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视而不见,名曰夷

tamoadmin 成语谚语 2024-06-25 0
  1. 桓谭名言名句
  2. (一)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
  3. 《韩非子·难势》全文翻译
  4.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翻译
  5. 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王婆是谁?

“王婆”,很多人误以为指的是一位姓王的婆婆,少年***道:其实我是个不太安静的美男子好吗指个男的,原叫王坡。他做事婆妈,说话罗嗦,人送外号“王婆”。

王坡老家是宋代西夏,避战乱而来了开封府。他随身带有胡瓜(即今日的哈密瓜),当地人还未识“宝”,竟无人光顾。

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视而不见,名曰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婆(坡)就向来往人等一个劲地夸,宋神宗有次出巡,也看见王婆在向行人滔滔不绝的介绍;而王婆知道面前的是皇帝,更加劲的夸说,请皇上试试。宋神宗一啖,觉得甘甜清香,当下说:“做买卖的还是当夸则夸,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有何不好?”

哪壶不开提哪壶,怎么提?

早年,有父子俩开了间小茶馆,虽说本小,门面不大,可是店主善于经营,小茶馆越办越兴旺。知县白老爷整天不掏钱的大鱼大肉吃足了,便到小茶馆来喝茶。他一人占一桌,骂骂咧咧不说,还得来点儿花生米、豆腐干什么的。茶喝够了就扬长而去———白喝。白老爷天天来,这父子俩可怎么受得了啊,却又惹不起他,只好忍气吞声。

不久,小茶馆的老掌柜病倒了,便让儿子司炉掌壶,应付生意。一天,白老爷一端起茶杯,就龇牙皱眉吧嗒嘴,说:“这水也没开,茶也没味儿。”过了几天,白老爷来得少了;又过了几天,白老爷渐渐不来了,小茶馆又恢复了往日的兴旺。老掌柜病愈后,问儿子:“白老爷为什么不来了?”儿子一笑,说:我给他沏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为什么要穿?

张飞少时拜王养年为师,王对有这样一个“缺心眼子”表示淡淡的忧伤,就对他进行因人施教,天天要他拿着绣花针,把花线往针眼里穿。开始时,张飞拿着针,“大眼珠”对着针孔的“小眼”,不知如何着手,急得哇哇直叫。王养年:“你有‘大眼’,针有‘小眼’,心里就是没有‘心眼’。”

从此,张飞天天一人坐在房里苦练穿针本领,性格也逐渐变得安静起来了。使他一生养成了“小事粗鲁、粗中有细;大事有谋,谋略过人”的品质。在他今后的军戎生涯中,不管是擒刘岱、释严颜,还是威震长坂桥、八蒙赚张郃等等战斗,屡建奇功,扬名三军。

新官上任三把火,哪三把?

据《三国演义》所述,三国时,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短时期内,连续三次用火攻占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夏侯敦统领的10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10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兵惨败,最后跟随曹操逃出去的,只剩27人。当时,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传到后来便成为人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了。

狗咬吕洞宾,咬他干嘛?

洞宾在成仙之前,有个同乡好友叫苟杳,他父母双亡,家境十分贫寒。吕洞宾很是同情他,和他结拜为金兰兄弟。

一天,吕洞宾家里来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见苟杳一表人才,读书用功,便要将妹妹许配给他。吕洞宾提出成亲后自己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一听不禁一愣,但还是咬牙答应了。

苟杳成亲这天,吕洞宾喜气洋洋,而苟杳却无脸面见人。苟杳好不容易过了三天,刚进洞房,见娘子正伤心落泪,连忙上前赔礼,林**只管低头哭著说:“郎君,为何三夜竟不上床同眠,只对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原来是吕洞宾怕兄弟贪欢,忘了读书,用此法来激励。

几年后,苟杳果然金榜题名做了大官。一晃八年过去了,这年夏天,吕家不慎失了大火,偌大一份家产化成一堆灰烬。夫妻俩决定去找苟杳帮忙。苟杳对吕洞宾热情招待,可就是不提帮忙的事情,一连住了一个多月,一分钱也没有给吕洞宾,吕洞宾以为他忘恩负义,一气回了家。吕洞宾回家一看,家里盖了新房,他刚要迈进家门,却见大门两旁贴著白纸,知道家中死了人,他大吃一惊,慌忙走进屋内,见屋内挺著一口棺材,妻子批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哭。

原来,吕洞宾走后不久,就有一帮人来帮他盖房子,盖完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大帮人抬著一口棺材进来了,他们说吕洞宾在苟杳家病死了。吕洞宾一听,知道是苟杳玩的把戏。他走近棺材,操起一把大斧把棺材劈开两半,只见里面全是金银珠宝,上面还有一封信: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因为苟杳和狗咬同音,传来传去便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了。

用这些话激励自己的职场励志名言

用这些话激励自己的职场励志名言

1、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2、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4、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5、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6、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7、五官***,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8、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9、心慈者,寿必长。心刻者,寿必促。

10、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11、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12、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13、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14、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15、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16、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17、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18、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19、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20、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21、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22、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23、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24、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25、情生智隔。

26、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27、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28、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29、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30、诽谤别人,就象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31、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32、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33、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34、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35、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36、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37、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38、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39、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40、念头端正,福星临,念头不正,灾星照。

41、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42、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43、罗马人凯撒大帝,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侍者说: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凯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

44、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45、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远忧。

46、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47、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48、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49、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50、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51、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52、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53、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54、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55、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56、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57、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受,减一分福泽。

58、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59、***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持黄金为珍贵,知安乐方值千金,事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忍让最高。切勿贪意外之财,知足者人心常乐。若能以此去处事,一生安乐任逍遥。

60、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这些英语名言名句,鼓励你奔跑加速

这些英语名言名句,鼓励你奔跑加速

①、If、you、talk、to、a、man、in、a、language、he、understands,、that、goes、to、his、head.、If、you、talk、to、him、in、his、o、and、where、they、are、going.Rita、Mae、Brown(丽塔梅布朗,美国作家)

语言是文化的地图。它为你解答人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⑩、Language、is、the、blood、of、the、soul、into、which、thoughts、run、and、out、of、whichthey、grow.Oliver、Wendell、Holmes(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美国诗人

语言是灵魂的血肉,有了血肉,思想就可以奔跑,有了灵魂,语言才得以成长。

有骨气的名言

1、一个人必须要有志气,不能依赖依靠别人,坚强的气魄与力量是人一生中最大的瑰宝。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气节在颠沛的命运中最能提到体现。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5、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6、不易穷变节,不易贱易志。

7、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和刀。

8、丈夫之高华,只在于功名气节。鄙夫只炫耀,但求诸服饰起居。

9、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10、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1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1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14、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

15、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16、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17、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18、见不仁者诛之,如鹰之逐鸟也。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20、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2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3、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24、世界上一切宝贵和美好的东西都是你们的劳动所创造的。

25、丧失了自尊心的人,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个人;丧失了自尊心的民族,是一个无望的民族。

26、男人大丈夫,流血不流泪。

2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8、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29、不可自暴自弃自屈。

3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1、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

3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3、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

34、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

35、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36、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38、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39、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40、贫穷不会磨灭一个人高贵的品质,反而是富贵叫人丧失了志气。

41、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42、君子可招而不可诱,可弃而不可诱。

43、一个不知自重的人,他的行径就跟一株草一样,没有骨气,卑躬屈膝,轻浮得左右动荡。

4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5、苦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遭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46、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47、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8、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49、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

