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端午节的一切

2.除怪文言文

3.近义词大全

4.对亭泣新的成语?

5.新的组词

关于端午节的一切

对新亭对泣的理解-新亭对泣的启示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英文:Dragon Boat Festival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诗人节等。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屈原

中国的端午节是屈原出现之前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节日。因为在长江一带至今有“端午水”一说,也就是在端午节前后会有大暴雨导致的洪水。古人认为洪水是河神发怒的结果,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等东西冲走,举行的一系列祭祀活动,希望河神高兴,五谷丰登。加上这时候一般是农耕的犁田、插秧季节,经常要在水里泡着,喝黄酒能有效去除风湿,相传黄酒是神仙赐予的酒,慢慢的也就形成了这段时间喝黄酒的习惯。这些并不是纪念屈原才形成的,也就是在屈原投江前中国就已经有了端午节这一说法,屈原投江更加让人们记住了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庆祝方式。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子胥本为忠良,视如归,在前对邻舍人说:“我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编辑本段]端午节习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和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艾蒿、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羽状深裂,表面是绿色,叶被密生白色毛,茎叶均有特殊香气。中国古代以艾草为药,针灸的灸法,就是以艾草置于穴道上,进行烧灼治病。古人也因此认为艾草可以招福驱邪,中国古书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古时认为端午节之后天气开始炎热,蚊虫滋生,易发传染病,因而在这一天以所谓“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等5种植物,来驱除各种毒害。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去,所以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自己的队伍,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苇叶包米代替竹筒。包粽子的米当地人多用糯米,现在也有用江米的。馅料则多以小枣为主,当地人还经常用腊肉,现有地用八宝、肉、蜜枣等各种馅料。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间, 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十二红:雄黄酒、黄鱼、咸蛋黄外,火腿、油爆虾、烧鸭、苋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樱桃、枇杷。

斗草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物原》云:“始于汉武”。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客嘉话》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 旁、田埂等处。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长达15—30厘米;具绿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用来斗草的好材料。)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

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王建《宫词》,吟咏斗草游戏的情状:“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众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斗草除有“武斗”外,还有“文斗”。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们忙忙碌碌安席饮酒做诗。各屋的丫头也随主子取乐,薛蟠的妾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又罗汉松。突然豆官说,我有姐妹花,这下把大家难住了,香菱说,我有夫妻惠。豆官见香菱答上了不服气地说:“从来没有什么夫妻惠!”香菱争辩道:“一枝一个花叫‘兰’,一枝几个花叫‘惠’。上下结花为‘兄弟惠’,并头结花叫‘夫妻惠’,我这个是并头结花,怎么不叫‘夫妻惠’呢?”豆官一时被问住,便笑着说:“依你说,一大一小叫:‘老子儿子惠’,若两朵花背着开可叫‘仇人惠’了。薛蟠刚外出半年,你心里想他,把花儿草儿拉扯成夫妻惠了,真不害臊!”说得香菱满面通红,笑着跑过来拧豆官的嘴,于是两个人扭滚在地上。众丫鬟嬉戏打闹,非常开心。这时,宝玉也采了些草来凑热闹。

端午节的佩饰

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豆娘,旧时端午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端午的卫生习俗

①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④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同时也在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蒲束扎的蒲龙。《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头被认为是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赶却鬼祟。另外还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相上,传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子,可驱鬼辟邪。

与采药、采艾蒲等相联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是古人往野外游艺之遗俗。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

时下各地风俗

端午节是我国非常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各地有很多不同的习俗和习惯来过这个节日,大家通过各种方法祈求安和,避邪保平安。

安徽

安徽合肥:每逢端午佳节,安徽合肥市民按照传统习俗,纷纷购买艾草插在门上以招福驱邪。

安徽歙县:位于安徽南部的歙县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悬艾草、舞龙舟等风俗外,还有独具特色的跳钟馗施威捉鬼活动。钟馗小鬼们扛着“钟进士出巡”、“肃静”、“回避”的牌子,钟馗手持利剑,戴着破伞,还有小鬼捧酒钵等民俗表演。据了解,跳钟馗是民间避邪驱鬼的方式之一。过去歙县许多村落端午节都有跳钟馗表演,钟馗出巡范围只限本村,村头路口、大街小巷都要巡到,以示驱鬼之彻底。事先准备接钟馗的人家,为了达到求神驱鬼的目的,将燃放鞭炮助威,在鞭炮声中,尘土四扬,气氛威严。有资料显示,在中国清代诗人的作品中就有端午吟咏钟馗的诗,也许是这时天气湿热人多病,瘟疫易流行,故请钟馗来驱邪捉鬼。

河北

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

山东及东北

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五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山西

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江苏

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黄玉一块,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四川

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在梅洲,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说是可以辟邪/防蚊虫的作用。在这天每家每户的房门上都插有艾草,说是可以辟邪。

广东

每年端午节前后,不少父母都有带着小孩到江边浸泡“龙舟水”的习惯,以祈福孩子身体健康,快快长大。客家人有吃染苦瓜的习惯(用糯米与鱿鱼末混和塞进去籽的苦瓜里)

