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民翻译成英文,治国安民翻译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6-18 0
  1. 谏太宗十思疏全文翻译
  2. 《读孟尝君传》原文及翻译
  3. 国有四维一维文言文阅读
  4. 2009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最后十篇翻译(60-70)
  5. 年什么气什么的成语
  6. 《郁离子》文言文翻译

1. 贬义词四字成语大全

卑鄙 *** 不以为耻 臭名远扬 倒行逆施 寡廉鲜耻 鬼蜮伎俩 厚颜 *** 奴颜 奴额婢膝

拍马屁 奇耻大辱 全无心肝 曲意逢迎 认贼为子 认贼作父 声名狼藉 恬不知耻 *** 之尤

威信扫地 向火乞儿 行同狗彘 摇尾乞伶 摇尾求食 蝇营狗苟 以怨报德 做小伏低

治国安民翻译成英文,治国安民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堪入耳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惹草拈花 俗不可耐 *辞秽语 *** 荒* *** 荒*无度

搔头弄姿 声色狗马 声色犬马 水性杨花 堕落 貂裘换酒 斯文扫地 蜕化变质 误入歧途

暗箭伤人 嫁祸于人 落井下石 青蝇点素 求全之毁 深文周纳 投石下井 造事 无中生有

2. 褒义词贬义词四字成语

褒义词:临危不惧、宁死不屈、自强不息。

贬义词:面目可憎、其貌不扬。一、临危不惧白话释义:遇到危难毫不畏惧。

朝代:春秋时代作者:邓析出处:《邓析子·无厚》:“故临难不惧。”翻译:所以面对困难不害怕。

二、宁死不屈白话释义:宁可死去,也不屈服。朝代:明作者:·赵弼出处:《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

翻译:以大义来阻挡敌人,宁可死去,也不屈服。三、自强不息白话释义:指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

息:停止。朝代:周作者:姬昌出处:《周易·乾》:“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四、面目可憎白话释义:相貌丑陋,神情卑劣,使人感到厌恶

朝代:唐作者:韩愈出处:《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翻译:但凡都是使我感到厌恶的人。

五、其貌不扬白话释义:指某人外貌不好看。朝代:唐作者:裴度出处:《自题 *** 赞》:“尔才不长,尔貌不扬,胡为将,胡为相?”翻译:你又没才华,外貌有不好看,怎么做将士,怎么做丞相?。

3. 贬义词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心猿意马、认贼作父、东窗事发 非言非语、蝇营狗狗、有始无终 三心二意、为非作歹、胡言乱语 为虎作伥、小肚鸡肠、鼠目寸光 碌碌无为、心怀叵测、跳梁小丑 惹是生非、弄巧成拙、成事不足 道貌岸然、心怀鬼胎、笑里藏刀 强词夺 *** 卑鄙 *** 不以为耻 臭名远扬 倒行逆施 寡廉鲜耻 鬼蜮伎俩 厚颜 *** 奴颜 奴额婢膝 拍马屁 奇耻大辱 全无心肝 曲意逢迎 认贼为子 认贼作父 声名狼藉 恬不知耻 *** 之尤 威信扫地 向火乞儿 行同狗彘 摇尾乞伶 摇尾求食 蝇营狗苟 以怨报德 做小伏低。

4. 贬义词词语四字词语

卑鄙 *** 、厚颜 *** 、无恶不作、恶贯满盈、罪恶滔天

1、卑鄙 ***

读音:bēi bǐ wú chǐ

解释:形容品质恶劣,不顾羞耻。

出处: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越是卑鄙 *** 、自私自利的人,越是得势,横行霸道。

2、厚颜 ***

读音:hòu yán wú chǐ

解释:颜:脸面。指人脸皮厚,不知羞耻。

出处:鲁迅《伪自由书·战略关系》引周敬侪《奇文共赏》:此种自私自利完全蔑视国家利益之理由,北平各团体竟敢说出,吾人殊服其厚颜 *** 。

3、无恶不作

读音:wú è bù zuò

解释:没有什么坏事不干。形容做尽了坏事。

出处:清·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书》五:“宋自绍兴以来,主和议,增岁币,送尊号,处卑朝,括民膏,戮大将,无恶不作,无陋不为。”

白话释义:宋从绍兴以来,主和讨论,增加岁币,送尊号,在低朝,搜刮民脂民膏,杀大将,无恶不作,没有落后不为。

4、恶贯满盈

读音:è guàn mǎn yíng

解释:贯:穿钱的绳子;盈:满。罪恶之多,犹如穿线一般已穿满一根绳子。形容罪大恶极,到受惩罚的时候了。

出处:《尚书·泰誓》:“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白话释义:商已是恶贯满盈,上天的命令杀了他。

5、罪恶滔天

读音:zuì è tāo tiān

解释:形容罪恶极大。

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今开庆误国之人,罪恶滔天。”

