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谁说的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5 0
  1. 古代文人所提倡的“文以载道”理念与我国“五四”运动后的新散文最大的区别是
  2. “文以载道”和“文以明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 以文化人是什么意思?

文以载道的意思是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出处:(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谁说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例句:

1、文以载道,教师之道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时刻牢记这一教训,要认真备课,精心上课,耐心面对每一位学生。

2、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抨击社会的不良风气,文以载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双语适切的使用不仅能文以载道,亦能勾起观众的兴趣。

4、尽管我们一直有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的文化传统,但是也不排斥清新幽默的思想表达,古代如苏轼,近代如林语堂,都喜戏谑笑谈,并成为佳话。

5、文学阐释学则反对“文以载道”、主张“吟咏性情”的俗文学,即在诗话词话曲话和***评点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理论。

古代文人所提倡的“文以载道”理念与我国“五四”运动后的新散文最大的区别是

还有积极意义。

“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通过文学形式而代代相承,给人们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知书达理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文明礼貌之邦。

“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使中国古代文学总体上没有偏离现实,使作品言之有物,言之有道,抒发真情,传播真谛,特别是使儒家学说中富有人民性的思想得以传承,起到了教化作用。

扩展资料

“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成为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和文化特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的儒学,其核心是***中心、政治至上,这一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成为政治教化的工具,这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最显著的特征。中唐时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总结我国文学创作经验时,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主张。

“文”是形式,“道”是内容,“文道合一”就是主张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意即一切文学形式,都是宣传一定道理而存在,“文”是“道”的载体,以“道”来教化人。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所宣传的“道”,主要是儒家思想。中国古代文学家基本上是在儒家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知识分子共同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

“文以载道”和“文以明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古代文人所提倡的文以载道理念与我国五四运动后的新散文最大的区别在于目的和功能、语言和形式以及传统与现代方面。

1、目的和功能:古代文人所提倡的文以载道理念强调文章要承载道德教化作用,目的在于宣扬儒家思想、维护封建***道德,具有明显的政治和社会功能。例如,韩愈的《师说》强调了师道尊严,弘扬儒家尊师重道的思想,旨在教育和引导读者遵循封建***道德。

而五四运动后的新散文则更加注重表现个人情感、思想和生活体验,更具有个体性和内心性,旨在挖掘和呈现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过书信体形式,表达了她对儿童教育和成长的关注,同时也呈现了她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2、语言和形式:古代文人所提倡的文以载道理念注重文章的语言和形式,强调文章的严谨和规范,使用古文或文言文写作,追求工整对仗、辞藻华丽和音韵优美。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以工整的对仗、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音韵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而五四运动后的新散文则更加注重语言的自然和流畅,使用白话文写作,追求平易近人、真实自然的表达效果。例如,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3、传统与现代:古代文人所提倡的文以载道理念是在封建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维护封建***道德和社会秩序,具有明显的传统色彩。而五四运动后的新散文则更加关注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追求与世界接轨和现代化转型。

新散文在思想、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方面都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更加具有现代性和国际化特点。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借鉴了西方现代***的创作手法,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人性扭曲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新散文在创新性的特点:

1、题材和主题的拓展:相较于古代文人所提倡的文以载道理念,新散文更加关注多样化和新颖的题材和主题。新散文突破了封建***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限制,更加深入地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现实、人性复杂性和文化多样性等议题。

2、语言和形式的创新:新散文在语言和形式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新散文打破了传统古文的规范和严谨,使用白话文写作,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语言表达。同时,新散文也借鉴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创作手法,运用自由联想、非线性叙事和跨时空叙述等手法,使文章更加具有现代性和创新性。

3、思想观念的突破:新散文的思想观念也具有明显的突破和创新。新散文突破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更加关注个体性和内心性的表达,追求自由和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同时,新散文也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关注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追求与世界接轨和现代化转型。这种思想观念的突破和创新使新散文更加具有现代性和国际化特点。

以文化人是什么意思?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越详细越好。

解析:

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 实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其实从荀子的“文以明道”到现在的“文以载道”,“道”的内涵与外延都因时或人而改变的。在本文中“道”的释意,不是道路,也不是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那种玄而又玄的“道”,而是道德、道义、正义、***的意思。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

古代文人士大夫,向来是讲“文以载道”的.。如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柳冕就曾说过:“夫君子之儒,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其文。道不及文则德胜,文不及道则气衰。”(《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原道》篇)。但古文人虽一致推崇“文以载道”思想,内涵却也是存在诸多分歧的。如唐代的韩愈、柳完元以及宋代的欧阳修对“文以载道”的理解,都各具观点。韩愈说:“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柳宗元也主张“文以明道”,他曾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务彩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又说:“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道***辞而明,辞***书而传。”(《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

