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诽谤之木的故事
1.怎么理解狡兔三窟?
2.关于尧,舜,禹的历史故事
3.天安门旁的玉柱子上的雕像
4.中国古代孝子——舜的介绍
怎么理解狡兔三窟?
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
齐国的孟尝君委托门客冯谖去薛地收债。冯谖问题:“收完债后,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冯谖到了薛地,见百姓很穷苦,就以孟尝君的名义,将债款送给欠债户,把债券当场烧毁。老百姓由此对孟尝君感恩戴德。这是饥肠一饭之计、欲取先予之计,更是狡兔三窟之计。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冯谖:“你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我给你买‘义’回来了。你说你家缺什么就买什么,我看你家金银绸缎、山珍海味样样不少,只缺一点儿‘义’,所以就拿收来的债,给你买了‘义’回来。”后来,孟尝君被齐王撤职,薛地的老百姓便争先恐后,扶老携幼来迎接他。孟尝君才感到得民心是何等重要。他对冯谖说:“先生,你买的‘义’我见到了。”
冯谖说:“狡兔有三窟,也不过能够保住命罢了。如今您只有一窟,让我再给您凿两窟吧。”冯谖请求派他去魏国游说,他带着50辆大车、黄铜500斤,结果魏国以100辆大车和千斤黄铜来聘孟尝君去当魏国的宰相。冯谖预先请孟尝君要谢绝这一聘请。魏国的特使往返几趟要聘孟尝君的消息传到齐王耳里,这就形成了奇货可居的局势,于是齐王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这是第二窟。
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的第三窟,是向齐王申请分得一份先王的祭品,在薛城建筑一座宗庙。宗庙建成,冯谖说:“三窟已成,您可以高枕无忧了。”管仲鲍叔脚踏两只船《战国策》记载,管仲与鲍叔牙还有召忽三人很要好,决心在事业上互相合作,他们曾经合作做过生意。但他们更想合作治理齐国。
当时齐王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召忽认为公子纠是长子,一定能继承王位,所以建议他们三个人一齐辅佐公子纠。管仲说,这样等于吊在一棵树上。万一公子纠没继位,我们三人不是都完了。我看,反正今后的齐王总是这两兄弟中的一个,所以我们分开来,让一个人去辅佐公子小白。这样,不管哪一个当了齐王,我们当中都有功臣,可以互相照顾。于是,他们让鲍叔去辅佐公子小白,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纠。后来,管仲箭射小白,鲍叔叫小白装,管仲以为小白已,便从容地陪公子纠回国继位,不料小白已先回国当了国王。这样,小白成了齐桓公,鲍叔成了功臣,管仲和召忽成了罪人。
正因为管仲事先想到了脚踏两只船或类似于狡兔三窟,所以鲍叔可以在齐桓公面前说情,不但没杀管仲,反而让管仲当了宰相,干出一番霸主的事业。
如果当时管仲三人全辅佐公子纠,那么一旦小白掌权,他们三人就都没命,历史上也不会留下管仲这么多政绩和言论了。
另起炉灶
世界上一切精明的企业家,都不会守一个行业,钱多了,就在别的行业投资,为自己营造几个窟,一旦原来的行业萧条了,他还有另外的行业支撑他渡过难关,重振旗鼓。
下海不成改登山
在一切事业选择中,如果经过努力和试验,确信自己干这一行不适宜,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创造不出成果,也就是处于败势的情况下,不如另起炉灶、另僻蹊径。
学气象学的魏格纳,没有在气象学领域作出成绩,他来个狡兔三窟,转移目标提出了地理地质地貌学上的著名的大陆漂移说,成为此学说之鼻祖,并为此而献身。至今人们仍怀念他的伟大功绩。
薛定锷从生物到物理,没有固定计划,没有明显成果,于是“走为上计”,在量子力学上建立了著名的薛定锷方程。
约里奥·居里和尤雷,分别从工程学、生物学转换到物理学和化学,均无大建树,后来在原子能的研究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嗓子沙哑了,要唱小生、老生、武生都不成功,于是他来个换窟而居,创出了“沙哑派老生”的唱法,独树一帜。
留退路
狡兔三窟,也是留退路的意思。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得意。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
在中国工农红军闹革命时,最有钱和势力的大地主就逃到了国外,他们事先在外国银行存了款;中等的就跑到上海、长沙之类的大城市,他们在那儿开有商店;下等的就跑到县府州府;那儿有他们资助过的亲戚或好友;最末等的没有第二窟可逃,只有干等着农民来砍他们的头,抄他们的家。
建设巩固根据地
姬昌以商(殷)朝封地周为根据地,积累实力,招揽人才,为灭商纣王奠定了基地。姬昌后来成了周文王。
《老子》所谓“不失其所者久”,这“所”就是根据地,就是立足的根本。有地理上的根据地,有政治上的根据地,有立身处世的根据地,有企业发展的根据地,有科学研究的根据地。刘邦以关中为根据地,打了败仗才可以东山再起。
