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王大人之事,危而美名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5 0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
  2. <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选自王安石的哪里 <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选自王安石%
  3. 尚贤是什么意思
  4. 请高手翻译一下
  5. 提供一篇关于墨子的文章
  6. 尚贤的含义是什么?

原文

墨子言曰:“古(为“今”字之误)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情欲誉之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是故子墨子曰:“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见”通“现”)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

今师徒(行军)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一季),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今尝计军上(为“出”字之误):竹箭、羽旄(máo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幄幕、甲盾、拨劫(“拨”同“瞂”fá盾牌,“劫”同“鉣”jié组带铁,一种马具),往而靡弊腑(为“腐”之***借字)冷(当作“泠”líng清凉:泠风;泠泠(a.形容清凉;b.形容声音清越);姓;古同“零”,凋零)不反(通“返”)者,不可胜数。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其列住(为“往则”之误)碎拆靡弊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肌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鬼神因此丧失后代祭祀的),亦不可胜数。

公王大人之事,危而美名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开发建设)。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为“士”字之误)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为“士”字之误)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饰攻战者言曰:“南则荆、吴之王,北则齐、晋之君,始封于天下之时,其土地之方,未至有数百里也;人徒之众,未至有数十万人也。以攻战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数千里也;人徒之众,至有数百万人。故当攻战而不可为也。”子墨子言曰:“虽四五国则得利焉,犹谓之非行道也。譬若医之药人之有病者然,今有医于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万人食此,若医四五人得利焉,犹谓之非行药也。故孝子不以食其亲,忠臣不以食其君。古者封国于天下,尚者以耳之所闻,近者以目之所见,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何以知其然也?东方有莒之国者,其为国甚小,闲于大国之闲,不敬事于大,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是以东者越人夹削其壤地,西者齐人兼而有之。计莒之所以亡于齐、越之间者,以是攻战也。虽南者陈、蔡,其所以亡于吴、越之间者,亦以攻战。虽北者且不一著何(“且不一著何”当作“且一不著何”。“一”疑为“以”字之误。),其所以亡于燕代、胡貊之闲者,亦以攻战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为“今”字之误)者王公大人,情欲得而恶失,欲安而恶危,故当攻战,而不可不非。”

饰攻战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天下,谁敢不宾服哉!”子墨子言曰:“子虽能收用子之众,子岂若古者吴阖闾哉?”古者吴阖闾教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次注林,出于冥隘之径,战于柏举,中楚国而朝宋与及鲁。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齐,舍于汶上,战于艾陵,大败齐人,而葆之大山;东而攻越,济三江五湖,而葆之会稽。九夷之国莫不宾服。于是退不能赏孤,施舍群萌,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志,怠于教遂。筑姑苏之台,七年不成。及若此,则吴有离罢之心。越王句践视吴上下不相得,收其众以复其雠,入北郭,徙大内,围王宫,而吴国以亡。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攻战之速,故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众,以攻中行氏而有之。以其谋为既已足矣,又攻兹范氏而大败之,并三家以为一家而不止,又围赵襄子于晋阳。及若此,则韩、魏亦相从而谋曰:“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赵氏朝亡,我夕从之,赵氏夕亡,我朝从之。诗曰:鱼水不务,陆将何及乎!是以三主之君,一心戳力,辟门除道,奉甲兴士,韩、魏自外,赵氏自内,击智伯大败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今以攻战为利,则盖尝鉴之于智伯之事乎?此其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

翻译

墨子说道:“现在的王公大人掌握着国家大政的,如果确实希望毁誉精审,赏罚恰当,刑罚施政没有过失,……”所以墨子说:“古时有这样的话:‘如果谋虑不到,就根据过去推知未来,根据明显的事推知隐微。’像这样谋虑,则所谋必得。”

