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乐观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盲目乐观的代表人物
1.雍正的星座
2.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的艺术魅力是?
3.搜寻日本侵略者在家乡的罪证并记录下来
4.关于正能量的议论文三篇
雍正的星座
雍正的星座 雍正帝生于康熙十七年戊午十月三十日寅时,即1678年12月13日凌晨3点至5点。
所以根据12月13日这个出生日期,可以得出他的太阳星座为射手座,而根据出生时间凌晨3点至5点这个时间段推算,则可得出其上升星座为天蝎(不论老四是3点、4点或5点出生,其上升星座俱为天蝎)。
一、何为太阳星座、上升星座?
通常一个人的太阳及上升星座都不会一样,而我们称上升星座为我们的“人格面具”,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太阳是隐藏在上升星座背后的。太阳星座为一般人们所熟悉,系按照每个人的出生日期,区分为12个星座,太阳星座主导先天的个性和平常给予旁人的印象,完全是本人无意识的。上升星座一般不为人们所熟悉,但是却极其重要,它代表着由后天环境影响所形成的性格,意味著我们的童年环境,所代表的是日常的言行举止、性向、癖好、外在的容貌、风格、体质等较个人的东西。
二、太阳星座为射手的个性特质:热情,冲动,野心,乐观,率直
射手座为火象星座,多半充满热情,性格激烈,是非常有个性的族群,白羊和狮子座同属此类。不过若遇到难以解决或无法掌握的事时,那时缺乏耐性、做事冲动及不知三思而后行的特性即会表露无遗,长久下去可能性情急燥,宛如暴君一般,令人有难以靠近之感。为人变化多端,有双重性格的性质。另外,射手座喜欢户外活动,特别是骑马,年轻时作风莽撞,有过度追求 *** 的倾向,此星座的人擅长思考,有强烈的求知欲,非常爱好追求真理及正义,有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倾向,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心,很可能会涉及和哲学有关的领域。这类人天生多才多艺,具强烈的野心,是相当出色的执政人才,非常适于政治生涯,经常从事多方面的脑力劳动。射手座的人生性乐观,甚至有点盲目乐观,所以极易犯错误。
三、太阳星座为射手的外貌特征:眼有神,五官精致,头发卷曲
射手座的眼睛灵活生动而有神,鼻子具有希腊鼻直而长的特征,唇型优美,下巴较尖,椭圆的脸上五官精致,头发卷曲浓密,气质高贵不凡,射手座男人通常有点贵族气质。
四、太阳星座为射手的恋爱本质:自我,极端,容易厌倦
射手座的人属于:只要我高兴,爱上你又怎么样的人,不管对方是否有意,也完全不在乎。这种轻松愉快的个性,常会令年少者爱慕,受欢迎的范围,大约在比他小三岁以上的人较多。适合他的女性,要有思想和目标,办事能力强,因为射手座的人崇尚自由,善妒或是占有欲过强都会使他们丧失热情,所以不可以缠人,也不可以爱吃醋。另外,射手座男人的恋情总是很容易开始,但因他们喜欢追求新鲜 *** ,所以很容易厌倦,于是就很容易结束,热得快,冷得快,就是射手座的基本性格,通常给人予始乱终弃之感。并且他一见钟情的机率相当高,最易与狮子座的人一见钟情。
五、上升星座为天蝎的个性特质:多疑,意志坚定,精力旺盛
天蝎是水象星座,心思细腻而敏感,十分情绪化,是感性的族群。所以上升在天蝎座的人具有强烈的质疑精神,他对任何事都有一份保留的心态,这不代表他不信任别人,只是认为事情一直都处于改海的状态,所以不能绝对的论定,正所谓“自古知人为难,人心难测,事事时时留心体察,方不被其愚惑”,然而这样的存疑精神也会让他变得有些神经质,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提高他的怀疑。唉,老四那多疑是出了名的;另外,上升在天蝎座的人也往往给人以精力充沛和意志坚定的第一印象,他说话时总是双眼直视着对方,锐利的眼神有时会让人感到压迫。但凡他决定的事没有做不到的,对于自己立下的目标和看上的猎物,绝对势在必得,这样的意志力令人钦佩,但同时也让周遭的人害怕,因为即使明知是错,他也不会听从别人的劝阻停止,而是一意孤行的错到底。那个,某四......>>
雍正是什么星座的 十二星座的皇帝
白羊座
你有行动的魄力,是一个敢做敢为的人,你敢于对抗保守制度,但缺乏深思熟虑,且性格狂燥,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代表人物:秦始皇
金牛座
你刻苦努力,忠于职守,且以身作则,但往往缺乏创造的 *** ,喜欢保护旧制度,代表人物:汉文帝
双子座
你善于权衡利益,思维敏锐,察言观色,懂得平衡左右大臣,但往往因为听信佞臣谗言,而至法理于不顾。代表人物:乾隆
巨蟹座
你头脑冷静,多才多艺,感情细腻,平易近人,但往往容易沉迷于某件事或某个人,作出对国家不利的决定。代表人物:唐玄宗
狮子座
你思想开放,果敢有力,天生是做领导的料,但有时过于自信,刚愎自用,缺乏谨慎态度
而乱兴战争,代表人物:汉武帝
处女座
