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亭对泣意思-新亭对泣原文及翻译
1.世说新语(三则)翻译
2.苏轼的《六幺今.天中节》
3.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4.文言文世说新语 任诞 (五则)重点翻译
世说新语(三则)翻译
过江诸人中国古代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中所记故事。说晋朝南渡后,政权中的一些高级士族人物,每到风和日丽的日子,总是相邀聚集新亭,席地而坐,宴饮欢会。周顗很感慨的说:“风景还是那样,山河已经有了改变”!都相视流泪。只有王导变色说:“应该为主室努力,克服神州,何必囚徒一样,相对流泪?”故事反映了南渡之后,东晋士族官僚的没落情绪。
《世说新语 言语第二 三十一》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①公元316年,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在建业(今南京)即位,为元帝,史称东晋。因黄河流域为外族侵占,中州士族多渡江南下。本篇写西晋灭亡后,南渡士族国破家亡的情感。当然同时也突出了王导的雄心抱负。
②新亭:三国时吴国所建,名临沧观。晋安帝隆安年间重修,改名新亭。故址在今江苏江宁县南。
③藉(jiè借)卉:坐于草地上。藉,坐卧其上。卉,草的总称。
④周侯:周岂页(yǐ),字伯仁,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官至尚书仆射。后为王敦所害。侯是对州牧刺史的尊称,周曾任荆州刺史等,故称。中坐:坐中。
⑤不殊:没有区别。
⑥王丞相:王导,字茂弘,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元帝即位后任丞相,辅佐晋室。愀(qiǎo巧)然:面色突变貌。
⑦楚囚:《左传·成公九年》载,楚人钟仪被晋俘虏,晋人称他为楚囚。后借指处境窘困之人。
翻译:
从北方渡过长江到建康的一些人,每逢天气晴和的日子常常互相约请到新亭地方,坐在草地开筵饮。武城侯周顗在饮宴中间,喟然叹息说:“江南风景跟中原没有两样,只是眼前的山河与中原不一样!”在座的人都为之哭泣,泪眼相对。只有丞相王导神色严肃地说:“大家正应当同心戮力,报效朝廷,收复中原,怎么至于像被俘在晋国的楚囚那样,一味相对悲泣不图振作呢?」”
雪夜访戴
原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编辑本段]译文
王子猷(yóu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五儿子),居住在山阴,一次晚上下大雪,他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编辑本段]人物分析
从《王子猷雪夜访戴》可看出,王子猷是一个性情潇洒的人。
《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未至而返,人们问之,他答道:“吾本乘兴而来,兴尽何必见戴?”一语道出了名士潇洒自适的真性情。
王子猷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突返、答问,王子猷一连串的动态细节均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却形神毕现,气韵生动。
石崇与王恺争豪
原文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者甚众。恺惘然自失。选自《世说新语·汰侈》
[编辑本段]译文
石崇和王恺比阔斗富,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王恺把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拿铁如意敲它,马上就打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石崇说:“不值得发怒,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有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露出失意的样子。
苏轼的《六幺今.天中节》
六幺令·天中节——宋代诗人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译文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民间认为五月为“恶月”、“毒月”,瘟疫流行,毒虫滋生,因此要采取各种方法避邪祛毒。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民俗,将青翠的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以僻邪驱瘴,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香飘十里”,既有“粽叶”的清香,有“粽子”里面的各色馅料之美味。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恰逢雨天,当人们得知打捞贤臣屈大夫时,湖面上的小舟再次汇集,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句意:江面上龙舟竞发,彼此呐喊助威,还有一些人在江边悲壮地大声吟诵屈原的《离骚》!
