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就义难,慷慨赴死易,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全文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4 0
  1. 豫让的故事
  2. 求<<谢枋得却聘书>> 译文
  3. 崇祯皇帝御制悼洪经略文
  4. 宋代民族英雄谢枋得

鲁智深这个大块头有大智慧,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公认。自从误杀镇关西郑屠之后,鲁智深就刻意压制自己的怒火,从怒目金刚变成了笑弥勒。即使是在生死关头,鲁智深也从容淡定,显得比其他梁山好汉都超然洒脱。

在打田虎的昭德城战役中,鲁智深跟李逵松刘唐一起被乔道清生擒,又一起被推出斩首,李逵已经吓得闭口无语,武松刘唐连声怒喝,只有鲁智深呵呵大笑,好像根本就没把生死放在心上。

读者诸君都知道,幻魔君乔道清的本事可能仅次于入云龙公孙胜,如果公孙胜不使出看家本领,还真奈何乔道清不得。

从容就义难,慷慨赴死易,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全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昭德城外,乔道清召唤出二十个金甲神人,把鲁智深武松李逵刘唐打翻活捉,宋江被吓得腿肚子转筋要拔剑自刎。

宋江当然是不想死的,他之所以要拔剑抹脖子,实际是做给林冲看的。宋江把剑架在脖子上迟迟不肯切下去,反而在那里絮絮叨叨:

宋江死不足惜,只是君恩未报,双亲年老,无人奉养;李逵等这几个兄弟,不曾救得。事到如此,只拚一死,免得被擒受辱。?

林冲在一旁保护,宋江当然***不成,但是鲁智深武松李逵刘唐可就没那么***了,他们被金甲神人打晕,被田虎的手下绑起来扛到了乔道清军营之中。

生擒了四员敌将,乔道清照例要进行审讯,但是鲁智深武松对乔道清的问话根本就不屑一顾,只有李逵招了:

这就是李逵的?聪明?之处:不说出自己的姓名是要挨打的,乔道清要的是姓名好写功劳簿,才不会在乎你的态度怒骂着招供,总比笑呵呵地什么都不说强。

李逵是嘴硬人怂,前一秒还在叫骂

凭你拿去,砍上几百刀,若是黑爷爷皱眉,就不算好汉?

,等乔道***的喝令将四人全部推出斩首,李逵马上瘫成一堆黑泥,一个字也骂不出来了。

李逵两腿湿淋淋地骂不出声,鲁智深武松刘唐却异口同声:

妖道,你休要做梦!我这几个兄弟的头可断,这几条铁腿屈不转的。?

乔道清劝降不成,只好挥挥手让刀斧手将三位好汉和一堆烂泥拖出去砍了。这时候李逵当然是闭嘴了,至于有没有吓得口吐白沫,鲁智深武松刘唐后来没说,大家也不知道。

武松刘唐怒发冲冠雄赳赳气昂昂,一边怒喝一边往外走,只有鲁智深呵呵大笑:

洒家视死如归,今日死得正路。?

点评水浒的袁无涯看到此处,也禁不住赞叹:

天下无数高僧讲经说法,却讲不出鲁智深这两句。?

令人诧异的是一向话多的金圣叹,在这个时候却跟李逵一样闭嘴了也许是一直推崇李逵的金圣叹,也觉得李逵色厉内荏,这时候的表现实在是太怂了。

这时候我们就要探讨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了:一起被敌人生擒,即将被推出斩首,李逵无语武松刘唐怒喝,为何鲁智深却呵呵大笑?