你一丝不苟,做事仔细,善于自我克制,但也缺乏改革的 *** ,谨小慎微,过于注重细节
代表人物:汉景帝
你富有魅力,温文尔雅,知人善任,颇具合作精神,但如果涉及到感情有有些优柔寡断。难以作出正确决定,代表人物:唐太宗(一代圣宗,对立嗣问题却无所适从)
天蝎座
你洞察力超强,酷爱权力,个性强烈,但私欲和妒忌往往毁灭你的步伐,切过于偏激
代表人物:隋文帝
射手座
你性格开朗,思想活跃,心胸豁达,乐观向上,但做事缺少定性,容易陷入机会主义
代表人物:汉高祖
魔羯座
你现实而有抱负,正直廉洁,忠诚可靠,责任感强烈,但过于严肃,不容易让人接近,以至于大臣诚惶诚恐,代表人物:雍正
水瓶座
你富于开拓精神,思维能力强,兴趣广泛,适于改革,但可能会因为强烈的个性而产生投机的想法,代表人物:康熙(诛杀熬拜对一个皇帝来说过于凶险)
双鱼座
你感情细腻,性格温柔,但却个性柔弱,优柔寡断,切容易幻想,实在不适合做皇帝
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
雍正是什么星座?康熙是啥星座? 雍 正 姓名:爱新觉罗?胤
生辰: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寅时(公 历 1678年12月13日) 射手座 出生日期(公 历):每年11月22日-12月21日
康 熙 姓名:爱新觉罗?玄烨
生辰: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公历 1654年5月4日) 金牛座 出生日期(公 历):每年4月21日-5月20日不知有用吗
雍正是什么星座 他是1678年12月13的。不过我不清楚这是阴历还是阳历的。如果是阳历的就是射手座 阴历就是摩羯座
雍正到底什么星座 雍正帝生于康熙十七年戊午十月三十日寅时,即1678年12月13日凌晨3点至5点。 所以根据12月13日这个出生日期,可以得出他的太阳星座为射手座,而根据出生时间凌晨3点至5点这个时间段推算,则可得出其上升星座为天蝎(不论老四是3点、4点或5点出生,...
雍正是什么星座 雍正出生日期: 1678年12月13日是射手座 射手座(又名人马座),11月23日~12月21日(Sagittarius),黄道星座之一。中心位置:赤经19时0分,赤纬-28°。在蛇夫座之东,摩羯座之西。位于银河最亮部分。银河系中心就在人马座方向。座内有亮于4等的星20颗。弥漫星云M8肉眼可见。
雍正是什么星座的? 他是1678年12月13的。不过我不清楚这是阴历还是阳历的。如果是阳历的就是射手座 阴历就是摩羯座
大家觉得四爷雍正是哪个星座的?说明理由 射手座(11月23日 - 12月21日)
理由: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yìn zhēn)(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08日)
有谁知道康熙,雍正,乾隆分别都是什么星座的啊?谢谢啦 十二星座的皇帝
白羊座
你有行动的魄力,是一个敢做敢为的人,你敢于对抗保守制度,但缺乏深思熟虑,且性格狂燥,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代表人物:秦始皇
金牛座
你刻苦努力,忠于职守,且以身作则,但往往缺乏创造的 *** ,喜欢保护旧制度,代表人物:汉文帝
双子座
你善于权衡利益,思维敏锐,察言观色,懂得平衡左右大臣,但往往因为听信佞臣谗言,而至法理于不顾。代表人物:乾隆
巨蟹座
你头脑冷静,多才多艺,感情细腻,平易近人,但往往容易沉迷于某件事或某个人,作出对国家不利的决定。代表人物:唐玄宗
狮子座
你思想开放,果敢有力,天生是做领导的料,但有时过于自信,刚愎自用,缺乏谨慎态度
而乱兴战争,代表人物:汉武帝
处女座
你一丝不苟,做事仔细,善于自我克制,但也缺乏改革的 *** ,谨小慎微,过于注重细节
代表人物:汉景帝
你富有魅力,温文尔雅,知人善任,颇具合作精神,但如果涉及到感情有有些优柔寡断。难以作出正确决定,代表人物:唐太宗(一代圣宗,对立嗣问题却无所适从)
天蝎座
你洞察力超强,酷爱权力,个性强烈,但私欲和妒忌往往毁灭你的步伐,切过于偏激
代表人物:隋文帝
射手座
你性格开朗,思想活跃,心胸豁达,乐观向上,但做事缺少定性,容易陷入机会主义
代表人物:汉高祖
魔羯座
你现实而有抱负,正直廉洁,忠诚可靠,责任感强烈,但过于严肃,不容易让人接近,以至于大臣诚惶诚恐,代表人物:雍正
水瓶座
你富于开拓精神,海维能力强,兴趣广泛,适于改革,但可能会因为强烈的个性而产生投机的想法,代表人物:康熙(诛杀熬拜对一个皇帝来说过于凶险)
双鱼座
你感情细腻,性格温柔,但却个性柔弱,优柔寡断,切容易幻想,实在不适合做皇帝
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
请问雍正皇帝是什么星座的 雍正础帝生年: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日(12月13日)
射手座11月23日-12月21日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的艺术魅力是?
