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后来为什么不吃醋了-林黛玉后手不接
1.红楼梦林黛玉的人物赏析有哪些呢?
2.红楼梦 第62回梗概
3.林黛玉何以名列十二钗之首,哪些细节暗示宝玉配不上她?
4.红楼梦故事简述
5.认真过好每一天的林黛玉,她身上发生过哪些故事?
红楼梦林黛玉的人物赏析有哪些呢?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老太君贾母的外孙女,字颦颦(本无字,宝黛初见时贾宝玉所赠),海棠诗社别号潇湘妃子。在大观园中是住在潇湘馆。黛玉原是太虚幻境中的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滴水之恩,陪其下人间还他一世的眼泪,转作人世。黛玉祖籍姑苏,生于扬州,她极工诗词,所作之诗皆文笔与意趣俱佳,故有才女之称。在高鹗续书中,林黛玉因宝玉和宝钗成婚,最后气郁而。红学家周汝昌等认为,黛玉应该是泪尽,加之被赵姨娘和贾环等人诽谤,从而沉湖仙去,但原作结局尚待后人分析考据。
性格特点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
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总括
林黛玉是个内慧外秀,楚楚动人,惹人怜爱,多愁善感的女性。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有着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不幸遭遇,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的恶劣环境,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但是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并非终日都只在哀愁之中。
林黛玉是曹雪芹包含着血与泪精心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之一,也是一个具有一定叛逆思想的典型。她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的书香门第,但父母双亡,是一个自尊心极强,敏感的少女,她既不想改变自己的孤傲自许,又要时常提防别人对她的敌视,她永远也无法摆脱寄人篱下的阴影,大观园的热闹喧哗都会激起她的伤感情绪。所以多愁善感是她的性格,眼泪成了她的知己,与宝玉的两小无猜,性格爱好相投,所以发展为生相连的情人,只有与宝玉结合,才能改变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才能幸福,但由于她自身存在的封建观念,封建家庭的压力,担心人言可畏,她不敢公开袒露对宝玉的感情,又不敢接受宝玉对她的表白,当然,这两个叛逆者的爱情不会得到两个封建家族的赞同。
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一首即是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林黛玉
“可叹停机德”一句是说薛宝钗。意思是薛宝钗有着合乎封建妇道标准的那种贤妻良母的品德,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说,乐羊子远出寻师求学,因为想家,只过了一年就回家了。他妻子就拿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绢,以此来比喻学业中断,规劝他继续求学,谋取功名,不要半途而废。 “堪怜咏絮才”一句是说林黛玉。意思是如此聪明有才华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咏絮才”,用晋代谢道韫的故事。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句说:“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兄子胡儿”)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的比喻更形象、贴切,谢安一听,大为赞赏(见《世说新语·言语》)。
“玉带林中挂”和“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是说林黛玉。玉带林倒读即林黛玉。林黛玉才华出众、性格温柔、相貌美丽,可以比喻为古代富贵公子围在腰间的华丽的玉带。“树”在古代就经常被用来代指政治派系,“植树”就是培植自己的政治派系意思,“丛林”就是所有地方实力派的总称,“两株枯木”指两支即将消亡的政治派系,一支是以贾母为核心的与皇室真正亲近的政治派系,一支是以王熙凤为代表的以佛教为主要纽带的与皇室打擂台的政治派系。由于身世原因,林黛玉在两个政治派系之间无依无靠。成了悬在枯木上的玉带。
