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是否需要严刑峻法?

2.不要演义,真实的孔明到底是蜀国的栋梁还是不幸?

3.执法什么的成语?

4.诸葛亮如何“依法治国”为什么他后人民受苦?

5.你们如何评价诸葛亮?

6.刑法严格会有助于减少犯罪吗

中国是否需要严刑峻法?

严刑峻法的坏处-严刑峻法与严格执法一样吗

不行!国家应该额外设了一个律司!像小偷这样的罪犯律司以受害人的名义进行报复让他知道国家也在协助!但不过度只让其害怕就够了然后安排他去信息所吧。我想他偷到的本事应该可以为国家所用来刺探消息吧可能小偷的消息渠道比国家更有用。!否则小偷是如何做到家家户户都可以到手的。重罪者吗?看情况而定。无故者处吧只放出消息,但是刑法私下进行。算是给他保留尊严。但是其余者毒贩子吗?就让他尝尝什么叫毒品的折磨,再让他尝尝什么叫千刀万剐吧,将执行过程公开。同时制定一个标准如果是误入歧途的,愿意举报的而且犯罪不太重的剥夺三年人生自由也就是监禁。出来之后给他两条路。第一加入专门捕捉毒贩的特例部队赎罪。第二去边境打入那些恐怖分子和毒品人员的内部为国效力吧。两条路的时间为10年。最低必须为10年,否则不会有人服气的。如果是重罪者那种已经丧失了人性的家伙。我不会给他悔改的机会毒贩子,那就让他尝尝什么叫毒品。重罪的虽然处理,但是如果愿意赎罪。如果立了大功给一个体面的法吧。是否处以极刑,是否宽恕?这都是有一个标准的要看他犯罪情节是否严重,同时也要看他是否已经丧失了为人的机会。不能全部从严处理,否则不出三日犯罪率会直线上升同时在各家设立便衣由由特种部队直行这个任务。对于那些商业犯罪的。剥夺财产。剥夺其位置刑。但是如果有愿意自首的,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免退还部分财产。必须为国效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出一份力。若表现好 财政可找个合适的位置。让他管了,但是必须严加看管。这是平民犯罪,如果是有国家公职人员犯罪。无论你退还是没退下来。一律处。泄露国家罪的。由律司直接处理!律司不归于任何系统,但监察所有系统。不过其他系统也可监察,但无权阻拦律司执法。除非是坏法的情况。可以阻拦必要情况留下关键证据诛杀律司之人。当然律司执法因为有在犯罪分子拒不认罪或者抗拒的情况下有诛杀权利,但坏法也是不允许的。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你一个人敢包庇傻,若是他整个家庭都敢包庇。无论大小杀,但只要有一人愿意举报。则可留下此人加以培养。过也得严加处理,观其后效再说。等过些年犯罪率下降了,律司就该被裁撤了。那个时候执法权特种部队和警察部队共同掌管。互相制衡,保证没有一方会出现权力独大 腐败的情况。

不要演义,真实的孔明到底是蜀国的栋梁还是不幸?

二楼的解答已经把真实都孔明其中一面说了出来了,历史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多面性遗忘.古代人就像现代人,都存在多面性,并不是单一的,人一身何来完美?真实历史的孔明,只精内治,不宣武略.他只是个卓越的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家,很多演义中的著名战役,其实皆是从别人身上借来的,而并非真正如此,真正历史,孔明曾败于张合,曹真,曹仁,演义上可从来没说.至于他是栋梁还是祸害,本人观点,孔明是一悲剧色彩的祸害,他确实鞠躬尽瘁,事事亲力亲为,但事多而繁,非一人能断,看现在中国的权利机构都分工完整,试问一个人又如何全部管理?难道胡老大一个人能管好全中国?温大哥就不用上台了...孔明缺乏刘备的知人善用,不能将合理人才分配到合理位置上.证据之一,马谡,都说小马言过其实,但大家别忘了,孔明战猛获,正是用其谋略,马谡是有才的,只是他的才在于当参谋其途,而非将才,孔明正是把他安排在一个错误的位置,由此给蜀汉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于孔明不善发掘人才,也不能把人才合理分配,所以给蜀汉埋下了最大的祸害!!!但由于他的忠心,刘备前托孤于他,刘备考虑的也只是他的忠诚,因为统治阶级最要保证的是不能让王权旁落,由此刘才将亮封为"相父",令其权利过剩,由此造就了他的悲剧,因为,虽然他用心,可力不从心.以上为个人观点

执法什么的成语?