50、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51、立志没有所谓过迟。

52、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53、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54、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5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5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5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5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60、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61、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62、一个有志气的人,他为之奋斗的目标应该是远大的,高尚的,而决不是被私利障住眼睛的懦夫。

6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65、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66、个人气节组成了民族气节,所以它是一个民族傲立于世的精神支柱。

67、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68、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

6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70、每一个人要有做一代豪杰的雄心斗志!应当做个开创一代的人。

71、志气和贫困是患难兄弟,世人常见他们伴在一起。

72、一个障碍,就是一个新的已知条件,任何障碍都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只要有意愿,任何一个障碍都能成为一个跳板,一个反跳的机会。

73、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74、人生各有志。

75、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

76、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

77、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78、不为五斗米折腰。

79、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80、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

81、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志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82、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百失节。

83、最贫的是无才,最贱的是无志。

84、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85、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8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

8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9、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90、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91、祖国的尊严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重于一切,为了祖国和人民,我们愿意献出一切。

有毅力的名言

1、告诉你使我到达成功的奥秘吧,我惟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巴斯德

2、重复是领悟之母。狄慈根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4、有毅力的人,能从磐石里挤出水满。谚语

5、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6、一个人做事,在动手之前,当然要详慎考虑;但是***或方针已定之后,就要认定目标前进,不可再有迟疑不决的态度,这就是坚毅的态度。邹韬奋

7、只有毅力才能使咱们成功。而毅力是来源于毫不动摇,坚决***取为到达成功而需要的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

8、艺术家的一切自由和轻快的东西,都是用极大的压迫而得到的,也就是伟大的努力的结果。果戈理

9、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天易事,只怕粗心人。袁枚

10、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11、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贝多芬

12、生活中有快乐,也有痛苦;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利,也有挫折。面对痛苦失败和挫折,只有坚强的人才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经历。佚名

13、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

14、充沛的精力加上顽强的决心,曾经创造出许多奇迹。狄更斯

15、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董必武

16、如果在胜利前却步,往往只会拥抱失败;如果在困难时坚持,常常会获得新的成功。佚名

17、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8、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斯大林

19、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

20、天下无难事,惟坚忍二字,为成功之要诀。黄兴

21、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毅力的弱者的借口。罗曼罗兰

22、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年也看不见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23、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佚名

24、一切痛苦能够毁灭人,然而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消灭!拜伦

25、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不要听那些闲言碎语,你就一定会成功。纳斯雷丹霍查

26、十九次失败,到第二十次获得成功,这叫坚持。佚名

27、事情是很简单的人,全部秘诀只有两句话:不屈不挠,坚持以底。陀思妥耶夫斯基

28、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作出决定黑格尔

29、伟大的工作,并不是用力量而是用耐心去完成的。约翰逊

30、点点滴滴的藏,集成了一大仓。德国谚语

31、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坚强的意志。英国

32、困难不仅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还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谢觉哉

33、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34、坚强的人都会面临一只拦路虎,那就是放任自我。只有战胜它,才会进步,才能坚强。佚名

35、物不经锻炼,终难成器;人不得切琢,终不成人。李贽

36、胜利者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最能持久的人。

37、锋自磨砺出,玉乃雕琢成。人而不苦练,焉能艺精深?

38、凡人便是生知之资,也须下困学勉行的工夫方得。朱熹

39、胜利属于最坚忍的人。拿破仑

40、一个人做事,在动手之前,当然要详慎思考;但是***或方针已定之后,就要认定目标前进,不可再有迟疑不决的态度,这就是坚毅的态度。邹韬奋

41、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黑格尔

42、有毅力的人,能从磐石里挤出水满。佚名

43、是使自我的人格伟大还是渺小呢?这完全仰仗这个人自我的意志。席勒

44、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陆游

45、顽强的毅力改变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46、胜利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象山间小径一样,这条路有时先折回来,然后伸向前去;象山间小径一样,走这条路的人需要耐心和毅力。累了就歇在路边的人是不会得到胜利的。尼克松

47、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不要听那些闲言碎语,你就一定会成功。纳斯雷丹霍查

48、达到目的有两个途径,即势力与毅力,势力只为少数人所有,但坚忍不拔的毅力却是多数人都有的,它的沉默力量往往可随时达到无可抵抗的地步。拿破仑

49、一朝开始便永远能够将事业续继下去的人是愉悦的。赫尔克

50、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51、功名多向穷中立,祸患常从巧处生。陆游

5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丘《论语学而》

53、你们认为我是命运之子,实际上我却在创造着自己的命运。爱迪生

54、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佚名

5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佚名

56、一个人的价值和评价在于心灵与意志。蒙田

57、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58、玉经磨多成器,剑拔沉埋便倚天。王定保

59、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英国)达尔文

60、咱们应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咱们务必坚信,咱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居里夫人

61、蜗牛靠着毅力,才能爬到安全的地方。史普吉恩

62、使意志获得自由的唯一途径,就是让意志摆脱任性黑尔

63、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刘昼

、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拉封丹(法国寓言诗人)

65、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千万石焉。领悟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佚名

66、必须忍得暂时的痛苦,才会得到永久的幸福。张太雷

67、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

68、只有毅力才能使我们成功。而毅力是来源于毫不动摇,坚决***取为达到成功而需要的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

69、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奥维德古罗马诗人

70、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

71、为学须刚与恒,不刚则隋隳,不恒则退。冯子咸

72、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张海迪

73、世人历险如此,忍耐平夷在后头。郑燮

74、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

75、无论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什么状况,我绝不允许自我有一点点灰心丧气。爱迪生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这些名言可都是有典故的》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有典故的句子 专题。

桓谭名言名句

《论民本》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论民本》译文: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

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所以,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哪怕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

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

《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够尽心的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内去赈济。河东发生灾荒,我也这么办。

考察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邻国的人口并不减少,而我们魏国的人口并不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了,这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要指望魏国的百姓会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

此文出自战国时期·孟子所写的《论民本》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意思是说,只要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梁惠王下》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他说,这就象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一)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