台湾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云南

那边人过端午,吃花生、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则和南人有别。吃花生是取其长生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

浙江

习惯吃粽子,撞煮熟的鸭蛋。

普遍

带葫芦: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有避邪驱瘟之意。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当然还有比较普遍的就是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赛龙舟啦,这些都是非常受欢迎的端午节习俗。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编辑本段]端午节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 、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编辑本段]端午节之争

江陵端午祭

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似乎给中韩端午节之争画上了句号,但是中国端午是否继续申遗和这背后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则远未结束。

其实,韩国江陵端午祭与我国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申遗成功后,我国的端午节仍可申遗。因此,不存在两国的申遗之争,以及韩国“胜出”的概念。

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中国端午节

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目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2009年5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5年韩国“端午祭”的成功申办不会给中国端午节的申办带来影响。因为韩国申报“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话是“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从酿制神酒开始,民俗活动包括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拔河、摔跤、荡秋千、汉诗创作比赛、射箭、投壶等,多为民众娱乐活动;而中国端午节主要是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主,民俗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儿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意在驱毒辟邪。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有着一套完

除怪文言文

1. 曹绍夔除怪 译文

曹绍夔捉妖治病

唐朝时,洛阳有座寺庙.一个老和尚屋里的铜磬,常常自己会发出低沉

的声音.半夜,寺中的钟声悠扬地响起来,铜磬也跟着幽幽地响,似鬼魂在

啜泣,如幽灵在飘荡,老和尚神情悸动,恍惚不宁,以为妖怪作祟.时间一

长,老和尚给吓病了,卧床不起.既然是妖怪作祟,和尚们不敢去搬掉那口

铜磬,以免招灾上身.

老和尚的朋友曹绍夔前来看望.谈起铜磬作怪的事,曹绍夔觉得很奇

怪,仔细察看铜磬,与别的铜磬并无两样.这时,寺庙里开饭,饭堂里响起

钟声,那磬也跟着发出"嗡嗡"声响.老和尚又惊惶不安起来.旋即,钟停

了,那声音也停止了.曹绍夔见老和尚如此害怕,不由好笑.他故弄玄虚地

对老和尚说:"明天你请我喝酒,我帮你捉妖."

老和尚不相信地摇摇头,说:"你若能捉妖,别说一顿酒,就是你天天

来,我也请你!"

曹绍夔诡谲地笑道:"捉妖只是举手之劳,你不用太客气."

第二天,老和尚备了丰盛的酒菜,曹公毫不客气,把好酒好菜吃个精光.

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在老和尚眼前晃了晃,然后"刺拉,

刺拉"地把光溜溜的铜磬挫了好几道口子.老和尚被弄糊涂了:"你这是……"

曹绍夔说:"哪里有什么妖怪呢 是因为磬和寺里的钟标准音相同,钟

一响,它也就随着响起来.现在挫了几道口子后,和钟的标准音不同了,磬

就不会自己响起来了."

老和尚终于明白了,拍着自己光亮的脑袋说:"怪不得,每次钟一响,

铜磬也响,原来鬼怪是它."这时,钟又响了,可是磬真的不再和鸣了,老

和尚的病也就好了

2. 曹绍夔怪文言文中当为除之什么意思

当为除之的意思:我一定帮你除掉它。

原文:

曹绍夔为太乐令,享北郊。监享御史有怒于夔,欲以乐不和为之罪,杂扣钟磬,使夔暗名之,无误者,由是反叹服。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适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而去,其声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磬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便愈。《曹绍夔(kuí)捉“怪”选自《国史异纂》

翻译:

曹绍夔任太乐令,在北郊举行祭祀。监督祭祀的御史对曹绍夔心怀不满,想借用音乐演奏不和谐来加罪于他,于是乱敲钟和磬,让曹绍夔说出乐音的名称来,曹绍夔竟然都说出来了,没有一个错误,因此御史反倒佩服起曹绍夔来了。

洛阳有个和尚,他的屋里有个罄钟,每天时常自动的发出声音。和尚认为有妖怪·,他因为害怕而生病。寻求有法术的人使用各种方法来禁止罄鸣响,最终也不能使它禁止。曹绍夔与和尚是好友,来看望他的病况,老和尚就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罄也跟着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安排饭食,我一定帮你除掉它。” 和尚虽然不相信他,但仍希望他的方法有效,便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来款待他。曹公吃完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在罄钟上几个地方锉了几下,罄钟的声音就不再响了。和尚追问这样的原因,曹绍夔说:“这个罄钟和前殿斋钟振动的频率相同,敲击斋钟这个罄钟就相应响了起来。”和尚很高兴,他的病也好了。

3. 文言文秀才驱怪附译文及阅读答案

译文

长山县的徐远公,是明朝的秀才。明朝覆灭后,他放弃了考取功名的志向,一心访道求仙,慢慢学会了一些驱怪的法术,远远近近的人大都听说过他的名字。某县有一个大富翁,这天写了一封诚恳邀请他的书信,派人带着钱牵着马去接他。徐远公问:“你家主人召我去有什么事吗?”仆人推辞不知,说:“主人只是嘱咐小人务必请您屈驾光临。”徐远公就跟着他走了。