查理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家,他采用真实而极有感染力的写作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幅资本主义文明的图画。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不仅讽刺了当时的资本家,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贪婪与虚伪,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展示了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对那些劳苦大众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他用温暖的笔调与喜剧手法赞美英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困难面前所流露出来的乐观主义精神。狄更斯温情地展示了他所喜爱的人物的善良美好心灵,同时又无情地暴露了社会黑暗,描绘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罪恶及其代表人物。然而,在他展现的善与恶的冲突的世界里,总是充溢着对未来的希望,给读者留存的常是一种巨大的道德纯洁性和美感。像同时代的作家那样,狄更斯学会了在自己的小说里直接质疑社会中的特权和不平等现象,表达对某些制度、特别是那些僵的、已失去作用的制度的怀疑。 一、无与伦比的幽默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狄更斯运用漫画家夸张和变形的手法,用简单的语言风趣幽默地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些漫画人物充分展示了狄更斯小说的艺术魅力。 在狄更斯的笔下,贝西姑婆是个性格古怪却又心地善良的老太婆。除了她那直挺挺的腰板、板着的面孔和高视阔步的神气外,“她帽子上系着一块手绢,手上戴着一副在花园干活的手套,胸前挂着一个园子里用的大口袋和收路捐的人系的围裙一样”。英国的女性是最讲究淑女风度的,她们打扮得体,举止高雅,而她这样稀奇古怪的装扮显然有些格格不入。她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是这样的一种形象,“贝西**安静地走到门口,然而她没有去拉门铃,却把鼻子压扁贴着窗户朝里窥视”。大卫出生的那个晚上,她不速而至,并武断地认为,生的一定会是一个女孩,而且决意要“她”从自己的姓,擅自要给“她”取名为贝西·特洛伍德。当医生告诉她生的是男孩时,她抓住她的帽子的带子,像弹弓一样瞄着医生的脑袋打过去,然后就像一个没有得到满足的妖精一样消失了,再也没有回来。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读者了解到贝西**之所以讨厌男孩是因为她曾受过男人的欺骗。但也正是她收留了精神有点失常、受到家人虐待的狄克生,并耐心地照顾他。当贝西在孤苦伶仃的时候,毅然决定收留大卫并亲自教育他,“永远不要在任何事情上卑劣,永远不要作假,永远不要残忍”。作者对贝西姑婆性格上缺陷的夸张与对其高贵品质的真实描述形成的强烈对比,幽默地展示了她性格上的复杂性,既凸显了她性情奇特、古怪的一面,又宣扬她为人善良、品格高贵的一面,她那样怪异的行为经过作者幽默夸张的语言渲染,使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她的幽默和机智既是赏心的,又是娱情的,既有审美情趣的快感,又有长才益智的收获。 米考伯之所以成了世界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除了他肖像滑稽可笑之外,更在于他的言行和举止。在语言上,他处处都试图显得文雅,说话中带着上等人屈尊就教以及喜欢卖弄学问的那种迂腐的味道。他与大卫第一次见面时就用了这样的语言:“我的印象是,你在这个大都会里浏览过的地方还不多,要想穿过这种神秘的现代巴比伦往都会路过,可能会有困难……总而言之,你也会迷路……我愿意晚上来接你,带你认认最近的一条路。”在这一段话里,“浏览”一词,他用的是拉丁词“peregrinations”(游览)这么一个偏僻的书面语;把伦敦这个大都会比喻为“神秘的现代巴比伦”(arcane of the Modern Babylon);而且都喜欢用结构复杂的长句。要知道大卫当时还不到十岁。通过这样的语言使得米考伯好炫耀、迂腐的性格跃然纸上。 在行为上,米考伯最显著的特点是得乐且乐、梦想有一天会时来运转,一副盲目乐观的样子。他收入不多却又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所以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不得不变卖家当或四处举债。当陷入困境,债主上门逼债时,他会愁眉苦脸,甚至声泪俱下,拿着刮胡刀要往脖子上抹,想一了之。而债主一走,顷刻之间又把皮鞋擦得锃亮,手舞足蹈,有说有笑。他多次向大卫传授支出不能大于收入的道理,可自己总是陷于债务之中不能自拔。这种变形的夸张蕴含着一种善意的讽刺,把他那种爱虚荣、讲排场、盲目乐观的典型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常常捧腹大笑。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朴实、穷苦的劳动人民始终怀有感情,他不愿用虚伪的说教去教训别人,而是通过轻快的笔调来点醒那些麻木愚钝的人们。 狄更斯用他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为读者展示了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社会中各个层次的人物,特别是作品中无与伦比的幽默,让读者领略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二、辛辣的讽刺所产生的喜剧效果 与贝西姑婆的幽默和机智所产生的喜剧效果不同的是两个不同类型的讽刺漫画人物米考伯和希普所产生的喜剧效果。狄更斯在创造米考伯这个讽刺人物时,一方面批判了他身上所具有的种种劣根性,如身处底层却总要摆出上等人的架子、债务缠身却总要过体面的生活以及不去做艰苦的创业却总寄希望于时来运转等等。另一方面,作者又对他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作者以大卫的口吻说:“在我那种无人疼爱的情况下,我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常翻来覆去地考虑米考伯太太盘算的那些出路,也常为米考伯先生债务累累而感到心情沉重。……说也奇怪,我和他两人之间产生了一种平等的友谊,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处境相同吗……”。而作者对希普这个反面的讽刺人物却只有深深的厌恶。讽刺人物总是处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种种矛盾中,而他代表的总是假的、恶的、丑的方面。通过对假恶丑的揭露,“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从而显出真善美来,正是讽刺人物所要追求的喜剧效果。
搜寻日本侵略者在家乡的罪证并记录下来
731”遗址:不能被遗忘的罪证
“731”,这本来是一串极其普通的数字,但是,当我们把它与侵华日军联系起来之后,“731”就成了魔鬼的代名词,甚至,它比魔鬼更凶残!
