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出自哪里-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的意思
1.祭母文言文
2.夙兴夜寐什么意思?
3.孝经全集《士章第五》原文赏析与注解
4.与长子受之翻译及原文
5.《孝经》第五章:原文、译文及故事
6.曾子作品外一种——《孝经》原文译文对照
祭母文言文
1. 古代祭父母文文言文
注释:(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乃去,舍市傍(就,于是)(2)及孟子长(等到)译文邹孟轲的母亲,被称为孟母,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就定居在那里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 古代祭父母文文言文注释:(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乃去,舍市傍(就,于是)(2)及孟子长(等到)译文邹孟轲的母亲,被称为孟母,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就定居在那里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3. 写一篇祭奠父母四字的文言文押韵的文言文沁园春·悼念父亲(新声韵)噩耗突传,严父归天,不胜哀愁。
看阴云密布,动惊天地;苍松劲草,闻讯低头。雨罩青山,江河呜咽,子女亲朋涕泪流。
仰天啸,叹至亲长逝,父爱永休。 灵堂三尺幽幽,忆我父音容脑海留。
凭一双巧手,走南闯北;八面玲珑,出纳支收。孝敬双亲,教抚子女,和睦四邻必应求。
威望树,存亮节高风,千古传讴。 祭祀是古代的国家大事。
在上古时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礼”字,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仪节。
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祭各种神物都有一套仪式。 中学课本的文言文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关古代祭祀的词语,辑录如下:社稷:《说文解字》:“社,地主也。”
即土地神。祭土地神的地方叫作“社”。
《西江月》:“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稷,《说文解字》:“五谷之长”,即五谷之神,社稷,就是土神和谷神。
封建统治者常祭社稷,祈求年丰。现在北京的中山公园,原是明朝建成的社稷坛,每年阴历二月、八月帝王都会在这里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
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都要先建立社稷坛。社稷,又是的标志和代称。
如《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五人墓碑记》:“亦以明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芋老人传》:“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祭、祀:或单用,或连用,均指以供品祭天、祭神、祭祖,表示崇敬兼求保佑。
一般上供于神佛称“祭”,上供于祖先称“祀”。古时重祀祭,五礼中以“祭”为重。
国君不重视“祭”,就要受到讨伐。商汤征伐葛国,武王讨伐纣王,都提出这条罪状。
如《触龙说赵太后》:“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古时把人作为祭品,奉献给祖先和神灵称“人祭”。
人祭的处,最常见的是杀头。如《史记?陈涉世家》中的“祭以尉首”即是。
斋戒:古人在祭祀、礼佛或举行典礼前,必先斋戒。即先沐浴净身,更衣,不喝酒,素食,独居静心静性等。
清身洁心以示虔诚。《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斋戒五日,说明礼节极隆重。蔺相如要求秦王“亦宜斋戒五日”,在于打掉秦人盛气凌人的气焰,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争取时间。
又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奠、酹:《说文解字》中说“奠,置祭也。”
但“奠”和“祭”又有差别,祭从肉,奠从酒(多指以酒食祭祀者)。如清朝袁枚的《祭妹文》:“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酹”,洒酒于地,表示祭奠或立誓。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里是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还有 *** 《菩萨蛮?黄鹤楼》中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牺牲:在古汉语中“牺”“牲”是两个单音词,都指祭祀的牲畜。古时宗庙祭礼牲口通常选用纯色的,称作“牺”。
祭祀用的牛、羊、猪称为“牲”。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句中的“玉帛”,指古代传神用的璧、琮和束帛。太牢、少牢:古人十分重视祭祀之礼,不同等级的人举行祭祀所用的祭品“牺牲”的数目很有讲究,有“太牢”和“少牢”之分。
“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礼记?王制》)“牢”是养牲畜的牢圈,引申为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
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头猪称为“一牢”或“牢”。“太牢”指牛羊猪三牲齐备。
如《荆轲刺秦王》中:“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少牢”指祭祀时只用猪、羊二牲作祭品。
如《伶官传序》中:“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一少牢,指猪、羊各一;告庙,是向祖庙传神祷告。
祖:祭路神。古人出行先祭路神,祈求平安。
祭毕设宴送行叫“祖饯”,就是“饯行”的意思。《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 封:筑土为坛祭天,叫作“封”。
《永遇乐?赤壁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汉代霍去病曾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故称“封狼居胥”。
”。
4. 去亲去世祭文言文祭母文
先妣某氏,自XX之华而来吾族中,持勤克俭,相夫教子;温贤讷言于内,执重周顾于外。虽闲邻肆舍皆言其德也。
及吾降,家道因事而稍落。于是仆侍尽去,母亦尽其力而每使吾乐于其中。至总角之年,更延乡中名士就学,每至吾学有所得,欣欣然或有得色,母则曰:“偿闻古之大贤者学而愈知己之不足,尔尚弱冠而书多未尽读,何得也?”吾虽诤他语,意亦然其说。于是发志刻苦,终有小成。但思报母而延家奉养,母每托乡音难舍却之,竞不可得。及乃大疾,虽尽出资延医问药,奈何终年积劳,竟舍吾西去。其不悲乎!
