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远弗届一般形容什么-无远弗届书法作品
1.文献运用与诠释方法(上)
2.说说你对“天道酬勤”的理解与看法?
3.有哪些很有感觉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4.成功有哪些必要条件 蔡志忠 鸿新网
文献运用与诠释方法(上)
学术论文时常引经据典,语气正经庄重,态度严肃认真,其中更有许多“潜规则”,初学入门往往摸不着头绪。一般教授也不明说,似乎随人体会,冷暖自知。文无定法,文成而法成;写作论文,必然的规范虽无,但总有一些原理原则,可以即器以求道,便于乘筏以登岸。
一、 文献征引,讲究策略
首先,学术论文的特色之一,在讨论是非优劣、源流高下。为求论说坚强,论据厚实可信,令人心悦诚服,所以必须大量、多方、丰富的征引文献。其主要原则、基本要领如下:
(一) 先有导语,次列文献,再进行阐释,为引用文献之基本格式。(王兆鹏手稿)
引用文献的策略和方法,王兆鹏教授提示这几句话很重要。论文写作开始,还没发展到引文,就必须先有一些引导的话,叫做导语(或称导言)。一开始要避免突兀,不能什么都不说,就引用一段文献,读者很难一下子就进入论文的世界。既然格格不入,将会拒绝阅读论文。所以,开始先来一段引导的话,是不可以缺少的。清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将有一段正文在后,必先有一段闲文以为之引;将有一段大文在后,必先有一段小文以为之端。……‘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泮宫’,文章之妙,正复类是。”《三国演义》具此笔法,毛宗岗以为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读〈三国志法〉》,罗贯中原著,毛宗岗改本,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探讨问题,先来一段导言,堪称合情合理。
导语(言),有其作用,原则上是发挥介绍的功能。引导的话要顾及两方面:一、要锁定标题的意思,预作一个铺垫,寻求一个开展,这是导言的前半段要写的。如果是第一节的导语,那就针对第一节的标题,切实说几句话。让读者知道,以下论文打算介绍什么观念,要讨论什么问题。二、眼光不妨瞄准下方即将引用的文献,用笼统概括的方式,作若隐若现的提示。用引导的方法具体而微地告诉读者,接下来要讲些什么。三言两语就带出引文,不可讲得太详尽,要留有余地,让下文去发挥。一篇论文水准的好坏,或者深浅;专业,或者普通,两分钟可以看出来。只要看引文之后,如何开展议题,判定论文品质,大概可以十不离八。初学入门的研究生有待突破的,就是文献如何阐释的方法。一方面,要阐发引文的精华;再方面,要解释说明引文的内涵;三方面,要扣紧引文和标题的关系。其他,还有千丝万缕的“潜规则”,择要述说如下:
(二) 以观点带文献,不宜以文献带观点,为引用文献之基本原则。所谓以观点带文献,指以问题意识驱遣文献,驾驭资料。
引用文献,首先注意三大基本格式:一、先有一段导言,不必太长,让读者很快进入论文世界;二、征引文献,顺理成章呼应导言;三、文献阐释,实事求是探索引文之价值。引用文献是主体,前有铺陈张本,后有呼应申说。简言之,其基本格式,先有导语,中列文献,后有阐释。导语、文献和阐释之间,如何作有机的组合,王兆鹏提示金玉良言:“以观点带文献,不宜以文献带观点。”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值得三复斯言。身处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网路无远弗届,只要勤快上网,不管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甚至于日、韩、欧、美,都可以找到丰富而多元的文献,所以文献不虞匮乏。这是现代人做学问的优势,也是一大困境。那么多资讯,要怎么筛选?如何征引?如何取舍?因为资料看多了,往往容易被资料。但见引用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的论述,却没有太多自己的主张和阐说。论文是你的,应该突出自己的话语权,不可以从头到尾,自己很少发表意见,只是当别人的代言人、传声筒。论文还没着手写,应该已经确定征引哪些文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既然如此,就已经有独特的观点了,何不坚定而勇敢地发声?因为拟定写作大纲,已经呈现各章节的观点了。既然万事具备、只差动笔,那就应该用问题意识来驾驭所看到的文献。就如同苏东坡所言,文章的“意”好比金钱:有钱可以购置很多东西,把握旨义就容易驾驭素材文献。
(三) 建立问题意识,有利于论点之提炼,思考之深入;有助于提出问题、把握问题、回应问题。(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三联书店2006年版)
有了问题意识作为指引,所有研究素材、二手资料都会纷至沓来,充当我观点的佐证和补充。我引用甲乙,却不引用丙丁,因为丙丁的观点不可取,见解太浅陋。为什么甲乙的观点引用比较多?也许甲的观点,孤明先发,属于前瞻论题;乙的见解,有余不尽,值得“接着讲”,可以引申发挥,取舍判断之际,自见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发用,就是以观点带出文献,不是以文献观点。以观点带出文献,可以助我抉进一层,谈得更广,论得更深,说得更博。所以论文的主体观念、问题意识是三军主帅,而文献资料是宾从仆役。宋明理学常言:“吾心有主,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撰写论文,能以观点带出文献,则资料随我取舍,观点由我定夺,所谓著作论文的话语权,自然恢恢然有余裕。用观点带出文献,文献可充当观点的佐证,提供论点的助力,让论点有颠覆不破的价值,有令人心服口服的效力。