白话释义:现在开庆误国的人,罪行滔天。

5. 褒义词四字成语大全

描写女性的褒义词成语小巧玲珑 雍容华贵 *** 妩媚动人,小家碧玉 大家闺秀 秀外慧中 清纯可爱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柔情似水 善解人意 雅致婉约 美艳绝伦 艳绝千秋 倾城倾国 清新淡雅 美轮美奂 螓首蛾眉 目若秋水肤若凝脂 气似幽兰 乌珠顾盼 朱唇素手 回眸生花 纤纤玉指 素面桃花 冰清玉洁 温宛可人 含笑盈盈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神***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炯炯有神 心旷神怡 心平气和 目不转睛 眉开眼笑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大智大勇 力挽狂澜 急中生智 仰不愧天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直言不讳 无所顾忌 真心诚意 侃侃而谈 推心置腹 振振有辞 对答如流 自圆其说描写人的容貌或体态的成语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出水芙蓉 明眸皓齿 美如冠玉 倾国倾城 国色天香 鹤发童颜 眉清目秀 和蔼可亲心慈面善 冰清玉洁 雍容华贵 文质彬彬 威风凛凛 如花似玉 容光焕发 落落大方描写人的语言的成语谈笑风生 高谈阔论 豪言壮语 夸夸其谈描写谦虚的成语不骄不躁 功成不居 戒骄戒躁 洗耳恭听 虚怀若谷 慎言谨行描写学习的成语读书学习学无止境 学而不厌 真才实学 发奋图强 废寝忘食 争分夺秒 力争上游 披荆斩棘 日积月累 孜孜不倦专心致志 神情专注 闻鸡起舞 自强不息 只争朝夕 不甘示弱 全力以赴 似懂非懂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奋不顾身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 赤胆忠心 不屈不挠 忠贞不渝 誓死不二 威不屈 舍死忘生 肝胆相照克己奉公 一丝不苟 两袖清风 见礼忘义 永垂不朽 顶天立地 豁达大度 兢兢业业描写人物行为的褒义词成语:⑴高尚高尚暗室不欺 不同流俗 不欺暗室 不忘沟壑 赤子之心 德厚流光 高情远致 高山景行 功德无量 厚德载物怀瑾握瑜 蕙心纨质 见危授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精金良玉 敬老慈幼 良金美玉 明德惟馨 年高德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 山高水长 拾金不昧 玉洁松贞 沅茝沣兰 云中白鹤 志士仁人杰出补日 风流人物 风华正茂 伏龙凤雏 盖世英雄 盖世无双 桂林一枝 鹤立鸡群 鹤鸣之士 加人一等矫矫不群 金榜题名 举世无双 绝世超伦 昆山片玉 人中之龙 首屈一指 铁中铮铮 头角峥嵘 无出其右裒然举首 一代风流 一世龙门 庸中佼佼尊贵不虞之誉 不言而信 不恶而严 荣华富贵 山中宰相 师道尊严著名草木知威 驰名中外 大名鼎鼎 德高望重 风云人物 功成名遂 功标青史 赫赫有名 举世闻名 如雷贯耳声振寰宇 威望素著宽容海阔天空 含垢纳污 呼牛呼马 豁达大度 既往不咎 宽大为怀 宽宏大量 网开一面 网开三面 息事宁人下不为例 下车泣罪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 宰相肚里能撑船知情达理 中庸之道助人将伯之助 解衣推食 救死扶伤 绝甘分少 普度众生 起死人,肉白骨 轻财好施 设身处地 疏财仗义为民除害 为民*** 雪中送炭 与人为善 云行雨施 仗义疏财 助人为乐荣耀生荣死哀 死得其所 万古千秋 万古流芳 为国捐躯⑵志气有志不耻最后 乘风破浪 顶天立地 鸿鹄之志 九天揽月 夸父追日 老骤伏枥 老当益壮 力争上游 陵云之志猛志常在 磨杵成针 穷而后工 三户亡秦 十载寒窗 铁杵成针 韦编三绝 心小志大 胸怀大志 雄飞雌伏雄心壮志 自求多福 移山倒海 迎头赶上 自食其力 愚公移山 争强好胜 知难而进 治国安民志在四方 中流击楫 壮志凌云 自力更生 自强不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有志者事竟成有为大显神通 大显身手 大有作为 大器晚成 非池中物 奋发有为 公才公望 后生可畏 龙跃凤鸣 鹏程万里前程万里 如日方升奋发发愤图强 奋发图强 奋发蹈厉 披荆斩棘 闻鸡起舞 我武惟扬其他八仙过海 不务空名 负重致远 掞藻飞声⑶忠贞忠诚碧血丹心 不避斧钺 成仁取义 赤胆忠心 赤心相待 赤心报国 大节不夺 ***小廉 蹈节死义 断头将军肝脑涂地 故旧不弃 故剑情深 寒花晚节 久要不忘 扪心无愧 倩女离魂 舍身求法 田父献曝 先驱蝼蚁心虔志诚 以身殉职 以身许国 忧国奉公 孝子顺孙 忠孝节义 忠心耿耿 忠肝义胆坚定从容就义 一口咬定 海枯石烂 坚持不渝 坚韧不拔 坚定不移 雷打不动 木人石心 破釜沉舟 锲而不舍誓死不二 心坚石穿 心如铁石 指天誓日 志坚行苦 至死不变 忠贞不渝 言必信,行必果 一不做,二不休富贵不能* 真金不怕火炼 之死靡它坚强坚苦卓绝 姜桂之性 宁死不屈 铁石心肠 威武不屈节操冰魂雪魄 冰清玉润 冰清玉洁 冰壶秋月 高风亮节 古井无波 黄花晚节 坚贞不屈 俭可养廉 见利思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屈节辱命 三贞九烈 丧身失节 岁寒松柏 守身如玉 投梭折齿 心如古井。

6. 贬义词词语大全

处心积虑 自以为是 口是心非 鼠目寸光 阴险狡诈 绵里藏针 另起炉灶 穷形极相 贼眉鼠眼 舞文弄墨 认贼作父 卖身投靠 红杏出墙 挑拨离间 吃里扒外 勾心斗角 恶贯满盈 爱慕虚荣 好吃懒做 财迷心窍 五谷不分 一塌糊涂 四肢不勤 指鹿为马 纸上谈兵 两面三刀 尔虞我诈 丢三落四 盛气凌人 六亲不认 按图索骥 纵虎归山 暗送秋波 粉墨登场 独善其身 口是心非 掩耳盗铃 朝三暮四 子虚乌有 狐***虎威 造谣生事 无事生非 恬不知耻 死要面子 外强中干 一丘之貉 老奸巨猾 一面之词 不见泰山 一叶障目 欺上瞒下 恃强凌弱 上梁不正 规行矩步 里通外国 三心二意 落井下石 一意孤行 东施效颦 偷奸耍滑。

