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洋洋甚自得也的翻译_意气洋洋自若的洋洋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6-17 0
  1. 史记管晏列传原文及翻译
  2.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3. 文言文《晏平仲御妻》翻译成现代文
  4. 文言文晏子仆御
  5. 《御妻逊夫》文言文译文
  6. <史记 管晏列传>的翻译"晏平仲婴者,莱之...余虽为之执鞭..."(共4段)

形容自满自得的样子。

意气洋洋的简介如下:

成语出处,汉·刘向《列女传·齐相御妻》:“齐相晏子仆御之妻也。号曰命妇。晏子将出,命妇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宋·俞文豹《吹剑四录》:今时晚生晚辈,头角撑狞,稍能自振,则意气洋洋。

意气洋洋甚自得也的翻译_意气洋洋自若的洋洋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三朝相国晏婴身居高位,但十分谦恭,而他的车夫却认为自己能替相国驾车十分得意扬扬。车夫的妻子见了就告诫车夫,应该向晏婴学习,车夫从此变得很谦逊起来,晏婴认为他知错能改就把他推荐给齐景公,被封为大夫。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得意时。示例陛下岂不闻晏平仲为齐相,人都道乘车相忧心悄悄,御车吏意气洋洋。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四折。

造句:遇见小雪以前,他一想到为朝廷挂帅出征就意气洋洋,兴奋不已;长子礼贵少年考中秀才,意气洋洋曾立志成为夏国进士,只是连续三届也再没报希望了,回到老宅经营起了族中的酒楼,人送外号温秀才;张巡临死时,面不改色,意气洋洋,真是视死如归。

史记管晏列传原文及翻译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管晏列传》原文:

作者司马迁?朝代汉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

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

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丝绸衣服。

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

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

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

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

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

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创作背景:

《管晏列传》选自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卷六十二、列传第二,是春秋中后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司马迁略去了二人的主要事迹,而“论其轶事”。

文章着重选取了管鲍之交、晏婴推荐越石父和作者的故事,娓娓动人,天然成趣,于细微处见精神,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爱憎。作者惨遭李陵之祸身受腐刑,平生所交不为一言,故写管鲍之交,写晏婴赎越石父,无不是借题发挥。来抒发自己的胸怀。

太史遭受宫刑,不能赎罪,朋友没有救援,所以写这传,寄意独深,***如当时有知道管仲的鲍叔牙知道的,有人可以鼓励你解围,有知道越石夫的晏子知道的,也可以援助法代赎。有鲍叔牙了解人,与驾车所欣慕,情感表现都推辞了。

文言文《晏平仲御妻》翻译成现代文

管晏列传

司马迁 〔两汉〕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也为他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注释

1、匡:纠正、匡正。

2、事:为......服务。

3、进:推荐。

4、九:多次。

5、贾:做生意、做买卖。

6、召忽:人名。

赏析

这是管仲、晏婴两位大政治家的合传。在这篇列传中,作者对他们***取了赞美和褒扬的态度。管仲相齐,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他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晏婴事齐三世,节俭力行,严于律己,三世显名于诸候。二人虽隔百余年,但他们都是齐人,都是名相,又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故合传为一。

本文通过鲍叔和晏子知贤、荐贤和让贤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说明了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管仲其人,经商多分财利,谋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鲍叔却不认为他贪、愚、不肖、怯和***。反而从囚禁中把他解放出来,并推荐给桓公,使之有机会一展才能。晏子贵为国相,却以石父为知己,即使他在囚禁中,也要迫不及待地解放他,尊重他。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只要知过自改,便予以提拔,荐为大夫。司马迁极力赞美鲍叔和晏子,正是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赞语中说:“***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此实乃本传之真意。

