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秀人微指的是谁_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1 0
  1. 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
  2.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出位僭言:出位:超位;僭:越分,僭越。超越自己的低微地位,说了无权说或不应说的话。指超越本人身价的言论。

处尊居显:显:显要,显赫。指有声望有地位。形容职位高,权势大的人。

传柄移籍:柄:权力;籍:通“阼”,皇位。权势地位转移。

才秀人微指的是谁_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创业守成:创建帝王基业,保住已有的地位。

村野匹夫:村野:荒村山野。匹夫:平民百姓。旧指没有知识、没有地位的人。

达官贵人:达官:大官。指地位高的大官和出身侯门身价显赫的人。

阿尊事贵:尊、贵:指地位官爵高的权贵。迎合和侍奉权贵。

安弱守雌:雌:柔弱,低下。安于软弱低下的地位,不逞强好胜。

巴高望上:指与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结交或联姻。

北斗之尊: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比喻地位非常尊贵。

比肩齐声:比喻地位、声望相等或相近。

比下有余:比:比较。对所处的中等地位感到知足。形容满足现状,不求进取。

不安本分:本分:本身应尽的的职责和应守的规矩。指不甘于所处的地位和受到的待遇,思想言行越出正轨。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不倒翁:形似老人的玩具,上轻下重,扳倒后自己能竖立起来。现多用于讽刺巧于保持自己地位的人。

不敢高攀:不敢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亲戚。

不愧下学: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学习。

不求闻达: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不识泰山: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才秀人微:秀:优异。微:卑微,低微。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

乘云行泥:比喻地位高下悬殊。

持盈保泰:盈:盛满;泰:平安。旧指在富贵极盛的时候要小心谨慎,避免灾祸,以保持住原来的地位。

耻居人下:以地位在人之下为耻。

出谷迁乔:从幽深的溪谷出来,迁上了高大的乔木。比喻地位上升。

出卖灵魂:比喻以一个人的灵魂去换取荣誉、地位等。

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

应该是:才秀人微

读音:cái xiù rén wēi

秀:优异.微:卑微,低微.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

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宋参军鲍照》:“总四家而善美,跨两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取湮 

被埋没

个人理解这个人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所以被埋没在当代

拟行路难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下面是中文专业关于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段的笔记,应该比较准确,如果你要全篇,可以在给我留言。除了这个之外,凡是中文专业方面的资料,我都有。留言方法:点我的名字,然后点“留言”。

44、汉代楚歌有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戚夫人《戚夫人歌》、刘彻《秋风辞》及《瓠子歌》二首、梁鸿(东汉)《五噫歌》、张衡《四愁诗》(已经是一首比较整齐而有韵味的七言诗

了)。

45、班固写过一首《咏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从此以后,张衡写过《同声歌》,秦嘉写过《赠妇诗》,宋子侯写过五言乐府《董娇娆》,辛延年写过五言乐府《羽林郎》。东汉末年的文人五言诗代表作是无名氏的组诗《古诗十九首》。

46、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主力和代表,是“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由于曹氏父子的努力,“七子”及杨修、敏钦、蔡琰等一大批作家被招致邺下,形成了生机勃勃的邺下文人集团。

47、“三曹”是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48、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曹操诗、文俱佳,散文形式自由,作风清峻通脱。他被鲁迅誉为“改造文学的祖师”。他的《蒿里行》被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49、曹操不愧为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其诗文都有开一代风气之功劳。其以乐府古题写时事,不仅开创了乐府诗歌创作的新风,而且为后世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他于五言腾踊的时代,又使四言诗重放光彩,对嵇康、陶渊明、韩愈等人的四言诗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0、曹丕的《燕歌行》用代言体,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曹丕也擅长散文及辞赋。其《典论》一书中的《论文》长于议论。其名作有《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

51、曹植后世称之为“陈思王”或“陈王”,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词***华茂”。曹植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洛神赋》为其名作。另有《与吴季重书》、《与杨德祖书》、《求自试表》。

