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今中外咏荷诗有哪些?

2.求李贺《苏小小墓》《秋来》翻译

3.求李贺的5首诗 并鉴赏

4.赞美莲的古诗

5.冷香飞上诗句----求这句话的出处及上下文

古今中外咏荷诗有哪些?

水佩风裳的拼音-水佩风裳出自哪首诗

咏白莲(其二) 唐·皮日休

细嗅深看暗断肠,从今无意爱红芳。

折来只合琼为客,把种应须玉甃塘。

向日但疑酥滴水,含风浑讶雪生香。

吴王台下开多少,遥似西施上素妆。

莲 唐·唐彦谦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

静影摇波月,寒香映水风。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看著余芳少,无人问的中。

独芙蓉 唐·王贞白

方塘清晓镜,独照玉容秋。

蠹芰不相采,敛苹空自愁。

日斜还顾影,风起强垂头。

芳意羡何物,双双鸂鶒游。

菩萨蛮 荷花 宋·陈与义

南轩面对芙蓉浦,宜风宜月还宜雨。红少绿多时,帘前光景奇。

绳床乌木几,尽日繁香里。睡起一篇新,与花作主人。

卜算子 荷花 宋·辛弃疾

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占断人间六月凉,期月鸯浦。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涉。

南乡子 李绚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竟折团荷遮晚照。

高荷 唐·元稹

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

颭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

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 。

不学著水荃,一生长怗怗。

荷花 唐·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

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

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醉桃源 芙蓉 宋·吴文英

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

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绣漪。

惊旧事,问长眉。月明仙梦回。

凭栏人但觉秋肥。花愁人不知。

五律 荷 清·纳兰性德

鱼戏叶田田,凫飞唱采莲。

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

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

美人怜并蒂,常绣枕函边。

秋莲 元·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卜算子 咏莲 清·吴绡

谁种白莲花。秋到花开处。

陶令腾腾醉欲归。香满庐山路。

莫笑出青泥。心净还如许。

一片琉璃照相馆影空。常向波中住。

咏同心莲 昭明太子

江南采莲处,照灼本足观。

况等连枝树,俱耀紫茎端。

同逾并根草,双异独鸣鸾。

以兹代萱草,必使愁人欢。

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 唐·韩愈

翻翻江浦荷,而今生在此。

擢擢菰叶长,芳根复谁徙。

露涵两鲜翠,风荡相磨倚。

但取主人知,谁言盆盎是。

题白莲 唐·白居易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

本是吴州供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

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经今六七年。

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

小庭水植率尔成诗 钱微

泓然一缶水,下与坳塘接。

青菰八九枝,圆荷四五叶。

动摇香风至,顾盼野心惬。

行可采芙蓉,长江讵云涉。

南轩盆植重台莲移种池 宋·梅尧臣

彤云赤雾生绿房,朝霞变蕊朱粉光。

白玉入泥不满盎,羽盖裹露明目口。

浊水一石乱蛙龟,凿池五丈如斗方。

萍根科斗得自在,荷芰明年出水央。

房莲 宋·司马光

莲房前后熟,供噉不须齐。

肉嫩山蜂子,稜深天马蹄。

尚怜食蘂在。深映绿荷低。

脆美如新采,近根犹带泥。

采莲曲 宋·陆游

采莲吴妹巧笑倩,小舟点破烟波面。

双头折得欲有赠,重重叶盖羞人见。

女伴相邀拾翠羽,归棹如飞那可许。

倾鬓障袖不应人,遥指石帆山下雨。

芙蓉曲 元·萨都剌

秋江渺渺鞭蓉芳,秋江女儿将断肠。

绛袍春浅护云暧,翠袖日暮迎风凉。

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

荡舟何处采莲人,爱惜芙蓉好颜色。

采莲曲 南朝·梁·萧纲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度,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采莲 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采莲曲 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赋得涉江采芙蓉 南朝·梁·祖孙登

浮照满川涨,芙蓉承落光。

人来间花影,衣渡得荷香。

桂舟轻不定,菱歌引更长。

采采嗟离别,无暇缉为裳。

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 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折荷有赠 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越女 唐·王昌龄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古意 唐·韩愈

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

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

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

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

古采莲 元·吾丘衍

湿风吹花生冷香,冯夷为舞冰丝裳,

霏霏粉金飘晚塘。浮兰舟,鼓桂楫,

歌采莲,为君发:迟迟归来弄明月。

莲塘霁望 唐·刘兼

新秋菡萏发红英,向晚风飘满郡馨。

万叠水纹罗乍展,一只鸂鶒绣初成。

采莲女散吴歌阕,拾翠人归楚雨晴。

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

新荷出水 宋·岳珂

贴水初翻紫玉团,忽惊矗立傍阑干。

瑶池七日来青鸟,玉镜孤奁舞翠鸾。

晓露走盘珠颗莹,晚风飏盖雪衣寒。

从今十丈开花面,太华峰头更一香。

三益塘芙蓉 元·萨都剌

斑帘十二卷轻碧,秋水芙蓉隔画栏。

彩扇摇风霞透影,锦袍弄月酒生寒。

游魂翠袖留江浦,仙掌红云湿露盘。

只恐淮南霜信早,绛纱笼烛夜深看。

并蒂莲花 明·沈周

耶溪新绿露娇痴,两面红妆倚一枝。

水月精魂同结愿,风花情性合相思。

赵家阿妹春眠起,杨氏诸姨晚浴时。

今日六郎憔悴尽,为渠还赋断肠诗。

莲实 金·张擑

水妃擎出绀珠囊,玉笋雕盘喜乍尝。

肤白已搀新藕嫩,心清尤带小荷香。

斗馀翠鸟零珍羽,飞尽黄蜂露蜜房。

口腹累人良可笑,此身便欲老江乡。

盆池 唐·韩愈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梢初种已齐生。

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际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莲花 明·申时行