文献征引的意义,本不在炫博,而是贵精不贵多。崇尚发明幽微,而不屑于堆砌杂凑。以问题意识为将帅,驱遣文献,驾驭资料,于是文献的优劣高下、精粗、偏全,经由观点的权衡,昭然若揭。如果引用的资料不足以印证阐明观点,不能凸显出思维的亮点,无从强化论证的效力,那就有如孔子所言:“虽多,亦奚以为?”因此,要用观点带出文献,不应该以文献牵引观点。以文献牵引观点,就是被文献,追随别人后面,人云亦云。如果欠缺问题意识,面对文献取舍就会六神无主,无所适从。优劣精粗,高下偏全,是经过比较得出的;心中欠缺问题意识,没有别识心裁,看一篇,爱一篇,似乎每篇论点都有道理,都很可取,都很高明,那只有当他的代言人或应声虫了。所谓论文,就是要讨论出是非对错、优劣短长,就是要有自我的主张、创见、心得、话语权,这都得靠文献支撑、佐证、阐发,让观点更加突出,更加有说服力。所以不应该以文献牵引观点,应该以观点带出文献。
投入学术研究,从事论文写作,当务之急,就是建立问题意识,形成目标导向,作为驱遣文献,驾驭资料的判准和依归。“建立问题意识,有利于论点之提炼,思考之深入;有助于提出问题、把握问题、回应问题”。邓小南教授的提示,笔者《论文选题与研究创新》已有专章论述,读者可以参看。
二、 文献征引及其诠释方法
论文写作,必须征引文献,一则言之有据,可用以取信读者;再则备列事证,可用以建立自我主张;三则揭示问题文献,提供批驳讨论空间,作为建立论点之起始。无论基于何种原因,征引文献成为写作论文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帜。关键文献既已罗列征引,接下来的文献解读,将是论文写作系列学术工程的主轴与核心,其成败攸关论文之得失优劣。
综观文、史、哲学术论文之写作,文献解读诠释之法大抵有六:一、综述大意;二、凸显警策;三、考辨源流;四、触类发明;五、共时关照;六、释疑正误,皆当为之发微阐幽,详尽明确。文献解读的精确切实,诠释的合宜得体,是跟论文水准优劣高下有关系的,这认知有必要重点申说。导言有了,开始论述问题,接着就引用一段又一段的文献,如何解读诠释那一段引文?我强调诠释必须精确切实,不能顾左右而言他。诠释解读到底恰当不恰当?得体不得体?解读得恰当适合,论文水准就高,就非常优秀,否则论文就差,就低下。以下,介绍征引文献之后,开展议论,如何就题申说。
(一) 文献诠释的六种方法
一、 开门见山,综述大意。这是最常见、较容易、很基本的方法。综述大意,文字通常不必太多,要言简意赅,不支不蔓。如果研究诗、词、古文、辞赋,千万不可只作白话翻译,因为是综述大意,不是语译诗文。学术论文,属于一种限制式阅读,是给专家学者看的,并不是一般通俗读物。不属于这一行的,通常不会读你的论文。既然是同行,个个学养专精,翻译解释就免了吧!所以,综述大意就是归纳概念,介绍重心。结合问题意识,判读文献素材,可以统括冗长叙事,可以理清混沌概念,可以突出核心问题,可以提示关键话语,这是文献解读的第一步。综述大意,文字宜求精简,切合实际。
二、 凸显警策,强调焦点。论文写作繁称博引,令人目不暇给。在琳琅满目的征引文献中,读者初来乍到,还来不及进入状况,往往眼花缭乱。经典的警策、问题的焦点在哪里?有必要及时掌握。潜藏的精华是哪几句?干吗引用这段文字?当然因为这段话是问题的重心,是思维的亮点,有可贵处,有可取处。为便于阅读,同时有助于此后之问题讨论与议题开展,有必要在阐释解读文献时,凸显警策,强调焦点。犹如在触手纷纶的文字世界中,找到一个座标;在汪洋的学海中,出现一座灯塔,提供一个指引。掌握了警策与焦点,等于找到了策略和工具,就可以举重若轻,执简御繁,有利于全篇论文之写作与申说。
三、 追本溯源,考察因革损益。譬如文献征引到苏轼题画诗,可以跟杜甫咏画作较论;征引苏轼咏牡丹,可以跟李白、白居易牡丹诗、唐宋牡丹诗作较论。引述涉及以文为诗,原则上应该和韩愈、欧阳修、苏轼的创作相较论。苏轼多才多艺,能诗、工词、善赋,如果征引文献提到本色、当行课题,论其源流因革,除述及以诗为词外,又可以追溯到六朝咏物诗、初唐之帝京篇、韩愈、欧阳修、周邦彦之以文为诗、以赋为诗、以赋为词。也许,苏东坡这首诗,影响清代同光体诗人的作诗风格,可以作上探下究的流变考察,这样的文献解读,就是立体论说,不是扁平叙述。如果只是直接正面解读文献,用线性思维说明问题,目无余子,就是扁平叙述。不仅单调乏味,而且浮光掠影,流于皮相。最好往上追溯源头,往下探究影响流变,这就叫“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四、 触类旁通,创造发明。关键问题,应该举一反三,生发无限。譬如研究王昭君,王安石的《明妃曲》,在宋代造成很大的唱和风潮,因为大家都想写出新奇而有创意的作品。从王安石的《明妃曲》,可以联想到整个宋代,甚至于元代、明代、清代;不仅诗作很多,戏曲也不少。能这样诠释解读,读者当下就分享到丰盛的飨宴,这就是立体论述。于是进而知道历代咏昭君的诗篇800多首,王安石《明妃曲》写得最好,前后比较就凸显出来了。又譬如研究陶渊明诗文,就其影响接受而触类旁通,就会联想到苏轼系列和陶诗,和陶《归去来兮辞》,以及苏门、南宋文人的同题共作。掌握脉络系统,交相比较,容易得出优劣得失,而有助于创造发明。总之,诠释文献讲究触类旁通,汇集类似的个案、主题、风格在一起,对一个论题进行立体论述,较容易有心得创见。
五、 共时观照,同侪相形。同期共时,不一定要同时代,前后期都算。再以苏轼为例,他的老师有欧阳修,平辈有王安石,学生辈有黄庭坚,可以把同一时期人物,作一个比较;可以把研究的对象,放在一个时代进行综合考察。观看在某个时期,诸家诗人的集体意识是什么?文学表现或学术成就有无共相?一代学术的定位,或者个人学术价值的判断,是要经过比较才得出的。譬如元祐以前,梅尧臣、王安石、欧阳修对宋诗特色形成都有贡献。但是就作品质量比重来讲,以苏轼、黄庭坚的贡献最大。所以诠释文献,不妨共时观照,把同时期的一批人,进行比较论述。研究过程中,触及面广大、深远;论文完成以后,知识的面向就随之扩大了,新的学术生长点也找到了,学问心得的累积,不知不觉就深厚了。扁平述说,仿佛小国寡民的天地,永远在小世界里转转转,是转不出名堂来的。
六、 解疑释惑,匡谬正误。这看起来像是消极作为,其实不然,笔补造化处,无异于再造乾坤。征引文献中,如果发现前人的偏失、学术的悬案、世俗的误会、大家的疑惑,那就得解释疑惑之所在,为之拨迷雾而睹青天。绳愆矫枉,匡谬指瑕,功同再造,具有端正视听,一新耳目的功能。诠释文献如此,可以避免误导众生,贻误后人,学术贡献自然重大。释疑正误,犹如端正视听,正是替读者设想,为真理守护。所引文献有疑问处,我为之解释;错误处,我为之订正。学术研究的神圣使命,莫过于此。
以上,提出六种文献诠释的方法,不妨详尽地去论述,很确定地去解说,自可成为研究的卖点,增强论说的可信度。除此之外,借镜经学家解读《春秋》之策略,也可以转换为论文写作时诠释文献之方法,如:
(二) 比事属辞,脉注绮交,成就立体论说,有助提升论文之水准。
比事属辞,原是历代经学家诠释《春秋》书法的策略。脉注绮交,则是《文心雕龙·章句》术语,提示文章之脉络与结构如何呼应,章句与指义如何交错成文。比事,原指排比史事;作为学术论文,则是罗列文献,提供信据。属辞,是连缀上下前后之文辞,以显示脉络,而凸显指义。孔子作《春秋》,固因事而属辞;吾人撰写论文,亦因征引文献、胪陈信据,环绕问题意识而缀文修辞,而表现亮点,导出心得。譬如苏轼贬谪惠州时,有《和陶桃花源并引》诗文,主张渔人所见,乃避世桃源,并非世外仙境。考苏轼贬谪时期所作题画诗、和陶诗、佛学题跋、读《坛经》、读《大藏经》,以及《酒隐赋》,向往仇池之山川清远云云,皆可充实苏轼“心造桃源”之论说。研读陆游《剑南诗稿》,载存许多读书诗以及记梦诗,能否借文献之征信与诠释,而考索放翁其人之理想与现实?此一问题意识若成立,则因事属辞,顺理可以成章。
关于解读素材,诠释文献,上文提出六种方法,外加“比事属辞”之《春秋》诠释法。如果能交相运用,排比其事证,连缀其辞文,聚焦于问题意识,而发挥主体概念之精微,则文献诠解八面玲珑,不至于单薄而扁平。文献解读之精确切实,诠释之合宜得体,攸关论文水准之优劣高下,亦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
说说你对“天道酬勤”的理解与看法?
"天道酬勤"这个成语的意思:上天会按照每个人付出的勤奋,给予相应的酬劳。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将来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收获。正所谓:"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唯有努力了才有可能抓住机遇,由于世事难料,故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
简介:
成语:天道酬勤天道酬勤1--李少白书法
拼音:tiān dào chóu qín
英文: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Efforts would be paid off
释义:
“天道酬勤”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上天会按照每个人的付出给以勤奋的人们相应的酬劳。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那么付出的努力就算现在没有看到直接的收益,将来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天”指“上天”,“道”指“规律”,“天道”即“天意”,可以引申为客观的规律;“酬”可解释为“实现志愿”,即酬答、回报,“勤”为“勤奋”。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奋的人”。所以总的意思是说:勤奋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回报。上天会实现勤劳的人的志愿。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实自己,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明天。
造句:只要辛勤努力,就不信没有天道酬勤的道理。你要相信天道酬勤,所以好好努力吧。天道酬勤,有付出就有收获!记住,老天喜爱勤奋的人。
例句:
1. 汉书杜钦传:天道贵信,地道贵贞;不信不贞,万物不生。
2. 史记(亦见《汉书司马迁传》):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臧,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3. 汉书冀奉传:天道有常,王道亡常,亡常者所以应有常也。注:亡即无字。
4. 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张玉柱书法 迈卓
5. 春秋左传鲁昭公六年孔颖达疏云:仁心所以养物,故奉天道酬勤之以仁也。位以序德,禄以酬勤。有德能勤,则居官食禄,制为禄位,以劝其从顺教令。
6. 《书.盤庚中》孔颖达疏云:劳尔先,谓爱之也。劳者,勤也。闵其勤劳而慰劳之。劳亦爱之义,故论语云:爱之能勿劳乎。 7. 《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是最为接近的,原文如下: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 “天道酬勤”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上天偏爱于勤奋的人们,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也说明了机遇和灵感往往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只垂青于孜孜以求的勤勉者。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指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天”指“上天”,“天道”即“天意,“道”指“主张”,“酬”可解释为“实现志愿”,即酬谢、厚报的意思,“勤”为“勤劳”。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所以总的意思是说:上天会实现勤劳的人的志愿。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实自己,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明天。
关联词: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商道酬信、业道酬精