形容执法的成语有哪些

执法如山

[zhí

shān]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执行法律象山一样不可动摇。

褒义

清·李绿园《歧路灯》:“本道言出如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

执法加什么成语

执法如山,读音zhí fǎ rú shān,汉语成语,作执行法律像山一样不可动摇。

形容“执法”的成语

1.执法如山

[zhí fǎ rú shān]

生词本

基本释义

执行法律象山一样不可动摇。

褒义

出 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本道言出如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

2.高抬明镜

[ gāo tái míng jìng ]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gāo tái míng jìng ]

秦始皇有一方镜,能照见人心等。比喻执法者判案公正严明。

出 处

《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

3.法不阿贵

[ fǎ bù ē guì ]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fǎ bù ē guì ]

法:法律;阿:偏袒。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出 处

《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强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例 句

我国的法律是公正的严明的,我们的社会是文明的,~,人人平等。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法网无情铁面无私

反义词

徇私枉法贪赃枉法

4.高悬秦镜

[ gāo xuán qín jìng ]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gāo xuán qín jìng ]

秦镜:秦始皇时的能照见人心善恶的镱子。高挂能照见人心善恶的镜子。后用以比喻官吏断案公正,执法严明。

出 处

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三卷:“(咸阳宫)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是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明镜高悬秦镜高悬

5.法不徇情

[ fǎ bù xùn qíng ]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fǎ bù xùn qíng ]

法:法律;徇:偏私;情:人情,私情。法律不徇私情。指执法公正,不讲私人感情。

出 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直深戒。”

成语接龙

有关执法字的成语

执法如山 执行法律象山一样不可动摇。

罪加一等 指对罪犯加重处罚。

执法不阿 阿:迎回合。执行法律公正答无私,不屈从权势。

严刑峻法 峻:严酷。严厉的刑罚和严峻的法令。

言出法随 言: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话一说出口,法律就跟在后面。指法令一经公布就严格执行,如有违犯就依法处理。

严惩不贷 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一网打尽 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约法三章 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析律贰端 指曲解法律条文,妄生不实端绪,以加重人罪。

网开一面 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网漏吞舟 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

形容执法的成语

执法如山 执行法律象山一样不可动摇。

罪加一等 指对罪犯加重处罚。

执法版不阿 阿:迎合。执行权法律公正无私,不屈从权势。

严刑峻法 峻:严酷。严厉的刑罚和严峻的法令。

言出法随 言: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话一说出口,法律就跟在后面。指法令一经公布就严格执行,如有违犯就依法处理。

严惩不贷 惩:处罚;贷:宽容。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一网打尽 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肃清。

约法三章 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什么执法四组成语

你好,好像没有这样的成语,比如严肃执法,严格执法,这只是4字词语,不算是成语。

执法严格 成语 执法如什么成语

执法如山

[拼音]

zhí fǎ rú shān

[释义]

执行法律象山一样不可动摇。

[例句]

他强调,稽查特派员必须一丝不苟,严格执法,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决不辜负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期望。

成语什么执法

包含执法的成语有 :执法如山、执法不阿

执法如山 [ zhí fǎ rú shān ]

释义

执行法律象山一样不可动摇。专

出 处

清·李绿园《属歧路灯》:“本道言出如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

近义词

执法不阿 言出法随 执法无私 刚正不阿 铁面无私

反义词

手下留情 营私舞弊 宽宏大量

执法不阿 [ zhí fǎ bù ā ]

释义

阿:迎合。执行法律公正无私,不屈从权势。

近义词

执法如山 执法无私

反义词

徇私枉法

诸葛亮如何“依法治国”为什么他后人民受苦?