桓谭名言名句

1、霸功之大者,尊君卑臣,权统由一,政不二门,赏罚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术。

2、夫王道之治,先除人害,而足其衣食,然後教以礼仪,而威以刑诛,使知好恶去就,是故大化四凑,天下安乐,此王者之术。

3、书成,皆布之都市,悬置千金,以延示众士,而莫能有变易者,乃其事约艳,体具而言微也。

4、然上乃多过差,既欲斥境广土,又乃贪利,争物之无益者。

5、非有大材深智,则不能见其大体。

6、是以貌动於木,言信於金,视明於火,听聪於水,思睿於土。

7、是故举措兴事,辄欲自信任,不肯与诸明习者通共,茍直意而发,得之而用,是以稀获其功效焉。

8、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转王道,周而复始

9、至以言语小故,陷致人於族灭,事诚可悼痛焉。

10、释近趋远,所尚非务,故以高义,退致废乱,此不知大体者也。

11、其言恻怆,读者叹息;及卒章要切,断而能悲也。

12、夫圣贤所陈,皆同取道德仁义,以为奇论异文,而俱善可观者,犹人食皆用鱼肉菜茄,以为生熟异和,而复居美者也。

13、金木水火皆载於土,雨燠寒皆发於风,貌言视听皆生於心。

14、前圣后圣,未必相袭。

15、王者易辅,霸者难佐。

16、信其巫蛊,多徵会邪僻,求不急之方,大起宫室。

17、宪度内疏,政合於时,故民臣乐悦,为世所思,此知大体者也。

18、明者知其难求,故不以自劳,愚者欺或,而冀获尽脂易烛之力,故汲汲不息。

19、王者,往也,言其惠泽***,天下归往也。

20、故群臣莫能抗答其论,莫敢干犯匡谏,卒以致亡败,其不知大体之祸也。

21、其一性一忿鷙,兽聚而鸟散,其强难屈,而和难得,是以圣王羁縻而不专制也。

22、以贤代贤谓之顺,以不肖代不肖谓之乱。

23、学者既多蔽暗,而师道又复缺然,此所以滋昏也。

24、举网以纲,千目皆张。

25、夫言是而计当,遭变而用权,常守正,见事不惑,内有度量,不可倾移而诳以谲异,为知大体矣。

26、又说之言,亦甚多端,其欲观使者,则以古之贤辅厉主,欲间疏别离,则以专权危国者论之。

27、圣人天然之姿,所以绝人远者也。

28、夫贤吏正士,为上处事,持法宜如丹青矣。

29、此以工妙踔善,故藏隐不传焉。

30、乃者王翁善天下贤智材能之士,皆徵聚,而不肯用,使人怀诽谤而怨之。

31、材能德行者,治国之器也,非明君不能以立功。

32、渐至乎朝廷,时有忿,闻恶弗原,故令天下相放,俱成惑讥。

33、生人恶之者,以残酷示之也。

34、凡人耳目所闻见,心意所知识,一性一情所好恶,利害所去就,亦皆同务焉。

35、多得善物,不如少得能知物。

36、龙无尺水,无以升天。圣人无尺土,无以王天下。

37、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38、夫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然。

39、天子见怪则修德,诸侯见怪则修政,大夫见怪则修职,士庶见怪则修身,神不能伤道,妖亦不能害德。

40、但人君不知,群臣勿用也。

41、犹人之耆老,齿堕发白,肌肉枯腊,而一精一神弗为之能润泽内外周遍,则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

42、言内有以相知与否,不在新故也。

43、夫圣人乃千载一出,贤人君子所想思而不可得见者也。

44、则维人身,或有亏剥,剧能养慎善持,亦可以得度。

45、治国者,辅作之本,其任用咸得大才。

46、无制令刑罚,谓之皇;有制令而无刑罚,谓之帝;赏善诛恶,诸侯朝事,谓之王;兴兵众,约盟誓,以信义矫世,谓之霸。

47、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

48、方此之时,视天地曾不若一指,虽有善鼓琴,未能动足下也。

49、馀尝夜坐饮内中,然麻烛,烛半压欲一火,即自曰敕视,见其皮有剥,乃扶持转侧,火遂度而复。

50、夫明殊者视异,智均者虑侔,故群下之隐,常与上同度也。

51、君无材德,可选任明辅,不待必躬能也。

52、烛无,火亦不能独行於虚空,又不能後然其。

53、夫言语之时,过差失误,乃不足被以刑诛,及诋欺事,可无於不至罪。

54、故言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用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智。

55、夫畜生贱也,然有尤善者,皆见记识。

56、上上之田收下下,女则有罚;下下之田收上上,女则有赏。

57、前世俊士,立功垂名,图画於殿阁宫省,()此乃国之大宝,亦无价矣。

58、宜得大贤智,乃可使处议持平焉。

59、遏绝其端,其命在天也。

60、人抱天地之体,怀纯粹之一精一,有生之最灵者也。

61、馀少时学,好离骚,博观他书,辄欲反学。

刘向名言名句 左丘明名言名句 管仲名言名句分页:123 扬雄名言名句陆贾名言名句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论语经典名句关于教师节的名人名言|教师节...有关刻苦学习的格言孔子道德名言老子的名言警句李嘉诚的经典名言鲁迅名言警句梦想与现实的名言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大上海经典台词十二生肖经典台词终极一班2经典台词甲午大海战经典台词美一女的烦恼经典台词美丽密令经典台词独自等待经典台词财神客栈经典台词本文标题:桓谭名言名句

桓宽的名言名句大全

桓宽名人名言大全:

故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因权势以求利者,入不可胜数也。

事业不二,利禄不兼,然诸业不相远,而贫富不相悬也。

苟先利而后义,取夺不厌。

临财苟得,见利反义,不义而富,无名而贵,仁者不为也。

非人主用心,好事之臣为县官计过也。

树木数徙则萎,虫兽徙居则坏。

礼义者,国之基也,而权利者,政之残也。

无用之官,不急之作,服*侈之变,无功而衣食县官者众,是以上不足而下困乏也。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君有非,则臣覆盖之。父有非,则子匿逃之。

欲安之适足以危之,欲救之适足以败之。夫治乱之端,在于本末而已,不至劳其心而道可得也。

顺天之理,因地之利,即不劳而功成。

夫欲安民富国之道,在于反本,本立而道生。

圣主思中国之未宁,北边之未安,使故廷尉评等问人间所疾苦。

人主为之夙夜不宁,群臣尽力毕议,册滋国用。

国家有难而不忧,非忠臣也。夫守节死难者,人臣之职也;衣食饥寒者,慈父之道也。

故王者之于天下,犹一室之中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烦乱,贤圣之忧也。

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

礼义由孔氏,且贬道以求容,恶在其释事而退也?

闻正道不行,释事而退,未闻枉道以求容也。

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无势位,虽舜、禹不能治万民。

故任能者责成而不劳,任己者事废而无功。

言官得其人,人任其事,故官治而不乱,事起而不废,士守其职,大夫理其位,公卿总要执凡而已。

输子之制材木也,正其规矩而凿枘调。

信往而乖于今,道古而不合于世务。

寝而忘寐,饥而忘食,计数不离于前,万事简阅于心。

但居者不知负载之劳,从旁议者与当局者异忧。

亲戚相推,朋党相举,父尊于位,子溢于内,夫贵于朝,妻谒行于外。

夫食万人之力者,蒙其忧,任其劳。一人失职,一官不治,皆公卿之累也。

故夫贵于朝,妻贵于室,富曰苟美,古之道也。

己为之而彼取之,僭侈相效,上升而不息,此百姓所以滋伪而罕归本也。

有司之虑远,而权家之利近;令意所禁微,而僭奢之道著。

弦高诞于秦而信于郑,晁生忠于汉而雠于诸侯。人臣各死其主,为其国用,此解杨之所以厚于晋而薄于荆也。

若夫外饰其貌而内无其实,口诵其文而行不犹其道,是盗,固与盗而不容于君子之域。

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非人杀之也。

君子能行是不能御非,虽在刑戮之中,非其罪也。是以比***而殷人怨,子胥死而吴人恨。

比干剖心,子胥鸱夷,非轻犯君以危身,强谏以干名也。

君子进必以道,退不失义,高而勿矜,劳而不伐,位尊而行恭,功大而理顺;故俗不疾其能,而世不妒其业。

商鞅之开塞,非不行也;蒙恬却胡千里,非无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强也;诸侯随风西面,非不从也;然而皆秦之所以亡也。

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

善凿者建周而不拔,善基者致高而不蹶。

故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犹阴阳之不并曜,昼夜之有长短也。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