刘秀以河北为根据地,终于取得了天下。
朱元璋以应天(即后来的南京)为根据地,逐鹿中原而得天下。
李自成虽然灭了明朝,当了皇帝,但没有把河南建成根据地,一打败仗无处可退,于是兵败如山倒,没有第二窟可以栖身,便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凤凰涅槃脱胎换骨
这是道教思想,原指经过修炼,脱去凡胎换圣胎,脱去俗骨换仙骨。后来借指一切事物的自身的彻底改造、更新。
《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闹华光庙》:“洞宾道:‘凡人成仙,脱胎换骨,定然先将俗肌消尽,然后重换仙体。此非肉眼所知也。’”
脱胎换骨与凤凰涅槃,都是要重新塑造自我,使之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而这重新塑造,是须经过一番痛苦的。例如,童话故事中的美人鱼姑娘,爱上了人间男子,渴望自己变成人。那就得受到剥去鱼鳞的痛苦,痛得她满地乱滚,大汗淋漓,但她咬牙忍受,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著名越剧演员王文娟,就成功地演出了鲤鱼精姑娘剥去鱼鳞而脱胎换骨成为女人的故事。
在童话故事中,被巫术变成异物的公主、王子和其他人,往往要遇到一位仙人,使之脱胎换骨,还原成人。然后才有了人的智慧、人的力量,人的欲望和人的性情。
老鹰涅槃、知了退壳、蛇蜕皮
据《学习博览》2006试刊号《鹰的故事》,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可活到70多岁,但在40岁时,它必须脱胎换骨,才能再活下去。因为这时它的爪子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羽毛浓厚,飞翔吃力。这时它必须隐居到悬崖,用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再耐心的等待新的喙长出。用这新的喙把衰老的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待新指甲长出再去拔羽毛。新羽毛长出来了,老鹰重新飞出江湖,再活30年。
同样的道理,知了退壳,蛇蜕皮,都是涅槃。
国家、社会的自我改造
日本明治维新,完成了痛苦的自我改造,使日本社会结构由专制的封闭的社会,成为相对民主的开放的社会,同时又保留了日本天皇的名誉,成为君主立宪的民主政体,这样,日本才经过激荡的百年,而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由专制到共和,这一凤凰涅槃的痛苦自我更新过程,使美国、法国、中国等国,都获得了巨大的生命力。
以人为镜的古代帝王
中国古代的贤明帝王,都曾经采取措施,鼓励臣民批评朝政,用以修改自己的政策,完善帝王本身的修养。
《吕氏春秋·自知》:“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轺,犹恐不能自知。”
尧,专门设置一鼓在他官邸大厅,号令谁觉得有事要批评或劝谏他,他可以去击鼓,他便出来听取对他的批评劝谏。舜,专门设置一批可供写字的木条(那时没有纸),鼓励要批评他的人,把他的过失写在这些木条上,他就可以反省自己,改正过错,史称为诽谤之木。就是说,还可以带着情绪来批评,甚至骂舜一顿。商汤更进一步,设置一官,专门管理收集对商汤的批评,负责安排商汤听取批评的各项事务,称为司过之士。周武王专设一轺鼓,像尧一样,谁要批评他,只要摇响轺鼓,就可以得到批评周武王的机会。
《韩非子·观行》:“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性急,故侃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侃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
镜子可以照见自己脸上的疵疮,镜子本身并没有过错,是你自己脸上的过错。西门豹性急,就在腰上佩韦来提醒自己不要性急。
唐太宗李世民以人为镜,他把魏徵当作他的一面镜子。魏徵对唐太宗的批评,使唐太宗得以自知,进行自我更新,从而在政治上获得成功。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孔子:“吾日三省吾身。”(《学而》)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孔子:“改之为贵。”(《子罕》)船到江心补漏迟老子:“夫惟病病,是以不病。”(七十一章)因为你把自己的毛病当作毛病来更改,你就会消除毛病,变得没有毛病。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商君书·修权》:“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讳疾忌医,就会病入膏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药不至焉。”《明史·流贼传序》:“天灾流行,饥馑存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病人膏肓,而不可救,不亡何待哉。”《上李鸿章书》:“中国有此膏肓之病而不能除,则虽尧舜复生,禹皋(陶)佐治,无能为也。”
