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宋词里有一个习惯,经常喜欢套用唐诗里的名句,化为自己的句子。

2.孔子的歇后语分享

3.王荆公旁听文史

4.用文言文写作文的好处

5.谁知道对联的分类和相应对联的举例?急!!!

为什么宋词里有一个习惯,经常喜欢套用唐诗里的名句,化为自己的句子。

古为今用的意思的句子-古为今用 的意思

化用,指作者以已有作品为依托,通过自己的创造性运用,产生新的作品。它是诗词作品中的常见现象,也是诗人词人们常用的创作手段。高明的“化用”手段可以移花接木,点石成金,甚至化腐朽为神奇。

事实上,有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并非都是作者的原创,很多是“化用”所得。

譬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化用自曹子建《赠白马王彪》诗中的“丈夫志四海 ,万里犹比邻”一句。但是现在广为人知的却是前者,后者却相对无甚名气。再譬如张九龄脍炙人口的佳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乃是出自谢庄的《月赋 》中“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同样,张诗更受后世的青睐。

更有甚者,有时候“化用”竟能夺取原创的冠名权。比如现在说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句,人们(非专业人士)往往会首先想到是出自晏几道的《临江仙》,但事实上,它最先是五代时期的翁宏所作,见于其诗《春残》“又是春残也,如柯出翠伟?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可是,这句诗被晏几道化入自己的词里面后,俨然就全部成了晏的功劳。

为什么“化用”手段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唐宋诗词中的“化用”有何特点?“化用”手法的大量出现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是我在下面将要谈到的内容。

一,“化用”手法的魅力之所在

我认为,“化用”的魅力主要来源于它的内容两重性。

一方面它以原创内容为基础,整合了原创的思想与内涵,即具有一个稳固的基础和较高的起点。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句话是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并且是反其道而用之,这样就将诗歌的一部分内容转入到典故当中,扩大了诗歌的容量。

这方面的典范还有苏轼的名篇《水龙吟·杨花》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一句天衣无缝的整合了唐人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一诗,使得“莺呼起”三个字就具有了《春怨》的全部内容。

至于前面所说的夺取“冠名权”,在这里也不难得到解释。翁宏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虽好,但有句无篇,全诗没有足够“空间”来容纳这一句,因而其感染力可能大打折扣。但当它被化用到晏几道的《临江仙》里时,它的价值就充分体现出来。于是整首词因为这一句而大大增色,而这一句也因为这首词而展现光彩。

这里顺带提及词学上的一个争议,有人怀疑《登幽州台歌》并非是陈子昂所作,其中有一个理由是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陈之前的朝代就已出现过,如果是陈所作,这首诗不应当会享此盛誉。我认为这不能作为佐证,理由就在上面。

另一方面,通过作者的加工与雕琢,挖掘与开发出更深刻或者更新颖的内涵,从而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唐代韩偓有首诗《懒起》,最后四句是这样的:“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这首诗名气并不大,可是到了宋代,李清照化用此诗为《 如梦令》遂成千古绝唱:“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女词人借着高明的创作艺术,完美地化用了原诗的“海棠”意境,并创造出更高的境界。

另一例,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化用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一句,但经她生化妙笔一改,把“眉”和“心”分开,用一下一上来说,把原来静态的叙述改为动态的描绘,语气立时生动起来,韵味倍增。

周邦彦的名句“ 烟中列岫青无数 ,雁背夕阳红欲暮”,也是通过这种手法得来。两句分别化用谢朓诗句“窗中列远岫”与温庭筠诗句“鸦背夕阳多 ”,但比原句更有神韵。它的妙处,在于作者“化用”原句时,若隐若现的掺进了一种无法言传的情愫,使得原来的景与情之间建立起一种若即若离的联系,所表达的内涵也就深远的多了。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讲的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也没有必要去强行拆分。只有把“借鉴”与“再创造”结合,才能化用出脱胎换骨的效果。

比如上面提到的张九龄的例子。我认为,本来原诗“隔千里兮共明月”已经相当不错。张九龄的成功在于他吸取了其中的精华部分,并且强化了空间感与时间感,使意象更加阔大,同时也强化了人的感情,使诗中所包含的感情更为深厚。正因为如此,才令这句诗传诵千古。