“金簪雪里埋”和“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是说薛宝钗。前三字暗点其名,雪谐薛。金簪比喻薛宝钗。在儒家文化里,贤妻良母的品德就像是光耀头面的首饰。薛宝钗一方面具有这样的品德,另一方面她的身份却属于营造风刀霜剑政治气候的政治派系中的一支,注定不能让她的优良品德得以闪耀光芒,只能让金簪埋在雪堆里。
花签上的谶语“莫怨东风当自嗟”是《红楼梦》第63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林黛玉掣的花签上的诗句,这一句出自宋代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诗,原文是: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汉计诚已拙”又作“汉计城已拙”,“明妃去时泪”又作“明妃去是泪”。
形象剖析
捧心西子病态美
林黛玉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丽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艳”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但我们也应该知道,“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以自尊掩饰自卑
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人小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这就是问题的实质。林黛玉
脂砚斋在批这一段时道:“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天性
红楼梦 第62回梗概
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平儿吩咐柳家媳妇五儿照旧当差,秦显家的散去兴头,反要折变赔补亏空。贾环疑心,摔彩云私赠之物。宝玉等生日,众人贺赠,宝玉行礼吃面。探春传柳家媳妇收拾酒席,凑分子过生日。开席行令射覆,湘云醉卧石凳。
林之孝家的回探春,撵出彩儿之娘。黛玉宝玉花下闲谈。袭人送茶,宝钗黛玉同喝。柳家媳妇送饭菜,芳官宝玉小燕同吃,宝玉吩咐先叫进五儿。
宝玉芳官出院门,遇袭人晴雯,又往厅上吃饭。小螺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斗草,香菱说夫妻蕙遭取笑,撕滚中弄污石榴裙。宝玉拈并蒂菱凑戏,寻袭人为香菱换裙。宝玉抠坑掩埋夫妻蕙与并蒂菱,香菱笑宝玉惯会鬼鬼祟祟使人肉麻事。
扩展资料该回主要角色简介:
1、贾探春,荣国府贾政与奴婢出身的妾室赵姨娘所生的女儿,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贾府通称三姑娘,宝玉及三春均在贾母身边抚养长大,所受教育极好,与嫡姐元春无异,林黛玉进贾府后搬到王夫人住处,元春省亲后住大观园。
她精明能干,富有心机,能决断,有“玫瑰花”之诨名,连王夫人与凤姐都忌惮她几分,抄检大观园时她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她工诗善书,趣味高雅,曾发起建立海棠诗社,是大观园中的一位大才女。
她关心家国大事,有经世致用之才,曾奉王夫人之命代凤姐理家,为了捧太太重用的奴婢袭人而打压赵姨娘,造成明明是奴婢家眷不该有丧礼费却高过身为姨太太赵姨娘的家眷,并主持大观园改革,是一位雄才伟略的政治家、改革家。?
贾探春虽受良好教育,因系奴婢所生,又因赵姨娘生了个儿子,所以得不到太太重用,继而不认没有背景的亲娘及其亲戚,维护太太的利益,得到太太认可。虽在凤姐病假期间暂执权杖发动大观园改革,但权力有限,为时已晚,难以挽回贾府颓势。
抄检大观园时,她万分悲愤地发表“百足之虫论”。她的命运结局融入海疆戡乱这条重要的朝政主线,由父亲贾政做主远嫁海南镇海统制周家,躲过抄家一劫。当海疆靖寇凯旋,她得以回京省亲。
2、晴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贾宝玉房里的四个大丫鬟之一,虽是丫鬟,但在宝玉房里过得千金**的生活。红学中普遍评价她有林黛玉之风。她长得风流灵巧,眉眼儿有点像林黛玉,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曾为宝玉病补雀金裘。
她本是赖妈妈家的丫鬟,因得贾母喜爱,固把她赐给宝玉。因娇生惯养,养成得理不饶人的性格。一次王夫人进园子看见她打骂小丫鬟,觉得她不合世家教养,再加上王善保家的等小人进谗,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放出去)。
宝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为感动。当夜,晴雯悲惨地去。听小丫头说晴雯后做了芙蓉花神,宝玉便作了篇长长的《芙蓉女儿诔》寄托哀思。
林黛玉何以名列十二钗之首,哪些细节暗示宝玉配不上她?
