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穑艰难文言文翻译-稼穑艰难怎么读
1.逸文言文翻译
2.粮食翻译成文言文
3.写粮油的文言文
4.蔡京子孙文言文启示
5.告诉所有人的文言文
6.尚书读录文言文
逸文言文翻译
1. 种放 字明逸文言文翻译
是个古人的名字。
种放(955年-1015年),字明逸,号云溪醉侯,河南洛阳人,父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七岁能写文章,精于易学。不应科举,父亡随母亲隐居终南山,讲学为生,撰写的《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人们很是称许。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推辞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书张齐贤对皇帝再次举荐种放,种放仍旧推辞了。咸平四年(1002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应诏而面圣。而后数年中,种放奔走于朝廷与终南山之间,数次归山后又数次再度出山入仕。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种放再次来朝觐见,陪祭汾阴,被授予工部侍郎。种放晚年侈靡丧清节, 《宋史》记载:“颇饰盥服”,“于长安广制良田,岁利甚博”。谏官王嗣宗参奏了种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后种放再次辞官归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种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门生一起饮酒,几巡酒后安然离世,终年60岁。上诏赠工部尚书。
2. 关于文言文《无逸》的翻译原文: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
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
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
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弗言。其惟弗言,言乃雍。
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
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弗义惟王,旧为小人。
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弗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
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弗知稼穑之艰难,弗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
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弗遑暇食,用咸和万民。
文王弗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
’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诪张为幻。
’此厥弗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
’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
’允若时,弗啻弗敢含怒。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弗永念厥辟,弗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
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
译文: 周公说:啊,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先知道农业的艰辛,就知道庶民的苦衷。
看那些小人,父母辛勤耕种收获,儿子却不知庄稼的艰辛,贪图享乐,狂妄粗暴,以至于欺诈诓骗。很是瞧不起父母,说什么:“你们从前的人没有见识。”
周公说:啊,我听说:以前殷宗时,庄严慎重对待上天赋予的王位,用诚信之道治理民众,小心谨慎,不敢贪图安逸荒废政事。所以中宗在位七十五年。
殷高宗时,有好多年在外过着平民的劳苦生活,于是有机会接触庶民生活。开始即位,怀着满腹诚信,态度沉默,三年不大说话。
可当他一说话,群臣一致赞成。不敢贪图安乐,荒废政事,安定殷邦,大小官员没有怨言。
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九年。殷祖甲时,认为废其兄自己做君主不义,逃于民间,长期过着平民的生活。
当他即位后,非常清楚民众之苦,对他们施加恩惠,从不歧视孤寡之人。所以祖甲在位三十三年。
此后所立之王,都是生来就舒适安逸。舒适安逸,不问民众疾苦,沉迷于享乐。
自此后,没有人能在位长久的。有的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有的四·三年。
周公说:啊,只有我周太王·王季,恭敬慎重。文王有条不紊的成就了安定人民和开垦土地的事业。
善仁谦恭,安抚庶民,施德孤寡。从早晨到中午,以至于太阳偏西,没有工夫吃饭,全用于和谐万民。
文王不敢逗留于游猎,恭恭敬敬操劳政事。文王中年即诸侯之位,在位五十年。
周公说:啊,今后继承王位,就不能放纵自己,不能过分的贪图欢乐,贪图安逸,贪图游玩,贪图游猎。要为万民的事尽心尽力。
比方说:“今日痛快玩一次吧。”那不是在教民,那也不是在顺天。
这样的人是有过失的。不要象纣王那样废于迷乱,喝酒没有节制啊! 周公说:啊,我听说:古人互相告诫,互相爱护,互相教育,民众没有欺瞒诓骗的。
这些告诫的话不听,他的臣就顺着他的意思行事了。那么就变乱了先王的政事与法度,因小失大。
人民就要心里怨恨,口里咒骂。 周公说:啊,自殷王中宗,以及高宗,以及祖甲,以及我周文王,此四人明智。
有人告他们说:小人怨你骂你,他们就更加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并说有过失,应该是我的过失。
这样做了,民众就不只是不敢含怒了。这样的话不听,就会有人欺骗,说:小人怨你骂你,你就信之。
象这样轻信,不常念为君之道,不宽宏大量,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恨就会聚集起来集中在他的身上。 周公说:啊,成王,要以此为鉴啊。