近义词: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熟能生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心人天不负,自助者天必助之,有志者事竟成
反义词:无所事事,不甚了了
出处:
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易》里讲到“劳谦君子,有终吉。”
至《尚书》就有“天道酬勤”的说法。韩愈曾题词“天道酬勤”勉励后来者。
最早出现天道这个词是在《尚书》中,很多的先秦书籍中出现天道这个词,主要指“自然的规律”,《辞海》(或参见《辞源》“天道”条)也是这么解释。
“天道酬勤”,是由《书.大诰》“天閟毖我成功,天亦惟用勤毖我民”压缩而得,类似的例子还有“建极绥猷”等,原文如下:
书大诰:天閟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
汉孔安国传云:閟,慎也,言天慎劳我周家,成功所在,我不敢不极尽文王所谋之事,谓致太平。
唐陆德明云:閟音秘。
清钱大昕云:天閟毖我成功所,传训毖为慎,又解之云:天慎劳我周家成功所在。孔疏云:閟,慎,释诂文。考释诂本云:毖,慎也。经既以閟为毖,不当重出毖字。据莽诰云:天毖劳我成功所。则知此经毖,乃劳之譌,字形相涉,後人传写致误,孔传尚未误也。按下经:勤毖,传解作劳慎,此传云:慎劳。则经当作毖勤。莽诰於下云:天亦惟劳我民。是训勤为劳也。
大诰又云: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
孔安国传云:天亦劳慎我民,欲安之,如人有疾,欲己去之。
唐孔颖达疏云:以文王勤劳如此,故天命慎劳来我周家,当至成功,所在天意。
有哪些很有感觉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1.芝兰玉树:比喻德才兼备有出息的子弟
2.暮云春树:比喻思念远方的知己
3.白首如新,倾盖如故:有些人虽然相交已久,却如同初识一般。有些人刚刚认识,却好像认识了很久一样,一见如故。比喻感情的厚薄是不以时间长短来衡量的
4.目成心许:形容男女双方眉目传情,互通爱慕之意,心里暗暗相许
5.林下风气: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
6.旁求俊彦:向各方面征求贤才
7.沅芷澧兰:很喜欢这个成语。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
8.瘗玉埋香:指美丽的女子亡
9.小春日和:短暂的回温,之后陷入漫漫的寒冷
10.软红香土:形容都市的繁华
11.温澜潮生:内心涌起一阵阵暖意,温柔的情怀
12.兰因絮果:兰花一样美好的遇见,最后还是一别两宽柳絮纷飞
13.阳和启蛰: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
14.一期一会:人的一生中可能只能够和对方见面一次,因而要以最好的方式对待对方
15.流绪微梦: 一种轻忽飘渺的情感,就好像流动的思绪,细微的梦
16.天雨流芳:纳西语音译语,意为“读书去吧”
17.花晨月夕: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能够拥有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18.光风霁月: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面。明·苏濬《鸡鸣偶记》:“风光月霁,是吾心太虚真境;鸟语花阴,是吾心无尽生意。”
19.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20.甘棠遗爱:旧时颂扬离去的地方官
21.洪炉点雪:形容对问题领悟极快
2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23.含英咀华:比喻读书时细细琢磨领会文章的精华
24.琴瑟之好: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25.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美好的事物
26.繁星如沸:星星多而热闹
27.白河夜船:睡得香甜,酣睡不知身边的事。也指懵懂,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
28.耕云种月: 指一种闲适的生活境界
29.海晏河清: 比喻沧海波平,黄河水清,天下太平
30.无远弗届: 不管多远,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
成功有哪些必要条件 蔡志忠 鸿新网
蔡志忠谈成功学: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
中新网10月24日电 什么样的人叫不醒?知名漫画家蔡志忠说,“装睡的人,叫不醒。装睡的人,是指什么事都不做,只会妄想好事自动发生的人,通常是失败者的同义词。台湾《讲义杂志》文章说,看似“出世”却隐于市,蔡志忠的确有资格给这个答案。因为,很少人能像他活得这般“清醒”且早慧。蔡志忠的成功学认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
文章摘录如下:
一九四八年生于彰化的蔡志忠,初中没毕业就在台北找到画漫画的工作,从此一个人只身北上闯荡,十五岁成为职业漫画家,出版第一本漫画,至今已画出三百本作品,在全球卖出四千万册。
这位初中肄业的“资深中辍生”,以漫画实力及自学狂热,画出了《庄子说》、《老子说》等一系列畅销古籍漫画,他也曾创立卡通公司,拍摄《老夫子》、《乌龙院》等**,获颁金马奖,一九八五年更当选十大杰出青年。
在这个重视文凭与人脉的现代社会,究竟蔡志忠迎向成功、避免失败的秘诀是什么?蔡志忠强调,一个人想要不失败,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愈早知道“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愈可能远离失败。因为“把自己最擅长的事,做到最极致,就会很成功、很有名、很有钱。成功,只是随之而来的附属品。”
蔡志忠指出,还必须订定明确目标,且分分秒秒朝着目标逼近。只可惜,大多数人一生都在“装睡”,也就是什么都没做,却一直妄想好事会自动发生。“如果你不想失败,一定要从装睡中醒来,一定要做好所有准备,并付诸行动。”