因为林黛玉的颜值、才华、性格、思想各方面在十二钗中都是非常拔尖的,林黛玉性格比较叛逆,但是品味是高雅脱俗的,她虽是孤女,也是一个集真善美和满腹才情的人。
进了贾府之后除了因为贾母的宠爱,教训过李嬷嬷等,被大家误认为是爱耍小性子的人,其他方面都没什么缺陷,她也懂得尊重别人,比如她知道贾宝玉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从来就没有对他说过要让他仕途。在这本书的描绘中,她就是雅俗共赏的女子。而且美貌也可从书中看出来,还有病如西子胜三分的说法。
而且她对待身边的丫鬟也非常好,其他人身边的丫鬟可能多少都会出错连累主人,但是她身边的丫鬟紫鹃,会叫她要放宽心,会时时陪着她,会帮她试探宝玉,可见林黛玉也是有其人格魅力,懂得已人心换人心。
同时她也非常聪明,从《葬花吟》旧可以看出来,知道繁华必然毁灭、命运难以抗争的道理,主动把自己柔弱的方面展示给贾宝玉看,说贾宝玉配不上林黛玉大概是因为林黛玉在经历一系列事情之后不断成长,但是宝玉却像一个孩子一样,不会长大,比如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荫,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表述得很直白:黛玉道:?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黛玉都会为家里着想,但是宝玉就不会,2个人的差距就可以看的出来,宝玉始终是无忧无虑的状态。
红楼梦故事简述
湘云醉卧语出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冽,玉盏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东风扬起漫天飞絮,摇醒满园芍药。酒香里,你浅吟低唱;流年里,写满世间沧桑;辗转的梦尘里,谁又能抚平你心底的忧伤?你别样的风骨,傲然挺立,青石上酣眠的倩影,为这清寂的园子平添了几分生气。 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配得才貌仙郎,搏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这是大家公认的红楼梦里最美的场景之一。塑造了湘云纯真、美丽、憨态可掬的少女形象。
群芳夜宴语出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金丹独艳理亲丧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正处在全书第七层的第九回,荣国公府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之期,已渐渐地显出强弩之末的态势。在这"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芒种"时节,群芳聚首怡红院,为宝二爷祝寿。这次聚宴分前后两段,前段请了大观园中的数位钗裙来怡红院,做客会饮。后段,客人散去后,宝二爷关上院门后,与八位大丫环胡天胡地的痛饮。然而这次会的重点与奥妙全在前半段,因此,在回目中特点出"群芳"开夜宴。
平儿行权语出红楼梦第六十一回 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
迎春房里的丫头莲花儿为司棋要炖的嫩鸡蛋,柳家的不给,莲花儿告诉给司棋,司棋领人捣乱厨房。柳五儿奖茯苓霜分些赠芳官;回来被林之孝家的抓拿,凤姐叫把柳家的打四十板,永不许进二门,把五儿打四十板,交给庄子,或卖,或配人。宝玉替彩云瞒赃,平儿向偷太太玫瑰给环儿的彩云说明情况,凤姐还要追究,处罚柳家的,平儿劝她得放手时须放手,凤姐方罢。
宝玉瞒赃语出红楼梦第六十一回 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
迎春房里的丫头莲花儿为司棋要炖的嫩鸡蛋,柳家的不给,莲花儿告诉给司棋,司棋领人捣乱厨房。柳五儿奖茯苓霜分些赠芳官;回来被林之孝家的抓拿,凤姐叫把柳家的打四十板,永不许进二门,把五儿打四十板,交给庄子,或卖,或配人。宝玉替彩云瞒赃,平儿向偷太太玫瑰给环儿的彩云说明情况,凤姐还要追究,处罚柳家的,平儿劝她得放手时须放手,凤姐方罢。