呜呼!每偿闻有语云:树欲静而风难止,子思养而亲不在。此诚痛杀之语耶.尚有知,但得吾之意而乐于彼土,则余愿是也。
时阴云忽至,细雨何急。似天之悲吾之情切。独余自悲凄凄而无所从也,于是归矣。
时XX年(春夏秋冬等)
你的名字(可有,也可无)
5. 关于孝子的古文,谁帮我找找○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
夙兴夜寐什么意思?
词目
夙兴夜寐
发音
sù xīng yè mèi
释义
夙: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近义词
夜以继日
反义词
饱食终日游手好闲
引用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重待来使。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 夙兴夜寐 ,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 《抱朴子外篇》臣节卷第六 ...招权
不含洿而谈洁. 进思尽言以攻谬
退念推贤而不蔽. 夙兴夜寐
戚庶事之不康也;俭躬约志
若策奔於薄冰也.... 《抱朴子外篇》汉过卷第三十三 ...攻过箴阙
退则端诚杜私
知无不为者
谓之门音騃徒苦. 夙兴夜寐
退食自公
忧劳损益
毕力为政者
谓之小器俗吏... 《抱朴子》卷二 论仙 ...之事,何祗若是。安得掩翳聪明,历藏数息,长斋久洁,躬亲炉火, 夙兴夜寐 ,以飞八石哉?汉武享国,最为寿考,已得养性之小益矣。但... 《抱朴子》卷二十六 臣节 ...不专命以招权,不含洿而谈洁。进思尽言以攻谬,退念推贤而不蔽。 夙兴夜寐 ,戚庶事之不康也;俭躬约志,若策奔於薄冰也。... 《抱朴子》卷五十三 汉过 ...辞正论,攻过箴阙,退则端诚杜私,知无不为者,谓之门音騃徒苦。 夙兴夜寐 ,退食自公,忧劳损益,毕力为政者,谓之小器俗吏。於是明... 《三略》下略 ...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可无一焉。故 夙兴夜寐 ,礼之制也;讨贼报仇,义之决也;恻隐之心,仁之发也;得... 《将苑》卷一·将器 ...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 夙兴夜寐 ,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 《孔子家语》弟子行 ...以告也。”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子贡对曰:“夫能 夙兴夜寐 ,讽诵崇礼,行不贰过,贰再也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 《孔子家语》困誓 ...哀之?盘操琴曲名也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 夙兴夜寐 ,耕芸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名不称孝,何也?”... 《昭明文选》卷十三 ...也,杂也。礼记曰:爵禄有列於朝。夙兴晏寝,匪遑底宁。毛诗曰: 夙兴夜寐 。又曰:不遑宁处。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於是染... 《昭明文选》卷三十五 ...假寐,震悼于厥心。论语,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毛诗曰: 夙兴夜寐 。又曰:假寐永叹。楚辞曰:心震悼而不敢。曰:惟祖惟父,... 《昭明文选》卷五十一 ...者三年矣。吴王怪而问之,曰:“寡人获先人之功,寄于众贤之上, 夙兴夜寐 ,未尝敢怠也。今先生率然高举,远集吴地,率然,轻举之貌... 《韩诗外传》卷三 ...