碧沼停寒玉,红蕖映绿波。

状凝朝日丽,香逐晚风多。

游戏金鳞出,飞扬翠羽过。

纳凉依水榭,还续采莲歌。

采莲曲 唐·李康成

采莲去,月没春江曙。

翠细红袖水中央,青荷莲子杂衣香。

云起风生归路长。归路长,

那得久,各回船,两摇手。

荷珠 清·朱奕恂

小雨林塘净碧罗,田田分得夜光多。

江姝唾逐天风落,仙掌晴分曙月过。

幸未赠来愁结佩,若为采去误凌波。

荡舟耶女休相妒,乐府虚裁一斛歌。

芙蓉 清·邵瑸

曾从楚客赋兰茳,喜见风翻赤玉幢。

欲采名花遗良友,还凭远梦落秋江。

盘承雨露珠无算,茎并鸳鸯蒂自双。

此日仙城谁作主?凝眸遥望凭红窗。

池莲 元·倪瓒

回翔波间风,的历叶上露。

清池结素彩,华月映微步。

云阴花房敛,雨歇芳气度。

欲去拾明珰,踟蹰惜迟暮。

南池嘉莲 唐·姚合

芙蓉池里叶田田,一本双枝照碧泉。

浓丽共妍香各散,东西分艳叶相连。

自知政术无他异,纵是祯祥亦偶然。

四野人闻皆尽喜,争来入郭看嘉莲。

重台莲 唐·李绅

绿荷舒卷凉风晓,红萼开萦紫莳重。

双女汉皋争笑脸,二妃湘浦并愁容。

自含秋露贞姿洁,不晓春妖冶态秾。

终恐玉京仙子识,却持归种碧池中。

阕下芙蓉 唐·包何

一人理国致升平,万物呈祥助盛明。

天上河从阙下过,江南花向殿前生。

庆云垂荫开难落,湛露为珠满不倾。

更对乐悬张簨簴,歌工欲奏采莲声。

赋得涉江采芙蓉 隋·孔德绍

莲舟泛锦碛,极目眺江干。

沿流楫渡易,逆浪取花难。

有雾疑川广,无风见水宽。

朝来采摘倦,讵得久盘桓。

游荷花荡 明·朱方中

平湖秋色十分饶,醉卧楼船逸思飘。

水国荷香浮录醑,夕阳帆影逐金飚。

堤边属玉惊人起,天际蛾眉共客招。

歌罢采莲归路晚,塔西云树正迢迢。

仲泰安招游湖西荷花荡 明·朱曰藩

杂佩摇湖月,明状隔镜心。

轻桡随鹭转,别墅入花深。

翠盖水中宝,丹霞酒畔吟。

非君能泛舟,讵得独开襟。

白莲草堂 明·朱曰藩

水屿山潭曲曲幽,芙蓉亭子碧云秋。

踏歌侬亦解吴语,一笑端能破客愁。

露下采香霑袂湿,月中摇影入杯流。

君看印诸何如此,况复司州得并游。

白莲 清·秋瑾

莫是仙娥坠玉珰,宵来幻出水云乡;

朦胧池畔讶堆雪,淡泊风前有异香。

国色由来兮素面,佳人原不借浓妆;

东皇为恐红尘涴,亲赐寒潢明月裳。

白莲 清 ·盛锦

玉井分栽到野塘,冰销翠袖回生凉。

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真相尚留开士社,红衣洗尽美人装。

水仙操罢扁舟去,谁与凌波解佩珰。

浣溪沙 宋·苏轼

四面垂杨十里荷,向云何处最花多,

画楼南畔夕阳和。天气乍凉人寂寞,

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

采莲曲 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人落花去,风此路蹰空断肠。

钱氏池上芙蓉 明·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

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

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点绛唇清香莲 宋·王十朋

十里西湖,淡妆浓抹如西子。

藕花簪水。清净香无比。

记得曾游,短棹红云里。

聊相拟,一盆池水,十里西湖似。

虞美人 宋·陈与义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

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

洗清秋。去年长恨拏舟晚,

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

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怨王孙 宋·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 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荷花媚 荷花 宋·苏轼

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

妖邪无力。终须放、船儿去,

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咏芙蓉诗 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 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 待我泛红光。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阶下莲 唐·白居易

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帘风。

不如种在天池上,犹胜生于野水中。

残莲花 唐·崔橹

倚风无力减香时,涵露如啼卧翠池。

金谷楼前马嵬下,世间殊色一般悲。

莲花唐·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萍。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黄子陂荷花 唐·唐彦谦

十顷狂风撼麴尘,缘堤照水露红新。

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人。

秋池一枝莲 唐·郭恭

秋至皆零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随风。

莲花 宋·杜衍

凿破苍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绿差差。

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

鸡叫子荷花 宋·张耒

平池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青摇柄。

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凌波踏明镜。

池莲 金·完颜畴

轻轻姿质淡娟娟,点缀池园亦可怜。

数点飞来荷花雨,暮香分得小江天。

夏歌 南朝·梁·萧衍

江南莲花开,红光照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莲曲二首 (其二)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催园辅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莲花坞 唐·王维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开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白莲 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采莲曲 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采莲曲 陈去疾

粉光花色叶中开,荷气衣香水上来。

棹响清潭见斜领,双鸳何事亦相猜。

采莲 五代·孙光宪

菡萏香销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雨中荷花 宋·杜衍

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

一阵风来碧浪翻,真珠零落难收拾。

题败荷 元 ·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采莲歌 清·王鸿绪

采莲江水滨,荷花照脸新。

莫愁西日晚,明月解留人。

采莲贡(其二)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秋池一株莲 隋·弘执恭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芙蕖 晋·陆云

绿房含青实,金条悬白璆。

俯仰随风倾,炜晔照清流。

曲池荷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莲叶 唐·李群玉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在君塘上种,埋没任春蒲。

芙蓉 唐·陆龟蒙

闲吟赋,更起屈平愁。

莫引西风动,红衣不耐秋。

白莲 宋·王禹偁

昨夜三更后,嫦娥堕玉簪。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莲塘 宋·梅尧臣

不畏塘雨急,钿叶自相遮。

文禽忽惊去,冲落波上霞。

和文与可菡萏轩 宋·苏辙

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

朱槛月明时,清香为谁发?

采莲曲 明·常伦

棹发千花动,风传一水香。

傍人持并蒂,含笑打鸳鸯。

采莲曲 明·熊卓

采莲复采莲,盈盈水中路。

鸳鸯触叶飞,卸下团团露。

秋荷 清·郑燮

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

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

莲叶 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沙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荷叶 宋·欧阳修

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

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

荷花 宋·王安石

亭亭风露拥川坻,天放娇娆岂自知?

