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之利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渔翁之利的典故
1.秦朝将军白起资料
2.坐山观虎斗的典故由何而来?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3.唇亡齿寒,是什么意思
秦朝将军白起资料
白起(?-前257),战国时秦国名将。一称公孙起, 郿(今陕西眉县东)人。 秦昭王时从左庶长升至大良造。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伊阀之战,采取先弱后强、避实击虚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因功晋升国尉。 此后30余年,攻取韩、魏、赵、楚等国70余城。三十六年,领兵入楚,攻克楚都,受封武安君。四十二年,赵、魏联军攻韩国华阳,白起率军救韩,大败联军,斩魏军13万人,淹赵军2万余人。五十五年,长平之战大败赵军,坑杀赵俘40多万人。后为相国范服所妒忌,于五十八年十二月被逼自杀。(
坐山观虎斗的典故由何而来?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坐山观虎斗?是从战国时期传下来的故事,当时的韩国和魏国互相攻击,秦国的君主问大臣们有何看法,一位客卿提出?坐山观虎斗?,以此法坐收渔利,这便是坐山观虎斗的由来。坐山观虎斗其实就是在说两只老虎一起斗争,必会两败俱伤,观看老虎的人就可以把两只老虎一网打尽了,因此坐山观虎斗人也被人们看作是?坐收渔翁之利?的人。
我国古代的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互相攻打,战争整整持续了两年时间,依然未见双方有休战之意。作为旁观国秦国的君主,秦王便找来大臣们商议,韩国和魏国互相攻打,那么秦国该如何是好。这时候,有文臣认为应当遵循人道主义,劝解两国国君,希望他们停止战斗,免得伤及百姓;而有的武将却认为不应该插手此事,免得惹祸上身,况且其他国家的百姓受苦与秦国并无关联,无需插手。
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一位来自楚国的客人却摇了摇头,秦王问他何故,这位客人说,文官也好,武将也罢,他们的看法都不对。秦王很惊讶,忙问他何出此言,这位客人反问了秦王一个问题,问秦王是否想要一统天下,秦王肯定了,于是这位客人便给秦王讲了个故事,秦王听完立刻明白了。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捕猎的人,看见了两只老虎在瓜分水酒,这位猎手觉得两只老虎都十分健壮,皮毛也是光鲜亮丽,于是想要将它们都给抓起来。然而随行的人却让他不要动手,要等待时机。等到牛肉不够了,两只老虎必然会打起来,等老虎的体力耗费光了再一举灭之,此时他们刚吃饱,精力旺盛,此时出手必然是大大的不利。猎手便等到两只老虎吃完打得两败俱伤时,才一举拿下了两只老虎,这便是?坐山观虎斗?的典故。
唇亡齿寒,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拼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唇揭齿寒、荣辱与共、息息相关、殃及池鱼、皮之不存、互相关注、巢倾卵破、城门失火、互为表里、休戚相关、巢毁卵破、生相依、唇齿相依、辅车相依、毛将焉附
反义词:隔岸观火、同床异梦、素昧平生、势不两立、水火不容
历史典故:春秋时,晋献公因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便打算出兵一举消灭虢国。大夫荀息献计说:“虢国与其领国虞国唇齿相依,最好向虞国借道,可以取虢,而明日取虞。”
晋献公担心虞国不肯借道,荀息又建议,向虞公献上垂棘出产的美玉和屈地出产的良马,虞公一定会答应。送这两件稀世珍宝,晋献公有些舍不得,荀息又说:“等灭了国,虞决不能独存在。您只不过暂时将美玉寄放在虞公处,将良马寄养在他马厩里罢了。”
听了荀息的这番话,晋献公便点头同意了。虞公接到晋使送来的礼物,顿时眉开眼笑,答应借道给晋国。大臣宫之奇劝道:“俗话说,唇亡齿寒,失去了嘴唇,牙齿也就难保了。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虞国也就跟着完了,借道是万万不行的!”
但虞公根本听不进去,宫之奇为了避祸,只好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
晋军通过虞国直攻虢国,虢军根本想不到会跟虞国那边过来,措手不及,一下子就被打败了。晋军从原路回师,虞公亲自去迎接晋军,被晋军捉住,虞公这才懊悔,当初不听宫之奇的劝谏,造成了亡国之祸。
成语唇亡齿寒意思是说,嘴唇没有了,牙齿暴露于外,就感到寒冷了。比喻 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生与共。
扩展资料反义词:隔岸观火
解释:隔着河看人家着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热闹。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见不救、八方支援、漠不关心、置身事外、缩手旁观、坐视不救、袖手旁观、坐观成败、作壁上观、冷眼旁观、隔山观虎斗
反义词:见义勇为、八方支援、扶危济困、唇揭齿寒、身临其境、当仁不让、唇亡齿寒
例句:
1、他准备隔岸观火,让双方恶斗下去,好坐收渔翁之利。
2、在此次变故中,最让我寒心的是多位好友隔岸观火,不肯伸出援手。
百度百科-唇亡齿寒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