蔡志忠一直很知道“我是谁”。早慧的他,对着爸爸买给他学写字的小黑板,四岁半就决定以后要画画;上初二时,他主动把作品寄给台北出版社并获录用后,告诉父亲自己要休学,到台北开始专业漫画家的生涯。他父亲反问他:“找好工作了是吗?”就让他顺性发展。
虽然课业中断,但蔡志忠对知识的探索从未停止,这从他令人惊叹的“自学”成果即可看出一二。蔡志忠家中有近千本排列整齐的笔记,全部都是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下来的自学心得,包括老庄思想及佛法要义,还有他在五十岁后,兴趣转向物理、数学及时间等领域,闭关多年潜心研究自创的科学公式。
对蔡志忠而言,“成功”是指对的人,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并且把事情做对;“失败”则是不对的人,在不对的时间,做不对的事,也没把事情做对。
“成功需要客观的条件,但失败往往百分之八十是自己的因素。”他强调,人贵自省,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才能知天知地、知己知彼、知变化。
他说,很多人常讲自己多爱画画、多么喜欢音乐,但因为家里的期待或为了现实因素,只好“被迫”从事一份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这在蔡志忠听来,都是“不够爱”。“一个说自己很爱画漫画的人,画不画跟有没有人刊登,两者有什么关联?关键在于,你够不够爱它,爱到可以不怨不悔地一直做下去。”
没有文凭的蔡志忠,凭着超强实力,建立起无畏的自信,就在于他了解自己的绘画天分与狂热。这也是他常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一辈子至少都可以找到“一把刷子”吃饭,问题是你得尽早找到这把刷子;而成功者,多半是很早就找到的人。
现代人多数不爱自己的工作,做一行怨一行,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者。在蔡志忠看来,抱持这种心态,想要成功,简直是缘木求鱼。因为他从来不认为有怀才不遇这回事,通常自以为怀才不遇,问题多半出自于自己“没才”、“没料”。蔡志忠深信,每个人都恰如其分地扮演自己最擅长的角色,就会成功。“让鱼当鱼、让鸟当鸟,因为天性不一样,会飞的鱼绝不是鸟,看在鸟的眼里,那怎么叫飞,不过是跳跃罢了。”
清楚了解自己后,蔡志忠认为,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是立定明确目标。就像登山能攀顶的人,通常不是走得最远、最快的人,而是在第一时间就确定目标,并且分分秒秒都朝着目标逼近的人。但确定目标前,必须先知道“我是谁”、有什么条件,否则会立下“假的”目标。
二十三岁时,蔡志忠想成为动画导演,利用每天午休时间,画漫画、写剧本、编故事,后来果然有机会,拍了日本芥川龙之介的原作《杜子春》。可见“如果都准备足了,怎么会失败?”
一般人以为努力就会有成就,蔡志忠也认为“那是骗人的”,但这不代表不需要努力,而是要有目标及方法;采取行动前,必须先思维,才不会失败。
目标明确后,行动更要有节奏、有决心,就像《孙子兵法》所说:“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只是一般人多半很认真,却不懂快慢节奏的时机判断与拿捏。
“针对单一目标,成功只有一条路,但失败则有一百万条路。”蔡志忠也指出,人会失败是因为准备不足,一招半式就想闯江湖,遇到险恶当然无法因应。
一个人若不认识自己的底线就贸然挑战,必然会失败;一旦习惯失败,就会习惯负面思考,所以,他奉劝想要成功的人,千万不要受失败者的负面思想所影响。
对于成败,蔡志忠还有两个透彻的观察及反思:一般人为什么小事易成、大事易败?为什么别人说“不”,是我的失败?
他举例,假如口袋里只有五十元,外出吃饭就是买一碗阳春面加两颗卤蛋,绝不会做超乎自己能力的事。但“为什么面对大型投资或人生重大决定时,就不会想先摸摸自己口袋呢?”蔡志忠说。很多人失败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底线,以为自己做得到,但却停留在“装睡”的空想阶段,自然不可能达到目标;又或者误以为未来的趋势,会朝着自己所想的方向发展,但事实不然。
此外,很多人会将自己的提议遭人拒绝,视为天大的失败,事业如此,感情更是如此。但蔡志忠认为,“如果我确定那件事是对的,我也做了对的事,但对方不答应,我不定义那是我的失败”。例如,提出很棒的企画案,却遭事业主拒绝,他也不会归类为失败。蔡志忠观察,一个人只要心存失败的想法,“执行计划时手会发抖,讲话零零落落;追女孩子偷偷摸摸……成功怎么会靠近?”
人很容易因为害怕失败,而却步不前;蔡志忠比喻,有哪只鸟、哪条鱼或哪棵树会因为怕失败,就不唱歌、不游水、不成长的呢?除非是高山的树,硬被移植到盆栽,逆了天性,否则“只要把自己摆在对的位子上,没有不变成蝴蝶的毛毛虫”。
他认为,年轻人要远离失败,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可以从做笔记开始。拿出两张纸,一张写我会做什么、我不会做什么,另一张写我想做什么、我不想做什么。经常思考,就会愈来愈了解自己。
即使已是公认的成功者,蔡志忠还是有感而发地说,虽然我们有很多时间,能兑现的只有此时此刻;就算拥有再多的房子,也只有一个身躯可以居住;因此,每个人都应把握当下,了解自己,只要是对的事、对的时间、对的路,就要全力以赴。
“扮演自己,才是善待自己,”蔡志忠说,虽然云会飘、鸟会飞、水会流、鱼会游,但还是当自己最妙。一个人若能确切知道“我是谁”,并以万全的准备,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地把自己最擅长的事做到极致,人生又怎么可能失败。
蔡志忠访谈录
罗庆朴
全球每天至少有15部机器印他的作品。1987年、1988年,他连续两年名列台湾10名畅销书作家之首。他是个没有昨天,没有明天,只有今天的人。
1989年春,在三联书店举办的蔡志忠漫画北京首发式期间,本文作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罗:听说蔡先生15岁就迷上了漫画,能说一说入迷的经过吗?
