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舳舻的意思

2.赤壁赋用樽来表达欢聚一句

3.舳舻千里,下来是什么

4.[赤壁赋]课时作业附答案 赤壁赋

5.旌旗蔽日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舳舻的意思

千里旌麾,万家灯火翻译-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拼音

意思是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出自宋代苏轼的《赤壁赋》。部分原文节选如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回:于是运粟数万斛于渭水,直达河、汾、雍、绛之间,舳舻相接,命曰:“泛舟之役”,以救晋之饥。

创作背景: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而且这个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赤壁赋用樽来表达欢聚一句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 是“ 驾一叶之扁舟”;曹操当时是“ 酾酒 临江,横 槊赋诗”,而你我只是“举 匏樽 以相属

舳舻千里,下来是什么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出自赤壁赋。

赵孟頫书法汲取“二王”之精髓,笔法精妙,有魏晋风范,而《前后赤壁赋》是其48岁时节录苏东坡之文写给友人的书法作品,是其行书作品中的得意之作,无论是心境还是技法都达到了最佳状态,作品中更是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和高古的意境。

所以,《前后赤壁赋》对于刚刚起步学习行书的书法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法帖。因此,《前后赤壁赋》多为后世所推崇,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赤壁赋

[赤壁赋]课时作业附答案 赤壁赋

课时作业 赤壁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愀然..

(容色改变的样子)A. ?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歌.曰(歌词)

?安在(哪里B. ?.

)?相与枕藉?..

(枕着垫着)?既.白(已经) ?倚.

歌(循,依)C. ?扣舷(船的两边)?.

?清风徐.

来(慢慢地)

?盈虚(满、圆D.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句首发语词,无实义)?.?危.

坐(端正)

解析:D 项中的“盖”,句首副词,表推测。 答案:D

2.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解析:①②都是名词作动词,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与“乌鹊南飞”中“南”字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A .不知东方之既白. B .顺流而东.也 C .西.望夏口,东.

望武昌

( )

( )

( )

D .侣鱼虾而友麋鹿 ..

解析:例句与C 项均为名词作状语,例句“南”,向南;C 项,“西”,向西,“东”,向东。A 项,名词作动词,变得发白。B 项,名词作动词,向东进。D 项,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答案:C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 ..

B .寄蜉蝣于天地/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 .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耳得之而为声 ..

解析:于:介词,在。A. 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指示代词,这样。C.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D. 助词,的/代词,指清风。

答案:B

5.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C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解析:C 项与例句都是介宾短语后置。 答案:C

6.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1段写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 .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 .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 .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解析:“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不对。 答案:B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1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7.下列词语中加点词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

?(容色改变的样子)?苏子愀然.A. 正襟危坐(端正)

?.

?江陵(向下游到)?下.?B. ?顺流而东(向东进发)?.?酒临江(斟酒)?酾.?C. ?渔樵于江渚之上(江中小岛)?.?(小船)?驾一叶之扁舟.?D. ?渺沧海之一粟(眼泪)?.

解析:B 下,攻占;C 渚,江中小洲;D 渺,渺小得像。 答案:A

8.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 .①②⑦⑧/③④⑥/⑤ B .②⑦⑧/①③⑤⑥/④ C .①③④⑥/②⑦⑧/⑤ D .②④⑥/①③⑦⑧/⑤

解析:①③④⑥都是助词,的;②⑦⑧主谓间取消独立性;⑤助词,无义。 答案:C

9.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 .终葬于先人之北,然后惟其所愿 .B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C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解析:都表被动。 答案:B

10.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 .托遗响于悲风 B .石之铿然有声者 C .君欲何往

D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解析:都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C

11.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如“寄蜉蝣于天地”。

C .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D .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解析: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望:农历每月十五 .

B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C .顾安所得酒乎 .D .归而谋诸妇 .

薄:近 顾:回头 诸:之于

解析:顾,但是。 答案:C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曾日月之几何 ..B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C .梦一道士,羽衣翩跹 ..D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

解析:翩跹,轻快地旋转舞动。几何:古,多少;今,既作疑问代词用也作名词用。反而:古,转身来。今,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开户:古,开门;今,单位或个人与银行或证券交易所建立的业务关系。

答案:C

14.下列对文章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 .作者写自己在月明风清之夜,与朋友行歌相答,先用两个“无”字,写出了遗憾之情,接着写有鱼与酒之后的乐趣,行文平中见曲。

B .作者泛舟江中,目睹山崖的险情,而后引发了对时间的感叹,接着抒写因境而成的悲情,把叙述、议论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

C .作者借孤鹤道士的梦幻情境,通过与梦中道士的对话,表现出自己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心境,其中既有他旷达的心情也有他苦痛的思考。

D .作者像他的其他几篇写赤壁的诗文一样,在文中描写了秋天的景象,借景抒情,但本文充满神秘色彩,思想消沉,散文化色彩更重。

解析:本文写的是冬天的景象。 答案:D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过了一会儿,我叹息说:“有了客人却没有酒,有了酒又没有菜肴;月光皎洁,微风清爽,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

(2)昨天夜里,叫着从我船上飞过去的,不就是您吗?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16.(2010·高考宁夏海南陕西黑龙江吉林卷) 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是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________①________?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________②________无疑是正确的,但是,

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

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________③________,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________④________。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牵涉到很多方面,它需要________。

解析:①处要注意前面的“质疑”一词,“质疑”什么?当然是将感恩片面地理解为给父母洗脚。②什么“无疑是正确的”呢?根据前一句话,是说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是从大处来说,结合这一语段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了。③“简单地”是指做法,“不少学校”都这样,感恩教育模式化了。④要注意前有“不但”,后面可接递进关系或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的语句。⑤既然感恩教育“涉及到很多方面”,单靠学校一方就很难做得很好了,需要各方一起努力了。

答案:①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 ②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③“一刀切”的模式

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⑤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7.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语段的画线处。(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缤纷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觉在成批亡。

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说,每一种手工的背后还有一片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

②我们以前没有做过,但现在非做不可。

③因此,抢救与记录濒危和珍稀的民间手工,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也是人类文明转型期间的全新课题。

④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的体现在手工制品中,更多的保存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 ⑤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体的象征。

解析:首先梳理文段中心“抢救与保护民间手工是紧迫任务”,其次,梳理文脉,发现有两处标志词“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说”与“我们以前没有做过”。一个是意义层 面,一个是时间紧迫层面,勾连前后文句,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⑤①④③②

18.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

人要懂得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所以不傲慢,不傲慢所以有德行;人要懂得尊重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要懂得尊重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参考示例: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 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不自卑、有信心) 尊重自然所以不自大 不自大所以有自知

旌旗蔽日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注音一式 ㄐㄧㄥ ㄑㄧˊ ㄅㄧˋ ㄖˋ 汉语拼音 jīng qí bì rì 同义词 旌旗蔽空 旌旗蔽天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苏轼前赤壁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释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 旌旗蔽空: 旌,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旌旗,旗子的总称。蔽,遮盖、挡住。全句是说旗子多得遮住了整个天空。形容军容壮盛的样子。 例句 霍去病率领数十万大军远征匈奴,浩浩荡荡,「旌旗蔽空」,所到之处都传来获胜的消息。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相关词 舳舻千里,横槊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