介绍: 《无逸》出自《尚书》,集中表达了禁止荒*的思想。无逸,不要贪图安逸,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君子所其无逸。
知稼穑之艰难”,这是全文的主题和论述的核心。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
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
3. 种放 字明逸文言文翻译种放(955年-1015年),字明逸,号云溪醉侯,河南洛阳人,父种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
七岁能写文章,精于易学。不应科举,父亡随母亲隐居终南山,讲学为生,撰写的《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等,人们很是称许。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推辞了。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兵部尚书张齐贤对皇帝再次举荐种放,种放仍旧推辞了。
咸平四年(1002年),张齐贤任京兆太守,再次向朝廷推荐种放,种放应诏而面圣。而后数年中,种放奔走于朝廷与终南山之间,数次归山后又数次再度出山入仕。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种放再次来朝觐见,陪祭汾阴,被授予工部侍郎。种放晚年侈靡丧清节, 《宋史》记载:“颇饰盥服”,“于长安广制良田,岁利甚博”。
谏官王嗣宗参奏了种放,恰逢赦恩而停止。后种放再次辞官归隐。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一月十九日,种放晨起,穿上道士衣裳,召门生一起饮酒,几巡酒后安然离世,终年60岁。上诏赠工部尚书。
4. 李白少有逸才 文言文翻译原文出自《旧唐书·李白传》的内容。即:
原文: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筠征赴阙,荐之于朝,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扬州谒见,遂辟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于宣城。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的人。年轻时就有超群的才干,志向宏大,气质豪放,俊逸潇洒有超越尘世的心愿。父亲作任城县尉,于是就把家安在了任城。(李白)年轻时同鲁中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文士隐居在徂徕山,尽情地吟诗饮酒,当时被称为“竹溪六逸。”天宝初年,游学到了会稽,同道土吴筠隐居到剡中。吴筠被征召到朝廷,就把李白推荐给朝廷,与吴筠一起任翰林供奉。李白酷爱饮酒,每天都同嗜酒者在酒店喝得大醉。玄宗作了曲子,想要作乐府新词,急切地召见李白、李白却已经醉卧在酒店了。(把李白)召入(宫),用冷水浇他的脸,马上命令写诗,不一会儿,(李白)就写成十余首,皇帝非常嘉许他。(李白)曾经大醉在金殿上,伸出脚来命令高力士(给他)脱靴子,因此被斥责离开(长安)。于是,(李白)浪迹江湖,一天到晚沉浸在酒中。当时侍御史崔宗之被贬官到金陵,与李白吟诗饮酒互相酬答。(李白)曾经在月夜乘船,从采石直达金陵,他身穿宫中锦袍,在船里顾盼自雄,谈笑自如,好象身边没有别人似的。当初贺知章见到李白,赞赏地称他:“这是天上贬滴(人间)的仙人啊!”安禄山作乱,玄宗驾临西蜀,在途中让永王李璘当了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李白在宣州拜见(永王),于是被召为从事。永王阴谋作乱,兵马被击败,李白连坐被远放夜郎。后来遇上大赦才得以放还,最后因饮酒过量,在了宣城。有文集二十卷,在当时社会上传播。
又“李白少有逸才”是主谓句,其中:少,形容词,年幼,年轻。例如:《战国策·齐策》:寡人少。注:“少,小也。”;逸才,指出众的才能。例如:汉 荀悦《汉纪·宣帝纪四》:“益州刺史因奏 王襃 有逸才,能为文。”。
所以原文“李白少有逸才”的大意是:李白年轻时就有超群的才能。
5. 文言文 以逸待劳 的翻译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
“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
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
“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 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按语 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
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解析 古按语举了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来证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法。
强调用中心枢纽,即关键性的条件,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环”,即广大四周的情况。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计关键。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结果却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以逸待劳”在现代经商赚钱之中也是经常用到的一计。利用此计需要经营者心理承受能力好,在和对手进行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要耐得住时间,耐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状态,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
在生意场中,甘愿妥协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赢得时机,休息静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获益。因为必须的退步是换来更大的利益,万不可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盲目行事与对手硬拼,定要停下来寻找机会,等待时机,再来竞争,反败为胜。