7月16日,我们就站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虽然此刻,四周一片静谧祥和,但作为60年前“731”部队的侵驻地,至今在高楼群中,绿树荫下,仍能寻找到二十几处工厂的残垣断壁。焚尸房、冷冻房、培养细菌老鼠的地窖和放养黄鼠的小石池等等历历在目。
事件回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者为实现其独霸亚洲、称雄世界的政治野心,公然违背国际公约,秘密策划了生物战、化学战的战争阴谋,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这些疯狂研制出来的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各种细菌武器用于战争,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凶残的法西斯战争罪人。盘踞在哈尔滨市平房区达13年之久的满洲第731部队就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实施这一阴谋的中枢机构。他们在这里不仅进行了规模巨大的细菌武器的研究、试验和生产,而且,惨无人道地用健康人做细菌试验。仅在1939年至1945年这段时间里,至少有三千人在试验中被残杀。在细菌战过程中,至少有三十万人受到屠杀和残害。
现场踏访:
“731”遗址是不能被遗忘的罪证
“这张上显示的是日本侵略者所培养的细菌鼠和跳蚤”,“这就是日本人活剖中国人的残酷镜头”,“这个场面是按照当时的真实情况制作的实景模型,这就是当时千千万万被鼠疫夺去一家数口人命的其中一家”……在听完讲解员的讲解和看完了日军不择手段戕害无辜生命的真实和模型后,来自河北的吴先生实在忍不住了,他走出展览厅外,点燃一支烟,狠狠地吸了一口,激动地说:“日本帝国主义真是太坏了!太让人气愤了!”他告诉记者,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到来的特别日子里,他带着朋友和10岁的侄子来这里参观,有着特别的意义。小侄子以前只在书刊、影视上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犯下的暴虐罪行,只是抽象的认识。这次特地让他到这个真实的地方,来真实地感受日本帝国主义当时对中国人是如何的残酷无情、毫无人性,激发他的爱国热情。一定要让他记住,不忘历史,不忘国耻!
“灭绝人性”、“惨无人道”……参观过“731”罪证陈列馆的人们纷纷愤怒地表示:“‘731’的滔天罪行在此袒露无余!”“‘731’遗址是不能被遗忘的罪证,它不仅是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类去关注和反思!”
田村良雄:只要活着,就要为中国人民作证
近年来,在中日两国历史学家的努力下,“731”部队的真相逐渐大白于天下。当年的一批原队员,也以忏悔之心勇敢地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情。据陈列馆的曹主任介绍,近几年来,有很多日本友好人士和“731”部队的成员多次来这里表示最沉痛的悼念和忏悔。在来过这里的原“731”部队队员中,又以田村良雄为代表人物,他已来过数次,为的是忏悔和把那段历史坦诚公布给公众,特别是要让日本人了解当年的侵华暴行。
田村良雄,又名筱冢良雄。1939年,他成为“731”部队少年班的一员。一开始,他做细菌研究的辅助工作,后来还亲自参与过对活人进行鼠疫试验,并对感染鼠疫的活人在无麻醉状态下进行解剖等血淋淋的经历。战后被俘,后转至抚顺战犯管理所,中国政府的宽大政策使其获释回国。近年来,他几十次出现在日本、中国各地集会场所并公开了“731”部队的秘密。6年前还曾在东京地方裁判所出庭做证,以自己年轻时在哈尔滨等地的个人经历,首次在日本法庭上证明了“731”细菌部队的存在。因为迄今日本政府对于“731”部队、人体试验等一直未予正式承认。田村良雄称,他之所以出庭做证,一是出于对日本政府不肯承认历史事实感到愤怒,二是对于中国被害者及其家属有一种强烈的负罪感。
曹主任介绍说,田村良雄现已84岁高龄,不便外出,但是他仍然表示,只要他活着,就要为历史作证,为中国人民作证。 回答者: 棒棒堂≯露 | 二级 | 2007-3-26 20:28
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却连年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
黄仁宇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16世纪中叶,日本这一个岛国能够严重威胁本朝(即明朝)东海沿岸各省的安全,这种现象是很难理解的。合乎逻辑的倒是本朝的士兵应该越海进攻日本。因为当时的日本不仅地狭人稀,而且几十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内战频仍,法律和纲纪可谓荡然无存。本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被一个极有组织的文官集团所统治,中央指挥地方如身之使臂,极少发生抗命的事情。同时我们这个帝国在名义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人数多达二百万。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倒是有一个答案:日本列岛是一个蚕,中国则是一片桑叶,蚕就是要吃桑叶。日本的老师就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们灌输这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吗?
这真是可笑的歪理邪说。
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第一个问题:从日本方面来看。它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想侵略中国?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在哪里?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军国主义的传统呢?