香菱情解石榴群语出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
探春提议凑份子给平儿过生日,众人射覆、行令、划拳。没贾母、王夫人约束,玩个热闹。
湘云醉倒在青石板上,芍药满身,宝、黛于花下说话,黛玉赞探春,宝玉也赞探春,黛玉为贾府后手不接忧虑,宝玉却说再后手不接也少不了他和黛玉两人的。
香菱、芳官等斗草,两人玩到地上,香菱裙子弄脏了水湿,其裙为宝琴所赠;宝玉教袭人给她换一件,香菱临走不叫把裙子事说与薛蟠。
尤三姐之语出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金丹独艳理亲丧(第六十三回出场);第六十四回 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第六十四回只提到一点);第六十五回 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第六十六回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冷二郎一冷入空门(第六十六回就了)。
尤三姐通过贾琏与在外地的柳湘莲交换了信物,准备成亲。待柳湘莲回来,听闻尤氏姐妹与人厮混,误以为尤三姐不清白。于是到尤三姐处退婚,尤三姐听说自己心上人竟把自己想的那么不堪,羞愤难当,抽出剑自刎在了柳湘莲面前。柳湘莲见尤三姐竟是如此烈女子,自知自己定对她有所误会,内心惊涛骇浪,懊悔自己亲手断送了这一美好姻缘。于是不久后出家。两个苦命人自此永隔天涯。
五美吟诗语出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
五美吟中所咏的五个女子,除传说的人物红拂,都是悲剧人物,黛玉选择她们来做诗的题材,是为了抒发自己平素的哀怨。曹雪芹为黛玉做这五首的诗,是要寄托对大观园女儿们悲剧命运的感慨,所谓“红颜薄命古今同”就是点题。“逐浪花”的西施,“饮剑”的虞姬,“薄命”的明妃,“一例抛”的绿珠,都是无罪而被毁灭的人物;吴王、项羽、元帝、石崇之流是毁弃她们的罪人。女人本来就应该是附属物,毫无作为,必然就该薄命吗?曹雪芹有着与此完全不同的妇女观。他在全书开头就说“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为了不使“一并使其泯灭”,才写这部巨著,值得玩味的是“五美”中的“红拂”,就是一个有胆有识,敢做敢为的女中丈夫。如果有条件,她这样的女子也完全可以成为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仅就曹雪芹这种进步的妇女观来说,就高出与他同一时代的许许多多的封建思想家一大格了!
认真过好每一天的林黛玉,她身上发生过哪些故事?
有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也有人说,读《红楼梦》看林黛玉也有这三种状态:少年时,喜欢她“清高自诩,目无尘下”;青年时,觉得她整天哭唧唧,实在是令人心烦;中年时,恍然发现,原来黛玉才是那个通透的人,她眼中的热泪,都源于对生活的大爱。
喜欢黛玉的人说她“纯粹,不做作”,不喜欢她的人说她“尖刻,小心眼儿”;喜欢她的人说她“聪慧灵秀,重情”,不喜欢她的人说她“太过敏感,自我”。
但不管怎么说,黛玉的“不装”,是大家对她的一个共识。黛玉的出身很好,她的祖上四代列侯,他父亲又是前科探花,她家是真正的钟鼎之家加书香之族。古代人们的尊卑次序是: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
贾府是武将出身,国公爷的起点很高,但后代只有贾敬一个人中过进士。林家才是真正的“文士”加“官吏”,其社会地位不在贾府之下。但贾、林两家的治家之道却截然不同。黛玉之父林如海,是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巡盐御史。
担任御史的人,在明清两代,一般职级并不高,但权力很大,在官场有“见官大三级”之说。兰台寺大夫却是二品大员,皇帝钦点林如海为巡盐御史,可见对这个地方盐业的重视,也可见对林家的信任。