徐远公来到主人家中,主人已在院子里摆好了宴席,非常恭敬地招待他;但是始终不说为什么请他来。徐远公忍耐不住,就问主人说:“你到底让我来干什么?早点告诉我,解除我心中的疑团。”主人总说没什么事,只是劝他喝酒,说话吞吞吐吐,让人没法理解。说话之间,天不知不觉黑下来,主人便邀请徐远公到花园中饮酒。这座花园构造非常精巧,但被竹、树遮蔽,显得阴森森的,丛丛的杂花,大半隐没在杂草中。来到一座亭阁,只见阁顶盖板上蛛网密布,大大小小,上上下下,杂乱得数不过来。酒又过数巡,天色慢慢黑了,主人让掌上灯再饮。徐远公推辞不能再喝了,主人便命撤酒上茶。仆人们匆匆忙忙地撤掉酒具、菜盘,全部堆放在左边一间屋子的桌案上。茶喝了不到一半,主人借故竟自走了。仆人便端着蜡烛引着徐远公去左边屋子里住宿。他一进屋,仆人把蜡烛放到桌几上,急忙返身走了,显得慌慌张张。徐远公以为是去拿被褥来同他作伴,可等了很久,一点动静都没有了。他只好自己起来关上门睡了。窗外皎洁的月光,透入室内照到床上,夜鸟秋虫啾啾唧唧地叫着,让他心中忧闷,睡不着觉。

过了一会,徐远公听到阁板上发出橐橐的声音,好像是脚步声。声音很响,一会儿到了楼梯,一会儿又靠近他睡觉的房门。徐远公害怕万分,毛发倒竖,急忙用被子盖上头。这时屋门豁然开了,徐远公偷偷掀开被角一看,见是一个怪物。兽头人身,浑身长满像马鬃一样的毛,呈深黑色;尖尖的牙齿白森森的,两眼像灯笼一样闪闪发光。到案桌前,低头舔吃盘中的剩菜。舌头一舔,一连几个盘子便被舔得干干净净。接着走近床前,嗅徐远公的被子。徐远公猛然起身,用被子蒙住怪兽的头,按住它狂喊起来。怪兽出乎意外,吃惊地挣脱开,开了外边的门逃窜了。徐远公披上衣服逃了出来,只见园门从外边锁上了,出不去。只好沿墙奔逃,从一处低矮地方爬出去,正好是主人的马厩。喂马的人吃了一惊,徐远公告诉他事情的经过,请求在马厩里留宿。

天快亮时,主人叫人去看徐远公。一看徐远公不在,大吃一惊。后来在马厩里找到他。徐远公从马厩里出来,非常生气,怒冲冲地说:“我本不熟悉驱怪的法术,你叫我来,又不说一句实话;我口袋里装有一支如意钩,又不给我送来,这是要置我于地!”主人谢罪说:“本打算把实情告诉你,怕你为难。我们也不知你口袋里藏着如意钩,请免我罪。”徐远公始终闷闷不乐,要了一匹马骑着回家了。从此怪兽也绝迹了。主人每在园中设宴时,总是笑着向客人说:“我忘不了徐先生的功劳啊。”[2]

异史氏说:黄猫黑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话真是不假。如果徐生当时翻被子狂喊导致怪物逃跑之后,隐藏他的恐惧,并且宣称怪物逃跑完全是因为自己驱怪的本领所致,那么天下一定会称徐生是真正的神人常人不能及。

4. 僧房捉怪文言文翻译

《僧房捉怪》,又名《曹绍夔捉鬼》,出自《稗史汇编》,作者:明代,王圻。

1、原文: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2、译文:

洛阳有一个和尚,他的屋里有个罄钟,每天时常自动的发出声音。和尚认为这件事很奇怪,他害怕得生病了。寻求有法术的人使用各种方法来禁止罄鸣响,最终也不能使(它)停止。曹绍夔与和尚很友好,来探望他的病情,老和尚就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罄也跟着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安排饭食,我一定帮你除掉它。” 和尚虽然不相信他,但仍希望他的方法有效,便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来款待他。曹公吃完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在罄钟上几个地方锉了几下,罄钟的声音就不再响了。和尚追问这样的原因,曹绍夔说:“这个罄钟和前殿斋钟振动的频率相同,敲击斋钟这个罄钟就相应响了起来。”和尚很高兴,他的病也好了。

5. 求一篇讽刺他人的文言文

僧某献茶(文言文)

原文: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翻译:灵隐寺有一位僧人,他以会茶道而出名,精通茶具.而且他收藏的茶有几等,看客人的贵贱而分别煮不同的茶给他;那最好的茶,若不是贵人或识茶之人,是不会给他的.一天,有一贵客来到,僧人待他很恭敬,给出好茶,亲自冲茶给他,等待客人的称赞.贵客一直沉默不言.僧人很疑惑,再拿出最好的给客人.茶快喝完了.僧人等不急了,鞠了一个躬,说:"这个茶味道如何?"贵客拿着茶杯拱手,说:"有点热了."