一舸超然他日事,故应将尔当西施。

横湖 宋·苏轼

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

卷却天机云锦缎,从教匹练写秋光。

荷花 宋·王氏

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睡更回头。

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

再赋郡沼双莲 宋·范成大

馆娃魂散碧云沉,化作双莲寄恨深。

千载不偿连理愿,一枝空有合欢心。

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 宋·范成大

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织波纹绉浅蓝。

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新荷 宋·朱淑贞

平波浮动洛妃钿,翠色娇圆小更鲜。

荡漾湖光三十顷,未知叶底是谁莲?

荷叶 宋·林景熙

净根无不竞芳菲,万柄亭亭出碧漪。

乘露醉肌浑欲洗,无风清气自相吹。

荷花 金·赵沨

谁开玉鉴泻天光,占断人间六月凉。

日落沙禽犹未散,也知受用藕花香。

藕花 明·许成名

藕花塘上雨霏霏,无数莲房著水垂。

羞见鸳鸯交颈卧,却将荷叶盖头归。

再过露筋祠 清·王士禛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芙蓉 清·郑燮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瓶中红白莲 宋·杨万里

红白莲花共玉瓶,红莲韵绝白莲清。

空斋不是无秋暑,暑被香销断不生。

白莲 清 ·徐灼

凉凉簇簇水冷冷,一段幽香唤未醒。

忽忆花间人拜月,素妆娇倚水晶屏。

莲塘 清·朱克生

日暮莲塘里,浴水两鸳鸯。

低飞不远去,只在荷花傍。

咏荷 现代·朱诚

冲出污泥顶骄阳,风吹雨打亦何妨?

纵然夺得玉容去,留却莲子溢奇香。

西湖夏荷 现代 ·范承祚

芙蓉出水立娉婷,湖面天波影随形。

红颜多赖绿叶衫,画意浓郁富诗情。

白莲 现代·范承祚

悄悄碧池水生花,面如敷粉洁无瑕。

出身污泥竟不染,里表清白均属她。

红莲 现代·范承祚

好景分明水面铺,嵯峨山下月牙湖。

鱼触萍草轻飘荡,红莲数朵丛中浮。

荷塘春雾

泱泱十里水平湖,新叶田田绿渐舒。

黄鹂一声春雾里,微风吹动泻明珠。

采莲歌 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采菱诗 南朝·梁· 江洪

风生绿叶聚,波动紫茎开。

含花复含实,正待佳人来。

采莲曲规戒律 清·史夔

拨棹里湖去,连堤种芰荷。

折来与郎嗅,香比外湖多。

题月色白荷 现代·陆家衡

碧玉天然不染尘,眼空兜率是前身。

可怜弱质多情甚,却恋秋光不爱春。

咏金丝荷叶 现代·夏国衔

从来荷叶水中生,竟有金丝壁上存。

想是怕遭风浪险,独寻幽处自为春。

残荷 现代·许介文

芦花翻白夕阳黄,秋色萧萧碧藕塘。

残叶数枝君莫折,留供避雨双鸳鸯。

题画秋荷 现代·齐白石

不染污泥迈众芳,休嫌荷叶太无光。

秋来犹有残花艳,留着年年纸上香。

题画秋荷 现代·齐白石

飞过池南水同碧,穿来竹外色无疑。

有鱼足饱休飞去,直到荷枯水尽时。

晚荷图题诗 近代·吴昌硕

避炎曾坐芰荷香,竹缚湖楼水绕墙。

荷叶今朝摊纸画,纵难生藕定生凉。

临湖亭 唐·王维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雨后池上 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澹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莲花 明·李东阳

不见峰头十丈红,别将芳思写江风。

翠翘金钿明鸾镜,疑是湘妃出水中。

题画荷花 明·朱耷

若个荷花不有香,若条荷柄不堪觞。

百年不饮将何为,况值新槽琥珀黄。

题荷花翠鸟 明·朱耷

侧闻双翠鸟,归飞翼已长。

日日云无心,那得莲花上。

题画荷花 明·朱耷

一叶数尧蓂,一程远长耳。

道是踏灯回,九莲花队里。

题画荷花 明·朱耷

家公记得好儿郎,何事儿郎记莫详。

画与习池冠倒着,为它辛苦在人旁。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怕听江头江水声。

画荷 现代·齐白石

习习微风入小窗,舍南何处芰荷塘。

清风也有轻狂意,经过莲花亦自香。

莲花 唐·郭震

脸腻香熏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

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咏露珠 唐·韦应物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重台莲 唐·皮日休

欹红媠婑力难任,每叶头边半米金。

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

白莲 宋·杨亿

昨夜三更里,嫦娥堕玉簪。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莲花 宋·文同

金红开似镜,半绿卷如杯。

谁为回风力,清香满面来。

荷叶 宋·苏轼

田田抗朝阳,节节卧春水。

平铺乱萍叶,屡动报鱼子。

千叶红莲 宋·洪适

步有凌波袜,掌为承露盘。

尚嫌花片少,千叶映朱栏。

梦行荷花万顷中 宋·陆游

天风无际路茫茫,老作月王风露郎。

只把千樽为月俸,为嫌铜臭杂花香。

荷花 宋·杨巽斋

翠盖红幢耀日鲜,西湖佳丽会群仙。

波平十里铺云锦,风度清香趁画船。

竹枝词 元·丁鹤年

水上摘莲青的的,泥中采藕白纤纤。

却笑同根不同味,莲心清苦藕芽甜。 荷花 元·何中

曲沼芙蓉映竹嘉,绿红相倚拥云霞。

生来不得东风力,终作薰风第一花。 荷花 元·叶梅峤

未花叶自香,既花香更别。

雨过吹细风,独立池上月。

盆莲 明·徐阶

四面花开玉露滋,晓风翻雨叶垂垂。

泉明酒思濂溪癖,凭仗盆池借一枝。

题扉面荷花 明·曹鼐

玉井芙蓉红粉腮,何人移向月中栽。

高轩忽漫看图画,疑是昭阳镜里开。

采莲曲 明·沈野

解道芙蓉胜妾容,故来江上采芙蓉。

檀郎何事偏无赖,不看芙蓉却看侬!