李逵无语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时候他真的说不出什么了:怒骂的胆气肯定是没有了,但是求饶可能也不管用,因为乔道清不是没面目焦挺,也不是浪子燕青,磕头叫爷爷,人家也不会饶了他。

李逵求生无望,也不像速死,只好两眼一闭埋头不语,只盼着刽子手给自己来个痛快的。

这就是李逵那种人的惯常表现:平时叫唤起来比藏獒都凶,一到生死关头,就变成了哈士奇。

武松和刘唐这两个***湖,自然不改江湖本色,他们这些江湖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脑袋掉了碗大的疤,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武松刘唐临刑前怒喝,是他们本性使然,也是江湖规矩,这叫?交代场面话?,就像分手时要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一样。

李逵怂得可笑,武松刘唐够爷们儿,而鲁智深的呵呵大笑,就值得钦佩了: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这句话在黄宗羲给张煌言题写的墓志铭中有,用在鲁智深身上也十分合适:武松刘唐虽然豪气干云,但是跟鲁智深的从容淡定视死如归相比,好像还略逊一筹能够在临刑前呵呵大笑,除了鲁智深之外,再没有一个梁山好汉能够做到。

所以我们说鲁智深这位大块头真有大智慧,做人就得开心每一秒:像李逵那样蔫头耷脑,只会让人看笑话,自己也挺憋屈;武松刘唐虽然豪迈,但也把自己气得够呛;鲁智深的呵呵大笑,说明他已经豁达到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乐观心态。

回想起来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并没有依仗老种经略相公的权势跟郑屠遗孀打官司,其实就是怕麻烦:虽然地方官府奈何自己不得,但肯定要吃几天牢饭,这种憋屈日子,鲁智深一天都不想过,所以干脆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我们很多人之所以敬佩鲁智深,就是因为他把一切都看开了:打碎的瓷器,并不需要回顾,因为你就是哭破嗓子,碎掉的瓷器也粘不起来了。

豫让的故事

伪郑单雄信,挺槊追秦王。伪汉张定边,直犯明祖航。?这是清代史学家的一首诗,虽然赵翼以王世充的郑、陈友谅的汉称为?伪?,但是却对他们阵营的第一悍将不吝溢美之词:?彼皆万人敌,瞋目莫敢当。?并且对他们明珠暗投表示惋惜:?使其事***,戮力鏖疆场。功岂后褒鄂,名应并徐常。?但是我们都知道,张定边并没有被朱元璋杀掉,而是以九十高龄善终,而单雄信却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于是有人提出质疑:朱元璋能够放过差点干掉自己的张定边,李世民为什么不能放过饶了自己一命的单雄信?

在探讨李世民的胸襟是否不如朱元璋宽广之前,咱们先来看看单雄信与张定边的共同之处:其一,都是本阵营第一悍将,这自不必说;其二,张定边在鄱阳湖之战中单舰冲阵,要不是常遇春暗放冷箭,朱元璋就悬了;单雄信也曾单枪匹马杀到李世民面前,要不是李勣出言制止,也就没有后来的唐太宗了;其三,张定边跟着自己的幼主陈理缴械,单雄信跟随主公王世充一起投降。唯一不同的地方,是朱元璋劝降不成,任由张定边飘然而去,而单雄信的主公王世充被赦免,而单雄信惨遭毒手。

这样看来,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朱元璋能放过张定边而李世民不赦免单雄信,所以李老二不如朱重八。但是我们可能冤枉了李世民:当时做主杀掉单雄信的,根本就不是李世民。按照规矩,李世民俘虏或招降了王世充集团全部骨干,是要交由当时的皇帝李渊处置的,这一点在《旧唐书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中有明确记载:?初平王世充,获其(李勣)故人单雄信,依例处死,勣表称其武艺绝伦,若收之于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为国家尽命,请以官爵赎之。高祖不许。?

这样看来,放过王世充,杀掉单雄信,完全是唐高祖李渊的决策,而且那个被李渊?赦免?的王世充,也被独孤修德以?报父仇?的名义杀掉了。这位独孤修德的曾祖父独孤信,同时也是唐高祖李渊的亲外公,所以独孤修德在?擅自?杀光王世充一家后,只是被短暂免职,后来就一路高升当了同州刺史、宗正卿(这是个要职)。

据记载隋唐时期好人好事的《隋唐嘉话》记载,单雄信临终对李勣遗言:?我固知汝不了此。?而到了给皇帝看的宋朝人编纂的官方正史《资治通鉴》里,却变成了?我固知汝不办事!?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曹操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被加了几个字,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毋教天下人负我?。