讽刺的是阿谀谄媚的人和贵客那样的没有什么修养文化的人

6. 《新亭对泣》文言文阅读答案有哪些

原文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世说新语·言语.新亭对泣》南朝·宋·刘义庆

释义

1. 过江:晋愍帝建性四年(公元316年)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第二年,元帝继位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王朝。

2. 至:遇到

3. 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西南,依山临江,风景秀丽。

4. 藉卉:坐在草地上。藉,同"借"凭借、依靠;卉,花草的总称。

5. 殊:不同。

6. 愀然:神情严肃的样子。

7. 戮力:合力。

8. 神州:本泛指中国,这里指黄河流域一带的中原地区。

9. 何至:哪里至于。

10. 楚囚:春秋时楚国钟仪被晋所俘,但他仍旧戴着楚国的帽子,以表对祖国的怀念。现多指囚徒,用来比喻处境窘迫。

11. 译文

南下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每到天气晴朗的日子,就相互约请在新亭聚会,坐在草地上饮酒会餐。周侯顗在席间叹息说:“这里的风景跟洛阳的没什么不同,只是山河国土起了变化!”大家都相互对视,流泪不止。只有王导脸色骤变说:“我们大家应当同心协力来效忠朝廷,收复中原,哪至于像亡国的囚徒一样相对哭泣呢。”

12. 作者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南朝宋宗室,世居京口。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7. 曹绍夔捉怪文言文给你的启示

不要疑神疑鬼,只要明白了其中道理就没有什么解释不了的。

曹绍夔捉“怪”

原文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①,日夜辄(往往)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②百方禁之,终不能已(停).绍夔(kuí)与僧善(友好),来问疾,僧俱以告.俄(一会儿),击斋钟③,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zhuàn,菜肴),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希望)其有效,乃具(准备)馔以待之.夔食讫(qì,毕),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④,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

①罄(qìnɡ):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法术的人.

③斋(zhāi)钟:寺庙里开饭的钟.

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译文

洛阳有个僧人,(他的)房中有只罄,白天和夜里往往会自己响起来.僧人认为这是怪事,(因)害怕而得了病.他寻求有法术的人用各种方法来解除这个现象,始终没有能够(让罄声)停止.绍夔和僧人是友好,前来询问(僧人的)病情,僧人将情况全都告诉了(他).一会儿,敲击寺庙里开饭的钟时,罄又发出声响.绍夔笑着说:“明天你备办好丰盛的菜肴,(我)理当为你消除这种怪事.”僧人虽然不相信绍夔的话,然而又希望他说的话有效,于是准备了菜肴款待他.绍夔吃完了饭,拿出怀中的锉刀,(用锉刀)在罄上锉了几个地方,罄的响声就完全没有了.僧人竭力追问其中的原因,绍夔说:“这个罄和钟的频率相同,敲了那个,这个就会应和.”僧人很高兴,他的病也痊愈了.

8. 文言文僧房捉怪译文

翻译

唐朝时,洛阳有座寺庙。屋里的铜磬,每天自己会发出低沉的声音。和尚以声响为妖怪。时间一长,老和尚吓得生病了。找来有法术的人用许多方法禁止它鸣响,最终也不能使它停止。曹绍夔与和尚是好朋友,来看望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磬也跟着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你请我喝酒吃饭,我帮你捉妖。”和尚不相信他,仍希望它有效,准备了丰盛的酒菜。曹公毫不客气,把好酒好菜吃光。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 锉了几下,磬果然不再自鸣了。和尚一再追问其道理,曹绍夔说:“此磬和前殿斋钟的音调相同,发生了共鸣。”和尚非常高兴,他的病也好了。

《僧房捉怪》,又名《曹绍夔捉鬼》,出自《稗史汇编》,作者:明代,王圻。

原文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

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文言知识

说“彼”。“彼”有两个含义:

一、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

二、指“他”、“他们”。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

近义词大全

近义词

笼罩—覆盖 恢复—复原 映衬—衬托 奇异—奇特 陆续—继续 茂盛—茂密

逼近—靠近 热闹—喧闹 时常—经常 仿佛—似乎 颤动—跳动 孤帆—孤舟

不可计数—不计其数 变化多端—千变万化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 重——复

均匀—平均 逐渐—逐步 平坦—平整 宽敞—宽广 宽敞—宽阔 慎重—谨慎

选择—挑选 简朴—朴素 训斥—斥责 凋谢—枯萎 鼓舞—激励 破损—破旧

安静—寂静 柔弱—脆弱 静谧—宁静 豪放—豪爽 淘汰—剔除 特殊—特别

清澈—清亮 融化—融解 神奇—奇妙 倘若—如果 敏捷—灵敏 凶猛—凶残

供养—供给 掂量—权衡 古怪—奇怪 凝视—注视 躲避—逃避 轻灵—轻盈

警戒—戒备 讨厌—厌恶 欺侮—欺负 凝结—凝聚 存储—储备 烹调—烹饪

拍摄—拍照 气魄—气势 坚固—牢固 葱郁—葱茏 依赖—依靠 洞察—洞悉

耸立—高耸 统帅—统领 魁梧—高大 故人—故交 优惠—优待 反驳—反对

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辞——别 特殊-特别

谴责—声讨 协调—和谐 凋零—凋谢 跨越—跨过 疲倦—疲惫 惬意—闲适

怜悯—同情 叮咛—嘱咐 宽裕—富裕 湿润—潮湿 推荐—举荐 楷模—榜样

惩处—惩戒 踊跃—积极 驱使—促使 秘诀—要领 筛选—挑选 预测-猜测

孤(独) 厌(烦) 如(似)遥望(眺望)罗列(排列)游览(游玩)明丽(明媚) 明艳(艳丽)缓缓(慢慢)精湛(精深)馈赠(赠送) 维持(坚持)器重(重视) 教导(教诲)损伤(损坏)朴实(淳朴)款待(招待) 赞赏(称赞)羡慕(仰慕) 企图(妄想)情愿(愿意)踌躇(犹豫)似乎(好像) 焦急(着急)深重(沉重) 媲美(比美)侵蚀(腐蚀)忧患(忧虑) 叫苦不迭(叫苦连天) 灵巧(灵活)

避开(躲开) 敏锐(敏捷)揭开(掀开)立刻(马上) 顿时(立刻)洁净(干净) 隐蔽(隐藏)繁殖(繁衍)启发(启示)阴沉(阴森) 宛转(悠扬)盘问(询问) 沉寂(沉静)注视(凝视)轻蔑(蔑视)兴致勃勃(津津有味) 黝黑(油黑)

劫难(灾难) 趔趄(踉跄)防备(防范)嘟嘟嚷嚷(唠唠叨叨) 素质(素养)

弥漫(充满) 卓越(杰出)流连(留恋)惊讶(惊奇) 仿佛(好像)飞翔(翱翔) 惊动(打扰)权利(权益)神奇(神秘)痛快(爽快) 不由自主(情不自禁)

孤零零(孤单单)疾驰-飞奔珍贵(宝贵)照顾(照料) 酷爱(热爱) 骄傲(自豪)

鼓动(扇动) 骚扰(扰乱)震撼(震动)珍惜(爱惜) 寂寞(孤寂) 辽阔(广阔)

清晰(清楚) 居然(竟然)温暖(暖和)装扮(打扮) 照例(惯例) 瞧见(看见)率领(带领) 倘若(假设)辛苦(辛劳)专注(专心) 尊严(威严) 遮掩(遮挡)赞许(称赞) 寂静(安静)更改(更换)责备(批评) 寻常(平常) 公开(公布)固执(顽固) 聚集(聚拢)唯一(唯独)赞叹(称赞) 舒服(舒畅) 疑惑(疑问)坚毅(坚决)气馁(丧气)伺候(侍侯)满意(中意)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断定(肯定) 请求(要求)可恶(厌恶)接见(会见) 悲惨(凄惨) 情景(情形)吩咐(嘱咐) 饶恕(宽恕)违抗(违背)应付(应对) 违背(违抗) 凶恶(凶狠)

俊俏(俊秀) 增添(增加)聚拢(聚集)偶尔(偶然) 鲜艳(明艳) 生机(生气)翻滚(翻动) 淹没(埋住)匿藏(隐藏)诡秘(神秘) 耸立(屹立) 感慨(感叹)伫立(站立) 粉饰(装饰)雕琢(雕刻)质朴(纯朴) 清晰(清楚) 分辨(辨论)挺秀(挺拔)软弱(脆弱)表白(表明)深思(沉思)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表白(掩饰) 粗壮(细小)动摇(坚定)干旱(洪涝) 优雅(文雅) 从容(镇定)奇怪(惊奇) 考验(考查)锻炼(锤炼)惊讶(惊异) 反驳(驳斥) 精巧(精致)环游(周游)吓唬(恐吓)显然(明显)灵巧(灵活) 照例(照样) 漆黑(乌黑)维持(保持) 幽静(寂静)难过(伤心)微弱(柔弱) 纯熟(熟练) 陌生(生疏)警惕(小心) 惦记(惦念)珍贵(宝贵)关切(关心) 门道(门路) 天穹(天空)沉醉(陶醉) 伫立(站立)挑衅(挑战)形态(形状 )大概(大致) 严厉(严格)