52、孔融的散文有《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曹丕说他“体气高妙”,刘勰说他“气盛于为笔”。刘勰称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其《七哀诗》三首最为有名,其辞赋《登楼赋》最负盛名。陈琳有《饮马长城窟行》。阮瑀有 《驾出北郭门行》。刘桢当时与曹植并称“曹刘”,他的《赠从弟》三首写得最好。徐干著有《中论》。蔡琰的五言《悲愤诗》是一篇长达540 字的自传体叙事诗,对杜甫的《五百字》和《北征》等有很大影响。

53、祢衡有《吊张衡文》、《鹦鹉赋》。诸葛亮有《出师表》。

54、正始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和嵇康。

55、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是阮籍的代表作,首创了我国五言古诗抒情组诗的体列。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钟嵘评阮籍的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他的文长于论著,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大人先生传》。

56、嵇康的诗兼有四言、五言、六言、乐府及骚体,但以四言诗成就最高,代表作是《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和《幽愤诗》。刘勰称嵇诗“清俊”,钟嵘称嵇诗“俊切”。文章有《太师箴》。其《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中,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刘勰说嵇康之文“兴高而***烈”,“师心以遣论”。

57、太康年间的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名噪一时。傅玄和张华,是西晋初年的著名诗人。傅玄以乐府诗见长,有《秋胡行》、《秦女休行》。钟嵘称张华的诗“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58、潘岳“善为哀诔之文”,《怀旧赋》、《寡妇赋》、《哀永逝文》等,均以叙哀情见长。纪念忘妻的五言《悼亡诗》三首,为传世名作。

59、陆机被钟嵘奉为“太康之英”。他是骈文的奠基人。其骈文有《吊魏武帝文》、《叹逝赋序》、《豪士赋序》。论文名作有《文赋》。

60、左思的代表作是《咏史》八首。他是太康,以至西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刘勰认为其《咏史》诗“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崇“左思风力”。左思的辞赋,名气最大的是《三都赋》,洛阳纸贵。

61、郭璞工诗善赋。其诗今存二十余首,《游仙诗》十四首为其代表作。钟嵘认为其诗“文体相辉,彪炳可玩”,“词多慷慨,乖远玄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

62、东晋的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桓温、庾亮、支遁等,而以孙、许为代表。

63、陶渊明的三篇辞赋,《闲情赋》仿张衡《定情赋》、蔡邕《静情赋》等而作。《感士不遇赋》仿董仲舒、司马迁同题之作。其辞赋中最为出色的是《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散文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元好问论陶诗云:“豪华落尽见真淳”。梁代萧统曾编定《陶渊明集》八卷。

64、南朝诗歌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作家是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世称“元嘉三大家”。齐及梁初为“永明体”形成和繁荣时期,代表作家是沈约、谢朓等。梁中叶至陈为"宫体诗”兴盛时期,代表作家是萧纲、萧绎、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谢灵运被钟嵘称为“元嘉之雄”,他与颜延之并称“颜谢”。

65、鲍照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钟嵘称鲍照“才秀人微”。其风格豪放俊逸,杜甫说:“俊逸鲍参军”。

66、沈约提出了“文章当从三易”的著名论点,即“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

67、谢朓的创作主张是“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是永明体的旗帜,是齐梁诗坛的“首杰”和“冠冕”。

68、萧纲提出“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萧纲与其弟梁元帝萧绎和徐摛、庾肩吾等宫廷文人大煽宫体诗风,又均以写艳体著称,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庾体”。“一洗《玉台》之陋,顿开沈宋之风。”所指的诗人是阴铿。

69、鲍照是宋代的骈文高手,其名作是《登大雷岸与妹书》。齐梁时期的骈文也不乏优秀之作,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与陈伯之书》。

70、徐陵是梁陈时期著名的骈文作家,《玉台新咏序》为其代表作。

拟行路难十八首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

 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十四首(以下简称《拟行路难》)。此诗写一个出征在外的老兵,反映其遭遇,抒发其情感,从而揭露战乱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

 开头两句,直言老兵"少壮从军",直至"白首"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此处,"白首"与"少壮"想对照;"不得还"与"从军去"相对应。这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开头两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说同,这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年少时就从军了。对此,《十五从军征》直言"十五从军征",《拟行路难》则明说"君不见少壮从军去"。而且,二者均***用了对照与呼应的表现手法。说异,一个老兵在年老时得以回家:"八十始得归";而另一个老兵则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白首流离不得还"。但这异中也有同,也就是两个老兵的命运都是凄惨的。