1.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
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知的一个名词,但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货色?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这也是日本武士与西方强盗的不同之处。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
明治维新推翻了武士阶级的统治地位,废除了武士等级,但武士道却被日本统治者作为主导性的伦理传统继承下来,用以向国民进行灌输,甚至将武士道精神渗透到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青少年的残酷心态。比如,为了培养小孩子的胆量,深夜派他去刑刑场取人头,谁敢做就给谁奖励;给小孩喝红色的羹汤,让他体验喝血的感觉。
2.与军国主义密切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天皇制
天皇制政体是明治维新保留的除武士道之外的另一个封建残余。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精神信仰;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天皇制的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于军事领域。日本军队实行所谓的统帅权独立制度,即军队的指挥权不归内阁而归天皇,日本军阀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随意对外用兵,日本的政党体制对日本军方不起约束作用。
可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侵略成性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础。
3.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日本踏上了军事立国的军国主义道路
从西方列强的情况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对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而世界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和资本主义列强在政治组织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尤其是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使它们得以通过暴力强行夺取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要比欧美列强晚得多,国力也相对较弱,因而日本统治者普遍怀有急起直追的心理,加之其固有的嗜杀黩武的武士道传统和天皇制政体的影响,所以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比欧美列强更多地借助于暴力性的对外扩张。
要通过暴力强行夺取海外资源和开拓海外市场,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为此,明治政府以军事立国为根本国策,竭力扩充军备,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4.西方法西斯主义传入日本,形成法西斯军国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源自欧洲的法西斯主义思潮也开始在日本萌芽。西方的法西斯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可以说是一对异姓兄弟。经过日本民间法西斯鼻祖北一辉和另一名法西斯思想家大川周明的介绍和鼓吹,法西斯主义思潮在日本尤其是日本军界迅速蔓延。由北一辉、大川周明提出的法西斯思想经军内法西斯加以补充,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法西斯思想体系,即:通过“天皇归一”的忠君思想树立以天皇为绝对权威的“国体意识”;依靠军队进行“国家改造”,废除政党政治,打击保守派统治人物,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通过实行国家总动员建立总体战体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夺取远东霸权,完成“昭和维新”。
1936年二二六政变后,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军部之手,日本的法西斯军国主义体制正式确立。
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思路:武士道使日本人强悍尚武,强悍尚武的民族性格和天皇制的特性,加之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促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日本的军国主义与从西方舶来的法西斯主义相交媾,又孕育出一个具有日本特色的怪胎——更加好战、更加残暴、更富于冒险性侵略性扩张性的法西斯军国主义。这样一来,日本就犹如一辆被恶魔操纵的战车,不可能不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这便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第二个问题: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也就是日本为什么有能力侵略中国?
这首先与明治维新有关,可以说,明治维新是近代日本历史命运的根本转折点。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之前就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但基本没有达到侵略企图,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日本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其对外扩张,可谓心有余力不足;而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对外扩张几乎次次成功,主因就在于维新后的经济发展为其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
仅以武器装备为例,到全面侵华战争前夕,日本已能够批量生产当时所有的先进重型武器,如坦克、装甲车、大口径火炮、作战飞机、战列舰、巡洋舰、航空母舰和军用通信设备,其性能也与英美制武器相当,而当时的中国只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重武器基本依赖进口。
所以,明治维新是日本之幸,而为中国之祸。邻国一次成功的改革,却给自己国家的命运带来莫大的影响,这是许多中国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这个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必须放眼看世界,必须密切关注国际事务。
其次,日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中的一些特性强化了日本的国力,也强化了日本侵华的能力
在推动和有利于日本侵华的种种因素当中,除了武士道、天皇制、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和经济发展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些体现日本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特性的东西,如团结、认真敬业、善于创造性摹仿和有危机意识等。日本因为强大起来才可能发动一场全面侵华战争,而日本的强大是与这些民族特性分不开的。
1.不搞内哄
日本人并非没有内部矛盾,但他们不大搞内哄,他们对自己的同胞很爱惜,谁动了日本人一根毫毛,哪怕是伪军的高级将领不小心伤了一个日军士兵,那也是不得了的事。