松弛-放松 料理-办理 忧伤-悲伤 欺骗-欺诈 渴望-希望 节约-节省

仍然-仍旧 顽强-坚强 激励-鼓励 寒冷-冰冷 清晰-清楚 持续-连续

艰难-艰巨 战斗-战役 屡次-多次 节衣缩食-省吃俭用 挪动-移动

消除-排除 清爽-清新 葱郁-葱茏 耸立-挺立 远眺-眺望 姿态-姿势

凉爽-凉快 伸展-舒展 海滨-海边 浩瀚-浩渺 理睬-理会 喧闹-热闹

矗立-耸立 瑰丽-美丽 神奇-奇异 茂盛-繁茂 茂密-茂盛 隐蔽-隐藏

暴躁-急躁 悉心-尽心 腼腆-害羞 出色-杰出 淤泥-污泥 当初-起初

原来-原先 恼怒-愤怒 奇怪-奇特 犹同-如同 到-来 空洞-空泛

和睦相处-和谐相处 妄自尊大-妄自菲薄 饱受饥寒-饥寒交迫 议论纷纷-众说纷纭

奇观-奇迹 霎时-顿时 鼎沸-沸腾 奔驰-奔腾 保障-保证 凝视-注视

哽咽-呜咽 焦灼-焦急 边陲-边境 遨游-漫游 描绘-描画 昔日-往日

仪表-外表 面庞-面容 空隙-间隙 休想-别想 舒服-舒坦 牢固-坚固

推测-估计 制服-降服 企图-妄想 特殊-特别 赶紧-赶忙 告诫-警告

抉择-选择 皎洁-明亮 呵斥-训斥 旅馆-旅社 纠缠-蛮缠 流露-显露

神情-表情 断定-肯定 爱戴-热爱 围绕-环绕 明丽-明艳 迷蒙-迷漫

连绵不断-连续不断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五颜六-五彩斑斓 盛气凌-不可一世

汇集-聚集 鼓舞-鼓励 庄严-庄重 诞生-产生 欢跃-欢呼 肃静-寂静

洪亮-嘹亮 纵情尽情 鼓励-勉励 洋溢-充满 居然-竟然 情趣-乐趣

慰藉-安慰 弥补-补偿 依旧-仍旧 偶尔-偶然 训斥-批评 玷污-弄脏

稀罕-稀奇 珍藏-收藏 眷恋-爱恋 交织-交错 繁衍-繁殖 慷慨-大方

渺小-微小 首先-第一 争论-争辩 审阅-批阅 朦胧-模糊 陈设-摆设

简朴-俭朴 劳苦-劳累 满腔怒火-义愤填膺 伪装-假装 潜伏-埋伏

志愿-理想 袭击-突击 慈祥-慈爱 歧途-歧路 困窘-窘迫 驱逐-驱赶

痴迷-迷恋 特征-特点 展示-展现 留恋-流连 灿烂-辉煌 范围-范畴

忍受-忍耐 昔日-往日 分辨-辨别 敬佩-佩服 天涯-天际 光彩-光亮

惊异-惊奇 惊叹-赞叹 奇观-奇景 坚韧-坚强 柔美-优美 洒脱-潇洒

喜悦-欢乐 焦急-着急 绝妙-美妙 庄严-庄重 慈祥-慈爱 奇丽-秀丽

坚韧不拔-坚强不屈 一尘不染-纤尘不染 应接不暇目-不暇接 不可计数-不计其数

温暖-暖和 摇晃-摇摆 永别-诀别 闻名-著名 安谧-静谧 战役-战争

挺直-挺拔 平衡-平稳 情谊-友谊 刚强-坚强 壮丽-壮美 侦探-侦察

明丽-明艳 欢快-轻盈 看守-看管 摇曳-摇荡 惊异-惊奇 焦急-焦虑

清香-幽香 闪耀-闪烁 崎岖-坎坷 得意-骄傲 蕴含-包蕴 侍养-奉养

地形-地势 掩护-保护 捶打-敲打 伴随-相伴 体味-品味 央求-恳求

依托-依靠 拘束-拘谨 温和-温顺 安顿-安排 团聚-团圆 悔恨-懊悔

混乱-纷乱 劫难-灾难 防备-预防 绝望-失望 羞愧-惭愧 惊异-惊讶

审视-注视 严峻-严肃 安顿-安置 无端-无故 祭祀-祭奠 允许-答应

抚摸-触摸 呈现-出现 亲近-靠近 判断-判定 捕获-捕捉 温暖-暖和

舒适-舒服 颤动-抖动 信赖-信任 糟蹋-糟践 掌握-把握 震惊-震动

俗话-俗语 骤然-突然 欢喜-喜悦 调皮-顽皮 摧毁-摧残 消失-消逝

稳定-稳固 捉弄-戏弄 打搅-打扰 照应-照料 指望-盼望 辛苦-辛劳

希望-期望 继续-连续 快活-快乐 计算-运算 征服-战胜 俊俏-秀丽

聚拢-聚集 增添-增加 瞬间-瞬时 欣赏-观赏 美妙-精妙 匿藏-隐藏

朦朦胧胧-影影绰绰 震耳欲聋-惊天动地 隐隐约约-朦朦胧胧 归-回