蔡:我1948年出生在台湾彰化县农村,父亲在乡公所当秘书,兼种自家的九分地,母亲是传统的农家妇女。因为家里房子多,大约从两三岁起,我就一个人睡一个房间,渐渐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个性。念小学时,我很用功,毕业时,全校只有我一个人考取了彰化中学。我记不清是从哪一年开始对漫画产生了兴趣,反正小学课本和作业本的白边上,到处都活跃着我信手涂鸦的小人国。考上中学后,态度才认真起来,将书报杂志上的漫画拿来细细品味揣摩,然后将心中的构思画在纸上,向出版社投稿。画稿不断地被采用,两年后,台北一家出版社请我去工作。
罗:那时您初中毕业了吗?
蔡:还没有,只差半年。可我太热衷漫画了,别说半年,就是一个月也等不得。我决定接受这份工作。
罗:您的父亲亲没有阻拦吗?
蔡:我能有今天,要特别感激父亲的相知和宽容。那天我对他说出自己的决定:“爸,我要去台北。”父亲正在看报,头也没抬:“有工作吗?”“有。”“那就去吧!”父亲说出决定我命运的这句话时,眼睛仍然没有离开报纸。俗话说:知子莫如父。父亲平日对我观察入微,他能猜出我去台北必定是从事我挚爱的事业。1985年,我入选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在颁奖典礼上,我致了这样的答辞:“我特别要感谢我的父亲,感谢他没有逼我继续上学,感谢他没有叫我进补习班,没有叫我念电脑班,更没有把他一生没有完成的愿望,叫我替他去实现!”
罗:您15岁只身一人闯台北,不感觉孤单和寂寞吗?
蔡:没这种感觉。前边说过,我自幼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习惯,所以15岁就相当成熟了。过了三个月,我跳槽到当时全省最大的漫画出版社——文昌出版社。
罗:您到“文昌”后没再跳槽吧?
蔡:哪会不跳槽?我在“文昌”干了4年,总共出版了200多本连环漫画,月薪加稿费达到一万元。然而,我对自己并不满意,因为我那时的作品都取材自市井武侠小说,没什么意思,也谈不上水平,社会舆论的评价也不满意。正在苦恼之际,我接到了入伍通知。退伍之后,我坚决不再为“文昌”效力,宁可在一家建设公司领取3千多元的月薪,从事自己不大感兴趣的美术设计工作。不久,我在报上看见光启社征求美术设计人才,其中两个条件使我大受刺激:“大学相关科系毕业,两年以上电视节目实际工作经验。”我虽然初中都没毕业,但自信能力超群,于是抱着作品选集去找招工负责人。结果,在与29名大学生的竞争中,光启社只录用了我一个。
罗:您在光启社的实际工作是什么?
蔡:主要是给电视节目设计片头。但这不能满足我的创作欲望。我用3个月的时间,没请教任何人,学会了动画片的创作方法。我想在动画片上闯一闯,就离开光启社,组织起“远东卡通公司”,专事广告动画片的制作。1981年,我制作出《七彩卡通老夫子》,不但创下**界有史以来的最高票房记录,而且获得当年的最佳动画片金马奖。
罗:听了您以上所谈,我是不是可以说您是自学成才的?
蔡:可以这么讲吧。我学画漫画,完全是兴趣爱好所驱使,自身没有多高的文化,也从来没有拜过老师。我相信只要自己喜欢干,就一定能学好、干好。人要有出息,必须靠自己。当然,“无师自通”不是无条件的,要达到较高的境界,必须如醉如痴地去追求。
罗:请谈谈您是怎么如醉如痴的?
蔡:这个问题不怎么好说。因为很多情况自己觉得很平常,一点不醉,一点不痴,倒是别人发现后向我指出的。比方说,我在卡通公司的时候,每年能赚5万多美元,生活得很好。1984年,台湾报纸开始重视漫画,我毅然离开了卡通公司,成为自由投稿人,“单干”的收入每年只有一万美元多一点。收入一落千丈,我不在乎。对于一个漫画家来说,自由创作才是最宝贵的。一个人没有牵挂的时候,包括不考虑赚钱的多少,他才有艺术的灵感。
罗:您画漫画的目的是什么?
蔡:我画漫画完全没有目的。就像我们谈话口渴了,就喝一口茶;中午饿了,就下楼找餐厅吃饭一样。在我眼里,漫画是一种有意思的表达方式,内心有所感悟时,就用画面传达给读者。为了达到漫画最高标准,我是全力以赴的。我每天早晨7点钟起床,开车送女儿去上学,然后就到自己的工作室去画画,一直画到下午6点半,晚餐后继续画,总是到凌晨两三点钟才上床睡觉。我很珍惜时间,在我脑子里,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只有今天。可是很多人却总是懊悔昨天,期待明天。
罗:您这么废寝忘食,太太支持吗?
蔡:我太太在电视台当导播,工作也是很忙很累的。我和太太都喜欢自己的事业,应该说是互相支持的。为了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把生活尽量单纯化。比方吃饭,我最常吃的是速食面,每个月总要吃掉20包,因为这样吃最简便;再比方穿衣,几乎每一条裤子都穿到磨破为止。有人给我总结出一个“四不”主义,即不睡够,不吃饱,不穿暖,不复杂。人生就是这样的:在睡觉、吃饭、穿衣、应酬、享受等等方面支出的精力多了,就容易在事业上偷懒,时间和精力也不够用。单纯可以让人享有充分品味的乐趣,复杂只是疲于奔命而所获甚少。所以,我要求自己的行动都要有意义,不做无谓的事,不听无聊的话,不受与事业无关的杂事或杂念的干扰,不做不必要的体力浪费。
罗:您能确保自己在石雕艺术上取得成功吗?