二,唐宋诗词“化用”手法的特点

略观唐宋的诗词“化用”,我认为,基本上可以定义为两个特点,体裁单向性与个人倾向性。

我这里所谓的体裁单向性,主要是指在宋代这个诗词共盛的朝代,一般都是词化用诗(这里的诗事实上主要是唐诗),而很少有诗化用词的现象。

这是顺理成章的。首先,这是诗歌与词的相对地位所决定。在宋初直到中宋的一段时间里,宋词的地位并不高,被视为“诗余”,即便是到了后来,它的地位也没有超过诗歌。作为一个后来者,词为了尽快赶上,当然要虚心学习诗歌的创作经验,借以充实自己,这样就促使许多词人化用诗歌入词。相反,诗歌作为老大哥,自然是不屑于向词来取经问道,并且也因为唐代的诗歌成就完全足够宋诗学习,根本没有必要另投师门。其次,从客观上说,诗歌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往往长短相杂,这就十分有利于把诗歌改头换面,融合到词当中去。

而所谓的个人倾向性,是说诗(词)人选择“化用”原型的倾向各不相同,往往与个人喜好和风格有密切关系。

苏东坡喜欢化用李白的诗句入词,恐怕也是因为二人都有着浪漫主义情怀吧。苏轼的《念奴娇·中秋》“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显然出自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我歌月徘回,我舞影零乱”;而其代表作《水调歌头》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化自李白《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上面提到过李清照化用唐代韩偓的诗《懒起》,其实她对这位诗人的喜爱远不止如此。李清照有一首词《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而韩偓诗《偶 见》这样写:“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稍加比较这两首,就不言自明了。

当然,如果对这些个人倾向进行统计分析,又可以发现一些共性:诗经,楚辞中的描述事物的语言(如“蒹葭苍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以及以曹植,谢脁为代表所作的赋体,更多的被唐代诗人选作“化用”的原型;而宋代的词人,主要是师法唐代的诗歌作品。

三,启示-透过“化用”看文化

“化用”手法的出现与流行,我认为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渊源。从某种意义上,它揭示了文化的传承性,告诉我们文学体裁变迁的根本原因,也提出了诗词文学所面临的危机。

为什么这么说?

统观唐宋两代的诗词作品,如果不看表现艺术,单从内容上看,宋代几乎没有任何可以逾越唐代的地方(除了一些时代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唐人写过的内容,宋人还要重复;而宋人写的内容,唐代早已有之。不论在哪个朝代,文化的内容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所不同的只是表现形式。文化内容的相对不变性充分说明了文化的传承性,而本文所说的“化用”恰恰是文化内容传承的一种方式。

至于文学体裁的变迁,我认为就是当文学表现形式不能满足文学内容时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当唐诗将所有内容都已写尽难以再写出新意的时候,便产生了宋词—换种形式,写同样的内容。同样,当宋词也写到山穷水尽之时,元曲也就开始登台……

正是基于此,我认为唐诗也好,宋词也罢,乃至于以后产生的一系列文学体裁,都只是文学史上已经没落的文学形式。我说它没落,不是指它会销声匿迹,而是认为它再也不会重现当年的辉煌。

即便如此,我也不认为我们应该怀有悲观。相反,我们应当庆幸,正是由于文学内容的有限性和文学形式的无穷性,才促使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

总结

“化用”现象是诗词甚至整个文学史中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现象,它对于作品的理解,以及更深层次上的文学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歇后语分享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句子了吧,根据结构的不同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你所见过的句子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孔子的歇后语,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的歇后语分享1

 1. 孔夫子教《三字经》 ———— 埋没人才

 2. 孔夫子面前讲《论语》 ———— 忘了自个儿姓名

 3. 孔夫子拜师 ———— 不耻下问

 4. 孔夫子搬家 ———— 净输;净书;尽是书;尽是输;全是书;全输书;全是输

 5. 孔夫子盗银 ———— 绝不可能

 6. 孔夫子放屁 ———— 文气冲天

 7. 孔夫子挂腰刀 ———— 不文不武

 8. 孔夫子回家 ———— 尽是书;尽是输

 9. 孔夫子教三字经 ———— 埋没人才

 10. 孔夫子挎腰刀 ———— 能文能武

 11. 孔夫子里徒弟 ———— 个个是闲人;个个是贤人

 12. 孔夫子论弟子 ———— 一分为二

 13. 孔夫子骂樊迟 ———— 小人也

 14. 孔夫子推磨 ———— 难为圣人

 15. 孔夫子的褡裢 ———— 两头输

 16. 孔夫子的弟子 ———— 闲(贤)人

 17. 孔夫子的手巾 ———— 包输(书)

 18. 孔夫子的砚台 ———— 黑心

 19. 孔夫子的嘴巴 ———— 出口成章

 20. 孔夫子讲学 ———— 之乎者也

 21. 孔夫子门前卖《论语》 ———— 自不量力;不自量

 22.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 ———— 假斯文;冒充斯文

 23. 孔夫子念书 ———— 咬文嚼字(比喻过分地斟酌词句。)