7. 贬义词四字成语

关于贬义的成语及解释如下:白面儒冠:犹白面书生。

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

亦泛指读书人。白面儒生:犹白面书生。

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

亦泛指读书人。白面书郎:犹白面书生。

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

亦泛指读书人。不逞之徒: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徒:人(含贬义)。

因心怀不满而闹事捣乱的人。操纵适宜:操纵:原意指收与放,引申为掌握处理。

对某事的掌握处理适度。多用天贬义,含把持的意思。

传风搧火:犹煽风点火。搧,同“扇”。

比喻煽动别人闹事。多用于贬义。

传风扇火:犹扇风点火。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

多用于贬义。鼓舌摇唇:鼓动嘴唇,摇动舌头。

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议论(多含贬义)。

故纸堆:指大量的古旧书籍、资料。含贬义。

比喻人埋首研读古书,不知人情世故。胡天胡地:用于贬义,形容言语荒唐、行为放肆。

同“胡天胡帝②”。胡天胡帝:胡:何;帝:指天神。

什么是天,什么是帝。①原形容服饰容貌像天神一样美丽,后也表示尊敬崇仰。

②用于贬义,形容言语荒唐、行为放肆。互相标榜:标榜:吹嘘,夸耀。

互相称颂,互相吹嘘。多用贬义。

敬若神明:神明:泛指神,像敬重神一样敬重对方。形容对某人或某物崇拜到了极点。

多用作贬义。赳赳武夫:赳赳:勇武矫健的样子。

武夫:武人,从军之人。勇武矫健的军人。

后多含贬义,意指虽身强体壮,却头脑简单的军士。蚂蝗见血:见了喜爱的东西就吸附不放,比喻迫切而贪婪

多含贬义。望***纳。

太宗十思疏全文翻译

[原 文]

臣闻求木之①长者,必固②其根本③;欲流之远者,必浚④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⑤,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⑥乎?人君当⑦神器之重⑧,居⑨域中⑩之大(1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12),斯亦伐根以(13)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14)元首(15),承天景命(16),善始者实繁,克(17)终者盖(18)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19)在殷忧(2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21);竭诚则吴越(2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23)为行路(24)。虽(25)董之以严刑(26),振之以威怒(27),终苟免(28)而不怀仁(29),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30)人(31);载舟覆舟(32),所宜深慎(33)。

诚能见可欲(34)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35)则思知止以安人(36);念高危(37)则思谦冲(38)而自牧(39);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40);乐盘游(41)则思三驱(42)以为度(43);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44);虑壅蔽(45)则思虚心以(46)纳下(47);惧谗邪(48)则思正身以黜(49)恶(50);恩所加(51)则思无因喜以(52)谬赏(53);罚所及(54)则思无以(55)怒而滥刑(56)。总(57)此十思,宏(58)兹(59九)德(60),简能(61)而任之,择善(62)而从(63)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64)其惠,信者(65)效(66)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67)。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68)之职役(69)哉?

[注 释]

①之:取消“木长”这个句子的独立性。随后的六个“之”字,作用相同。②固:使动词,使……牢固。③根本:树根。本,根或茎干。④浚(jùn):疏通水道。⑤下愚:最愚笨的人,这里是自谦之词。⑥明哲:英明圣哲的人。⑦当:掌握,据有。⑧神器之重:帝王这样的重要的职权。神器,帝位。《老子》:“天下神器”。之,此,这样。重,形容词用如名词,指重要的职权。⑨居:处在。⑩域中:天地间。《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11)大:形容词用如名词,指重要的地位。(12)戒奢以俭:状语后置,即“以俭戒奢”。戒,革除。(13)以:而,却。(14)凡百:所有一切。(15)元首,指帝王。(15)景命:重大使命。景,大。(17)克:能。(18)盖:大概。(19)盖:因为。(20)殷忧:深重的忧患。殷,深。(21)傲物:看不起他人。物,与“我”相对。(22)吴越:春秋时两个诸侯国。这里指互相敌对的双方。(23)骨肉:至亲,指父母兄***女。(24)行路:路人。(25)虽:即使。(26)董之以严刑:即“以严刑董之”,状语后置。董,监督。(27)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状语后置。振,通“震,威压。(28)苟免:“苟免于刑”的省略。(29)怀仁:怀念恩德。(30)惟:是。(31)人:民。为避唐太宗讳“民”为“人”。(32)载舟覆舟:《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覆,使……翻过来。(33)所宜深慎:应当特别谨慎的。所,结构助词,“……的”。(34)欲:动词用如名词,爱好的,想要的。(35)作:建造,大兴土木。知止:知道适可而止。(36)安人:使人民得到安宁。安,使……安宁。(37)高危:同义词连用,强调“高高在上”。(38)谦冲:谦虚。冲,虚。(39)自牧:修养自己的美德。牧,养。(40)江海下百川:像江海一样甘居百川的下游。江海,名词作状语。(41)盘游:游乐忘返。这里指出去打猎。(42三)驱:一年打三次猎。一说,围合三面,放开一路,不过分捕猎,以示仁德。(43)以为度:“以之为度”的省略。把这作为限度。(44)敬:慎。(45)壅(yōng)蔽;被蒙蔽。壅,堵塞。(46)以:来。下一句的“以”用法相同。(47)下:臣下。(48)谗邪:谗言邪说。谗,说别人坏话陷害他人。(49)黜:斥退。(50)恶:形容词用如名词,指邪恶的人。(51)恩所加:有所赏赐。(52)以:而。(53)谬赏:奖赏不当。(54)罚所及:施加刑罚。(55)以:因。(56)滥刑:滥用刑罚。(57)总:总括。(58)宏: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大,扩大。(59)兹:此。(60九)德:《尚书·皋陶(yáo)谟》所载的是:“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治理,即有治民的才能)而敬(慎重),扰(和顺)而毅,直而温,简(宽松)而廉(有棱角,品行方正,有节操),刚(刚而能断)而塞(充实,不失于空疏),强(无所屈挠)而义(动必合乎义)。” (61)简能:挑选有才能的人。简,选。能,动词用如名词,指能人。(62)善:形容词用如名词,指好的意见。(63)从:听从,***纳。(64)播:广施。(65)信者:诚信的人。(66)效:献。(67)垂拱而治:垂衣拱手,无为而治。垂,垂衣,拱,拱手。(68百)司:百官。(69)职役:职务。

[译 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牢;希望水流得远,一定要疏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积累恩德和道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扎得不牢却盼树长得高,我虽然是最笨的人,也知道这是不行的,何况对于那些英明圣哲的人呢!君王执掌着

帝王这样重要的职权,占有着天地间这样重要的地位,(如果)不记取身处安乐时要想着可能发生的危难,用节俭来戒除奢靡,这也就是砍伐树根却想求树木茂盛,阻塞水源却希望水流长远啊。

