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天道,万物自然_顺应天道,万物自然作文800字

tamoadmin 成语故事 2024-06-18 0
  1. 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哪四句?
  2. 天道无情,人该顺应天道还是逆天而行呢?
  3. 走进青藤沟(程远洋)
  4.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当代有何发展和创新理念?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总体意思是君子要懂得顺应天道,懂得承载包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语出自周代姬昌所著的《周易》。这句话直译为天道的运行是最健朗的,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使自己变得强壮,生生不息;而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在提醒做学问的人,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不可懒惰成性。人生于天地之间,当然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而不是脱离事物的发展规律,让君子只知道埋头苦干。而如果你是君子,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是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容的。大地能吸收阳光滋润万物,君子也应拥有像大地一样的胸怀,增厚美德,以身作则。

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哪四句?

折磨皆因心生,你为何不将其看成历练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万物发展,皆因顺其自然是对物不对事的,人生得失一切还的靠自己去拼去搏之后才能见分晓,要相信,没有永远的失败,也不会有恒久的成功

天道无情,人该顺应天道还是逆天而行呢?

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是:顺应天道,以“有为”入世,以“无为”修心,方有身处红尘的清静。

顺应天道,万物自然_顺应天道,万物自然作文8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其名篇《庄子·人间世》的名句也展现了这种:《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地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

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因为他的自由精神所以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官,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庄子主张人之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政治思想上庄子不主张推崇古代的圣贤,他认为万物平等,不应该将人划分等级,出现君臣百姓的阶级之别。庄子还反对“人为”的追求,他主张清静无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自然就会出现至德之世。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体上继承了老子的体系,并在此之上增加了自己的观点理论。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就是对宇宙的本源阐述。在老子“人法自然”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天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道”的自然规律是无边***的,冥冥之中没有操纵万物的主宰,万物都是自生自养,在天地中自然演化。

走进青藤沟(程远洋)

看到这个提问,我就会想,你把天道无情和顺、逆天道联系在一起,是要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回答?我倒是觉得单从天道无情这句话来看,天地自然孕育万物,不掺杂任何情感于其间,顺随着一定的自然规律而衍化运行。本来么,自然界本就是物质构成的,没听说过北京玉泉山上的红枫爱上海南岛的不老松结果不顾黑山老妖的反对依然私奔的。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情,所以说天道无情。下半句说的是人,人就合物不同了。人是有生有死有爱有欲的生灵。人这样的生灵生于天地间,怎样和自然相处就是您提到的顺逆问题。我个人认为人生与天地间应该心存敬畏。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和谐融洽的生于这片生我养我的空间上。因为懂得敬畏,心存感激,人类乃至众生才能于无情的自然界中长期生长繁衍下去。对吗?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当代有何发展和创新理念?

青藤沟是秦巴山区腹地一个毫不起眼再普通不过的小小村落,国家地图上找不见,甚至地图软件上也没有标注。十年前机缘巧合,我随着地质普查的朋友来到了那里,在那里小住过,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现在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从古都西安出发,朝安康方向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约三百公里来到一处宽阔的山脚,再绕着崎岖的小路上升到半山腰,有一个只容一人通过的小拗口,翻过犬牙交错的小拗口,顺着石阶走去便到了青藤沟。