风莲戏鱼图 清·恽寿平

萍风将散绿,香气欲成露。

美人采红莲,曾过南塘路。

荷花 清·曹寅

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咏双开莲花 唐·刘商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

西方采画迦陵鸟,早晚双飞池上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求李贺《苏小小墓》《秋来》翻译

苏小小墓(1) 苏小小墓全景

幽兰露,如啼眼。(2)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3) 风为裳,水为佩。(4) 油壁车,夕相待。(5) 冷翠烛,劳光彩。(6) 西陵下,风吹雨。[1]

作品注释

(1)苏小小:《乐府广题》记载:“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方舆胜览》:“苏小小墓在嘉兴县西南六十步,乃晋之歌妓。今有片石在通判厅,题曰苏小小墓。” (2)“幽兰”四句:写已成幽灵的苏小小眼含泪水,如幽兰带露。她不能再与人缔结同心,只能孤独地飘荡。 (3)“草”、“松”两句:写坟墓的景象。 (4)“风”、“水”两句:写苏小小的幽灵以风为衣裳,以水为佩饰。 (5)油壁车四句:写往昔的幽会已成空幻,当年的情人已为鬼魂。这是反用了古乐府《苏小小歌》中的意思。 (6)翠烛:鬼火,有光无焰,所以说“冷翠烛”。[2]

原文解释

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李贺通过写“鬼”来写人,写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情。这些“鬼”,“虽为异类,情亦犹人”,绝不是那些让人谈而色变的恶物。《苏小小墓》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3]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李贺的这首诗以苏小小的故事为题材,写幽灵形象和幽冥境界。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李长吉集》引黎简的话说:“通首幽奇光怪,只纳入结句三字,冷极鬼极。诗到此境,亦奇极无奇者矣。”诗中寄寓着诗人独特的身世之感。《昌谷集注》中说:“西陵之冷风凄雨,不犹是洒栖迟之泪耶?贺盖慷慨系之矣。”[4][3] 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一、二两句写她美丽的容貌:那兰花上缀着晶莹的露珠,像是她含泪的眼睛。这里抓住心灵的窗户眼睛进行描写,一是让人通过她的眼睛,想见她的全人之美,二是表现她的心境。兰花是美的,带露的兰花更美。但着一“幽”字,境界迥然不同,给人以冷气森森的感觉。它照应题中“墓”字,引出下面的“啼”字,为全诗定下哀怨的基调,为鬼魂活动创造了气氛。三、四两句写她的心境:生活在幽冥世界的苏小小,并没有“歌吹”欢乐,而只有满腔忧怨。她生前有所追求,古乐府《苏小小歌》中说:“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但身之后,她的追求落空了,生悬隔,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绾结同心,坟上那萋迷如烟的野草花,也不堪剪来相赠,一切都成了泡影。这种心绪,正是“啼”字的内在根据。仅用四句一十六字,形神兼备地刻画出苏小小的鬼魂形象,表现出诗人惊人的艺术才华。 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穿着服饰和使用物品:芊芊绿草,像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像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就是她的衣袂飘飘;流水叮咚,就是她的环佩声响;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如今还依然在等待着她去赴“西陵松柏下”的幽会。这一部分,暗暗照应了前面的“无物结同心”。用一个“待”字,更加重了景象、气氛的凄凉:车儿依旧,却只是空相等待,再也不能乘坐它去西陵下,实现她“结同心”的愿望了。物是人非,触景伤怀,徒增哀怨而已。 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风凄雨零之中,有光无焰的鬼火,在闪烁着暗淡的绿光。这一部分紧承“油壁车,夕相待”而来。翠烛原为情人相会而设。有情人不能如约相会,翠烛就如同虚设。有烛而无人,更显出一片凄凉景象。“翠烛”写出鬼火的光色,加一“冷”字,就体现了人的感觉,写出人物内心的阴冷:“光彩”是指“翠烛”发出的光焰,说“劳光彩”,则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期会难成,希望成灰,翠烛白白地在那里发光,徒费光彩而一无所用。用景物描写来渲染哀怨的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种怅惘空虚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评价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写幽兰,写露珠,写烟花,写芳草,写青松,写春风,写流水,笔笔是写景,却又笔笔在写人。写景即是写人。用“如”字、“为”字,把景与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描写了景物,创造出鬼魂活动的环境气氛,同时也就塑造出了人物形象,使读者睹景见人。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这些景物描写都围绕着“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一中心内容,因而诗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得到集中的、充分的揭示,显得情思脉络一气贯穿,具有浑成自然的特点。 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借鉴了屈原《九歌·山鬼》中对神、鬼的描写方法。从苏小小鬼魂兰露啼眼、风裳水佩的形象上,可以找到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的影子;苏小小那“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的坚贞而幽怨的情怀,同山鬼“折芳馨兮遗所思”、“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心境有一脉神传;西陵下风雨翠烛的境界,与山鬼期待所思而不遇时“雷填填兮雨冥冥”、“风飒飒兮木萧萧”的景象同样凄冷。由于诗人采用以景拟人的手法,他笔下的苏小小形象,比之屈原的山鬼,更具有空灵缥缈、有影无形的鬼魂特点。她一往情深,即使身为鬼,也不忘与所思之人绾结同心。她牢落不偶,生异路,竟然不能了却心愿。她怀着缠绵不尽的哀怨在冥路游荡。在苏小小这个形象身上,即离隐跃之间,读者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也有他的追求和理想,就是为挽救多灾多难的李唐王朝做一番事业。然而,他生不逢时,奇才异能不被赏识,他也是“无物结同心”。诗人使自己空寂幽冷的心境,通过苏小小的形象得到了充分流露。在绮丽秾艳的背后,有着哀激孤愤的思想,透过凄清幽冷的外表,有着诗人炽热如焚的肝肠。鬼魂,只是一种形式,它所反映的,是人世的内容,它所表现的,是人的思想感情。[3]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人,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时英年早逝。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汲取了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的长处,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通过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中晚唐时期的部分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5]

编辑本段杭州景点

苏小小墓位于杭州西泠桥畔,在西湖风景区内的景点中,苏小小墓在杭州的知名度很高,可谓家喻户晓。有诗写道:“湖山此地曾埋玉,岁月其 苏小小墓前的石碑

人可铸金。”[6]

