~~~~~~~~~~~~~~~~~~~~~~~~~~~展开我来答xiao_dong_dongLV.7 2017-11-22聊聊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

后子仪代思顺为将,老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

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2. 公而忘私文言文翻译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老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3. 祁黄羊公而忘私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晋平公问于祁(qí)黄羊①曰:“南阳无令②,其③谁可而④为之?”黄羊对曰:“解狐⑤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qí)黄羊曰:“国无尉⑥,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qí)黄羊之论也!外举⑦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祁黄羊说:“解狐可以胜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晋平公(称赞)说:“好!”于是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推荐外面的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注释

1. 祁黄羊:名奚,字黄羊,晋国大夫。于:向

2.令:县官。

3.其:语气词,无义。

4.而:同“以”。

5.居有间:过了些时日。

6.尉:军事,长官。

7.举:举荐,推荐。

8.其谁可而为之: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可,合适;其,语气词,无义。

9.外举:推荐外面的人。“外举”二句:对外人,不因为和他有仇而避不举荐;对自己,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亲戚而避不推荐。

10.为:当,担任。

4. 《资治通鉴》公而忘私译文

公而忘私

释义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示例 这两位同学的破釜沉舟,~的勇气,是使我私心佩服的,(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文言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老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解释: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拜托,可怜可怜我吧,我没分了

5. 《资治通鉴》公而忘私译文

公而忘私

释义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示例 这两位同学的破釜沉舟,~的勇气,是使我私心佩服的,(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文言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老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解释: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拜托,可怜可怜我吧,我没分了

6. 文言文 公而忘私

词目 公而忘私 发音 gōng ér wàng sī 释义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示例 这两位同学的破釜沉舟,~的勇气,是使我私心佩服的,(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文言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①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

后子仪代思顺为将,老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⑤。”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解释: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

治安策原文及翻译

1. 罢的所有意思,在古文 中的

罢bà bɑ pí

罢 bà

基本字义

1. 停,歇:~休。~工。~课。~市。~论(打消了打算)。~笔(停止写作)。

2. 免去,解除:~免。~官。~职。~黜。

3. 完了,毕:吃~饭。

详细字义

〈动〉

1. (会意。从网,从能。表示用网捕住有贤能的人。“网”在字的上部楷书多写作“罒”。本义:罢官;免去;解除)

2. 同本义 [di *** iss from office]

可以罢官之无事者,去器之无用者。——《吕氏春秋·仲冬》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 赵绾、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闻君罢官意,我抱汉川湄。—— 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

徐阶罢相里居。——《明史·海瑞传》

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罢谢(辞官去职);罢归(辞职或免官归里)

4. 遣返,遣归 [send back]。如:罢散(遣散);罢遣(遣散;放遣)

5. 停止 [stop;cease]

于是罢酒。——《史记·魏公子列传》

6. 又如:罢休;罢兵(停止战争);罢手(停止;住手);罢业(停业;***);罢战(停战;停止争斗)

7. 完毕 [finish]

既罢归国。——《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韩非子·郑人买履》

曲罢曾教善才服。——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8. 又如:吃罢了饭;罢散(谓结束)

9. 废除;取消 [abolish]

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盐铁论·本议》

10. 又如:罢弃(废除);罢废(废弃)

11. 归,返回 [return]。如:罢出(退出);罢朝(帝王退朝或臣子罢朝退归)

<;叹>

1. 表示失望、愤恨,常叠用。如:罢!罢!这样的媳妇以后必败坏门风

2. 另见 ba;pí

罢 bɑ

基本字义

1. 同“吧2”。

详细字义

〈助〉

1. 用在句末,表示劝告、请求、期望。如:老王,算了罢;你够累了,睡罢;你明天再来罢

2.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带有揣测的意味。如:这孩子好罢?