这是群山环抱中的一个幽静之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苍劲挺拔的水竹,如同整装待发奔赴战场的士兵的队列,呈扇形分布在山口,水竹粗细约茶杯口大小,通体苍翠碧绿,细长的竹叶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粼粼的金光,地上撒满了斑驳的光影。这片竹林是青藤沟的第一道风景线,一道天然的屏障,一道绿色环保的屏风。穿过竹林,豁然开朗,约有几百亩地的村落尽收眼底,显然是一个封闭的小盆地。较平整的耕地面积占了整个村落的三分之二多,村口直到山脚都是大小不等的各种形状的稻田,有长方形,有正方形,有菱形,有不规则形,根据地势高低沟渠走向自然而然形成。正是稻花飘香时节,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山谷,一阵微风吹过,花香更浓郁了,直捣人的心房。稻田里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有的在清理沟渠的淤泥,有的在捕捉野生的泥鳅、黄鳝、螃蟹,几个小姑娘背着猪草蹦跳的走在田埂上,几个孩童在稻田里你追我赶地扑蝴蝶,还有几个吸着旱烟的老农在稻田边看着长势喜人的稻子,发出啧啧的赞叹,露出了喜悦的笑。活脱脱一幅天然的五彩缤纷的油画,一派恬淡的田园风光令人陶醉。不由让人想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这些美好的生活劳动场景。走过稻田中央的窄窄的畔垄,到了山脚看到沿着山势错落有致呈弧形铺排开来的房子,是一户户勤劳的秦巴人家。他们的祖先来自南方,早年间为了避免一场官司,躲避灾祸,流落在这里。当先祖踏进青藤沟,看到这里漫山的藤条,诺大一块平地,更重要的是有好几个丰富的水源。这个理想的落脚地是上天赐给他们最好的礼物,于是他们就在此安营扎寨,繁衍生息。这里山势较平缓,山体是苍苍莽莽峥嵘硬朗的花岗岩,一层一层的肌理很致密,即使百年不遇的暴雨也没有发生过滑坡泥石流。这里四面环山,冬天由于层层山峦的阻隔,凛冽的寒风吹不进来,不觉得太冷,夏天由于海拔较高,山里的植被葳蕤,太阳一落山,白天的暑气便被大山收了,不觉得太热。过去山上的藤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编成各种筐子、篮子、提笼、藤椅、藤箱等生活用具,还可以编织成藤网,做为藤桥架在小河之上。村子显眼的位置是村委会广场,一颗千年榔树矗立在这里,像一个巨大的华盖覆盖了整个广场的上空,这棵树三个人合拢才能抱住,树干直冲云霄,根部盘根错节,树身树瘤满布,树皮粗糙龟裂,树枝虬劲有力,树叶层层叠叠,婆娑作响,像一位历经了风霜雪雨的老人,看惯了白云苍狗、云卷云舒,见证了青藤沟的沧桑岁月,也见证了青藤沟人的悲欢离合。树根两边各有一个约三米长油光锃亮的青石板,这两块青石板是人们劳作之余休憩、纳凉或闲聊的场所,是信息集散地、发布地,也是 情感 交流中心。

他们深知土地是赖以生存的***,是安身立命之本。他们珍惜每分土地,珍惜到了血液里,他们疼爱毎寸土地,爱到了骨子里。每块地甚至巴掌大一块都精耕细作利用到了极致,平缓的地种上了主粮,坡度不是很大的地种上了杂粮。家家都有菜园,在房前屋后,都是主人一镐一锄经年累月开垦而成,菜园随着时令的更迭而种上了各种蔬菜瓜果,诸如阳藿姜、魔芋、南瓜、红薯、芋头等等,你仔细走走会发现房屋起的坎子的石头缝间也洒下了韭菜种,顽强地生长着一丛一丛丰腴饱满的红根韭菜。他们给蔬菜施绿色环保的农家肥,山里湿度也大,蔬菜生长的极好,鲜嫩水灵绿汪汪的,不像城里的蔬菜干巴巴的像严霜打了似的没精神。山里人很勤劳,一有空就上山***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板栗、猕猴桃等山珍野果,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吃食。他们也上山***挖山药、辛夷花、猪苓、土黄连、连翘、黄姜、山茱萸等中药材,小病小灾靠这些中药材就解决了,也换钱贴补家用。山上有野猪、麂子、猪獾子、黄羊、野鹿等野生动物,过去是他们***的对象,现在随着国家禁猎政策的深入人心,野生动物多起来了,有时下山来损毁庄稼、祸害家畜家禽,人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吓唬驱赶,谁叫他们是保护动物呢,当然这种情况下***有一定的补贴。这里家家户户都养着一头或两头土猪,每到寒冬腊月都把养了一年的猪杀掉,做成腊肉,作为一整年的享用。冬闲家家也吊起了酒,有杆杆酒、包谷酒、拐枣酒、柿子酒等,整个冬天芬芳的酒香漂浮在山谷的角角落落,也溶进了人们的心里。