诸葛亮以严厉的用法著称,但奇怪的是,那些受过诸葛亮“严刑峻法”惩罚的人,一听说诸葛亮了,都流下了眼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作为三国演义描述的主角之一,诸葛亮的传奇色彩中隐藏着他优越的人生哲学和治国智慧。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出生于汉光帝四年,出生于叶朗杨度县的一个官宦家庭。诸葛亮3岁时,母亲张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他和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到张羽任职,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太守。后来东汉朝廷派朱浩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去了荆州刘表,定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郡邓县,诸葛亮在此高踞。

诸葛亮原是一介平民,献身南阳。他是如何成为刘备集团“二把手”的?诸葛亮的职位来源于一次非常成功的“面试”考核,后来被载入史书,成为后世无数学者求职的“金牌”策略。这就是大家熟悉的“三顾茅庐”。

草丛中的“隆中对”让诸葛亮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远见卓识和过人才华,让刘备感激涕零,将诸葛亮带回新野。先是跟随刘备创业,后又委托一个孤儿协助治理蜀汉20多年。从法律的角度重新解读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可以领略他鲜为人知的法律智慧。

在“爱”和“法”中

在两个鸡蛋上跳舞

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长期以来为史书所称道,为各界人士所敬仰。然而,他作为杰出的思想家和成功的法治实践者的丰功伟绩,并没有被人们广泛知晓和接受。

在中国历史上,“法治”与“人治”一直是一对矛盾。同样出于维护政权的需要,儒家体系强调人治,法家体系强调法治。

但是,所谓人治,不代表没有原则。儒家倡导的“道”是他们理想的社会原则。论语年提出“至忠,以德报国”,而荀子明确说“顺道不从君”,“顺道不从父”。但基于宗法血缘关系,他们又主张“尊亲”,所谓“尊亲”就是“情”。所以当“爱”与“法”发生冲突时,他们不得不使“法”从属于“爱”,而孔子明确主张“父藏子,子藏父。”所谓“隐蔽”,就是屏蔽。因此,在整个封建时代,为偏私而屈法是一种自然而普遍的现象,往往使国家的法规成为一纸空文。

所谓“法治”的核心特征是拒绝“情感”的干扰,这是中国古代法家所提倡的,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非常明确地强调法律是“无情感”的。但是,完全抛弃“亲情”是违背人性的。所以在中国古代看来,法家并不是很吃香,连司马迁都批评他们“小气、忘恩负义”。

相比较而言,太“人治”或太“法治”都不利于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但其中的“度”,千百年来很少有人能够把握,就像“在两个鸡蛋上跳舞”,压任何一个都会导致严重后果。诸葛亮治国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严于律己,但也重视亲情。

具有儒家政治文化思想的诸葛亮,在统治蜀汉20多年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群雄逐鹿的时代,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思想体系,即“德主刑辅”、仁政法治并举、仁贵并用、正统儒家思想为核心、法家思想为手段。

立法精神与法律

在危机时刻,你可以成为英雄。

诸葛亮虽然长期在刘备集团身居高位,但真正掌权,成为实质上的“一把手”,是在刘备后。

夷陵之战后,蜀汉内忧外患,形势越来越危急。曹自北窥之,欲乘蜀新败而灭之;孙武镇守荆州,使诸葛亮无法东进。打着匡扶汉室旗号起家的蜀汉构安,进退两难。内部各种利益集团的矛盾越来越复杂,尤其是益州老陆势力随时待命,树欲静而风不止。接到前任遗诏的诸葛亮,很清楚当时的情况。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推行法治、增强国力、巩固政权成为蜀国政府的迫切要求。这个时候,诸葛亮面临着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要担当起所有的官员,独自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同时也应该看到,正是由于时局的危机和政治改革的艰难,诸葛亮的英雄本色才得以展现,他的封建法治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可贵的亮点。

建国之初,诸葛亮受刘备之命,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共同制定了蜀科条,开始了立法工作。由于文献的缺失,我们今天无从得知蜀科的具体内容。但也有学者用其他材料推测,可以看出蜀科的大致情况与诸葛亮的思想是一致的。同时,诸葛亮还写了“八事七诫六畏五”,这些都是有规矩的。

军政方面,武侯兵法有七禁,即轻、慢、偷、骗、骗、乱、错,“七禁”详解,违者斩之。这样,诸葛亮的法治政策就有了法律条文的保障,首先是“有法可依”。

诸葛亮的救急药是猛的,法治是重的。当人们嘲笑它的时候,它被称为“怜悯宽恕”,即他在宽恕别人的罪行时非常吝啬。面对这种批评,诸葛亮回到古代,阐明任意赦宥的危害,要求赦宥,体现了他法治的严肃性。

诚然,宽恕作为调节社会矛盾的一种手段,有时也起到了封闭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但如果不严格遵守法治,赏罚公平,只寄希望于通过频繁赦免来赢得臣民的心,那就只能舍本逐末,根本无法消除内在矛盾,反而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历史上有很多这类的教训,比如诸葛亮之前的刘表,诸葛亮之后的刘禅,最能体现我们祖先“以重典治国”的政治智慧。

