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_渺渺茫茫之兆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6-22 0
  1.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求详解
  2. 历学家朱载堉的名句名言
  3. 可爱的贾宝玉
  4. 清代文学家顾贞观经典诗句诗词
  5. 渺茫的意思
  6. 茫的组词是什么

你好楼主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红楼梦》的结局,这是毫无疑问的。无生只谈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周汝昌先生自然是红学耆老,如果按周先生的分析,以他偏爱湘云的程度,一定要把她和宝玉撮合在一起;但是,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多数“红迷”和专家们的认可

刘心先生最近十分活跃,他的观点也非常多;可是坦率地说,他的很多分析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列举的部分文献也有点捕风捉影;真正的“红迷”和专家们恐怕只是因为他提出了各种新鲜的猜测而礼貌地倾听,然后为了他曾如此辛苦地整理资料而评价他“这是一种看法”等等,仅此而已。想要真正地了解《红楼梦》和其中隐讳的内容,建议不要参照刘先生的演说,只把它当野史或外传来听,还比较有性

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_渺渺茫茫之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曹雪芹在后四十回中到底写了什么结局,因版本的遗失,今天已经难以考证;不过当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集众多红学权威之观点,不但演员阵容空前绝后,情节演绎的结果也应该比较符合曹老的原著:

一、黛玉确实夭亡了,但不是在宝玉娶妻的当天,而是因宝玉出海未归,担忧成疾,在梦到宝玉溺水而死的心灰意冷之下,旧病缠身而逝。著名的黛玉焚稿也已经有各大剧种来体现过了。无生最喜欢陈晓旭版的黛玉,形神兼备,楚楚动人。另外,越剧里的王文娟也很有黛玉的风骨

二、宝钗确实是在黛玉死后嫁给宝玉的,而不是因为什么“调包计”。首先从凤姐的角度来说,如果她真想给宝玉找一位夫人,她绝对不会挑选能干到可以分享她的权势的宝钗,反倒是不通世事的黛玉才是上佳之选;何况从前八十回来看,凤姐也是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把宝黛二人相提并论的。黛玉死后,宝玉回来了,万念俱灰之时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任家人摆布地娶了宝钗(有可能是为了给家族留下一个后代),但是他那时应该就已经看破了红尘,对家族的兴衰不抱什么期望了

三、宝玉最后的结局应该是潦倒后出家为僧。荣宁二府被查抄后,不可能像续书所写的,后来获得了什么特赦;应该是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整个家族分崩离析,重要人物或者死去(包括鸳鸯等人的自尽)或者被卖。宝玉是被贾芸和小红(就是红玉)设法从狱中救出的唯一一人,续写中把贾芸写成了恶人,毫无根据。但是宝玉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而是独自离开了,途中曾经遇到过着安稳富足的平淡日子的蒋玉涵和袭人夫妻,他只在他们家住了一夜就又不辞而别了(剧中巧妙地交待是因为蒋玉涵把宝钗接来了的缘故,宝玉是有意与宝钗失之交臂)。宝玉后来也曾遇到过被迫卖身为娼的湘云,但是当时沦为乞丐的他并没有能力让湘云脱离苦海,只能像电视中所演的那样,他在岸上眼睁睁地看着湘云被花船上的恩客们拖走并划船远离,听她哭叫着“艾哥哥”(二哥哥),满心凄惨。一直陪伴在宝玉身边的,只有黛玉曾经戏谑地形容他们是渔翁渔婆时给他的玻璃绣球灯;后来被官差无赖打破,他仍然留着那些碎片,他对黛玉的深情与专情,可见一斑。最后,他的结局如果不是死去,就肯定和惜春一样,遁入空门,逃避俗世的烦恼,从此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四、凤姐最后的结局是贫病交加死于狱中。无生很喜欢凤姐,也喜欢邓婕版的凤姐,除了她,没人能演活那个角色。她在最后席拖出去的镜头完全吻合她个人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可是她实在是个厉害角色,放在今天,绝对是一流的女强人,超级白领。但是有件事她为自己留了后路,就是曾经善待过刘姥姥,因此老人感恩而从青楼的火坑中救出了凤姐的独女巧姐。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太精明的人,无法留下男孩子当后代的吧!曹老在这方面还是很有点迷信色彩的,呵呵!

一部红楼史,其实就是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史,也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把主要人物的结局弄懂了,也就能理解“满纸荒唐言”,从而痛洒“一把辛酸泪”了——都云读者痴,各解其中味吧!

关于结局,众说不一,列举几种,真***自辨。

其一:大胆的推测,有力证据:宝玉曾经去祭奠过金钏,托词是“北静王的一个爱妃没了”,去的是水仙庵,黛玉如果嫁给北静王后投水自尽(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应该也就是水仙庵中洛神的化身吧?不也就是北静王的爱妾吗?(洛神是曹植的爱妃,被当皇帝的哥哥曹丕夺走。)黛玉被宝玉的好朋友北静王爷夺走,也是有前缘的,记得吗: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时,把北静王给的一串珠子给了黛玉,黛玉当时就翻脸了。这可是一个伏笔?如同宝玉把蒋玉菡的汗巾给了袭人,所不同的是,袭人被骗收下了,也就和蒋玉菡结了缘,成了夫妻;但黛玉坚决反对,没有留下。还有,那个唱戏的小旦,貌似黛玉,湘云为此还得罪了黛玉,所唱的《离魂》这部戏,也就是影射黛玉的结局。

其二:皆因有诗云“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宝钗和获罪的贾家全家老小一起流落,先是和宝玉一起入狱,后来得到袭人蒋玉函夫妇的救助,免去流落街头之苦,混得一口饭吃。宝玉在大雪之夜离家出走,悬崖撒手,宝钗也终于不知所终。留得片白茫茫大地(雪——薛)真干净!