妖而为善,则祸不至,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臻””汤乃斋戒静处, 夙兴夜寐 ,吊问疾,赦过赈穷,七日而谷亡,不见,国家昌。诗... 《韩诗外传》卷六 ...以宽,其民不偷。其庭甚闲,此明察以断,故民不扰也。”诗曰:“ 夙兴夜寐 ,洒扫庭内。”古者有命:民之有能敬... 《韩诗外传》卷八 ...,必念治生;日慎一日,完如金城。诗曰:“我日斯迈,而月斯征。 夙兴夜寐 ,无忝尔所生。”官怠于有成,病加于... 《全后魏文》卷十二 ...,率多行、督。假有正者,风化未均。眷彼周馀,专为渔猎。朕所以 夙兴夜寐 ,有惕于怀。有司明加纠罚,称朕意焉。(《魏书·后废帝纪... 《全秦文》全秦文 ...大义箸明,陲于后嗣,顺承勿革。皇帝躬听,既平天下,不懈于治。 夙兴夜寐 ,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
孝经全集《士章第五》原文赏析与注解
士章第五
原文
资于事父以事母[1],而爱同[2],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3]。
译文
取侍奉父亲的态度去侍奉母亲,那爱心是相同的;取侍奉父亲的态度去侍奉国君,那敬心是相同的。
注释
[1]资于事父以事母:资,取,拿。事,奉事。
[2]爱同:指对父、母双方的亲情之爱相同。
[3]敬同:指对父、母双方的尊敬之情相同。
解析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做的:对母亲很爱戴,而对自己的上司则大多是尊敬的,对父亲则是又爱又敬的。尽管这是对不同人群“孝”的区别,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和上司,那么这个人难道不值得被人称赞吗?这样的人难道不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人生的成功吗?
典例阐幽
孝子不会让父母担心
春秋末期,韩国大夫严仲子因为受到韩哀侯的宠信而受到了韩相侠累的嫉恨。严仲子惧为侠累所害,逃离韩国,开始游历各地,欲寻侠士为自己报离乡之恨,刺杀侠累。后闻听魏国轵地人聂政因避仇,携母及姐隐迹于齐国,其人仁孝侠义,武功高超,当可结识。严仲子遂赴齐,寻至聂政所居,数次登门拜访,并备酒馔亲向聂母致礼,并赠黄金百镒(音益,古代重量单位,1镒为24两,一说20两)与聂母为礼。聂政坚辞不受,但已心许严仲子为知己,所不能从,盖因老母在堂,不能以身许友。
没过多久,聂母与世长辞。严仲子亲执子礼助聂政葬母,聂政感激在心。此后,聂政服母丧三年,并嫁其姐,独剩孤身始赴濮阳严仲子处,询问严仲子仇家的名字,并谢绝严仲子欲为其遣人相助的要求,孤身赴韩。
韩相侠累府宅护卫森严。那个时候侠累正高坐府堂,执戟甲士侍立两旁。聂政仗剑直入韩府,诸多甲士反应不及,正自呆若木鸡时,聂政长剑已刺入侠累胸膛,侠累顷刻命丧。顿时府中大乱,甲士们醒悟过来,齐上围攻聂政。聂政仗长剑击杀数十人后,难逃重围,遂倒转剑柄,以剑尖划破面颊,剜出双眼,剖肚出肠。
聂政后,韩侯暴其尸于市,悬赏购求能辨认其人的。聂政姐聂荌闻听消息,即刻想到:这个人一定是聂政,因为他曾与韩相仇人严仲子国士相交,聂政想必是为了报知遇之恩。我应该前去认领。于是动身赴韩,到了那里,一眼就看出尸体就是聂政。聂荌伏尸痛哭,失声道:这就是轵地深井里人聂政啊!
道有往来人,好心劝止道:此乃刺韩相之凶手,韩侯悬赏千金欲求其姓名,你不躲避,怎么还敢来辨认呀?聂荌回答:这个我知道。然而聂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隐迹于市贩之中,都是由于母亲还在世上,以及我还没有出嫁的缘故。严仲子在屠贩之中与聂政相识,并屈身结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报!士为知己者,聂政不过是因为我还活着,才毁坏自己的躯体,以免被人辨认出来牵连与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牵连而任聂政的英名埋没呢!