遮蔽-遮挡 质朴-朴实 绝妙-巧妙 雕琢-雕刻 清晰-清楚 挺秀-挺拔

抚摸-抚摩 疲倦-倦怠 惬意-舒服 兴趣-爱好 环游-周游 模仿-仿照

徐徐-渐渐 凝视-注视 陶醉-沉醉 苏醒-清醒 纯熟-熟练 幽静-清幽

陌生-生疏 恬静-恬适 刺眼-耀眼 警惕-警觉 黯淡-黯然 相宜-适宜

难过-伤心 照料-照管 关切-关怀 调节-调剂 见识-知识 门道-门路

欺辱-侮辱 天穹-天空 讥讽-讥笑 夸耀-炫耀 挖苦-讥讽 强盛-强大

率领-带领 对峙-相持 计谋-计策 防备-防护 妨碍-阻碍 警戒-警卫

毒辣-恶毒 推想-推测 陈列-陈设 承受-承担 碧空-晴空 发掘-挖掘

约摸-大约 开辟-开创 抽动-抽搐 思考-摸索 淹没-浸没 临时-暂时

妄想-妄图 诡计-阴谋 击溃-击败 索性-干脆 沉寂-寂静 盘问-询问

轻蔑-蔑视 震撼-震动 精彩-精妙 平庸-无能 放弃-舍弃 经验-体会

敬佩-敬重 维持-保持 侍弄-侍候 恳切-诚恳 企盼-盼望 遗弃-抛弃

虔诚-真诚 恐惧-惧怕 自在-悠闲 颤动-颤抖 伺候-侍候 机密-秘密

蔑视-藐视 立即-立刻 才干-才能 妒忌-嫉妒 商议-商量 推却-推辞

异常-反常 推测-推断 简陋-简单 困顿-困窘 幼稚-稚嫩 含糊-模糊

僻静-偏僻 恐怖-恐惧 占领-占据 勉强-牵强 照耀-照射 尤其-特别

憧憬-向往 歼灭-消灭 宏伟-雄伟 兴旺-兴盛 追悼-哀悼 奥秘-秘密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一干二净-干干净净

灿烂-绚烂 蜿蜒-曲折 体味-体会 歧视-鄙视 蓦地-突然 渴望-期望

阻挠-阻止 轻蔑-轻视 勉励-鼓励 赞叹-赞颂 晋谒-拜谒 显赫-显要

对策-计策 马上-立刻 会晤-会面 委托-托付 预计-估计 推荐-推举

商议-协商 愿意-情愿 胆怯-害怕 隆重-郑重 诚意-诚心 枉送-白送

理直气壮-义正词严 同心同德-同心协力 自作自受-作茧自缚 舒服-舒适

耻笑-讥笑 吓唬-恐吓 确乎-的确 渐渐-慢慢 挪移-移动 表扬-夸奖

羞愧-惭愧 徒劳-白费 勤勉-勤奋 童稚-幼稚 领悟-领会 异常-特殊

温和-和气 抱怨-埋怨 沉思-深思 忧虑-担忧 顾惜-爱惜 畏惧-恐惧

平静-安静 领袖-领导 沉重-繁重 激烈-猛烈 珍贵-宝贵 独特-特殊

昌盛-强盛 希冀-希望 宛若-仿佛 繁杂-纷杂 高超-精湛 非凡-特殊

抢- 夺 搬-移 寻-觅 采-摘 吃-食 喝-饮 拖-挈 呼-唤

啜泣-抽泣 竭力-尽力 故意-有意 愤怒-愤慨 服侍-侍侯 悲哀-悲伤

防御-防备 吸收-吸取 估计-估量 繁殖-繁育 朝夕-天天 泯灭-消灭

便捷-便利 赞叹-赞美 残忍-残酷 神秘-神奇 境界-境域 智慧-聪明

气魄-气势 凝结-凝聚 哺育-培育 品格-品行 启迪-启发 报酬-酬劳

络绎不绝-川流不息 疲惫不堪-筋疲力尽 欣欣向荣-繁荣昌盛 变化莫测-变化无常

歇息-休息 逃难-避难 朴实-纯朴 气馁-灰心 诧异-惊奇 坚毅-坚定

摇撼-摇动 拯救-挽救 安然-安稳 锋利-锐利 遭殃-倒霉 聊天-谈天

敏感-敏锐 深渊-深潭 黎明-拂晓 打扮-装扮 管理-治理 酬谢-答谢

叮嘱-嘱咐 发誓-宣誓 崩塌-倒塌 催促-督促 可惜-惋惜 开辟-开垦

吩咐-嘱咐 爱慕-喜欢 分辨-辨别 收获-收成 瑰宝-珍宝 轻盈-轻巧

明艳-艳丽 盘曲-盘旋 多余-余外 损失-缺失 维护-保护 评价-评判

赞扬-颂扬 卓越-卓著 公正-公平 制止-禁止 威胁-威逼 罪恶-罪责

弥漫-充满 贡献-奉献 精通-熟知 呼唤-呼吁 朴实-朴素 绮丽-美丽

知-晓 甘-甜恋恋不舍-依依不舍抓-挠 积累-积存 回顾-回忆 摹仿-模拟

对亭泣新的成语?