3. 用在句末,表示估量。如:他也许见过罢;演员们就要演出了罢

〈形〉

1. 品行不端 [unvirtuous]。如:罢士(品行不端的人);罢民(不从教化、恶劣的人)

2. 另见 bà;pí

罢 pí

基本字义

1. 古同“疲”,累。

2. 请问文言文中“耳”除了有“罢了”意思之外,还有哪些义项

耳 [er3]

卷十二 耳部

反切:而止切

主听也。象形。凡耳之属皆从耳

I

ěr

ㄦˇ

〔《广韵》而止切,上止,日。〕

1.耳朵。人与哺乳动物的听觉和平衡器官。

《诗?小雅?无羊》:“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孟子?梁惠王上》:“声音不足听於耳欤?”宋苏轼《东坡志林?庞安常耳聩》:“吾与君皆异人也,吾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非异人乎?”田汉《丽人行》第一场:“好,休息一会儿吧,这叫‘耳不听为净’。”

2.像两耳分列两旁之物。

3.指位置在两旁者。如:耳房;耳门。

4.指形状如耳的食物。如:木耳;银耳。参见“耳菜”。

5.谷物经雨所生的芽。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秋甲子雨,禾头生耳。”

五代李建勋《间出书怀》诗:“溪田雨涨禾生耳,原野莺啼黍熟时。”

清冯桂芬《林文忠公祠记》:“癸巳秋冬之交,累月阴雨,禾不得刈,皆生耳。”

6.听到;听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君其耳而未之目耶?”宋欧阳修《赠潘景温叟》诗:“通宵耳高论,饮恨知何涯。”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翁素耳其名,而贫之。”

鲁迅《坟?人之历史》:“则中国抱残守阙之辈,耳新声而疾走。”

7.附耳而语。

8.连词。表示转折,相当於“而”。

汉贾谊《治安策》:“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9.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与“而已”、“罢了”同义。

《论语?阳货》:“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郭沫若《游大理?负石观音》诗:“观音之说附会耳,只表人民爱国心。”

10.语气词。表示肯定语气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

《荀子?天论》:“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

11.姓。

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II

réng

ㄖㄥˊ

〔《集韵》如蒸切,平蒸,日。〕

见“耳孙”。

3. 文言文小时了了答案

原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②,为司隶校尉。诣③门者,皆俊才清称④及中表⑤亲戚乃通⑥。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⑦亲。”既通⑧,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⑨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⑩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cù jí)。注释:1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

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

建安元年(196),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

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疏》。

六言诗反映了汉末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2.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

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 3.诣:前往,到。

4.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5.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6.乃通:才(予以)通报。 7.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8.既通:通报之后。既,已经。

9.仆:我,谦称。 10.先君,死去的祖先。

11.仲尼:孔子,字为“仲尼”。 12.伯阳:即老子,姓李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0363739,名耳。

13.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访您的祖先伯阳为师。先君,死去的祖先。

师资,老师。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说“有师资之尊”。

14.奕(yì)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 15.莫:无 16.语:告诉他 17.小时了了(líng lì):小时聪明。

了了:聪明,有智慧 18..踧踖(cùjí):非常局促不安。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

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解读: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 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为后 *** 铺垫,衬托孔融的智慧 第二层 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 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

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成语释义:说明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指不能只看到事物或人的表面现象。道理:后来的人就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

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

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样;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在另一方面,再说别的不足时,是不是应该仔细的思考一下呢?不***思索 有时候也是不能随便运用的 阅读题:1.解释加点的字 人以其语语之 大未必佳 韪大踧踖2.孔文举是***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3.试谈谈本文表现了孔文举怎样的性格特点?4.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言外之意是什么?答案:1话语 告诉 长大 很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

郭子仪初李光弼文言文翻译

原文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叙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黄帝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狶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肴乱,高皇帝与诸公倂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徵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狶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不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壹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势方倒县。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金絮***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非亶倒县而已,又类辟,且病痱。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医能治之,而上不使,可为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进谋者率以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臣窃料匈奴之众不过汉一大县,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众,甚为执事者羞之。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细娱而不图大患,非所以为安也。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白縠之表,薄纨之里, 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且帝之身自衣皁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孽妾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于,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余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使管子愚人也则可,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幸,而众心疑惑。