***如军队出征,冬天行军害怕寒冷,夏天行军害怕暑热,这就是不可在冬、夏二季行军的了。一到春天,就会荒废百姓翻耕种植;在秋天,就会荒废百姓收获聚藏。荒废了一季,那么百姓因饥寒而冻饿死的,就多得数不胜数。我们试着计算一下:出兵时所用的竹箭、羽旄、帐幕、铠甲、大小盾牌和刀柄,拿去用后弊坏腐烂得不可返回的,又多得数不胜数;再加上戈矛、剑戟、兵车,拿去用后破碎弊坏而不可返回的,多得数不胜数;牛马带去时都很肥壮,回来时全部瘦弱,至于去后死亡而不能返回的,多得数不胜数;战争时因为道路遥远,粮食的运输有时中断不继,百姓因而死亡的,也多得数不胜数;战争时人民居处都不安定,饥饱没有节制,老百姓在道路上生病而死的(解释不明,道疾病而死中“道”非值为在道路上,当属介词之类,《康熙字典》中有“道”又由也。《礼·礼器》苟无忠信之人,则理不虚道。《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此处或可解释为由于患疾病而死。个人观点。),多得数不胜数;丧师之事多得数不胜数,军士因而阵亡的更是无法计算,鬼神因此丧失后代祭祀的,也多得数不胜数。

国家发动战争,剥夺百姓的财用,荒废百姓的利益,象这样多,然而又为什么还去做这种事呢?(他们)回答说:“我贪图战胜的声名,和所获得的利益,所以去干这种事。”墨子说:“计算他自己所赢得的胜利,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计算他们所得到的东西,反而不如他所失去的多。”进攻一个三里的城和七里的郭,攻占这些地方不用精锐之师,且又不杀伤人众,而能白白地得到它吗?多的必以万计,少的必以千计,然后这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才能得到。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虚邑数以千计,不胜其驻入;广阔平衍之地数以万计,不胜其开辟。既然如此,那可见土地是他所有余的,而人民是他所不足的。尽让士兵去送死,加重全国上下的祸患,以争夺一座虚城,则是摈弃他所不足的,而增加他所有余的。施政如此,不是治国的要务呀!

为攻战辩饰的人说道:“南方如楚、吴两国之王,北方如齐、晋两国之君,它们最初受封于天下的时候,土地城郭方圆还不到数百里,人民的总数

还不到数十万。因为攻战的缘故,土地扩充到数千里,人口增多到数百万。所以攻战是不可以不进行的。”墨子说道:“即使有四、五个国家因攻战而得到利益,也还不能说它是正道。好象医生给有病的人开药方一样,***如现在有个医生在这里,他拌好他的药剂给天下有病的人服药。一万个人服了药,若其中有四、五个人的病治好了,还不能说这是可通用的药。所以孝子不拿它给父母服用,忠臣不拿它给君主服用。古时在天下封国,年代久远的可由耳目所闻,年代近的可由亲眼所见,由于攻战而亡国的,多得数都数不清。”因何知道如此呢?东方有个莒国,这国家很小,而处于(齐、越)两个大国之间,不敬事大国,也不听从大国而唯利是好,结果东面的越国来侵削他的疆土,西面的齐国兼并、占有了它。考虑莒国被齐、越两国所灭亡的原因,乃是由于攻战。即使是南方的陈国、蔡国,它们被吴、越两国灭亡的原因,也是攻战的缘故。即使北方的柤国、不屠何国,它们被燕、代、胡、貉灭亡的原因,也是攻战的缘故。所以墨子说道:“现在的王公大人如果确实想获得利益而憎恶损失,想安定而憎恶危险,所以对于攻战,是不可不责难的。”