其三:一日,行到陵驿地方,那天乍寒下雪,泊在一个清静去处。贾政打发众人上岸投帖辞谢朋友,总说即刻开船,都不敢劳动。船中只留一个小厮伺候,自己在船中写家书,先要打发人起旱到家。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地滑,疾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那里赶得上。只听见他们三人口中不知是那个作歌曰: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贾政一面听着,一面赶去,转过一小坡,倏然不见。贾政已赶得心虚气喘,惊疑不定,回过头来,见自己的小厮也是随后赶来。贾政问道:“你看见方才那三个人么?”小厮道:“看见的。奴才为老爷追赶,故也赶来。后来只见老爷,不见那三个人了。”贾政还欲前走,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贾政知是古怪,只得回来。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求详解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中国上古神兽 白泽昆仑山上的神兽,著名的神兽,浑身雪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时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 《轩辕本纪》有神兽白泽的故事:“(黄)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 夔出生于东海流破山,其形状如牛,无角,身形巨大,昏黑色,但只有一只脚支撑,也叫独脚夔。 夔是一种恶兽,能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 凤凰大家很熟悉的神鸟了,头像鸡,颔像燕,颈像蛇,胸象鸿,尾像鱼。五德之鸟。 麒麟是品性仁慈、妖力强大的生物,谙悟世理,通晓天意,可以聆听天命。人的世界有十二个国家,分别由十二个王来统治。王不是以出身或功绩来评选,而是由天命来决定。麒麟就是传达天命,为自己的国家选出王者的神兽。 梼杌原本只是令人害怕厌恶的恶人,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神异经。西荒经》记“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已然是一派怪异扭曲的形象,与其说是魔兽不如说是生化实验失败核泄漏的产物。 獬豸古代神裁制度下产生的著名神兽,又被称为“法兽”。根据《论衡》和《淮南子。修务篇》的说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大致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据传角断者即死,有被见到长有双翼,但多数没有翅膀。拥有很高的智慧,能听懂人言,对不诚实不忠厚的人就会用角抵触。后世常将普通羊饲养在神庙,用来代替獬豸 吼形如兔,两耳尖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 《偃曝馀谈》有载。 重明鸟在《拾遗记》中说,尧在位七十年,有积支之国,献明鸟,一名双晴言在目。状如鸡,鸣似凤。解落毛羽,用肉翅而飞。能抟逐兽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或一年来数次,或数年都不来。国人都全洒扫门户,以留重明。如重明鸟未到的时候,国人或刻木,或造铜像,? 为此鸟的形象,放在明户之间,则魑魅之类,自然退伏。所以到了现在,都刻木像、造铜像或画图像,故现在画鸡于门上。 华方在《山海经。西次三经》中,有在章峨之山,有一种鸟,型状如鹤,一足,有红色的纹和白喙。就是叫做华方。《海外南经》:「华方鸟在东方,青水西,只有一只脚。」而《淮南子。汜论训》中说,木生毕方。因而有说毕方是木精所变的,而形状是鸟、一足、不食五谷。《在文选。张衡〔东京赋〕》中说:「华方。。。老父神,如鸟,两足一翼,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也。」而《韩非子。十过》中说:「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秦山之上,驾象车而蛟龙,毕方并害。袁珂说华方是凤,凤为太阳鸟,故「见则其吧有讹火」。《骈雅》:「毕方,兆火鸟也。」凤即为神,也是灾难的象征。《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大风为害,尧乃使羿。。。缴风于青邱之泽。」大风即大凤。《淮南子》「木生毕方」是受五行思想的影响所玫,意即木生火。因毕方为火鸟故用毕方代火,非指毕方生于木。 白虎在中国,白虎是战神、杀伐之神。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而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中说的了。 青龙在中国,龙的地位就远高于印度。因在中国,龙是神物、是至高无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也是东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属木的,也因青色是属木的,故此有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历学家朱载堉的名句名言

《红楼梦》文末,宝玉被一憎一道夹着飘然登岸而去,留下了——

“我所居兮,清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我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意思是说,我住的地方,是清埂的顶峰,我游玩的地方,是茫茫的宇宙。天地之间,有谁与我同游,我又和谁一起。天地鸿蒙,让我们回到最初的地方去吧。

可爱的贾宝玉

年代:明朝

朱载堉简介:

朱载堉(1536年—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又称“端靖世子”,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音乐家。

朱载堉出生于怀庆(今河南沁阳),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明成祖朱棣的第八世孙,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七代孙,郑藩王族嫡世。早年即从外舅祖何瑭学习天文、算术等学问,因不平其父获罪被关,筑室独处十九年,直到1567年,其父被赦免,他才愿意入宫。

1591年,郑王朱厚烷去世,作为长子的朱载堉本该继承王位,他却七疏让国,辞爵归里,潜心著书。

其著作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

历学家朱载堉的名句名言

1、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却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门前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到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还嫌低!——朱载堉《山坡羊·十不足》

2、世间人睁眼观看,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钱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拐子有钱,走歪步合款,哑叭有钱,打手势好看。如今人敬的是有钱,蒯文通无钱也说不过潼关。实言,人为铜钱,游遍世间,实言,求人一文,跟后擦前。——朱载堉《山坡羊-钱是好汉》