 24. 孔夫子偷钱包 ———— 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25. 孔夫子的背包 ———— 准是书(输)(比喻注定要失败。)

 26. 孔夫子念文章 ———— 咬文嚼字

 27. 孔夫子的箱子 ———— 净输(书)

 28. 孔夫子挂腰刀 ———— 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29. 孔夫子搬家 ———— 净是书(输)(比喻总是失败。)

 30. 孔夫子游列国 ———— 尽是礼

 31. 孔夫子喝卤水 ———— 明白人办糊涂事

 32. 孔夫子背书箱 ———— 里面大有文章

 33. 孔夫子拜师 ———— 不耻下问

 34. 孔夫子唱戏 ———— 出口成章

 35. 孔夫子拿扫 ———— 斯文扫地

 36. 孔夫子教三字经 ———— 埋没人材

 37. 孔夫子的手帕 ———— 包输(书)

 38. 孔夫子的徒弟 ———— 闲(贤)人

 39. 孔夫子门前卖文章 ———— 自不量力

 40. 孔夫子搬唱—全是书;全是输;独是输;独是书;尽是输;尽是书 ————

 41. 孔夫子搬屋 ———— 执书;执输

 42. 孔夫子背搭连 ———— 两头输;两头书

 43. 孔夫子背褡裢 ———— 尽是输;尽是书

 44. 孔夫子背褡子 ———— 两头书;两头输

 45. 孔夫子背书包 ———— 全是书;全是输

 46. 孔夫子背书籍 ———— 里面大有文章

 47. 孔夫子不识半字 ———— 谁信他说

 48. 孔夫子朝武当 ———— 大圣下降

 49. 孔夫子吃粥 ———— 心里没数

 50. 孔夫子出门 ———— 三思而后行;三思而行

 51. 孔夫子穿西服 ———— 土洋结合;不土不洋

 52. 孔夫子穿西装 ———— 不中不西;不新不旧;土不土来洋不洋;又土又洋;不土不洋;不中不洋

 53. 孔夫子打哈欠 ———— 一口书生气;满口书生气;书生气;文气冲天

 54. 孔夫子打呵欠 ———— 书生气;一口书生气;满嘴文气

 55. 孔夫子带腰刀 ———— 有文有武

 56. 孔夫子当教授 ———— 古为今用

 57. 孔夫子倒埋 ———— 文屁通天

 58. 孔夫子的包脚布 ———— 文绉绉的;文绉绉

 59. 孔夫子的搭连 ———— 两头输

 60. 孔夫子的褡裢子 ———— 尽是书;尽是输

 61. 孔夫子的褡裢 ———— 书呆子;书袋子

 62. 孔夫子的的徒弟 ———— 闲人;贤人

 63. 孔夫子的坟 ———— 久墓;久慕;久慕大名;久墓大名

 64. 孔夫子的高徒 ———— 不乏其人

 65. 孔夫子的荷包儿 ———— 书袋子;书呆子

 66. 孔夫子的'家当 ———— 只有书;只有输

 67. 孔夫子的口袋 ———— 书袋子;书呆子

 68. 孔夫子的裤兜 ———— 书袋子;书呆子

 69. 孔夫子的脸 ———— 文邹邹

 70. 孔夫子的门徒 ———— 都是闲人;都是贤人

 71. 孔夫子的面孔 ———— 文绉绉的;纹绉绉的;文绉绉

 72. 孔夫子的文章 ———— 之乎者也

 73. 孔夫子的小手巾 ———— 包书;包输

 74. 孔夫子的行李 ———— 尽书;尽输;尽是输;尽是书

 75. 孔夫子的行头 ———— 文绉绉的

 76. 孔夫子的学生 ———— 高材

 77. 孔夫子的烟荷包 ———— 斯文袋袋;斯文呆呆;文呆呆;文袋袋

 78. 孔夫子掉进河里 ———— 诗书长流;尸书长流

 79. 孔夫子跌到桥底下 ———— 诗书横流;尸书横流

 80. 孔夫子跌在汾河里 ———— 湿字不少;识字不少

 81. 孔夫子丢书 ———— 失策;失册

 82. 孔夫子肚皮 ———— 书橱

 83. 孔夫子放屁 ———— 文气冲天;文气飕飕;文气馊馊;文气

 84. 孔夫子个卵泡 ———— 文皱皱

 85. 孔夫子个手帕 ———— 包书;包输

 86. 孔夫子挂棒槌 ———— 打杂;打咱

 87. 孔夫子挂搭裢 ———— 两头书;两头输

 88. 孔夫子挂笤帚 ———— 斯文扫地

 89. 孔夫子讲话 ———— 文诌诌

 90. 孔夫子讲演 ———— 出口成章

 91. 孔夫子教《三字经》 ———— 大才小用;大材小用

 92. 孔夫子进太庙 ———— 每事必问;每事问

 93. 孔夫子看书 ———— 文里文气

 94. 孔夫子尻子上别火镰 ———— 做君子防不燃;做君子防不然

 95. 孔夫子尻子上别为镰 ———— 做君子防不然

 96. 孔夫子挎刀 ———— 文不文武不武

 97. 孔夫子挎腰刀 ———— 不文不武;文不文,武不武

 98. 孔夫子骂街 ———— 胡日日

 99. 孔夫子卖伤膏药 ———— 勿是生意经

 100. 孔夫子门口卖对联 ———— 冒充能人

 101. 孔夫子门前读《孝经》 ———— 枉费心机

 102. 孔夫子门前讲《论语》 ———— 不自量力;自不量力

 103. 孔夫子门前卖《三字经》 ———— 不知羞;自不量力

 104. 孔夫子门前卖《孝经》 ———— 自不量力;班门弄斧

 105. 孔夫子门前卖论语 ———— 自不量力

 106. 孔夫子门前卖四书 ———— 竟敢在圣人面前逞能

 107. 孔夫子门前卖孝经 ———— 假装斯文

 108. 孔夫子门前卖字 ———— 自不量力

 109. 孔夫子面前卖《孝经》 ———— 班门弄斧

 110. 孔夫子面前卖字 ———— 称什么好汉

 111. 孔夫子拿扫帚 ———— 斯文扫地

 112. 孔夫子拿笤帚 ———— 斯文扫地

 113. 孔夫子跑买卖 ———— 所学用不上了

 114. 孔夫子上树 ———— 趾高气扬

 115. 孔夫子耍大刀 ———— 不可能的事

 116. 孔夫子推磨 ———— 难为圣人

 117. 孔夫子望楼梯 ———— 好大的搓衣板

 118. 孔夫子下凡 ———— 一输到底;一输到地

 119. 孔夫子下乡 ———— 不知路

 120. 孔夫子写文契 ———— 不要起稿子

孔子的歇后语分享2

 1) 孔夫子背书籍——里面大有文章