持单雄信?贪生怕死?之说的依据是《资治通鉴》中那句?我固知汝不办事!?这句话好像是埋怨李勣没有尽全力营救自己,显示了单雄信贪恋生命。但是这种说法又自相矛盾的地方,同样是《资治通鉴》的记载,当李勣以刀割股表示?无忘前誓?的时候,?雄信食之不疑?,说明这哥俩根本就没有芥蒂,单雄信依然珍视友情,如果说单雄信有所不舍,那也是舍不得兄弟情义。

第二种理解,则来自唐朝史官的《隋唐嘉话》:?我固知汝不了此。?这意思就是我早就知道你办不成这件事,因为我知道李家父子恨我入骨,你去说情一点用都没有,你已经尽力了,我一点怨言和遗憾都没有,你也别自责了。这正表示了单雄信看淡生死的坦然: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单雄信走得很欣慰,走得很坦然。

而第三种理解,则更能看出单雄信义薄云天处处为兄弟着想。单雄信明知道李家父子不会放过自己,但也没有阻止李勣去为自己求情,实际是想让兄弟的心里好过一点,让李勣又一个为兄弟出力的机会。李勣也真为单雄信尽了全力:?请以官爵赎之。?这就等于跟李渊说:?我的战功都不算了,我的管帽也不要了,只要你放过我的兄弟!?但也可能就是这句话激怒了李渊:?你能为兄弟两肋插刀放弃荣华富贵,我为什么不能为儿子报险些被杀之仇??单雄信安慰李勣?这件事儿本来就办不成?,并且吃掉了兄弟的肉,也是给了李勣一种?同生共死?的安慰,否则李勣将愧悔一生:如果不是当初我阻止你杀李世民,哪有后来王世充兵败,哪有你老兄被绑缚刑场?

关于单雄信有机会杀掉李世民而被李勣阻止这件事,各种史书即在基本一致:太宗围逼东都,雄信出军拒战,援枪而至,几及太宗,徐世勣呵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太宗由是获免。单雄信当然不是因为李世民的秦王身份而?惶惧?,在得知自己逮住一条大鱼之后,他应该惊喜才对,他所惶惧的,是李勣来得不是时候,如果自己在李勣面前杀掉了李世民,那么追究起来,李勣可能在回到唐营之后也难逃一死。

从《旧唐书》这段惊险描述中我们还能发现一个问题:能在万马军中杀到神箭手李世民面前,让李世民束手待毙,说明单雄信这位?飞将?的武功和速度都是惊人的。如果在王世充兵败后选择自己突出重围,应该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在唐军中唯一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是瓦岗旧将秦琼秦叔宝。但是如果单雄信出手要杀李世民,秦琼可能会出手阻止,单雄信要突出重围隐入江湖,秦琼又怎么会出面阻拦?

所以单雄信在跟随王世充走上最后一段路的时候,已经抱定了必死之心,这才是真实的单通单雄信,而不是那个被官方正史抹黑,又被后人曲解的惜命将军:转换阵营在当时根本就无可厚非,换阵营次数比单雄信还多的魏征、李勣,似乎都成了名将名相,也没有人对他们的人品提出质疑。

求<<谢枋得却聘书>> 译文

豫让,姬姓,毕氏。春秋战国间晋国人,为晋卿智瑶(智伯)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

知遇之恩  豫让最初是给范氏,然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无闻。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智伯对他很尊重。正在他境遇好转的时候,智伯向赵襄子进攻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将智伯灭掉了,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就是智伯在晋国里的领地)。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赵襄子就是赵无恤,公元前475年,执晋国国政二十年的赵简子按照自然规律死掉了,其子赵无恤嗣立。

立志复仇  豫让逃到山里,思念智伯的好处,怨恨赵襄子把智伯的头颅做成漆器,盛了酒浆,发誓要为智伯报仇,行刺赵襄子。

于是,他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中修整厕所。他怀揣匕首,伺机行刺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藏着利刀,被赵襄子逮捕。被审问时,他直言不讳地说:“欲为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士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漆身吞炭  过了不久,豫让为便于行事,顺利实现报仇的意图,不惜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烂得像癞疮 ,吞下炭火使自己的声音变成嘶哑,他乔装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他认为那样做有悖君臣大义。