话刚一说完,聂荌长呼三声“天”,即因悲哀过度、心力交瘁,在聂政的尸体旁。
弘扬孝的使者诠释孝的孝女
于文华出生于普通的河北农村家庭,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农民。这种环境里长大的于文华,太早地理解了母亲的艰辛,也懂得了为母亲分担一些生活的压力,尽可能的多干一些家务事。放学之后,于文华总是千方百计地搂猪草、拾煤核、拣树枝、喂猪,什么活都干。
父亲病得非常厉害的时候,家里发电报给她。于文华匆匆从郊区赶到永定门火车站。在路上换乘公交车的时候,她还不忘给老人让座位。其实这种让座给老人的习惯她一直保持了十几年。于文华说,只要她一见到老人,就会想起父亲来。心中对父亲隐隐的情愫,永远挥之不去。让座也算是对父亲的一种缅怀。有一段时间,她总是梦到父亲。在梦里,父亲依然那么慈祥,那么亲切。于文华也时时告诫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一定要即时孝顺自己的父母,不管当儿女的在事业取得怎样的成就,哪怕是一句知心的问候也好,千万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父母的健康是儿女的福气。母亲只剩下三颗牙齿,吃起东西来很是麻烦。每次吃饭,于文华都会替母亲夹易嚼易消化的食物,吃鱼的时候更会替母亲摘掉一根根细小的鱼刺。然而,看着每次吃饭时,母亲艰难、痛苦的表情,于文华心里真如打翻了的五味瓶。她设法联系了牙医,给母亲镶了一口结实、轻便的牙齿。如今母亲都能嚼花生豆了。女儿更是喜上眉梢,心中洋溢着小小的幸福。
由于于文华的母亲习惯了乡下的生活,所以她不愿离开家乡到北京来。好在老家离北京很近,于文华隔三差五地就回去把母亲接过来,小住上几天,为母亲做可口的饭菜,为母亲洗澡、梳头,精心地照顾。直到今天,母亲已经是80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烁,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对整日忙碌的女儿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欣慰。
于文华把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融入了作品创作之中。《想起老妈妈》、《永远的报答》、《天下父母》、《丈夫辛苦了》、《和谐盛世》——一首首饱含深情的歌曲唱出了心中对丈夫,对父母,对祖国无比的眷恋和感恩。她用自己的歌喉诉说着孝敬父母,忠于祖国的情怀。
原文
故母取其爱[1],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2]。故以孝事君,则忠[3]。以敬事长[4],则顺。忠顺不失[5],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6],而守其祭祀[7],盖士之孝也。
译文
侍奉母亲取亲爱之心,侍奉国君取崇敬之心,只有侍奉父亲是兼有爱心与敬心。所以,有孝行的人为国君服务必能忠诚,能敬重兄长的人对上级必能顺从,忠诚与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缺憾和过失,用这样的态度去侍奉国君和上级,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维持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注释
[1]取:得到。
[2]兼之者父也:兼,同时具备。之,代词,指爱与敬。
[3]忠:忠贞。
[4]长:上级,长官。
[5]顺:恭顺,顺从。失:短缺,过失。
[6]禄位:俸禄和职位。
[7]祭祀:指的是祭祀宗庙祖先。
解析
士的孝道,在于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和同事相处融洽。因为他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那他就必须先完成上级交给他的一切任务,并懂得学习他人的长处。如果做事拈轻怕重,那就是不敬业;对同事颐指气使,那便是不顺。这样的人终究不会得到上级的信任和同事的好感。一个人处在如此尴尬的境地,那他还能继续保持其地位并进退自如吗?