“怀古”:“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感叹:有所感触而叹息。楚怀王:芈姓,熊氏,名槐。昏聩:比喻不明事理,头脑糊涂,不明是非。悲戚:悲痛哀伤。
“异客垂涕**,鬓白知几许”?异客:作客他乡的人。这里是指屈原已经远离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垂涕:哭泣。**:流泪不止。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朝夕:犹言从早到晚一整天。
新亭对泣: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从早哭到晚。“泪竭”,“泪尽”尔。“陵阳处”,屈原的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江渚:江边。湘累:屈原。屈原是赴湘水支流而溺的,古人称之为湘累。“断肠句”:指《九歌》。
扩展资料:
全词艺术特色有六点值得推介:一是咏今叹古,在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却重在下片“感怀”,“借古”而“启今”也。二是动静结合,动与静自然转合,在“动”与“静”的变化之中,历史的车轮已经走过千年。三是明暗结合。
四是虚实相间,五是前呼后应,前有“辟邪”之“虎符缠臂”、“艾蒲青翠”,后有“怀王昏聩”、“ 新亭对泣”;似乎旧恶未去,新恶难除。前有“香飘十里”,后有“湘累已逝”;前有“诵君赋”,后应“断肠句”。六是词中有景,景色如画,画里“有话”。
参考资料:
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原文: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慇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注释1避地溢江,书于新亭:宋宁嘉定十四年,金兵围蕲州,知州李诚之与司理权通判事赵与等坚守。终因援兵迁延不进,致使二十五天后城陷。李自杀身亡,家属皆赴水。赵只身逃出,写了一本《辛巳泣蕲录》,详述事实经过,本词亦见于此书。王澜因避蕲州失陷之灾,而移居溢江(在今江苏南京市),在新亭(即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上写了本词。2白云: 元朝 人以白云喻亲友。3江口:蕲水在蕲州城流入长江的地方。4金沙:即金沙湖,在州东十里,又名东湖。此代指蕲州。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鹃鸟为杜鹃。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作鹃鸟,后因称杜鹃为「杜宇」。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鉴赏一这是一篇怀乡之作。
上片直抒乡愁。作者家乡被金兵大肆屠杀,掠夺一空,自己逃难在外,想起家乡便痛心疾首,黯然神伤。起首以「凭高远望」发端,看到的只是白云茫茫,一片缥缈,对家乡刻苦的思念使他日夜思归,但家乡已为敌人所占,有家难回,白白辜负了子规慇勤地劝告「不如归去」。当他正在新亭为思乡而凄然流泪时,亭外雨声潇潇,更添悲凉。他把目光转向眼前之景:国破家亡,其恨无穷。这滚滚东流的江水,也难流尽家国之恨,语极沉重,情极悲痛,活绘出一个失去家国的流亡者悲怆的形象。
下片以「遥想」二字发端,写自己的思绪又回到了家乡。那里江口依旧,该是到了鸟啼花谢的时候吧?可现在却是江山易主,物是人非,怎不令人伤感!「燕子」三句,他想像不懂人间之事而照常回家的燕子,找不到旧巢后,十分疑惑呢喃而语。作者选取典型事物,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蕲州被敌人破坏的情景。语虽平淡却感人至深。「最苦」三句,作者压抑不住痛失家国的愤怒,直接写出蕲州城破的惨状。富庶的蕲州,十万户之多的人口都被杀尽,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里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也是写实,揭露和控诉了金兵惨无人道的罪行。正因为如此,作者由对家乡刻骨的思念,再到对敌的愤怒,最后上升为报仇雪恨的决心和壮志。结尾二句「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是力量、是誓言,也是必胜的信念,二句振起全词,壮志凌云,铿锵有力,是被践踏被蹂者奋起反抗而发出的最强音和最高音。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鉴赏二
上片开头即直抒思乡情绪,凭高远望家乡,只见一片白云茫茫。六朝人已以白云为思念亲友的比喻。《新唐书?狄仁杰传》载:「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这里暗用此典,表现了强烈的思亲思乡的悲凄之情。接二句又补说:整天想回家乡,但回不去。语气表面平淡,内则极为悲愤,因为不能回去的原因,是那里被敌人占领了,白白辜负了杜鹃鸟「不如归去」的慇勤叫声。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实则在鸟的「不如归去」叫声中,更突出了有家不得归的悲凄感情。下面调转笔触写眼前:我正在新亭上为怀念家乡而悲凄流泪,亭外潇潇雨声,更增加了悲凉气氛。这里暗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明不是一般的怀乡之情,而主要是悲叹国土沦丧。结三句大阖,眼前的长江,尽管有万里长,也难以流尽我这家国之恨。语极朴实,情极沉重。比喻形象,可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媲美。
换头承上,设想蕲州目前的情景,江口依然跟当年一样,鸟啼花谢,可是地已易主,景是人非了。「江口」,是蕲水在蕲州城流入长江的地方。这是由于上片结句写到长江,也是词人所面对的景色,自然而然引起的联想。以下六句,追述敌人侵扰带给蕲州的灾难。前后三句各有所侧重。「燕子」三句,通过燕子找不到旧巢,写城市被破坏的情景。不懂人事变化的燕子,照常飞来,可它们在呢喃低语:怎么往年筑巢的雕梁找不到了?这里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暗示蕲州被金人烧杀掠夺一空,几成废墟。笔触极淡,感情却极为沉痛,且含有对敌人的强烈仇恨。「最苦」三句,则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写出当时人民被屠杀的悲惨情景。金沙,据清嘉靖《蕲州志》载:「金沙湖,在州东十里,又名东湖。」这里指代蕲州。 宋代 蕲州在这次金兵侵扰前从未遭受过兵火,比较富庶,户口较多。说「十万户尽」、「血流漂杵」,当非夸张,而属纪实。这是作者亲眼目睹的惨状,控诉了金兵的残暴。结句表示只要有凌云的壮志,一定会杀尽敌人,报仇雪恨;表现了必胜的信念,和对敌人的蔑视,铿锵有力,振起全词。