由于山里平地稀缺,青藤沟的房屋都是在砌起的高高的坎子上盖的,鳞次栉比的墙头,青黛色的屋瓦,雪白的墙壁,一看便知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大多是三间正屋,两间偏房,正屋是居住的场所,偏房一个是厨房,一个是火房。***的青石铺就了通向每家每户的路,我走进了离榔树最近的一户人家,这户人家门前有两棵碗口粗的桂花树,是月月桂,顾名思义每月都开花,淡**的小花缀满了枝头,一缕缕、一丝丝的幽香飘进了人的鼻腔,不由让人打了个激灵,沁人心脾。屋前的台阶上摆满了各种不知名的山花,都是主人从山里挖回来的。养花的器具不拘泥于成品花盆,变废为宝、就地取材的花盆各式各样,有菜油桶、废弃的瓦罐、空心砖、石头窝窝、猪槽等。一团一团的蜜蜂一会飞进花丛一会飞走了,抬头一看,厨房一侧靠近房顶的地方有一个木头支架,上面放着两个整个圆木做成的蜂箱,成群的蜜蜂飞出飞进,酿造着甜蜜的生活,这里的土蜂蜜一般一年才割一次,大多在国庆节前后割蜜,那时花期没过,蜜蜂还可以继续酿蜜并储存下来,以利蛰伏越冬。这家房前屋后各有一个菜园,菜园用整齐划一的竹芭围起来,热爱生活的主人给竹芭墙还设了一个小门,门上挂了个小木牌上写着“随手关门”,这简单的几个字,说明了这里民风淳朴,菜园谁都可以***摘,只要不糟蹋破坏。竹芭上爬满了绿色的豆角秧和**的南瓜花,一畦一畦的蔬菜绿油油的,让人惹眼。水是生命的源泉,山有多高,水有多长,这户人家的门前有淙淙的流水声,遁声而去,一股清泠泠的水从后山不紧不慢从容自然而来,水是用竹片连接起来的凹槽引下来的,是从山里的石头缝流出的,经过了层层渗透过滤,清甜甘冽。水量约拇指粗细,一年四季从不干枯,即使在大旱之年,也不断流。

左手是厨房,在昏暗的灯光下两个妇人围在灶前炒着刚从山上野生的茶树***摘回来的嫩绿嫩绿的鲜叶。一个在烧火,烧火很重要,火候掌握不好会影响茶叶的老嫩,也决定了茶叶的口感。另一个双手在铁锅里来回的抖动翻炒茶叶,不一会新茶的清香味道氤氲在空气中。有时也炒绞股蓝、连翘叶、白果叶。茶叶主要他们自己喝,也零零碎碎卖一点。厨房的一圈木梁上悬挂着一排排猪肉,天长日久的灶烟把猪肉熏制的颜色透亮发红,味道醇香浓厚,主人说用柏树叶熏制的味道最好。离灶头稍远的地方挂了一个有孔的竹编小笼,里面放着刚磨的一块块豆腐,让烟熏熏便成了金黄金黄风味独特的豆腐干。