赤桥伏击  豫让摸准了赵襄子要出来的时间和路线。在赵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于一座桥(即豫让桥,据传有两处,其一在河北邢台市区内;其二在晋祠北一里处.因邻赤桥村,村以桥得名,豫让桥又被称为赤桥)下。赵襄子过桥的时候,马突然受惊,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让。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赵襄子责问豫让:“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意思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很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就下令让兵士把他围住。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

死为知己  豫让的事迹传开,赵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而悲泣。

豫让行刺赵襄子,舍死忘生,备尝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报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他为知己献身的精神令人感佩。他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重视他,尊重他,给了他尊严,所以,他要舍命为智伯复仇,用生命捍卫智伯的尊严。他是一个未能成功的刺客,但这个失败的过程却成就了他的人格。

此后四十多年,轵邑有聂政的事迹。

崇祯皇帝御制悼洪经略文

伯夷、叔齐虽然不在周朝做官,只吃西山的野菜充饥,也应该知道周武王的恩典;四皓虽然不在汉朝做官,只吃商山上的灵芝为生,也应该知道汉高祖皇帝的恩典(四皓,是四位皓首银须老人,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鹿里先生周术和绮里季吴实,皆秦博土,后因逃避焚书坑儒来到商山);更何况在大元朝的土地上吃粗饭喝稀粥的人们呢?

大元朝廷赦免我好几次了,我受朝廷的恩典也很隆厚了。如果我效仿鲁仲连投东海而死是不可以的,如今已经是大元的臣民了。庄子说:“把我当成马称呼我的,我就当马来回应他们;把我当成牛称呼我的,我就当牛来回应他们。”世上的人有称呼我是宋朝的逃亡传播者,也可以;称呼我是大元的消极懒惰臣民,也可以;说我是大宋的刁民,也可以,说我是大元的隐士,也可以。是当轮子还是当弹丸,就随造化;是当虫子肢体还是老鼠心肝,凭上天发落。如果我贪图权利富贵,昧心去做官,就算朝廷仁厚宽恕,天地都包容,可怜我孤身一个,不忍心处死我,但我有什么面目面对大元朝廷啊?

我和世间的一草一木共同享受圣明朝廷的恩赐,活着的时候称呼我是好的读书人,死后在路旁立碑表彰,上刻“宋处士谢某之墓。”就算我死了,就像才出生。感恩戴德,上天的恩赐!司马迁说过:“人都要死的,有的人的死重于泰山,有的人的死轻于鸿毛。”祖辈们延伸这句话的意思说:“慷慨赴死容易,从容就义困难。”您也可以凭这些了解我的心了。

宋代民族英雄谢枋得

呜呼!劫际红羊,祸深黄龙。安内攘外,端赖重臣。吴天不吊,折我股肱。朕以薄德,罹此蹇剥,临轩洒涕,痛何如之!

曩者青犊肆虐于中原,铜马披猖于西陵,乃命卿总督师旅,扫荡秦、蜀。万里驰驱,天下知上将之辛劳;三载奋剿,朝廷纤封疆之殷忧。方期贼氛廓清,丽日普照于泾、渭;诓料虏骑入犯,烽火遍燃于幽、燕。畿辅蹂躏,京师***。朕不得已诏卿勤王,星夜北来。平台召见,咨以方略。蓟辽督师,倚为干城。海内板荡,君臣共休戚之感;关外糜烂,朝野乏战守之策。卿受命援锦,躬亲戎行;未建懋功,遽成国殇。呜呼痛哉!