探源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面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当。
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
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
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
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
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
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
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
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故事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
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
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
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原文: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
6. 光逸冻卧文言文翻译多大个事啊。
光逸,字孟祖,乐安人也。初为博昌小吏,县令使逸送客,冒寒举体冻湿,还遇令不在,逸解衣炙之,入令被中卧。令还,大怒,将加严罚。逸曰:“家贫衣单,沾湿无可代。若不暂温,势必冻,奈何惜一被而杀一人乎!君子仁爱,必不尔也,故寝而不疑。”令奇而释之。
光逸,字孟祖,是乐安人。最初在博昌当个小官,县令派光逸送客。光逸冒寒而去,浑身又冻又湿,回来时县令不在,光逸就脱下衣服烘烤,自己钻入县令的被子里躺着。县令回来后大怒,要狠狠的惩罚他。光逸说:“我家里穷,只有一身单衣,衣服弄湿了也没有换的。如果不临时的取个暖,势必要冻。您怎么会因吝惜一床被子而杀一个人呢?像您这样的君子都是仁爱的,必然不会这样做。所以没有犹豫就睡下了。”县令惊奇于他的言行,而把他释放了。
粮食翻译成文言文
1. 翻译文言文
季文子任鲁宣公、成公的国相,但家中没有穿丝绸衣服的妾,厩中没有喂粮食的马。仲孙它规劝季文子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做过两世君王的国相,你的妾 *** 丝绸,马不吃粮食,人家可能会以为你吝啬,而且也不给国家带来光彩!”文子说:“我也希望妾穿丝绸,马吃粮食。然而,我看到老百姓,他们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的还很多,我因此不敢那样做。别人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而我却给妾和马那么好的待遇,恐怕这就不是国相该做的事!况且我听说可用德行荣誉给国家增添光彩的,没有听说能用妾和马来给国家增添光彩的。”
季文子把这件事告诉孟献子,献子将儿子关了七天。从此以后,子服它的妾穿的都是粗劣的布衣,喂马的饲料都不过是杂草。季文子知道这件事后,说:“犯了错误能及时改正的人,就是人上人了。”于是让子服它做了上大夫。
2. 翻译(将文言翻译成白话文)这是宋太祖求问治国之策的文言文:
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大臣赵普,问他:“天下自从唐王朝颠覆,几十年里面,帝王之位轮番上场你争我夺都换了是个姓氏之多。大仗小仗一天没断过,使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是什么缘故?寡人想平息这些战争,为国家建立长治久安的良策,请问有啥办法?”赵普回答说:“自残唐十六国以来,导致战争、争斗不止,国家得不到安宁的原因,源自以前唐王朝的余弊,地方节度使、藩镇的势力太大,位高权重,从而使得国君的中央集团弱,外臣拥兵自重而强大,尾大不掉的原故。现在圣上想要整治,没有其它奇异、花巧的途径,只有削弱各地藩镇、节度使和各省总督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和粮食,要由中央 *** 节制,不可随意囤积;收编他们的精锐军队,归入皇上亲自管辖的禁军编制,那么他们即使想谋反,没钱没粮没精兵,还反个球呀?自然就四海清平啦。”
这是宋一朝的治国大略,从未更改。虽避免了残唐兵乱的局面,但疆无精锐将不统兵,(宋文官挂帅)亦使宋屡受欺辱。
3. 翻译一篇文言文
金银珠宝,价值甚高,但在战乱之时却不及粮食值钱。为什么?因为时世不同。平时很多有钱人家不惜将粮食换成钱购买宝物以炫耀或装点门面,不怕花钱,就只怕买不到。
壬午年,梁国城池被围,城里缺粮,米一升要二两银有多,饿的人很多。人们视钱财如泥土,钱币迅速贬值。平民只好用饰物、珠宝、漂亮的衣服在市场里换些许粮食以充饥,有人用一件精致的毛衣换八斗米,有人用金钗换一担的牛肉。由此而知明君之本应贵五谷而贱金玉。
古人说:“柴草如桂木,稻米如珠宝”哪是虚言!
4. 稼穑艰难文言文翻译古人之所以教育人懂得务农艰辛的道理,是为了让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相互问候了。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进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世务,治家就不治家产,这就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啊!
原文: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凡几涉手而入仓禀,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辨,皆优闲之过也。(选自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
写粮油的文言文
1. 有谁知道与粮食有关的诗、词、赋,古文或原创都可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译文: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大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拼拼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邑。新乐邑呀新乐邑,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乐郊呀新乐郊,有谁去过徒长叹!