所有的君主,都承受了上天的重任。开始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坚持做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夺取天下容易,保有天下却很难吗?(这是)因为君主处在深重的忧患中,一定会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而) 达到目的以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傲视他人。(待人能)竭尽诚心,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双方也可以团结成一体;傲视他人,那么亲骨肉也会成为路人。即使用严刑峻法去督责他们,用威严怒气去吓唬他们,最后(能)免于惩罚却不会怀念(君主的)仁慈,外表恭顺可是内心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百姓(的怨恨之心)。(百姓就像江河湖海)既可以托起帝王这只船,也可以叫它覆没,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如果能做到:见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要知道满足来警惕自己;打算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使人民能安宁;考虑到自己身居高位,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身的修养;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像江海一样甘居百川的下游;喜好游乐,就要想到国君每年打猎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既要慎始,又要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来听取臣下的意见;怕偏听谗佞的话,就要正心修身来斥退邪恶小人;有所赏赐时,要想到不能因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施加刑罚时,要想到不要因为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个“想到”,发扬光大古人要求的九种美德,选拔贤能的人加以任用,择取好的意见加以***纳,那么聪明的人就会尽量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献出他们的忠心;文武都有贤才可用,君主就可垂衣拱手而致太平。哪里用得着自己劳神费力,(去)代替百官的职事呢?

[鉴 赏]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奏议中的名篇,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第一步,提出问题。作者以木必固根,流必浚源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引出正题:“思国之安”的国君,“必积其德义。”由于人君执掌着最高权力和所处的重要地位,如果国君不能“居安思危,戒奢以检”,想要让国家长治久安,只能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的妄想。第二步,分析问题。作者从对分析人君“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历史现象入手,指出“守之难”的关键在于国君在得志后,不再“竭诚以待下”,极易忽视“纵情以傲物”的严重后果——民怨,不懂得人民的力量像汪洋大海,既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结果不得善终。居安怎么能不思危呢?第三步,解决问题。居安思危思什么?作者概括为“十思”。其核心是:为治国安民必“正身”“自牧”。做到自觉地戒奢侈,戒骄傲,戒放纵,戒听信谗邪,戒赏罚不公。唯其如此,才能广纳贤能,垂拱而治。全篇以一“思”字贯穿,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文章深寓哲理,词锋犀利,其中许多对偶句、排比句,都是令人刻骨铭心的箴言警句。

《读孟尝君传》原文及翻译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对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值得尊敬的是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作为君主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国有四维一维文言文阅读

 读《孟尝君传》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驳论文,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文。作者在此文别出新见,***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通过对“士”的标准的鉴别,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观点,无可辩驳地把孟尝君推到“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读孟尝君传》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读孟尝君传》

 作者: 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⑥之,而卒赖⑦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②。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③,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④,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⑤,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⑧不至也。

 注释

 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孟尝君传》指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贵族)。以门客众多而著称。

 ②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卒,终于。其,指门下士。虎豹之秦,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史记·孟尝君列传》记秦昭王曾欲聘孟尝君为相,有人进谗,秦昭王又囚而要杀他。孟尝君向昭王宠姬求救,宠姬提出要白狐裘为报。而孟尝君只有一白狐裘,已献给秦王。于是门客装狗进入秦宫,盗得狐白裘献给秦王宠姬,宠姬为孟尝君说情,昭王释放孟尝君,继而后悔,派兵追赶。孟尝君逃至函谷关,关法规定鸡鸣才能开关,门客有能为鸡鸣者,引动群鸡皆鸣,孟尝君才脱险逃出函谷关,回归齐国。

 ③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特,只、仅仅。雄,长、首领。耳,罢了。

 ④擅齐之强:拥有齐国的强大国力。擅,拥有。

 ⑤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古代君臣相见,帝王坐北面南,臣在对面朝见。制,制服。

 ⑥归:投奔,语出:《史记:孟尝君列传》:“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⑦赖:依仗,依靠

 ⑧所以:……的原因。

 译文

 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赢得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顺他,(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岂能说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真正的)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面向南方称王而制服秦国,哪里还要借助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下,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到他门下的原因。

 主旨

 《读〈孟尝君传〉》为中国最早的(第一篇)驳论文(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主旨在于“(翻案)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这是一篇读后感。全文不足一百字,却以强劲峭拔的气势,跌宕变化的层次,雄健有力的笔调,成为我国古代有名的短篇杰作。

 赏析

 1、转折有力,首尾无百余字,严劲紧束,而宛转凡四五处,此笔力之绝。(《唐宋文举要》引楼迂斋语);2、语语转,笔笔转,千秋绝调。(同上,引沈德潜语);3、此文笔势峭拔,辞气横厉,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层转变,真可谓尺幅千里者矣。(同上,引李刚已语);4、王安石的论说文《读〈孟尝君传〉》,全篇只有四句话、八十八字。它议论脱俗,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被历代文论家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一生立志革新变法的王安石,十分强调文章要有利于“治教”,要有益于社会进步。他曾说:“治教政令,圣人之所谓文也。”又说:“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读〈孟尝君传〉》这篇论说文,就是为“有补于世”而作的。很明显,抨击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自然就会使读者认识到,不能像孟尝君那样,徒有“好养士”的虚名,而没有济世兴邦的才能,应该脚踏实地为振兴国家作出具体贡献。《读〈孟尝君传〉》这篇文章所以能成为“千秋绝调”,为历代文学爱好者传诵、欣赏,就是因为它文极短而气极长,就是因为在如何看待“孟尝君能得士”的问题上,王安石有务出新意、发人深思的脱俗看法。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战国时齐国的公子,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他与当时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都以“好养士”出名,称为“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当时有食客数千,可谓宾客盈门、谋士云集了。但是,王安石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士”必须具有经邦济世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是根本不配“士”这个高贵称号的。孟尝君如果真能得“士”,也就可以“南面而制秦”,又何必赖“鸡鸣狗盗”之力而灰溜溜地从秦国逃归齐国呢?被世人赞为“孟尝君能得士”的例证“鸡鸣狗盗”故事,正是孟尝君“不能得士”的有力佐证。因此,孟尝君只不过是一个“鸡鸣狗盗之雄耳”。王安石***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一反“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无可辩驳地把孟尝君推到“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列,使人耳目一新。真是寥寥数语,曲尽其妙,淡淡几笔,气势纵横,细细玩味,有很丰富的政治内容。《读〈孟尝君传〉》作为一篇翻案性的论说文,并没有冗长的引证,长篇的议论,仅用四句话八十八个字,就完成了立论、论证、结论的全过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为一立,开门见山提出议论的中心问题,即孟尝君能不能得士?“嗟呼!孟尝君特鸡呜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为一劈,陡然一转,否定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提出了作者对孟尝君的评价,即孟尝君仅仅是个“鸡鸣狗盗之雄”,实在劈得精巧,劈得有力。“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为一驳,驳“孟尝君能得士”,驳孟尝君“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紧扣主旨,用事实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表面性、片面性的看法,十分有力地证明,孟尝君是不能得士的。“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为一断,断“士以故归之”,断然肯定真正的士是不会跟孟尝君走的,这一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辩。全篇紧紧围绕“孟尝君不能得士”的主旨,一立,一劈,一驳,一断,一波三折,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强劲峭拔,极有气势。