典例阐幽
孝悌治家的楷模
鲍出,字文才,三国时京兆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他和母亲以及四个兄弟一起居住。鲍出为人豪放,但是对母亲却照顾得无微不至,兄弟之间也是兄友弟恭,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和乐美满、其乐融融。
一天,兄弟五人外出,只有母亲一人在家。两个哥哥和弟弟先回到家,发现一伙强盗把他母亲用绳子绑住手,劫走了。他们惊慌失措,又不敢去追。等到鲍出回来后,听说此事,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了出去。沿途杀了十多个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邻居家的妇人也被一道劫来了。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当,自己的同伙也已经有好几个在了他手里,都不敢和他正面交锋,无奈之下就放了他母亲。鲍出指着邻居家的妇人说:“这是我嫂子,快放人!”贼人不敢造次,乖乖地把人放了。就这样,母亲和邻家妇人都得救了,鲍出也因此名声大振。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天下太平后,他们回到家乡。在路上跋山涉水,母亲行走不便,鲍出就亲手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他背着母亲回到了家乡。鲍出对母亲的照料可谓无微不至,天冷加衣,天热扇席,母亲生病便寸步不离、衣不解带,母亲心情不好,就想方设法逗母亲开心,总之事事按照母亲的意愿行事,从来不敢怠慢。在他的悉心照料下,母亲活到了一百多岁才逝世,那时他也已经七十多岁了,但依然为母亲守丧礼,无所不备。
鲍出的孝行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为后世做出了榜样,他的后代继承了祖先的遗风,成为孝悌治家的楷模。
梅婷与父母
南京姑娘梅婷,因主演《血色童心》、《北方故事》、《红色恋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影视剧而拥有了众多的“粉丝”,曾荣获第22届国际开罗**节“最佳女演员奖”、中国**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等多项大奖,是大家公认的实力派明星。
然而,让梅婷感到最骄傲的,并不是她如日中天的事业,而是她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拥有疼她爱她、知冷知热的父母。
梅婷出生在南京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的她聪明伶俐,乖巧懂事,人见人爱。1988年,梅婷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前线歌舞团舞蹈班。舞蹈班的女孩子特别爱美,她们经常一起去街上买漂亮的衣服和各种化妆品,而梅婷上街的次数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时间她都是一个人待在练功房里练功。
一天,母亲来学校看女儿,见其他女孩子一个个打扮得像公主,而梅婷简直就是她们中间的“灰姑娘”,母亲感到很内疚,她觉得这样太委屈女儿了。于是,她带着女儿来到商场里,要给她买几套漂亮的衣服,梅婷一个劲地摇头,并说:“妈妈,你们为了培养我,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不能再给你们增加负担。再说,我从来不和同学们比吃穿,只和她们比学习。”女儿这么小的年纪就能说出这样的话,知道体贴父母,这让母亲感到很欣慰。
5年后,梅婷毕业进入了南京前线歌舞团舞蹈队。领到了第一个月的津贴时,她给父母每人买了一个礼物,然后把剩下的钱全部交给了母亲。母亲搂着女儿,幸福地说:“我们的小婷婷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了。”
1996年,梅婷考入了中央戏剧学校表演系,昂贵的学费和在北京的各种开销,对他们家来说,无异于是一笔天文数字。梅婷想,自己再也不能加重父母的负担了。因此,上学期间,她总是寻找机会拍摄一些广告,在剧组去客串一些角色,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甚至还能给父母一些零花钱。
随着《血色童心》、《北方故事》、《红色恋人》等影视剧的播出,梅婷渐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此后,她的片约不断,很少有时间与父母见面了,但无论走到哪里,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一只风筝,线紧紧拽在父母的手里。
平时在外面拍戏,无论多晚,梅婷都要打电话回家,向父母报平安。每次从外地回到家,她都要给父母买大包小包的礼物。随着经济条件的一步步好转,梅婷为父母换了一套住房,添置了家具,还掏钱让父母去国外旅游,见见外面的世界。
梅婷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后,她每年都要把父母接到北京来住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梅婷不接戏,推掉一切应酬,甚至连手机也关掉,一心一意在家里陪父母。有时,她还一手牵着父亲、一手牵着母亲在公园里游玩,去街上吃各种小吃。朋友见了,劝梅婷要注意自己的名人形象,她却说:“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在父母的眼里,我永远都是他们长不大的小女孩。”
原文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1]。”
译文
《诗经》里说:“要早起晚睡,努力工作,不要玷辱了生育你的父母!”