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于谦 《平阳道中》
杨柳阴浓水鸟啼,豆花初放麦苗齐。
牙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
辛弃疾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白居易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暂时只能想到这些了 希望你能满意
2. 列子拒粮的文言文子列子穷(1),容貌有饥色。
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2):“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3)。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4):“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5),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6),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
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7),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翻译:列子住在郑国的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上饭,面黄肌瘦的叫人觉得非常可怜。
有人对郑国的相国子阳说:“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贤者,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生活却过得这么贫困,饭也吃不饱,你难道不喜欢贤士、不在乎名声吗?” 子阳听了,赶紧叫手下的官员去给列子送粮食。列子听说了官员的来意,执意不肯接受子阳的馈赠。
官员没有办法,只好走了。列子的老婆眼巴巴看见到手的粮食没有了,气得直埋怨列子,捶着胸脯说:“人家都说当贤人的老婆孩子,可以吃得饱、穿得暖,全都是胡说八道!你看看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人家相国大人看得起你,才给你送粮食,你摆什么谱啊?你摆谱不要紧,你也看看我们几天没吃一顿饱饭了啊!什么贤人,闲得喝风去吧!” 列子笑着对妻子说:“你以为这是好事吗?我看未必。
相国不是因为知道我是贤人才给我送吃的,而是听了别人的话,才想到给我粮食吃。他今天能因为听了别人的话馈赠我们食物,明天就不会因为听了别人的话而找我们碴吗?这样的人,还是不要跟他打交道的好啊。”
不久,因为子阳的民怨太深,老百姓纷纷起来反对子阳,把子阳给杀了。
3. 用文言文讽刺糟蹋粮食的人时该怎么说●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
●俭节则昌,*佚则亡。――《墨子》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训俭示康》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
4. "节约粮食"的古诗与名人名言怎写啊1、君子以俭德辟难。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5、俭节则昌,*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佚享乐就会败亡。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11、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浪费粮食是最大的犯罪! 盘中粒粒皆辛苦! 饱时不忘饿时饥! 爱惜粮食,从娃娃抓起! 爱惜粮食,从我做起! 爱惜粮食,人人有责! 省下一颗粮食,已许可以救活一个人的生命! 爱惜粮食就是爱惜生命! 生命诚可贵,粮食价更高! 粮食是血汗换来的! 世界是我们的,粮食是世界的! 请记住:粮食来得不容易!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小钱不知省,大钱将滥花(英国) ●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眼下胡花乱铺张,往后日月空荡荡 ●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萨克族) ●辛苦得来的果实,不要一口气把它吃完(维吾尔族) ●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杀牛吃肉,不如留着挤奶(藏族) ●有钱时摆阔,没钱时挨饿 ●欲求温饱,勤俭为要 ●紧紧手,年年有 ●勤能补拙,省能补贫 ●思前顾后,吃穿常有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精打细算,有吃有穿;大吃大喝,当屋卖锅 ●小富由俭,大富由天 ●不喝酒,不抽烟,三年省下无数钱 ●节俭是致富的秘诀(英国) ●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英国) ●积小利,成巨富(英国) ●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小处不省钱袋空(托·莫尔) ●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托里安诺) ●节约一分钱,等于生产一分钱(英国) ●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麦) ●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好处安身,苦处用钱 ●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趣味的腐化(英国) ●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愈多,就愈贪婪,而且确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安格尔) ●奢侈好像酒,既使人兴奋,又使人衰弱(卡尔) ●奢侈 只是一种社会腐化的现像,决不是原因(鲁迅) ●不择手段地追求高级物质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级的(潜夫) ●奢侈乃德义之灭亡(瑞士)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
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汗珠换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 ●成物不可损坏。
5. 稼穑艰难的译文(是文言文)古人之所以教育人懂得务农艰辛的道理,是为了让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