盐业,自古都是国家掌控,关乎民生也关乎国事,盐官是很重要也很有油水的差事。明清两代法律规定这个岗位每年都要换人,就是为了防止某人在一个地方培植势力,过度贪腐。
从书中看,林如海到一直在金陵为官,没有被调走,足见其清廉与忠正。林、贾两家的社会地位不相上下,而林黛玉看见贾府的三等仆妇却已经觉得不俗,说明贾府的排场远在林家之上。
贾府的生活是奢靡、张扬,林家是内敛、简朴。物质上,贾府既高调又招摇,生活中极尽奢华,精神上却并不与之匹配。这一点,亦与林家正好相反。
林家没有男孩,只有黛玉和两个伴读丫鬟,林如海就请了前科进士贾雨村来当私教。贾府那么多男孩子,却没一个有私教,学堂里更是打闹玩乐的地方,没有一点学习氛围。
贾政叮嘱学堂老师一定要教的《四书》,林黛玉在六岁之前就学完了。林家后继无人,是人丁单薄造成的,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但林如海身居高位却清醒而廉洁、朴素而内敛,只有一个女儿仍然十分注重对她的教育,这些都是兴家之道。
反观贾家,人丁虽不算太兴旺,但嫡传两府都不缺男丁,本族的近支人也不少,却“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世袭的爵位虽逐渐递减“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
林家是几代袭爵之后,后代高中探花,成为国之栋梁。贾府是一个靠祖宗的赫赫战功获取富贵的家族,子孙们,文,学不好,武,亦荒废,成了只会吃喝玩乐的蛀虫。
贾赦、贾珍两个袭爵的人如此,贾琏、贾蓉两个捐官的人更是如此,好容易有个喜欢读书的贾政,却近乎腐儒,没有一点生活情趣,亦不懂当家立世之道。也正是贾、林两家这种截然相反的生活氛围,才造就了黛玉的悲剧,也造成了世人对黛玉的误解。
黛玉虽身体不好,性格却并不自卑内向,相反,她其实是聪明、活泼的。全书中,黛玉真正自卑的应该只有一次,就是宝钗戴红麝串的时候。不过,那也并不是性格使然,而是感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压力。
黛玉平时的敏感多愁,都是与环境格格不入的煎熬。完全不同的家风,才是让黛玉觉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根源。
初到贾府,第一次饭后喝茶,黛玉就“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
人最难改变的,就是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贾府不仅文化氛围和林家大不相同,连生活琐事黛玉也要一重新适应。这种痛,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就算最相知的宝玉也是难知其一二的。从情感上来说,黛玉爱林家,也爱贾府,毕竟她身体里有贾家一半的血液。
母亲去世,父亲不在身边,贾母、宝玉等人就是她的至亲,贾府是她的避风港。可是,眼见贾府与自己家的种种不同,黛玉却茫然无措,尤其是精神氛围的不同,才让黛玉有难以融入的自悲之叹。
探春理家,黛玉赞其不肯作威福于下人,也带出她自己时常暗中替贾府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一句话,就足以看出黛玉的眼界、格局之不俗。
探春是贾府三艳的佼佼者,被委任理家,兴利除弊,却也只是为了“不枉太太的委托”,并没有真正看到家族的未来。对于钱财,探春的态度是“咱们是主子,自然不理会那些钱财小事,只知道想起什么要什么”。
宝钗,公认的出众,觉得为了省钱“失了打体统,也不像”。李纨倒是有才能的,但因为是寡妇,自己也采取韬晦之策,对家务事,根本不多参与。
贾府的落败之兆,很早就有了端倪,小说的开篇,冷子兴就看出“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秦可卿前也提醒了“登高必跌重”的道理,并给出了保存基业的方法。