注释
[1]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夙,早。兴,起,起床。寐,睡觉。无,别,不要。忝,羞辱,侮辱。尔,汝。所生,指生身的父母。
解析
这里说明了初级官员所要做到的孝道:第一,要尽忠职守;第二,要尊敬长上。初级官员所代表的人群在现代社会有一种普遍的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典例阐幽
爱的谎言
小飞是个10岁的男孩。他爸爸是个做生意的,有一次出去三年还没回来。但每过一段时间,小飞和妈妈就会收到爸爸从南方一座城市某条路的67号寄来的信。后来小飞问妈妈:“爸爸为什么过年也不回来?”妈妈说:“爸爸这两年的生意刚起步,肯定很忙,等忙完这阵子他就回来了。您给他回封信吧。”于是小飞趴在桌子上开始写信。他写完了信,再写信封,写上某某市某某路67号,再贴上邮票,封了口,让妈妈寄出去。
就这样,小飞和爸爸通起了信。
小飞很喜欢看爸爸的回信。在一封信中,爸爸提到了他所住的67号。说那是一幢大的老式房子,他住在那幢房子的四楼。房间里铺着抛光的松木地板,米**的窗帘从天花板一直垂到了地上。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能听到附近教堂里传来的隐隐约约的福音。下雨的夜晚,站在阳台往下望,就能看见拖着尾光的小汽车在流光溢彩的街道像忙碌的甲壳虫一样来往穿梭。
在另一封信里,爸爸则写到他楼下的花园:从街道进入67号,是一条碎石铺成的小路,小路的两边用铁栅栏围着小小的花园,花园里有一种叫不出名的花,像碗口一样大,会在晚上悄悄开放,刚开时浅红色,但颜色越来越深,每天变七次。还有一种张开五只角的鲜红小花,喜欢沿着栅栏生长,它的叶子细碎而墨绿,淡青色的触须在白天使劲地打着卷儿,一到晚上却爬得老高……
市中心67号那些美丽的鲜花足足在小飞心里开了有几个月。小飞想,放了假我一定要到爸爸那里去玩,到那里亲眼看一看。
小飞想爸爸了。
可是每次小飞对妈妈说起这事,妈妈就重复那几句话说:“爸爸做生意非常辛苦,一定不愿意我们去打扰他。”每次小飞都只好打消念头。
爸爸常常给小飞寄东西回来。小飞的书包里装着爸爸买的文具盒,身上穿着爸爸买的运动衫。他很愿意把爸爸给他买的零食和同学们分享,也愿意和他们说起那个67号。但说多了,同学们就问小飞:“您到过67号吗?”小飞一下子语塞了,说:“我……我当然要去的。”
想去看爸爸的念头又在小飞的心里打鼓了,这回比任何一次都强烈。
小飞的计划是在那年夏天实施的。学校举行为期五天的夏令营时,小时揣着妈妈给他的夏令营用的100块钱去了火车站,用37块钱买了一张通往爸爸所在城市的火车票。
小飞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才到了目的地。一下车,人流就把他淹没了。这是小飞第一回一个人出远门,而且是去大城市。他想,我不能慌,要镇定。他问一个摆摊的女人,您知道在某某路怎么走吗?那个女人说,某某路?好像很远,到郊区去了。小飞想,她一定是弄错了,我爸说某某路在市中心,怎么会在郊区呢?小飞又问了一位民警、一个中年男人、一个老头,还有三个比小飞大几岁的学生。这些人都告诉小飞,那条路在郊区。小飞奇怪了。爸爸为什么要骗自己呢?
人家还告诉小飞,去那么里转很多路公交车,不过要有钱也可以打的,那就方便多了。小飞知道打的很花钱,不过一想只要找到爸爸,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就真的打了个的。但那位司机问明小飞要去的地方以后就不走了。他说,那里太偏了,真要去得加钱。要不只能载你到岔路口。小飞算了算钱,说,那就到岔路口吧。在岔路口下车后,小飞看见了几座低矮的平房,房子旁边还有好些菜地,路上的人和车子都很少,知道真的到郊区来了。他又找人问,某某路怎么走?被问的人往西指了指。可是小飞走了半小时,还没到,他只好又去问人,人家还是往西指了指。小飞越走越觉得不对劲儿,那天小飞一直向西走了近两个小时,才见到某某路的牌子孤零零脏兮兮地立在一个垃圾堆旁。又走了好一会儿,才看见一个门牌上写着107,小飞沿着这个号码往下走,一直走到了路的尽头,67号终于出现在小飞眼前。
但是小飞没有看见鲜花盛开的花园,也没有看见带有米**窗帘的窗户。那里的房子,甚至没有阳台。
眼前的景象让小飞惊呆了!
