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割须弃袍的故事

2.三国典故:割须弃袍

3.《三国演义》中曹操"割须弃袍"的故事情节是什么

4.割须弃袍的含义

割须弃袍的故事

三国演义割须弃袍-割须弃袍

割须弃袍的故事:曹操的军队和马超的军队在潼关首次交锋,马超勇战三将,大败曹军,曹操连忙奔逃;马超率兵追赶,高喊捉拿红袍长须的曹操;曹操为了隐藏自己,于是割须弃袍,用旗角裹脖、袍袖遮面,慌忙逃命;就在危急之时,曹洪及时赶到,保住了曹操的性命。

割须弃袍的意思

“割须弃袍”一词用来形容因为战败落荒而逃、落魄狼狈的样子。意思相近的成语有丢盔弃甲、弃车保帅。

割须弃袍的出处

割须弃袍出自明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在第五十八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三国典故:割须弃袍

 割须弃袍是三国演义里很著名的一个 典故 ,那么她的由来是什么?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演义典故的割须弃袍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割须弃袍典故:

 东汉末年,马超率军与曹操在潼关大战,西凉兵来势凶猛,曹军将士都抵挡不住,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

 又听得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惊慌,拿着佩刀马上割了胡子。军中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诉了马超。

 马超又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听见喊声,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

 曹操正走之间,背后赶来一员战将,回头一看,正是马超。曹操惊恐万状。左右将校见马超追来,各自逃命,只撇下曹操。

 马超厉声大叫:“曹操,你跑不了!”曹操吓得马鞭都扔了。看看赶上,马超从背后使枪刺去。曹操绕树而走,马超一枪刺在树上;急拔下时,曹操已逃远了。

 割须弃袍这则 成语 典故来源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曹操率军与马超在潼关交兵,曹军兵败,马超乘胜追击,曹操于乱军中怕被认出来,把胡须割掉,把长袍丢弃,落荒而逃才捡得一条性命。

 从此,?割须弃袍于潼关?加入了?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夺船避箭于渭水?的行列,成为了曹操知名的败仗,人生的污点。

 然而翻阅正史记载,却找不到曹操任何有关于割须弃袍的记载,这自然又是《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一大杰作,完全是虚构出来的。

 历史上真实的“割须弃袍”发生在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后并没有退兵北归,而是制定出了灭亡南宋,统一中国的策略。

 金国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集中在陕西一线,准备从秦陇攻入四川,控制长江上流,然后顺江东下,形成一个大迂回的战略包围圈,置南宋政府于地。

 兵来将挡,川陕是南宋的战略要地,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南宋于公元1129年授命名将张浚担任川陕宣抚处置使,以抵御金军在川陕的战略进攻。

 公元1131年,金兵大举进攻川陕的首要门户?和尚原,和尚原是通往四川的第一道关隘,势必固守。南宋大将吴玠、吴璘兄弟奉张浚之命,承担了保卫和尚原的任务

 首战和尚原,吴玠拒险而守,凭以逸待劳之策战胜了几倍兵力于己的金军。

 金军统帅金兀术听闻前线吃了败仗,十分震怒,当年十月,他亲率金兵10万而来,声势浩大,结连珠营,垒石为城,与吴玠相拒。

 面对金兵的强大攻势,吴玠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作战计划,三计连出。

 第一计是抛砖引玉,为了引诱金兀术到和尚原这个易守难攻之地与宋军决战,宋军主动放弃了神岔关。随后金兀术果然上钩,尾随来到和尚原。

 第二计是以逸待劳,金军奔袭到此后,宋军早就做足了准备,他们依托有利地形予以阻击,使用床子弩轮番射杀,顿时箭射如雨。金军的两次冲锋都被打退。

 第三计是无中生有,虚虚实实,黄昏时分,金兵开始撤退,吴玠又趁他们慌乱的时候派兵绕到后面进行掩杀。

 晚上,吴玠又命令射手拿着强弓,看到金营哪里有火光就射向哪里,吓得金兵不敢点火,饭都吃不成。二更时分,吴玠干脆袭击金兵大营,又累又饿的金兵被杀得鬼哭狼嚎。

 四更时分,劫寨获胜归来的宋军意犹未尽,杀气正旺,在与来接应他们的宋军会合后又向大散关的金兵发动进攻,金军又被杀得大败。此时的金兀术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而金兵早已人疲马乏。