3、名高***,富贵百年少。茶交酒交,人无千日好。世态炎凉,朝夕难保。躲离了人前闹,怕讲低高。但愿心安腹内饱,且自乐陶陶,不贪无义宝。三分公道,望苍穹天理彰照。养心修心,意马牢栓紧。饶人让人,只要含容忍。名利虚花,钱财有分。何必广学多论,徒劳身心。万事都是胡厮混,世无百年人,枉自受劳辛。埋头装蠢,为什么人前显俊?今言圣言,两字由人拣。思后想前,谁替谁人赞?万事皆空,时人见浅。到头一声长叹,参透机关。布衣遮体家常饭,平居度日年,安乐值万千。闲事少管,且守我清贫薄淡。——朱载堉《满江红

4、自知足够了便罢,无义财贪他做啥?人生在世,不过是如此,八个字儿,由天造下。贫困周济,患难须拔,善事当为,恶休做他。怕人知道的休干,要人敬重的多加。遇世人行些方便,强胜是修寺建塔。听咱,远在儿孙,近在自家。听咱,天理循环,报应不差。——朱载堉《山坡羊-行方便》

5、自己跌倒自己爬,指望人扶都是***。至亲人说的是隔山话,虚情儿哄咱,***意儿待咱,还将冷眼观。时下休夸,十年富贵,再看在谁家?跨海难,虽难犹易;求人难,难到至处。亲骨肉深藏远躲,厚朋友绝交断义。相见时项扭头低,问着他面变言迟。俺这里未曾开口,他那里百般回避。锦上花争先添补,雪里炭谁肯送去。听知!自己跌倒自己起,指望人扶耽阁了自己。——朱载堉《黄莺儿-求人难》

6、劝人没钱休投亲,若去投亲贱了身。一般都是人情理,主人偏存两样心。年纪不论大与小,衣衫整齐便为尊。恐君不信席前看,酒来先敬有钱人!——朱载堉《叹人敬富》

文学家刘义庆名句名言

文学家刘义庆名句名言

1、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刘义庆《世说新语》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刘义庆《世说新语》

3、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刘义庆《世说新语》

4、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刘义庆

5、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刘义庆

6、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7、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刘义庆《世说新语》

8、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9、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在有些时候,结果并不重要,兴致就是最好的目的地。)——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10、势力之交,古人羞之。——刘义庆

11、以明防前,以智虑后。——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

12、华歆避难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刘义庆《世说新语》

1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刘义庆《咏雪》

14、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刘义庆《世说新语》

1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

清代文学家魏源经典名句名言

年代:清朝

魏源作品:《海国图志》

魏源简介:

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他积极要求清***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代文学家魏源经典名句名言

1、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魏源

2、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魏源

3、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魏源

4、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魏源

5、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魏源

6、愤与忧,天道所以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远寐而之觉也,人才所以革虚而之实也。——魏源《海国图志》

7、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魏源

8、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魏源

9、白光尽处火轮现,草木山河金潋滟;落日如人老更赤,初日如人少方艳——魏源

10、"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魏源"

11、教育的含义就是使人能作以前不能——魏源

12、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魏源《默觚下》

13、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魏源

14、天地之性,人为贵。——魏源

15、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魏源

16、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魏源

17、欲任天下之重任,必自其勤问访始。——魏源

18、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魏源

19、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魏源

20、中浅外易者,不足以当大事。——魏源

清代文学家高鹗名句名言

年代:清朝

高鹗简介:

高鹗(约1738-约1815年),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熟谙经史,工于八股文,诗词、***、戏曲、绘画及金石之学亦颇通晓。诗宗盛唐,词风近于花间派,论文则“辞必端其本,修之乃立诚”,强调以意为主。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顺天乡试举人。六十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内阁侍读。嘉庆六年(1801年)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四年,由侍读选江南道监察御史。十八年,升刑科给事中。在任以“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见称,为官两袖清风。高鹗除有《红楼梦》后40回续书外(争议),另有诗文著作多种,《清史稿·文苑二》著录有《兰墅诗抄》,杨宗羲《八旗文经》著录《高兰墅集》,今俱佚。现存《兰墅十艺》(草稿本)、《吏治辑要》及诗集《月小山房遗稿》、词集《砚香词·簏存草》等。

清代文学家高鹗名句名言

1、宝玉茫然问道:“借问此是何处?”那人道:“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宝玉道:“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那人道:“故人是谁?”宝玉道:“姑苏林黛玉。”——高鹗《红楼梦》

2、好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高鹗《红楼梦》

3、第九十八回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高鹗《红楼梦》

4、第一百零九回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高鹗《红楼梦》

5、第一百一十六回喜笑悲哀都是***,贪求思慕总因痴。——高鹗《红楼梦》

6、第一百一十六回***去真来真胜***,无原有是有非无。——高鹗《红楼梦》

7、第一百二十回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高鹗《红楼梦》

8、第一百二十回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高鹗《红楼梦》

9、第一百二十回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高鹗《红楼梦》

10、第一百二十回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高鹗《红楼梦》

11、第九十五回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高鹗《红楼梦》

12、第八十七回大造本无方,云何是应住?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高鹗《红楼梦》

13、第九十四回烟凝媚色春前萎,霜浥微红雪后开。莫道此花知识浅,欣荣预佐合欢杯。——高鹗《红楼梦》

14、第一百一十六回过来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高鹗《红楼梦》

15、一辈子不嫁男人,又怎么样?乐得干净呢!~鸳鸯——高鹗《红楼梦》

清代文学家顾贞观经典诗句诗词

可爱的贾宝玉修订版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第一主人公,更是红楼大观园里一个别样的存在。

如果说林黛玉是曹雪芹饱含着血泪同情塑造的人物形象,那么,在贾宝玉身上则更多的倾注了曹雪芹的理想和***。他是曹公用尽毕生心血和才情创造的艺术形象。熔铸了他的性格追求,代表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体会。

