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师回朝的解释-班师回朝的典故
1.都很让人心痛,历史上哪4个名将的最冤,最可悲的是谁?
2.四大名著的典故
3.文公伐原译文
4.晋文公伐原原文及翻译
5.诸葛亮烧藤甲兵的典故
都很让人心痛,历史上哪4个名将的最冤,最可悲的是谁?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光一统华夏大地的朝代就出现了十来个,算上四分五裂年代的小朝廷,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朝代差不多上百个。有朝代灭亡就有新的朝代诞生,在那个时代也产生许多厉害的武将,但随着新朝廷的建立和稳定。这些武将被新朝廷逐渐抛弃,运气好的人能辞官回家终老,但更多的武将却惨遭于非命,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历史上的最冤的四大武将。
第四位:韩信。韩信这个历史人物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最著名的历史典故是“韩信点兵”。韩信是汉高祖刘邦麾下的一员大将,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刘邦能打下江山有一半的功劳归属韩信,可见韩信的功劳有多大。但西汉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却不放心这些帮助打江山的兄弟,于是找了个借口将他们一一。因刘邦曾承诺过韩信“见天不、见地不、见刀不”,结果韩信被吕后骗至皇宫,用布蒙住眼睛遭竹片戳,其后三族被诛杀。
第三位:于谦。于谦是明朝有名的文官,但他也是一位文武兼并的双才。“土木堡之变”事件发生之后,整个明朝朝廷上下一片乱局,在这紧急的关头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立朱祁钰为帝,平息了朝廷的动荡。于谦出任兵部尚书之后更是大败猖狂的瓦刺军队,救回了被瓦刺军队俘虏的明英宗。于谦为官时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一心为民为国。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官,被他人陷害惨遭皇帝处斩。
第二位:袁崇焕。明朝末年东北的后金虎视眈眈,在朝廷无人出面前往前线时,袁崇焕挺身而出,被崇祯皇帝任命为辽东道督师。袁崇焕是大明王朝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曾经带领明军击毙了后金首领努尔哈赤,为明朝除去了一心头大患。但因他夸下五年平定后金的诺言不曾实现,被外强中干的崇祯皇帝猜忌,又遭到皇太极的挑拨离间,崇祯皇帝将其凌迟处。
第一位:岳飞。岳飞是国人公认的民族英雄,他是北宋末年最优秀最厉害的军事将领,一首满江红更是激励千万华夏儿女。岳飞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格、赏罚分明,多次打败北部的金兵。在岳飞的带领,南宋军队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收复中原失去的土地。正因为岳飞军事才能突出,惨遭朝廷汉奸秦桧和张俊嫉妒,以“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飞班师回朝”,刚回到朝廷的岳飞,就被赵构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勒于风波亭。
四大名著的典故
三国演义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既欲其生,又欲其,是惑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卿何不容一宦官耶?」
安身之处
指得以立足容身之所。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得荆州为安身之地。」
昂然直入
昂首挺胸地径直走进去。形容傲然威武的样子。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何进昂然直入。」
傲慢少礼
见「傲慢不逊」。《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裴松之注引孙皓侍中李仁之言:「视人君相忤,是乃祀所谓傲慢;傲慢则无礼,无礼则不臣,不臣则犯罪,犯罪则陷不测矣。」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不肯重用。」
把薪助火
把:手握。拿着柴禾助长火势。比喻某种行动反而增长对方力量或助长事态的加剧。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参见「抱薪救火」。百步穿杨
百步之外射穿杨柳的叶子。形容枪法高超。《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 班师回朝
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你奉圣旨破吐蕃,定西夏,班师回朝,便当请功受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回:「后主(刘禅)下诏,宣孔明~。」
宝刀不老
比喻虽年迈或脱离本行已久,但技艺并无减退。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忠(黄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倍道而进