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

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

且数战***劳,久师则兵弊,此百姓所疾苦,而拘儒之所忧也。

闻文、武受命,伐不义以安诸侯大夫,未闻弊诸夏以役夷、狄也。

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

今公卿辨议,未有所定,此所谓守小节而遗大体,抱小利而忘大利者也。

山海者,财用之宝路也。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

故权利深者,不在山海,在朝廷;一家害百家,在萧墙,而不在朐邴也。

是以王者不畜聚,下藏于民,远浮利,务民之义;义礼立,***化上。

天子适诸侯,升自阼阶,诸侯纳管键,执策而听命,示莫为主也。

民人藏于家,诸侯藏于国,天子藏于海内。

香饵非不美也,鱼龙闻而深藏,鸾凤见而高逝者,知其害身也。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

夫铸伪金钱以有法,而钱之善恶无增损于故。

商贾以美贸恶,以半易倍。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

农人不习,物类比之,信故疑新,不知奸贞。

古之仕者不穑,田者不渔,抱关击柝,皆有常秩,不得兼利尽物。如此,则愚智同功,不相倾也。

三王之时,迭盛迭衰。衰则扶之,倾则定之。

当今世,非患禽兽不损,材木不胜,患僭侈之无穷也;非患无旃罽橘柚,患无狭庐糠糟也。

今世俗坏而竞于*靡,女极纤微,工极技巧,雕素朴而尚珍怪,钻山石而求金银,没深渊求珠玑,设机陷求犀象,张网罗求翡翠,求蛮、貉之物以眩中国,徙邛、筰之货,致之东海,交万里之财,旷日费功,无益于用。

夫上古至治,民朴而贵本、安愉而寡求。

洪水滔天,而有禹之绩,河水泛滥,而有宣房之功。商纣暴虐,而有孟津之谋,天下烦扰,而有乘羡之富。

故圣人因天时,智者因地财,上士取诸人,中士劳其形。

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

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

是以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趣时而衣食足,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

王者塞天财,禁关市,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

古者之赋税于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

窃闻治人之道,防*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

谋及下者无失策,举及众者无顿功。

满而不溢,泰而不骄。

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

砥所以致于刃,学所以尽其才也。

非学无以治身,非礼无以辅德。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至美素璞,物莫能饰。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世。

炎夏溽暑不作劳,隆冬腊月要挨饿。

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

任能者责成而不劳,任己者事废而无功。

农,天下之大业也。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

工不出则农用乏。

非力车农无以富邦也。

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不易穷变节,不易贱易志。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移志。

桓宽名言名句大全摘抄

桓宽(生卒年不详),字次公,汉汝南郡(今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治《公羊春秋》。宣帝时举为郎,后官至庐江太守丞。其知识广博,善为文。著有《盐铁论》六十篇。

桓宽名人名言大全:

故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因权势以求利者,入不可胜数也。

事业不二,利禄不兼,然诸业不相远,而贫富不相悬也。

苟先利而后义,取夺不厌。

临财苟得,见利反义,不义而富,无名而贵,仁者不为也。

非人主用心,好事之臣为县官计过也。

树木数徙则萎,虫兽徙居则坏。

礼义者,国之基也,而权利者,政之残也。

无用之官,不急之作,服*侈之变,无功而衣食县官者众,是以上不足而下困乏也。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君有非,则臣覆盖之。父有非,则子匿逃之。

欲安之适足以危之,欲救之适足以败之。夫治乱之端,在于本末而已,不至劳其心而道可得也。

顺天之理,因地之利,即不劳而功成。

夫欲安民富国之道,在于反本,本立而道生。

圣主思中国之未宁,北边之未安,使故廷尉评等问人间所疾苦。

人主为之夙夜不宁,群臣尽力毕议,册滋国用。

国家有难而不忧,非忠臣也。夫守节死难者,人臣之职也;衣食饥寒者,慈父之道也。

故王者之于天下,犹一室之中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烦乱,贤圣之忧也。

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

礼义由孔氏,且贬道以求容,恶在其释事而退也?

闻正道不行,释事而退,未闻枉道以求容也。

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无势位,虽舜、禹不能治万民。

故任能者责成而不劳,任己者事废而无功。

言官得其人,人任其事,故官治而不乱,事起而不废,士守其职,大夫理其位,公卿总要执凡而已。

输子之制材木也,正其规矩而凿枘调。

信往而乖于今,道古而不合于世务。

寝而忘寐,饥而忘食,计数不离于前,万事简阅于心。

但居者不知负载之劳,从旁议者与当局者异忧。

亲戚相推,朋党相举,父尊于位,子溢于内,夫贵于朝,妻谒行于外。

夫食万人之力者,蒙其忧,任其劳。一人失职,一官不治,皆公卿之累也。

故夫贵于朝,妻贵于室,富曰苟美,古之道也。

己为之而彼取之,僭侈相效,上升而不息,此百姓所以滋伪而罕归本也。

有司之虑远,而权家之利近;令意所禁微,而僭奢之道著。

弦高诞于秦而信于郑,晁生忠于汉而雠于诸侯。人臣各死其主,为其国用,此解杨之所以厚于晋而薄于荆也。

若夫外饰其貌而内无其实,口诵其文而行不犹其道,是盗,固与盗而不容于君子之域。

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非人杀之也。

君子能行是不能御非,虽在刑戮之中,非其罪也。是以比***而殷人怨,子胥死而吴人恨。

比干剖心,子胥鸱夷,非轻犯君以危身,强谏以干名也。

君子进必以道,退不失义,高而勿矜,劳而不伐,位尊而行恭,功大而理顺;故俗不疾其能,而世不妒其业。

商鞅之开塞,非不行也;蒙恬却胡千里,非无功也;威震天下,非不强也;诸侯随风西面,非不从也;然而皆秦之所以亡也。

赋敛既烦数矣,又外禁山泽之原,内设百倍之利,民无所开说容言。

善凿者建周而不拔,善基者致高而不蹶。

故利于彼者必耗于此,犹阴阳之不并曜,昼夜之有长短也。商鞅峭法长利,秦人不聊生,相与哭孝公。

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

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

且数战***劳,久师则兵弊,此百姓所疾苦,而拘儒之所忧也。

闻文、武受命,伐不义以安诸侯大夫,未闻弊诸夏以役夷、狄也。

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

今公卿辨议,未有所定,此所谓守小节而遗大体,抱小利而忘大利者也。

山海者,财用之宝路也。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

故权利深者,不在山海,在朝廷;一家害百家,在萧墙,而不在朐邴也。

是以王者不畜聚,下藏于民,远浮利,务民之义;义礼立,***化上。

天子适诸侯,升自阼阶,诸侯纳管键,执策而听命,示莫为主也。

民人藏于家,诸侯藏于国,天子藏于海内。

香饵非不美也,鱼龙闻而深藏,鸾凤见而高逝者,知其害身也。

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

夫铸伪金钱以有法,而钱之善恶无增损于故。

商贾以美贸恶,以半易倍。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

农人不习,物类比之,信故疑新,不知奸贞。

古之仕者不穑,田者不渔,抱关击柝,皆有常秩,不得兼利尽物。如此,则愚智同功,不相倾也。

三王之时,迭盛迭衰。衰则扶之,倾则定之。

当今世,非患禽兽不损,材木不胜,患僭侈之无穷也;非患无旃罽橘柚,患无狭庐糠糟也。

今世俗坏而竞于*靡,女极纤微,工极技巧,雕素朴而尚珍怪,钻山石而求金银,没深渊求珠玑,设机陷求犀象,张网罗求翡翠,求蛮、貉之物以眩中国,徙邛、筰之货,致之东海,交万里之财,旷日费功,无益于用。