 2)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3)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4) 孔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5) 孔父子搬家——尽是输{书)

 6)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大名

 7)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8) 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9) 孔夫子拿扫——斯文扫地

 10) 孔夫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材

孔子的歇后语分享3

 孔夫子背书箱——尽是输(书)

 孔夫子打哈欠——一口书生气

 孔夫子的嘴巴——满口是理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孔夫子门前讲《论语》——自不量力

 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孔夫子教《三字经》—— 大材小用

 孔夫子游列国—— 尽是理(礼)

 孔夫子卵脬(音抛)——文诌诌

 乡下人不识孔夫子——读书老爷(独输老爷)

 孔夫子擐搭裢——两头书(两头输)

 孔夫子肚皮——书橱(舒徐)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孔夫子跌到桥底下——(尸)诗书横流

 孔夫子的手巾——包书(输)

 孔夫子喝卤水——明白人办糊涂事

 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孔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孔夫子下凡——一输到底(地)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孔夫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材

 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孔夫子的手帕——包输(书)

 孔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嘴巴—出口成章

 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打哈欠—口书生气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后行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孔夫子挂腰刀—能文能武

 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孔夫子下凡——一输到底地

孔子的歇后语分享4

 孔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才

 孔子面前讲《论语》————忘了自个儿姓名

 孔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子搬家————净输;净书;尽是书;尽是输;全是书;全输书;全是输

 孔子盗银————绝不可能

 孔子放屁————文气冲天

 孔子挂腰刀————不文不武

 孔子回家————尽是书;尽是输

 孔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才

 孔子挎腰刀————能文能武

 孔子里徒弟————个个是闲人;个个是贤人

 孔子论弟子————一分为二

 孔子骂樊迟————小人也

 孔子推磨————难为圣人

孔子的歇后语分享5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孔夫子拿扫斯文扫地

 孔夫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材

 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孔夫子的手帕包输(书)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孔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孔夫子门前卖文章自不量力

孔子的歇后语分享6

 1) 孔夫子喝卤水——明白人办糊涂事。

 2) 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3) 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4) 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5) 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6) 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7) 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8)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9) 孔夫子挂腰刀——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10)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比喻总是失败。)