形容加快速度前进。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
髀肉复生
髀bì:大腿。谓因久不骑马,大腿上肉又长起来了。《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於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三国演义》第三四回作「髀肉复生」。后因以「髀肉复生」为自叹壮志未酬,虚度光阴之辞。别来无恙
分别以来一直都很好吗?常用作别后通信或重逢时的问候语。金·董解元《西厢记》卷四:「莺莺坐夫人之侧,生问曰:『别来无恙否?』莺莺不言而心会。」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蒋)干曰:『公瑾~?』」
兵精粮足
兵士精壮,粮草充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清·无名氏《说唐》第二十回:「他久镇河北,~,自立旗号,不服隋朝所管。」勃然大怒
突然变了脸色,大发脾气。汉·班固《汉书·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甲乙之间,暴风三溱拔树折木。」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周瑜听罢,~。」
不成体统
形容办事没有一定的体制、规矩,不成样子。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红楼梦》一三回:「我看里头着实不成体统,要屈尊大妹妹一个月,在这里料理料理,我就放心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二七回:「此时官厅上乱烘烘的,闹了个~。」 才薄智浅
才智浅薄。自谦之辞。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某才薄智浅,不称其职。」残暴不仁
凶狠毒辣,没有丝毫仁慈之心。《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性残不仁,遂以严刑胁应。」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韩玄~,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
苍生涂炭
涂: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进火坑那样痛苦。《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晋书·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尺寸可取
比喻有些许长处。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尺寸可取
比喻有些许长处。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重见天日
比喻脱离黑暗的处境。宋·文天祥《文山全集·十三·真州杂赋·序》:「一入真州,忽见中国衣冠,如流浪人乍归故乡,不意重睹天日至此。」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仓乃一粗莽之夫,失身为盗;今遇将军,如~,岂忍复错过!」
踌躇不决
踌躇:犹豫,迟疑。犹豫不能作出决定。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四人争论未定,绍踌躇不决。」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三回:「景公口虽不唯唯,终以田陈同族为嫌,~。」
出言成章
脱口而出的话都成文章。形容谈吐风雅,文思敏捷。《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成章。」《淮南子·破修务》:「[舜]作事成法,出言成章。」亦作「出口成章」。《史记·樗里子列传》:「樗里子滑稽多智。」司马贞索隐:「以言之人出口成章,词不穷竭,如滑稽之吐酒不已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歆曰:『人皆言子建~,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试之。』」亦作「脱口成章」。宋·苏轼《黄州再祭文与可文》:「艺学之多,蔚如秋蕡。脱口成章,粲莫可耘。」
传檄而定
檄:对敌声讨的文书;定:平定。传布檄文便可平定天下。形容威力无比,不战而胜。《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获操则威震天下,中原虽广,可~。」
捶胸跌脚
捶:用拳敲打;跌脚:顿脚,跺脚。用拳敲打胸膛,用脚跺地。形容人极为悲伤或悔恨的情状。元·无名氏《延安府》一折:「莫不是打官司人连累,莫不是告田宅争地土,莫不是争差斗殴人欺负,则管里捶胸跌脚狠忧虑。」《儒林外史》六回:「[赵氏]数了又哭,哭了又数,捶胸跌脚,号做一片。」亦作「捶胸跌足」。《隋唐演义》一八回:「老妪见公子出来,更添叫喊,捶胸跌足,呼天拍地,要讨女儿。」亦作「捶胸顿足」。《三国演义》五六回:「孔明说罢,触动玄德衷肠,真个捶脚顿足,放声大哭。」《英烈传》三七回:「太祖捶胸顿足,叫说:『可惜了!』」亦作「捶胸顿脚」《儿女英雄传》一九回:「说完了,拍着那棺材捶胸顿脚,放声大哭。」
凤凰来仪