夫上古至治,民朴而贵本、安愉而寡求。

洪水滔天,而有禹之绩,河水泛滥,而有宣房之功。商纣暴虐,而有孟津之谋,天下烦扰,而有乘羡之富。

故圣人因天时,智者因地财,上士取诸人,中士劳其形。

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

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

是以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趣时而衣食足,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

王者塞天财,禁关市,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

古者之赋税于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

窃闻治人之道,防*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

谋及下者无失策,举及众者无顿功。

满而不溢,泰而不骄。

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

砥所以致于刃,学所以尽其才也。

非学无以治身,非礼无以辅德。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至美素璞,物莫能饰。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世。

炎夏溽暑不作劳,隆冬腊月要挨饿。

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

任能者责成而不劳,任己者事废而无功。

农,天下之大业也。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

工不出则农用乏。

非力车农无以富邦也。

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不易穷变节,不易贱易志。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移志。

菜根谭名言名句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 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

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

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千金难结一时之欢,

一饭竟致终生之感。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

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 (w)

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里立个根基。

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之真趣;

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

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

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众木以撑持。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

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

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

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 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

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

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千金难结一时之欢,

一饭竟致终生之感。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

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

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里立个根基。

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之真趣;

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

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

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

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

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

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桓谭名言名句》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名言名句 专题。

韩非子·难势》全文翻译

箴言名句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论语新解》)

由:仲由,字子路。

孔子对子路说:“由呀!我教你怎样得到知识吧!知道就是知道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能有真正的知识呀。”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翻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内也。得者,外也二句谓德是内部世界本有的属性,而得则是要求诸外部世界的。“上德不德从下句看来,,言其神不*游于外也。神不*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句谓得于身。韩非认为德不向外求,得之于自身。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止泊处,归宿,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义同“有”德这里通“得”。德承上句“德”借为“得”,下句首字“德”同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老子原义极其含弘广大,三个“德”字都可作如字解,韩非只取其一端加以引申发挥,下文类此者夥矣,读者将它当作一家之言则可,视为定论则大谬。”

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上文谓无术者执着于虚反被虚字牵制,是亦不虚。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句谓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不以无为为有常则虚,虚则德盛,德盛之谓上德。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

仁者,谓其中心中心,内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生心,犹本心,天性之所不能已止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无以为,没有所以要这样做的目的也。”

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等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交接也,亲疏内外之分分际也。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友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句谓亲近的人得以接纳、疏远的人保持距离,这些事情都是应该的。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故曰:“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礼者,所以貌情貌情,表现情感也,群义群义,指君臣父子贵贱贤不肖知交友朋亲疏内外之宜之文章文章,外在的表现形式,这里指处理各种关系的礼仪制度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中心怀三字谓心中存着念头而不谕明白,其义同“故”疾趋卑拜四字极言其敬而明之;实心实心,亦内心也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通“申”之。礼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故曰:“礼以貌情也。”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礼也二句谓人们被外界事物所感发的时候,常常疏忽了他们自身应表现出的礼节。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其身,故神之神之,以之为神,谓特别注重礼节为上礼。上礼上礼,即君子之为礼神而众人贰即不专一,故不能相应君子上礼与众人贰不能相应;不能相应,故曰:“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众人虽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之句以君子捋起袖子伸出手臂喻其一如既往恭敬尽礼之状。”

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句犹谓实于中而秀于外,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通“臆”度也。何以论之?詹何詹何,楚国隐者坐,***侍,有牛鸣于门外。***曰:“是黑牛也而白题额头。”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在其角。”使人视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以詹子之术臆度之术,婴缠绕,羁绊,这里引申为惑乱众人之心,华焉二字谓华而不实殆矣!故曰:“道之华也。”尝义同“若”试释放弃詹子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视之,亦知其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也。故以詹子之察,苦心伤神,而后与五尺之愚童子同功,是以曰:“愚之首也。”故曰:“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所谓“大丈夫”者,谓其智之大也。所谓“处其厚不处其薄”者,行情实情实,即上句“厚”也而去礼貌礼貌,即上句“薄”也也。所谓“处其实不处其华”者,必缘理缘理,循常理不径绝径绝,陆行取小路、水行不顺流,即不缘理也。所谓“去彼取此”者,去貌、径绝而取缘理、好情实也。故曰:“去彼取此。”人有祸则心畏恐从本节起至第十四节共五节,解释《老子》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为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依本文段末句例,本句疑衍。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动弃理,行动违背常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无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势尊,而小易得卿相将军之赏禄。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yī顿猗顿,战国时大商人,据传因经营河东盐池致巨富、陶朱陶朱,即越国名相范蠡,助勾践破吴后功成身退,定居齐国的陶,易名为陶朱公,以经商致巨富、卜祝卜祝,一从事卜祝之业而致巨富者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众人之轻与“易”同作意动用法弃道理而易妄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故谕人曰:“孰知其极句谓谁知道其中的究竟呢?”人莫不欲富贵全寿,而未有能免于贫贱死夭之祸也。心欲富贵全寿,而今贫贱死夭,是不能至于其所欲至所欲至,即富贵全寿也。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谓迷,迷则不能至于其所欲至矣。今众人之不能至于其所欲至,故曰“迷”。众人之所不能至于其所欲至也,自天地之剖判天地之剖判,犹云开天辟地以至于今。故曰:“人之迷也,其日故以通“已”久矣。”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句谓乐天知命也,轻恬资财句谓淡泊财利也。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公心顾广圻谓此字衍不偏党也。所谓“光”者,官爵尊贵,衣裘皮衣,泛指衣服壮丽也。今有道之士,虽中外信顺句谓内心和外表诚信和顺,不以诽谤穷堕从下文句例分析,“穷堕”当与“信顺”相反对,犹心胸偏狭;虽死节轻财,不以侮罢通“疲”,胆小懦弱羞贪四字谓欺侮胆小怯弱者、羞辱贪图财利者;虽义端正不党,不以去邪罪私四字谓弹劾奸邪的人,责备有私心的人;虽势尊衣美,不以夸贱欺贫。其故何也?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听习问知,向熟悉路线的人打听了解,即不成迷也。今众人之所以欲成功而反为败者,生于不知道理,而不肯问知而听能。众人不肯问知听能,而圣人强以其祸败适通“谪”,责备之,则怨。众人多而圣人寡,寡之不胜众,数常理也。今举动而与天下之当是“人”字之形误为仇,非全身长生之道也,是以行轨节而举之也句谓圣人行为遵循法度,并以此来引领人们。故曰:“方而不割,廉而不,割伤,直而不肆放肆,唐突,光而不耀刺眼。” 聪听力好明视力好睿ruì智睿智,英明有远见。从本节起至第十九节共五节,解释《老子》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天也;动静思虑,人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故视强过度,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目不明,则不能决别黑白之分;耳不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智识乱,则不能审得失之地。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耳不能别清浊之声则谓之聋,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盲则不能避昼日之险,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书指下同之所谓“治人”者,适协调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聪明之力,即视听之力,不尽智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是以啬这里是节省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啬。”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夫能啬也,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众人离通。故曰:“重积德。”夫能令故德不去,新和气日至者,蚤服者也。故曰:“蚤服,是谓重积德。”积德而后神静,神静而后和忧喜不生、宠辱两忘的祥和心境多,和多而后计得计得,思虑得当,计得而后能御万物,能御万物则战易胜敌,战易胜敌而论犹声望必盖世,论必盖世,故曰“无不克”。无不克本于重积德,故曰“重积德,则无不克”。战易胜敌,则兼有天下;论必盖世,***人从。进兼天下而退从使……归附民人,其术远,则众人莫见其端末端末,始终。莫见其端末,是以莫知其极。故曰:“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凡有国而后亡之,有身而后殃之,不可谓能有其国、能保其身。夫能有其国,必能安其社稷;能保其身,必能终其天年。而后可谓能有其国、能保其身矣。夫能有其国、保其身者,必且体体证,践履道。体道,则其智深;其智深,则其会计会,计谋远;其会远,众人莫能见其所极。唯夫能令人不见其事极,不见其事极者为一本“为”下有“能”字,是保其身、有其国。故曰:“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