 次日凌晨,金兵后撤。吴玠早已做了准备,听到金兵后撤的消息,马上下令全线反攻。从和尚原到神岔关,金兵伤累累,尸横遍地。

 连金兀术也身中两箭,为了逃命,他竟然剃掉胡须换了衣服才逃走,为的是防止被宋军认出。至此,和尚原大战以金兵的惨败告终。

 割须弃袍原文:

 操进兵直叩潼关。曹仁曰:“可先下定寨栅,然后打关未迟。”操令砍伐树木,起立排栅,分作三寨:左寨曹仁,右寨夏侯渊,操自居中寨。次日,操引三寨大小将校,杀奔关隘前去,正遇西凉军马。两边各布阵势。操出马于门旗下,看西凉之兵,人人勇健,个个英雄。又见马超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立马阵前;上首庞德,下首马岱。操暗暗称奇,自纵马谓超曰:“汝乃汉朝名将子孙,何故背反耶?”超咬牙切齿,大骂:“操贼!歉君罔上,罪不容诛!害我父弟,不共戴天之仇!吾当活捉生啖汝肉!”说罢,挺枪直杀过来。曹操背后于禁出迎。两马交战,斗得八九合,于禁败走。张郃出迎,战二十合亦败走。李通出迎,超奋威交战,数合之中,一枪刺李通于马下。超把枪望后一招,西凉兵一齐冲杀过来。操兵大败。西凉兵来得势猛,左右将佐,皆抵当不住。马超、庞德、马岱引百余骑,直入中军来捉曹操。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军中有人将曹操割髯之事,告知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闻知,即扯旗角包颈而逃。后人有诗曰:“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怆惶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三国演义》中曹操"割须弃袍"的故事情节是什么

简介:在曹洪被马超战败,丢失潼关之后,曹操率领后续部队赶至潼关关前。在曹操与马超的首次交锋中,曹军溃败。马超统领庞德、马岱等,直入曹军,要亲自捉拿曹操。马超的凌厉攻势,迫使曹操“割须弃袍”,曹操狼狈而逃。

曹操混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军中有人将曹操割髯之事,告知马超,超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操闻知,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示例:曹操潼关战马超,割须弃袍大败而归,因此在大帐中不停的叹气。?张辽:“丞相,你叹什么气啊?” “哎!”曹操:“我在想,如果关羽还在我手下就好了。”

扩展资料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割须弃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曹操

割须弃袍的含义

割须弃袍的含义形容战败落魄狼狈的样子。

割须弃袍,汉语成语,拼音是gē xū qì páo,意思是形容战败落魄狼狈的样子。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

成语故事钟繇退守潼关,急忙送信给曹操。曹操知道丢失了长安,心中十分焦急,便叫来曹洪、徐晃,说:你二人先带一万人马,代替钟繇守住潼关。如10日内失掉了潼关,就按军法杀了你们;10日之外,与你二人没有关系。我统帅大军随后便到。二人领了将令,星夜急行。

曹仁提醒曹操说:曹洪性情暴躁,恐怕会耽误大事。曹操说:你给我押送粮草,便随后接应。曹洪、徐晃到了潼关,代替钟繇坚守关隘,并不出战。马超领兵来到关下,痛骂曹操三代人。曹洪大怒,要领兵下关厮杀。徐晃阻挡说:这是马超要激怒将军厮杀,切不可出战。

等丞相大军到来,必定会有办法。马超军队日夜轮流来骂。曹洪总是要下关打仗。徐晃苦口婆心地劝他。到了第9日,在关上看时,西凉军都放开战马,稀稀拉拉地在草地上坐着;许多困乏的军士,在地上睡懒觉。看到这种情景,曹洪便叫备马,带领3千兵杀下关来,西凉兵弃马抛戈逃跑了。

割须弃袍的道理:

1、勇气、果断和牺牲精神:曹操在面对困境和危险时,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果断,他不顾自身安危,为了保护自己的士兵,决定牺牲自己的形象和尊严。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的。

2、必要时的牺牲:为了达成目标,有时候我们需要做出牺牲。曹操为了逃脱刘备的追杀,不得不割掉自己的胡须,扔掉自己的战袍,这对一个将军来说是非常大的牺牲。但最终,他成功地逃脱了刘备的追杀,保全了许多士兵的生命。

3、面对困难时要果断采取行动: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果断采取行动,而不是犹豫和退缩。曹操在面对刘备的追杀时,没有犹豫和退缩,而是立即采取行动。这种精神可以应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