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之的之是什么意思,中冓之言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01 0
  1. 一首讽刺统治阶级*乱的诗——《诗经》之《鄘风·墙有茨》
  2. 中字的开头四字成语

中字开头四字词:

中流砥柱: 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中西合璧: 合璧:圆形有孔的玉叫璧,半圆形的叫半璧,两个半璧合成一个圆叫“合璧”。比喻中国和外国的好东西合到一块。

中之的之是什么意思,中冓之言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原逐鹿: 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中流一壶: 壶:指瓠类,系之可以不沉。比喻珍贵难得。

中流底柱: 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同“中流砥柱”。

中道而废: 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中心摇摇: 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安。形容心神恍惚,难以自持。

中流击楫: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中冓之言: 中冓:内室。内室的私房话。也指有伤风化的丑话。

中馈犹虚: 指没有妻子。

中立不倚: 倚:偏。保持中立,不偏不倚。

中河失舟,一壶千金: 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珍贵。

中风狂走: 中风:像中了邪一样;狂走:发狂般奔跑。形容举止失常,放纵癫狂

中流击枻: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一首讽刺统治阶级*乱的诗——《诗经》之《鄘风·墙有茨》

这首诗讲的是贵族们的宫廷丑闻,进一步讲,是之前讲过的卫宣公劫娶儿子媳妇的丑行的后续。宣公死后,公子朔如愿以偿当上了国君,他就是卫惠公。可因为他曾经参与谋害太子伋和公子朔,引起太子伋的老师右公子职和公子朔的老师左公子泄的不满,二人纠结党徒,把卫惠公赶了出去。

可齐国这个时候站出来给卫惠公撑腰,想出了一个馊主意,非要把宣姜嫁给公子顽(卫宣公之子,《史记》说是太子伋的弟弟。)这样,虽然保住了卫惠公的君位,可又犯下了**的错误。宣姜以前被迫嫁给老公公,现在又被迫嫁给小叔子,卫国人对这一桩丑闻,十分不齿。

《毛诗序》认为,这首诗讲的正是这桩丑闻,大学者朱熹也认同此观点。不过,也有人将其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家丑不可外扬”,劝诫世人不要去别人的私生活说长道短。流沙河先生也认为,诗中提到的,只是夫妻之间调情的话,而听到的人没有公德,对其进行大肆宣扬,本来只是闺房之乐,传出去就成了丑闻。因此,不一定非要把本诗跟某些历史丑闻相联系,还是将其理解为一般的“家丑不可外扬”更合适。

第一节,“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墙上长满了蒺藜,轻易不可扫掉。床帏间说了私房话,轻易不能对外提起。如果真大说出来,那就可太难堪了。

茨(cí),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刺;也有说是用来防止土墙被日晒雨淋的茅草。埽(sǎo),同‘’扫‘’,扫除。中冓(gòu):内室,宫中龌龊之事。道,说。

诗以墙有茨起兴,讲到床帏之间夫妻说的话,不应当被到处传播。因为这属于私生活范围内的事情,如果传播出去,本来可能是夫妻之间的小情趣,出去保不齐就变了味道。

第二节,“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墙上长满了蒺藜,轻易不可除掉。床帏间说了私房话,轻易不能细说。如果真的要细说,那闲话就会疯长。

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除不掉。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没法详细说。如果真要说详细,那话说来可长啦。

所,若。襄,除去,扫除。详:一说详细之意;另一说,借作“扬”,传扬之意。长(),生长,也就是俗话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流言蜚语一旦生了翅膀,那很快就会变得尽人皆知。

第三节,“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墙上长满了蒺藜,轻易不可(除掉)捆起来。床帏间说了私房话,轻易不能宣扬。如果真的要宣扬,那就回变成(对当事人)的侮辱。

束,捆走,这里是打扫干净的意思。读,宣扬。

第二、三节,同第一节相近,都是以反复叮咛的语气,劝说世人不要传播夫妻床帏之间的话。这种谆谆告诫,更多的是从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来说的,提醒别人注意公德和私德之间的差别。如果是宣扬卫宣公的秽行,应当不至于是这种语气。

诗经专题第46篇,总第046篇。

中字的开头四字成语

自古以来老百姓最津津乐道的问题就是统治者的私生活,不管是那些卫道士,还是吃瓜群众,有事没事,只要聚在一起就会讨论这些问题。哪个国君的公子长得丑啦,哪个公子妃虽然漂亮但是喜欢抛媚眼啦,哪个孩子不像他老爹啦,诸如此类的说法是不胜枚举,但是不可否认,民间传说虽然有一定的夸张和虚构的成分,但是只要仔细的剖析,其核心却一定是真实的。这首诗就是写了这样一个八卦。