为攻战辩饰的人又说:“他们不能收揽、利用他们的民众士卒,所以灭亡了;我能收揽、利用我们的民众士卒,以此在天下攻战,谁敢不投降归附呢?”墨子说道:“您即使能收揽、利用您的民众士卒,您难道比得上古时的吴王阖闾吗?”古时的吴王阖闾教战七年,士卒披甲执刃,奔走三百里才停止歇息,驻扎在注林,取道冥隘的小径,在柏举大战一场,占领楚国中央的都城,并使宋国与鲁国被迫来朝见。及至吴夫差即位,向北攻打齐国,驻扎在汶上,大战于艾陵,大败齐人,使之退保泰山;向东攻打越国,渡过三江五湖,迫使越人退保会稽,东方各个小部落没有谁敢不归附。战罢班师回朝之后,不能抚恤阵亡将士的遗族,也不施舍民众,自恃自己的力,夸大自己的功业,吹嘘自己的才智,怠于教练士卒,于是建筑姑苏台,历时七年,尚未造成,至此吴人都有离异疲惫之心。越王勾践看到吴国上下不相融洽,就收集他的士卒用以复仇,从吴都北郭攻入,迁走吴王的大船,围困王宫,而吴国因这灭亡。从前晋国有六位将军,而其中以智伯为最强大。他估量自己的土地广大,人口众多,想要跟诸侯抗衡,以为用攻战的方式取得英名最快,所以指使他手下的谋臣战将,排列好兵船战车士卒,以之攻打中行氏,并占据其地。他认为自己的谋略已经高超极点,又去进攻范氏,并大败之,合并三家作为一家却还不肯罢手,又在晋阳围攻赵襄子。到此地步,韩、魏二家也互相商议道:“古时有话说:‘唇亡则齿寒。’赵氏若在早晨灭亡,我们晚上将随之;赵氏若在晚上灭亡,我们早晨将随之。古说:‘鱼在水中不快跑,一旦到了陆地,怎么还来得及呢?’”因此韩、魏、赵三家之主,同心戮力,开门清道,令士卒们穿上铠甲出发,韩、魏两家军队从外面,赵氏军队从城内,***智伯。智伯大败。

所以墨子说道:“古时有话说:‘君子不在水中照镜子,而是以人作镜子。在水中照镜,只能看出面容;用人作镜,则可以知吉凶。’现在若有人以为攻战有利,那么何不以智伯失败的事作借鉴呢?这种事的不吉而凶,已经可以知道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小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非攻(中)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誉之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是故子墨子曰:“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

 今师徒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可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今尝计军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其列住碎拆靡弊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不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肌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

 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饰攻战者言曰:“南则荆、吴,北则齐、晋之君,始封于天下之时,其土地之方,未至有数百里也;人徒之众,未至有数十万人也。以攻战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数千里也;人徒之众,至有数百万人。故当攻战而不可为也。”子墨子言曰:“虽四五国则得利焉,犹谓之非行道也。譬若医之药人之有病者然,今有医于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万人食此,若医四五人得利焉,犹谓之非行药也。故孝子不以食其亲,忠臣不以食其君。古者封国于天下,尚者以耳之所闻,近者以目之所见,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何以知其然也?东方有莒之国者,其为国甚小,闲于大国之闲,不敬事于大,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是以东者越人夹削其壤地,西者齐人兼而有之。计莒之所以亡于齐、越之间者,以是攻战也。虽南者陈、蔡,其所以亡于吴、越之间者,亦以攻战。虽北者且不一著何,其所以亡于燕代、胡貊之闲者,亦以攻战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得而恶失,欲安而恶危,故当攻战,而不可不非。”