 11)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礼

 12) 孔夫子喝卤水——明白人办糊涂事

 13) 孔夫子的手帕——包输(书)

 14) 孔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15) 孔夫子门前卖文章——自不量力

 16) 孔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17)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18) 孔夫子跌到桥底下——(尸)诗书横流。

 19) 孔夫子的手巾——包书(输)。

 20) 孔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21)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22) 孔夫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材。

 23)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24) 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25) 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26) 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比喻过分地斟酌词句。)

 27) 孔夫子门前卖文章——自不量力

 28) 孔夫子说话——出口成章

 29) 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30) 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31) 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32)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33) 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34) 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35) 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36)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37) 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38) 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39) 孔夫子门前卖《论语》——自不量力

 40)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41) 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

 42) 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43)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44) 孔夫子的徒弟——闲人

 45)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46) 孔夫子跌到桥底下——(尸)诗书横流。

 47) 孔夫子的手巾——包书(输)。

 48) 孔夫子喝卤水——明白人办糊涂事。

孔子的歇后语分享7

 1) 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2) 孔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3) 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4)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5)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6)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7) 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8) 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比喻注定要失败。)

 9) 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10) 孔夫子的箱子——净输(书)

王荆公旁听文史

名篇品读

王荆公介甫①,退处金陵,一日幅巾杖屦②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③文史,词辩纷然④。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客徐问公曰:“亦知书否?”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惭俯而去。

(选自《青琐高议》)

《注释》

①王荆公介甫:王安石,字介甫,封荆国公。②杖屦:挂着手杖行走。③盛谈:高谈阔论。④词辩纷然:议论纷纷的样子。

古为今用

王安石穿便装独自去山寺游玩时碰到几个人在谈论文史,当那几个人知道听他们谈话的人是王安石后就惭愧地离开了。王安石学富五车,但他仍保持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品质,不失大家风范。

一试身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坐其下(下:旁边)

(2)人莫之顾(顾:注意。参考答案)(查词条无注意的意思,“回头看”比较适合)

(3)有一客徐问公曰(徐:慢慢,这里指随意)

(4)惭俯而去(低着头)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标三处)

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一客徐问公曰:“亦知书否?”公唯唯而已。

译:有一个客人很随意地问他:“你也懂得书文?”王安石只是含糊地应答罢了。

4.文中众人的惭愧说明了什么?

示例:说明了不可小视看似平凡的人,他可能有着非比寻常的能力与见识。

国学在线

王安石“炼”字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到”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于是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前后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

译文王安石,字介甫,封荆国公,退居金陵。一天,他头裹一块绢,拄着手杖行走,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人在那里高谈阔论文史,议论纷纷。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人注意到他。有一个客人随意地问他说:“你也懂得书文?”王安石只是含糊地应答罢了。人家再问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说:“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感到很惶恐,惭愧地低着头离开了。

用文言文写作文的好处

1. 读文言文的好处作文600

从小学起,我们便开始接触文言文,但那时只是“小和尚念经”般摇头晃脑一阵。真正开始学习文言文后,我才觉得感触颇深。

文言文里,我看见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背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守着一片内心的宁静,向往那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让人们的心也随之一次次褪去冗杂,沉醉在那“欲界之仙都”。古代文人墨客亦留下了许多美景于他们的笔墨之中。郦道元的《三峡》,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为我们真实的再现了那些惊心动魄的美。碧水清潭、高山耸峙,一切的一切,似乎美得无以言表,却真切地印在白纸之上。文言文是话中的画,所有的画也都展现在话中。交相辉映,让原本平淡的心立刻被一句一句的“话中画”衬得五彩斑斓。

可是,无论文言文语言如何精美,意境如何深幽,却仍让人觉得学着不容易。

也许是为了积累,课本中每篇文章几乎都要背。文言文的文字规律和用法毕竟和白话文不同,有时读起来都很吃力,更何况要背呢?另有一点,虽有言道“浓缩的都是精华”,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深,读了好几遍都仍不知它是抒情,写景,还是争贬时潮。

不论美还是难,却也是有趣的。有时在这里看见一个“之”字,表示“什么什么的”,可是在另一处就说不通了,于是马上想另一种解释。如此反复几次,竟悟出了几点规律。有时能自己读懂一篇文言文,噫!良多趣味。散文的揣摩重在体味情感;小说的揣摩要从细节入手;戏剧的揣摩重在矛盾分析;而诗歌的揣摩重在意境玩味。文言文中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虽较难懂,但只要稍得点拨,便能找到文中妙处,亦会感叹:古文之美,古韵之雅,莫能及也。还有那许多田园情趣奇闻轶事,只要三五笔便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或诙谐、或深邃、或简约、或豪放,总之文言文能够让人在文字的苗圃里采撷更多,有时甚至会流连忘返。