冯梦龙《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识。”《战国策·楚》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陆游:“亡羊补牢理所宜。”(《剑南诗稿·秋兴》)《烂柯经》:“与其无事而独行,不若固之而自补。”(《西游记》第十回)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浪子回头金不换。
佛教惮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元曲选·无名氏(来生债)第一折》:
“兀那世间的人,那贪财好贿,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何不早结善缘也。”《镜花缘》第44回:“据这禅语,明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了。”
《八十一梦·第三十二梦》:“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秦川儿女》第六章:“希望他能改邪归正,常言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型。他在偷了教堂牧师的银烛台被抓住后,牧师不但没责怪他,反而说烛台是送给他的,并对他进行了开导。冉阿让后来经过痛苦的内心斗争,反省到自己抢了小孩的银币而不承认的卑鄙,良心终于觉醒,成为一个大办慈善事业的企业家和市长。他完成了凤凰涅槃、脱胎换骨的转变,尽管后来历尽磨难,此心终不悔,给人留下美好的形象。
日新月异,魅力层出
年轻美貌易逝,智慧爱心日增。一个人的魅力,要靠自我更新,开拓人性的新边疆,使自己日有新意,月有新意,年有新意,其魅力层层露新,层出不穷,便有吸引力,对异性的吸引力,对合作者的吸引力。
王夫之(王船山)提出了“性日生论”:“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他认为天造出人来,并没有把人性一古脑儿全授给人,而是“天之生物,其化不息”。人性的各种成分都可以不断生长、发展:“形日以养,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人性的新花样的产生,并不纯粹是由天授的。“受之者,有所自授,岂非天哉?”(《尚书引义》三)就是说,每个人是可以通过自我参悟、修炼,自己给自己授与新的人性色彩,从而像凤凰涅槃那样,鲜美、活泼、明亮,不再,充满了饱和的生命力,因而充满了魅力。
卡西尔著作《人论》全书论证了一个基本思想: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抽象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的,人性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
正是: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清〕赵翼旧家具换新家具
近几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具的更新换代周期愈来愈短,不仅青年新婚夫妇追求时髦,讲究式样,许多中、老年夫妇也意欲更新,迎合时潮。然而许多消费者又由于自己已有的旧式家具被白白浪费而于心不忍,只好望着那令人向往的新式家具市场驻足不前。位于陕西省户县东关的西安朱雀家具公司是国营户县涝峪林场在改革中创建起来的新兴家具企业,既有充足的木材资源,又有从意大利引进的一条80年代最新水平的板式家具生产线,每年可生产高、中档各式家具5万套(件)。为了使自己的产品销售变活,他们灵活运用起回生之术,构成一个间接的“复活”线。这个公司在西安市文艺南路的农贸市场家具展销大厅开展了新旧家具交换业务凡有老式过时家具的居民或单位,只要拨动电话号码,营业部随即派人上门看旧家具议价,请顾客到店里挑选中意的新家具,成交后送新上门,拉旧回来,至于价格,对旧家具双方按质议价,新家具执行零售价格,各计各价,找补差价。营业部收购的旧家具经修整、油漆后在农村廉价销售。这种方法吸引了许多城乡消费者,城市居民手中的物复活,出售给农村消费者,而朱雀家具公司的新产品也随之变活,生意兴旺。这种连环复活术堪称高明,一度竟成为西安市场一大新闻,以旧换新者络绎不绝。
自由女神像的垃圾成了宝物
美国自由女神铜像翻新后废料的“复活”十分绝妙。据悉,美国经历百年风化的自由女神铜像翻新后,现场存有200吨废料,既无法就地焚化,也不能挖坑深埋,清理装运到相距甚远的垃圾场,费用又十分可观,难以处理。这时,一名叫斯塔克的人自告奋勇地承包了这件苦差事。他对废料进行分类使用:废铜皮改铸成纪念币;废铜铝做成纪念尺;水泥碎块整理成小石碑;朽木泥巴装在玲珑透明的盒子里,让大家选购作为最有意义的纪念品。这样一来,这堆废料马上变为宝物,原来一文不值,难以处理的垃圾顿时身价百倍,人们争相选购。200吨“垃圾”被一抢而空,斯塔克由此大获其利。这种起回生之术实在今人惊叹!