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是不疑惑!此业一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舩必覆矣。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传之德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子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故择其所耆,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学。学者,所学之官也。《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 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此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及太于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习与智长,故切而不媿;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三代之礼: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行以鸾和,步中《***齐》,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又曰:“前车覆,后车诫。”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夫存亡之变,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者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殴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殴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太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见君之几杖则起,遭君之乘车则下,入正门则趋;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此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今自王侯三公之贵,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礼之也,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而令与众庶同黥劓 刖笞 弃市之法,然则堂不亡陛乎?被戮辱者不泰迫乎?廉耻不行,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亡耻之心乎?夫望夷之事,二世见当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习也。

臣闻之,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体貌之矣,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若夫束缚之,系緤之,输之司寇,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夫卑贱者习知尊贵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习天下也,非尊尊贵贵之化也。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耳,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

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伐而灭之,移事智伯。及赵灭智伯,豫让衅面吞炭,必报襄子,五起而不中。人问豫子,豫子曰:“中行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节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顽顿亡耻,诟亡节,廉耻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见利则逝,见便则夺。主上有败,则因而挺之矣;主上有患,则吾苟免而已,立而观之耳;有便吾身者,则欺卖而利之耳。人主将何便于此?群下至众,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财器职业者粹于群下也。俱亡耻,俱苟妄,则主上最病。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厉宠臣之节也。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坐污秽*乱男女亡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犹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迁就而为之讳也。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 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罪耳,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其有中罪者,闻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颈 而加也。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跌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曰:“子大夫自有过耳!吾遇子有礼矣。”遇之有礼,故群臣自憙;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上设廉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则非人类也。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诚死宗庙,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圄扞敌之臣诚死城郭封疆。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彼且为我死,故吾得与之俱生;彼且为我亡,故吾得与之俱存;夫将为我危,故吾得与之皆安。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故可以托不御之权,可以寄六尺之孤。此厉廉耻行礼谊之所致也,主上何丧焉!此之不为,而顾彼之久行,故曰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译文

我私下考虑现在的局势,应该为之痛哭的有一项,应该为之流泪的有两项,应该为之大声叹息的有六项,至于其他违背情理而伤害大道的事,很难在奏疏中一一列举。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却认为还不是那么回事。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大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治乱大体的人。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这堆木柴之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现在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本末颠倒,首尾冲突,国制混乱,不合理的现象严重,怎么能够说是大治!陛下为什么不让我对您详细地说明这一切,因而提出使国家真正大治大安的方策,以供陛下仔细斟酌选用呢?

射箭打猎之类的与国家安危的关键相比,哪一样更急迫?***若所提的治世方法,需要耗费心血,摧残身体,影响享受钟鼓所奏音乐的乐趣,可以不加***纳;我的治国方策,能保证使陛下所享受的各种乐趣不受影响,却可以带来封国诸侯各遵法规,战争不起,平民拥护首领,匈奴归顺,纯朴之风响彻边陲,百姓温良朴素,官司之类的事情停止不发。大的气数已定,那么,全国便会顺应而治理得好,四海之内,一派升平的气象,万物都符合事理,陛下在生时被称为明帝,死后成为明神,美名佳誉永垂青史。《礼》书上说宗庙有功德,使您的顾成庙被尊称为大宗,得以与太祖共享盛名,与大汉天下共存亡。创建长久安定的形势,造成永久太平的业绩,以此来承奉祖庙和六亲,这是最大的孝顺;以此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使芸芸众生得到养育,这是最大的仁;创设准则,标立纪纲,使大小事物各得其所,对后代可以为万世子孙树立楷模,即使是后世出现了愚鲁、幼稚、不肖的继承人,由于他继承了您的鸿业和福荫,还可以安享太平,这是最明智的办法。凭陛下的精明练达,再有稍微懂得治国之道的人辅佐,要达到这一境界并不困难。其内容全都可以原本地向陛下陈述,希望陛下不要忽视。我谨慎地用它来考察过天地的变化,应验过往古的情况,核对过当今的事情,日夜思考而详细地知道了它的内容,即使是禹和舜再生,为陛下考虑,也不能加以改变。

建立诸侯国过于强大,本来必然会造成天子与诸侯之间互相对立的形势,臣下屡遭祸害,皇上也多次忧伤,这实在不是使皇上放心、使臣下保全的办法。如今有的亲兄弟图谋在东方称帝,亲侄子也向西袭击朝廷,近来吴王的谋反活动又被人告发。天子现在年富力强,品行道义上没有过错,对他们施加功德恩泽,而他们尚且如此,何况最大的诸侯,权力比他们还要大十倍呢!