文言文,“让我欢喜让我忧”。我学文言文,体味到的乐趣亦比困惑多得多。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这只言片语中体现,意味深长,常常让人感慨万千。

2. 学文言文有什么好处(作文)

学习文言文的好处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典范。它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昭示着传统文化的底蕴,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芳香。中学生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具体来说:

学习古文语言,增强运用能力。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文约意丰,含蓄蕴藉,语言讲究推敲,注重精练,色彩鲜明,譬喻形象。像“文采若云月”的《左传》,“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似人间来”的相如赋,清新而俊逸的李白诗等。中学生经常阅读文言诗文,一些精妙的固定短语和富有哲理的句子自然会进入其语言库,潜移默化,学生的语言自然会丰富形象起来。再者,古人对待语言“语不惊人不休”的态度也势必会让中学生受到影响,从而使其逐渐养成推敲词句的好习惯,说不定也会“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或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这对现代汉语的写作应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现当代的很多文学大家,诸如鲁迅、茅盾、冯骥才等,其作品语言的酣畅、犀利、深刻,老到,恐怕就得益于对文言文浸*多年、始终如一的阅读爱好吧。

学习古文构思,提升作文水平。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文章的布局谋篇,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波澜起伏中见出巧妙,含蓄蕴藉中透着虚实,简约而不失谨严,质朴而不失形象。有的“立片言以居要”,统摄全文,如荀子的《劝学》、苏洵的《六国论》等;有的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蒲松龄的《促织》、司马迁的《鸿门宴》等;有的借景写情,缘情明理,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等;有的以小见大,管窥蠡测,如左丘明的《肴之战》、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古诗文给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非常优秀的行文范例和精美的构思技巧,中学生经常阅读,自会文思敏捷,文如泉涌,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会产生质的飞跃。

学习历史文化,增加人文积淀。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学生多读文言文,能激发热爱并承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面对龟甲兽骨的精巧奇特,你能不拍案称奇?面对长城的绵延万里,你能不骄傲自豪?面对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你能不热血沸腾?叶圣陶先生说过:“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如何理解“固有文化”并且“继往”?毋庸赘言,离不开大量的文言阅读。阅读文言文是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种手段,唯有多读,才能逐渐领悟文言文的内在魅力,逐渐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真正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把文化薪火衍递到底的责任感。高考优秀作文《赤兔之》的小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让人叹为观止的佳作,不是得益于《三国演义》故事吗?不是得益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吗?

学习古人操行,提高道德素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古文中的先贤圣哲、至德至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大有裨益。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孔子,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韩愈;从“春蚕到丝方尽”的李商隐到“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苏轼;从“镜破不改光”的孟郊到“生当作人杰”的李清照;从“鞠躬尽瘁,而后已”的诸葛亮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其彪炳史册、烛照千古的言行事迹,每每读来,常令人情不自禁的热血沸腾,肃然起敬,慕古人之高义,发思古之幽情,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素养在无声无息中得到提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中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优秀文章的广泛阅读,更离不开对文言文的阅读,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审美情趣的提升方面,文言文起着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 学文言文有什么好处要作文

言文里,我看见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背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守着一片内心的宁静,向往那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让人们的心也随之一次次褪去冗杂,沉醉在那“欲界之仙都”.古代文人墨客亦留下了许多美景于他们的笔墨之中.郦道元的《三峡》,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为我们真实的再现了那些惊心动魄的美.碧水清潭、高山耸峙,一切的一切,似乎美得无以言表,却真切地印在白纸之上.文言文是话中的画,所有的画也都展现在话中.交相辉映,让原本平淡的心立刻被一句一句的“话中画”衬得五彩斑斓.

可是,无论文言文语言如何精美,意境如何深幽,却仍让人觉得学着不容易.

也许是为了积累,课本中每篇文章几乎都要背.文言文的文字规律和用法毕竟和白话文不同,有时读起来都很吃力,更何况要背呢?另有一点,虽有言道“浓缩的都是精华”,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深,读了好几遍都仍不知它是抒情,写景,还是争贬时潮.