抗日战争期间,我们策反伪军十分容易,而策反日军部队从整体上无一成功。日本军队从未发生过内战,而中国军队内部磨擦不断。抗战时,我们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但是,正义一方的中国人没有完全做到,非正义一方的日本人反而基本做到了。的《论持久战》是一部了不起的战略著作,经过抗日战争实践的检验,基本的预测都实现了,惟独有一样没有实现,即:“中国抗战的胜利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将有待于国际的援助和日本国内的变化”。所谓“日本国内的变化”即指日本反战力量的增长。但是,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的反战力量仍极为有限,几乎没有构成一种力量。
那么,日本人为什么比较团结?
原因有三个:一是对天皇的忠诚,二是民族优越论,三是矛头对外。先说日本国民对天皇的忠诚。在以等级制为基本结构的日本社会中,天皇站在最顶端,这与中国古代的帝制是一样的。但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皇位频繁更姓,总计三十六姓,而日本自神武天皇开创天皇制之后,天皇从未改姓,可谓万世一系。
在日本,天皇不是实际的统治者,而只是一个象征。天皇的隔绝尘世,一来不妨碍重臣掌握实权,控制朝政,二来无实权就不会犯什么大的错误,也不会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这样有利于维护天皇制的长久性和国民对天皇的精神信仰。于是,皇统绵延不绝,皇恩浩荡不息,久而久之天皇也就成了日本统一与永存的超凡脱俗的象征。对天皇的效忠就是对日本国的效忠,效忠天皇成了每一个日本国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这就使得日本有一个凝聚国
民的核心和集中统一的精神信仰。
二是民族优越论。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把自己视为“天照大神”的子孙,视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根深蒂固的民族优越感使日本人强化了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对自己同胞的尊重,同时也强化了日本人对其他民族的蔑视和鄙薄心理。
三是矛头对外。日本是一个岛国,面积很小,资源贫乏,很多需求从日本国内无法解决,而必须通过贸易或战争的手段从国外解决,所以它的矛头是对外的,贸易是对外贸易,战争是侵略战争。无论是解决资源、市场问题,还是扩张领土,日本都是把矛头指向他国,尤其是中国。矛头对外,可以缓和内部矛盾,所以日本人从整体上比较团结。
2.认真敬业
日本人的认真和较真,在世界上只有德国人可与之媲美。而这两个国家恰恰是世界一流的强国,其产品质量的信誉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日本学者研究郑和下西洋那条大船上究竟用了多少铆钉;一位专门研究的日本女学者能把在日本时住在什么地方,在那个饭馆吃饭,到哪里散步等等说得一清二楚,这让中国研究的专家们瞠目结舌;还有日本学者专门研究唐朝皇帝后,太子守灵的礼仪,这个问题如果让中国的学者来解释不知是否有人说得清楚。日本学者的论文与中国学者的论文反差很大,我们讲究篇章布局,讲究观点的提炼和总的结论性评价;而日本人重视细节,重视资料,写得极为细致。中国人读了日本人的论文感觉过于繁琐,日本人看了中国人的论文则感觉大而空,不扎实。
日本人之所以认真,恐怕与它小有关,家小业小,土地少资源少,事事必须精打细算;也可能与日本的对外扩张有关,你一个小国去打人家大国,总得精心准备吧。也可能与日本的私有制有关,什么都是自己的,不认真自己吃亏。
认真作风与生活的所有内容都有关系。认真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敬业的民族,认真的好处不仅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办事的准确无误,更有助于在国民中树立科学精神,日本人能把西洋的科技学到手,进而后来居上,肯定与认真有关。因为科学是精细的东西,来不得半点马虎。
3.创造性摹仿
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要进步就不可能不摹仿,但摹仿的水平和结果却大不相同。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国一直是世界一流的先进国家,中国人也一直习惯于以老大自居。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国门被英国的舰炮轰开,中国人才发现自己已经样样落后了。于是,清廷的有识之士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下发起了洋务运动,企图“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禁锢了中国人的想象力、主动性和创造性,加上体制方面的大锅饭等原因养成的惰性,我们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往往只摹仿不创新,落后了再引进。
日本人的摹仿,与中国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他们跟着英国人学习造船的技术,最终达到甚至超过了老师,建起世界一流的“联合舰队”;他们向德国人学习照相机的制造技术,最终成为世界第一照相机强国;他们跟着西方学习汽车的制造技术,最终使日本汽车大举占领西方市场;他们向中国人学习陶瓷、造纸、染料、豆腐和景泰蓝等传统产品的制作技术,最终把我们甩在了后面。
可见,日本人的摹仿与我们不同,这可以叫作创造性摹仿或超越性摹仿。何以日本人能够实现摹仿的超越效果呢?首要的原因是日本人认真、较真,对引进的和学来的东西仔细揣摸,把它吃透,这样超越和创新就有了基础;第二个原因是日本人对于强者的态度,你的技术厉害,我佩服,我学习,我引进,但最终我要超过你。这表明了日本人对于强者的不服输的精神。
4.有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可以视为日本岛国心态的一部分。日本人因为自己的国家面积太小,资源贫乏,所以形成了特别强的危机意识,稍有风吹草动,就大呼小叫,如临大敌。在中国人看来,简直神经过敏,小题大作。但实际上危机意识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使日本人总是处在一种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状态,这样就容易把事情做得好,而不致犯大的错误。相形之下,中国人的盲目乐观和麻木不仁与此形成鲜明对照。
第三个问题:从中国方面来看,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
先从客观上看,日本为什么将对外扩张目标指向中国?
日本对外扩张的方向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和远东的国际形势所决定的。中国、朝鲜与日本隔海相望,距离很近,同时因与欧美相距遥远,故尚未完全被欧美列强所控制。这几个因素都有利于日本。日本可以将军事力量全部集中于远东,全力展开对亚洲大陆尤其是中国的争夺。
这是中国遭受日本侵略的客观因素。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距恶魔太近。
但是,这不是一个主要的因素,我们遭受日本侵略的更重要的原因在我们自身。
从中国的主观因素上看,有以下原因:
首先,由于中国国力衰弱,使日本侵略者认为中国不堪一击
中国综合国力落后,表现在各个方面,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人民愚昧而不觉醒。从军事方面看,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所暴露的落后,实际上经历过明清两代长期的量的积累,最终形成了质的落差;并且,这种落后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而是全面的、综合性的,表现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战略战术,组织指挥能力,官兵的军事修养、文化视野与自信心等各个方面。
日本军阀是最看重实力的,甚至是迷信武力的,日本在中日实力对比上的显著优势极大地助长了他们的侵略野心,也使其全面侵华战争具备的切实的可行性。有的日本军阀甚至吹嘘:日本只要派出3艘巡洋舰、1个师团,用1个星期就可以灭掉中国。其气焰之嚣张可见一斑。
其次,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日本军阀觉得中国软弱可欺
日本在实力上的优势使日本具备了侵华的物质条件,而中国人在民族性格上的弱点更使日本军阀感觉中国软弱可欺。
崇尚以德服人的中华民族待人以和为贵,遇事处中庸之道,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平和善良,容忍克制,消极懦弱,重文轻武,性格内向。
那么这种民族性格因何而来呢?