所谓“有国有国,拥有国家之母根本”,母者,道也。道也者,生于所以有国之术,所以有国之术,故谓之“有***”。夫道以与世周旋周旋,应对者,其建生建生,立身,养生也长,持禄也久。故曰:“有***,可以长久。”树木有曼细根,有直根。根依文例,此当是承上文而分释,“根”上脱一“直”字者,书之所谓“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禄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今建于理者,其持禄也久,故曰:“深其根。”体其道者,其生日长,故曰:“固其柢。”柢固,则生长生长,生命久长;根深,则视活久,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工人工人,这里指手工业者数shuò,屡次变业则失其功本节与下节解释《老子》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作者作者,耕作者数摇摇动农作物徙迁移则亡其功。一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则亡五人之功矣。然则数变业者,其人弥众,其亏损失弥大矣。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务变,务变之谓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大器,贵重的器物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小鲜,小菜而数挠犹搅动之,则贼害其泽色泽;治大国而数变法,***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畏鬼。圣人在上,***少欲;民少欲,则血气治血气治,气血和舒。依文气“血气治“当重而举动理举动理,举动符合法度;举动理,则少祸害。夫内无痤cuó疽jū,痤疽,都是毒疮瘅dàn,通“疸”,黄疸病痔之害,而外无刑罚法诛之祸者,其轻恬轻恬,看轻,看淡鬼也甚。故曰:“以道莅lì,临天下莅天下,治天下,其鬼不神。”治世之民,不与鬼神相害也。故曰:“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鬼祟鬼怪或鬼怪害人也犹“之”也疾人之谓鬼伤人,人逐除之之谓人伤鬼也。民犯法令之谓民伤上,上刑戮民之谓上伤民。民不犯法,则上亦不行刑;上不行刑之谓上不伤人。故曰:“圣人圣人,这里韩非将老子笔下的圣人转换成了人君亦不伤民。”上不与民相害,而人不与鬼相伤,故曰:“两不相伤。”民不敢犯法,则上内民之身体不用刑罚,而外民之产业不事利贪其产业。上内不用刑罚,而外不事利其产业,***蕃息蕃息,繁衍生息。民蕃息而畜通“蓄”积盛,民蕃息而畜积盛之谓有德。凡所谓祟者,魂魄去而精神乱,精神乱则无德。鬼不祟人则魂魄不去,魂魄不去而精神不乱,精神不乱之谓有德。上盛畜积而鬼不乱其精神,则德尽在于民矣。故曰:“两不相伤,则《老子》作“故”德交归焉。”言其德上下交盛而俱归于民也据每段段末句例,本句当因注文而衍。

有道之君从本节起至第二十六节共五节解释《老子》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外无怨仇于邻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夫外无怨仇于邻敌者,其遇诸侯也外依上下句例“外”字当衍有礼义;内有德泽于人民者,其治人事也务本韩非以农耕为本业。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起句谓少战事;治民事务本,则*奢止。凡马之所以大用者,外供甲兵而内给*奢也。今有道之君,外希通“稀”用甲兵,而内禁*奢。上不事马于战斗逐北,而民不以马远*游通物通物,交换货物,所积力唯田畴句谓所积聚起来的力量全用在耕种上了,必且粪灌粪灌,施肥灌溉。故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也。”

人君者无道,则内暴虐其民,而外侵欺其邻国。内暴虐***产绝,外侵欺则兵数起。民产绝则畜生少,兵数起则士卒尽。畜生少则戎马戎马,战马乏,士卒尽则军危殆。戎马乏则将马将马,当是“牸(zì)马”之形近而误,牸马,怀孕的马出,军危殆则近臣役二句谓军马奇缺,就连怀孕的马也要上战阵,军情危急就连君王身边的近臣都得充兵员。马者,军之大用;郊者,言其近也。今之所以给军之具于将马近臣。故曰:“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也。”

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经绝,义同上。事经绝,处事不循常理,事经绝则祸难生。由是观之,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诱发于可欲。可欲之类,进则教良民为奸,退则令善人有祸。奸起,则上侵弱侵弱,削夺君;祸至,***人多伤。然则可欲之类,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夫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者,大罪也。故曰:“祸莫大于可欲。”是以圣人不引被引诱五色,不*沉迷于声乐;明君贱玩好而去*丽。

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犹依附天而下不著同“着”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忧也。故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则不忧矣。众人则不然,大为诸侯,小余千金之资,其欲得之忧不除也。胥靡胥靡,刑徒有免,死罪时活,今不知足者之忧终身不解。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欲利甚于忧,忧则疾生,疾生而智慧衰,智慧衰则失度量,失度量则妄举动,妄举动则祸害至,祸害至则疾婴缠绕内,疾婴内则痛祸薄外痛祸薄外,疼痛表现到外部,痛祸薄外则苦痛杂于肠胃之间,苦痛杂于肠胃之间则伤人也憯,惨痛,憯则退而自咎自咎,自责,退而自咎也生于欲利。故曰:“咎莫憯于欲利。”

下节解释《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合也二句谓道是万物成为现在这个模样的总根源,也是万理的总归宿。理者,成物之文同“纹”也句谓理是生成万物的具体细则;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迫,这里是侵害之意。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句谓所以理成为具体事物的制约力量。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常操,永恒不变的法则;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禀受,禀赋焉“于之”的合音字,之代“尽稽万物之理”的道。句谓或死或生都是气这种自然现象自然生成的,万智斟酌斟酌,多多少少地吸取焉,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维斗,《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维斗,北斗也,为众星纲维,故谓之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五常,五行,金、木、水、火、土得之以常其位常其位,永远固定在它们的位置上,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轩辕,即轩辕氏,黄帝之号,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得之以擅专擅,控制四方,赤松赤松,传说中的仙人得之与天地统与天地统,与天地相终始,圣人圣人,这里指有道之君王得之以成文章文章,国家制度。道与尧、舜俱智,与接舆接舆,上古时楚国贤人,与时不合,披发佯狂俱狂,与桀、纣俱灭,与汤、武俱昌。以为近乎,游于四极;以为远乎,常在吾侧;以为暗乎,其光昭昭;以为明乎,其物冥冥。而功成天地,和和气,真气化雷霆,宇内之物,恃之以成。凡道之情,不制不形句谓不造作不外现,柔弱随时,与理相应。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事得之以败,得之以成。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戟,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福成。故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败,得之以成。