严刑之下人性的光辉。

诸葛亮以严厉的用法著称,但奇怪的是,受过诸葛亮“严刑峻法”惩罚的人,听到诸葛亮的讯,都流下了眼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在具体案例中,可以看到诸葛亮可贵的执法精神和方法。

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撕马苏”,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据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诸葛亮与马谡关系非常好,马谡在平定南方少数民族时曾提出过极为有益的建议。马谡是诸葛亮非常看好的青年才俊。但由于街亭违约,诸葛亮毅然依法将其处。另一方面,诸葛亮后“舍身待孤”,以至于“数十万人为之落泪”。

从诸葛亮的整个政治来看,他在蜀中以“立法实践”和“严明科教”著称。所谓“忠利者得赏,违法疏于者罚,认罪失爱者放,巧言令色者宰”。

他的做法赢得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陈寿总结道:“刑政虽严,无怨无悔,却以心谏明。”他还引用孟子的话说:“使民以逸待劳,虽劳而不怨;以命,虽不。”所谓“心安”,也就是“真诚公正”,很清楚地表明,严格执法是为了国家利益,而不是私利。所谓“谏明”、“擒明于民”、“活杀于民”,就是让被处罚人能够清楚地明白,严格执法是对他的根本关怀和维护。

马谡被斩首后,诸葛亮没有牵连家人,而是把马谡的后代当成自己的,安定了马谡的家庭生活,实现了“情”与“法”的交融。

在一个本质上“非法治”的时代,诸葛亮能够“依法治国”,犹如烂泥中盛开的莲花,可圈可点。诸葛亮不仅保证了法律的正常运行,坚决用法律治理国家,而且做得非常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这家别无分号。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心平气和,能言善辩”。“安心”就是公平,“说服”就是开放。诸葛亮的用法虽然严格,却造就了三国中治安最好的国家。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法律智慧也值得后人深思。

你们如何评价诸葛亮?

最热门答案在我看来实属搞笑,自以为读了一本《三国志》便觉得历史不过如此,千古佳话不过尔尔。

诸葛亮真正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方

“以前总看见一个人被夸后来发现可能不是那么回事于是一横心走极端决定质疑这个人的一切。”

许多人对许多事,都经历过类似心情。大多是小时候深信不疑、稍年长后心生疑窦,最后悍然转向。这种逆反心态,基于逆反心理,外加深感被欺骗后的补偿心理,很容易让一个形象,从被高估转而到被低估。通俗些讲,叫做一粉顶十黑。

比如现下,诸葛亮,即是如此。

传统的民间诸葛亮形象,基本由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辅以各类民间传说。大体上,诸葛亮总是羽扇纶巾,仙风道骨,呼风唤雨,足智多谋,老成持重。京剧里,周瑜总是年少英俊,诸葛亮总是一把胡子,很少人在意:周瑜比诸葛亮还大了六岁。大体上,传统的诸葛亮,是民间概念里的智者形象,大有妖道风范。鲁迅先生总结过,罗贯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可惜,罗贯中不是个好拥趸。夸人也夸跑偏。这不,一粉顶十黑了。

等这一代人接触过一些正史,发现诸葛亮并没有火烧博望、水淹白河、火烧藤甲兵、草船借箭、借东风,发现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那么翻云覆雨算阴阳尽在掌握,便不免生逆反情绪。读书大略而过的,很容易握住陈寿的两句话做文章,曰: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噢!原来诸葛亮不擅长奇谋和将略啊!

“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呀!都明说诸葛亮不擅长应变将略了!!