 饰攻战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天下,谁敢不宾服哉!”子墨子言曰:“子虽能收用子之众,子岂若古者吴阖闾哉?”古者吴阖闾教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次注林,出于冥隘之径,战于柏举,中楚国而朝宋与及鲁。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齐,舍于汶上,战于艾陵,大败齐人,而葆之大山;东而攻越,济三江五湖,而葆之会稽。九夷之国莫不宾服。于是退不能赏孤,施舍群萌,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志,怠于教遂。筑姑苏之台,七年不成。及若此,则吴有离罢之心。越王句践视吴上下不相得,收其众以复其雠,入北郭,徙大内,围王宫,而吴国以亡。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攻战之速,故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众,以攻中行氏而有之。以其谋为既已足矣,又攻兹范氏而大败之,并三家以为一家而不止,又围赵襄子于晋阳。及若此,则韩、魏亦相从而谋曰:“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赵氏朝亡,我夕从之,赵氏夕亡,我朝从之。诗曰:鱼水不务,陆将何及乎!是以三主之君,一心戳力,辟门除道,奉甲兴士,韩、魏自外,赵氏自内,击智伯大败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今以攻战为利,则盖尝鉴之于智伯之事乎?此其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

<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选自王安石的哪里 <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选自王安石%

1.B

2.B

3.(1)因此国家才德兼备的士众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才德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

  (2)譬如要使一个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增多,就必须使他们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之后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就可以增多了。

尚贤是什么意思

十八非攻中

--------------------------------------------------------------------------------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1) ,情欲誉之审,赏罚之当,刑政之不过失。..”是故子墨子曰:“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2) ’。谋若此可得而知矣。”

今师徒唯毋兴起,冬行恐寒,夏行恐暑,此不以冬夏为者也,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今尝计军上(3) :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4) ,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5) ,不可胜数。又与矛、戟、戈、剑、乘车,其列住碎折靡弊而不反者(6) ,不可胜数。与其牛马,肥而往,瘠而反,往死亡而不反者,不可胜数。与其涂道之修远,粮食辍绝而下继,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也。与其居处之不安,食饭之不时,饥饱之不节,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丧师多不可胜数,丧师尽不可胜计,则是鬼神之丧其主后,亦不可胜数。

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兼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7) 。然则土地者,所有馀也;王民者(8) ,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馀也。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饰攻战者言曰:“南则荆、吴之王,北则齐、晋之君,始封于天下之时,其土城之方,未至有数百里也;人徒之众,未至有数十万人也。以攻战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数千里也; 人徒之众,至有数百万人。故当攻战而不可为也。”子墨子言曰:“虽四五国则得利焉,犹谓之非行道也。譬若医之药人之有病者然,今有医于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万人食此,若医四五人得利焉,犹谓之非行药也。故孝子不以食其亲,忠臣不以食其君。古者封国于天下,尚者以耳之所闻,近者以目之所见,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何以知其然也?东方有莒之国者,其为国甚小,间于大国之间,不敬事于大,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是以东者越人夹削其壤地,西者齐人兼而有之。计莒之所以亡于齐、越之间者,以是攻战也。虽南者陈、蔡,其所以亡于吴、越之间者,亦以攻战。虽北者且、不一著何(9) ,其所以亡于燕代、胡貊之间者,亦以攻战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10) ,情欲得而恶失,欲安而恶危,故当攻战,而不可不非。”

饰攻战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天下,谁敢不宾服哉!”子墨子言曰:“子虽能收用子之众,子岂若古者吴阖闾哉?”古者吴阖闾教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次注林,出于冥隘之径,战于柏举,中楚国而朝宋与及鲁。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齐,舍于汶上,战于艾陵,大败齐人,而葆之大山(11) ;东而攻越,济三江五湖,而葆之会稽。九夷之国莫不宾服。于是退不能赏孤,施舍群萌(12) ,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志,怠于教。遂筑姑苏之台,七年不成。及若此,则吴有离罢之心(13) 。越王勾践视吴上下不相得,收其众以复其仇,入北郭,徙大内(14) ,围王宫,而吴国以亡。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攻战之速。故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车舟之众,以攻中行氏而有之,以其谋为既已足矣。又攻兹范氏而大败之,并三家以为一家而不止,又围赵襄子于晋阳。及若此,则韩、魏亦相从而谋曰:“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赵氏朝亡,我夕从之;赵氏夕亡,我朝从之。诗曰:‘鱼水不务,陆将何及乎?’”是以三主之君,一心戮力,辟门除道,奉甲兴士,韩、魏自外,赵氏自内,击智伯,大败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今以攻战为利,则盖尝鉴之于智伯之事乎(15) ?此其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