住友公司起回生术
曾有一个时期,氟树脂广泛用于各种电线的绝缘体,但不久就由于技术革新而被撵下了主角的位置。面对这样一项被淘汰的“产品”,住友电气工业公司的决策者们施展神奇的魔法,指示技术人员研究能否将其耐热和不粘着的特性用于其他方面。于是他们给铝涂上氟树脂层的住友氟纶,不久,在三越百货公司所销售的商品中,出现了一种新产品,即家用粘糕捣制品,凡是用过这种粘糕捣制器的人很快就会发现其神奇的功能,即粘糕不会粘到捣制器上。烧饭用的内锅上同样也被涂上了这种住友氟纶,这成为住友电气工业公司享有专有权的产品。由于这种住友氟纶涂层铝即使高温也不会焦糊,所以也适用于电子真空吸尘器。经过稍加点化的氟树脂,即刻摇身从“品堆”中走出来,成为风靡一时的宝物。1975年的销售额高达19亿日元,即使最大限度地生产也满足不了订货。住友氟纶的巨大成功正是在于起回生之术的绝妙运用,而“”之所以变“活”,就在于住友技术派生主义对物活用掌握得那样精到,以至于在别人眼中早已是“夕阳西下”的东西,在住友人手中竟能花样翻新,变废为宝。
环保垃圾分开装,回收废品翻新样
利用回收的废品生产出的很多环保产品,就是这样的化腐朽为神奇。
关于尧,舜,禹的历史故事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音yáo)、舜(音shùn)和禹(音yǔ)。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
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
尧说出他的打算后,有个名叫放齐的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开明的人,继承你的位子很合适。”
尧严肃地说:“不行,这小子品德不好,专爱跟人争吵。”另一个叫讙兜(音huāu dōu)的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错。”
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恭谨,心里另是一套。
用这号人,我不放心。”
这次讨论没有结果,尧继续物色他的继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领找来商量,要大家推荐。到会的一致推荐舜。
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到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大家便把舜的情况说开了: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音gǔsǒu,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舜的生母早了,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没法说,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那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您呀!”