人希通“稀”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通“现”,显现功以处审度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凡理者本节解释《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并及于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方圆、短长、粗靡细、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刚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剖判,谓创始之时也具通“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而常者,无攸yōu,所易,无定理。无定理,非在于常所常所,恒常不变的地方,是以不可道也。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周行,普遍运行的规律,强字称呼之曰道,然而然而,犹然后可论。故曰:“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人始于生而卒于死本节与下节解释《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句谓这些是人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肢与九窍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动静尽属于生焉。属之谓徒类也,故曰:“生之徒也十有三者。”至死也,十有三具者皆还而属之于死,死之徒亦有十三。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凡民之生生生生,产生新的生命或使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而生者固动,动尽依义推论本字当涉下“生尽”之“尽”而衍则损也,而动不止,是损而不止也。损而不止,则生尽,生尽之谓死,则十有三具者皆为死死地死死地,死于死地也。故曰:“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之犹“亦”也十有三。”

是以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此甚大于兕虎之害。夫兕虎有域句谓野牛和老虎都有其一定的活动范围,动静有时,避其域,省xǐng,省察其时,则免其兕虎之害矣。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不免于万物之害。何以论之?时雨降集,旷野闲静,而以在昏晨犯冒犯山川句谓昼夜跋山涉水,则风露之爪角害之。事上不忠,轻犯禁令,则刑法之爪角害之。处乡不节不节,无度,不检点,憎爱无度,则争斗之爪角害之。嗜欲无限,动静不节,则痤疽之爪角害之。好用其私智而弃道理,则网罗网罗,承“道理”言,指大化自然的规律之爪角害之。兕虎有域,而万害有原同“源”,上同,避其域,塞其原,则免于诸害矣。凡兵革者,所以备害也。重生重生,珍惜生命者,虽入军无忿争忿争,忿怒争斗之心,无忿争之心,则无所用救害之备。此非独谓野处野处,驻扎在野外之军也。圣人之游世也,无害人之心,则必无人害,无人害则不备人,故曰:“陆行不遇兕虎。”入山不恃备以救害,故曰:“入军不备《老子》通行本作“被”甲兵。”远诸害,故曰:“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错通“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不设备而必无害,天地之道理字因“道”字的注文而衍也。体体证天地之道,故曰:“无死地焉。”动无死地,而谓之“善摄保养生”矣。

爱子者慈于子本节起至第三十五节共四节解释《老子》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重生者慈于身,贵功者慈于事。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务致其福,则事此与下句“事”作动词除其祸;事除其祸,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必成功,则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谓勇。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见必行之道则明,其从事亦不疑,不疑之谓勇。不疑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

周公曰:“冬日之闭冻闭冻,冰封地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费,而况于人乎?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官治,官吏治政必有赏罚。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爱宝,珍惜其神则精盛,人君重矜惜战其卒重战其卒,不轻易用兵打仗***众民众,人民众多,民众则国广,是以举总括之曰:“俭,故能广。”

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何以论之?有形,则有短长;有短长,则有小大;有小大,则有方圆;有方圆,则有坚脆;有坚脆,则有轻重;有轻重,则有白黑。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理定而物易割也。故议于大庭而后言则立,权议之士知之矣二句谓在大庭广众之中议事,在后面发言的人的意见往往被***纳,这是善于权衡议事的人们明白的道理。故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体现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故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则事无不事,功无不功二句第二个“事”与“功”作动词,而议必盖世,欲无处大官,其可得乎?处大官之谓为因注“谓”字而衍成事长成事长,成就事功的领袖,是以故“是以”、“故”当衍其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

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通“罹”,遭遇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故临兵而慈于士吏小官,这里指下级军官则战胜敌,慈于器械则城坚固。故曰:“慈,于义同“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夫能自全也而尽随随顺,遵循于万物之理者,必且有天生天生,自然生成的东西,天生也者,生心生心,本性,如“天命之谓性”也。故天下之道尽之生尽之生,犹谓都从中产生也,若以慈卫之也,事必万全而举无不当,则谓之宝矣。故曰:“吾有三宝,持而宝之。”

书之所谓“大道”也者,端正道也本节解释《老子》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其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所谓“貌通“藐”,小施yí,同“迤”,斜。藐迤,小径”也者,邪道也。所谓“径小径大”也者,佳丽佳丽,这里指小路美好也。佳丽也者,邪道之分同“份”,部分也。“朝甚除通“涂”,肮脏”也者,狱讼繁三字谓诉讼案件繁多也。狱讼繁则田荒,田荒则府仓虚,府仓虚则国贫,国贫而民俗*侈,民俗*侈则衣食之业绝,衣食之业绝***不得无饰巧诈,饰巧诈则知***文***文,华丽的服饰,知***文之谓“服文***”。狱讼繁,仓廪虚,而有以*侈为俗,则国之伤也若以利剑刺之。故曰:“带利剑。”诸夫饰智故智故,巧诈以至于伤国者,其私家必富;私家必富,故曰:“资货资货,财货有余。”国有若是者,则不得无术而效之,效之则小盗生。由是观之,大奸作则小盗随,大奸唱则小盗和。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今大奸作则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故服文***,带利剑,厌饮食,而货资有余者,是之谓盗竽矣。

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翻译是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邑,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

出处:先秦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译文:冯谖道:“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邑,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算了吧。”

相关注释

区区:少,小,此亦隐指放债之利。

拊爱:爱抚。拊,同抚,抚育,抚慰。

子其民:视民如子。

贾:做买卖。

说:通悦。

休矣:算了吧。

评论古人不能简单的说是好是坏,那得看你是在什么立场上看这个人。

曹操,是三国时期地主阶级中颇有才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对曹操的评价,历来有毁有誉。五十年代末,史学界对曹操评价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多数同志同意为曹操翻案。近年来,有的同志又对曹操的评价提出了新的看法,本文拟就新近对曹操的评价问题的论讨作一概述。

一、关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的问题

刘知渐在《评郭沫若同志的〈替曹操翻案〉》(《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指出曹操镇压黄巾起义并未“继承了黄巾的事业”。黄巾起义的主要目的是要推翻东汉***。而曹操则代表着东汉统治阶级的利益,全力镇压黄巾,致使黄河南北的黄巾军主力很大部分都葬送在他的手里。他还利用阴谋手段把投降的黄巾余众三十余万变成维护东汉王朝的地主武装。他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是镇压人民的刽子手。他就是以此而登上当时的历史舞台的。周桓《再论曹操》(《河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也认为,曹操不仅镇压黄巾,而且对黄巾起义的余波——屯田民起义也不手软,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向前发展。

高光复在《曹操评价中的两个问题》(《北方论丛》年第6期)一文中则认为,就曹操一生来说,他的主要活动不是打黄巾,而是消灭群雄,统一北方。他崛起之时,黄巾起义的主流早已扑灭。他虽接受青州黄巾军降众,但不是消灭他们,而是加以改编,使他们为自己的统一事业服务。以后他讨伐的对象已不是农民军,而是那些分裂割据势力。

二、曹操与曹魏屯田制

刘知渐认为,“曹操的屯田是倒退的,因为曹操的屯田和西周封建主的井田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曹操在其《度关山》诗中公开歌颂井田制,司马朗也曾向他建议恢复井田制。他屯田的做法,是镇压黄巾起义中夺占的“资业”,强迫失败的起义战士耕种;同时又借“招募”为名,强征自由民作屯田客。在当时“客”、“奴”同义。屯田客实质上就是曹魏***的官有农奴,毫无人身自由,故客多逃亡。由上可见。曹操的屯田是历史的倒退,不值得赞扬。