请高手翻译一下

尚贤的意思:

“尚贤”是指尊重有才德的人,这是墨子的一个重要主张,常与“兼爱”“非攻”并称。

扩展资料

尚贤出处: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巳。”

提供一篇关于墨子的文章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从上推究古代圣明帝王的往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向下考察百姓耳闻目睹的实情(此句中的“原察”和上句中的“本”都有推究考察意)。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将(之)放到政治上去施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与百姓的利益(注意是“发以为刑政”,不是“废以为刑政”)

哲学上称为墨子的“三表法”,语出《墨子 非命》,原文为: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执有命者以杂于民间者众。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虽强劲,何益哉!”上以说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故当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

然则明辨此之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尚贤的含义是什么?

亲士第一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

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句践遇吴王之

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

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

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

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是故逼臣伤君,谄下

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咯咯之下。分议者延延,而支苟者咯咯,焉可以长生保国。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吟,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

。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

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

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

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

,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

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恶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是故溪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硗埆者其地不育,王者淳泽,不出宫中,则不能流国矣。

修身第二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

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

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

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

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

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

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

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所染第三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

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

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句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籍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知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

、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

。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

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法仪第四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

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

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为父母者众,

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

法其学奚若?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

。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

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母、学、君

三者,莫可以为治法。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

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

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

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此以莫不犓羊、豢犬猪,洁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此不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天苟兼而有食之,夫奚说以不欲人之相爱相利也!故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曰杀不辜者,得不祥焉。夫奚说人为其相杀而天与祸乎!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

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其利人多

,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

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

七患第五

子墨子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

,一患也;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

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爱

佼,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

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

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

五谷尽收,则五味尽御于主,不尽收则不尽御。一谷不收谓之馑,二

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五谷不收谓之饥

。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馈,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禀食而已矣。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彻县,士不入学,君朝之衣不革制,诸侯之客,四邻之使,雍食而不盛,彻骖騑,涂不芸,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此告不足之至也。

今有负其子而汲者,队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之。今岁凶、

民饥、道饿,重其子此疚于队,其可无察邪?故时年岁善,***仁且

良;时年岁凶,***吝且恶。夫民何常此之有?为者疾,食者众,则

岁无丰。故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故先民以时生财。

固本而用财,则财足。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

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

‘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凶饿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

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是若庆忌无去之心

,不能轻出。夫桀无待汤之备,故放;纣无待武之备,故杀。桀、纣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故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故曰以其极赏,以赐无功,虚其府库,以备车马衣裘奇怪,苦其役徒,以治宫室观乐,死又厚为棺椁,多为衣裘,生时治台榭,死又修坟墓,故民苦于外,府库单于内,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故国离寇敌则伤,民见凶饥则亡,此皆备不具之罪也。且夫食者,圣人之所宝也。故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

辞过第六

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

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

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

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修其城郭,***劳而不

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费而不病。民所苦者非此也,苦于厚作敛于百姓。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凊

。圣王以为不中人之情,故作诲妇人治丝麻捆布绢,以为民衣。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絺绤之中,足以为轻且凊。’谨此则止。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也。当是之时,坚车良马不知贵也,刻镂文***不知喜也。何则?其所道之然。故民衣食之财,家足以待旱水凶饥者何也?得其所以自养之情,而不感于外也。是以其民俭而易治,其君用财节而易赡也。府库实满,足以待不然,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当今之主,其为衣服,则与此异矣。冬则轻暖,夏则轻凊,皆已具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锦绣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女工作文***,男工作刻镂,以为身服。此非云益暖之情也,单财劳力毕归之于无用也。以此观之,其为衣服,非为身体,皆为观好。是以其民*僻而难治,其君奢侈而难谏也。夫以奢侈之君御好*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衣服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