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
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让”(禅音shàn)。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也是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过了几年,尧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天安门旁的玉柱子上的雕像
据说华表顶上的蹲兽叫吼(音),是龙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天安门前面那对华表上的石面向南,望着皇宫外头,人们叫它“望君归”。它们负责注视皇帝外出时的行为,盼望皇帝早日回宫,不要老在宫外寻欢作乐,久出不归,荒废朝政。当皇帝外出游玩久久不归的时候,“望君归”就说话了:“君主啊,你不要在外面游逛了,你回来料理国事吧,我们日夜盼望你回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在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面向北的石,翘首宫内,人们叫它“望君出”。它们负责监视皇帝的宫廷生活,如果皇帝深居后宫,不经常出来查看民情,便劝戒皇帝说:“君主啊,你不要老是呆在宫殿里,只顾和后妃取乐,你该出来看看人民的苦难吧!我们日夜盼望你出来,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在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希望遇到“太平盛世”,希望遇到开明的好皇帝,于是就产生了“望君归”、“望君出”的民间故事。它表现了人民对他们用自己双手建筑起来的美丽华表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人民朴素的愿望和对统治者奢靡生活的不满情绪。
天安门前金水桥畔两根对称的华表,原来并不在现在的位置。在共和国诞生后的前几年里,天安门广场的国庆节时都要举行盛大的游行机会等群众活动。为方便游行队伍和交通的便利,1950年8月把华表和石狮向北挪移了6米。搬动两万多公斤的华表,说起来也不怎么费力,但考虑到华表柱身上的精雕细刻不致于受到丝毫损坏,最后决定用衫蒿杆、麻绳和吊链等传统的起重方法,把华表移到了现在这个地方。整个挪移工作分为瓦工、扎架、石工、搬运四部分,各环节相互配合,组织工作非常严密。在华表迁移中,一位祖上五辈都为宫廷建筑搭架子,15岁入清内务府营造司房库,年已64岁的老搭材匠徐荣起了技术上的指导作用。
从华表等精美的古建筑中,足见中华民族高超的艺术才能和智慧。
凡是到过天安门的人,无不赞叹雕刻精致的汉白玉华表,它浑圆挺立直冲云霄。天安门的华表前后各有一对,“门外华表柱二,金水桥环之,门内亦华表柱二”。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通高为9.57米,重20000多公斤。在直径为98厘米带有层层回环不断的云朵石柱上,盘绕着一条巨龙,龙四足,无爪雕饰得卓约生动,跃然飞舞,可谓鳞角峥嵘,臂爪劲健,给人以玉龙翱游云天之感。在雕龙巨柱顶端,横叉着白石云翅,呈朵状。云翅上面是圆型承露盘,盘上有一蹲兽,名“望天”。在八角形汉白玉须弥座四面雕刻云龙,外面四周环绕白石雕花栏杆,栏杆四角柱头上,雕有四只憨态可掬的小石狮子,它们头朝的方向与“望天”的方向一致。亭亭玉立,造型精美的华表,是主体建筑天安门的极好装饰,使得天安门更加威严壮丽。
对于天安门的两对华表,北京曾经流传过耐人寻味的古老传说。
华表又名恒表、表术,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华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立术,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