于是,罗贯中苦心经营的妖道诸葛亮形象,基本垮台了。

但是,等一下:诸葛亮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罗贯中从来没认真讨论的一个事:诸葛亮不是个老成持重的小老头儿。

陈寿说,诸葛亮身长八尺。汉尺一尺合23公分,诸葛亮有184公分高,身材伟岸。三国时,大家并不那么高,《三国志》里,连太史慈七尺七寸约合177公分,都要提一句,诸葛亮在当时,“身长八尺,容貌甚伟”,高而且帅,兼且“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周瑜的相貌之好,天下皆知,然而史书上也不过“瑜长壮有姿貌”。仅论描述,还未必胜过诸葛亮。

这个高而又帅、家世还颇有背景——诸葛亮祖上诸葛丰当过司隶校尉,叔叔诸葛玄领过豫章太守——的山东男子,二十七岁上遇到了刘备,然后送出《隆中对》。话说,一千八百年后的今天,一个二十七岁、从没参加过工作、手握互联网、可以搜索各类信息的男生,开着PPT,给老板做预言,规划二十年后天下局势,只要能中个十之七八,也算是很了不起了,足以让股评家们羞杀;而当日,刘备面对的,是这么个演示:

那年刘备四十六岁,已经跟过了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和刘表,到处得人心,但到处不顺利。他对面是一个二十七岁,没有互联网,没有工作经验,184公分高,相貌英俊的山东青年,在跟他说:不可与曹操争锋;可以与东吴结盟但不可图之;应该先占据荆州,然后拿下西川益州,如此天下三分;等天下有变,荆州益州各出一路兵马夹击中原……

刘备当时,一定觉得很玄幻吧?身为刘表手下客将,一个省级军阀的跟班,听一个青年跟他谈论如何分割天下?

——当然,三国时,许多人都做大战略规划。比如,鲁肃、甘宁和周瑜,都提出过西取巴蜀,统一南方,和曹操分割天下。如果论战略的宏伟程度,这几位的想法,都不下诸葛亮的隆中对。问题在于:他们的构思,始终是构思;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在整整十二年后,完全实现了——公元219年,刘备平了汉中,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关羽从荆州北伐,打得曹操意欲迁都……

如果不是孙权和吕蒙背弃盟约偷袭荆州,诸葛亮简直像个预言家。在看着诸葛亮的构思一步一步迈向现实的时刻,刘备会不会偶尔一迷糊,觉得诸葛亮是穿越来的?

罗贯中从来没认真讨论的一个事:诸葛亮,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刘备的思维方式。

就在刘备当阳败北时,诸葛亮跟他提出要求,去和孙权结盟,共击曹操。此后诸葛亮渡江与孙权结盟,赤壁一战成功。很少有人思考过:如果诸葛亮不在,刘备会怎样?依照刘备一贯的做派,他很可能直接依附了孙权,成为孙权的客将——一如此前,他依附刘表、袁绍、曹操们一样。

而在拥有了诸葛亮之后,刘备第一次,试图主动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

然后,他的天下,才真正逐步开启。

罗贯中从来没能说好的一个事:诸葛亮,是个贤相。

陈寿在《三国志》里,说诸葛亮可以和管仲、萧何、子产、召公这些前代神话宰相相提并论。按刘备时,诸葛亮四十三岁,为蜀汉实际的统治者。他所做的事儿:抚慰百姓,规定礼仪,确立官职,制订制度;开诚布公。实事求是,不搞虚的。结果是整个蜀汉对诸葛亮,是“畏而爱之”。又怕他,又爱他。奇怪吗?因为诸葛亮的治政风格,不是滥好人和稀泥,而是严刑峻法,行事狠辣。为什么没有抱怨呢?因为他老人家处事太公平了,没人能抱怨。

——执法松泛招人爱,不难;执法严格,还能招人民热爱,这才是神话。

——换句话说,诸葛丞相,其实是诸葛青天大老爷啊。

诸葛青天的私人品德是完美的,这一点,罗贯中也很少说及。

诸葛亮曾跟后主说过,他的财产,合计是成都的八百株桑树和十五顷薄田,他自己的时候,不会留下多余财产。到他故世时,确实如此。诸葛亮逝世后,蜀汉百姓私自在道旁祭祀他,最后朝廷看着没法子了,立起庙来,于是香烟鼎盛,真是有十里长街祭丞相的意思。诸葛亮殁后数十年,西川人民都在念叨诸葛亮好,仿佛西周人民歌颂周公召公一样,把他当圣人看待。

当然啦,罗贯中也不会提及的其他事实:

——虽然诸葛亮的《出师表》大家都会背,但大家很少意识到,他给刘禅安排的董允、费祎、蒋琬那几位多么帮忙。诸葛亮出征在外,朝廷照常运转;诸葛亮后,蒋、费、董又让蜀汉朝廷稳稳运转了三十年。而在此期间,曹魏经历了正始之变,司马家当政,一个皇帝被贬黜(曹芳)、一个皇帝被杀(曹髦);东吴则有诸葛恪和孙郴两代权臣被杀,一个皇帝被废(孙亮)。相比起来,蜀汉直到灭亡,未曾内乱。