词抒发逃难在外,思念家乡的情绪,但不同于一般的怀乡之作,而是如实地反映了一次历史事件,揭露了敌人的暴行。艺术特点在于逻辑层次和感情层次的统一:由思乡而叹归不得,由归不得而忧国,由忧国而叹土地易主,由易主而至生灵涂炭,由生灵涂炭而至一洗残虏。构思缜密新颖。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题解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二月,金兵围蕲州。知州李诚之和司理权通判事等坚守。由于援兵迂延不进,致使二十五天后城陷。金兵大肆屠杀,掠夺一空。李诚之自杀,家属皆赴水。司理权通判事只身逃出,写了一本《辛巳泣蕲录》,详述事实经过。这首词见于述古堂抄本《辛巳泣蕲录》。
题目说明作者因避灾祸,而移居溢江,在新亭上写了这首词。作者所避灾祸,即指蕲州失陷事。「溢江」,地名,在今江苏南京市。「新亭」,即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
诗词作品: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诗词作者: 宋代 王澜 诗词归类: 宋词精选、怀乡
文言文世说新语 任诞 (五则)重点翻译
是这五则吧?:)
荀巨伯
荀巨伯 东汉桓帝时人 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值:遇到。胡: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统称。贼:对敌人的蔑称。郡:指郡城。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矣!子可去。” 语:告诉,对……说。今:将,很快,时间副词。子:您,对人的尊称。去:离开。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yé)?” 相视:看望您。相,用在动词前,兼有指代作用,是指代性副词,可译“您”。败义:违背正义。败,毁坏。以:而,连词。求生:求得活命。岂:难道,副词。所行:所为。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第一段写荀巨伯在危难中不肯离开病友,败义求生。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独止:独自停留。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委之:抛下他。委:抛弃。宁:宁愿。
第二段写荀巨伯在贼兵面前表示愿以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我辈:我们这类人,我们这班人。辈,表示复数。国:这里指郡城。班:返回。并获全:都得到保全。
第三段写贼兵因受荀巨伯的义举感动而退兵。
译文
荀巨伯从远地来看朋友的病,正遇上胡人的贼兵攻打郡城。那位朋友对巨伯说:“我快要了,您可离去。”巨伯说:“(我)从远地来看望您,您要我离开,违背正义而求得活命,难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为吗?"
贼兵已经进城,到了那位朋友家里,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一郡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敢于独自停留?”荀巨伯说:“我的朋友有病,不忍心抛下他,我宁愿用我的身体代替朋友的生命。"
贼兵相互说:“我们这班人是无义之人,进入了讲正义的地方!”于是退兵而回,全郡都得到保全。
简析
本篇选自“德行”门。它记叙了荀巨伯为了保护病友,不肯“败义以求生",愿以“身代友人命”,感动得贼兵羞愧退走的故事,歌颂了荀巨伯忠于友情,重义轻身的可贵品质。
注评
新亭对泣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jiè)卉饮宴。 过江诸人:指东晋初年避难到江南的中原部分士族官吏。美曰:风和日丽的好日子。辄:总是,往往,副词。新亭:又名劳劳亭,三国时吴国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藉卉:坐在草地上。藉,以……为垫。卉,草的总称。 周侯中坐而叹曰: 周侯:周一(yǐ),字伯仁,汝南安城(今河南省原阳县)人,官至尚书仆射(yè)。侯,州牧的美称。周颉曾任荆州、兖州刺史,故尊称“周侯”。中坐:坐在正中。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这句意思是说:(东晋首都建康与西晋首都洛阳)风景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有异啊!殊:不同。正自:只是。山河之异:指当时中原地区被匈奴人占领,他们不能再在洛阳黄河边宴会了。 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qiǎo)然变色曰: 王丞相:指王导,字茂弘,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晋元帝时任丞相。 愀然:神色严肃的样子。 “当共戮(lù)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戮力:合力,尽力。神州:中国,这里指已被少数民族占领的中原地区。楚囚:《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军用仓库),见钟仪,问之曰:‘南冠(戴楚国的帽子)而絷(束缚)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来,“南冠”“楚囚”都成了“囚犯”的代称。
译文
过江来的诸位名士,每到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总是互相邀请到新亭,坐在草地上饮酒会宴。有一次,周颉坐在正中,叹气说:“(这里的)风景(与洛阳)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有异啊!”大家都互相望着流眼泪。只有王丞相神色严肃地说:“我们应当共同为朝廷尽力,收复中原失地,何至于像囚犯似的相对流泪!”