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父子之间就没有力气相互问候了。
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进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
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世务,治家就不治家产,这就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啊! 满意请采纳。
蔡京子孙文言文启示
1. 蔡京子孙 译文
(宋代)蔡京的孙子们,生长在富贵之家,不懂得庄稼的种植和收获。
一日,蔡京开玩笑地问他们说:“你们天天吃饭,谁能回答我,吃的白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有个孙子顺口答道:“那是从石臼里舂成白米的。” 蔡京听了,哈哈大笑。
另外一个孙子在边上接着说:“他讲得不对,我见到白米是装在草席的袋子里倒出来的。”(原来)运到京城的大米,都是用席织口袋装着,所以那个子孙才会这么说。
出处:《蔡京试孙》又名《蔡京子孙》 原文:蔡京诸孙,生长膏粱,不知稼穑。一日,京戏问之曰:“汝曹日啖饭,为我言米奚自?”其一对曰:“从臼里出。”
京大笑。其一旁应曰:“非也,我见在席子里出。”
盖京师运米以席囊盛之,故云。 蔡京是北宋的白脸奸臣,人称“六贼之首”。
他的一群孙子都是膏粱子弟,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重视对于子女的劳动教育。
如果对自己的子女过分溺爱,从小养尊处优,只能使他们“不知稼穑之艰难”,缺乏劳动生活能力,对他们前途是不利的。
扩展资料:
宋徽宗也知道他奸诈,故屡罢屡起,并选与蔡京不合的人为执政来牵制他。 蔡京每当要被免职时,就去向皇帝哀求,跪地磕头,毫无廉耻。
宋收复燕山时,蔡京送诗给蔡攸,表明此事行不通,希望此事不成以自我解脱。见利忘义,以至于兄弟不合睦,如参、商二星;父子不相关,如秦、越二国。
晚年以家为官府,谋求升官的人,聚集在他的门下,只要输钱纳货,就是仆隶也可当上美官,丢弃国家纲纪法度,使它们如同虚设。处处患得患失,培植个人势力,盘根错节,牢不可破。
告诉所有人的文言文
1. 请告诉我小人文言文的解释以及翻译
(1).平民百姓。
指被统治者。《书·无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
(2).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己者自称的谦词。《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3).对平辈自称的谦词。《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君(指许汜)求田问舍,言无可采……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牀之间邪?”(4).古时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孔子家语·观周》:“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人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5).识见浅狭的人。
《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金王若虚《辨惑二》:“其曰硜硜小人、小人樊须,从其小体为小人之类,此谓所见浅狭,对大人而言耳。”(6).人格卑鄙的人。
《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7).特指小偷。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忙敲楼窗向铺里叫道:‘隔壁仔细,家中敢有小人了?’铺中人惊起,口喊‘捉贼!’”(8).旧指仆隶。《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朱熹集注:“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
2. 谁能告诉几段激励人向上的文言文荀子 《劝学》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恭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风至苕折,卵破子。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 ,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 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 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
诗曰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 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 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礼者 ,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 ,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 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 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 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口赞〕。
傲,非也;〔口赞〕,非也; 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简而不速。方其人之习 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 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 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 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飧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 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问苦者,勿告也。