另一种意见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现在天安门前的华表上蹲着一头怪兽,非狮非狗,头望宫外,名为“犼”,民间传说这种怪兽性好望,让它望着宫外,是让它眺望远游的皇帝不要迷山恋水,早作归计,以理朝纲。这种说法本身包含了先人的建造华表时对王权的一种虚幻的期望。而远古时的人们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对它视如神明,顶礼膜拜,华表校顶的雕饰也因各部落图腾的标志不同而各异,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华表上雕饰的动物也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如唐朝诗人杜甫有“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的诗句,其意就是说华表的校顶上雕饰的是白鹤。观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华表上确实雕饰有白鹤。据传这是因为一个名叫丁令威的人,学道成仙,化鹤归未,立于华表上作歌,故人们以后将白鹤雕刻于华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华表上古名“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也就是鼓励人们提意见。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工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肠路也/崔豹所言华表木的形状与现存的天安门前的华表大致相同。只是华表的‘谤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谏言,而为象征皇权的云龙纹所代替,成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也有人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来。这种乐器名为“木锋”,是一·种中间细腰,腰上插有手柄的体鸣乐器,先秦时,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们,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锋以引起人们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见,而是等人找上门来,将这种大型的木锋矗立于王宫之前,经过演变,就成了华表。
还有人认为,华表原是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观察天文的仪器为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节气,并以此来测恒星,可观测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筑施工前,还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因施工期较长,立表必须长期留存。为了坚固起见,常改立木为石柱。一一旦工程
完成,石柱也就成了这些建筑物的附属部分,作为一一种型制而保留下来,每每成为宫殿、坛庙寝陵等重要建筑物的标志。后世华表多经雕饰美化,表柱有圆形。八角形,雕有蟋龙云纹,柱头有云板,校顶置承露盘,华表的实用价值逐渐丧失而成为一项艺术性很强的装饰品。
以上这些各种各样的说法,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对华表产生的历史看法却是比较一致的。华表在我国由来已久,不论它的原型究竟是什么,但是它发展到今天的形状,是随着历史的变迁,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我们今天看到精致壮观的华表,是我们祖先一代代心血和才智凝成的结晶
中国古代孝子——舜的介绍
舜的传说是山西省运城市的汉族民间传说故事。
历史源流
舜生于今永济县的诸冯村。他姓姚,因眼里有双瞳,故名叫重华。母亲生下他不久就去世了,父亲娶了继室,生一男一女,男的叫象,女的叫阔首,就是舜的异母弟妹了。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选舜为即位人选,便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舜离家到历山耕种,其原因就是他父母对他的虐待。尽管如此,他还是时刻不忘父母养育之恩,不计前嫌。有一天,他看见一只母斑鸠带着一只小斑鸠在飞,那母斑鸠不时捕捉飞虫来喂小斑鸠,十分劬劳。舜感动了。他想念着哺育自己的父母,便情不自禁地唱起《思亲操》歌曲来:"陟彼舜山兮崔嵬,有鸟翔兮高飞。瞻彼鸠兮徘徊,-----没张兮思我父母。力耕日与月住如驰,父母运兮吾将安归。"意思是:
登上那崔嵬的历山,
见两只斑鸠在空中飞旋。
日与月啊如梭如箭,
思念父母啊有家难还!
舜确实是个大孝子,二十岁时就以孝名闻于天下。