简析
本篇选自“言语”门,题目是后人加的。公元316年,刘曜攻陷长安,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ruì)在建康(今南京市)即位,建立东晋王朝,是为晋武帝。当时中原沦陷,士族多渡江南下。这则故事反映了西晋灭亡后逃往江南的士族官僚,对丧失国土,偏安一隅形势下的不同态度,一种是周颉的忧郁感伤,一种是王导的奋发自信。作者肯定的是后一种。这则短文语言简练,三言两语就使两种人的神情毕现。
注评
桓南郡好猎
桓南郡好猎。 桓南郡:桓玄(369—404),字敬道,桓温之子,袭父爵为南郡公,故称“桓南郡”。东晋安帝时为江州刺史,都督荆、江等八州军事,据江陵。元兴元年(402),举兵东下,攻人建康。404年,废晋安帝,自立为皇帝,国号楚。刘裕起兵讨玄,玄兵败被执,斩于江陵。 每田狩(shòu),车骑甚盛,五六十里中旌旗蔽隰(xí)。 田狩:打猎。蔽隰:遮盖原野。隰,低湿的地方。 骋良马,驰击若飞,双甄(zhēn)所指,不避陵壑(hè)。 驰击:奔驰追击(猎物)。甄:军队的左右两翼。所指:所指向的地方。陵壑:丘陵和山沟。 或行(háng)阵不整,麇(jǖn)兔腾逸,参佐无不被系(jì)束。 或:如果,连词。行阵:军队行列。麇:獐子。腾:跳跃。逸:逃跑。参佐:僚属,部下。系束:捆绑。 桓道恭,玄之族也。时为贼曹参军,颇敢直言。 桓道恭:字祖猷,曾任淮南太守。族:家族。贼曹:掌管捕盗贼的科。参军:参佐官名。 常自带绛(jiàng)棉绳,箸腰中。 绛:深红色。箸:同“着”,附着。 玄问此何为,答曰:“公猎好缚人士,会当被缚,手不能堪芒也。” 缚:捆绑。会当:总要。堪:忍受。芒:芒刺。 玄自此小差(chài)。 自此:从此。小差:稍微好些。小:稍微。差:同“瘥”,病好。
译文
南郡公桓玄喜欢打猎。每次打猎,(跟随的)车马很多,五六十里的范围内旗帜遮盖了平原,驱驰良马,如飞地追击(猎物),军队的左右两翼所指之处,不管丘陵、山沟都要冲去。如果军队行列不整齐,獐兔跳跃逃走了,那些僚属没有不被捆绑的。桓道恭,是桓玄的同族,当时是贼曹的参军,敢于说直话。他常常自带深红色的棉绳,系在腰间。桓玄问带这绳子干什么,桓道恭说:“您打猎喜欢捆绑人,(我)总要被捆绑的,(我的)手不能忍受(麻绳上的)芒刺,(所以自带棉绳)。”桓玄从此(捆绑人的事)少了一些。
简析
本篇选自“规箴(zhēn)”门。这则故事记叙了桓道恭用自带棉绳的办法委婉劝谏桓玄好捆绑人的粗暴恶习,表现了桓道恭既敢于直言又讲究方法的性格特点。
注评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元帝: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第一位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是他的儿子。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shān)然流涕。 公元311年匈奴人刘曜攻陷西晋首都洛阳,俘晋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烧宫庙官府民房,洛阳化为灰烬。316年刘曜又攻人长安,晋愍帝被俘,次年被杀。洛下:洛阳方面。潸然:流泪的样子。涕:眼泪。 明帝问何以致泣, 问:问(元帝)○何以:因何(事)。致:招致。 具以东渡意告之, 句前省略主语“元帝"。具:全部地。以东渡意:把晋王朝东迁的情况。东渡,西晋原都洛阳,东晋建都建康,故称东渡。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因:于是,就,副词。谓:认为。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何如,用于比较,同“孰与”。 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 居然:确实。异之:对他的话感到惊奇。异,惊奇。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 明曰:次日,第二天。集:召集。告以此意:以此意告(之),把明帝说的“日远”的说法告诉群臣。 更重(chóng)问之,乃答曰:“日近。”更:再,副词。乃:却,副词。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失色:惊慌改变脸色。色,脸色,表情。异:不同。昨日之言:指前一天说的“日远"的说法。 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文
晋明帝几岁的时候,(有一天)坐在元帝膝上。(这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了洛阳方面的消息,潸然流泪。明帝问因何事使(您)流泪。(元帝)把晋王朝东渡的情况全部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你的意见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些?”明帝答道:“太阳远,(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有听说有人从太阳边来,这是确实可知的。”元帝对他的话感到惊奇。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说的“日远”的说法告诉他们,再一次重新问明帝,(明帝)却说:“太阳近。”元帝惊慌得脸色都变了,说:“你为什么不同于昨天的说法呢?”(明帝)答道:“抬头就可看见太阳,但看不见长安。”
