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战之罪出处-非战之罪用法
1.《项羽之》中,产生了那些著名的成语典故
2.最后最终的文言文
3.形容罪人的诗句
4.什么之罪的成语是什么成语?
5.?斩将刈旗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项羽之》中,产生了那些著名的成语典故
由此引申的成语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
项羽之
《项羽之》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该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由垓下被围,到乌江自刎,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作品名称 《项羽之》作品出处 《史书项羽本纪》作 者 司马迁
创作年代 汉代文学体裁 纪传体通史 主人公 项羽
项羽简介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被章邯狙杀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中先率军九战章邯打退章邯,然后率军猛攻王离,后来各路诸侯差不多五十万人陆续参战,全歼王离二十万大军。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为人不忍,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
原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
译文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扎营驻守,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羽)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羽不禁情绪激昂唱起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独自一人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退避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又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仅凭借项羽就杀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才是项王。”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说完便自刎而。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学者计正山1985年2月13日于《光明日报》发表史学论文“项羽究竟于何地?”,该文首次提出“项羽战定远”的观点,被《新华文摘》、《羊城晚报》等几十家报刊转载、转摘,引起了海峡两岸史学界的广泛关注[1];获安徽省19781985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文章引起了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冯其庸的极大兴趣。于是,冯其庸与计正山就这一课题开始了共同研究。
由此引申的成语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
文章思路
本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小结: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小结: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小结: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如归的豪侠性格。
小结: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虚词
1.之⑴常骑之:之,为代词,指骓马
⑵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之,为代词,这里指项羽
⑶此天之亡我:之,为主谓之间不译
⑷非战之罪也:之,为结构助词,的
2.乎⑴汉皆以得楚乎?:乎,为句末语气词
3.于⑴然今卒困于此:于,在
重点字词
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慷慨为情绪激昂。
2、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3、项王泣数行下:泣,眼泪
4、平明(平旦)天亮
5、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6、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乃: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副词,竟、却
7、当:面对(引申为遇到)
8、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购,悬赏征求
9、我为若德德,恩惠、好处
通假字
1、骑皆伏曰伏,通"服",心服
2、乌江亭长檥船待檥,通“舣”,使船靠岸
3、辟易数十里辟,通“避”,退避
作品鉴赏
本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人所拟。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时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出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接下来是第二场——东城快战。当项羽“自度不得脱”之后,连连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与后面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互相呼应,三复斯言;明知必,意犹未平。钱钟书说:“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管锥编》)“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快战之前,司马迁设计了阴陵迷道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田父把他指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所过无不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田父绐之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人家骗他,指向左边,他便不假思索地驰向左边,表现了他从来不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这里两“左”字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犹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仿佛那五千骑追兵已从征尘滚滚中风驰雨骤而至,迫促感、速度感、力量感尽蓄笔端。
写阴陵迷道,目的在揭示这位末路英雄丧失人心;写东城溃围、斩将、刈旗,则着意于进一步展开他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此刻,他丝毫不存幸胜突围之心,只图打一个痛快仗给追随他的残部看看,确证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在这位英雄心目中,,从来就是不可怕的;英名受侮,承认自己失败,那才可怕。要也个痛快,在胜利之中。这种心态,可笑而又可悲。在这场“快战”中,司马迁再一次运用细节描绘,写项羽的拔山之力,不世之威:“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赤泉侯……追项王,项王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里,仍用虚笔,集中写他的声音。一呼则汉军披靡,一叱则不仅人惊,连马也吓得后退数里,这是何等的声威力量!他像一尊凛然不可犯的天神,一只被猎犬激怒了的猛虎,须眉毕张,咆哮跳踉,谁也不敢靠近他一步。特别是他“复聚其骑”后,“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何如”二字,写得意,写自负,声口毕见,活活画出项羽豪迈的性格。在这一瞬间,他感受到的只是一种不屈服的自我肯定的甜蜜,哪里还曾意识到自己是千枪万箭追杀的目标!