右手是火房。大山里由于潮湿多雨,家家都有火房,这是秦巴山区传承下来的一个很重要的生活习俗,一个有显著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讲究的人家伙房和正房一样盖的结实,简易的火房,四周用柴草竹席围拢搭建,房顶覆盖着稻草。火房中央有一个半米见方的坑,周围青石砌成就是火塘,火塘是火房的灵魂,过去火塘终年烟雾缭绕,永不熄灭,火塘上方悬吊着一个被烟熏的黑黢黢的铁壶,用来烧水,当然火塘作用很多,除了烧水,也可以煮饭、取暖,甚至***光,也是聚会的场所。特别是在大雪纷飞白雪皑皑的冬日,相邀三五好友围着暖意融融的火塘吃着腊肉炒土豆片、凉拌春天存储的蕨菜竹笋,喝着滚烫醇香的头茬烧酒,是多么惬意的事呀!人在酒精的作用下,心扉是敞开的,言语也多了起来,谈论着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奇闻轶事,不论是达官显贵的丑闻甚或***故事,抑或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一个个离奇灵异***,讲者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听者忽而笑容满面、开怀大笑,忽而眉头紧锁、惊恐万状,让人如临其境,回味去穷。夜深了,大山万籁俱寂,湛蓝的天空悬挂着一轮满月,乳白色的月光静静地泻在大地上,流萤在山脚间忽闪忽灭,忽然一声刺耳的野鹿的嘶鸣划破了天际,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很晚了,才渐渐散去。就这样他们的故事在火塘边不断地讲述着,岁月在火塘边悄无声息的流逝。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进,人们也深刻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山和人的眼睛一样是需要好好保护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几年他们多半用山林间的速生树或死了的枯木烧火,火塘也不是终日点燃,有的人家甚至打掉了火塘。

走进堂屋,正中摆着一张八仙桌,八仙桌上摆着古朴的青瓷茶具,干净讲究的主人用绣着百合花的米白色盖布盖着。墙上挂着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彰显着这方人所特有的从农耕 社会 流传下来的所推崇的道德品质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八仙桌用当地的土漆漆的乌黑发亮。土漆也称大漆、国漆,当地人把乳白色的漆割下来,加入一种特殊的原料,熬制而成就成了黑色的成品。二千多年前战国的很多墓葬里出土了很多精美的漆器,仍保存完整,光亮如新,充分的说明了土漆悠久的 历史 及耐腐蚀的特点,作为国漆名副其实。如今土漆身价倍长,更是多种行业甚至军事方面不可多得的优质涂料。两边的卧室布置的很有江南特色,各有一个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两层古木床,床架上挂着白棉纱蚊帐,卧室也有一个和床很相配的衣柜。卧室都有两个门,后门通向了菜园和茂密的树林。

门前的榔树叶黄了又绿了,山里的花谢了又开了,灶台前的火燃了又熄了,人们一梦、一瞬、一恍惚、一回眸、一转身就是一辈子。生命是一场美丽的邂逅,缘起缘灭,当繁华落尽,绚烂归于平淡,望望来时的路,我们已走过了万水和千山,却错过了最美的风景。当下 社会 不是很流行“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样的话,其实最美的风景就在当下,就在眼前。青藤沟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何尝不是当下积极推崇的一种生活态度。

沉默的大山给青藤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方水土养育了这方人。他们顺应天道、万物自然,知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看淡了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人们生活的恬淡、安宁,温馨、从容。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 的变迁,青藤沟家家装了宽带,年轻人憧憬山外的世界,纷纷背起行囊,走南闯北,有的做起了大生意,在城市也混的风声水起,因为他们骨子里流淌着楚人聪明、活络、吃苦耐劳的基因。但无论走多远,飞多高,这里是他们的根,是剪不断、理还乱,永远萦绕在心头越发浓郁的乡愁。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

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将“自然”这个概念提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所谓“道法自然”,指得是“道”按照自然法则独立运行,而宇宙万物皆有超越人主观意志的运行规律。老子认为,自然法则不可违,人道必须顺应天道,人只能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诚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中国佛家提出“佛性”为万物之本原。宇宙万物的千差万别,都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本质仍是佛性的统一。而佛性的统一,就意味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中国早就有自己的“环境文化”。四千年前的夏朝,就规定春天不准砍伐树木,夏天不准***,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据气候节令,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鸟、***、砍伐树木、烧荒的时间;二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集刚刚发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兽,禁止毒杀鱼鳖。中国历朝历代,皆有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中国今天的环保事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环境文化是对世界环保理念的吸收和创新。