文言文晏子仆御

译文

齐国丞相晏子的马车夫后来成为大夫,他的妻子号为“命妇”。晏子外出的时候,妻子看见丈夫出车时头顶撑着大车篷,赶着四匹大马,得意洋洋。

回去后, 妻子说:“你那种卑贱的样子,真合适呀!”丈夫说:“为何?”妻子说:“我看见晏子身长不到三尺,当齐国的宰相,在诸侯间声名显赫,但是他很谦恭,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再看你,身长八尺,是个马车夫,还得意洋洋的,很满足。不就是个马车夫吗,值得吗!没志气!我要离开你了。”

丈夫听了,不觉羞惭满面,深深谢过道:“我从此改悔,怎么样? ” 妻子说:“ 只要有晏子一样的智慧,再加上你的相貌,能努力行仁义之道,侍奉明主,一定能够扬名的。一个人以具有仁义的品德为荣,宁肯为此接受贫贱,决不因徒有富贵的虚名而骄傲。” 丈夫深感惭愧,从此谦虚做人。

晏子看见车夫的变化觉得奇怪,于是询问原因,车夫以实情相告。 晏子认为马车夫能接受规劝,改正缺点,是个贤德的人,就把他推荐给齐景公,使之当上了大夫,他的妻子也成了“命妇”。

凡能成大事者,都是虚怀若谷的人,都是能够广泛地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的人,听取老师和朋友的意见,也听取妻子的意见。 一个人应当,向着善的方向,光明的方向前进 。

颂词:仆御的妻子,能够匡正丈夫胸无大志,洋洋自得的毛病。其丈夫善于听取批评意见,加以改正,努力学习,受到晏子的赏识,最后当上了大夫。?

原文

齐相晏子仆御之妻也。号曰命妇。 晏子将出。命妇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

既归,其妻曰:“宜矣,子之卑且贱也。” 夫曰:“何也?”妻曰:“晏子长不满三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吾从门间观其志气,恂恂自下,思念深矣。今子身长八尺,乃为之仆御耳,然子之意洋洋若自足者。妾是以去也。”

其夫谢曰:“请自改何如?”妻曰:“是怀晏子之智,而加以八尺之长也。夫躬仁义,事明主,其名必扬矣。且吾闻宁荣于义而贱,不虚骄以贵。”于是其夫乃深自责,学道谦逊,常若不足。

晏子怪而问其故,具以实对。于是晏子贤其能纳善自改,升诸景公,以为大夫,显其妻以为命妇。君子谓命妇知善。故贤人之所以成者,其道博矣,非特师傅、朋友相与切磋也,妃匹亦居多焉。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当常向为其善也。

颂曰:齐相御妻,匡夫以道,明言骄恭,恂恂自效,夫改易行,学问靡已,晏子升之,列于君子。

扩展资料:

该文出自《后汉书·列女传·齐相御妻》,西汉刘向所作。

图书对后世的影响?

《列女传》记载了某些妇女的嘉言懿行,对通才卓识、奇节异行的女子进行歌颂,展示从古至汉女性风***,封建统治阶级以之作为衡量女性行为的准则。

《列女传》是儒家对妇女的看法,其中有些所赞扬的内容在现代人看来是对妇女的不公平待遇。该书对后世影响极大,有些故事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如孟母三迁即出自此书。

刘向最初写此书的原意是对上古红颜祸水如妲己、褒姒等秽乱宫廷种种恶行而借题发挥讽喻上听的。《列女传》也写很多美德妇女,但都是为了衬托恶妇而作。

后人多有仿制《列女传》的作品, 仅母仪传就记载了30余人,赞扬妇女美德大多数都把注意力放在贞烈上面。民间讽刺女子行为之不梗,常说“不读烈女传,不晓妇经”,把“列”解为“烈”,于是后人只知“烈女传”,而不知“列女传”,实为大谬。

“列女”的意思就是“诸女”之意,刘向当初是写诸多女子,有美德有恶行,主旨并不在贞节烈女,相反,倒是拿贞节烈女作为陪衬。后世特别是宋明理学盛行,大肆提倡节烈贞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改编刘向的《列女传》就大行其道,“列女”遂成为“烈女”,此乃历史向世人开了个玩笑耳。