第三场:乌江自刎。其中写了拒渡、赠马、赐头三个细节。项羽马到乌江,茫茫江水阻绝了去路。悲剧的大幕即将落下,司马迁偏偏在这最后时刻打了一个回旋,为他笔下的英雄形象补上了最后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设计了“乌江亭长舣船待”这个细节。文如水穷云起,又见峰峦。项羽本来已无路可逃,司马迁却写成他有充分的机会脱逃而偏偏不肯过乌江,好像他不是被追杀得走投无路,不得不;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作出了选择。江边慷慨陈辞,英雄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那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子,临了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亡,镇定安详的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自惭无面见江东父老,正是由于知耻。这个细节,展示出他的纯朴、真挚、重义深情。对自己的,他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以赠亭长。因为,“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五年来无数胜利的回忆,猛然兜上心头。今昔如此,情何以堪!文章写到这里,实已神完气足,司马迁颊上添毫,再加上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千古未闻的细节。“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
项羽终于自刎了,他是站着的。帝王刘、项,将相萧、曹,对于两千年后的我们,本来无所轩轾。但当我们读完《项羽本纪》,特别是读完“项羽之”这最后一幕的时候,总不免咨嗟叹息,起坐彷徨,这就见出司马迁传写人物的艺术魅力。在这最后一幕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场次之间的节奏变化,起伏张弛,抑扬徐疾。第一场重在抒情,节奏纡徐,情如悲笳怨笛,以变徵之音形成了呜咽深沉的境界。第二场重在叙事,全用短节奏,进行速度,铁马金戈,声情激越。第三场江畔陈辞,羽声慷慨。“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连用两反诘句,顿挫抑扬,极唱叹之胜。此外,还用了许多形象生动,蕴涵丰富的细节,其中必有不少出于传闻、揣度,但无不使人感到可感可信、人情人理。清刘熙载《艺概》所谓“太史公时有河汉之言,而意理却细入无间”;钱钟书《管锥编》所谓“马(司马迁)善设身处地,代作喉舌”,都是赞扬他设计的细节情理兼胜,妙合无垠。虞姬悲歌,乌江拒渡,赠马赐头,一波三折,全凭细节传神,使全篇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在传记文学中,不说绝后,至少空前。
历史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由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最后最终的文言文
1. 最终用古文怎么说
1、末——表示最后的时候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中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译文:行程一百里,走了九十里才算完成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
2、终——表示最终出处:周朝·佚名《诗经》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译文: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3、竟——表示终究;终于出处:西汉司马迁的《毛遂自荐》中的“平原君竟与毛遂偕。”译文:平原君最后和毛遂一起走了。
4、卒——表示终于;最终出处:西汉·司马迁《垓下之战》中的“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译文:现如今我被困在这里,是上天让我灭亡,不是战争的罪过。
5、遂——表示终于出处:西晋·陈寿《隆中对》中的“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译文:然而曹操最终能够战胜袁绍,不只是占据天时之利,也是因为人的谋略。
2. “最后”用古文怎么说当“最后”表示 “结果”的意思时,可以用古文“竟”“终”“卒”“遂”表示;当“最后”表示 “次序在末尾”的意思时,可以用“末”来表示。
1、末,表示最后的时候。 例句:西汉刘向的《战国策》中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译文是:行程一百里,走了九十里才算完成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
也说明要完成最后百分之十的工程,却要花费百分之五十的工作量。 传统戏曲里的一种角色,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
实际“末”行专司引戏的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京剧归入老生一类,原为京剧五大行生旦净末丑当之一,现已与生合并。
2、竟,表示终究;终于。 例句:西汉司马迁的《毛遂自荐》中的“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译文是:平原君最后和毛遂一起走了。其中“竟”是最终的意思,“偕”是一起,一块的意思。
“竟”最早见于甲骨文,构型说法不一。一种说法为会意字。
字的下面是“人”字,表示有个人站着,上面的字形像人用口在吹奏乐器的样子。这两个字形结合在一起,表示演奏乐器结束了,含有“终止”的意思。
从这个角度看,“竟”也是个指事字。 3、终,表示最终。
例句:周朝佚名的《诗经》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译文是: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此字的右边是“冬”字,冬乃四季之尽头,故引伸为“尽头”之意, 而“冬”字的下面两点表示“冰”,上面部份则表示织线用完时的样子,和左边的糸字部相呼应,来表示完结之意。 4、卒,表示终于;最终。
例句:西汉司马迁的《垓下之战》中的“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文是:现如今我被困在这里,是上天让我灭亡,不是战争的罪过。
同“猝”。仓促,急速 [hastily] 行西逾陇卒。