自卿被围,修逾半载。孤城远悬,忠眸难望一兵之援;空腹坚守,赤心惟争千秋之节。慷慨誓师,将士闻之而气壮;擂鼓督战,夷狄对之而胆寒。大臣如此勇决,自古罕有。睢阳义烈,堪与比拟。无奈壮士掘鼠,莫救三军饥馁,叛将献城,终至一朝崩解。然卿犹督兵巷战,狂呼杀敌;弱马中箭,继以步斗;手刃数虏,血满袍袖;两度负伤,仆而再起;正欲自刎,群虏涌至,遂致被执。当此时也,战鼓齐唁,星月无光,长空云暗,旷野风悲,微而忽零,浙沥不止,盖忠贞格于上苍,天地为之愁惨而陨泣!

闻卿被执之后,矢志不屈,蓬头垢面,骂不绝口。槛车北去,日近虏庭,时时回首南望,放声痛哭。追入沈阳,便即绝食。虏酋百般招诱,无动卿心。佳肴罗列于几上,卿惟日闭而罔视;艳姬侍立于榻前,卿惟背向而怒斥。古人云: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慷慨与从容,卿兼而有之矣。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病不能兴,鼓卿余力,奋身坐起,南向而跪,连呼“陛下!陛下!”气噎泪流,欲语无声,倒地而死,目犹不瞑。君子成仁,有如是耶?呜呼痛哉!

年余以来,迭陷名城,连丧元臣,上天降罚,罪在朕躬。建祠建坊,国有褒忠之典;议谥议恤,朕怀表功之心。卿之志节功业,已饬宣付史馆。呜呼!卿虽死矣,死而不朽。死事重于泰山,豪气化为长虹;享俎豆于百世,传今名于万年。魂其归来,尚飨!

宋元鼎革之际,一批忠于宋朝的士大夫有感于黍离麦秀、荆棘铜驼之痛,不愿向蒙古人俯首称臣,或黄冠草履,隐迹潜踪,彷徨徙倚于残山剩水之间;或抗节不仕,拒作贰臣,表现了亡国遗民的高风亮节。谢枋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

 谢枋得出生时已是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入侵,朝 *** 败,廊庙蠹朽。枋得每与人谈论时事,便慷慨激昂,以忠义自许。尽管谢枋得有安邦济民之志,但却报国无门,夙愿难酬。宝四年( 1256年)他与文天祥、陆秀夫同榜考中进士,因在对策时抨击了祸国殃民的宰相董槐、宦官董宋臣,被录在乙科,只授了个管理户籍、赋税的抚州司户参军。他一怒之下,挂冠而去。次年再试,得中兼经科,授建宁府(今福建建瓯)教授。还未到任,便逢蒙古兵南侵,他殚精竭虑,协助大将赵葵守御饶(今江西波阳)、信(今江西上饶)、抚(今江西抚州)三州。蒙古兵久攻不下,只好解围而去。枋得运筹擘画,保全城池,本应受到旌赏,然而宰相贾似道却诬告他挪用军费,枋得沉冤莫白,只得倾尽家产还债。景定五年(12年),枋得主持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漕闱考试,出的题目是“权奸误国,赵氏必亡”,权奸指的便是窃弄国柄的贾似道。贾似道恼羞成怒,给他安了个讪谤罪,贬谪兴国军(今湖北阳新),直至咸淳三年(1267年)才遇赦放归。贾似道见他崎磊落,是个奇男子,便派人笼络他,而枋得不屑一顾,宁愿老死户牖之下,也不肯摧眉折腰,随波逐流。

?

 德元年( 1275年),权奸贾似道被贬谪出朝,蛰居多年的谢枋得才被起用为江东提刑兼江西招谕使、知信州。其时烽烟蔽日,鼙鼓震空,元军沿江东下,如入无人之境,宋将望风迎降,枋得却以一支孤旅,矢志抗元,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可惜的是他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他率领的那些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抵挡不住凶猛剽悍的蒙古铁骑进攻,因此一败于安仁(今属湖南),再败于信州。翌年春天,临安陷落,恭帝被俘,益王赵逃往福州,南宋覆亡。山河破碎,疮痍满目,枋得无处栖身,只得隐姓埋名,进入建宁唐石山中,以卖卜为生。他每日身披麻衣,足穿白鞋,东向大哭,吊祭宋朝天子,山坳农夫称他为狂人。后来人们知道他是抗元志士,便延请至家教子弟读书。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天下底定,元朝大赦,枋得定居福建,打算终老林泉,与烟波钓徒为伍,终其余生。

?