编辑本段关于苏小小

苏小小是南朝齐(479年——502年)时的钱塘著名歌妓,才貌出众,诗才横溢,历代关于苏小小的诗文、小说和戏曲甚多。传说苏小小后葬于西泠桥畔,后人仰慕她的文采,在此建墓,南宋时仍有墓在。墓前有石碑,上面有题字:“钱塘苏小小之墓。”墓小而精致,上覆六角攒尖顶亭,叫做“慕才亭”,据说是苏小小资助过的书生鲍仁所建。后来几经毁建,至1964年12月墓亭被平毁。2004年按原貌修复的苏小小墓,是我国著名园林专家孟兆桢先生根据老照片,反复推敲墓亭的具体位置、尺度、比例、色彩建造而成,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墓的本来面目。[7][8] 修复后的苏小小墓有一大特色,柱联的数量在整个西湖风景区内首屈一指。新墓上挂了整整12副楹联,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而来的,由国内12位著名书法家书写。分别有“桃花流水沓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灯火疏帘尽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垄中”、“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着西泠”等。 “生在西泠,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是苏小小的遗愿,西泠桥畔的埋香之所,既了却了佳人遗愿,又能为西湖山水增色。 桐风惊心壮士苦, 衰灯络纬啼寒素。(1) 谁看青简一编书,(2) 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 雨冷香魂吊书客。(3) 秋坟鬼唱鲍家诗,(4) 恨血千年土中碧。(5)

编辑本段作品注释

(1)络纬:蟋蟀,因秋天季节转凉而哀鸣,其声似纺线,似促人织衣,所以又名促织。 (2)青简:青竹简。 一编书:指诗人的一部诗集。竹简书久无人读,蠹虫就在其中生长。 (3)香魂吊书客:指前代诗人的魂魄来慰问诗人。书客,诗人自指。 (4)鲍家诗:指南朝宋的诗。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5)恨血句:《庄子》中说:“苌弘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1]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秋风起,桐叶落,壮心惊。随着一年一度的岁华流逝,诗人进取的心志也被消磨殆尽,在这苦雨凄风之夜,他一面悲叹春秋代序,年岁不与,一面想象着古代怀才不遇者的魂魄会来慰问他。茫茫人世,知音难觅,诗人只好寄望于神遇古人,共诉心曲。诗人对现世没有指望,而指望鬼世,没有知己而期望古人,这也真正是孤独、凄凉、无望之至了。王琦注释说:“苦心作书,思以传后,奈无人观赏,徒饱蠹虫之腹。如此即令呕心镂骨,章锻句炼,亦有何益?思念至此,肠之曲者亦几牵而直矣。不知幽风冷雨之中,乃有香魂愍吊作书客。若秋坟之鬼,有唱鲍家之诗者,我知其恨血入土,必不泯灭,历千年之久,而化为碧玉者矣。鬼唱鲍家诗,或古有其事,唐宋以后失传。”桐风,衰灯,寒素,冷寸,秋坟,恨血,种种凄凉的意象编织成一张阴冷的网,让人喘不过气来。[2]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这原是古往今来有才智之士的共同感慨。诗人对于时光的流逝表现了特异的敏感,以致秋风吹落梧桐树叶子的声音也使他惊心动魄,无限悲苦。这时,残灯照壁,又听得墙脚边络纬哀鸣;那鸣声,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织着寒天的布,提醒人们秋深天寒,快到岁末了。诗开头一、二句点出“秋来”,抒发由此而引出的由“惊”转“苦”的感受,首句“惊心”说明诗人心里震动的强烈。第二句“啼寒素”,这个寒字,既指岁寒,更指听络纬啼声时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惊”与“苦”。 这一、二两句是全诗的引子。一个“苦”字给全诗定下了基调,笼罩以下六句。“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上句正面提问,下句反面补足。面对衰灯,耳听秋声,诗人感慨万端,他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自己写下的这些呕心呖血的诗篇,又有谁来赏识而不致让蠹虫白白地蛀蚀成粉末呢?”情调感伤,与首句的“苦”字相呼应。 五、六句紧接上面两句的意思。诗人辗转反侧,彻夜无眠,深深为世无知音、英雄无主的忧愤愁思所缠绕折磨,似乎九曲回肠都要拉成直的了。诗人痛苦地思索着,思索着,在衰灯明灭之中,仿佛看到赏识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洒窗冷雨的淅沥声中,一位古代诗人的“香魂”前来吊问他这个“书客”来了。这两句,诗人的心情极其沉痛,用笔又极其诡谲多姿。习惯上以“肠回”、“肠断”表示悲痛欲绝的感情,李贺却自铸新词,采用“肠直”的说法,愁思萦绕心头,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可见他用语的新奇。凭吊这种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对者做,他却反过来说鬼魂前来凭吊他这个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惊的诗中奇笔。 “雨冷香魂吊书客”,诗人画出了一幅十分凄清幽冷的画面,而且有画外音,在风雨淋涔之中,他仿佛隐隐约约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唱着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他的遗恨就像苌弘的碧血那样永远难以消释。诗人表面上是说,实际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志士才人怀才不遇,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 此诗上半篇采用的是常见的由景入情的写法,下半篇则是全诗最有光彩的部分。“思牵今夜肠应直”,在牵肠情思的引发下,一个又一个恍惚迷离的幻象在眼前频频浮现,创造出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以幻象写真情的独特境界。诗人深广的悲愤与瑰丽奇特的艺术形象之间达到了极其和谐的统一。在用韵上,后半篇也与前半篇不同。前半篇虽然悲苦、哀怨,但还能长歌当哭,痛痛快快地唱出,因而所选用的韵字正好是声调悠长、切合抒写哀怨之情的去声字“素”与“蠹”。到后半篇,与抒写伤痛已极的感情相适应,韵脚也由哀怨、悠长的去声字变为抑郁短促的入声字“客”与“碧”。 这是一首著名的“鬼”诗,其实,诗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鬼”,而是抒情诗人的自我形象。香魂来吊、鬼唱鲍诗、恨血化碧等等形象出现,主要是为了表现诗人抑郁未伸的情怀。诗人在人世间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阴冥世界寻求同调,感情十分悲凉。[3]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贺画像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人,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时英年早逝。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汲取了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的长处,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通过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中晚唐时期的部分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求李贺的5首诗 并鉴赏

李贺《梦天》诗歌鉴赏

老兔寒蟾泣天色, 去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 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在这首诗中,诗人梦中上天,下望人间,也许是有过这种梦境,也许纯然是浪漫主义的构想。

开头四句,描写梦中上天:“老兔寒蟾泣天色”——古代传说,月里住着玉兔和蟾蜍。句中的“老兔寒蟾”指的便是月亮。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来一阵冻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

“云楼半开壁斜白”——雨飘洒了一阵,又停住了,云层裂开,幻成了一座高耸的楼阁;月亮从云缝里穿出来,光芒射在云块上,显出了白色的轮廓,有如屋墙受到月光斜射一样。

“玉轮轧露湿团光”——下雨以后,水气未散,天空充满了很小的水点子。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气上面辗过,它所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