亦作「凤皇来仪」。凤凰来舞,仪表非凡。指吉祥之兆。《书·益稷》:「《萧韶》九成,凤皇来仪。」孔传:「仪,有容仪。备乐九奏而致凤皇,则馀鸟兽不待九而率舞。」晋成公绥《啸赋》:「百兽率儛而抃足,凤皇来仪而拊翼。」唐柳宗元《晋问》:「有百兽率舞,凤凰来仪,於变时雍之美,故其人至于今和而不怒。」《三国演义》第八十回:「自魏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亦省作「凤皇仪」。《后汉书·崔寔传》:「乐作而凤皇仪,击石而百兽舞。」一说,舜作箫韶,其形制法凤凰之容仪,十管参差,像凤之翼。参阅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箫》。
拂袖而去
拂袖:把袖子一甩,表示生气。形容很生气地走了。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献之)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郞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又《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遂拂袖而去。」
兼弱攻昧
兼并弱国,攻取政治昏乱之国。《书·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周书·长孙俭传》:「荆州军资器械,储积已久,若大军西讨,必无匮乏之虚。且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三国演义》六O回:「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也。」举贤使能,举贤任能
推举品行正直的人,起用才能出众的人。《三国演义》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时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此故事见于元曲《隔江斗智》第二折,又见于《三国演义》第五五回。后世因以「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得利不成,反而遭受双重损失。
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身在曹营心在汉
三国时刘备(后为蜀汉皇帝)部将关羽身陷曹操营,封侯赐爵,宴请赠金,恩礼非常,但关羽仍心怀故主。后挂印封金,回到刘备身边。事见《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后多以「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坚持节操,忠贞不二。
疏财仗义
慷慨解囊,扶危济困。《三国演义》五回:「此间有孝廉卫弘,疏财仗义,其家巨富;若得相助,事可图矣。」又作「仗义疏财」。
诸葛能走生仲达
三国时蜀军主帅诸葛亮病军中。蜀将姜维等遵亮遗命,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仲达)率军追击,却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纶巾羽扇,端坐车中(实乃木人)。懿恐中计,勒马逃回。百姓为之谚曰:「诸葛能走生仲达。」见《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后用以指人虽,余威犹在。
冢中枯骨
犹言人。用以讥讽志气卑下、没有作为的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吾早晚必擒之。」
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民生凋敝。兵荒马乱,群雄竞起。
枭雄曹操,首屈一指。龙骧虎步,踌躇满志。
唯才是举,远见卓识。济济多士,如虎添翼。
发号施令,假传圣旨。身经百战,出生入。
青梅煮酒,旁敲侧击。梦中,狐性多疑。
望梅止渴,略施小计。割发代首,工于心计。
对酒当歌,横槊赋诗。才兼文武,独步一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诸葛孔明,惊才风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用行舍藏,韬晦待时。
三顾茅庐,精诚所至。知遇之恩,投桃报李。
隆中对策,审时度势。指点江山,面授机宜。
初出茅庐,锦囊妙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舌战群儒,力排众议。草船借箭,妙算神机。
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妙计,化险为夷。
七擒七纵,有胆有识。六出祁山,矢志不移。
文韬武略,经天纬地。苦心经营,不遗余力。
事必躬亲,日理万机。出师未捷,积劳成疾。
鞠躬尽瘁,而后已。后继无人,此恨何及。
武圣关羽,义薄云天。赤胆忠心,天人共鉴。
桃园结义,相见恨晚。同生共,披肝沥胆。
身在曹营,忠心在汉。过关斩将,一往无前。
华容让道,网开一面。知恩图报,仰不愧天。
刮骨疗毒,处之泰然。夜读春秋,手不释卷。
单刀赴会,视若等闲。水淹七军,智勇双全。
位高权重,志得意满。顾盼自雄,自负不凡。
痛失荆州,令人扼腕。败走麦城,虎落平川。
三强会战,临军对阵。决一雌雄,赤壁鏖兵。
旌旗蔽日,樯橹连云。刀枪林立,剑戟森森。
风猛火烈,流急水深。人喊马嘶,鼓角齐鸣。
短兵相接,弓折刀尽。血海尸山,触目惊心。
曹军败北,豕突狼奔。灰飞烟灭,片甲不存。
周郎赤壁,羽扇纶巾。以寡敌众,大获全胜。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天下大势,鼎足三分。
文公伐原译文