 王安石非常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反对过于雕镂的文辞,主张“意惟求多,字惟求少”。他给祖择之书云:“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已。”《读〈孟尝君传〉》这一篇论说文,谋篇布局严谨自然,遣词造句也极其简练,文简意深,完全符合其“要之以适用为本”的行文用词原则。

 孟尝君自秦国逃归齐国,《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较详细生动的描述,是历史上一个情节曲折令人爱读的故事。但是,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这篇文章中,没有引用孟尝君自秦逃归齐国故事中的任何情节,而是抓住最本质的.内容,从“鸡鸣狗盗”成语着笔,这样,就省去了许多笔墨。“鸡鸣狗盗”这一成语,在文中 共 用了三次。第一次“特鸡鸣狗盗之雄耳”,是为破“孟尝君能得士”而用;第二次“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是为破“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而用;第三次“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是为破“士以故归之”而用。三次所用,各在其位,各有其非用不可的重要作用,所以,读来并不使人感到重复累赘,反觉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津津有味。可见王安石用词的精妙真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5、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全文不满百字,被历代文论家评为“千秋绝调”,誉为“文短气长”的典范。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留下不少诗文名作,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名人的名作未必篇篇都是白璧无瑕,所以对名文不要迷信。他的这篇《读〈孟尝君传〉》就不是好作品。不管怎么吹捧它“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轩昂”,也不管怎么赞扬它“一波三折,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强劲峭拔,极有气势”,这些看法全是表面的、形式的。问题的实质是这篇翻案文章论证不稳,站不住脚。主要缺点在两方面:翻案没有事实根据,推论又不合逻辑。

 孟尝君门下食客数千,什么样的人都有,既有鸡鸣狗盗之徒,又有士,如冯驩(huān)、冯煖(xuān)之类的人物,这在《战国策》和《史记》上都有详细记载。如果要翻案就必须拿出新的材料来驳倒以上两部书的记载,否则这个案是翻不掉的。这正是问题的实质所在,避开它而翻案,只好想当然妄发议论:“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刘德斌对这种没有事实根据的议论不去批评反而赞扬作者不引《史记》记载“省去了许多笔墨”,抓住了“最本质的内容”。

 读历史书不为习俗之见所束缚,敢于以怀疑的眼光去探索问题,这种精神是可取的。王安石这篇文章可取之处仅此而已。但是他不依据事实去翻案就大错特错了。科学的态度要求实事求是,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一点科学精神也没有,不值得学习。

 证论问题当然离不开推论,但推论的大前提必须牢靠、稳固才行。“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得士就不要靠鸡鸣狗盗之力这个大前提是站不住的。因此“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的论据完全是主观臆断。刘德斌却认为这个断语“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字字警策,不容置辩”。对不合理的论断为什么不可以辩一辩呢?6、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读〈孟尝君传〉》,言简意深,历代传诵。对此,王子野同志在《名文未必无讹》一文中提出批评。他说:“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一点科学精神也没有。”他的理由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数千,什么样的人都有,既有鸡鸣狗盗之徒,又有士,如冯驩之类的人物,这在《战国策》和《史记》上都有详细记载。如果要翻案就必须拿出新的材料来驳倒以上两部书的记载。”笔者不揣冒昧,斗胆来“翻上一翻”。

 “鸡鸣狗盗之徒”不算“士”,王子野同志和笔者的意见一致,因而不再赘论。问题是“冯驩之类的人物”算不算“士”。根据《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冯驩(又作冯煖、冯谖)确实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他“矫诏以债赐诸民”,为孟尝君“市义”,使孟尝君罢相回薛时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他替孟尝君经营“三窟”,使孟尝君重返相位,而且“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但也仅此而已。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在治国安民方面有多少政绩呢?冯驩作为孟尝君的主要谋士,在治国安民方面给孟尝君出了多少主意呢?除了“以债赐诸民”在客观上减轻了薛地人民的负担外,还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呢?而且“市义”也好,“三窟”也好,并不是为了国富民强,而是为了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至于三次弹唱“长铗归来乎?”更不是为了富国强民,而只是为了冯驩自己生活上的满足。——正是根据冯驩的所作所为,王安石把“冯驩之类”逐出了“士”的范畴,而归之于“鸡鸣狗盗之徒”。在王安石看来,冯驩和“鸡鸣狗盗之徒”是同类,他们之间的差别,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而已。当孟尝君满足了冯驩“食鱼”“乘车”的要求后,冯驩向自己的朋友炫耀:“孟尝君客我!”——这不是一个追名逐利之徒的形象吗?