出运城市北门行三十里,有鸣条岗,岗上有一座舜帝陵庙。河东人民称它舜帝庙。据《蒲州府志》和《解州州志》载:这座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明嘉靖年间因地震毁坏,万历年间依旧规模重建,经清代多次修缮,至今保存尚好。舜帝庙分外城、陵园、皇城三个部分。
主要内容
那时,尧帝选拔贤才,四岳之长就向尧帝举荐了舜。于是尧帝就选他作自己的继承人,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配给舜作妻子。尧帝赏赐给他一大批牛羊,还给他修了高大的仓库。舜由一个穷人一下子富了起来。
他的父母和弟弟,一听到舜富了,就顿起不良之心,设计陷害,要把舜的财产夺过来。一天,他们借修仓库为名,想用一把火把舜烧在仓库里;没想到舜穿的是娥皇、女英给他的风衣,舜从大火中飞走了。一天,他们又借掏井为名,想投石下井把舜淹在深井里;没料到舜穿了娥皇、女英给他的龙衣,又从井底游走了。一计不成,二计失败,他们又借吃饭为名,酒中下毒,想要把舜毒;然而舜有蛾皇、女英保护,事先让他服了仙药,毒酒下肚,也安然无事。
原来舜的异母妹妹生性善良,当她听到父兄要陷害舜的消息时,便悄悄告诉给二位嫂嫂,这就使得娥皇、女英能够从容对付恶人的诡计,帮助舜里逃生。而舜呢,宽宏大量,不计旧恶,他一如既往,对父母孝顺,对弟弟友爱。不过,经历过这番风波之后,舜更把二妃当作自己生不渝的伴侣了。这些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均见《列女传有虞二妃》。
后来,舜为天子,巡视南方,在苍梧之野(今湖南九嶷山)[1] 。娥皇、女英听到舜南方的消息,便立即动身前往探视,她俩一路走,一路哭,泪水洒在竹子上,竹子就呈现出许多斑点,后人称这种竹子为湘妃竹,也叫斑竹。她俩到了湘江,渡江时遇暴风,船被打翻,二妃被淹。
出运城北门行三十里,有鸣条冈,冈上有座舜帝陵庙,河东群众称它为舜帝庙。据《蒲州府志》和《解州州志》载:这座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明嘉靖年间因地震毁坏,万历年间依旧规模重建,经清代多次缮修,至今保存尚好。舜帝庙分外城、陵园、皇城三个部分。皇城内有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寝宫;东西两翼有廊房和钟、鼓二楼。正殿内有舜帝头戴冕旒的塑像(今已毁)。寝宫为舜的二妃--娥皇、女英的住处。舜帝庙结构宏伟,布局合理,总共占地面积一百五十亩,是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用占地一百五十亩的陵庙来祭祀一个上古时代的君王,而且千秋百代,永垂不衰,这除了舜都蒲坂位于河东这个原因之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舜有大功于民。
当尧帝把自己的女儿--蛾皇、女英许配给舜以后,在长期的考察中,知道舜不但宽厚仁慈,而且英明能干,于是就让他担负重要职务,独当一面。尧帝让他做掌握天下土地和人民的司徒,他以美好的道德教育人民,使人民做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上下都和睦相处。尧帝让他做总管天下百事工役的司空,他把诸事办得井井有条,绝无荒废。尧帝让他出使四面兄弟部落,他同兄弟部落的关系处得十分融洽。尧帝派他单独到深山老林或边远地区去巡视,在狂风暴雨中他不迷路,碰到虎包、豹豺狼他不畏怯。
当舜五十岁时,尧帝把天下大事托付给他。他总摄大权,统领百官,作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他向尧帝推荐了高阳氏苍舒、叔达等才子八人,谓之"八恺";接着又举荐了高辛氏伯奋、促堪等八位能人,谓之"八元"。这十六位贤人帮助他辅佐尧帝,把天下管理得很好;他在举贤任能的同时,又把使势倚强、横暴不法的"四大凶神"作了惩处。把号"穷奇"的共工流放到幽州,把号"浑沌"的欢兜发配到崇山,把号"桃杌"的鲧囚贬到羽山,把号"饕餮"的三苗驱逐到三危(今甘肃敦煌),于是天下大治大安。尧帝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对他进行考察、培养和试用,直到完全可以放心了,这才把天下正式禅让给他。
舜受尧禅,在蒲坂(今永济)即帝位,就以蒲坂为都,为有虞氏。舜帝即位,因政绩卓著,传说天上有五星化为五老,游于蒲坂,舜以师道尊之。今永济有"五老峰"和"五星湖",就是这个故事的遗迹。
那时洪水泛滥,舜帝命禹治理,禹治水有功,就拜禹为司空,总理百官。他又请懂得稼穑的后稷管理农业,契管理教育,皋掏管理司法,垂管理手工业,益管理出泽,伯夷负责天下的典礼,夔制谱作乐,龙传达君主命令:谓之"九官"。