总体上看,“道家侧重于倡导‘天道主义’,儒家更注重‘人道主义’。天道与人道的互补合构,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大思维、大理念、大文化、大命题,充分体现了炎黄子民超时空、贯天地、通物我、保太和的大智大德。所以,‘天人合一’是儒道哲学所期许的宇宙生态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也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定‘天人合一’理念不仅是科学的宇宙观,而且是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学者李亦园将这种“天人合一”观念称作“致中和宇宙观”这种和谐生态观,可被视为中国生态主义思想演进过程中的“逻各斯中心”。

从深层内核看,环境问题是个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问题。“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境界。此一深层价值内核在今日中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具体到环太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其重大理论借鉴意义就在于促使我们考虑如何在通向基本现代化的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协调,营造太湖儿女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及其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是理想的社会发展模式,它“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在这种理想的社会发展模式中,“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真正的统一。

中国的儒、释、道三家,都十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他们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所生,互相依存,具有同根性、整体性和平等性。如《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儒家也因此倡导“仁民爱物”,如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称篇》),着意强调万物与人为同类(“与”),应当推己及物。理学的创始者之一程颢也说:“人与天地一物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同上,卷二),等等。汉儒以阴阳五行说大讲天人感应,其间附会于社会历史、政治、人事等方面者多为迷信之属,已经遭当时著名思想家王充尖锐而深刻批判(见《论衡》)。然其被吸收于医学中者,则成了中医重视自然环境对于人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的重要基础理论。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的破坏或失调,可以说是人得病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反之,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保证人的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体现于中医的治疗中,则无论是诊断还是处方,都首先参之以时令节气,乃至于严格到选择药材之产地产时。这种把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的观念,是完全符合事实的科学的理论。同时,这种观念也告诉人们,为了人类自身的健康,必须要全力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这在当今世界尤有其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此外,儒家还有许多关于合理利用自然***和节约消费的思想,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例如,荀况把“节用”与“御欲”联系起来,提出人们在生活消费中必须要有“长虑顾后”的观念,而不应当任人之欲。那种“不顾其后”,随意奢侈浪费的人,乃是一些“偷生浅知”之徒(见《荀子·荣辱》)。这是很有深远意义的见地。

佛教提倡“护生”,道家主张自然无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们都强调不为不恃,因任自然。这种对自然的态度,就其消极一面讲,诚如荀子所批评的,是为“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即忽视乃至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过,“因”的思想中并不完全只是消极的,它至少包含着这样两方面的合理因素:一是不以主观的好恶或意愿,随意地去违反或破坏自然及其规律,而遭自然界的报复;二是主动地去适应不断变化了的环境。在“因”的理论中,包含着“权变”和“因时而变”的思想,所以一些道家思想家就强调说:“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又说:“故忤而后合者,谓之知权;合而后忤者,谓之不知权 。不知权者,善反丑矣。”(《淮南子·汜论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起来与原来的环境不合,然却与变化了的环境相合,这叫做懂得权变;相反,就是不知权变。不知权变者,好事也会变成坏事。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时是畏惧;诚如荀子所描述的,人们靠天吃饭,只好“大天而思之”,“从天而颂之”。以后,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掌握了它的一些规律,于是就“骋能而化之”,“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然而,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一些人开始忘乎所以,漠然无视自然的力量,以为人类可以随心所欲去摆布自然,其结果就是使当今人类陷入日益严重恶化的生存环境之中。在今天这样一个新的时空环境中,人们似乎可以从一种新的意义上,去体会一下庄子说的“无以人灭天”(《庄子·秋水》)这句话,它也许对我们今天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所启发。

以上只是列举了很小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然而如能灵活地吸取其精神,反思我们今日对待自然的态度,那么对于缓解当前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状态,当会有所裨益。

儒家修身养性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一种与他人和社会群体和谐、协调的道德品格。儒家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等“推己及人”的精神,至今也还是值得倡导的一种个人品德和社会风尚。

不少人认为,东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忽视(或压制)个性和个人(自我)的权利、价值。这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和道理的。但问题亦并非如此简单。当我们冷静地、深入地思考时就会发现,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个人都是不可能离开他人和群体而存在的,自我只有在为他我、群体的奉献中,只有在得到他我和社会群体的认可时,才会突显出个人(自我)的存在和价值。因此,儒家的强调献身群体和社会,并非只是消极地否定自我,相反,如果我们能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其精神,那么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群体的奉献,正是实现自我价值、养成完美人格的正确途径。人们以崇敬仰慕之意,千年不绝地传颂着宋代名臣范仲淹的不朽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这里不正反映了人们对于那些能够把自己献身给社会群体利益的个人价值的高度肯定吗?不正反映了人们殷切期望社会涌现出更多的具有这种品德的人的心愿吗?