释义: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
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孟门附近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字词解释:庇:庇护,即赖以生存。
出处:《文公伐原》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扩展资料:
《文公伐原》典故:
晋文公起兵讨伐原国,跟身边的谋士说七天攻下原,七天没有攻克原国,便命令士兵班师回朝。有个谋士进言:原国就要被攻克了,请将士官吏等待些时间。
元公答道:诚信,是立国之宝。得到原国而失去诚信这个宝物,我不能这样做。于是元公便班师回朝了。第三年又去讨伐原国,与身边的谋士说这次一定会得到原国再回来。卫国人听到这些,认为文公以诚信为治国,于是归顺文公。
所以说:讨伐原国而得到卫国,就是这样的说法。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国,而是不想以失去诚信的代价来得到原国,不能以不诚的方法来得到。一定得以诚信得到,这样归顺的国家就不止是卫国了。文公可以说是知道自己所想。
凡是做主公的都要以诚信立天下,对人诚信并且对那此不是很亲近的人也一样,不诚信就会让所有事都不顺。所以这次攻下原诚信应该记为首功。
晋文公伐原原文及翻译
晋文公伐原原文及翻译如下:
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
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译文:晋文公起兵讨伐原国,跟身边的谋士约定七天攻下原,七天没有攻克原国,便命令士兵班师回朝。有个谋士说:“原国就要被攻克了,请将士官吏等待些时间。”文公答道:“诚信,乃立国之宝。得到原国而失去诚信这个宝物,我不能这样做。”
于是文公便班师回朝了。第二年又去讨伐原国,与身边的谋士约定这次一定会得到原国,然后返回,原国人听说这件事,投降了文公。卫国人听到这些,认为文公以诚信为治国,于是归顺文公。
所以说讨伐原国而得到卫国,就是这样的说法。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国,而是不想以失去诚信的代价来得到原国,不能以不诚的方法来得到。一定得以诚信得到,这样归顺的国家就不止是卫国了。文公可以说是知道自己所想。
凡是做主公的都要以诚信立天下,做到诚信再诚信,这样谁会不亲附他呢?不诚信就会让所有事都不顺。所以这次攻下原国,诚信应该记为首功。
晋文公伐原产生的成语典故。
晋文公伐原产生了伐原示信的成语,伐原示信的历史典故记述于《左传》和《韩非子》等古籍当中,叙述了晋文公在争霸历程中为了更好地忠恕之道臣民、塑造威信和权威而恪守诚信的小故事。
但凡做主公的都需要以诚信立天地,保证诚信再诚信,那样谁会不亲附他呢,不诚信便会让全部事都不如意。因此此次占领原国,诚信应当记为代表功。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
诸葛亮烧藤甲兵的典故
为了平定南方,以保障北伐曹魏无后顾之忧,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的方针,对南蛮首领孟获实行捉住就放的办法。果然,孟获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六次交战六次被擒。诸葛亮又放了他一次。孟获回去后向乌戈国王求援,领了三万藤甲兵来桃花渡口与诸葛亮对阵。诸葛亮派大将魏延迎战,谁知藤甲兵厉害非常,刀箭不入,蜀军难以抵挡,只得败走。藤甲兵也不追赶,返回桃花渡口,因藤甲浸透了油,故而浮于水面,乌戈兵都轻易地渡河而去。魏延向诸葛亮报告此情,左右劝诸葛亮班师回朝。诸葛亮说:“我好不容易到此,岂能轻易退兵。”
于是,诸葛亮亲自去踏勘、考察地形,忽到一山,望见一条形如盘蛇的山谷,两边都是悬崖峭壁,没有树木杂草,中间是一条大道,便问土人:“这是什么地方?”
土人说:“这是盘蛇谷。”
诸葛亮大喜道:“这是上天给我成功的机会。”打道回寨,命令马岱准备黑油柜车、竹竿等物置放盘蛇谷两头,命令赵云准备应用之物在路口守卫,命令魏延与藤甲兵交战,在半个月内要连输15 仗,丢弃七个营寨,引诱藤申兵进入盘蛇谷。各将纷纷领命而去。
却说孟获见了乌戈国王兀突骨说:“恭贺贵军旗开得胜,蜀军怎是你们藤甲兵的对手?不过,诸葛亮惯会运用埋伏火攻之计。今后交战,只要见山谷中有树木草弃之处,切切不可进去。”
兀突骨说:“您说得有道理,藤甲怕火不怕水,我们要防止诸葛亮放火进攻。”
不日,魏延与兀突骨交战,每战必败,半月连败15次,连丢七个营寨。藤甲兵大进追杀。兀突骨但见林木茂盛处便不叫前进,派人远望,果见树荫之中隐隐有军旗飘扬,对孟获笑道:“果然诸葛亮想在树林处埋伏火攻,我不上当,他必败无疑。”
第十六日,魏延又来挑战,兀突骨打败魏延。魏延过盘蛇谷而逃,兀突骨率兵追杀,见谷中并无树木。忽见谷口有黑油柜车,蛮兵说:“这是他们的粮车。”兀突骨大喜,放心进谷,忽报谷口“粮车”火起,又被大批干柴拦断。兀突骨心慌,正要夺路,只见山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火药爆炸,三万藤甲兵左冲右突,全被烧,臭不可闻,作为兀突骨后援的'孟获终于又被诸葛亮活捉,至此,他只能口服心服,归顺蜀国了。
战后,诸葛亮会集诸将说:“我料定敌人一定要预防我在树林处伏兵火攻,我故意布置军旗,让他相信。我要魏延连输十五次,让他知道我军敌不过他,使他骄傲轻敌,放心朝光秃秃的盘蛇谷追来,让我用火药、黑油等引火物来火攻。我早就听说:‘利于水的东西一定怕火。’藤甲是油浸之物,见火必着..”
将官们全部拜服在地,赞道:“丞相知已知彼,神机妙算,鬼神莫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