1.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哪两句,写出了词人登临北固亭对往日繁荣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是我非常欣赏的词人。能文能武,不像杜甫无病 *** 、一事无成。

2. 新亭对泣中面对现实,士族表现出哪两种不同态度

一种消极悲观,一种积极进取

3. 对依山傍水的亭子的解说词

此亭红柱擎空,黄瓦覆顶,背靠青山,面对绿水。据龙虎之地势,得山水之灵秀。凭栏远眺,观风云变幻;闭上凝神,任岁月流淌。一亭之乐,意韵无穷!

4. 《醉翁亭,爱晚亭,亭亭玉立》请对下联。 注意: 联中之亭是四大名亭,亭亭玉立是成语。

醉翁亭,爱晚亭,亭亭玉立

太平洋,大西洋,洋洋得意

5. 独坐亭山李白诗的三四两句写诗人对亭山的什么之情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6. 爱国词人辛弃疾,登上北固亭面对滚滚的长江水发出慨叹,“曹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天下英雄谁敌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7. 面对痛哭流泪的“诸人”,王丞相有什么表现你是如何评价他的(新亭对泣)

『答:只有丞相怒气豪迈,说:“应当共同合力效忠朝廷,最终光复祖国,怎么可以像对哭泣如同亡国奴一样。”

表现出,王丞相豪气干云,刚毅奋发,以复国为大业,非庸懦之辈,只能泪下沾衿,作儿女之叹。』

原文: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候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亮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翻译:

渡过长江的各位人士,每遇到美好的日子,就互相邀请在新亭这个地方聚集,就着美丽的花朵,边赏花边饮酒作乐。周候在中间坐着,叹道:“风景跟往昔一样,江山却换了主人。”大家听了都相视流泪。

祝:

学习进步...

8. 对新亭对泣的名词解释

新亭对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新亭在南京西南,依山临江,风景佳丽,然江山已非昔日。同坐醉眼相视,皆潸然泪下。唯王导呵骂众人作”楚囚相对“,激励诸君振奋精神,为克复神州而努力。这就是”新亭对泣“的典故。启示

要爱国,不可做亡国奴。当国家有危难时,要共同面对,而不是像亡国奴一样哭泣。

周而不比:

出处

《论语.为政》中,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孔子:“守礼的人只讲忠信不合群,小人(不守礼的人)合群但不讲忠信.”

来自《论语》的“周而不比”讲的是君子忠信不合群。意思源来是东周礼崩乐坏,各国朝内大部分都官员贵族,都开始盼着君主能改祖制,或想法去更改,而象孔子儒家这些守旧派,自然反对,把这些政见的人视为只为利的奴仆小人.如此可知当时守旧派在朝中上下的来往中,希望改派的大部分,当然不想天天听这些守旧派唱祖制,所以他们并不合群;作为守旧派的极少数人,自然很多时候成为孤家寡人.所以孔子在教育弟子说到这现象时,只能设定守礼者与这些人的分别.

9. 对新亭对泣这个成语的理解

一楼已经给出了成语的出处,就是在西晋灭亡后,士族文人南渡偏安一隅,北望故土山河,思念旧日家国,在新亭相对流泪的故事。这个成语从积极的方面理解,可以说是不忘国仇家恨,心怀故国之思;但是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却表示面对山河破碎的现况,只会垂泪,不从实处着手,用实际行动为收复失地做出贡献。所以当时的丞相王导就生气的批评他们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就是说现在我们应当做的是一起努力效忠朝廷,光复故国,何必像亡国奴一样相对哭泣呢!

10. 亭是古代人笔下常写的对象请写出古诗词中写亭的诗句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谢公亭 李白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秋杪江亭有作 刘长卿

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新的组词

一、新的组词有清新、新春、新年、新人、全新、新闻、重新、新意、崭新、新疆、新鲜、新奇、新潮、新颖等。

二、基本释义?

1、刚出现的或刚经验到的(跟“旧、老”相对):新风气。

2、性质上改变得更好的(跟“旧”相对):新社会。

3、使变成新的:改过自新。

4、没有用过的(跟“旧”相对):新笔。

5、指新的人或事物:尝新。以老带新。

6、结婚的或结婚不久的:新女婿。新媳妇。

7、新近;刚:我是新来的。这几本书是新买的。

8、姓。

三、?新字的结构是左右结构,偏旁部首是斤。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新,取木也。从斤,亲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新,劈柴,将木头劈成散材。字形采用“斤”作边旁,采用“亲”作声旁。

三、相关组词

1、新锐

[xīn ruì]?

新奇锐利:~武器。~的言论。

2、新式

[xīn shì]?

属性词。新的式样或形式:~武器。~婚礼。

3、新潮

[xīn cháo]?

事物发展的新趋势;新的潮流:文艺~。

4、新鲜

[xīn xiān]?

(刚生产、宰杀或烹调的食物)没有变质,也没有经过腌制、干制等:~的水果。~的鱼虾。~血液。

5、闻

[xīn wén]?

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记者。~广播。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