目前,不仅在东方,而且在西方,尤其是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里,一股学习禅佛教的热潮正在升起。许多西方的禅学研究者,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把禅看作是什么“东方神秘主义”了,他们开始注意和研究禅的各种教理与禅的根本精神之所在。学禅打坐不仅能治病健身,调解人体生理上的失衡(这只是禅的低层次上的了解和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信禅学禅的人来说,它能在相当的范围和程度上调解人们心理上的失衡。禅学从一个方面揭示了自我的本性,着重揭示了造成人生痛苦、烦恼的主观自我方面的原因,并且探求了如何让自我从怨天尤人、授命于环境的被动中摆脱出来,而通过自我主动的努力去解除种种的痛苦和烦恼,做自我的主人翁,等等。如上所分析的,禅学的这些探求正是现代人精神上最渴求得到的东西。加之禅佛教不离人伦日用的世间性格、坚韧不拔的实践精神、自我去缚的解脱主张和当下顿悟的超越喜悦等,禅佛教的世界性热潮正处于方兴未艾之时。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此语源于《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以“知人”与“自知”相比较,何者更为困难呢?先秦法家代表韩非认为:“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韩非子·喻老》)著名玄学家王弼也说:“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老子道德经注》)看来,他们都认为,一个人要认识自己,比之于认识别人要困难得多。我完全同意他们的见解。在大多数人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就是如此,亦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推之于人类自身和客观自然之间,我们可以看到,情况与此相类。也就是说,相对而言,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要比对客观自然的认识困难得多。我在一篇短文中曾经发表过这样一番感慨,我说:人作为万物之灵,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大而至于外空星系的宏观,小而至于量子真空的微观,在今天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并且对于进一步地去认识它和把握它充满了信心。而与此相比,人对自我的认识,特别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认识,则还相当肤浅,愚暗不明。至于通过对自我的认识,来自觉地把握自我的精神世界,这对于多数人来说,更是难之又难了。另外,我还提到,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有一个自我认识的问题。特别是当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人类更需要对自我有一个清醒的、正确的认识。然而,同样地这也是比之于认识自然更为困难的事情,或许还可以这么说,人类至今在自知方面尚不是很明的。如上所说,人类依仗着高科技,加速了对自然的征服、控制和支配,同时也正在更快速地受到自然的强烈反抗和报复。在这种紧张的关系中,难道人类不应当认真地自我反思一下吗?我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能动的一方,因此也是关键的一方。换言之,其关键在于人类要对自我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认识,并由此而进行自觉的自我节制。

天人和谐的科学理念

天与人即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是哲学人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文化方向上的一个基本问题。在中国伟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一派主张顺从自然;“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以荀子为一派主张改造自然;‘大天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而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主流观点是《周易大传》的“***天地”的学说。《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是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先天即引导自然,后天即随顺自然。这段话的含义是“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适应,做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即天、人相互协调。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周易大传》在历史上是以孔子手著的名义产生影响的,所以这种天、人协调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居于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近代西方尤其是16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自然观,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类确实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文明成就,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达,到上世纪后期,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令人优虑的问题迭起,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此时一些西方国家,为保护自己国家的环境与***,竟然牺牲他国人民的利益,将一些污染严重、消耗***的工业转向一些落后而弱小的国家,从而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而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的观点与做法,而是竭力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在先哲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理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直至今日,仍然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人类在进行经济建设,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如果不注意生态平衡,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改造自然是必要的,而破坏自然则必食苦果。中国传统的天人协调的观点,确实有重要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