首先来源于中国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为经济基础是所有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的决定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安土重迁,崇尚和平。小农经济模式,需要土地的主人守护着自己的土地,而不是到处游移扩张。“男耕女织”,“牛郎织女”,“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便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最典型的生活图景。
小农经济的守土性决定了中国军事的防御性。中国的军事理论和军事设施从体系上说完全是防御性的。万里长城是中国防御文化的军事产物,这个雄伟的军事设施所体现的不是进攻的野心,而是和平的意愿。虽然中国不乏闻名于世的军事家和勇武善战的将军,但他们基本上都是在自卫战争中涌现的。中国武术囊括十八般武艺,精彩绝伦,十分了得,但其主旨也不是进攻而是防身。欧美骑士、日本武士莫不以征战为荣,以征战为乐,就怕战争不大,惟恐征程不远。他们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战争的讴歌和对勇武的赞颂。而中国古代描写战争的诗词基本上说的都是征战之苦,而不是征战之乐。打开唐诗宋词,这类作品比比皆是。比如岑参的一首七律是这样写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种作品所反映的是中国人一种普遍的心态:这个仗不得不打,但实在是太苦了!苦到什么程度呢?将军冻得拉不住弓,都护冻得睡不着觉,放眼望去一片冰天雪地,一片愁云惨淡,这个仗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
中国人崇尚和平有其根深蒂固的经济基础,中国人的和平意识几乎是渗透到民族的血液和骨髓之中的。由此不难理解中国古代描写战争的诗词何以总是那样愁怅凄苦,而没有一点冲天豪气,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历史上强大而统一的中国王朝尤其是汉人王朝,从未产生过对弱小日本的侵略欲望。
安土重迁、崇尚和平本非坏事,但事情总有它的反面:安土重迁难免不思进取,崇尚和平难免重文轻武,久而久之,中华民族的性格中少了血性和胆量,多了安逸和保守,文官谙于世故,武将怯于疆场。鲁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
封建的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是铸造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体制是极为庞大的、专横的和高压性的,懦弱顺从、缺乏血性就成了这种体制下的臣民们的必然性格。因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体系是极为庞大的、专横的、高压性的,个人与之相比,太渺小,太卑微,太软弱了。这种极大与极小、极强与极弱的对比使中国人从民族性格上派生出一系列的特点:轻则缺乏主见,缺乏自信和独立人格,追随大流,胆小怯懦,畏惧强权,忍气吞声,逆来顺受;重则软弱可欺,甘于压迫,奴性十足。在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下,只允许皇帝和官员出头,不允许平民百姓出头,所以中国古往今来告诫人们不要出头的谚语多得很。当年伪军投敌,基层官兵多数是随大流,挺身反抗的人极少。时,十几个日本兵看管上千俘虏。实际上在那种情况下,如果有人带个头,大家就是用脚踩也把日本人踩成肉酱了,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敢带这个头。抗日战争期间,在广大的沦陷区,一个班或者一个排的日本兵统治一个县城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卑微懦弱的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对待强者的态度上大相径庭。对于强者,日本人一是钦佩,二是学习,三是征服,怀着敬佩的心情把你打倒。如对待张自忠,虽然尊其为“现代关公”,但想方设法加以打击,直至将其打。对待美国也是如此,你再强大也不怕,照样开战。中国人对待强者,一是敬佩,二是畏惧,三是躲避。敬畏,即敬而畏之,畏而避之,避不开就畏而服之,不是敬而学之。
当然,中国人当中并非没有顶天立地、叱咤风云的人物,但它并不标志中华民族的整体风格。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像谭嗣同、秋瑾、邹容、陈天华,像、吉鸿昌、张自忠、杨靖宇、赵尚志、那样的人多了,日本再强大也不敢于发动一场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战争。
第三,中国的内乱和内耗给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不仅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封闭性,也决定了中国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内向性,所有的需求和因需求而产生的矛盾摩擦,都是从内部解决而不是通过侵略扩张寻求解决途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封建的中国必定是一个对外讲和平、对内讲斗争的国家,内部矛盾和内部斗争相当激烈。
地域广袤但四周封闭的地理特点也从自然环境方面强化了这一状况。
中国的东面是大海,西面是阿尔泰山、天山,西南面是喜马拉雅山,南面是十万大山和大海,北面是荒漠和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这种地理环境的特点是大而封闭。地大而物博,予取予求,应有尽有,无需向他国索取和掠夺;封闭则是指中国的四周不是高山即是大海,严重阻隔着中国与邻国的交往。这种大而封闭的独特的地理因素,强化了因小农经济而造成的中国民族性格和矛盾斗争的内向性。
国民党内部的激烈的派系斗争,不仅给外敌以可乘之机,而且直接促使一部分民族败类投入日本侵略者怀抱,在日本人的卵翼下残害自己的同胞。汪精卫也好,大大小小的伪军头目也好,有许多人投敌叛国的直接起因正是内部矛盾。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关于正能量的议论文三篇
正能量其实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态度,它就好比是一杯酒,喝一口,令人陶醉,浓浓的醇香,令人回味……——题记
现在报纸、电视上总会报导一些新闻“XX因被撞之后未能及时抢救,失血过多而”“XX因扶摔倒老人,而被冤枉。”一条条悚目惊心的新闻,一张张惨不忍睹的,犹如鞭子,一下一下地抽打着我们的心。“小悦悦案”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冷漠,“彭宇案”让我们看到世态的炎凉。道德之火在一点一点熄灭,只剩下了微弱的火光。我们的社会多么需要伸张正义的人,我们多么希望惨案少些,再少些。
