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捞月歇后语-水中捞月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1.水中捞月歇后语
2.水中捞月一一歇后语填空
水中捞月歇后语
水中捞月歇后语:水中捞月一场空。
水中捞月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晋·佛陀跋陀罗、法显译《摩诃僧祇律》。水中捞月,指在水中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徒劳无功。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东晋·佛陀跋陀罗、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七:“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圈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水中捞月”。
水中捞月的寓意
“水中捞月”比喻空虚幻想,不能实现。群猴想从井底将月亮打捞上来,实在是很可笑的。因为水中之月,只是月亮的倒影,它是虚幻的,并非实体。群猴之所以捞月,是因为痴迷之故,将幻影当实体,追求虚幻不实的事物,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元·杨暹《刘行首》三折:“恰便似沙里淘金,石中取火,水中捞月。”成语告诉人们,做事情必须脚踏实地,不能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虚幻的东西,否则很可能会一事无成。
水中捞月一一歇后语填空
水中捞月——一场空。
水中捞月——一场空。这个歇后语用来形容做一些没有结果或无法实现的事情,就像在水里捞月亮一样,注定是徒劳无功的。
水中捞月——一场空。这个歇后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人们观察到月亮在夜晚的反射,误以为水中的月亮是可以捞取的实体,于是就有了水中捞月的比喻。
水中捞月的形象和含义也常常被用于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以描绘那些追求虚无飘渺、无法实现的事物的人和故事。
在现代汉语中,水中捞月这个词组已经演变成一个常用的成语,它不仅用来形容徒劳无功的努力,还常常用来比喻一种空想、幻想或追求虚无飘渺的事物的状态。
例如,当一个人追求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或者尝试做一些没有结果的事情时,人们可能会评价说:“你这是水中捞月,浪费时间和精力。”
水中捞月这个歇后语的含义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汉语文化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成语。它提醒人们要理性看待现实,不要追求那些虚无飘渺、无法实现的事情,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歇后语的特点:
1、歇后语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表达形式,它以富有寓意和幽默感的语句为主要特点,通过隐喻、谐音等方式传达深刻的道理。
2、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歇后语源自中国民间,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风格。歇后语中常常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易于记忆和传播。
3、歇后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歇后语往往以简单而生动的形式,揭示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中的本质问题。通过歇后语,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人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4、歇后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歇后语中常常融入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传说、典故等元素,使得歇后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同时,歇后语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5、歇后语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歇后语往往运用双关语、谐音、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幽默风趣、形象生动。歇后语的语言风格既简练明快,又含蓄深刻,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理解能力才能领略其妙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