脂砚斋曾经这样评价,贾宝玉是“古今第一未见之人”,她说“不独于世上不曾亲见这样的人物,即阅尽古今******之中,也未见这样的文字。”贾宝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特立独行的一个。也是最值得分析品味的典型形象。

所谓典型形象,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他有典型背景,典型性格和典型故事。是作者最真挚的表达。

人世间,一个人不通事务,不被理解,被人们视为异端。总结一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他有性格缺陷,二是他思想超前。前者就是个傻子;后者诸如哥白尼,伽利略。就是个先贤。

在封建世界里,贾宝玉,无疑是一个异类,他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他被冠以“狂,疯,痴,呆,傻”的标签,而被“百口嘲谤,万目睚眦”。在他身上,有着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品味思考,值得玩味。

今天,刘老师带你去研读贾宝玉,体悟曹公通过贾宝玉告诉我们的人情世故,社会炎凉。

我是刘老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刘老师。

如同林黛玉的出场,曹公也同样以浪漫的文法讲述了宝玉的由来,这是一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

女娲娘娘炼石补天,炼成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大石,结果单单剩下一块,被弃置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顽石自经女娲历练,灵性已通。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天,遇着茫茫大士,渺渺***点化,原来高十二丈见方二十丈的庞然大物,缩小如扇坠大小,可佩可拿,而且鲜莹明洁,如同宝玉模样。便带它到昌明荣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一遭。

于是,石头城中,荣国府里,诞下一位公子,他一落胞胎,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这就是那个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顽石幻象。

诗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世,倩谁记去作奇传?

本来一块顽石,无知无觉,无情无爱。坦荡于洪荒野际。平静安宁,悠远恒久。偏偏通了性灵,有了感觉,有了爱恨灵魂。他享受了人间诸多美妙,也要经历人间的种种痛苦。但顽石最终只是顽石,宝玉为***。最终他还是要回到他来的地方。这正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圆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一如人生的种种轮回,一种悲戚的宿命。让读者深思。

分析人物,必先从人物形象入手。请先看这段描述。冷子兴这样为贾宝玉出场做了这样的铺垫:“万人都这样说,因而他祖母爱如珍宝。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因此不甚爱惜。独那太君还是命根子一般。说来又奇,如今长了十来岁,虽然淘气异常,但聪明乖觉,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似乎,各种怪癖,***在宝玉身上,未见其人,先听其“癖”

我们的公子,便在这千呼万唤中,缓缓而来。

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我们才通过林妹妹的眼睛见到了宝哥哥的完整形象。

带着种种奇怪的传说,带着前世的宿缘。王夫人嘴里的“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整天“有天无日,疯疯傻傻”的贾宝玉,在林妹妹的眼里闪亮登场:

宝玉出场时,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换了衣服的宝玉:

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含笑,天然一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一开始,这丫鬟的的禀报尤其显得不寻常。“笑道”这是一贯的形态。显示了在宝玉的心目中,似乎少有主仆、尊卑的区别。对丫鬟的这些看似毫不经意的叙写交代,暗示出宝玉的平易随和而又超凡不俗。

黛玉眼里看到的,这哪里是什么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这分明是一个颜值爆表,身份高贵,观之可亲的小鲜肉欧巴。

一种亲近感已经油然而生,前世的宿命使林黛玉大为疑惑:“这个哥哥在哪里见过?为何眼熟至此。”一种情愫已经不可遏制的占据了黛玉的全部心灵。成为宝黛玉之爱的发端。

宝黛初见的***

在大观园的日子里,宝玉的形象日益完整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纵观全书,宝玉之可爱,集中表现在热爱女性,尊敬女性,崇拜女性上。

这是贾宝玉这个典型形象的集中表现。他的这一个特点贯穿了全剧,从未改变和动摇。

文章开篇,曹公便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木石前盟的传说,又用夸张的笔法加以渲染强调,如刚才说道的“抓周试志”,对刘姥姥信口开河信以为真,派人求证。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他说,凡山川日月精秀只钟情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不但对活人,甚至连画上的美人都顶礼膜拜,怕她寂寞,特去“望慰”一番。

当晴雯和袭人吵闹不休的时候,他伤心的说:“叫我怎样才好呢?把这个心使碎了也没有人知道!”

龄官画蔷一节,曹公着力刻画了宝玉的痴,和龄官对贾蔷的深爱。

一个龄官,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的女儿,大有林黛玉之态(宝玉的眼里),正在一遍一遍的画“蔷”字,画完一个又一个,已经画了有几千个蔷字。

一种爱恋,精纯如斯!

转而雨至,女儿竟不觉,头上滴下水来,纱衣登时湿了。宝玉想:“这时下雨,他这个身子,如何禁的骤雨一激!”因此禁不住便说道:“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

那女孩听说道唬了一跳,抬头一看,只见在花外一个人叫他不要写了,下大雨了。一则宝玉脸面俊秀,二则花叶繁茂,上下俱被枝叶隐住,刚露了半边脸,那女孩子只当是个丫头,便不想是宝玉。因笑道:“多谢姐姐,提醒了我,难道姐姐在外头有什么遮雨的?”

一句提醒了宝玉,宝玉“嗳吆”了一声,才觉浑身冰凉,低头一看,自己身上也都湿了,说声“不好”只得一气跑回怡红院去了,心里却记挂着那女孩子没处避雨。

宝玉之痴,由此可见!

警幻仙子说,宝玉为“意*”第一人,不单指宝玉生长在少女群中,多所眷爱,而且,他的爱,也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更多的是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

这种爱,包括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甚至崇尚!这种爱对象极为广泛,他不仅限于黛钗,湘云,也包括晴雯,袭人,紫鹃,鸳鸯,平儿,香菱,他朋友圈中的所有人。

因为博爱,所以心劳。

第三十一回“撕扇子做千金一笑”宝玉说了这样的道理:

***二

晴雯生气抱怨,不给宝玉拿果子吃,说:“我慌张的很,连扇子还跌折了,哪里还配打发果子吃,倘若再打破了盘子,更了不得呢!”