 《读〈孟尝君传〉》指出:“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可见,王安石所说的“士”,不是仅仅“为知己死”的人,而是指目光远大、为国为民的人。在王安石心目中,能为国立功、为民谋利的人才算“士”,而为自己或为某一个人谋利的人并不算“士”。这从他的《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看出。他说:“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可见,王安石所谓“士”,是像他那样能为国兴利、膏泽百姓的人。在王安石看来,单纯为主子的个人安危荣誉出谋划策奔波效劳的人,如冯驩之流是不能列入士林的。因此,他不必“拿出新的材料来驳倒”《战国策》和《史记》记载的史实,便合乎逻辑地否定了孟尝君善养士的说法。

 总之,《读〈孟尝君传〉》不愧为名家名作。其立论的精当,论据的典型,论证的精辟,“足以为后世法”,值得学习借鉴。这篇文章也引出了一个著名成语:鸡鸣狗盗。

2009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最后十篇翻译(60-70)

1. 《四维》文言文的原文和译文

《四维》。..管子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决则覆,四维绝则灭。

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 *** 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立国要有四维,就好像系住车棚要有四根绳子一样。***如一维断绝,国家就会倾斜,二维断绝,国家就会危险,三维断绝,国家就得倾覆,四维断绝,那麽国家就要灭亡了。

倾斜的,还可以扶正,危险的,还可以使他安定,倾覆的,仍能复兴起来。只有灭亡了,那就没有办法安置了。什麽是立国的四维呢?第一叫礼第二叫义,第三叫廉,第四叫耻。所谓礼,就是不超越法度;义就是不苟且钻营;廉就是不隐蔽恶事;耻就是不附从不正直的人。所以一个国家没有超越法度的人,居於上位的人,就可以安稳;没有苟且钻营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有欺诈的行为;不隐蔽恶事,品格就可以完美无缺;不附从不正直的人,坏事就不会发生了。

参考资料:

2. 国有四维,出自何书

出自《管子》

四维——礼、义、廉、耻、

出自《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 *** 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典故

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他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道德规范;“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即廉洁不贪;“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耻。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认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 *** 。 *** 之耻, *** 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 *** 也。故士大夫之 *** ,是谓国耻。 历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一但掌握***而面对治国安民之要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民的首倡:“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尊敬适当的态度和行为;义、公正无私的道理或举措;廉、不贪不污及纯正高洁;耻、为不当的言行举止有羞愧之心。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两千七百年前振兴齐国,成就霸业的一代英才管仲的千古名言,在管仲看来廉耻是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然而事实上廉洁这一品质的养成却远非那么容易,作为廉洁的对立面,***问题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社会而生,它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困扰着各朝代***的一大顽症。王亚南先生说:中国古代官僚的生活就是***生活。又说:中国古代的一部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一部***史。[1]尽管各朝代灭亡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但是都无法逃脱兴亡周期率的轮回:从王朝初期狠抓反***斗争,到王朝中叶后反***制度渐渐松弛,变得有名无实,再到王朝后期便***盛行导致王朝灭亡,然后新王朝又从头开始一轮新的轮回。而清廉自持的官吏之少,也是屈指可数,“翻翻二十四史,人们就会明白,有名有姓并且货真价实的清官,不过几十位。明末清初优秀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所著《夜航船》卷7'清廉类',扳着指头数了很久,也不过只找出四十位清官。”

3. 《仓廪实而知礼节》 这一篇文言文的译文怎么翻译啊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候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4. 求管子76篇译文

国颂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 *** 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 ,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顺民之经,在明鬼神、只山川、敬宗庙、恭祖旧。

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 *** 乃菅;上无量, *** 乃妄。

文 巧不禁, *** 乃*;不璋两原,则刑乃繁。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只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 *** 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译文 凡是一个国家的君主,必须致力于四时农事,确保粮食贮备。

国家财力充足,远方的人们就能自动迁来,荒地开发得好,本国的人民就能安心留住。粮食富裕,人们就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人们就懂得荣辱。

君主的服用合乎法度,六亲就可以相安无事;四维发扬,君令就可以贯彻推行。因此,减少刑罚的关键,在于禁止奢侈;巩固国家的准则,在于整饰四维;教训人民的根本办法,则在于:尊敬鬼神、祭祀山川、敬重祖宗和宗亲故旧。

不注意天时,财富就不能增长;不注意地利,粮食就不会充足。田野荒芜废弃,人民也将由此而惰怠;君主挥霍无度,则人民胡作妄为;不注意禁止奢侈,则人民放纵 *** ;不堵塞这两个根源;犯罪者就会大量增多。

不尊鬼神,小民就不能感悟;不祭山川,威令就不能远播;不敬祖宗,老百姓就会犯上;不尊重宗亲故旧,孝悌就不完备。四维不发扬,国家就会灭亡。

四维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 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 *** 无巧诈;不蔽恶 ,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译文 国有四维,缺了一维,国家就倾斜;缺了两维,国家就危险;缺了三维,国家就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

倾斜可以扶正,危险可以挽救,倾覆可以再起,只有灭亡了,那就不可收拾了。什么是四维呢?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

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趋从坏人。人们不越出应守的规范,为君者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进,人们就不巧谋欺诈;不掩饰过错,行为就自然端正;不趋从坏人,邪乱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四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能佚乐之, *** 为之忧劳;能富贵之, *** 为之贫贱;能存安之, *** 为之危坠;能生育之, *** 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

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译文 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

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为我能使人民安乐,他们就可以为我承受忧劳;我能使人民富贵,他们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人民安定,他们就可以为我承担危难;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们也就不惜为我而牺牲了。

单靠刑罚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伯,仅凭杀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悦诚服。刑罚繁重而人心不惧,法令就无法推行了;杀戮多行而人心不服,为君者的地位就危险了。

因此,满足上述四种人民的愿望,疏远的自会亲近;强行上述四种人民厌恶的事情,亲近的也会叛离。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这个原则,是治国的法宝。

十一经 错国於不倾之地,积於不涸之仓,藏於不竭之府,下令於流水之原,使民於不争之官,明必死之路,开必得之门。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错国於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积於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於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下令於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使民於不争之官者,使各为其所长也;明必死之路者,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者,信庆赏也;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强民以其所恶也;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则国安;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 *** 富;令顺民心,则威令行;使民各为其所长,则用备;严刑罚, *** 远邪;信庆赏, *** 轻难;量民力,则事无不成;不强民以其所恶,则诈伪不生;不偷取一世, *** 无怨心;不欺其民,则下亲其上。

译文 把国家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粮仓里。

把财货贮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里。把政令下达在流水源头上。

把人民使用在无所争议的岗位上。向人们指出犯罪必死的道路。

向人们敞开立功必赏的大门。不强干办不到的事。

不追求得不到的利。不可立足于难得持久的地位。

不去做不可再行的事情。所谓把国家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就是把***交给有道德的人。

