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时候没有空军,为什么人们还说谁谁谁勇冠三军呢?

2.勇冠三军帅可夺,古人的三军与现代的三军有何区别?

3.古代历史上,为什么把军队叫做“三军”呢?

4.勇冠三军帅可夺,古人的三军与现代的三军有什么不一样?

古代的时候没有空军,为什么人们还说谁谁谁勇冠三军呢?

勇冠三军的出处-勇冠三军的三军指的是什么

有两种说法,都成立。

其一:大军进攻,以战略考虑,有正面军队(中军)和侧翼迂回或掩护军队(左军、右军),因此三军为左、中、右军。

其二:大军进攻,以兵力部署和次序,有前锋(侦察、诱敌、建立进攻阵地)、主力(作战)、后卫(掩护、督粮、收容、警戒)三支部队,因此三军为前、中、后三军。

勇冠三军帅可夺,古人的三军与现代的三军有何区别?

古代的三军是指数量,而现代的三军是指种类,完全是两个含义。

在我们平常的理解,三军就是三种不同的兵种。放在我们国家就是,海军,空军,陆军。这三种不同的部队,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在战争时期,能够相互配合,从各个方面给予敌人致命的打击。

?但是在古代的很多名著或者战争的书籍中,也多次提到了三军。不过古代的三军和现代的三军在含义上是完全不一样的。“三军”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代指军队的数量,而并不特别指出不同的军队种类。而且,这个词在当时的不同国家的含义也不太一样的。军,最为当时最大的军队数量单位。这个在当时不同的国家,这个军所代表的人数却是不太一样的。在一些小国家中,军可能就是几百人,但是在一些人口比较多的国家,一个军可能就是几千人了。

但是,到了秦国统一天下之后,这就又发生了些细小的变化。虽然都是陆军,但是会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分出不同的军队。而这个也在不断的战争中进行试验,而且效果也比较好,所以这个就慢慢成了定制就流传了下来。

所以,古代的三军和现在的三军的含义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了。不同的字的含义也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而且有些字也会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结合不同的需要演化出不同的内涵。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把军队叫做“三军”呢?

如今,人们经常将?陆海空?三种士兵称呼为三军。但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仅仅只有陆军的时候,很多将帅依然用?三军?来指代全部的军队。比如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将帅在阵前喝令:?三军将士听令!?至于?勇冠三军?、?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成语,也体现出?三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频繁使用。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把军队称为?三军?呢??三军?分别指什么呢?

首先,现代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军?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打仗的上、中、下三个兵种,这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完全不同。早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一般设有?三军?,其中,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并且,根据《周礼?夏官?司马》的记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在春秋时期,一般的诸侯大国都设有?上中下或者左中右?这三军,与此相对应的是,周天子则拥有?六军?。

不过,到了春秋后期,晋国、楚国、齐国等强大的诸侯国不断扩大士兵数量,也即不再满足于?三军?的规模。《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四回:?旧有三军,今又添二军,共是五军,亚于天子之制。?对于晋国、齐国、楚国等诸侯国,选择将?前中后的三军?扩大到?五军?的规模,其中,晋国在?上中下三军?的基础上增加了?新上军?和?新下军?。在此基础上,三军逐渐成为军队的通称,比如《论语?子罕》记载:?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再者,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军?,除了指前、中、后三个兵种,也被用来指代?步、车、骑?三个兵种,在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步兵和起兵外,还有驾着?马车?来作战的士兵。春秋时期,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叫法,其中一?乘?就是一辆作战的马车: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手、长枪兵、兵各一)。《六韬?战车》:?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这里面的三军就是指?步、车、骑?三个兵种。

最后,在春秋战国时期,上、下、中军非常流行。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唐朝、宋朝等历史阶段,前军、中军、后军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在此基础上,这个时候的前军通常是先锋部队,也即向敌人发起冲锋的士兵;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通常也是主力部队和大军所在的地方;后军则主要担任掩护、后勤等任务,起到的是辅助作用。总的来说,对于古代历史上的?三军?,其概念和现在的?陆海空三军?是不一样,当然,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三军?已经成为军队的通称了。

勇冠三军帅可夺,古人的三军与现代的三军有什么不一样?

现代的三军很好解读,主要就是海陆空三大军种,而在古代三军称多用于代指全军,其实现在也一样,但是古代三军,随着时间变化其内里也是有变动的。

三军称呼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根据周礼,天子可以保持常规的六军军队数量,诸侯国最多可以保有三军军队数量,要是国力不行,还可以往下减。各国对自己三军的称呼也不尽相同,例如楚国就称左中右军,晋国称上中下军。而且都以中军为尊,左上次之,右下再次之。

而到了春秋时期,各国战车保有数量开始进入巅峰期,有时三军也是指步军,车军,骑军。将军队以行进攻击方式进行划分,已经开始有了比较鲜明的作战意识了。而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又重新定义了三军划分,壮年男子为一军,壮年女子为一军,老弱为一军。男专管上阵杀敌,壮女负责安营造饭,老弱负责放牧随军牲口,以及收集食物。

时间流转,三军随着时间变化又重新被定义,战国时的男女老幼划分方法,在汉之后开始使用另外一种划分办法,那就是前中后。到了唐宋时,也是相当成熟,三军分前军,中军,后军。

前军作为前锋,一般要负责侦查,找寻进军路线,应付小规模的战斗。而中军一般作为作战主力,含有三军大部分作战部队以及将领的指挥系统。后军则是作为后勤部队,负责三军全部后勤,随军人员多是后勤人员为主,多是征调的民夫,以及护送粮饷的护粮队。

而到了唐宋之后,三军的功能也都无甚变化,依旧遵循旧制,虽说名字可能有所变动,但也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侦察,作战,后勤划分三军。但是古代文字里,三军一般都是代指全军,这个习惯也被我们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