 正因为"少壮从军","白首流离不得还",老兵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拟行路难》从第三句开始对此作了集中的描绘。"故乡"两句,写老兵日夜思念故乡。诗人先以"窅窅"二字形容老兵的故乡与老兵从军所到之处相距遥远,突出一个"远"字;又以"日夜隔"三字突出一个"隔"字,一方面表明老兵与故乡的离别时间之久,另一方面暗示老兵对故乡的思念时间之久;再以"河关"二字比喻路途阻隔,续写一个"隔"字,突出一个"难"字;而"音尘断绝"四字则写足了老兵日思夜念故乡的原因。这两句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朔风"四句,诉诸视觉、听觉、触觉,以意象组合来续写其思念故乡的愁情。"朔风"与"白云",两个意象分别诉诸触觉与视觉,各以"萧条"与"飞"加以描绘,以此衬托老兵的愁情,恰到好处。"胡笳"与"边气",两个意象分别诉诸听觉与触觉。诗人以"哀急"状写"胡笳"之声,当是以哀景衬托哀情;以"寒"反映"边气",既实写"边气"给人的肌体之寒,又映衬老兵思念故乡却"不得归"的心头之寒。唯其如此,老兵才感到无可奈何。诗中的"听此愁人兮奈何",直接引用屈原诗句"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楚辞·九歌·大司命》)中的前一句,状写老兵的无奈,如同己出,不着痕迹。无奈之下,老兵只得"登山远望",希望能借此排解心头之愁,保留好自己的容颜,所谓"得留颜"。可"此情无计可消除",又岂是"登山远望"所能解决的?这几句,视线由天上转至地上,内容由写景抒情转为描写人物的动作抒情,化无形为有形,从中可看出诗人运用写作技法的娴熟。

 "将死"两句,由上文写老兵对故乡的思念归结为对妻子的怀恋。此处,写老兵设想自己将死在"胡马迹",也即他从军所到之处,究竟将死于何种原因,并未明言,但读者完全可以推断出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老死,一是战死。一方面是老兵"将死胡马迹",另一方面是他"能见妻子难",二者对比强烈。老兵对妻子的怀恋未随时光的流逝而淡化,而是与日俱增。他推想自己将客死异乡,却无法在死前与妻子再见上一面。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啊!

 于是,诗的结句直抒胸臆:"男儿生世坎坷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绵忧":连绵不断的忧愁。"摧抑":悲痛压抑。老兵面对自己坎坷的生世无可奈何,只能将心头无尽的边愁乡思化成长长的慨叹!弦外之音:身处如此社会,遭遇无休止的战乱,即便是热血男儿又能怎样?何况是"白首不得还"的老兵呢?悲哀之中分明蕴涵着老兵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不难看出,此诗主题思想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是一脉相承的,但其着眼点、写法等,与《十五从军征》相比,有不同之处。《十五从军征》写老兵,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写起,着眼于他返乡途中与到家后的情景,主要***用以哀景写哀情的写法,重在抒发其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悲哀。而鲍照的《拟行路难》写老兵,则着眼于他"少壮从军",直至"白首"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运用多种写法,通过意象组合,层层推进诗意,重在抒发其无法回故乡与亲人团聚的悲哀。两首诗中的两个老兵,都是少小从军,其中,一个在年老时得以回家,而另一个在年老时则仍流离在外,但无论他们最终能否回家,其命运都是凄惨的,心中也都是极其悲哀的。所有这些,都是当时的战乱造成的,而战乱又是由当时的统治者一手挑起的。因而,描叙老兵的悲惨遭遇,抒发其真情实感,便有力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因而,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与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一样流传至今,令人难忘。

拟行路难十八首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2

 《拟行路难·其六》鉴赏

 这首诗也是反映的仕途失意与坎坷。和《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相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述情怀似亦更为直切。