百度百科-列女传

《御妻逊夫》文言文译文

1. 文言文《晏子仆御》翻译

一、译文:晏子是齐国的宰相,有一天坐车出门。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为晏子的车夫,头顶上撑着大车篷,用鞭子赶着四匹大马,意气风发,十分得意。车夫不久后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请求离开。

车夫问其原因,他的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诸侯国中都很显赫。现在我看他,深谋远虑,自己却总是很谦虚的样子。如今你身高八尺,却只是个车夫,然而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这就是我要离开你的原因。”从这件事后,车夫常常抑制自己的骄态,谦虚退让。晏子对此感到奇怪便询问车夫,车夫如实回答,于是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二、原文:节选自 西汉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扩展资料

一、人物介绍

晏婴(?—前500年),姬姓(一说子姓),晏氏,字仲,谥“平”,史称“晏子”,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齐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婴去世。其思想和轶事典故多见于《晏子春秋》。

二、《史记·管晏列传》

《管晏列传》选自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卷六十二、列传第二,是春秋中后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 司马迁略去了二人的主要事迹,而“论其轶事”。文章着重选取了管鲍之交、晏婴推荐越石父和作者的故事,娓娓动人,天然成趣,于细微处见精神,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爱憎。作者惨遭李陵之祸身受腐刑,平生所交不为一言,故写管鲍之交,写晏婴赎越石父,无不是借题发挥。来抒发自己的胸怀。

2. 晏子仆御的意思

(原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者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以是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译文)晏子担任齐国宰相的时候,有次出门,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替国相驾车,车上有着遮蔽阳光和雨的伞,用鞭子赶着四匹(高大的)马,神情得意的样子,自以为了不起.不久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与他离婚.丈夫问她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做了齐国的国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志向远大和深谋远虑,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然而你的样子,好像还很满足.因此我要求离开你.” 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抑制自己的骄态,保持谦卑.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于是)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本文以生动的事例向人们昭示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文章既肯定了马车夫知错能改、从善如流的可贵精神,又赞美了晏子乐于助人、与人为善,懂得发现人的优点的高尚情操.。

3. 晏子仆御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要原文和译文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用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大字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存为大夫.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4. 文言文‘朱买臣传’‘日喻’‘晏子仆御’的翻译

朱买臣传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家穷,喜欢读书,不管理产业,经常砍柴卖来维持生计。担着柴,边走边读书。他的妻子也担着柴跟随着,屡次阻止朱买臣在途中唱歌,但朱买臣声音唱得更大。他的妻子认为这是羞耻的事情,请求离他而去。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一定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等我富贵之后再报答你。”妻子愤怒地说“像你这种人,终究要饿死在沟壑中,怎能富贵?”朱买臣不能挽留他,只好任凭她离去。之后,朱买臣一个在道路上边走边唱,背着柴在墓间行走。他的前妻和丈夫都去上坟,看到朱买臣又冷又饿,召唤给他饭吃。过了几年,朱买臣跟随上报帐本的官员押送行李车到长安。到皇宫上送奏折久未回答,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粮食也用完了,上计吏的兵卒轮流送给他吃的东西。正赶上他的同县人严助受皇帝宠幸,严助向皇帝推荐了朱买臣。召见之后,被授予会稽太守。朱买臣于是乘坐驿站的车马离去。会稽的官员听说太守将到,征召百姓修整道路。县府官员都来迎送,车辆有一百多乘。到了吴界,朱买臣看见他的前妻及丈夫在修路,就停下车,叫后面的车子载上他们到太守府并安置在园中,供给食物。过了一个月,他的妻子上吊而死。朱买臣给她丈夫银两,让他安葬。

日喻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敲打铜盘的声音,把发出声音的铜盘当作太阳。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盘、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晏子仆御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是国相的马车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洋洋自得,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做了齐国的相国,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此才要求离开你。”