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这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以生气时那它出气,这就是爱物了!”

晴雯听了笑道:“既这麽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撕,我最喜欢撕的。”宝玉听了便笑着递给她,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宝玉在旁边笑着说,响的好,再撕响些!……

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做些孽罢”,宝玉赶过来,一把将她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

一个富贵人家的高贵公子,为博丫环一笑,竟能如此去做。实在是不多见。在宝玉的心里,没有大少爷的脾气,只有对女性的尊重呵护。诸如此类,多不胜举,俯拾即是。

四十四回平儿理妆一节,平儿挨了贾琏夫妻的打。此事原本和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却十分同情平儿的不幸,不令“劳形”,为她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他想到贾琏惟知道*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姐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凤姐之威,她竟能周全妥帖,今日还遭荼毒,想来此人命薄,比黛玉尤甚!但因为他能为平儿理妆,补偿了他平日不能“尽心”的“恨事”,竟感到“今生意中不想之乐。”

其痴心如斯,足足是个,懂人知人疼人爱人的“暖男”了。

宝玉捱打,宝钗送丸药过来,又见宝钗之可爱,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就跑到九霄云外,心中自思:“我不过捱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如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何等悲感呢?即便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

黛玉来探,宝玉见黛玉悲戚之状,抽抽噎噎的说:“你从此可都改了吧!”宝玉也甚为动情。他说:“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在这些时候,宝玉没有把自己放在前头,而是始终先考虑到女儿的感受,宝玉的大爱,怎能不让人感动。

金钏投井,似乎在贾府没有引起多少波澜,只不过是打发了几十两银子,而只有宝玉匹马奔出七八里到水月庵,虔诚祈祷,焚香垂泪。

晴雯含冤被赶出大观园,忧愤而死,宝玉为她月夜拜祭,撰写《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泣涕哀悼。感人至深。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命薄!

凡此种种,无不感人至深,宝玉之真性情。可以慰藉诸女儿的在天之灵了。

贾府,在一次次的浩劫中,迅速走向崩塌。正如红楼梦开篇所说: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从迎春出嫁开始,大观园诸女儿逐渐“辞根散做九秋蓬”,迎春带了四个丫头过去,宝玉跌足自叹:“从此而后,这世上又少了五个清洁人了。”并做一伤感的诗: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

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当今手足情。

其真情如斯,令人无限伤感!

在宝黛的爱情主线上,宝玉之爱更是铭心刻骨,可鉴日月。他对黛玉的爱,正是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的。

同情和爱情自然是两回事,但同情可以是爱情的起点和支柱。

偌大的贾府里,宝玉是黛玉的唯一知己,是超脱凡尘爱恋的精神世界的知己,数次的试探,小矛盾,小摩擦过后,宝黛之爱日益坚定。从未产生过动摇,致死未渝。也许,这更是黛玉坚强活着的唯一理由。

黛玉一曲《葬花吟》,尚未吟罢,那边宝玉早已恸倒在山坡上了。足见宝玉对黛玉词中所表现的内容情感的高度认同,他对黛玉的身世处境,病体心性的体察最深,感受最切,他是黛玉唯一的知己。

数百年来,宝黛的爱情悲剧,不知又感动了多少人!(宝黛之爱,上一讲已经交待,不再重述。)

在封建的男权社会里,这样的心态是何等的高贵难得!又是何等的格格不入!

在宝玉的眼里,没有尊卑贵贱,更没有男尊女卑。他否定了封建家庭设定的求仕之路,

他为可卿吐血,为黛玉哀恸,为袭人大哭,为平儿哀怜,为金钏含亏,为古人林四娘赞颂;

为龄官挡雨,为芳官焚祷……他的爱推己及人,众及身边的众女儿,丫鬟,甚至花鸟鱼虫,自然花木。

“女儿”是像花儿一样鲜艳美丽芳香,像水一样的清澈,明洁,她们的青春生命里,闪耀着真和美的色彩。

宝玉正是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人性的价值,发现了优美的灵魂和纯正的爱情,这感动着他,使他忘记了自己,他的内心纯真无私,显示着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和民主思想。

正如黛玉是一个时代的女儿缩影一样,宝玉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尽管他身上倾注着曹公太多的理想和钟情,但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宝玉也只能会是一种悲剧的结局。

随着贾府大厦忽倾,诸位女儿也纷纷被命运捉弄,成了无辜的殉葬品。食尽鸟归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机灵聪明的贾宝玉一次次“犯病”。宝玉经历了可卿的死,元春的死,黛玉的死,迎春的死,探春远嫁,贾母的死,鸳鸯的死,凤姐的死,惜春出家。所谓“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至此,宝玉的心也死去了。于是他走进仕途,参加科举,终于以第七名进士及第,证明了自己。同时又了却了尘缘,兑现了对黛玉的承诺。回归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

后人续写的红楼梦,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最后一个场景,笔者认为确实极好的!