——《汉书·食货志》。 5、遂,表示终于。
例句:西晋陈寿的《隆中对》中的“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是:然而曹操最终能够战胜袁绍,不只是占据天时之利,也是因为人的谋略。
3. 最终用古文怎么说1、末——表示最后的时候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中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译文:行程一百里,走了九十里才算完成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
2、终——表示最终
出处:周朝·佚名《诗经》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译文: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3、竟——表示终究;终于
出处:西汉司马迁的《毛遂自荐》中的“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译文:平原君最后和毛遂一起走了。
4、卒——表示终于;最终
出处:西汉·司马迁《垓下之战》中的“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文:现如今我被困在这里,是上天让我灭亡,不是战争的罪过。
5、遂——表示终于
出处:西晋·陈寿《隆中对》中的“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然而曹操最终能够战胜袁绍,不只是占据天时之利,也是因为人的谋略。
4. 7年级语文下册最后的文言文共是哪几篇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克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弛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第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拖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 翻译下面的文言文.先不悬赏,最后看情况加分,以免度娘赚分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不一会儿,下起了又大又急的雪,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公大笑乐: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2、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亮呢?"徐回答:"不对.这就像人眼中有瞳仁一样,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亮的."。
形容罪人的诗句
1. 关于罪人的诗句
关于罪人的诗句 1. 古代那些罪人关于"破坏"的名言或诗句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陈胜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率众起兵:且壮士不则已,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汉乐府古辞《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妄与君共糜 。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
《东门行》,属《相和歌·瑟调曲》,是写一个男子,由于不甘再忍受官府的残酷压榨,被迫挺而走险。本诗通过对主人公具体行动和内心矛盾斗争的描写,特别是两段感人的对话,使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陶渊明《读山海经》中写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宋江独自一个倚阑畅饮,不觉沉醉,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潸然泪下,感恨伤怀。
做了首《西江月》词,便借笔砚来,乘着酒兴,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宋江写罢大喜大笑,又饮了数杯酒,不觉又拿起笔来,再写下四句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郓城宋江作阎肃《大圣歌》(写吴承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哈。
.腾云驾雾追风逐电一个跟头十万八千火眼金睛铜头铁肩威风凛凛大圣齐天说什么艰险磨难怕什么鬼怪神仙扯开如意金箍棒打它个地覆天也翻!扯开如意金箍棒打它个地覆天也翻!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一腔热血一身胆不知退后总向前一腔热血一身胆不知退后总向前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敢争先《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事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的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何敬平《愿把牢底坐穿》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 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 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 今天,我们坐牢了, 坐牢又有什么希罕?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2. 不得罪人又体现自我的句子
1.再烦,也别忘微笑;再苦,也别忘坚持;再累,也要爱自己。
2.把爱存在心里是最差的储蓄方法,又不能生出利息,不如你送来温暖我。
3.粉底用来遮蔽皮肤的瑕疵,微笑用来遮蔽心灵的伤口。
4.“承诺”没有统一零售价,有时一文不值,有时千金难买。
5.你是幸运的,因为你可以选择爱我还是不爱我;而我只能选择爱你还是更爱你。
6.我可以用一天的时间爱上你,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忘记你!