所谓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粮仓里。

年什么气什么的成语

61.有位喜好佛学的客人,每次和人谈论道理时,一定用他的佛学来压倒对方,得意洋洋地自认为有十分独到的见解。郁离子对那名客人说:“以前,鲁国人不会制酒,只有中山国的人善于酿造千日之酒。鲁国人向他们请教方法,但没有获得。有个鲁国人到中山国当官,管理鲁国的酒店,他就偷取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的酒浸泡,然后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鲁国人喝了,也都认为是中山国的酒。一日,那酒店的主人来了,听说有本国的酒,就找来喝,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了出来,笑道:‘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液啊!’现在您是用所学的佛理向我炫耀,可以;;但我想真佛会笑您不过是偷窃了他的糟粕罢了。”

62.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凭着能够诵读诗书、撰写文章而在郡县中闻名。廷尉就说贾谊年纪小,很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贾谊死的时候年龄才三十三岁。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看到屈原自沉的湖泊,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等到看了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乌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63.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他还是平民百姓时,生活贫穷又没有善行,不能被推荐做官,他不会靠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向人乞讨食物,所以很多人到讨厌他。韩信在城北钓鱼,很多妇女都在河边漂丝绵,有一个女人看韩信饿了,就给他些饭吃,那个女人竟然一连几十天都在那里漂丝绵。韩信非常高兴,对那个女人说:“我将来一定重重地报答你!”那个女人生气地说:“男子汉不能自食其力,我是同情你,那里期望你报答呢!”淮阴屠宰市场中有一个辱骂韩信的年轻屠夫,他说:“你虽然身材高大,喜欢佩戴刀剑,其实内心是个胆怯的人!”大家都羞辱韩信说:“你确实不怕死,就刺死我;怕死,就从我胯下爬出来。”当时韩信仔细地看了很久,俯在地上爬过那人的胯下,然后趴在地上。整个集市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很胆怯。

64.隐公五年春季,鲁隐公打算到棠邑去观赏***。臧僖伯劝阻说:“凡是一种东西,不能够用来演戏大事,它的材料不能够用来做器用,那么,国君就不要理会它。君主,是要把百姓纳入‘轨’、‘物’的人。所以他讲大事来衡量法度,叫做‘轨’;选材料显示器物的文***,叫做‘物’。不合法仪,选用无关宗庙的材料,叫做乱政。乱政的事屡次反复做,就是导致衰败的原因。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田猎,都在农闲时候进行,并用来讲习军事。每三年,就要军事演习,进入国都就要整顿队伍,回到宗庙要告祖先饮酒庆贺,清点军器和战利品。昭彰军列文***,分明军营贵贱,辨清战斗等级,排列少长顺序,演习军队威仪。鸟兽的肉,不装进祭器里,兽的皮革、牙齿、骨角、鸟的毛羽,不能用来制作祭器,那么君主不射猎,古代法规是这样的。至于山林川泽的物产,把它们取来做日用品,那是仆役们的事情,官吏掌管的事,不是君主所应当涉及的。”

65.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非常贫困,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投宿。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好几天,陶侃家已一无所有,可范逵所带的马匹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出去把客人留下,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一直拖到地上。她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做成两条***发,卖了剪下的头发换回几斛米。又把每根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碎了做草料喂马。等到太阳落山,终于摆上了精美的饮食,就连范逵的仆人们什么都不缺少。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惭愧。第二天早晨范逵离开时,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出百里左右的路程了。范逵说:“你已送这么远了,你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忍回身。范逵说:“你可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要为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陶侃从而获得了很好的名声。

66.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郡高平县人。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与众不同。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特殊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都要全部送给他。”先前,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说:“你能够不看就背诵出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背诵得一字不差。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好。他还擅长计算,作算术,能大致通晓道理。王粲擅长写丈章,一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但就是再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了。

67.岑文本起初在萧铣部下做官。平定江陵后,任命他为秘书郎、直中书。担任检校中书省的李靖很是称赞他的才能,提拔他担任中书舍人,渐渐地得到皇帝的赏识。当时颜师古对旧例非常熟悉,擅长起草文书,当时没有比得上的,希望重新被起用。唐太宗说:“我自己选拔一个人,你就不再担任原职了。”于是让岑文本担任中书侍郎,专门参与枢密使的工作。后来升任中书令,回到家里脸上却有忧虑的表情。他的母亲感到奇怪并问他,岑文本回答说:“我没有功勋也跟皇上没有旧交,获得太大的宠幸,职位高责任重,这是古人所忌的,这是我感到忧虑的原因啊。”有来向他庆贺的人,他就说:“今天,今天,我只接受安慰,不接受祝贺。”江东之战,几乎所有辎重运输的筹划,全部都委托岑文本来主持,导致他劳累过度,精力耗尽。唐太宗忧虑地说:“岑文本和我一同出征,恐怕不能和我一同回去了。”不久,岑文本就病死了。

68.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和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一起睡觉,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不吉祥的叫声。”于是起床舞剑。等到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于是就让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果真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让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向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让祖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他的私人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而再渡江回来的话,就像这江水一样有去无回!”于是驻扎在淮阴,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9.有上书给唐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臣子的大臣,太宗问上书者:“奸佞小人是谁?”上书者回答说:“臣下居住在边荒野地,不能准确地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希望陛下和大臣们说,请陛下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权势顺从旨意的大臣,是奸佞的大臣。”太宗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子就像水流。源泉浑浊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怎么能要求臣子们的行为正直呢?我正用诚信来治理天下,看到以前的帝王喜欢用狡诈的伎俩来和大臣们接触,我私下常常认为这是可耻的。你所说的方法虽然很好,但我不能***纳啊。”

70.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你媳妇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无所防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说休妻的事了。

《郁离子》文言文翻译

年壮气锐、年壮气盛。

一、年壮气锐

白话释义:指年纪轻,气势旺盛。

朝代:宋

作者:苏舜钦

出处:《答马永书》:“疑其年壮气锐。”

翻译:感觉他年纪轻,气势旺盛。

二、年壮气盛

白话释义:指年纪轻,气势旺盛。

朝代:南朝梁

作者:萧统

出处:《文选·书中》:“仁君年壮气盛。”

翻译:仁君年纪轻,气势旺盛。

扩展资料

近义词:年轻力壮、年富力强。

一、年轻力壮

白话释义:壮:健壮。年纪轻,体力强。

朝代:清

作者:曹雪芹

出处:《红楼梦》第七十一回:“我们年轻力壮的人,捆上十个也赶不上。”