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

,其自养俭,民富国治。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

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则冻冰,夏则饰饐。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为知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作为舟车,

以便民之事。其为舟车也,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

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

凡回于天地之间,包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

也,虽至圣不能更也,何以知其然?圣人有传,天地也,则曰上下;

四时也,则曰阴阳;人情也,则曰男女;禽兽也,则曰牡牝雄雌也。

真天壤之情,虽有先王不能更也。虽上世至圣,必蓄私不以伤行,故

民无怨,宫无拘女,故天下无寡夫。内无拘女,外无寡夫,故天下之

民众。当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是以天下之男

多寡无妻,女多拘无夫,男女失时,故民少,君实欲民之众而恶其寡

,当蓄私不可不节。

凡此五者,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佚也,俭节则昌,*佚

则亡,此五者不可不节。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

而肌肤和。”

三辩第七

程繁问于子墨子曰:“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昔诸侯倦于听治

,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

秋敛冬藏,息于聆缶之乐。今夫子曰:‘圣王不为乐 ’,此譬之犹马驾而不税,弓张而不弛,无乃非有血气者之所不能至邪?”

子墨子曰:“昔者尧舜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汤放桀

于大水,环天下自立以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因先王之乐,又

自作乐,命曰护,又修九招;武王胜殷杀纣,环天下自立以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象;周成王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驺虞。周成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武王,武王之治天下也,不若成汤,成汤之治天下也,不若尧舜。故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程繁曰:“子曰:‘圣王无乐’,此亦乐已,若之何其谓圣王无

乐也?”

子墨子曰:“圣王之命也,多寡之。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

智也,因为无智矣。今圣有乐而少,此亦无也。”

卷二

尚贤上第八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

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

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

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

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

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己。”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柰何哉?”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

,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

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

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

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

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

,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亲者闻之,亦

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

。’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避远,

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

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

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

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

民弗敬,蓄禄不厚***不信,政令不断***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尚贤中第九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

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贤

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

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

,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官府实则万民富。上

有以洁为酒醴栥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疆。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

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不敬也,蓄禄不厚***不信也,政令不断

***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诗曰:‘告恤,诲女予爵,孰能执热,鲜不用濯。’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譬之犹执热之有濯也。将休其手焉。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般爵以贵之,裂地以封之,终身不厌。贤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终身不倦。若有美善则归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宁乐在君,忧戚在臣,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若此。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贤使能为政,高予之爵,而禄不从也。

夫高爵而无禄,民不信也。曰:‘此非中实爱我也,***藉而用我也。

’夫***藉之民,将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

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事则不与,祲则不分,请问天下

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苟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

则此不肖者在左右也。不肖者在左右,则其所誉不当贤,而所罚不当

暴,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亦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当暴

。若苟赏不当贤而罚不当暴,则是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沮矣。是以

入则不慈孝父母,出则不长弟乡里,居处无节,出入无度,男女无别

。使治官府则***,守城则倍畔,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使断

狱则不中,分财则不均,与谋事不得,举事不成,入守不固,出诛不

强。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失措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

已此故也。何则?皆以明小物而不明大物也。

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杀也

,必藉良宰。故当若之二物者,王公大人未知以尚贤使能为政也。逮

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

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夫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岂必智且有慧

哉!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

已。且夫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其心不察其知而与其爱。是故不

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此

其故何也?曰处若官者爵高而禄厚,故爱其色而使之焉。夫不能治千

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则此官什倍也。夫治之法将日至者也,日以

治之,日不什修,知以治之,知不什益,而予官什倍,则此治一而弃

其九矣。虽日夜相接以治若官,官犹若不治,此其故何也?则王公大

人不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也。故以尚贤使能为政而治者,夫若言之谓

也,以下贤为政而乱者,若吾言之谓也。

今王公大人中实将欲治其国家,欲修保而勿失,胡不察尚贤为政

之本也?且以尚贤为政之本者,亦岂独子墨子之言哉!此圣王之道,

先王之书距年之言也。传曰:‘求圣君哲人,以裨辅而身’,汤誓云

:‘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则此言圣之不失以尚贤使能为政也。故古者圣王唯能审以尚贤使能为政,无异物杂焉,天下皆得其利。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伊挚,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己相,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傅说被褐带索。庸筑乎傅岩,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此何故始贱卒而贵,始贫卒而富?则王公大人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是以民无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者。