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在毗陵驿,在津渡口。处理完丧事的贾政在船中写家书,正写道宝玉的事,便停下笔。(注意停下笔的深义)

……

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他,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确是宝玉。贾政大吃一惊,忙问道:“可是宝玉麽?”那人只是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船头上来了两个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道:“尘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

而歌曰:“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皑皑的白雪,迷离的津渡,癫狂的僧道,猩猩红的斗篷。想来都让人痴醉。顿悟的宝玉,此刻,他会想些什么?一切又如何想起,如何诉说。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还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一切都如南柯一梦!可在梦里,宝玉认真的投入了真情。尽管在整本书里,他是最大的一片绿叶,可也正有了他的衬托,才有了众芳缤纷,争奇斗艳。

导入***三

宝哥哥,最终选择了遁出红尘,尽管他会有太多的不舍,太多的柔情和爱恋。纵观宝玉的形象,如何总结。总不能得出一个完整合适的结论。或许曹公那两阙《西江月》,明贬实褒。反过来理解,正是对他最真实的评价吧!大家可以和我一起背诵:

无故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我是刘老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刘老师。

敬请期待刘老师讲坛下一期,《卿本多情,自成风景》,听刘老师解读词人柳永的爱与哀愁。

渺茫的意思

年代:清朝

顾贞观简介: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曾馆纳兰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崇祯十年(1637)顾贞观出生于无锡。曾祖顾宪成,是晚明东林学派的领袖;祖父顾与渟,四川夔州知府;父亲顾枢,才高博学,为东林学派另一领袖高攀龙的门生。母亲王夫人也是生长于诗书之家。贞观禀性聪颖,幼习经史,尤喜古诗词。长兄景文、次兄廷文、姊贞立、弟衡之,都具才名。少年时代,贞观即参加了由吴江名士吴兆骞兄弟主盟的“慎交社”。该社中他年纪最小,却“飞觞赋诗,才气横溢”,与声望甚隆的吴兆骞齐名并结为生死之交。顺治十一年(1654)又与同乡数人结“云门社”于家乡无锡惠山,此社会聚了姜宸英、汪琬、汤斌等江南诸多名士。

大约在顺治末年,贞观辞亲远游,到达京师,康熙元年(1662)以“落叶满天声似雨,关卿何事不成眠”之句而受知于尚书龚鼎孳和大学士魏裔介。清康熙三年(1664),顾贞观任秘书院中书舍人。康熙五年(1666)中举,改任国史院典籍,官至内阁中书。次年康熙南巡,他作为扈从随侍左右。在国史院任典籍期间,曾修订其曾祖顾宪成的年谱《顾端文公年谱》,又为其父编定文集《庸庵公日钞》。康熙十年,因受同僚排挤,落职归里,自称“第一飘零词客”。

康熙十五年(1676)经国子监祭酒徐元文推荐,入内阁大学士明珠府中住塾师,与权相明珠之子纳兰性德相识,成为交契笃深的挚友。《清稗类钞》作者徐珂说:“容若风雅好友,座客常满,与无锡顾梁汾舍人贞观尤契,旬日不见则不欢。梁汾诣容若,恒登楼去梯,不令去,不谈则日夕。”二人曾合力营救以“丁酉科场案”而蒙冤被遗戍宁古塔的好友吴兆骞,轰动大江南北。

康熙二十年(1681),顾贞观回无锡为母丁忧期间,曾帮助修订《庐州郡志》。又按惠山听松庵竹茶炉旧制,仿造了一只竹茶炉,不少名士题词赋诗以记其事,后由纳兰性德汇成《竹炉新咏》。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四年(1685),兆骞、性德先后病故,令贞观悲痛不已,在性德逝世的第二年即回归故里,在家乡无锡的惠山脚下、祖祠之旁修建了三楹书屋,名之为“积书岩”。从此避世隐逸,心无旁骛,日夜拥读,一改风流倜傥、热衷交游的生活。

康熙五十三年(1714),贞观卒于故里。临终前将平生之诗选出四十首,授门人杜诏谋刻问梓。自称此作皆“味在酸咸外者”。故其著述虽丰而存诗不多。

顾贞观经典诗句诗词

1、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顾贞观《金缕曲》

2、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孱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顾贞观《金缕曲·我亦飘零久》

3、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顾贞观《金缕曲·季子平安否》

4、盼乌头马角终相救——顾贞观《北平无战事》

5、我亦飘零久,留取心魂相守。——顾贞观《金缕曲》

6、物外幽情世外姿,冻云深护最高枝。小楼风月独醒时。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待他移影说相思。——顾贞观《浣溪沙·梅》

7、金缕曲作者:顾贞观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潺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从君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顾贞观

8、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顾贞观《金缕曲》

9、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顾贞观《金缕曲》

10、落下霜寒落雪亭,孤灯犹伴独孤影。——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薄命长辞知已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平生万事,那堪回首。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顾贞观《金缕曲》

11、但结托,来生无悔。——顾贞观《金缕曲》

12、天然一帧荆关画,谁打稿,斜阳下?历历水残山剩也。乱鸦千点,落鸿孤咽,中有渔樵话。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顾贞观《青玉案·天然一帧荆关画》

清代文学家魏源经典名句名言

年代:清朝

魏源作品:《海国图志》

魏源简介:

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他积极要求清***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代文学家魏源经典名句名言

1、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魏源

2、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魏源

3、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魏源

4、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魏源

5、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魏源

6、愤与忧,天道所以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远寐而之觉也,人才所以革虚而之实也。——魏源《海国图志》

7、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魏源

8、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魏源

9、白光尽处火轮现,草木山河金潋滟;落日如人老更赤,初日如人少方艳——魏源

10、"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魏源"

11、教育的含义就是使人能作以前不能——魏源

12、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魏源《默觚下》

13、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魏源

14、天地之性,人为贵。——魏源

15、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魏源

16、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魏源

17、欲任天下之重任,必自其勤问访始。——魏源

18、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魏源

19、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魏源

20、中浅外易者,不足以当大事。——魏源

清代文学家张潮经典名言

清代文学家张潮经典名言句子大全摘抄: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痛可忍,而痒不可忍;苦可耐,而酸不可耐。

