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弦更张与改弦易辙的区别是什么

2.改弦易辙不变初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

改弦更张与改弦易辙的区别是什么

改弦易辙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改弦易辙什么意思

主要区别是,意思不同、出处不同、用法不同,具体如下:

一、意思不同

1、改弦更张

意思是指换掉旧的琴弦,再安上新的。比喻去旧更新,改变制度或做法等。

2、改弦易辙

意思是换上新琴弦、改变行车道路,比喻改变方针、办法或方向。

二、出处不同

1、改弦更张

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白话文:“我比他琴瑟不和谐,严重者必须改弦更张的,就可以弹奏的。”

2、改弦易辙

唐·白居易《王公亮可商州刺史制》:“况商土瘠,商人贫,可以静理而阜安,不宜改弦而易辙。”

白话文:“何况商土地贫瘠,商人贫穷,可以用静理而安康,不应该改弦而易辙。”

三、用法不同

1、改弦更张

连动式,作谓语。用于人。

2、改弦易辙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比喻改变方向、计划和态度。

成语出处:

西汉武帝时期,儒学家董仲舒读书非常非常的刻苦,他在读书的时候能曾经三年都没看自家后花园一眼。这种定力无人能左右。

汉武帝听说后就十分欣赏他的为人才华和能力,为了能让国家更加的强大和富足。汉武帝让他提供能施政的方略。仲舒认为秦朝时候的很多旧制度已经非常不适应现在的社会现实了,就好比琴上的旧弦一定要换掉一样。见《汉书,董仲舒传》。

后来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等。清.阮葵生《茶余客话》第七卷:“不改弦更张,使吏有士君子之行,而欲民生蒙福,教化淳美,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董仲舒根据汉代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对汉代乃至后世产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改弦易辙不变初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中需要分为两部分来讲,具体如下:

1、改弦易辙,不变初衷。

改弦是指的琴的弦换了,中国的古琴琴弦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琴的音质音色。

易辙,辙是指的古时候车走过去以后路上留下的印记,用现在话讲就是车痕车印。

改弦易辙不变初衷就是指的即使琴换弦,车改道。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原始初衷!表达即使经历再多改变再多也一定要达到目的。

2、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

桑榆:西方日落处日落时太阳的余晖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

相关典故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锋芒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

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河南渑池东)、宜阳(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

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

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步行走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河南渑池礼庄寨)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

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