以上三句,都是诗人梦里漫游天空所见的景色。

第四句则写诗人自己进入了月宫。“鸾佩”是雕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这句是说:在桂花飘香的月宫小路上,诗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

这四句,开头是看见了月亮;转眼就是云雾四合,细雨飘飘;然后又看到云层裂开,月色皎洁;然后诗人飘然走进了月宫;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两段。“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是写诗人同仙女的谈话。这两句可能就是仙女说出来的。“黄尘清水”,换句常见的话就是“沧海桑田”;“三山”原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这里却是指东海上的三座山。它原来有一段典故。葛洪的《神仙传》记载说:仙女麻姑有一回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这就是说,人间的沧海桑田,变化很快。“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古人往往以为“神仙境界”就是这样,所以诗人以为,人们到了月宫,回过头来看人世,就会看出“千年如走马”的迅速变化了。

最后两句,是诗人“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齐州”指中国。中国古代分为九州,所以诗人感觉得大地上的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一泓”等于一汪水,这是形容东海之小如同一杯水打翻了一样。

以上这四句,诗人尽情驰骋幻想,仿佛他真已飞入月宫,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驶和景物的渺小。浪漫主义的色彩是很浓厚的。

李贺在这首诗里,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天上众多仙女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而俯视人间,时间是那样短促,空间是那样渺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李贺《雁门太守行》诗歌鉴赏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李贺《苏小小墓》诗歌鉴赏

幽兰露, 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 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 松如盖,

风为裳, 水为佩。

油壁车, 夕相待。

冷翠烛, 劳光彩。

西陵下, 风吹雨。

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然而“鬼”字却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被人目为“鬼才”、“鬼仙”。这些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应当怎样评价,也成了一桩从古至今莫衷一是的笔墨公案。其实,李贺是通过写“鬼”来写人,写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情。这些“鬼”,“虽为异类,情亦犹人”,绝不是那些让人谈而色变的恶物。《苏小小墓》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妓。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

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一、二两句写她美丽的容貌:那兰花上缀着晶莹的露珠,象是她含泪的眼睛。这里抓住心灵的窗户眼睛进行描写,一是让人通过她的眼睛,想见她的全人之美,二是表现她的心境。兰花是美的,带露的兰花更美。但著一“幽”字,境界迥然不同,给人以冷气森森的感觉。它照应题中“墓”字,引出下面的“啼”字,为全诗定下哀怨的基调,为鬼魂活动创造了气氛。三、四两句写她的心境:生活在幽冥世界的苏小小,并没有“歌吹”欢乐,而只有满腔忧怨。她生前有所追求,古乐府《苏小小歌》云:“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但身之后,她的追求落空了,生悬隔,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绾结同心,坟上那萋迷如烟的野草花,也不堪剪来相赠,一切都成了泡影。这种心绪,正是“啼”字的内在根据。仅用四句一十六字,形神兼备地刻画出苏小小鬼魂形象,表现出诗人惊人的艺术才华。

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服用:芊芊绿草,象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象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就是她的衣袂飘飘;流水叮咚,就是她的环佩声响。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如今还依然在等待着她去赴“西陵松柏下”的幽会。这一部分,暗暗照应了前面的“无物结同心”。用一个“待”字,更加重了景象、气氛的凄凉:车儿依旧,却只是空相等待,再也不能乘坐它去西陵下,实现自己“结同心”的愿望了。物是人非,触景伤怀,徒增哀怨而已。

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风凄雨零之中,有光无焰的鬼火,在闪烁着暗淡的绿光。这一部分紧承“油壁车,夕相待”而来。翠烛原为情人相会而设。有情人不能如约相会,翠烛岂不虚设?有烛而无人,更显出一片凄凉景象。“翠烛”写出鬼火的光色,加一“冷”字,就体现了人的感觉,写出人物内心的阴冷;“光彩”是指“翠烛”发出的光焰,说“劳光彩”,则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不是么,期会难成,希望成灰,翠烛白白地在那里发光,徒费光彩而一无所用。用景物描写来渲染哀怨的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种怅惘空虚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写幽兰,写露珠,写烟花,写芳草,写青松,写春风,写流水,笔笔是写景,却又笔笔在写人。写景即是写人。用“如”字、“为”字,把景与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描写了景物,创造出鬼魂活动的环境气氛,同时也就塑造出了人物形象,使读者睹景见人。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这些景物描写都围绕着“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一中心内容,因而诗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得到集中的、充分的揭示,显得情思脉络一气贯穿,具有浑成自然的特点。

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显然都受屈原《九歌·山鬼》的影响。从苏小小鬼魂兰露啼眼、风裳水佩的形象上,不难找到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的影子;苏小小那“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的坚贞而幽怨的情怀,同山鬼“折芳馨兮遗所思”、“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心境有一脉神传;西陵下风雨翠烛的境界,与山鬼期待所思而不遇时“雷填填兮雨冥冥”、“风飒飒兮木萧萧”的景象同样凄冷。由于诗人采用以景拟人的手法,他笔下的苏小小形象,比之屈原的山鬼,更具有空灵缥缈、有影无形的鬼魂特点。她是那样的一往情深,即使身为鬼,也不忘与所思绾结同心。她又是那样的牢落不偶,生异路,竟然不能了却心愿。她怀着缠绵不尽的哀怨在冥路游荡。在苏小小这个形象身上,即离隐跃之间,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也有他的追求和理想,就是为挽救多灾多难的李唐王朝做一番事业。然而,他生不逢时,奇才异能不被赏识,他也是“无物结同心”!诗人使自己空寂幽冷的心境,通过苏小小的形象得到了充分流露。在绮丽秾艳的背后,有着哀激孤愤之思,透过凄清幽冷的外表,不难感触到诗人炽热如焚的肝肠。鬼魂,只是一种形式,它所反映的,是人世的内容,它所表现的,是人的思想感情。

李贺《咏怀二首(其一)》诗歌鉴赏

长卿怀茂陵, 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 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 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 金泥泰山顶。

李贺因不得举进士,赋闲在昌谷家中,尽管家乡山水清幽,又能享受天伦之乐,却难以排遣苦闷的情怀,因而借司马相如的遭遇,发抒自己的感慨。

司马相如,字长卿,是西汉著名文学家。景帝时任武骑常侍,武帝时拜孝文园令(管理皇帝墓园),都是闲散官职,与他的才华、抱负极不相称。他闷闷不乐,终于弃官而去,闲居茂陵家中。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写茂陵家园的周围环境和司马相如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绿草垂石井”五字,勾勒出一幅形态逼真、情趣盎然的画面,烘托出清幽雅洁的氛围:修长的绿草从石井栏上披挂下来,静静地低垂着,点出这儿远隔尘嚣,甚至连风的干扰也没有,真是安谧幽静极了。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在茂陵赋闲的日子里,司马相如不仅有清幽秀美的景物可供赏心悦目,还有爱妻卓文君朝夕相伴。面对知音的妻子,用琴声倾诉心曲,望着她那在春风吹拂下微微晃动的美丽鬓影,怎能不陶然欲醉!