7.埋下一座城、关了所有灯。
8.你的夕阳、我 的容颜、谁的三分之一年。
9.摇 曳在笔尖的舞姿、是聚光灯下最浓烈的一抹艳红。
10.我目送沿海的日落、紧抱一个醉生梦的枕头、游不出回忆却学不会放手、怎么走。
3. 罪的古诗句
《梁郊祀乐章?庆休》张衮
七旬罪已服,六月师方克。
《琴曲歌辞?乌夜啼引》张籍
吏人得罪囚在狱,倾家卖产将自赎。
《乌夜啼引》张籍
吏人得罪囚在狱,倾家卖产将自赎。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李白
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
《送薛侍郎贬峡州司马》贯休
得罪唯惊恩未酬,夷陵山水称闲游。
《绣州张相公见访》贯休
出师暂放张良箸,得罪惟撑范蠡船。
《被弹》沈佺期
尔何按国章,无罪见呵叱。
《酒德》孟郊
罪人免罪酒,如此可为箴。
《经贾岛旧居》齐己
地宁销志气,天忍罪清才。
《读贾岛集》齐己
离秦空得罪,入蜀但听猿。
4. 关于忏悔的诗词
1. 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
2. 已发心忏悔,免去猴冠,卸下麟楦。
3. 羽流禳谢,缁郎忏悔,天乎无罪。
4. 觉路明证入,便门通忏悔。
5. 梵公此地迹犹存,为我重开忏悔门。
6. 色香久在沉迷界,忏悔谁能倩比丘。
7.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8. 天鼓解说经,忏悔罪无量。
9. 千拂出世,不通忏悔。
10. 殷勤琢雪雕冰语,忏悔嘲风弄月愆。
1. 出处:《似曾诗》
原文:无端过去生中事,兜上朦胧业眼来。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金裘喷血和天斗,云竹闻歌匝地哀。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
2.出处:《解连环·悬弧之旦》
原文:悬弧之旦。忆争骑竹马,各怀金弹。恨岁月、去我堂堂,向酒畔愁生,镜中颜换。灶坏丹飞,慢追悔、邺侯婚宦。已发心忏悔,免去猴冠,卸下麟楦。
依稀仆家铁汉。虽末梢老寿,初节魔难。幸闻早、省了柳枝,更送了朝云,尘念俱断。丈室萧然,独病与、乐天相伴。但归依西方,拈起向来一瓣。
3.出处:《水龙吟·此翁幸自偏盲》
原文:此翁幸自偏盲,那堪右目生微翳。羽流禳谢,缁郎忏悔,天乎无罪。客曰不然,也因口腹,也因瞻视。汝夜披黄卷,日餐丹荔,贻伊戚、将谁怼。长智都缘更事。尽今生、十分珍卫。暮年怕杀,汗青蠹简,擘红高会。也莫贪他,君谟旧谱,子云奇字。特邀张司业,看花题竹,韩家园内。
4.出处:《谒柱山会禅师》
原文: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弱冠游咸京,上书金马外。结交当世贤,驰声溢四塞。勉修贵及早,狃捷不知退。锱铢扬芬馨,寻尺招瑕颣。淹留郢南都,摧颓羽翰碎。安能咎往事,且欲去沉痗。吾师得真如,寄在人寰内。哀我堕名网,有如翾飞辈。曈曈揭智烛,照使出昏昧。静见玄关启,歆然初心会。夙尚一何微,今得信可大。觉路明证入,便门通忏悔。悟理言自忘,处屯道犹泰。色身岂吾宝,慧性非形碍。思此灵山期,未卜何年载。
5.出处:《送高忏首还越》
原文:昔我来吴今五年,青山目断东南天。越音未改吴音熟,每见乡僧一惘然。上人何来亦潇洒,才打乡谈便能解。观光上国及期还,听讲长干前月罢。梵公此地迹犹存,为我重开忏悔门。石桥花飞香杳蔼,莲池蛙静雨黄昏。梦中金鼓声初歇,却舣扁舟欲归越。碧草遥怜茂苑春,苍苔不扫蛾眉雪。竹间旧房萝薜侵,箧书芸消生白蟫。人情怀土无古今,悒悒终为庄舄吟。我亦因之思禹穴,负儋未息愁难任。陆沉乡井亦何事,白鸥有盟宜重寻。清镜阁前湖水深,曾为先人照苦心。丈夫出处自努力,赠言愧比双南金。
6.出处:《咏得落花诗三十首(录十七首)》
原文:玉勒银罂已倦游,东飞西落使人愁。急搀春去先辞树,懒被风扶强上楼。鱼沫煦恩残粉在,蛛丝牵爱小红留。色香久在沉迷界,忏悔谁能倩比丘。
7.出处:《嫦娥》
原文: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8.出处:《偈颂三十首》