高光复则认为,曹操屯田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军粮,兼并群雄,克平天下。他把失败的起义农民与土地重新结合起来,解决了汉末以来严重存在的流民问题,使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发,有利于水利事业的兴修,对汉末经济的恢复有重要意义。他不同意刘知渐对曹魏屯田制的看法。指出“井田制偏重于劳动力对土地的依附,曹操的屯田偏重于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二者不能相混。而且,屯田制之外还有大量的自耕农经济,它并不能确定一个朝代生产方式的性质。韩国磬《曹魏的屯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期)强调不能忽视当时的历史条件而完全否定曹魏的屯田制。曹操实行屯田。制,其目的固然在于把劳动力束缚在农业生产上,以利于封建统治和封建剥削,但其作用是巨大的(作用同前)。

高敏在《关于曹魏屯田制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81年第1期)中认为,曹魏屯田制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应过高估计。他指出,在屯田制度下,农民阶级除纳高额地租外,还得服役甚而纳税。他们并没有因为屯田而得到任何好处。他们被严格束缚于土地之上,无人身自由,因而“民不乐,多逃亡”;同时,屯田民还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反对曹操的屯田制。黎虎在《略论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一文中也同样指出,不应该过高评价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他认为,屯田对支援战争,安置流民,保证曹魏***的财政收入等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支持曹操克服群雄并最后统一北方的,更重要的还是州郡编户。真正解决流民归农问题也有赖于州郡编户。

三、曹操***的性质及其阶级基础

过去一般认为,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唯才是举,打击豪强,抑制兼并,诛杀世族名士,是庶族或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其***的阶级基础是中小地主。

柯友根在《世族地主是曹操集团的主要阶级基础》(《厦门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曹操集团的主要阶级基础是世族地主,而不是中小地主。世族地主势力自东汉以来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虽经黄巾起义的打击,但已根深蒂固,到东汉末形成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了能够在群雄逐鹿的战争中夺取胜利,统一北方,曹操对世家大族***取了争取、依靠的方针和策略。他笼络、擢用了一批世家地主,充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统治机构,有效地稳定了统治秩序。在他属下,名士儒者是他的谋略智囊,豪强地主是其集团的军事骨干因此,曹操集团是以世族地主为主、包括庶族豪强在内的大地主的政治代表。其***主要是维护这些大地主的利益。杨德炳《试论曹操***的性质》(《中国古代史论丛》1985年第二辑)也持类似看法。他指出,曹操虽选用寒人,但其***的核心是高门,代表的是世家的利益。

漆泽邦《驳“四人帮”在评价曹操问题上的几个谬论》(《西南师院学报》1***9年第3期)认为,曹操的统治集团既不只是中小地主,也不只是豪强地主,而是一切地主,代表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曹操提倡“唯才是举”,是针对整个地主阶级,并未有中小地主与豪强地主之分。曹操集团中,担任各种官职的有中小地主,有豪强世族地主,曹操对他们全部加以利用。他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只是迫于农民反抗而作的一点让步,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稳定封建秩序。

四、曹操与“唯才是举”

成新文、王怀中在《略论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晋阳学刊》1981年第1期)中认为,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为了扩大自己的阶级基础,在割据混战中扫除群雄,冲破了东汉以来“以位命贤”的察举、征辟制的束缚,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大量提拔地主阶级中一切有才之士,对他们加以笼络利用,使曹操集团中出现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曹操依靠这些人最终统一了北方。

李则纲在其遗作《曹操的翻案与定案》(《江淮论坛》1981年第2期)中认为,曹操并没有真正唯才是举,破格用人。在曹操手下的人,顺他则生,逆他则死。曹操本人就曾杀死了许多有才之士。特别是他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也因持有不同意见而被逼死。许多号称才智之士,有功于他,也因一言见疑而被他所残杀。他还设立“校事”特务组织,刺探吏民情事,任情诬陷、士人。

五、曹操是否为杰出的军事家

钟文在《军事家曹操》(《文史知识》1981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曹操是“亡国时第一流的军事家”。曹操一生戎马生涯,东征西讨,荡平天下,克成洪业,不仅在政治上统一了北方,而且在军事上也取得了赫赫战绩,他曾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韩遂、袁绍等军阀割据势力。他还为《孙子兵法》作注,发挥或补充了其中的一些作战指挥原则。他善于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很多胜利。赤壁之战的失败主要在于他的骄傲自满。他在军事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应给予肯定。

吴荣政《关于曹操军事才能的评价问题》(《湘潭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认为,曹操在军事上有一定的才能、但并没有杰出的军事天才,称不上是一个大军事家。曹操在一般战争中,不仅有投降、逃跑的打算,而且有多次冒险的表现。由曹操指挥的对统一全局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战争,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等,只有官渡之战获得胜利,其余二役都以失败告终。官渡之战中,曹操表现了一定的军事才能,但他获胜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他的军事天才,而是袁绍内部产生了致命的弱点。他注释《孙子兵法》虽有贡献,却不能以理论指导实践。李则纲也认为,曹操只能称得上一般的军事家,而不是杰出的军事家。他固然打了不少胜仗,但也吃了不少败仗。他所以能够统一中国,并非完全是由于他的军事上的胜利,给他有利的重要条件,还和迁主刘协,建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关。

六、曹操与建安文学

刘知渐在《评郭沫若同志的<替曹操翻案>》以及后来发表的《建安文学编年史》(《重庆师院学报》)年第1期)二文中认为,曹操的作品“糟粕多于精华”,“曹操对建安文学的消极作用是多于积极作用的”。他指出,建安七子早在没有依附曹操以前,就已成名,并非曹操培养了他们。相反,曹操对文人的网罗,使得建安七子培养和影响了曹丕、曹植的写作;同时也给他们的写作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使他们脱离实际,远离生活,只能写出一些歌功颂德的作品了。李则纲也认为,不应该把曹操对建安文学的作用估计过高。当时的建安文学集团对民生疾苦等并未有多大补益。曹操虽然在他的诗中描绘了一些人民的痛苦,但他本身就是造成人民痛苦的根源。他对他所笼络的文人也多有残杀,如孔融就因讥讽他而被杀。

胡世厚等在《曹操与建安文学——兼与刘知渐同志商榷》(《重庆师院学报》年第1期)一文中不同意刘知渐的观点。他们认为,曹操是个杰出的诗人和作家,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推动了建安文学的积极发展。曹操注重真才实学,轻视儒家仁孝道德,提倡活跃思想,使文学脱离经学而得到发展。他十分重视文学,延揽和招集了大批文人团结在他周周,并鼓励他们创作。他自己的诗风和文风对“建安风骨”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他对乐府诗歌的改造也作出了贡献。

七、曹操的思想

漆泽邦认为,曹操的思想是懦法杂用,二者结合。他***用法家思想,一是为了消灭割据,统一全国;二是为了加强对农民阶级的镇压以巩固地主阶级专政。他十分推崇儒术。北方统一后,他下令兴办学校,传播儒家思想,他的儒法并用思想是两汉以来封建统治者***用的传统手段。

柳轩《从曹操的诗文看他的政治思想》(《重庆师院学报》年第1期)认为曹操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他为父报仇,***徐州人民,是他尽“孝”的表现。他不是法家,因为他不可能象法家那样废除宗法制度,反对儒家的“亲亲”观点。不管在教育思想上,还是人才问题上,他都以儒家思想为标准。

吴其昌在《曹操思想浅谈》(《北方论丛》1985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曹操思想中包括儒、法、道、兵、名等各家思想,他是杂家的代表人物。曹操在运用这些思想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形势变化,把它们区分为主次两个方面。在他的思想中,有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深刻矛盾。这应该从他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中去解释。(刘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