司马相如才智过人,有着远大的抱负,为什么竟僻处一隅以闲散为乐呢?后四句说明这是当权者不重视人才造成的结果。他在世时才气纵横,梁王与武帝却“弃之如断梗”,把他当成断残的草梗弃置不用,而他去世以后,“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汉武帝才把他遗留下来的那篇《封禅书》奉为至宝,躬行实践,登泰山而祭天,至梁父而祭地。“金泥泰山顶”,那仪式和场面是何等的庄严肃穆,显示出《封禅书》的价值和威力。而“惟留一简书”的“惟”字又揭示了这种景况的凄凉可悲:难道满腹经纶的司马相如,其全部价值只在于这篇《封禅书》吗?他那学富五车的大才和这笔少得可怜的精神遗产是多么的不相称啊!作者词斟句酌,用最经济的笔墨从各个侧面充分而准确地反映了司马相如生前的落寞和后的虚荣。

这首诗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从描写司马相如的闲适生活入手,欲抑先扬。前后表达的感情迥然不同,犹如筑堤蓄水,故意造成高低悬殊的形势,使思想感情的流水倾泻而下,跌落有声,读来自有一种韵味。

李贺《咏怀二首(其二)》诗歌鉴赏

日夕著书罢, 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 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 苦蘖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 饮水得相宜。

在这首诗里,李贺比较具体地描述了自己赋闲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清人方扶南说:“此二(指《咏怀二首》)作不得举进士归昌谷后,叹授奉礼郎之微官。前者言去奉礼,后者言在昌谷。”(《李长吉诗集批注》)这话与诗歌的内容是吻合的。全诗叹“老”嗟贫,充满忧伤绝望的情绪,显然是遭遇不幸以后的作品。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傍晚著书完毕,发现头上白发忽然象霜似的落下一丝,感到很震惊,不禁感慨万千。“著书”大约就是写诗。据前人记载,李贺每天都要骑着毛驴外出游览,遇有所得,便写在纸上,投入身边锦囊中。晚上在灯下取出,“研墨迭纸足成之,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可见他是个非常勤奋的诗人。当然,他成天苦吟,主要是为了排遣沉沦不遇的苦闷。他未老先衰、两鬓染霜的原因就在于此。

三、四句写自己看到白发以后的反应。尽管表面显得很轻松,却掩藏不了内心深沉的痛苦:“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端详着镜中早衰的容颜,不禁暗自发笑:象我这样终日愁苦,年纪轻轻就生了白发,那会有南山之寿哩!显然,诗人这时已由“早衰”想到“早”,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他的笑,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而已。

后四句写乡居时的贫苦生活:头上不戴帽子,也不裹“幅巾”,任凭风吹日晒;身上穿着用苦蘖(bò)染的黄衣,与乡野之人无异。“苦蘖”通称“黄蘖”,诗人不用“黄”字,而用“苦”字,暗示通身皆苦,苦不堪言。它写衣着,兼写生活和心情,熔叙事、状物、言情诸种表现手法于一炉,使客观和主观和谐地统一起来,做到示之以物,同时动之以情。

写到极苦处,忽然宕开一笔,故意自宽自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那些生活在清溪里的鱼儿,除了水,什么可吃的东西也没有,可它们还是怡然自得,尽情嬉戏。同鱼儿相比,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这里形式上是转折,意义上是发展、深化,诗人表现出的超然态度,有力地烘托了他的悲苦情怀。相反而实相成的哲理,用在诗歌创作上,产生一种异于寻常的表现力。

赞美莲的古诗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

作者: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

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咏荷诗~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荷花~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莲塘~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采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无题·其二~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夏日怀友~徐玑

流水阶除静,孤眠得自由。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浣溪沙·薛昭蕴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南乡子·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兢折团荷遮晚照。

◇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思帝乡·孙光宪

如何? 遗情情更多!永日水精帘下敛羞蛾。六幅罗裙地,微行曳碧波。看尽满地疏雨打团荷。

◇忆余杭·潘阆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采桑子·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临江仙·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畔有堕钗横。

◇甘草子·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蝶恋花·晏几道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晌,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

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生查子·晏几道

长恨涉江遥,移近溪头住。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无端轻薄云,暗作廉纤雨。翠袖不胜寒,欲向荷花语。

◇阮郎归·初夏·苏东坡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永遇乐·苏东坡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满庭芳·黄庭坚

修水浓清,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萍。香渡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

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堪听,微雨过,姗藻荇,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

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重开宴,瑶池雪满,山露佛头青。

◇黄莺儿·晁补之

南园佳致偏宜暑。两两三三,修篁新笋出初齐,猗猗过檐侵户。

听乱芰荷风,细洒梧桐雨。午余帘影参差,远林蝉声,幽梦残处。

凝伫,既往尽成空,暂遇何曾住?算人间事,岂足追思,依依梦中情绪。

观数点茗浮花,一缕香萦炷。怪道人道:陶潜做得羲皇侣。

◇南柯子·《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那年沽酒那人家?