虽然如此,但是天下还比较安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诸侯国的国王年纪还小没有成年,汉朝安置在那里的太傅、丞相还掌握着政事。几年以后,诸侯王大都加冠成人,血气方刚,而汉朝委派的太傅、丞相都要称病还乡了,而诸侯王会自下而上地普遍安插亲信,如果这样的话,他们的行为同淮南王、济北王有什么区别呢?到了那时,而想求得天下安定,即使是唐尧、虞舜在世也办不到了。

黄帝说:“到了中午一定要抓紧曝晒,拿着刀子一定要赶紧宰割。”现在要使治安之道顺利而稳妥地推行,是十分容易的。***使不肯及早行动,到头来就要毁掉亲骨肉,而且还要杀他们的头,这难道同秦朝末年的局势还有什么区别吗?凭着天子的权位,趁着当今的有利时机,靠着上天的帮助,尚且对转危为安、改乱为治的措施有所顾虑,***设陛下处在齐桓公的境地,大概不会去联合诸侯匡正天下吧?我知道陛下一定不能那样做的。***如国家的局势还像从前那样,淮阴侯韩信还统治着楚,黥布统治着淮南,彭越统治着梁,韩王信统治着韩,张敖统治着赵,贯高做赵国的相,卢绾统治着燕,陈还在代国,***令这六七个王公都还健在,在这时陛下继位做天子,自己能感到安全吗?我判断陛下是不会感到安全的。在天下混乱的年代,高祖和这些王公们共同起事,并没有子侄亲属的势力做为依靠。这些王公走运的就成了亲近的侍从,差一点的仅当个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他们的才能远不及高祖。高祖凭着他的明智威武,即位做了天子,割出肥沃的土地,使这些王公成为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个城,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恩德是优厚的了,然而在以后的十年当中,反叛汉朝的事发生了九次。陛下跟这些王公,并没有亲自较量过才能而使他们甘心为臣的,也不是亲自封他们当诸侯王的。即使高祖也不能因此而得到一年的安宁,所以我知道陛下更不能得到安宁的。不过,上面这些情况,还有可以推托的理由,说是“关系疏远”。那就请允许我试着谈谈那些亲属诸侯王吧。***如让齐悼惠王统治着齐,楚元王统治着楚,赵王统治着赵,幽王统治着淮阳,恭王统治着梁,灵王统治着燕,厉王统治着淮南,***如这六七位贵人都还健在,在这时陛下即皇帝位,能使天下太平吗?我又知陛下是不能的。像这些诸侯王,虽然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他们都怀有老百姓那种兄弟关系的想法,大概没有不想***用天子的制度,而把自己当做天子的。他们擅自把爵位赏给别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黄屋车。他们不执行汉朝的法令。即使执行了,像厉王那样的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听从,又怎么能招他来呢!幸而召来了,法律怎么能施加到他身上呢!动了一个近亲,天下诸王都环视着惊动起来。陛下的臣子当中即使有冯敬那样勇敢的人,但是他刚开口揭发诸侯王的不法行为,刺客的匕首已经刺进他的胸膛了。陛下虽然贤明,谁能和您一起来治理这些人呢?所以说,关系疏远的诸侯王必定危险,关系亲近的诸侯王也一定作乱,这是事实所证明了的。那些自负强大而发动叛乱的异姓诸侯王,汉朝已经侥幸地战胜他们了,可是却没有改变酿成叛乱的制度。同姓诸侯王也袭用了这种做法,发动叛乱,如今已有征兆了,形势又完全回复到以前那种状态!灾祸的变化,还不知道要转移到何处,英明的皇帝处在这种情况下,尚且不能使国家安宁,后代又将怎么办呢!

屠牛坦一早晨宰割了十二头牛,而屠刀的锋刃并不变钝,这是因为他所刮剔割剥的,都是顺着肉的肌理下刀。等碰到胯骨、大腿骨的地方,那就不是用砍刀就是用斧头去砍了。仁义恩厚好比是君王的刀刃,权势、法制好比是君王的砍刀、斧头。如今的诸侯王好比是胯骨、大腿骨,如果放弃砍刀、斧头不用,而要用刀刃去碰,我认为刀子不是出缺口就是被折断。为什么仁义恩厚不能用在淮南王、济北王的身上呢?因为形势不容许啊!