从上述可以得出,在文与道的关系上,韩、柳的基本是一致的。但两人对“道”的理解有所不同。韩愈重在提倡“古道”,以恢复自魏晋以后中断了的儒家“道统”。柳宗元比较注重治世之道即“辅时及物”(《答吴陵论〈非国语〉书》)、“利于人,备于事”(《时令论》)的“理道”(《与李翰林建书》),从社会需要出发,重在经世致用,比韩愈的“道”较有进步意义。但总的来说,韩、柳所讲的“道”,除了“仁义”外,无非就是《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比较抽象。到了宋代欧阳修,对“道”的理解显然又更进一大步了。欧阳修反对“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主张从日常百事着眼,“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与张秀才第二书》)。他提倡从身边出发,从社会出发,从国家出发,少谈脱离实际的“高言”。欧阳修的这一思想,可以说已接近本文中的“文以载道”之意。

然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观念,终不能套用于与现代的“知识分子”的。古之“文士”,不同之现代“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一词属“泊来品”,源出于当年“老大哥”俄国。据书载,这一俄词实乃源于19世纪末,意指对沙皇制度持批叛、对现状否定而独立思考的俄国“文人”层。欧美之英词系指有才智者,也含有独立思考者之意。而我国古之“文人士大夫”读书学知识,说白了就是为了仕进(当官)为官作宰,“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最高理想。所以“知识分子”与只为效命君主的古代文人士大夫,是实不可混于一谈的。

黄宗羲云:“文之美恶,视道合离”,古人能达此思想,诚也属难得。不过,古人的“文以载道”,终难以逃脱在统治者立言,为帝王做稳江山献策,效“犬马之劳”的范畴。与本文所倡议以道德、道义、正义、***的“文以载道”——知识分子使命是有所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 本文的阐释“文以载道”意义在于,自诩为“知识分子”或被一般人认为“知识分子”的人,能做回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本位。具独立思考,自由人格,敢针砭时弊,能为民 *** 。以“铁肩担道义,妙手写文章”士子风骨作文以载道,而无愧于“知识分子”之号。

问题一:“以文化人”的出处和意思! 5分 以文化人”的意思:用讲道理的方法来感化别人。

“由人化文,以文化人”:

这里的人的概念应该是指文化中通俗所说的人,即历史记载上的人,而非基于生物学等探讨的人.

由人化文,强调的是文化的特性――文化是人创造的,从来不是固有的,就是说,人创造了文化;当然可能还有一种含义,就是在狭义的文化意义上,用人的实践活动来丰富文化的内涵,以人的行动体现优秀文化品质;

以文化人,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我以为这里说的应当是用优秀的文化来影响人,塑造人。

两者其实是一个统一的命题.

人化和化人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生成、双向展开的辩证运动,它们实际上是同时的,是一回事。只是在我们的想象和叙述中,要做到把它们当一回事同时说出来很困难,所以才不得不分开来说一方面、另一方面等等。

人通过实践改变自然界和自身,使自然和人自己走向人化的过程,是以人在自然界的产生开始的,而人的产生,则又以造就或形成了人所特有的生存发展形态――文化为标志。 劳动创造了人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个科学结论。而劳动创造人的含义,显然不能理解为先有一个东西叫劳动,是他象上帝一样创造了人。而是说,有一种自然界的高级动物――类人猿(还不是人),是他在某种情况下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存活动方式,通过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式(最初还不是劳动)以适应环境,包括同时用这种新的活动方式(逐渐发展成为劳动)去改变环境,以使之适合于自己(这时也就逐渐使自己变成了人)。经过一个实际上非常漫长的演化过程,一部分类人猿变成了一种以劳动为自己生存活动方式的新型物种――人。

如果说,进化中的类人猿是人的最初形态,那么劳动就是人类文化的最初表现形态,并且后来它也是人类文化最本质、最重要、最基本的表现形态。从类人猿到人与从最初的劳动到发展起来的劳动之间,就是人与文化之间?人化和化人之间关系的弗好证明。这一双向生成、双向展开的辩证运动,就是如此开始、如此发生的。 如何开始的问题弄明白了,以后的情况就比较容易想象了。实际上,人化和化人之间始终是同.

问题二:“以文化人”是什么意思? 20分 就是用讲道理的方法来感化别人!

问题三:以德润身 以文化人 什麽意思? 急急急 急急急 急急急 以德润身中“德润”出自孔子《中庸》,原文是:“富润屋,德润身。”意思是:富裕可以养郸好房屋,然而对身体的爱护、滋润及保养却要靠“仁德”――说明“仁德”有多么重要。

以德润身就是说用仁德爱护身体,修养身心。

以文化人中“文”有“文章、文德、文教(礼节仪式)”之意;以文化人就是说用文章、文德、文教(礼节仪式)等教化人。

问题四:以文化人,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用文明礼仪,教化民众,达到认知、观念、想法和行动行为的一致。

问题五:以德润身 以文化人 什麽意思? 用高尚的品格来浇灌自己(也就是‘使自己拥有高尚的品格’),用才能去感化世人。

问题六:国学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什么意思 看注音全译四书~很多国学知识需要多读书以后就可以融会贯通!!文学文化承担着继承道统的任务~以文学文化文明来教化百姓

问题七:以文惠民如春雨,以文化人润物细无声什么意思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力量的决定性因素。

辨美丑、明是非,树清风、扬正气, *** 庸俗、低俗、媚俗之风,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部门及文化从业者更责无旁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和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道德准则,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催生精品力作,建立国家扶持艺术创作与生产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