简析
本篇选自“夙惠"门。夙惠,就是自小聪明。本文写的就是晋明帝司马绍小时候表现聪明的故事。但晋明帝所说“日远长安近”和“日近长安远”的说法不合逻辑,因为前提和结论之间缺乏正确的逻辑联系。“不闻人从日边来”,这个前提是真实的,但不能由此得出“日远长安近”的结论,要证明这个结论,还要另找理由。同样,“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个前提也是真实的,但“日近长安远”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尽管如此,这个故事却被史官为了说明司马绍“幼而聪哲”而写入了《晋书·明帝纪》。“日近长安远”也因此成为成语,被后人用以比喻向往京都,如《西厢记》:“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注评
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 魏武:曹操,生前封魏王,后谥“武”,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匈奴: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使:使臣。 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王圭(gui1)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自以:自以为,自己认为。形陋:形貌丑陋。刘孝标注引《魏氏春秋》:“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雄:威服,动词。远国:指匈奴。崔季琏:《三国志·魏志·崔琰(yan3)传》:“崔琰,字季五圭,……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帝:指曹操。捉刀:握刀。立床头:站在(充当魏王的崔季瑾的)坐位旁(充当护卫)。床,古代的坐具。 既毕,令间牒问曰:“魏王何如?” 间牒:秘密侦探敌情的间谍。何如:怎么样? 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雅望:高雅的风采。乃:是。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这是曹操因他眼光太锐利,放他回去,怕对自己不利。
译文
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的形貌丑陋,不能够威服远方国家,就命崔季瑾代替(自己坐着),他自己握刀站在坐位旁(充当护卫)。(接见仪式)已经结束。(曹操)派间谍问匈奴使者说:“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高雅的风采非同寻常,但是那坐位旁的握刀人,这才是个真英雄。”魏武帝听到这话,就(派人)追去,杀了这位使者。
简析
本篇选自“容止”门。容止的意思是指人的形貌举动。这个小故事写了曹操因自己“形陋”,派人代替自己,而自己扮作侍卫,接见匈奴使者,最后追杀使者,表现了政治家曹操性格中奸诈的一面。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今
今,作时间副词用,有“现在”的意思,如《非攻》:“今有一人,人人园圃。”引申为“现代",如《孟子·梁惠王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再引申为“即将”,如《荀巨伯》:“吾今矣!子可去。”又如《鸿门宴》:“吾属今为之虏矣!” “今者"连用,表示最近的时间,也可译为“现在",如《鸿门宴》:“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异
异,是“不同”的意思,如《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引申为“特别”,如《黔之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异,还有“惊奇,感到惊奇"的意思,如《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元帝异之。”
何如
何如,是古汉语中的固定词组,常用于询问,有两项含义:(1)相当“怎么样”,如《床头捉刀人》:“魏王何如?”(2)用于比较两个人或两件事时,与“孰与”同,可译“……与……比,哪一个……”。如《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何如日远”可译为:长安与太阳比,哪一个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