贾府诸人,却浑浑噩噩,并没人居安思危、虑及后事。黛玉能做得,就是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处理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大观园里,宝玉的丫头们吵架、拌嘴、打仗、偷东西都全了;宝钗的莺儿编花篮,闹出一场风波,明明自己有错,最后还得别人来赔罪才完;迎春的奶妈偷东西,丫头闹厨房;惜春的下人私自传递东西,还有婆子因乱说话被撵;探春处好很多,可是翠墨因要支使蝉姐儿买糕,就言语间挑拨事情,也不省心。
算来算去,整个大观园里,只有李纨和黛玉两处,比较安宁。李纨是国子监祭酒之女,实打实的大家闺秀,年长几岁,本身又知书明理,管教下人有方,是情理之中。年幼就寄人篱下的黛玉,也能把自己的小团队管理的秩序井然,亦见其才能。
而宝玉这个宁荣两公选定的接班人,却觉得家里无论怎么穷,也少不了自己的。眼界、格局、智商如此不在线,难怪黛玉懒得再理他,直接走掉了。黛玉能看到贾府的腐朽不堪,也知道宝玉有些烂泥扶不上墙,但她仍愿意为其付出全部的爱。
黛玉所爱的,本身就是不完美的,有瑕疵的、有缺点的,真实的宝玉,就如同她所爱的贾府一样。贾府有许多积重难返的弊病,黛玉会为其担心,并暗中为其筹算,但不会嫌弃。有人说,世上只有一种勇敢,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黛玉就是如此。
她能看到贾府的危机,也明确知道宝玉的缺点,她明白生活的残酷,甚至能预见到贾府不太乐观的未来,但她仍然热爱这一切。她出门前会吩咐丫鬟“把屋子收拾了,下一扇纱屉子,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
她情趣高雅又极精致,对生活中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一切都细致而周到。她不像宝钗那样要住在“雪洞”中,她是生活在诗与艺术之中。她天生喜散不喜聚,因为明白,聚,只是短暂的,散,才是最终的结局。
她悲秋伤春、怜桃花、感秋雨、临窗垂泪、对帕吟诗、泣血葬花,都是对世上一草一木深沉的爱。她时常独自垂泪,那是因为她和宝玉既是前世的缘,又有今生的劫。她是如此的纯粹通透,不善于、也不屑于伪装自己。她知世故而不世故。
周瑞家的送宫花,有所疏忽,她立刻就甩脸子,让那些不怀好意的下人知道她的不可冒犯,也避免了自己像迎春那样任人欺负;宝钗的老婆子来送燕窝,她客气的道谢,还打赏五百钱小费;赵姨娘来看望,她明知是顺路的人情,依然起身道谢,给足面子。
她与所有的姐妹都交好,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与众不同。凤姐喜欢她,李纨说她让人疼,探春去看凤姐会约她一起,宝琴刚来就愿意和她亲近;湘云和她同住还挤兑她,搬走了又被抛下,最后还是由她来陪伴。
闲云野鹤般的邢蚰烟,在大观园里,只去两个地方闲话过,一个是有半师之谊的妙玉处,另一个就是她的潇湘馆。宝钗连她吃药的方子都关注,送她燕窝,又和她互剖金兰语;连妙玉都请她喝茶、为她续诗。
湘云说她像戏子,她并不生气,她只气宝玉不了解她;晴雯不让她进门,宝玉讲明真相她立刻就消气了,都还没用哄呢;湘云暗指她妒忌宝琴,她既不解释,也不责怪湘云;妙玉说她是个俗人,她也一点不介意,还维护妙玉和宝玉的友谊。
她还很善于调节气氛,端午节,宝玉、袭人、晴雯三个吵架,她就调皮的叫袭人嫂子,轻松化解了三人的僵局;刘姥姥走后,大家为惜春画画出主意,她更是一个人带动了全场的气氛,连宝钗也感叹她说话的水平;宝玉更是当众把她和凤姐并提,作为会说话、可疼的典范。
香菱要学诗,宝钗说是“得陇望蜀”,黛玉却耐心的为其讲解;芦雪广联诗,她又主动提议给相对沉默的邢、李三位机会;湘云偶成一小令,心下得意,给宝钗看,宝钗不理会,黛玉见了却立刻吩咐摆下瓜果点心,邀人填词,成全她的兴致。
她总是骄傲的保持着自己的清高,却又极其的善解人意。她被人笑痴傻、说刻薄,全不放在心上。她的眼泪是偿还宝玉的知己情,亦是报答贾府的养育恩。就算明知道没有结果,她也不妥协、不逃避,慨然泪尽而亡。
回到三生石畔,她还是那棵柔弱又坚韧的绛珠草,早已知道了尘世中不过是红粉骷髅、瞬息繁华,她仍无悔的为爱下界,倾尽所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