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保持谦卑。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史记 管晏列传>的翻译"晏平仲婴者,莱之...余虽为之执鞭..."(共4段)

1. 御妻逊夫 翻译

译文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

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坐在宽大的伞盖下面,用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非常得意。后来丈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要求离去,车夫问她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身为齐国宰相,名扬诸侯,刚才我看见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

如今你身高八尺,不过替人当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离去。”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

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原文御妻逊夫晏子为齐相,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志念:意志)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抑损:谦退、谦逊)。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2. 御妻逊夫 翻译

译文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坐在宽大的伞盖下面,用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非常得意。后来丈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要求离去,车夫问她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身为齐国宰相,名扬诸侯,刚才我看见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如今你身高八尺,不过替人当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离去。”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原文

御妻逊夫

晏子为齐相,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志念:意志)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抑损:谦退、谦逊)。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3. 文言文《晏平仲御妻》翻译成现代文

原文:

晏子为齐相, 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卿,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损抑。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翻译:

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十分得意。

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大夫。

4. 文言文翻译

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做了齐国的相国,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

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5. "晏子为其相.晏子荐以为大夫"的译文就是关于这篇文言文的译文,

原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阔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译文:晏子做齐相的时候,有一次出门,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抱着大伞盖的柄,扬鞭驱马,意气扬扬,很是自我满足.回家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丈夫问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相,名声显赫于诸侯.今天我看他出门,见他思虑非常深远,总是态度谦和.现在你身长八尺,却做了人家仆从和车夫,但是你的意气自感满足了.我因为这才要求离开你.”后来,丈夫便自觉地控制自己.晏子感到奇怪,便问车夫,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6. 文言文翻译:御者之妻

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

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十分得意。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

今天,我看他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

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大夫。

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十分得意。

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

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

7. 王欢耽学的文言文译文如题,这篇古文的译文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王欢字君厚,是乐陵(这个地方的)人.安于贫困的现状而喜欢学习.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不经营自己家的产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中的句子.虽然家中没有一斗米的储蓄,心意却一如既往.他的妻子担心这件事,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他的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坚守他的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译文: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

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能扬眉吐气。当我在囚禁之中时候,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觉得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让我在囚禁之中”晏子便请他进屋并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

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管晏列传》选自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卷六十二、列传第二,是春秋中后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的合传。?

译文: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太史遭受宫刑,不能赎罪,朋友没有救援,所以写这传,寄意独深,***如当时有知道管仲的鲍叔牙知道的,有人可以鼓励你解围,有知道越石夫的晏子知道的,也可以援助法代赎。有鲍叔牙了解人,与驾车所欣慕,情感表现都推辞了。

作品赏析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对他们***取了赞美和褒扬的态度。管仲相齐,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他内政、外交功名垂著,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晏婴事齐三世,节俭力行,严于律己,三世显名于诸候。二人虽隔百余年,但他们都是齐人,都是名相,又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故合传为一。

司马迁描写这两位春秋中后期齐国国相,能抓住其特点,并选取典型细节加以生动地表现,如写管仲,着重写其同鲍叔牙的交往,以及任政相齐、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谋略,写晏婴则通过对重用越石父和御者的典型事例的详细叙述来突出其“贤”。

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比如对管、鲍之间的真挚友谊及晏子任用御者缘起的叙述极为详细,而对管仲生活的奢侈等不太重要的方面则一笔带过。传记之末“太史公曰”以后的简短议论与评价更是深化了对管、鲍二人的认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成为五霸之一,晏婴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使齐“三世显名于诸侯”。并在出使楚国后得到重要的关注。重要的是,在本文所记的轶事中,都分明贯穿了一个“知”字。管仲的“任政相齐”,是仗仰于鲍叔牙的知人善任;写晏婴的赎贤、荐贤,则更是他知人爱才,礼贤下士的必然结果。

百度百科--管晏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