 全诗分三层。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整个心情的表达,都***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当然,这里写的不必尽是事实,也可能为诗人想象之辞。如果根据这几句话,径自考断此诗作于诗人三十来岁一度辞官之时,不免过于拘泥。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还可注意的是,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六朝门阀制度盛行,世族垄断***,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标榜,自然为世所不容了。钟嵘《诗品》慨叹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是完全有根据的。他的诗里不时迸响着的那种近乎绝望的抗争与哀叹之音,也不难于此得到解答。

 前面说过,同为诗人***人生的哀歌,此诗较之《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的正言若反、半吐半吞,写法上要直露得多,但此诗也并非一泻到底。起调的高亢,转为中间的平和,再翻出结语的峭拔,照样是有张有弛,波澜顿挫。音节安排上由开首时七言长调为主,过渡到中间行云流水式的五言短句,而继以奇峰突出的两个长句作收煞,其节奏的高下抗坠也正相应于情感旋律的变化。所以两首杂言体乐府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再进一步,拿这两首感愤言志之作,来同前面那些借思妇口吻言情的篇什相比较,风格上又有不少异同。前诗婉曲达意,这里直抒胸臆;前诗节拍舒徐,这里律动紧促;前诗情辞华美,这里文气朴拙——随物赋形,各有胜境。不过无论哪一类题材,都能显现出作者特有的那种奇思焕发、笔力健劲的色调,这正是鲍照诗歌最能打动人心的所在。《南史》本传用“遒丽”二字评论他的乐府创作,后来也以“俊逸”概括其诗风,其实“俊”和“丽”还只标示出它的体貌,“逸”和“遒”才真正摄得它的神理。从鲍照的“俊逸”到的“飘逸”,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的。

拟行路难十八首_鲍照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3

  拟行路难十八首

  南北朝鲍照

 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洛阳名工铸为***山,千斵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锉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

 结带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

 还君金钗瑇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

 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

 孤魂茕茕空陇间,独魄徘徊遶坟基。

 但闻风声野鸟吟,忆平生盛年时。

 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纵意自熙怡。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著故茎。

 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

 君当见此起忧思,宁及得与时人争。

 人生倐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

 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讌。

 持此从朝竟夕暮,差得亡忧消愁怖。

 胡为惆怅不得已,难尽此曲令君忤。

 今年阳初花满林,明年冬末雪盈岑。

 推移代谢纷交转,我君边戍独稽沉。

 执袂分别已三载,迩来寂淹无分音。

 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遶遶最伤心。

 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乱鬓不设簪。

 徒飞轻埃舞空帷,粉筐黛器靡复遗。

 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

 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忽见过客问何我,宁知我家在南城。

 答云我曾居君乡,知君游宦在此城。

 我行离邑已万里,今方羁役去远征。

 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亦云悲朝泣闲房,又闻暮思泪沾裳。

 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

 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

 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君不见冰上霜,表里阴且寒。

 虽蒙朝日照,信得几时安。

 民生故如此,谁令摧折强相看。

 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冠。

 君不见春鸟初至时,百草含青俱作花。

 寒风萧索一旦至,竟得几时保光华。

 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

 诸君莫叹贫,富贵不由人。

 丈夫四十强而仕,余当二十弱冠辰。

 莫言草木委冬雪,会应苏息遇阳春。

 对酒叙长篇,穷途运命委皇天。

 但愿樽中酒酝满,莫惜床头百个钱。

 直得***卒一岁,何劳辛苦事百年。

  译文

 其一

 即使为你献上:装在***里的美酒,镶嵌玳瑁的玉匣里的雕琴。

 绣着多彩的`芙蓉花和羽毛装饰的帐幔,织着各种葡萄的锦缎被子。

 也挡不住年岁将老红颜衰,月光流逝夜深沉的凄凉。

 希望你节制悲伤减少忧愁,听我侧击行路难的歌调。

 君不见汉时的柏梁台,魏时的铜雀楼都早已灰飞烟灭,难道有谁还能够听到古时候的清音管乐?