告苦者,勿问也。说苦者,勿听也。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 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 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 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
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 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 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 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 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 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
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谓之成 人。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
3. 哪些古文语句中告诉人们做人应当做君子(此处君子指道德高尚之人)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坦荡荡,泰而不骄;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长戚戚,骄而不泰;君子怀德,怀刑,喻於义,求诸己,成人之美;小人怀土,怀惠,喻於利,求诸人,成人之恶;君子易事而难说;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怀德,怀刑,喻於义,求诸己,成人之美
小人怀土,怀惠,喻於利,求诸人,成人之恶
礼记: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唐·孟郊: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论语: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论语》: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左传》: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宋·朱熹: 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
4. 告诉我一些文言文的名言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
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26.三思而后行。
——《论语》(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
5. 勉励人的古文黄生借书说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尚书读录文言文
1. 《尚书·读录》翻译 天宝中~出金付焉
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有一个书生游学停留在宋州。
当时李勉年纪小又贫穷困苦,和这个书生同住在一家店里。没过多长时间,书生患了病,无法医治。
书生临对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我将到北都(今太原)谋求官职,在这里得病将要了,这是我的命啊。”并从口袋里把百两金子给李勉,说:“我的家丁仆人,没有知道这个的,你为我处理完后事,剩下的钱都送给你。”
李勉答应为他办理后事,等到葬礼结束后,(李勉)把剩下的金子放在坟墓里和书生一同埋葬。几年以后,李勉担任了开封府尉。
书生的兄弟带着洪州官府开的证明,不停地寻找书生的行迹。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为书生办理了丧事,专门到开封去见他,询问金子的下落。
李勉请他们到了墓地,挖出金子交给了他们。
2. 尚书别解序 翻译本人才疏学浅,不能作完整而准确的翻译,惭愧。但大体意思可以说说,但愿能对你有所帮助,不胜荣幸。
嘉靖辛卯年间(具体时间你查一下相关书籍,这个很容易就查出来了),我在南都(不知道是今天的哪个地方)考试,未被录取而从南都回家,闭门闲居,亲朋好友们较少到访。因里没有空闲的房子,白天住在家里,抱着小女儿逗趣,在小女儿想睡(应该是睡去)或者吃奶时,我就读《尚书》,小女儿也喜欢摆弄书,一看见书就就用小手指头顺着一行行的文字指着,同时口中念念有声,似乎很懂的样子。所以我一直没有把读书这件事荒废,偶尔有些感悟,就记录下来。不论想到什么都有有想写的冲动,手中的笔想停也停不下来,正像古人所说的“兔起鹘落”(此处无力翻译,惭愧)一样。(因为)没有什么时间写文章,(所以)就把这些记录下来的感悟保存在箱子中,以用来日后复习。本人对文章的分析,因为有古代名家在,所以不敢和他们的相提并论,所以取名为《别解》。我曾说过:看画家作画,耳朵、眼睛、嘴巴、鼻子、大小、胖瘦都画得很像了,但人们看了之后仍说不像,那一定只画“形”(外表)而没有画到“神”(人的精神、气质等)。我读书,不敢说是已经得到了书的“神”,但我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努力地领悟书中的“神”。
3. 啸亭续录德尚书文言文翻译原文
德尚书瑛,姓通颜觉罗氏,满洲望族也。年六十余始擢太常寺卿,又二十年洊至户部尚书,已八十余矣。与朱文正、王文端等作五老会,时人荣之。公貌清癯,性俭朴廉洁,位至司徒,家不能具驷马,人比之公孙弘,以其刚毅胜之。
尝入直枢庭,其下属告人曰:“其他费不具论,即四时衣冠之赀,我公即未能具也。”其清贫也若此。后以失察胥吏罢官。至今年九十余,身犹健云。(清昭梿《啸亭续录·德尚书》)
译文
德尚书瑛,姓通颜觉罗氏,是满洲望族。六十多岁才升任太常寺卿,二十年后又升至户部尚书,已经八十多岁了。与朱文正、王文端等组成五老会,当时的人觉得非常荣耀。公相貌清瘦,生性俭朴廉洁,(虽然)官至司徒,(但是)家里不能置办四匹马拉的车,人们将他比做(汉代的)公孙弘,认为他的刚毅胜过公孙弘。
他曾经进入直枢庭,他的下属告诉别人说:“其他的资费(暂且)不说,即使是一年四季衣帽的费用,我的上司也不能置办。”他清贫就像这样啊。后来因为考察小吏有失误而免官。到今年九十多岁了,身体仍然很健康。
4. 文言文翻译《桂苑丛谈》译文《桂苑丛谈》:崔英九岁时,在秦王苻坚的宫中读书。
有一次,苻坚在殿上躺着,各位生徒都细步小跑上前,而崔英却慢慢走着。苻坚责怪地问崔英,崔英说:“陛下像慈父一样,而不是夏桀和商纣那样的君王,干吗要害怕呢?”又问:“你读的是什么书?”崔英回答说:“《孝经》”。
苻坚问:“有什么含义?”崔英说:“位高在上者不能骄横。”苻坚坐起身子,再问:“还有什么含义?”崔英说:“从天子到庶民的章节,都是天子爱护庶民,庶民敬重天子。”
苻坚说:“你耐心地等到十七岁,我一定起用你为大夫。”崔英说:“日月可以重见,而陛下的至高尊容,不能再睹洪大的恩德,士如果能够任用就任用,何必要等到以后呢?”苻坚说:“必须等到十七岁,我一定征召你。”