◇菩萨蛮·魏夫人

红楼斜倚连溪曲,楼前溪水凝寒玉。荡漾木兰船,船中人少年。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波上暝烟低,菱歌月下归。

◇苏幕遮·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浣溪沙·张元干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临江仙·叶梦得

不见跳鱼翻曲港,湖边特地经过。萧萧疏风乱雨荷。微云吹尽散,明月堕平波。白酒一杯还径醉,归来散发婆娑。

无人能唱采菱歌。小轩枕簟,檐影挂星河。

◇念奴娇·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

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

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燕归梁·风莲·蒋捷

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翠云队仗绛霞衣,漫腾腾,手双垂。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

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

◇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爱煞江南

树荫照水弄轻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阮郎归·初夏》·苏东坡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王维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咏荷诗~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荷花~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莲塘~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采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无题·其二~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夏日怀友~徐玑

流水阶除静,孤眠得自由。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浣溪沙·薛昭蕴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南乡子·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兢折团荷遮晚照。

◇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思帝乡·孙光宪

如何? 遗情情更多!永日水精帘下敛羞蛾。六幅罗裙地,微行曳碧波。看尽满地疏雨打团荷。

◇忆余杭·潘阆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采桑子·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临江仙·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畔有堕钗横。

◇甘草子·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蝶恋花·晏几道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晌,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

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生查子·晏几道

长恨涉江遥,移近溪头住。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无端轻薄云,暗作廉纤雨。翠袖不胜寒,欲向荷花语。

◇阮郎归·初夏·苏东坡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永遇乐·苏东坡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满庭芳·黄庭坚

修水浓清,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萍。香渡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

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堪听,微雨过,姗藻荇,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

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重开宴,瑶池雪满,山露佛头青。

◇黄莺儿·晁补之

南园佳致偏宜暑。两两三三,修篁新笋出初齐,猗猗过檐侵户。

听乱芰荷风,细洒梧桐雨。午余帘影参差,远林蝉声,幽梦残处。

凝伫,既往尽成空,暂遇何曾住?算人间事,岂足追思,依依梦中情绪。

观数点茗浮花,一缕香萦炷。怪道人道:陶潜做得羲皇侣。

◇南柯子·《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那年沽酒那人家?

◇菩萨蛮·魏夫人

红楼斜倚连溪曲,楼前溪水凝寒玉。荡漾木兰船,船中人少年。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波上暝烟低,菱歌月下归。

◇苏幕遮·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浣溪沙·张元干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临江仙·叶梦得

不见跳鱼翻曲港,湖边特地经过。萧萧疏风乱雨荷。微云吹尽散,明月堕平波。白酒一杯还径醉,归来散发婆娑。

无人能唱采菱歌。小轩枕簟,檐影挂星河。

◇念奴娇·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

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

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燕归梁·风莲·蒋捷

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翠云队仗绛霞衣,漫腾腾,手双垂。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

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

◇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爱煞江南

冷香飞上诗句----求这句话的出处及上下文

念奴娇

宋姜夔

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揭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

简析

这是一首歌咏荷花的词篇,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艺术想象与艺术手法,它代表了作者清刚冷隽与高雅峭拔的艺术风格。下面主要讲三个特点。

一是以少总多。所谓"以少总多",就是说,这首词里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本篇以优美而精炼的笔触描绘出荷花的风神及其个性。词中所写的荷花,非仅一时一地,而是作者把所见过的最美的荷花与池塘打总儿概括到一起,融汇成这首词的主题和形象。作者在词前小序中说,有三个地方的荷花给他的印象最为美好:一是武陵,二是吴兴,三是杭州。作者写这首词的地点可能是?quot;吴兴(《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将本词附于吴兴之后),但词中所咏却非止吴兴一地。它把三个地方的荷花巧妙地组织在一起,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一个新的意境:池塘中有小船,船行过程有鸳鸯相伴,船儿驶入人迹罕到的池塘深处,这里有美如仙女的荷花,使人神清气爽,醉意消失,在飒飒的雨声之中,播散出阵阵幽香,这幽香竟然凝结成迷人的诗句。直到日暮时分,诗人尚不忍离去,怕的是西风颇吹、红花凋谢。还有高柳、老鱼都在把作者深情挽留……美好的大自然对诗人无限深情,诗人对大自然也深情无限。词中很难分出哪里是人、那里是花了。词中也很难分出作者所在之处到底是武陵,还是西湖、吴兴了。

二是词中有人。之所以出现上述意境,是因为词中有人在。这"人"不光指作者,而是指作者把荷花以及自然中的一切都人化一了。看:"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看:"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然而真正被人化了的却是荷花。看!这荷花打扮得多娇艳:"水佩风裳无数。"在作者感到暑热时,她为你"翠叶吹凉",甚至还可洒下一阵"菰蒲雨",(这"雨"实际是传来耳畔的荷叶相互磨擦的响声)。不管是日晒,还是雨淋,她始终为你撑起一把翠绿的雨伞:"青盖亭亭。"假如你饮酒过量,微有醉意,那么她的笑脸会使你清醒?quot;玉容消酒"。不仅如此,她的微笑,她的舞姿,以及随之而散发出的清冷的幽香,霎时间便转化成诗句。词中有人,正是诗意之所在。

三是句中有味。词之感人,在于词中散发出一种诱人的"冷香"。"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是词中极富创造性的词句,充分反映出作者丰富而又独特的想象力。按常情分析,"嫣然摇动"怎么就会有"冷香飞上诗句"了呢?然而在词人看来,这"香"与"诗"却果真具有一致性。"香"是一种客观物质,是人们喜欢的一种气味,它直接作用于人的嗅觉,而诗却是诉之于视觉或听觉的。按常情,嗅觉与视觉是不会直接沟通的,因为我们不能用鼻子去欣赏诗词,分析诗词。但是,在文学创作中,特别是诗词写作中,由于感情的激烈活动,有时却可以产生五官中各种感觉器官的联想,视觉有时可以沟通味觉、嗅觉、触觉、听觉。从而开辟?quot;通感"的渠道,并借以形成创作活动与审美活动。欣赏音乐,可以在无形中看到画面,读诗,可以唤到某些香味,甚至以为这诗句就是由"香"组成的。。红楼梦中黛玉读《西厢记》就有"余香满口"的感受。这就是视觉与味觉的通感。同样,"冷香飞上诗句",自然可以从味觉和嗅觉转化为视觉了。从"香"转为"诗句"是作者感情态度产生联想的产物,反过来,读者也会跟着作者再回味一次这种感情联想所带来的美感享受。这种美感享受正是这?quot;味"之所在。

前面,我们谈到姜夔词喜用"冷"宇、"香"字。其实,这"冷香"二字正好代表了作者的艺术风格。表面看,作者写词,总是那么冷冷的、淡淡的,然而却自有其迷人之所在。这迷人的地方,就是词中所散发的经久不散的"冷香"。用"冷香"二字概括美夔的词风,似比"清刚冷峻与高雅峭拔"更加贴切而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