原文:离诸名色相,实见如来藏。能转语成经,本心非傍样。说有即是无,说无无伎俩。不会自转经,依语成妄想。梦裹推木轮,信施谁酬偿。不出牛马羊,入他兰圈养。一文四个字,还足连他丧。悟者发真机,迷者堕铁网。佛教空无相,妙契合无上。天鼓解说经,忏悔罪无量。有无空不空,真实不虚诳。圆信六神通,不刻天龙像。只麽转心经,个中谁拟向。
9.出处:《偈颂一百零一首》
原文:摇唇鼓舌,展事投机。千拂出世,不通忏悔。焦巴,有叶丫。长天秋水,孤鹜落霞。
10.出处:《谒雩都灵济大师》
原文:雪里僧伽已寂然,不知香火几何年。殷勤琢雪雕冰语,忏悔嘲风弄月愆。林壑烟霞容有分,庙堂钟鼎得无缘。天池旧拜金灯了,却裹兜罗一袖绵。
什么之罪的成语是什么成语?
什么之罪什么成语
没找到这个位置的
之罪成语 :
何罪之有、
无形之罪、
非战之罪、
弥天之罪、
欺君之罪、
不测之罪、
是古之罪、
逋慢之罪、
问罪之师
带罪成语有哪些
出入人罪 指法庭裁判错误,把有罪的人认为无罪,把无罪的人认为有罪。
戴罪回立功 带着罪过或错答误去创立功勋,以功赎罪。
吊民伐罪 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罚不当罪 当:相当,抵挡。处罚和罪行不相当。
罪什么一什么成语
罪加一来等
词目 罪加一等源
发音 zuì jiā yī děng
释义 指对罪犯加重处罚。
出处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五回:“你为着吃烟,这才犯法,我们来拿你,倒来吃你的烟,本官知道,办起来罪加一等。”
事例 旗人当汉奸,~。 老舍《茶馆·第一幕》
什么是什么罪的成语大全
迁善远罪、负荆谢罪、将功折罪、吊民伐罪、迷天大罪、无形之罪、立功赎罪、将功赎罪、滔天大罪、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什么什么什么罪的成语
负荆请罪
释义:史记·廉颇 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跟大臣蔺相如不和。后来他认识到了这样对国家不利,便脱了 上衣,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谢罪,请他用荆条责罚。后用“负荆请罪”指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请求对 方责罚。
拼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出处译文:廉颇听到这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说:卑鄙 *** 的人;想不到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5)什么之罪的成语是什么成语扩展阅读:
典故: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
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的朋友。
什么什么什么罪成语
负荆请罪
意思: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什么罪成语有哪些
带有这个字的成语…负荆请罪…二罪俱罚,罪大恶极…这样的就可以用…
罚什么罪成语
罚不当罪
当:相当,抵挡。处罚和罪行不相当。
罪什么什么什么成语
罪什么什么什么成语 :
罪魁祸首、
罪孽深重、
罪加一等、
罪不容诛、
罪有应得内、
罪该万容、
罪责难逃、
罪大恶极、
罪恶昭彰、
罪恶滔天、
罪不及孥、
罪盈恶满、
罪以功除、
罪不可逭、
罪在不赦、
罪合万、
罪人不孥、
罪疑从轻、
罪恶如山、
罪己责躬、
罪恶贯盈、
罪不当罚、
罪莫大焉、
罪上加罪、
罪恶迷天、
罪疑惟轻、
罪行累累
?斩将刈旗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今日固决,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释义:砍杀敌将,拔取敌旗。形容勇猛善战。同「斩将搴旗」。
读音:zhǎn jiang yi qi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