当崔英十七岁时,苻坚果然拜他为谏议大夫。《宋书·沈攸之传》: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①、《汉》②事多所谙忆,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注释①《史》:指《史记》。②《汉》:指《汉书》。
③穷达:困窘与显达。译文《宋书·沈攸之传》:沈攸之晚年喜好读书,手不释卷,《史记》、《汉书》中记载的事迹大多能够记住。
他经常叹息说:“如果早知道困窘和显达是命中注定的,我遗恨没有读十年书。”《南齐书·顾欢传》:欢字景怡,吴郡①盐官②人。
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③之,见赋乃止。
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八岁,诵《孝经》、《诗》、《论》。
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④读书,夜则然⑤糠自照。
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注释①吴郡:郡名,今江苏苏州市。
②盐官:县名,今浙江海宁县。·94·读书纪事。
5. 古文《尚书》都有哪些版本啊《尚书》是我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2009年清华简中发现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书》。
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又,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东晋元帝时,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
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吴棫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
明代梅赜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清华简《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
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
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据《左传》等书记载,在《尚书》之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但这些书都没有传下来,《汉书·艺文志》已不见著录。叙先秦散文当从《尚书》始。
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
《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其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呜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秦誓》篇写秦穆公打了败仗后,检讨自己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时说:“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话语中流露出诚恳真切的态度。此外,《尧典》、《皋陶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
因此,《尚书》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蔡沈的《书集传》,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
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20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尚书》 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
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
6. 古代文言文桂苑丛谈中有一句临绝语勉曰的是哪章要那章的全文翻译.楼上的译文中有几处明显的错误,现予订正: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之147(一四七)李勉埋金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不救,临绝语勉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洪州牒来,而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选自《尚书读录》)注释1、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2、旅次:借宿.3、宋州:地名,治所为睢阳(今河南商丘市西南).4、旬日:十天.亦指较短的时日.5、疾作:谓疟疾发作.6、遂:最后;最终.7、临绝:临;临终.绝,穷尽,引申为.8、语:动词,告诉.9、某:人自称之词,我.10、洪州:地名,治所是豫章(今南昌市).11、且:将要.12、遗(音魏):动词,赠送;馈赠.13、仆使:仆人.14、足下:对人的敬称.15、奉:进献;献上.16、尉:名词作动词,做县尉.17、赍:带着.18、牒:文件,证件.19、累路:犹沿途.20、行止:行踪.21、诘:问.22、墓所:墓地.23、《尚书读录》:当作“尚书读记”,清人阎循观著,潍县人韩梦周刊行.杂录前朝各色人轶事76则.“李勉埋金”一则,最早著录于唐人冯翊子《桂苑丛谈》,宋人王谠《唐语林·德行》亦收录.译文天宝年间,有一个书生寄居在宋州.当时李勉年少贫困,与这位书生同住一家旅店.但是不到十天,那书生疟疾发作,最后因无药可救而了,那书生临终前对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我(本来)要到北都(今太原)谋求官职,(但是没想到)在这里得病就要了,这是命啊.”然后从布袋里拿出一百两黄金送给李勉,又说:“我的仆人,没有知道这(一百两黄金)的,您为我办完丧事,剩下的黄金就送给你.”李勉答应为他办理丧事,剩下的黄金(也)秘密放在墓中和书生一同埋葬在墓中了.几年以后,李勉做了开封县尉.那位书生的兄弟带着洪州官府开的证明文件,沿途打听寻找书生的行踪,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为(他的哥哥)主持的丧事,就专门到开封面见他,询问黄金的下落.李勉向上级请假到了墓地,挖出黄金交给了他.。
7. 二、文言文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5、B持,相持不下。
6、C 7、B “造成滥杀平民百姓、纵容盗贼的恶果”只是“内地征讨”,选项未将“内地”与“边方”加以区分;且“得到了皇上的赞许”不完全符合文意,皇上只是“许”,即采纳了他的意见,“赞”属无中生有。 8、(1)(6分)各地把捷报奏上,大多归功于王琼(的谋划),王琼因此多次受到封荫、赏赐,他受到的宠爱待遇在诸位尚书中无人能及。