 元朝统治者为笼络汉族士大夫,世祖忽必烈命程钜夫到江南访求人才,程钜夫荐宋朝遗士 30人,枋得也名列其中。但他无意仕元,自然不肯接受荐举,给程钜夫写信说:“宋室孤臣,只欠一死,某所以不死者,以九十三岁之母在堂耳。”(《上程雪楼御史书》)不久,福建行省丞相忙兀台又奉旨相召,枋得婉拒说:“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宋史?谢枋得传》)忙兀台见他不肯屈节,一笑置之,不再相强。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江西行省丞相管如德再次奉旨赴江南搜求人才,降元的宋朝丞相留梦炎荐举谢枋得才堪重任,枋得写信讽刺他说:“若贪恋官爵,昧于一行,纵皇帝仁恕,天涵地容,哀怜孤臣,不忍加戮,某有何面目见皇帝乎?”(《上丞相留忠斋书》)拒不赴召。次年福建行省参政魏天又一次荐举他,枋得表示:“宋室逋臣,只欠一死……惟愿速死,与周夷齐、汉龚胜同垂青史,可以愧天下万世为臣不忠者。”(《与参政魏容斋书》)魏天仍然不肯放过他,强迫他北上大都。枋得自知不免,临行之日,他以诗明志:“云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天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表示此番北上是要扶植纲常,效法东汉末拒绝王莽征辟,绝食而死的龚胜和饿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那些素不相识的宋朝遗民纷纷写诗勖勉,鼓励他坚持气节:“俯仰元无愧今古,英雄何必尽公卿”?“肩上纲常千古重,眼前荣辱一毫轻”。“此去好凭三寸舌,再来不值一文钱”。好友刘洞斋见他鹑衣百结,敝屣烂裳,赠他一套寒衣,他拒而不受;长子熙之自信州前来探望,他杜门不见,答以诗曰:“此时要看英雄样,好汉应无儿女情。”真是激昂慷慨,掷地有声!

?

 自离建宁后,枋得二十余日不肯进食,竟然不死。渡过***石(今安徽马鞍山***江东岸)后,每日仅食枣 5枚,一连几月都是如此,弄得瘦骨嶙峋,孱弱不堪。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 四月一日 ,枋得一行抵达大都,风尘未洗,便询问谢太后葬所及恭帝所在再拜痛哭。元朝官员故意指着文天祥就义处让他看,他说:“当年集英殿赐进士第幸同榜,今复得从吾同年游地下,岂非幸耶?”(《昭忠录?谢枋得》)四天之后,元朝统治者见枋得病势垂危,将他迁入悯忠寺。他看见墙壁上的曹娥碑,哭泣着说:“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宋史?谢枋得传》)曹娥是东汉末民间女子,其父因迎神溺死江中,曹娥义不独生,也投江而死。民女尚知节义,枋得熟读圣贤诗书,自然不能腆颜事敌。降元的留梦炎使人送来饭菜,枋得怒掷于地,绝食五天后,终于壮烈殉国,终年岁。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谢枋得大义凛然,不肯屈膝降元,保全了民族气节,为平添了一段佳话,不愧为民族英雄!

?

 俯仰无愧天地,忠义萃于一门。枋得的父亲应任浔州(今广西桂平)佥判,因忤奸相董槐,被迫害而死;伯父徽明代理富阳(今属浙江)县令,抗元壮烈殉国;兄长君禹与元兵战于九江,被俘不屈,尽节而死;弟君烈、君泽同死于国事;母亲桂氏被元兵拘系,逼其交出儿子,她大义凛然,怒斥敌酋,元兵无可奈何,只得释而不问;妻李氏亡命贵溪(今属江西)山坳,被元兵搜出,囚于建康,自缢于狱中,一女二婢也不屈而死;另一女葵英得知父母双亡,遂鬻妆奁造桥,桥成后投水而死。谢枋得阖家尽节,可谓满门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