二、年富力强

白话释义:年纪轻,精力旺盛。

朝代:春秋

作者:多人所作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翻译:孔子说年轻的后辈人年纪轻,精力旺盛,足以积累学问而等待着,他们的势力将会很可怕。

反义词:年逾古稀

三、年逾古稀

白话释义:指年龄已超过七十岁。

朝代:唐

作者:杜甫

出处:《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翻译:虽然欠了很多酒债,但是该喝还得喝,人能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郁离子》文言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郁离子》者,诚意伯刘公在元季时所著之书也。公学足以探三才之奥,识足以达万物之情,气足以夺三军之帅,以是自许,卓然立于天地之间,不知自视与古之豪杰何如也。年二十,已登进士第,有志于尊主庇民。当是时,其君不以天下繁念虑,官不择人,例以常格处之,噤不能有为。已而南北绎骚,公慨然有澄清之志。藩阃方务治兵,辟公参赞,而公锐欲以功业自见,累建大议,皆匡时之长策。而当国者乐因循而悦苟且,抑而不行。公遂弃官去,屏居青田山中,发愤著书。此《郁离子》之所以作也。

 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其书总为十卷,分为十八章,散为一百九十五条,多或千言,少或百字。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诫、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慨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骤而读之,其锋凛然,若太阿出匣,若不可玩。徐而思之,其言确然,凿凿乎如药石之必治病,断断乎如五谷之必疗饥而不可无者也。岂若管、商之功利,申、韩之刑名,仪、秦之捭阖,孙、吴之阴谋,其说诡于圣人,务以智数相高,而不自以为非者哉!

 见是书者,皆以公不大用为憾,讵知天意有在,挈而畀之维新之朝乎?皇上龙兴,卒以宏谟伟略,辅翼兴运。及定功行赏,疏土分封,遂膺五等之爵,与元勋大臣,丹书铁券,联休共美于无穷,不其盛哉?《传》有之曰:楚虽有材,晋实用之。公之谓也。初公著书,本有望于天下后世,讵意身亲用之?虽然,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呜呼!一人之用舍,有关于天下国家之故,则是书也,岂区区一家言哉?

 一夔蚤尝受教于公,后谒公金陵官寺,出是书以见教,一夔骇所未见,愧未能悉其要领。今公已薨,其子仲璟惧其散轶,以一夔于公有相从之好,俾为之序。顾一夔何敢序公之书?然得系名于简编之末,亦为荣幸,因不让而序之。公讳基,字伯温,栝苍人。若其言行之详、官勋之次,则具在国史,兹不著。

 洪武十九年冬十有一月,门生杭州府儒学教授天台徐一夔谨序。

 翻译

 《郁离子》,是诚意伯刘基在元末时写的书。刘公的学问足以探究天、地、人的奥秘,学识足以通晓所有事物的情状,气足以改变军队的首领,以此评价自己,在天地之间卓然不群,自认为与古代的豪杰相比并无差别。二十岁,已经获得进士第,有志于推崇君主庇护百姓。在那时,国君不多思念考虑天下,任用官员也不认真选择,事情按惯例处理,(有才能的人)闭着嘴不能有所作为。不久南方北方相继发生骚乱,刘公慷慨激愤有安定天下的志向。藩卫国土的封疆大吏正致力于出兵作战,授予他参赞的职务,而刘公急欲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多次提出建议,都是挽救时局的长远之计。但当时的执政者因循守旧并乐于苟且偷安,建议都被压制不被实行。刘公就弃官离开,隐居在青田山中,发愤著书。这就是《郁离子》写作的缘由。

 郁离是什么?离是火,有文***的样子,使用它,文章就文***兴盛,国家就会达到太平治世。这本书一共十卷,分为十八章,散列为一百九十五条,多的有上千字,少的有上百字。书中详细谈论了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谨慎处理微小的细节、修缮法纪、不求近列、推崇规劝、侦察敌情、审视形势、任用贤才、治理百姓,以仁义道德的美好风范为基础,明了吉凶祸福的苗头,通晓古今事业成败得失的情况,对矫正元朝的弊病,有深深的感慨,有激愤的言论。文章包容万物,彻底消解各种疑惑,辩论的文辞富丽,比喻工巧,又不背离正道。快速阅读这书的时候,书中的锋芒令人敬畏,就像太阿剑离开剑匣,好像不可把玩。慢慢思量,书中的道理正确,言之凿凿如同治病的药物,确定无疑如同疗治饥饿的不可缺少的五谷,哪里像管仲、商鞅的功利之说,申不害和韩非的刑名之术,张仪、苏秦的游说之术,孙武、吴起的用兵谋略,他们的学说都违背圣人(的思想),追求高超的谋术,却不认为自己不正确!

 看这本书的人,都把刘公(之前)不被重用当作是遗憾的事,怎知天意在此,要将天命给予新朝呢?皇帝兴起,(刘公)最终完成伟大的`谋略,辅佐皇帝,时运昌隆。等到论功行赏,裂地分封,最终接受五等爵位,与开国的元勋大臣,享受丹书铁券的荣光,永享美好,这难道不荣耀吗?《传》上说:自己国家的人才不被任用,就可能被敌国使用。这就应该说的是刘公吧。刘公写这本书,本来寄望于后世使用它,怎料到会亲身实践?虽然如此,刘公的功业都体现在这本书上,这是元朝失败的原因;刘公的书(里面的思想)被运用于事业中,这是我朝兴盛的原因。哎!一个(有才能的)人是被任用还是弃臵不用,关系到天下和国家兴衰,那么这本书,难道是微不足道的一家之言吗?

 我早年曾经在刘公处接受教导,后来在金陵官寺拜见过他,他拿出这本书来教导我,我吃惊于前所未见,遗憾于不能完全掌握这本书的要领。现在刘公已经死去,他的儿子仲璟担心这本书散失,因为我与刘公有跟从学习的关系,让我为这本书作序。但我哪敢为刘公的书写序啊?只是能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这本书上,也是很荣幸的事,所以就不推辞为之写了这篇序言。刘公讳基,字伯温,是栝苍人。像他详细的言行,官职功勋的等第,都详细记录在国史里,这里就不详细记录了。

 洪武十九年冬十一月,***杭州府儒学教授天台徐一夔谨序。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道士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