终于,我看到了曙光:一些向人们传递着正能量的高尚的人。
龚金川,是一所小学的校长,十四岁痛失了一条右臂,但他身残志坚。一天早上,他正在江边晨练,忽听“扑通”一声,一个重物砸进江中。紧接着,他又听到了惊慌失措的呼救声,看到了江面上漂浮着几缕银丝。他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奋不顾身地纵身一跃,跳入江中。风呼呼地吹着,寒冬的残阳无力地照射在江面上,刺骨冰冷的江水向他袭来,可这并不能动摇他救人的决心。他用右肩顶起了老人,左手不停地划水。江水不断地向他涌来,犹如黄金巨蟒般缠着他。这对于身高仅165米的人来说,是一种极限一种挑战,可他全然不顾,套住好心人丢来的绳子,一直坚持到了江边,成功救起落水者。回到家,家人看到他那水淋淋的样子大吃一惊,而他则是轻描淡写第说了句:“掉水里了。”他的事迹打动了无数的人,一股正能量犹如一泓清泉,流进了每个人的心田。
忘不了那一天,泉州市宏福园内哀乐低沉,泉州市领导和许多素不相识的市民,纷纷赶来为一位逝者送行。他不是什么领导,更不是什么伟人,但他,却是市民公认的“最美公交司机”。因为,在他生命结束的那一霎那,他用尽全力踩住刹车,保了一车人的性命。尽管他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犹如一股正能量,春风般,吹拂每个人的心灵。
因为大人们以身作则,就连孩子也成为正能量链条上的一份子。江苏一小男孩上学时不小心刮伤了一辆私家车,由于等不到车主,他留下了一张字条。车主知道后,深受感动,不仅没要求他加倍赔偿,还免了他的所有赔偿。男孩所传递的正能量,拨动着我们内心深处的那根弦。
正因为许多人都加入了传递正能量的行列中,因此,快熄灭的道德之火,终于又熊熊燃烧……
篇二
想要获得正能量,其实很简单。
首先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这种态度其实并不狭隘也不浅薄。伏尔泰在《老实人》中百般戏谑和嘲弄的时行的盲目乐观主义,就并不是一种正能量。当时的欧洲天灾人祸并出,教廷搬出一套“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了考验你的品德并替你赎罪”的理论,表面上是乐观,实际上则成了麻痹民众意志的工具。或许你要问,这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观点有什么区别,答案是:有。看了孟子此段话的人,感到一种使命感的降临,树立了志向,振作了精神,明白了自己受苦是“将以有为”的标志,因而达到了勉励效果,是正能量。而教廷的那套并不激人奋进,只告人以忍受,我看来就不那么像回事,反而伏尔泰的批判更正能量一些。
批判也是正能量?我想你又要叫起来。确实,现实中随处可见“喷子”,以批判之名,为批判而批判,建设性意见少,一张嘴却不饶人。曹林在《时评写作十讲》中建议人写时评文章时少说“治标不治本”这种很多时候像鸡蛋里挑骨头的套话;他说除非你列出“治本”的方法,否则这句话没有丝毫建树性。我深以为然。关于批判我认为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谈到对哲学家的态度时有一段话很精彩:“……我们要先有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他有哪些是可接受的为止。直到此时我们再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这种态度更接近一个人抛弃了此前全部信仰时的那种态度。”这种“假设的同情”,我想是现在的键盘侠们所缺少的。
对于正能量,我认为态度尤为重要,因为你对一件事的态度决定了你的行为。而完全相信和完全悲观则又都不是正能量。确实,世界看起来糟透了:特朗普批准了对中国的贸易审查;中印边境冲突就过来了;西班牙遭遇恐怖袭击;委内瑞拉直接拉着拉美国家站队;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而对这些事,我引罗素一句话,表达我对正能量态度最标准的看法:“……类似于山居者与风雪搏斗了一晚后,当这些回忆逐渐淡去,在回忆中便留下了某些晨光熹微中照耀的分外明媚的峰峦景色,并保存着一种知识,那就是乌云之后仍然保存着阳光,并且随时可以显现出来。”
我们不仅要看到乌云,也不要只看到乌云:我们坚信乌云背后仍然有阳光。这就是我心中的正能量。
获得正能量很简单,你只需要一个正能量的态度。
篇三
纵观古今,多少人物尽付历史洪流,枯骨遗野名不经传者不胜枚举,唯有身怀正能量者方能名留千古,世人谓之风流人物。人需要正能量,由此方能修身齐家治天下,才能有所建树,不致荒废一生。
正能量是人身居困境不灭的理想。郭沫若评价蒲松龄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连年科举不中的蒲松龄选择边在私塾教书边摆茶棚收集故事,他在路边自己搭建草棚,以一碗茶水与路人交换神鬼奇事,晚上便回家整理并以其简洁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笔书写下来,他的一生都十分清贫,家徒四壁却不能阻挡他完成《聊斋志异》的决心,一席凉棚,一缸清茶,一介书生,搜抉奇幻,千古奇书便由此而生。蒲松龄的正能量是集腋成裘、不被困境所局限、坚持一生信念与理想的精神,人需要这种正能量去浇灌自己的理想,才能使生命有其价值。
正能量是人面对命运昂起的头颅。2011年12月31日,一位文坛巨匠长眠不醒,史铁生,一名与命运抗争一辈子的勇士。歌德曾在《浮士德》中写道:人生就是和魔鬼较量的战场,唯有坚韧不拔的前行者才能获救。史铁生与病痛斗争了大半辈子,当命运以绝望的姿态向他袭来,他却昂起头颅从绝境中奋力寻找绝美的景致,他以坚韧的信念支撑着他的笔杆,从不屈从命运,誓要以文字书写生命的奇迹。余秋雨曾言: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祖母因皱纹而安和慈祥,病痛缠身却怀有坚韧意志绝不屈服的正能量的史铁生不正具有这种残缺美吗?人需要这种正能量去昂起我们的头颅,才能与命运抗争。
正能量是人寻找人生意义的基石。柳永年轻时本一心求仕,第一次科举未中后酒醉写下“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宋仁宗听闻心生不悦,第二次科举便说:“且去浅酌低唱,何要浮名?”将柳永之名生生划去。自此,柳永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换了心态醉心于词,沉浸于百姓与歌女的生活,将满腔文采尽付词中,以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开辟了人生的巨陆,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柳永凭借不息的热情与及时转换心态以寻找真正属于自己那片天空的正能量成为了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人需要这种正能量去擦亮心灵之眼,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依托,精神的传承,无不需要正能量,它使人以正确的路线去走出困境、不屈服命运,继而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人需要正能量,正能量源与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