(大意2分,“推”、“荫”、“赉”、“冠”各1分) (2)(4分)大家不用担心,我任用王伯镇守赣州,正是为了现在这事,反贼马上就会拿下的。(得分点:大意2分,“赣州”、“旦夕”各1分) 译文参考:王琼,字德华,太原人。
成化二十年进士。初任工部主事,后升为郎中。
外调治理漕河三年,记录漕河三年间的事成文。后来接任的人查考那些事,竟然毫厘不差,由此王琼就以勤勉干练出了名。
正德八年升任尚书。王琼为人很有心计,善于探究查对。
他在任郎官时就把过去的文牍、规则抄了下来,全面掌握了户部钱财收支、亏盈等情况。等到做了尚书,更加熟悉国家的财政计算。
边境有将领来请拨发粮草,他屈指计算一下某仓库、某草场储备有多少粮草,各郡每年运送多少,边防士卒每年秋收粮草多少,就说:“这些已经够了,再伸手要就是弄虚作假。”由此大家更加认为王琼有才干了。
正德十年,王琼接替陆完做了兵部尚书。当时各地盗贼四起,将士都以斩杀敌人的头颅数论功升官。
王琼上书说:“这是类似嬴政的败国政策。在边境上实行还可以,没有在内地作战而以头颅数论功的。
现在江西、四川的官兵乱杀平民百姓成千上万人,纵容了盗贼,留下了祸患,都是这条规定造成的。从现在起官兵在内地讨伐盗贼,只以扫荡、平息论功,不再计算斩获头颅数目。”
皇帝同意了。皇帝时常到边塞以外远游,长年不回,京郊的盗贼正悄悄兴起。
王琼请在河间设置一名总兵,在大名、武定各设一名兵备副使,责令他们平息当地盗贼,又传令顺天、保定的两个巡抚,严守要害地段以防止外敌侵入,征集辽东、延绥兵马到皇帝行宫附近,用以保护皇上。朝廷内外仗着这些才不担惊受怕。
孝丰的盗贼汤麻九起来造反,有关部门请派军队过去收捕。王琼请密令勘粮都御史许廷光出其不意地擒拿他们,盗贼没一个漏网。
各地把捷报奏上,大多归功于王琼(的谋划),王琼因此多次受到封荫、赏赐,他受到的宠爱待遇在诸位尚书中无人能及。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造反作乱。
王琼请皇帝命令南和伯方寿祥率领操江部队防守南都,南赣巡抚王守仁、湖广巡抚秦金各自率领自己的部队去往南昌。他的奏章送上后,皇帝心里想要亲征,君臣争议了三天还决定不了。
大学士杨廷和催促皇上早作决定,皇帝最后还是下诏亲征,让王琼与杨廷和等人在北京坐镇。在此之前,王琼任用王守仁治理南、赣,放权让他见机行事,总领提督军务。
等宸濠造起反来,地方上报朝廷知道后,满朝大臣心里惴惴不安。王琼说:“大家不用担心,我任用王伯镇守赣州,正是为了现在这事,反贼马上就会拿下的。”
不久,事情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花马池传来警报,兵部尚书王宪请求派出军队。
王琼说花马池战备严整,敌人打不进去,大部队去了,敌人先撤了兵,只能空自耗费国家的人力、财力而已。王宪最终还是派出六千人,赶到彰德,敌人果然已逃走了。
第二年秋天,王琼在任上。被追封为太师,谥号恭襄。
8. 圣小儿祖莹文言文翻译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
父亲叫季真担任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职务。 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
喜欢学习,迷恋读书,日日夜夜的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暗地里藏着蜡烛,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蜡烛读书,用他的衣服遮盖窗户,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当时中书博士的张天龙在讲解《尚书》,把其中的内容都讲解了。学生们都聚集来听,祖莹在夜里读老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催促着讲课十分急切,他于是就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就去听课了。
博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于是就在前面行礼,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 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任职作为大学学士。
9. 古代文言文桂苑丛谈中有一句临绝语勉曰的是哪章要那章的全文翻译楼上的译文中有几处明显的错误,现予订正: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之147
(一四七)李勉埋金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一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不救,临绝语勉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于此得疾且,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某之仆使,无知有此者,足下为我毕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洪州牒来,而累路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选自《尚书读录》)
注释
1、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2、旅次:借宿。3、宋州:地名,治所为睢阳(今河南商丘市西南)。4、旬日:十天。亦指较短的时日。5、疾作:谓疟疾发作。6、遂:最后;最终。7、临绝:临;临终。绝,穷尽,引申为。8、语:动词,告诉。9、某:人自称之词,我。10、洪州:地名,治所是豫章(今南昌市)。11、且:将要。12、遗(音魏):动词,赠送;馈赠。13、仆使:仆人。14、足下:对人的敬称。15、奉:进献;献上。16、尉:名词作动词,做县尉。17、赍:带着。18、牒:文件,证件。19、累路:犹沿途。20、行止:行踪。21、诘:问。22、墓所:墓地。23、《尚书读录》:当作“尚书读记”,清人阎循观著,潍县人韩梦周刊行。杂录前朝各色人轶事76则。“李勉埋金”一则,最早著录于唐人冯翊子《桂苑丛谈》,宋人王谠《唐语林·德行》亦收录。
译文
天宝年间,有一个书生寄居在宋州。当时李勉年少贫困,与这位书生同住一家旅店。但是不到十天,那书生疟疾发作,最后因无药可救而了,那书生临终前对李勉说:“我家住在洪州,我(本来)要到北都(今太原)谋求官职,(但是没想到)在这里得病就要了,这是命啊。”然后从布袋里拿出一百两黄金送给李勉,又说:“我的仆人,没有知道这(一百两黄金)的,您为我办完丧事,剩下的黄金就送给你。”李勉答应为他办理丧事,剩下的黄金(也)秘密放在墓中和书生一同埋葬在墓中了。几年以后,李勉做了开封县尉。那位书生的兄弟带着洪州官府开的证明文件,沿途打听寻找书生的行踪,到了宋州,知道是李勉为(他的哥哥)主持的丧事,就专门到开封面见他,询问黄金的下落。李勉向上级请假到了墓地,挖出黄金交给了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