公而忘私文言文

1. 《郭子仪初李光弼》文言文翻译

一、译文: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二、原文: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惧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所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扩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二、人物简介

1、郭子仪(6***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 人。唐朝杰出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2、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2. (三)(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

小题1:.A(2分)小题1:B(2分)小题1:我怎能怀有私心泻忿呢?(我又怎能心怀私怨呢!)(2分)小题1:围绕学习郭子仪公而忘私、尽弃前嫌的品质谈 即可(2分) 译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牙将的时候,二人很不和睦,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

后来郭子仪代替安思顺做了大将,李光弼怕被郭子仪杀掉,就跪下向郭子仪请求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您饶恕我的妻儿。”郭子仪快步走下堂来,拉住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主上受辱,不是您不能使国家安定,我怎能怀有私心泻忿呢?”于是流着泪勉励李光弼为国尽忠,随后推荐他为节度使。

郭子仪就同李光弼共同破贼,没有一丝一毫的猜疑。 。

3. 开头是郭子仪初与李光的文言文的启示

初与李光弼①俱为

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子仪趋堂下,所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

即荐之为

⑤,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李光弼(bì):唐朝人, 平安“

”的主要将领。②牙将:

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④贷:宽恕。⑤

:古代官名,

数州军事。

最初和李光弼都是

但是相互看不起。即使是坐在一张席上也相互不说话。后来郭子仪代替了

做将军,李光弼害怕被杀掉,就跪下请求说:“我死了也心甘情愿,但是请饶过我的妻子。”郭子仪走到堂下,握住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混乱主上受辱,非要你来安定不可,我怎么敢怀有

呢?”于是李光弼就痛哭流涕相互用

勉励,李光弼就被推荐做了

于是两人就一起平定了叛乱,没有一丝的猜忌。

4. 阅读下文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

(4分)(1)都,全。(2分)(2)平定、安定、安稳。

(2分)小题2:C(3分)小题3:(2分) 恐见诛小题4:不计前嫌、公而忘私、顾全大局(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答到其中两点得3分,答到其中一点得2分。)

(3分) 小题1:试题分析:先疏通短文,了解内容,根据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再根据自己所学积累判断字词含义,注意“俱”与“具”的区别。小题2:试题分析:先观察各译句的区别所在,再根据文意和掌握的古汉语知识理解原句,与各项比较。

本句是倒装句,“涕”是眼泪的意思,故C正确。小题3:试题分析:疏通文意,抓住李光弼与郭子仪的行为描写谷贱伤农,根据短文中的情节理解人物,回答问题。

小题4:试题分析:抓住文中对李光弼的言行描写,从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概括人物形象。 。

5. 公而忘私文言文翻译

公而忘私文言文翻译各位是文言文哦,开头是郭子仪初与。

最后是无纤毫猜忌,快呀,~~~~~~~~~~~~~~~~~~~~~~~~~~~~~~~~~展开我来答xiao_dong_dongLV.7 2017-11-22聊聊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

后子仪代思顺为将,老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

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6. 郭子仪不徇私情文言文翻译

郭子仪待人忠厚,治军宽严皆宜。他毫不嫉贤妒能,而善于发现使用人才,唯能是举。跟他一起参加平叛斗争的,有数10名武将被封王侯,有60多人成了唐朝高级官员,执掌军国大事。如名将李光弼,平叛初期,只是郭子仪手下的左兵马使。当朝廷要选一良将出井陉,定河北时,尽管李对郭当时有误解,多存戒心。但郭子仪仍然力荐光弼,使李能够充分发挥军事才能,独当一面,屡建奇功,被提拔为河东节度使,最终发展起同郭子仪齐名的一支平叛劲旅。而对为非作歹之人,郭子仪不徇私情迁就其过。当他调离朔方军后,旧部王元振自恃有功,造谣惑众,擅杀主帅自立,朝廷慑于时势而默认。一时各军效仿者多起,河中、太原等地。郭子仪领命回到军中,敢于伸张正义,不念旧情,将王元振等作乱者处死。由于他公明执法,各军也纷纷***了不轨之徒,从而保障了平叛、削藩战争的顺利进行。

欢迎***纳 希望帮到你

7. 公而忘私 文言文答案

公而忘私 词目 公而忘私

发音 gōng ér wàng sī

释义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示例 这两位同学的破釜沉舟,~的勇气,是使我私心佩服的,(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文言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①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⑤。”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解释: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光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君主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①俱:都 ②牙将:副将 ③不想能:互相看不起 ④贷:宽恕 ⑤妻子:妻子女儿

1. 公而忘私文言文翻译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老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2. 公而忘私文言文翻译

公而忘私文言文翻译各位是文言文哦,开头是郭子仪初与。

最后是无纤毫猜忌,快呀,~~~~~~~~~~~~~~~~~~~~~~~~~~~~~~~~~展开我来答xiao_dong_dongLV.7 2017-11-22聊聊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

后子仪代思顺为将,老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

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3. 公而忘私 文言文答案

公而忘私 词目 公而忘私

发音 gōng ér wàng sī

释义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示例 这两位同学的破釜沉舟,~的勇气,是使我私心佩服的,(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文言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①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⑤。”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解释: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光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君主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①俱:都 ②牙将:副将 ③不想能:互相看不起 ④贷:宽恕 ⑤妻子:妻子女儿

4. 文言文 公而忘私

词目 公而忘私 发音 gōng ér wàng sī 释义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示例 这两位同学的破釜沉舟,~的勇气,是使我私心佩服的,(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文言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①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

后子仪代思顺为将,老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⑤。”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解释: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