4. 学习文言文的好处有那些

当然有了, 文言文的各个方面把握都是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之上,因此一是要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语感,诸如学英语一样。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瀚的文化瑰宝, *** 主席曾说过,对于古代文化要采取“古为今用”的态度。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要掌握方法,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们写了大量的作品,在各方面有较高的价值,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例如宋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等诗句至今传诵。古人写作时是非常讲究谋篇布局,章法技巧的。

为写作可以说是呕心沥血,贾岛就有“推敲”的典故之说。因此,古人有些篇章不仅可以使我们受到文学熏陶,而且对我们的写作也会有帮助的。

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习文言文,而且还要学好文言文,才能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5. 高考用文言文写作文怎么样

既然题主擅长文言写作,那只要写作不跑题就没多大问题的~

不过还是有运气成分~意思是阅卷者的文言文底子可能不太好,对你的大作理解有误;抄也有可能阅卷者文言文底子太好了,对一般的文言作品都看不上。

实际上,我认识的很多大学教授,都对近人文言写作很不满,乍一看是文言文的句子,很可能不符合古代语法,也缺少古典风韵。

在我看来,真正精湛的文言写作,需要在精读《史记》,诵读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品之后才可以勉强上岸(真的要诵读!因声求气!因声求气!文言文写作要有一股气啊!)。

文言文写作和白话文写作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就好比写现代诗,有一颗敏感的心和会动的笔就差不多,但是写旧体诗,不熟读唐诗宋词三百首谁敢下笔?

对于高考作文,我最大的感受还是,切题切题切题!zhidao切题是第一步,体裁之类的花样也可以玩玩,但是一定要切题哦。祝题主高考顺利呀!

6. 学文言文的十大好处

浙江大学曾对已毕业的大学生们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觉得大学中文课程中最有用的是哪一门?结果出人意料,“古代文学”高居第一。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古代文学”能够提高他们的情操和气质,甚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成绩。

学习文言文能体会到了文化美感。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言文(包括古诗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能直接陶冶中学生修养,提高中学生文化素养,有利于将来成为一个气质高雅的人。一个对古代文学有一定基础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得体的表达和行动,也更容易接近成功。它让人充实,不轻浮。

了解古今词汇的关系,扩展语言知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脉相承,例如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出处、确切含义和演变过程,也就能够准确无误使用成语词汇。所以学习文言文能使我们的语言简洁明快,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习文言文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我国许多现代大作家由于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灵活地运用古典文学里固定下来的词、短语或语句形式,因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文学大家的。

学习文言文能借鉴古代名家写作技巧。古代作家所写的诗文,无论是立意、构思、取材、剪材、用典、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以及叙事、写景、记人、抒情、析理、言物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古代作家尤其是十分重视文章的意境、结构和语言,通过文言文学习,揣摩取法古代名家,对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中国有影响的文学大家无一不精通中国古代文学的。

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而中国文化的底蕴始于古代文学,学习文言文,阅读古文能使人切实接触感染到中国的气质。文言文记载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读不懂文言文,也就读不懂古代文献,所谓继承、吸收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同学们学我国古代的文章,只要借助简单的工具书就能读懂。我们能理解领悟汉唐诗文,甚至能读懂甲骨和竹简时代的文章。可是英国人要读懂三百多年前印刷的莎士比亚的原作,非得专家借助厚厚的工具书才能弄明白,中学生要想看懂可不是容易的。

中学生形象思维好,抽象思维已形成,记忆能力正值巅峰,正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时候,千万不能错过这一学习文言文的黄金阶段。

7. 学习文言文的好处有那些

文言文的各个方面把握都是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之上,因此一是要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语感,诸如学英语一样。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瀚的文化瑰宝, *** 主席曾说过,对于古代文化要采取“古为今用”的态度。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要掌握方法,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们写了大量的作品,在各方面有较高的价值,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例如宋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等诗句至今传诵。古人写作时是非常讲究谋篇布局,章法技巧的。

为写作可以说是呕心沥血,贾岛就有“推敲”的典故之说。因此,古人有些篇章不仅可以使我们受到文学熏陶,而且对我们的写作也会有帮助的。

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习文言文,而且还要学好文言文,才能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检举。

8. 什么文言文是写读书好处多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

①[原文]顷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间④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⑤,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又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⑦。疵病⑧不必待人指摘⑨,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注释]①本文选自宋人苏轼《东坡志林》。②顷岁:年初 ③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文忠是其谥号,公是尊称 ④乘间:乘机 ⑤术:方法 ⑥工:擅长 ⑦至者:成功的事 ⑧疵病:毛病 ⑨指摘:指出过错。

[译文]某年初,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我认为)特别有意义。 [简析]勤读书,多作文,才能提高文章的质量,此外别无蹊径。文学大家苏东坡,才华绝世,饮誉古今,犹能这样重视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引为良训,足见他治学的严谨、刻苦。由此,它给了我们—个很大的教益:文章的好坏与读书的勤懒、练笔的多少,有着密切联系。