《鄘风·墙有茨》 是出自诗经的一首诗,一般认为是写的卫国的宫廷秘事,啥秘事呢?不用说,肯定跟男女关系有关,也只有这类事情最能引起全民狂欢,你看甚至还被写进了流行歌曲里,《诗经》里的诗都是当时的民歌,配合着曲调唱出来的,那可不就是流行歌曲了嘛。

据说卫国有一个国君叫做卫宣公,他的儿子伋长大成人,准备娶媳妇了,于是他就给儿子从齐国找了一个媳妇,等到这个儿媳妇来到卫国之后,卫宣公一看,我去,腿都挪不动了,惊为天人,为啥?因为这个儿媳妇长得实在是太漂亮了,卫宣公一时没控制住自己,就把这个原来是要嫁给儿子的女人占为己有了,这个女人就是卫宣姜。

啥?儿子啥反应?

没啥反应,一头黑线,回去画圈圈诅咒老爹去了。没办法,谁让人家是国君呢,这个国家里就他最大,他说啥就是啥吧,胳膊拧不过大腿,白吃亏吧。

可是事情不会就这么结束的,等到有一天卫宣公年老体衰,两腿一蹬,一命呜呼了,留下了一对孤儿寡母在世上,真是可怜。后来这生下来的儿子继位,就是卫惠公。

这个时候齐国跳出来了。齐国是卫宣姜的娘家啊,他出来提这个女儿说话了,我们姑娘年纪轻轻的嫁到卫国,本来是要嫁给公子伋,可是那个却被那个色鬼老国君给霸占了,我们的心里十分的不爽,但是人家是国君,而且女儿也已经嫁了过去,我们也没办法。现在这个老色鬼死了,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女儿受苦,这样吧,我们来做主,这个女儿还是跟了公子伋吧。可是只能私下里来往,毕竟卫宣姜的身份是***,不能太张扬了。

于是卫宣姜就跟公子伋私下里来来往往,就是私通了。

纸总是包不住火的,时间一长,老百姓就都知道了这事,于是就写出了这首歌。

墙有茨 (cí) ,不可扫也。

“茨”,蒺藜,有刺,人不敢碰,怕扎手。

好好的围墙,不知道怎么的,居然就长出了蒺藜。以前的墙都是土砌的,长的蒺藜那肯定是从墙壁里头钻出来的呀,如果把蒺藜***清扫干净了,那势必要把墙壁给破坏掉了,所以为了墙壁的完好还是不能扫。

这其实是令人很为难,扫又不能扫,看着又闹心,这多令人生气。

中冓 (gòu ) 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中冓”,房屋里面,屋子里,宫廷里。

“所”,若,如果。

这宫廷里面说的话,简直就说不出口,如果说出口了,那就是我们卫国的丑事啊。

“中冓之言”,公子伋和卫宣姜在屋子里说的话,啥话?在床上耳鬓厮磨说的悄悄话。

其实大家伙心里都知道是咋回事,但是这种事不能说来,还是那个时候人脸皮薄,你看现在网上啥事都有,吃瓜群众从来不担心没有瓜吃。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襄”,除去,扫除。

这围墙长出了蒺藜,还扎手,还不美观,扫又不能扫,这搁到人们眼里看着实在是糟心的事情。

宫廷里的事情传的整个国家都知道了,如果外人问起,还真实不能详细的说出来,要是说出来,那都是不好听的话,还是不说了。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围墙上长出了蒺藜,不能把它捆起来。宫廷里发生的事情,不能到处去说,如果说了,那可真是对我们卫国的一种侮辱啊。

全诗三章,一唱三叹,很容易记忆,老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又好记,又把事情表达了,吃着瓜唱着歌啥事情也不耽误。

全诗如下: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来源网络

中字的开头四字成语 :

中流砥柱、

中西合璧、

中庸之道、

中饱私囊、

中道而废、

中天婺焕、

中心如噎、

中郎有女、

中江举帆、

中留不报、

中馈乏人、

中心是悼、

中天之世、

中石没矢、

中正无私、

中馈犹虚、

中流击楫、

中心摇摇、

中规中矩、

中心藏之、

中流一壶、

中立不倚、

中情烈烈、

中正无邪、

中馈之思、

中风狂走、

中冓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