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

胸藏邱壑,城市不异山林;兴寄烟霞,阎浮有如蓬岛。

宁为花中之萱草,毋为鸟中之杜鹃。

一恨书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台易漏;四恨菊叶多焦;五恨松多大蚁;六恨竹多落叶;七恨桂荷易谢;八恨薜萝藏虺;九恨架花生刺;十恨河豚多毒。

宁为小人之所骂,毋为君子之所鄙;宁为盲主司之所摈弃,毋为诸名宿之所不知。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 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文人读武事,大都纸上谈兵;武将论文章,半属道听途说。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古今至文,皆血泪所成。

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

求知己于朋友易;求知己于妻妾难;求知己于君臣则尤难之难。

筹画决断;或事当利害关头,有所需而后济者,即不必与闻,亦不虑其负我与否,竟为力承其事,此皆所谓密友也。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

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 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若恶少斥辱,悍妻诟谇,真不入耳声也。

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邱壑深邃;书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

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美人之姿态,皆无可名状,无可执著;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

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予益一语云: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

物之能感人者:在天莫如月,在乐莫如琴,在动物莫如鹃,在植物莫如柳。

若无诗酒,则山水为具文;若无佳丽,则花月皆虚设。才子而美姿容,佳人而工著作,断不能永年者。匪独为造物之所忌,盖此种原不独为一时之宝,乃古今万世之宝,故不欲久留人世以取亵耳。

娇颜陋质,不与镜为仇,亦以镜为无知之死物耳;使镜而有知,必遭扑破矣。

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无酒则已,有则必当饮;无名山则已,有则必当游;无花月则已,有则必当赏玩;无才子佳人则已,有则必当爱慕怜惜。

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

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美人之胜于花者,解语也;花之胜于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解语者也。

以爱花之心爱美人,则领略自饶别趣;以爱美人之心爱花,则护惜倍有深情。

貌有丑而可观者,有虽不丑而不足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有虽通而极可厌者。此未易与浅人道也。

种花须见其开,待月须见其满,著作须见其成,美人须见其畅适,方有实际;否则皆为虚设。

花不可见其落,月不可见其沉,美人不可见其夭。

镜不幸而遇嫫母,砚不幸而遇俗子,剑不幸而遇庸。

有青山方有绿水,水惟借色于山;有美酒便有佳诗,诗亦乞灵于酒。

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旁之石宜瘦,盆内之石宜巧。

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

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 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

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清代文学家高鹗名句名言

年代:清朝

高鹗简介:

高鹗(约1738-约1815年),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熟谙经史,工于八股文,诗词、***、戏曲、绘画及金石之学亦颇通晓。诗宗盛唐,词风近于花间派,论文则“辞必端其本,修之乃立诚”,强调以意为主。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顺天乡试举人。六十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内阁侍读。嘉庆六年(1801年)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四年,由侍读选江南道监察御史。十八年,升刑科给事中。在任以“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见称,为官两袖清风。高鹗除有《红楼梦》后40回续书外(争议),另有诗文著作多种,《清史稿·文苑二》著录有《兰墅诗抄》,杨宗羲《八旗文经》著录《高兰墅集》,今俱佚。现存《兰墅十艺》(草稿本)、《吏治辑要》及诗集《月小山房遗稿》、词集《砚香词·簏存草》等。

清代文学家高鹗名句名言

1、宝玉茫然问道:“借问此是何处?”那人道:“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宝玉道:“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那人道:“故人是谁?”宝玉道:“姑苏林黛玉。”——高鹗《红楼梦》

2、好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高鹗《红楼梦》

3、第九十八回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高鹗《红楼梦》

4、第一百零九回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高鹗《红楼梦》

5、第一百一十六回喜笑悲哀都是***,贪求思慕总因痴。——高鹗《红楼梦》

6、第一百一十六回***去真来真胜***,无原有是有非无。——高鹗《红楼梦》

7、第一百二十回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高鹗《红楼梦》

8、第一百二十回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高鹗《红楼梦》

9、第一百二十回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高鹗《红楼梦》

10、第一百二十回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高鹗《红楼梦》

11、第九十五回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高鹗《红楼梦》

12、第八十七回大造本无方,云何是应住?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高鹗《红楼梦》

13、第九十四回烟凝媚色春前萎,霜浥微红雪后开。莫道此花知识浅,欣荣预佐合欢杯。——高鹗《红楼梦》

14、第一百一十六回过来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高鹗《红楼梦》

15、一辈子不嫁男人,又怎么样?乐得干净呢!~鸳鸯——高鹗《红楼梦》

茫的组词是什么

渺渺茫茫的解释

(1). 辽阔 无际貌。 《红楼梦》 第一百二十回:“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2). 模糊 ;不 清楚 。 元 马致远 《黄粱梦》 第一折:“神仙事渺渺茫茫,有什么准程,教我去做他。” 鲁迅 《三闲集·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 :“ 释迦牟尼 出世以后,割肉喂鹰,投身饲虎的是小乘,渺渺茫茫地说教的倒算是大乘,总是发达起来。” 萧红 《生死场》 二:“ 金枝 和男人接触过三次:第一次还是在两个月以前,可是那时母亲什么也 不知 道,直到昨天筐子落到打柴人手里,母亲算是渺渺茫茫的猜度着一些。”

词语分解

渺渺的解释 形容 悠远;久远云海渺渺无际详细解释.幽远貌;悠远貌。《管子·内业》:“折折乎如在於侧,忽忽乎如将不得,渺渺乎如穷无极。” 尹知章 注:“渺渺,微远貌。” 宋 王安石 《忆 金陵 》诗 之一 :“想见旧时游 茫茫的解释 辽阔旷远的样子;模糊不清楚长天茫茫。;;唐; 李朝威《柳毅传》野茫茫。;;《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勤歌》夫之茫茫。;;明; 顾炎武《复庵记》茫茫的前景别时茫茫江浸月。;;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详