原文:陆友仁苏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译文:苏子美为人豪放不羁,喜欢饮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读书,(他边读边饮酒,)以喝完一斗为限度。杜祁公(对此)深感怀疑,就派家中年轻的晚辈去偷偷察看他。正听到子美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偷袭行刺秦始皇,刺客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副车上(这一段)时。他突然拍手说:“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将我送给陛下呀。”(苏子美)又拍桌子说:“君臣相遇,竟如此艰难呀。”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

9. 学习文言文有什么好处

学习文言文能体会到了文化美感。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言文(包括古诗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能直接陶冶中学生修养,提高中学生文化素养,有利于将来成为一个气质高雅的人。一个对古代文学有一定基础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得体的表达和行动,也更容易接近成功。它让人充实,不轻浮。

了解古今词汇的关系,扩展语言知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一脉相承,例如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出处、确切含义和演变过程,也就能够准确无误使用成语词汇。所以学习文言文能使我们的语言简洁明快,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习文言文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我国许多现代大作家由于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灵活地运用古典文学里固定下来的词、短语或语句形式,因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文学大家的。

学习文言文能借鉴古代名家写作技巧。古代作家所写的诗文,无论是立意、构思、取材、剪材、用典、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以及叙事、写景、记人、抒情、析理、言物等方面都各有特色,古代作家尤其是十分重视文章的意境、结构和语言,通过文言文学习,揣摩取法古代名家,对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中国有影响的文学大家无一不精通中国古代文学的。

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而中国文化的底蕴始于古代文学,学习文言文,阅读古文能使人切实接触感染到中国的气质。文言文记载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读不懂文言文,也就读不懂古代文献,所谓继承、吸收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同学们学我国古代的文章,只要借助简单的工具书就能读懂。我们能理解领悟汉唐诗文,甚至能读懂甲骨和竹简时代的文章。可是英国人要读懂三百多年前印刷的莎士比亚的原作,非得专家借助厚厚的工具书才能弄明白,中学生要想看懂可不是容易的。

谁知道对联的分类和相应对联的举例?急!!!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

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如: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

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 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

,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一是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可将其分成长联和短联。上下联皆由较多字数组成的对联,称长联;上下联皆由较少字数组成的对联,称短联。

二是根据对联的句子多少及句子间的相互关系,可将其分成单句联、复句联和句群联三种。上下联皆由一个单句组成的对联,称单句联;根据格律文学句子的长短,单句联一般是短联(按全联30或40字以上为长联之说)。上下联皆由两个以上分句组成复句的对联,称复句联;复句联一般介于长短联之间。上下联皆由两个以上复句组成句群(或称语段)的对联,称句群联(或称语段联);句群联一般是长联。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它和句脚的平仄安排问题有关。

三是根据对联在对仗方面的格律要求和严谨程度,可将其分为宽对、工对、巧对、绝对等。所谓宽对,即格律要求比较宽松或有所变通、对仗不太工整的对联或联句;所谓工对,亦称严对,即格律要求比较严谨、对仗工稳的对联或联句;所谓巧对,亦称妙对,即对仗颇为巧妙独特、或突出运用了某些特殊技巧的对联或联句(如果同时比较工稳的话,又可称工巧对);所谓绝对,亦可称绝妙对,即对仗难度很高或者对仗浑然天成、因而难有其它对句可与出句相匹配或者与现有对句相媲美的对联或联句。当然,宽对、工对、巧对、绝对之间,并无截然之界限。

四是根据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关系,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通俗地说,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流水对”,或称“串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

五是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划分出嵌字联、回文联、谜语联、集句联、隐字联、押韵联等等。但严格说,应分别称之为嵌字格、回文格、谜语格、集句格、隐字格、押韵格等等。

六是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划分。

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作挽联或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如作者所撰写的《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一书,就以对联的方式将许多佛教人物与佛教义理比较系统地写成了一部学术专著。推而广之,也可将许多科学知识或其他学问道理用对联的方式加以撰写,并且在内容上突出其学术或专业性质。

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当然,上述九大类对联之间也无绝对的界限。但是总的来说,这九大类对联在类型上划分得简洁明了,在内涵上概念比较清晰,在外延上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对联,且彼此之间基本上不重合。作者在上述对联分类中,对每一个类型都有一个相对较为严谨的定义,将不同类型的交叉部分加以说明并尽量排除。所以说它们“彼此之间基本上不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