 其四

 在平地上倾倒杯水(介宾后置),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举杯饮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么不敢表达自已的思想。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其六

 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

 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其十三

 这是《拟行路难十八首》的第十三首,写游子思归之情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以春禽起兴极佳。春禽的和鸣确实最易引动游子的羁愁,这就是后来杜甫所说的“恨别鸟惊心”。鸟儿一般都是群飞群居,春天的鸟又显得特别活跃,鸣声特别欢快,自然引起孤独者种种联想。这里又是“旦暮鸣”,从早到晚鸣声不断,这于游子心理的***就更大了。下面他就自述他的愁情了。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军侨”即“侨军”,南北朝时由侨居南方的北方人编成的军队。“荣”、“溢”皆兴盛之状。这两句说他初从军时抱负很大,情绪很高。“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渐冉”,逐渐。看来他从军很不得意,所以有“流浪”之感,他感到年华虚度,看到白发白须生出,十分惊心。“忽”字传出了他的惊惧。“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忽已盈。”这里写他拔白发白须,晚上拔尽,第二天又长满了,这是夸张,类似后来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写他忧愁之深。“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寄灭”,归于消灭。“空精”,化为乌有的意思。这两句意思是,只是担心长期居留在外,变为他乡之鬼。“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因此他常常怀念故乡,一想起家乡亲人就失声痛哭。上面是此诗的第一部分,自述从军无成、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 “忽见过客问向我,‘宁知我家在南城?’”“南城”,指南武县,在东海郡。“问向我”,打听“我”,寻找“我”。所以“我”便反问他:“你怎么知道我是南城地方的人?”这就引出了下面一番话来。“答云:‘我曾居君乡,知君游宦在此城。”果然是从家乡来的人。“我行离邑已万里,方今羁役去远征。”“邑”,乡邑。这人看来也是投军服役,途中寻访早已来此的乡人,是有话要说。“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孀居”即独居。这是说妻子在家中对他仍然情爱如昔。这里有一个“闻”字,说明这情况是这位乡人听说的,下句的“亦云”、“又闻”也是这样的意思。说她“朝悲”、“暮思”,又说她“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极写妇人对丈夫的思念、对丈夫的忠贞,正如组诗第十二首《拟行路难·今年阳初花满林》所写:“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绕绕最伤心。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乱鬓不设簪。”鬓发乱也不想梳理,因丈夫不在身边,打扮又有什么意思呢。“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见此”的“见”,依上当亦听说的意思。乡人这一番话一方面可以起慰解愁情的作用,因为这个游子急于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乡人的“忽见”,可谓空谷足音了。另一方面又会撩乱他的乡愁,妻子在家中那般痛苦,时刻望他归去,会使他更加思念了。还有一层情况,这个乡人叙说的情事都是得之听闻,并非亲见,这对于久别相思的人来说又有些不满足,更会有进一步的心理要求了。这一部分差不多都是写乡人的告语,通过乡人的告语表现他的思归之情,这是“从对面写来”的方法,正与第一部分自述相映衬。 《拟行路难》多数篇章写得豪快淋漓,而这首辞气甚是纡徐和婉,通篇行以叙事之笔,问答之语,絮絮道来,看似平浅的话语,情味颇多。用问话方式写思乡之情,鲍照还有《代门有车马客行》,王夫之评之曰:“鲍有极琢极丽之作。……惟此种不琢不丽之篇,特以声情相辉映,而率不入鄙,朴自有韵,则天才固为卓尔,非一往人所望见也。”(《古诗评选》)王夫之对《代门有车马客行》的赞评亦可移之于这首《拟行路难》。

  注释

 ①我:为代言体虚拟人物。但联系下面“我家在南城”的贯属,则有意把这个“我”与作者自身沟通起来。

 ②向:原作‘何’,从钱振伦校。

  鉴赏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确士(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如此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应当说,此刻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成最大密度,似乎达到了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程度。不尽情渲泻,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下面出现的竟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不难想见,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们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该是人间多么大的不幸呵!作者有着正确的感知,读者亦有正确的感应。这不幸从何而来,已尽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所以,回顾前文,那“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能看作是诗人在忍气吞气,无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愤激之词罢了。

 从读者的审美心理角度来说,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使读者心领神会,从而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前人王船山(王夫之)曾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沈确士(沈德潜)曾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都准确地指明了本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灵活的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钟嵘《诗品》曾批评鲍照“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岂不知,这恰是鲍照诗作独具艺术特色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