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苟同怎么理解这句话-不敢苟同怎么理解这句话
1.说给解释一下嵇康和钟会之间那句对话的意思?
2.怎么看待曾仕强先生对儒学的理解?
3.枫桥夜泊的解读
说给解释一下嵇康和钟会之间那句对话的意思?
《晋书·嵇康传》里有一个故事: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他对司马氏政权不满而辞去官职,开了个铁匠铺维持生计。有一天,司马氏集团中的钟会去见嵇康,嵇康正和“竹林七贤”另一人物向秀在大树下打铁,对钟的来访不予理睬。钟会只好掉转马头准备离去,这时嵇康问他听说了什么又见到了什么,钟会就用这句话来回答他。钟会怀恨在心,向司马昭说稽康的坏话,司马昭便把稽康杀了。这是后话。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钟会的话是典型的“车轱轳话”,表面上听起来说来说去的,实际上没什么内容。钟会是用这种回答来给自己下台阶,以便从尴尬的场面中解脱出来。然而时至今天,这类车轱轳话却依然大有市场。
“轱轳”也写作“轱辘”,北方话指车轮子,作动词是滚动的意思。俗话说:车轱轳话来回转。所谓“车轱轳话”就是重复颠倒、翻来覆去的废话连篇,就像俗话说的:“一碗豆腐,豆腐一碗”,毫无新鲜的意思。
请看下面的例子:
(1)今天我是来竞岗的,我本来不该来,我知道自己的水平有限,我还有很多缺点,恐怕不能胜任这个工作。是许多同学们的鼓励才使我下定了决心站在这个演讲台上。又由于我个人的水平很低,因为我从来也没当过副班长,恐怕是讲不好,希望大家多提意见。还要补充一句,我准备的很不够,更要请大家原谅。现在我就根据自己不成熟的想法,给大家讲讲我的竞岗理由。我竞争的岗位是——副班长。
听这样的讲话是会把人急的,就像吃包子,连咬几口还咬不着馅,只会让人产生反感:你不行,还要竞什么岗?实际上这段话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代替:今天我竞争的岗位是——副班长,其他都是毫无意义的车轱轳话。
2007年11月,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文剖析了以官话套话为主要表现的“机关话语病”问题。文章总结说,“机关话语病”比较常见的有: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违心的假话等。这些“机关话语病”突出的表现就是“车轱轳话”。
请看某公的报告:
(2)第二点,也就是第二个问题,我要谈谈质量问题。大家都知道,质量问题很重要,所以我要特意谈谈,强调一下这个问题。质量和产量的关系,质量是第一位的,所以说质量最重要。为什么重要呢?因为没有质量就等于没有产量,有了产量没有质量,产量也就等于没有了……
分开来每句话都正确,也没有语法毛病,但就是颠三倒四,说了一百多个字,只有七个字有用:“质量问题很重要。”
观察生活中我们周围的人,不难发现,一些人的语言能力比较强,可以用比较清楚、简短的语言将一件事情讲清楚;另一些人的语言能力较差,东拉西扯、絮絮叨叨的“车轱轳话”讲了半天,别人仍然是一头雾水。
有些嗜酒的人,几瓶啤酒下去,数碟小菜儿一摆,精神亢奋,谈兴方炽,说了数遍的话又重新翻来覆去,周而复始。如果此公不幸而是上司,陪同诸位还得洗耳恭听,同时不断送上恰到好处的恭维和谀辞。
在一些无稿直播节目,课堂教学,以及某些现场讲话甚至闲聊寒暄中,由于多是一次成型的急就章,容不得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因而很容易产生逻辑混乱、词不达意、拖泥带水、车轱轳话来回转、缺乏文化内涵和信息含量的“毛坯话”。缺乏提炼、加工的书面语言也可能会出现类似的“车轱轳话”。
怎么看待曾仕强先生对儒学的理解?
看过几个曾仕强的视频,有合理成份,但是也有些话不敢苟同,举例如下:
“中国人见面不谈正经事,都是说一些寒暄和废话,因为情绪管理是第一位,谈工作没有用。”这句话说明什么?这不是说国家是个不务实际国家吗?至少我在浙江省看见的情况不是这样,包括小卖部卖香烟的人,没人跟你寒暄,也没笑脸,你买就买,不买别闲扯,耽误人家做生意。所以才有效率浙江之称。不谈工作闲扯淡,这是应该批评的生活状态,怎么还能当正面例子讲呢,难怪现在宝岛经济衰退这么厉害。
“再厉害的人都没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博士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人太厉害容易非对即错,不知道和人家交流。”这句话就是更加以偏概全了,人家厉害怎么反而没用了?你说博士找不到工作,你做调查了吗?再说掌握核心技术的博士怎么就找不到工作了?难道华为招聘的博士是假的?说话也太绝对了,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如果这是真的,那人们变厉害还有什么用?这不是劝人消极避世嘛。再说,在绝对实力面前,你那种和人交流真的能顶替实力嘛?我看未必,微软招聘人才总不能找个能和人交流,但是技能不怎么厉害的人吧。。。。
曾仕强的主流论调是在宣扬传统的儒家文化,只在儒学范围内听听就好,不必当真,而且此人对于西方逻辑思维有极端的抵触态度,“所以说美国人搞着一套就很愚蠢,非对即错是最大的愚蠢。”其实二值逻辑从根本上研究就是非对即错,有本事你别参加高考,也许你能不参加,但是不能人人不参加。说那些人情世故,等你走到那个高地位再说吧,你说讲真话的人没有用,我看郭德纲就挺好。哈哈,谢谢。
枫桥夜泊的解读
枫桥夜泊》鉴赏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