故古圣王以审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虽天亦不辩贫富、

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然则富贵为贤

,以得其赏者谁也?曰若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

也。所以得其赏何也?曰其为政乎天下也,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又

率天下之万民以尚尊天、事鬼、爱利万民,是故天鬼赏之,立为天子

,以为民父母,万民从而誉之曰‘圣王’,至今不已。则此富贵为贤

,以得其赏者也。然则富贵为暴,以得其罚者谁也?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是也。何以知其然也?曰其为政乎天下也,兼而憎之,从而贼之,又率天下之民以诟天侮鬼,贼傲万民,是故天鬼罚之,使身死而为刑戮,子孙离散,室家丧灭,绝无后嗣,万民从而非之曰“暴王”,至今不已。则此富贵为暴,而以得其罚者也。然则亲而不善,以得其罚者谁也?曰若昔者伯鲧,帝之元子,废帝之德庸,既乃刑之于羽之郊,乃热照无有及也,帝亦不爱。则此亲而不善以得其罚者也。然则天之所使能者谁也?曰若昔者禹、稷、皋陶是也。何以知其然也?先王之书吕刑道之曰:‘皇帝清问下民,有辞有苗。曰群后之肆在下,明明不常,鳏寡不盖,德威维威,德明维明。乃名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哲民维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隆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维***于民。’则此言三圣人者,谨其言,慎其行,精其思虑,索天下之隐事遗利,以上事天,则天乡其德,下施之万民,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故先王之言曰:‘此道也,大用之天下则不窕,小用之则不困,修用之则万民被其利,终身无已。’周颂道之曰:‘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其有昭于天下也。若地之固,若山之承,不坼不崩。若日之光,若月之明,与天地同常。’则此言圣人之德,章明博大,埴固,以修久也。故圣人之德盖总乎天地者也。

今王公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夫无德义将何以哉?其说将必挟

震威强。今王公大人将焉取挟震威强哉?倾者民之死也。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僧屡至,自古及今未有尝能有以此王天下、正诸侯者也。今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将欲使意得乎天下,名成乎后世,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此圣人之厚行也。”

尚贤下第十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王公大人皆欲其国家之富也,人民之众也

,刑法之治也,然而不识以尚贤为政其国家百姓,王公大人本失尚贤

为政之本也。若苟王公大人本失尚贤为政之本也,则不能毋举物示之

乎?今若有一诸侯

尚贤是墨子的一项主张,在现存的〔墨子〕书中,有〔尚贤〕三篇。

尚即是「上」的意思。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尚贤即是以贤良才能的人为尚。墨子说: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都希望国家富足,人民众多,政治清明。

然而国家却未富,反而贫穷,人民不见得众多,反而减少,政治不见清明,反而乱象环生,就是由于为政者不能尚贤事能。如果贤良之士多,则政治必然稳固,贤良之士少,则政治便会薄弱。因此王公大人的要务就在于使贤能之士增多。

墨子的主张:

墨子相信古代圣王之为政,是列德而尚贤,有能则拔举出来,予以爵位和俸禄,然后予以任务,才会令出必行。

将爵位、俸禄、事权和政令授予贤人,并不是赏赐,而是期望给予成功。依品德安排职位,依职位赋予权限,依劳绩给予奖赏,依功勋分配俸禄。官无常贵,不符合任用标准的就罢黜,有贤良表现的就拔擢任用,所以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举公义,辟私怨,是圣君为政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