蔡:我不需要成功,只想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去探索、创新。
罗:您的漫画已经驰名世界,就这么一下子突然打上句号,不觉得可惜吗?
蔡:不,一点也不可惜。我自37岁时卡通(动画)封笔,专心从事漫画创作,至今已经4年。在这4年里,我每天睡眠不超过5小时,每年画出3000多幅(组)漫画,仅台湾每天就有7家报纸连载我的作品。我想,作为一种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漫画已经被我运用得差不多了。几年来,我无所不画,神探、大侠、庄子、老子、孔子、列子、西游记、世说新语、聊斋、孟子、史记、宇宙、动物……五花八门,想到什么画什么。我想尝试别的表达方式,并且自信能干好。
罗:您刚过不惑之年,精力也很旺盛,不想在漫画技巧方面多下些功夫吗?
蔡:在我看来,漫画是表达一定的内容的,技巧无关紧要。我的风格业已形成,再磨炼三年五载恐怕也不会有大的改变。人有时很容易被成功所迷惑,一受到别人赞扬,就固守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不思进取。我正是要冲破这种惰性的束缚
罗:您认为您在漫画创作方面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蔡:以前,日本漫画泛滥台湾,暴力、、军国主义思想对青少年毒害很大。所以,一般家长是不愿意让孩子看漫画书的。我以健康的漫画排斥日本的低级无聊漫画,不仅占领本土,而且打进日本,改变了台湾民众对漫画的偏见。现在孩子们不仅可以在家里看漫画,也可以把漫画书带进学校阅读了。
十多年前,一个宝岛漫画家和两千多年前的圣贤结成了隔代知己:《孔子说?仁者的叮咛》《禅说?尊者的棒喝》《韩非子说?法家的峻言》《列子说?御风而行的哲思》……一本本漫画以前所未有的轻松新颖地呈现在众人面前。于是,漫画不再是孩子们的专利,成人开始通过这位漫画家水墨翻飞的笔触感悟先贤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这位成就了漫画另处桃花源、开创了中国古籍漫画先河的画家是——蔡志忠。
出生于台湾彰化的蔡志忠,自称是感情内敛的人,“之所以选择漫画这一行,不过是像口渴时需要咖啡和茶,喜欢什么就拿什么而已。”
■“不要将画画当作一回事,而是要将画什么当一回事”
蔡志忠15岁去台北当职业漫画者。如今,近40年过去了,蔡志忠的漫画已在38个国家出版发行,总印数达4000万册。冬天是蔡志忠一年中的创作高峰,作画速度极快的他,最高纪录一个月画3000张草稿,一天45张。蔡志忠说:“画对我来说,点子、想法更重要。千万不要将画画当作一回事,而是要将画什么当一回事。”
蔡志忠说自己是个相当放纵的人,不赞成“勤于艺,荒于嬉”,相反欣赏“勤于嬉,荒于艺”。他说:“放纵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是我的原则。我想做的事,就是阅读与创作。”
蔡志忠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禅学系列,但在他的画室中,还有物理学、古文研究、训诂学……创作的领域远远超过人们所知的蔡志忠。他说:“虽然这些还没出版,但我不在乎花精神、时间在这上面,我在乎的只是我画的、出版的书是不是对的,对的东西不会有时间问题,不会因为150亿年的时间与空间而改变。”
■“我画老子、庄子还有佛经,表达的是思想”
蔡志忠收藏佛像。某年,蔡志忠有大半年时间在世界各地游走,拜访各地高僧,探讨佛教知识,收集历代佛像,其中中国内地、印度、日本、台湾地区是他收集佛像的最大来源地。蔡志忠台北的家好像“万佛城”。请进家来的一尊尊神情各异的佛像伴他左右。他对家中3000尊佛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归纳,每一尊佛像的来源、出处、质料,他如数家珍。他说:“对绘画这一行来讲,功夫在画外。凡能引起我思考的事物我都喜欢。就像漫画不是用手来画而是用大脑画,我画老子、庄子还有佛经,表达的是思想。不断汲取智慧是创作不枯竭的源泉。”
蔡志忠有五大爱好:画漫画、集佛像、打桥牌、园艺和装璜。台北的房子、加拿大的家,明日工作室,都是蔡志忠亲自设计装璜,并配以园艺。他的房屋设计理念是简洁现代,家具越古越好。蔡志忠很喜欢日式榻榻米,无论客厅还是书房。他说:“这样可以节省空间,平时可以坐着看书、会客,来人还可以当睡房。一举两得。”
蔡志忠的画室里,摆放着一排排桥牌奖杯。喜欢打桥牌的他,每周打4次,每次3小时。1986年始,在台湾桥牌锦标赛上,蔡志忠得过72个冠军杯。每次来内地发行新书,他都约会聂卫平切蹉牌技。对桥牌,蔡志忠的看法是:“桥牌能锻炼人的大脑,使思维变得敏捷。此外,对于绘画的人来讲,优雅是一种很重要的创作状态,打桥牌可以让自己处于很优雅的状态。因为,桥牌比赛是不能急的,一急就慌,一慌大脑就停止思考。而我发现厉害的人一定都是优雅的。”
虽然兴趣广博,但蔡志忠却从未因此影响自己的专业发展。他说:“多才多艺和一无是处其实是一回事。但如果达到极致,那所有的原理又都是相通的。画画表达的是情义,装璜的核心是空间美,收藏佛像、打桥牌也是一样。关键是核心。”
■“我给他充分的自由,事情只要认真做,就好”