问题一:茫的组词是什么 茫的组词 : 渺茫、 茫茫、 迷茫、 茫然、 微茫、 淼茫、 茫昧、 浩茫、 溟茫、 冥茫、 茫洋、 混茫、 仓茫、 沧茫、 茫渺、 暝茫、 茫荡、 汪茫、 灏茫、 杳茫、 茫浪、 鸿茫、 昏茫、 茫诏、 汹茫、 荒茫、 沆茫、 茫漠、 浑茫、 茫惚、 淳茫、 茫蛮、 弥茫、 澹茫、 莽茫、 茫乎、 泱茫、 眇茫、 白茫茫、 雾茫茫

问题二:茫有什么组词 茫然,茫茫人海,苍茫,

问题三:茫的组词有哪些 渺茫 苍茫 茫茫 迷茫 茫然 微茫 淼茫 浩茫 冥茫 茫昧溟茫 混茫 茫洋 沧茫

问题四:茫字怎么组词? 渺茫、茫茫、迷茫、茫然、微茫、淼茫、浩茫、茫昧、溟茫、冥茫、混茫、茫洋、仓茫、沧茫、暝茫、汪茫、茫渺、鸿茫、灏茫、浑茫、茫惚、茫荡、杳茫、莽茫、淳茫、茫诏、沆茫、茫、汹、眇茫、茫乎、茫浪、澹茫、茫漠、弥茫、泱茫、茫蛮、白茫茫、雾茫茫、黑茫茫

密茫茫、茫无涯、茫茫然、茫无头绪、白雪茫茫、渺渺茫茫、汹汹茫茫、苦海茫茫、茫然失措、茫然无知、茫然不解、茫然若迷、茫然费解、暮色苍茫、前途渺茫

问题五:茫的组词有哪些呢 苍茫世界: 《苍茫世界》 -简介 《苍茫世界》是一款技术研发及美术功底的大型2D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MMORPG)游戏,它带给我们一个在失落文明之中所发生的故事。区别于绝大多数国产游戏走的中国风路线,《苍茫世界》展现给玩家眼前的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更

夜色苍茫: 夜色苍茫 拼音:yè sè cāng máng 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引申为模糊不清 夜色苍茫:指夜色迷茫,即模糊不清。 近义词:暮色苍茫;夜色朦胧 造句:明月被云遮住了,天底下夜色苍茫。

茫然失措: 词目茫然失措 读音máng rán shī cuò 释义心中迷惑,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宋史?夏国传》:“种谔在绥德节制诸军,闻夏人至,茫然失措,欲作书召燕达,战怖不能下笔。” &nb

灏茫: 水阔大苍茫貌。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你看海色茫,潮声澎湃,果是洋洋大观。”

澹茫: 暗淡昏茫。 明 陈子龙 《春寒大风雨竟日分咏水让居》:“野云纷乱甚,潭影澹茫收。”

暮色苍茫:

暝茫: 模糊不清貌。 明 杨慎 《雨夕梦安公石张习之觉而有述因寄》诗:“欢娱渐迢递,晤语落暝茫。”

雾茫茫: [foggy] 形容雾气很浓,烟雾迷茫的样子早了雾茫茫的,连很近的房子都看不清了

微茫: [hazy;blurred] 迷漫而模糊烟涛微茫信难求。――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月色微茫

溟茫: 迷茫。 唐 沉缙 《答魑魅代书寄家人》诗:“何堪万里外,云海已溟茫。” 明 杨慎 《戏效西昆体无题十六韵》:“荡舟凌浩渺,解佩失溟茫。”

渺渺茫茫: 词语解释 miǎo miǎo máng máng ㄇㄧㄠˇ ㄇㄧㄠˇ ㄇㄤ@ ㄇㄤ@ 渺渺茫茫 (1).辽阔无际貌。《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2).模糊;不清楚。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一折:“神仙事渺渺茫茫,有什么准程

渺茫: (1) [be distant and indistinct;remote;vague]∶时地远隔,模糊不清一别音容两渺茫。――白居易《长恨歌》(2) [vague,vast]∶烟波辽阔的样子

淼茫: [dim expanse of water stretches as far as the eye can see] 水广远的样子

黑茫茫: [pitch-dark] 漆黑而漫无边际黑茫茫的大海似乎要吞没一切

密茫茫: 繁茂密集,无边无际的样子。 柏叶 《金苹果》第一场:“你看那森林密茫茫,是***是灾祸难说短长。”

混茫: (1) [dim]∶模糊,看不清雾越来越大,天地间最后终于混茫一片(2) [chaos]∶蒙昧,不开化。又作“混芒”

鸿茫: 犹鸿荒。 明 李东阳 《先府君墓焚新刻手稿感而有述示兆蕃》诗:“好古穷鸿茫,L奇极幽渺。”

淳茫: 广漠之地。 唐 柳宗元 《梦归赋》:“ 老聃 遁而适戎兮,指淳茫以纵步。”

冥茫: (1).苍茫无际。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况过此弥往,浑瀚冥茫,岂复议其...(2).虚空;渺茫。 唐 李翱 《祭从祖弟秘书少监文》:“报施之道,冥茫孰知。” ...(3).谓死亡。《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五引 宋 徐铉 《吴王挽词》:“倏忽千龄...

莽茫: 犹茫茫。 唐 杜甫 《入衡州》诗:“福善理颠倒,明徵天莽茫。”

浩茫: [boundless] 宽广无际浩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