——诸葛亮确实是个发明家。虽然木牛流马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南征孟获时发明了馒头也只是传说,但连弩、铸刀等还是够瞧的。日理万机的政治家还能顺手搞搞发明,估计也得发愣。

最后,终于得说到诸葛亮的军事才华了。

一向对诸葛亮的争议,总觉得正史中的他,没有如《三国演义》那么神出鬼没,尤其是陈寿这两句话: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嗯,诸葛亮不擅长奇谋和将略。

“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嗯,诸葛亮不擅长应变。

但是……等一下。

陈寿说诸葛亮长于治戎,治戎者,整饬军队是也。史书说诸葛亮用兵,“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这几句,基本就是《孙子兵法》提到的境界了。兵法严整,不扰百姓,岳飞的岳家军也不过如此。至于他的屯营布阵,更是杰出,司马懿在诸葛亮后去看他的营垒布局,感叹“天下奇才也”。

治军有法,统御有方,不过如此。

三国时,天下十三州。曹魏九州半,东吴二州半,蜀汉一州。人口,曹魏超过四百万,蜀汉灭亡时三十八户,九十七万。吴国大鸿胪张俨的说法是:诸葛亮能用的兵力,基本也就是五万之数;曹魏的地界,十倍于蜀汉。结果是?

诸葛亮北伐,得到三郡响应,马谡街亭违背诸葛亮命令,败北,诸葛亮退兵。

诸葛亮攻陈仓,粮少退兵。魏国追击,王双被斩。

诸葛亮派陈式取了武都、阴平二郡,从此这两处半永久归于蜀汉统辖。

诸葛亮北伐,司马懿亲自督率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来战,诸葛亮退兵,张郃追击,被射杀。

——这里得多提一句。张郃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众所周知,曹魏除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这几位亲贵大将,就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这五位最厉害了。夏侯渊于定军山刘备指挥的黄忠所部,于禁被关羽擒住,张郃于诸葛亮之手。张郃时,是国家第二高的军事长官车骑将军。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相持。司马懿不敢出战,又被手下嘲笑“畏蜀如虎”,于是跟魏明帝玩双簧:上书要求出战,魏明帝问辛毗“他要出战就出啊,这是闹哪出?”辛毗:“他这明摆着是不想出战又得摆姿态”,于是辛毗亲自拿了天子诏令去前线,“不是司马懿不敢跟诸葛亮打看见没,是天子不让!”司马懿这才慑服了人群。

不知道您怎么看,但拿现在打个比方吧:

一个面积不到我国1/9,人口不到我国1/4的南方国家,跑来打我国五次,打得我国只有还手之力,我国军衔排第二的张郃元帅还战了。

作为被攻打的那方,您会觉得脸面有光吗?

哪位说了:不对啊,陈寿不是说诸葛亮应变战略,不是长处吗?

实际上,原话是这样的:

“然亮才,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翻译的意思:

他诸葛亮,相比起奇谋来更擅长治军,管理人民的本事比战略强,他所遇到的又是人中豪杰,加上又是主动进攻,加上人还不如你多,所以没能成功……

——这话细想,不大好听。好比有人跟你说,“哎呀我打麻将比较好,不大行;您又是人中豪杰;我筹码还不如你多;在你家打,我没打赢你”——你会不会觉得,他那句“人中豪杰”,有点讽刺的意思呢?

——如果这样的人还算“不会打仗”,那他的对手们,真是要羞愧了。

第三方观点,吴国大鸿胪张俨认为:

诸葛亮用一州的土地,跟曹魏比起来,也就是九分之一的实力对比,结果因为耕战安排得当,刑法整齐,反客为主,几万步卒,居然有气吞天下之势;司马懿占据十倍的实力,手握精锐,居然没有擒诸葛亮的意思,只是忙于自我保全,让诸葛亮自来自去。假设诸葛亮不,那么魏国从西北到中部,无法解甲释鞍。到这地步,胜负也很明显了。

——就这样,还能说诸葛亮没胜过司马懿么?