在坝河(今平利西河乡杨岭附近)的河岸上,有一处舜家粮仓。秋天到了,眼看就要秋收。后娘便分派舜去打扫修补粮仓,说要准备秋收屯粮。因受后娘的虐待,舜常常连饭都吃不饱。这一天,舜一早就来粮仓清扫修补干活,已是日过中午还没有吃上早饭,又累又饿,禁不住倒在仓楼上昏昏睡去。正当他睡得香甜之际,忽然被粮仓内燃起的熊熊大火惊醒。时值初秋,骄阳当空,偶尔还伴有阵阵河风吹来。舜见仓房起火,不知有加害阴谋,左冲右突,想补灭大火。怎奈这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眼看救火无望,不得不舍弃仓房逃命。可他万万不曾料到,唯一能出进的大门早已被后娘锁上了。情急之中,忽听房后有人大喊:舜哥哥请速上房顶从房后槐树上避难!舜遁声迅速顺石梯上了后楼,翻上房顶,来到后檐,见恰有大槐树一枝直伸后屋房檐边上,仔细一看,原来是小妹敤手正在大槐树上急得直向他招手。舜来不及多想,伸手揪住槐枝猛的一甩,一个千秋便荡上了大槐树。这时,只听得敤手小妹边哭边说:舜大哥有所不晓,这都是妈妈设下的计谋想加害于你。幸有大槐树救你性命。你千万不可出去,他们请了好几个纵火大汉还守在前门上,要亲眼看到房子烧烬才得放过。这里我带了干粮给你充饥,你赶紧爬上树顶躲过他们,等到天黑逃命去吧!舜侧耳默听,打心里十分感激妹妹的真情实意与良苦用心,遂爬上树顶躲藏起来,暂且不表。 却说舜逃命之后遭数劫而大难不,遂后时来运转,贵为帝王,终成大器。一日,舜来到曾搭救过性命的大槐树下,焚香叩拜,封赠大槐树为万年神树。常年结籽,青皮不老。世人发现,槐树无论是在酷热的炎夏还是在寒冷的冬天,其皮常青,枝繁叶茂,年年结籽。据民间传说,就是受过虞舜帝的拜封之故也!舜王碑的传说 舜王碑,人称“舜王龙碑”,上刻七个大字“帝舜有虞氏之陵”,原在三分石上,后迁至大阳溪边的舜庙之侧。迁移之因,也有一个传说。相传帝舜时,九疑山出了九条孽龙,盘距在“蟠龙洞”、“九疑岩”,危害百姓生灵。帝舜闻之南巡,走了三湘四水,看了五岭三山,终于来到九疑山间。他带领百姓大战三年,斩杀了九疑岩里四条龙;接着大战三年,斩杀了蟠龙洞里的四条龙。又大战了三年,方斩杀了三峰石天湖池里的老蛟龙。帝舜连续苦战了九年,积劳成疾,终于病倒在三峰石下。在他临终之时,大臣皋陶问他有何吩咐,他说:“不可厚葬,只要三峰石下选一黄土高地,瓦棺布衣掩埋即可。”最后他手指三峰石上的天湖池,龙驾归天了。舜后,人们刻了块3000斤重的龙碑立在三峰石下。皋陶心想,此地太险恶,迁到大阳河边为好。启灵这天,碑太重,三十个壮汉都抬不动。这时,几只白鹤从天空飞临,两头大象从地上走来。大象用鼻子卷起墓碑就走,白鹤在前面引路。当走到熊家山黄龙洞前时,突然,从洞里出来一个白发老人,笑着说:“生在帝王城,在九疑山,白鹤来引路,大象来抬丧。”说完摇身变成一条黄龙,张牙舞爪,不让葬在这里。大象只好又向前走,过了马蹄坳,穿过大桑塘,来到一座大石岩前。这大石岩十分奇特,高300丈,直上青天。岩形状似龙,龙角龙眼龙须龙牙俱全。山下西边有两口龙泉。白马仙人还将峰顶用乱石堆了一顶王冠,一条玉带放在山上。这真是龙潜凤栖之地。大象将龙碑一放,碑即入地3尺,端端正正立在中间。于是,将帝舜龙体下了石坎,砌上瓦棺,成群白鹤,众四面八方衔来紫蚌壳,放满瓦棺,这就是“瓦棺贝冢”的由来。皋陶结庐为庵,一直守护在舜陵前。后化作一棵青松,长在墓边石岩上,像一位将军威然屹立,侍卫着长眠地下的舜帝。
尧帝去世之后,舜帝办事更加谨慎,他征聘贤人辅政,立诽谤之木,设进谏之豉,让人民提意见,以改正自己的过失。他又让乐师制了九抬、九韶等古乐。因用箫笛演奏,故称"箫韶"。这种古乐,雍容典雅,清扬婉转,演奏起来,据说凤凰也会飞来起舞的。舜帝本人也很爱音乐,他的古琴弹得好极了。有一次,他登上熏风楼,面对浩渺的百里盐池,弹唱着自己谱写的《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译成现代汉语是:
南风多么和薰啊,
可以解除老百姓的痛苦。
南风多么及时啊,
可以增加老百姓的财富。
舜帝到了晚年,因见自己的儿子不肖,便把天下禅让给禹。
传承意义
通过尧舜传说和走亲习俗这一文化纽带,两地群众却建立起了联系紧密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是当地信仰的衍生物。这种以信仰为基础的血缘关系是超历史的。当地有一种说法,羊獬、历山两地之间是不通婚的,因为本身已是亲戚。其实,即便这种血亲关系是真实的,按照中国传统,“五服”之外就被视为血亲中断,可以相互通婚了。这种不通婚的说法,仿佛跨越了漫长的历史,直接将现实生活与远古的尧舜时代挂上了钩。
这种血缘化的地缘关系,借助信仰的媒介,显示出强大的文化辐射力。走亲不仅仅与羊獬、历山两地相关,而是将走亲沿线所有村落都囊括在内。[2]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