蔡志忠出生于1948年,他出生前,家里夭折了四个哥哥两个姐姐。蔡志忠来到人世时,父母对他唯一的期盼是——活得健康。至于怎样成长,则是适情适性,自由发展。因此,蔡志忠从小做事,都是自己独立思考判断,后果自负。一天,蔡志忠和大哥的两个儿子在一起玩。父亲走过来问他们:“你们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我长大以后要做大总统!”大哥的长子说。次子答:“我想做大老板,赚好多好多钱。”父亲的眼光转到蔡志忠身上。“我最想画招牌画!”父亲什么都没说。
小学毕业时,蔡志忠是全校唯一考上彰化中学的学生。中学时蔡志忠有空儿就去漫画书店,尝试自编剧本,作品寄到台北的出版社,采用率很高。蔡志忠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漫画勾走了,用在功课上的不及十分之一。1963年,蔡志忠15岁,台北一家漫画出版社“集英社”邀他画漫画。当时对蔡志忠而言,放弃学业以画漫画为生,他很乐意,可他担心父亲不答应。
一天,蔡志忠对正在看报的父亲说:“爸,我明天要到台北去画漫画。”父亲说:“有工作吗?”“有了。”“那就去吧!”这简短的对话,成就了蔡志忠的一生。他离家时携带250块钱。
20多年后,1985年,当蔡志忠获台湾“十大杰出青年”时,他特邀父亲一同参加颁奖典礼。蔡志忠致谢辞时,请坐在来宾席的父亲站起来,他握着金手奖感谢父亲:“感谢爸爸当年没有逼我继续上学,没有叫我继承他书法的爱好,因而才使我有机会画漫画……”
两年后,台湾《时报周刊》制作“中国家景”专题,在彰化老屋前为蔡志忠家拍了一张“全家福”。当天,81岁高龄的蔡父特地摆了两桌酒席。席间,记者问蔡父:“当年怎么会那么放心地让志忠‘离家出走’?”老人淡淡地说:“我给他充分的自由,事情只要认真做,就好!”
蔡志忠为人父后,对独生女儿同样“不加施教”。喜欢狼的蔡志忠说,“是狼启发了我”。他相信狼在大自然极度恶劣的生态圈中一代一代所形成的顽强竞争力,正是得益于“不加施教”。他带女儿去动物园看狼时问,你知不知道“狼”字为什么是“犬”加“良”而不是加“劣”?女儿摇头,他解释:“因为狼淘汰了生物圈中不胜任的角色,狼是兽中之良者哦。”
女儿还不识字时,每当带她上餐馆,蔡志忠会念菜单给小家伙听,让她自己选择。周末带女儿郊游,蔡志忠让女儿自己拿主意:“你想去哪里?”在“不加施教”中,女儿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生存能力的教育,明白了“我想要什么”,“我应该怎样做”。自由的父亲培养出了自由的女儿。画画是女儿自己的选择,蔡志忠便在自己画桌旁再摆上一张桌,“那就和父亲一起画吧!”女儿常常向编辑讨价还价:“为什么我爸爸画四幅可以赚2000块,而我的只给200块?”她也像蔡志忠小时候一样,经常突发奇想:“三明治为什么不是圆的?”“汉堡包为什么没有尖的?”
女儿年少时,蔡志忠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外工作、旅行,怕女儿寂寞,遂为她请了保姆,可女儿拒绝了:“我才不要有人陪呢!一个人在家更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后来,蔡志忠一家移民加拿大。假期里,女儿想去旅游。蔡志忠抽不出时间。女儿说:“那我一个人去好了。”“那好吧。”蔡志忠遂放手12岁女儿独自旅行。当女儿只身从加拿大飞日本,在日本玩了个够回到蔡志忠面前时,蔡志忠笑了,女儿多像儿时的自己啊。如今,长大的女儿在美国读大学。平日里,父女各忙各的。蔡志忠“抱怨”:“连台湾九?二一大地震时她都没想到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她老爸。”不过,他也强调:“这说明我们充分相信对方都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一切。”
蔡志忠
他通过漫画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学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再创造,被译成24种文字,36种版本,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连高中都未毕业的蔡志忠,扬名立业,影响力无远弗届,难能可贵。蔡志忠自己说,他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农家,能够有今天的成就,要感谢很多人的帮助。如小时候去教会就看到了许多外国精彩的漫画和**,接触到西方文化。5岁那年就立志将来长大做一名漫画家。初一时就看完了数不尽的世界名著,这对他日后从事漫画工作有极大帮助。他从17岁开始画漫画,一直感觉漫画是一种最具亲和力、最容易打动读者的武器。 每个时代,漫画的共同记忆凝结着诸多童颜,那在刻板教育下的柳暗花明,那天真斑斓的欢愉,同窗党的花边交替。
像蔡志忠这样带有都市情调,人生哲理的漫画正是中国漫画界所缺少的.幽默捧腹的,讽刺的话语形成了蔡志忠风格.这远远比那些花俏,内容肤浅的日本漫画更容易受到多年龄层次的读者的欢迎。
代表作品
《大醉侠》、《肥龙过江》、《光头神探》、《西游记38变》、《盗帅独眼龙》、《自然的箫声?庄子说》、《智者的低语?老子说》、《御风而行的哲思?列子说》、《仁者的叮咛?孔子说》、《兵学的先知?孙子说》…等,洋洋洒洒近百本创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