那天小飞转身就离开了那里,后来在一个好心人的帮助下回到了家。到家时,是夏令营的第三天,妈妈还以为小飞提前从夏令营回来了。关于这一次的秘密出行,小飞后来一句话也没有提起。
小飞还是像以前一样和爸爸通信。小飞说我的同学们也都知道67号了,都知道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爸爸则在半年后的一封信里告诉小飞,因为生意好转,他已经不那么忙了,所以在春节以前会回家。
爸爸回家的那天,小飞和妈妈去车站接他。爸爸比以前瘦多了。头上戴了顶帽子,但他一出站,还是被小飞一眼认出来了。小飞疯跑过去,紧紧抱住了爸爸。
19年过去了,小飞依然记得爸爸信中的话:从街道进入67号,是一条碎石铺成的小路,小路的两边用铁栅栏围着小小的花园……
如果您问19年前的那个夏天小飞看见了什么,现在他大概可以心平气和地告诉您了:那天小飞在67号看见的,是一座戒备森严的监狱。
与长子受之翻译及原文
《与长子受之》翻译及原文:
作者:朱熹,南宋。
原文: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翻译: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就可以读书写文章、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就不用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向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已经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被俗务所影响,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外出求学。你要是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掉以前的坏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
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什么两样,以后回来,又只是不务正业的人,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朋友呢?记住!记住!“勤奋学习,不要辱没了父母!”这一次行程,千万要努力呀。
朱熹成就: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孝经》第五章:原文、译文及故事
#能力训练# 导语士是周朝以来的一个贵族等级,是贵族的最下层。虽然士是社会的中坚,他们拥有自己的专长,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投靠在别人的门下,被重用之后才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价值。下面是 无 分享的《孝经》第五章:原文、译文及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士章第五
原文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品读
士是周朝以来的一个贵族等级,是贵族的最下层。虽然士是社会的中坚,他们拥有自己的专长,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投靠在别人的门下,被重用之后才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我们在侍奉有道德、有地位、有身份的君王是诚心尽力,把新放在正中,规规矩矩地对待君王。以尊敬的心情对待长者,则能学会适应环境。如果一个士做事诚心尽力,又能与环境想适应,以此侍奉上级,就能稳定的保住自己的俸禄与爵位,才能守住自己的祖庙,去祭祀,这就是士的孝行。
故事上书救父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有诗颂曰: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曾子作品外一种——《孝经》原文译文对照
曾子作品外一种——《孝经》原文译文对照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另外据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说曾子,“孔子以为其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这一说法得到了大多人的认可。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bǐng)注解释义。全书共分18章。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
曾参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和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原文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
原文
在上不骄,高而不包。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包,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和国的安全,与其治地的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卿大夫章第四
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此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译文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侍奉天子。”
士章第五
原文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译文
用侍奉父亲的心情去侍奉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侍奉父亲的心情去侍奉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侍奉母亲是用爱心,侍奉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侍奉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侍奉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侍奉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事情,不要让生养你的父母受累受辱。”
庶人章第六
原文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
利用自然的季节,分析清楚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俭约节省,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没有终始的,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三才章第七
原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
曾参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需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需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令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着你。”
孝治章第八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
治理一个分封国的诸侯,即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使对于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使他们乐意侍奉其父母亲。
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祀。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圣治章第九
原文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译文
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恪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什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遵为他们遵循的是孝道这一来源于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于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于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工夫,相反凭借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鄙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值得人民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效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纪孝行章第十
原文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译文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时,要尽其可能对父母表示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表达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五刑章第十一
原文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译文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理;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广要道章第十二
原文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谓之要道也。
译文
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广至德章第十三
原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他怎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侍奉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谏诤章第十五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老师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这是什么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三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三人,即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三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于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于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称得上是孝顺呢?”
感应章第十六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侍奉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侍奉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性,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辱。到宗庙祭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致,即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
孔子说:“君子侍奉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于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着爱敬的情怀,无论多么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丧亲章第十八
原文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译文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三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三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号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侍奉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