当然,还是会有一批异想天开的,认为诸葛亮没采用魏延同样异想天开的“子午谷奇策”,太保守啦,殊不知魏延建议的子午谷奇策想要成功,得满足以下条件:他自己掌握占蜀汉人口1/200之一的精锐,不带大量粮草奔袭,指望到长安后,魏国人会屁滚尿流,主动逃出长安,还得要求诸葛亮等后续部队迅速跟进——这些套路,也就是赌棍敢玩儿。然而,诸葛亮不是赌棍。

实际上,在公元234年,五十四岁的诸葛亮面对的是这么个局势:

二十七年前,那个又高又帅的山东青年,在曹操已经控制天下2/3的状态下,开了这局游戏。按说,天下定了2/3,这个开局,已经太晚太晚了。好比说,你在2007年发布智能手机系统,还来得及群雄逐鹿;到2015年,ios和安卓分割了天下,wp都分不了羹时,你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系统。

然而,诸葛亮认准了四十六岁、颠沛流离、四处给人打工的刘备,自己选择了hard模式。

他给刘备布置了隆中对,让刘备第一次试图拥有自己的领地。他为刘备促成了孙刘同盟,击退了曹操,掌握了荆州,控制了西川和汉中,三分天下。到此为止,他的计划很成功。他从当一个县级干部的秘书,一直把他推到了三分天下的君王位置。

然后,计划因为孙权和吕蒙偷袭荆州、斩杀关羽,随后是夷陵之战,以及刘备逝世——诸葛亮曾因为没劝住刘备而感叹法正的早逝。到此为止,这局hard模式下的游戏,其实已经输了。

但他没有认输。他靠自己完美的人格和才能,担当着蜀汉实际的君主地位,营造了一个富裕繁荣、路不拾遗、没有醉汉的国家——一个没有了他,还是可以支撑三十年稳定的国家——然后用只占对方1/9的资源,不断攻击曹魏,试图让曹魏再一次发生内乱,然后把握住机会。他没什么物欲,家里也只有桑树八百、田十五顷。吃得少,想得多。

曹操手下,有自己出征时在后方主持日常工作的荀彧,有专门负责出谋的荀攸,有问啥意见都懂的贾诩,有给他下决定的郭嘉,有程昱、刘晔、蒋济、司马懿们。而诸葛亮,在刘备出征汉中时负责日常工作,在与刘备初遇时给他规划未来行程,给刘备下决定,最后自己亲自负责规划国家、制定法度、选拔官吏、训练、整饬、日理万机之余,还能搞搞小发明。

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把这个一开始就注定要输,好容易打出转机又被盟友插了一刀的局面,一直扛着,一直到濒之际,还坚持领着军队,在西北渭水边缘战斗呢?不知道。

很多年后,东晋的桓温遇到一个百岁老人,说少年时见过诸葛亮。于是有以下对话:

桓温:“诸葛丞相今与谁比?”

老人:“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不见其比。”

我们开了上帝视角,会觉得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似乎也不那么可怖。

真站到他的处境,想一想他的日常生活,想一想公元207-234年间他的所作所为,如何硬生生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走向,才能领会到他的匪夷所思。而且,他并不是罗贯中笔下全知全能的妖道,而是一个得吃饭喝水,会紧张会惊惧,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格来应对乱世的普通人。

站在他的世界里,用诸葛亮的眼光打量一下周遭,想象一下好了。

刑法严格会有助于减少犯罪吗

刑法严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减少犯罪;

首先,人不是生来就要犯罪的,是客观环境同主观相结合的产物。如果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人人遵纪守法,准确的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而且,真正的按劳取酬,公平竞争,有多大能耐就有多大回报的社会,犯 罪率一定低。换句话说,如果就依照现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又有多少人犯法呢?你说的关几年又出来 ,是什么人?小罪当然判刑少,大罪几年就能出来,显然是什么问题?西 方国家好多没刑,犯罪率高吗?

自古以来,国人就有“不患寡而患者不均”的思想,这也是起 义 造 F一大因素,我这里辛辛苦苦劳动几年,不如有人签一个条子挣的多;我这里苦读十几年,找不下个工作,人家刚出生就领上了工资;几十年买不下一平米房子,有人却几十套没人住等,没有尊严没有秩序,楼上说的,满清十大酷刑 还有株连九族,又如何?处处峰 火,时时造 反,最终被赶下台去。

当然,酷刑能震慑一些人,使他们在犯罪前,更多的考虑后果,但这是治标而不能治本。有序公正才是治本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