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愚人》-世间愚人亦复如是的意思
1.愚人之智文言文
2.百喻经全集《贫人作鸳鸯鸣喻》译文赏析
3.昔有长者子答案
4.心生疲厌,以为苦恼。的意思
愚人之智文言文
1. 贼人之智文言文答案
语云:“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一贼,白昼入人家,盗磬一口,持出门,主人偶自外归,贼问主人曰:“老爹
语云:“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一贼,白昼入人家,盗磬一口,持出门,主人偶自外归,贼问主人曰:“老爹,买磬否?”
主人答曰我家有磬不买贼径持去.至晚觅磬,乃知卖磬者即偷磬者也.
又闻一人负釜而行,置地上,立而溺.适贼过其旁,乃取所置釜顶于头上,亦立而溺.负釜者溺毕,觅釜不得.贼乃斥其人:“尔自不小心,譬如我顶釜在头上,正防窃者;尔置釜地上,欲不为人窃者,得乎?” (《雪涛谐史》)
1.划线句子未加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线标出来.(2分)
主 人 答 曰 我 家 有 磬 不 买 贼 径 持 去.
2.在文中找出与加点字字面不同而意思相同的字,填在横线上.(2分)
(1) 盗 (2) 偶
3. 两则小故事中,贼人的特点是:.(不超过4字)(2分)
4.第二则故事中,贼人为什么要“斥其人”?(4分)
参考答案:
1. 主 人 答 曰︱ 我 家 有 磬 ︱不 买︱ 贼 径 持 去.
2.(1)偷(窃) (2)适
3. 狡诈 (随机应变)
4. 装腔作势,表明釜是自己所有,并非偷窃而得.
傀儡僵尸140 2014-12-16
2. 愚人认兄 文言文 的解词注释: (1)形容:形态,容貌。
(2)复:很。 (3)云:为。
(4)名:称。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容貌端正,非常聪明,知识渊博并且很有钱财,社会上很有地位,人人夸奖他。
那时有一个愚人,极其虚伪奸诈,看到他如此出色,就对人说他是自己的哥哥。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有钱,要用钱时可以满足自己需要,如此的满足欲望,所以称他为哥哥。
而等他要偿还欠帐的时候,便又改口说:“他不是我的哥哥。” 旁人对他说:“你真是一个奸诈之人,需要钱财时就说他是哥哥,等到还债时,就说他不是自己的哥哥?”愚人说:“我想得到他的钱财,才称他为兄长。”
听了这番话的人,没有不耻笑他的。 这正像有的外道,听到佛陀说法的高超,为人所重,就剽窃佛陀的语句来装饰自己,当成自己的东西。
等到旁人要他去实践修行这些理论时,他就不愿修行,还说:“只为了某些利益才用佛的语言来开悟众生,其实并不以为真有其事,所以别给我讲修行不修行的。” 这样,就如同以上说的那个愚人一样,为了得些钱财,谎称他是我哥哥;等到被人逼债,就说他不是自己的哥哥,就是这样的。
3. 贼人之智文言文翻译自己的翻译,仅供参考.
刘琨年少而有志气,有纵横的才能,喜欢结交朋友,而颇浮夸。和范阳的祖逖是朋友,听到祖逖被任用,些信给亲人朋友说:“我(每天晚上)枕着刀剑等到天亮,志在剿灭叛逆的贼虏,常常害怕祖逖比我先用了他的鞭子(这里不知道对不对)。”他们的意气如此接近。在晋阳,常常被几重的胡骑(这里应该是指匈奴)围住,城里窘迫没有对策,刘琨乘着月色登到高楼上发出啸声,贼人听了,都神色凄然地长叹。到了半夜,又弹奏起胡笳,贼人听了又流泪唏嘘,深切的想念起家乡。到了快天亮的时候又吹,贼人就都放弃围城逃走了。
4. 文言文愚人食言翻译不好意思,应该是愚人食盐吧。希望我的答案是你要的。
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之,更为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5. 世间愚人文言文翻译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值。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译文:
从前,有一位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木。累积了一年,才得到一车沉香木,把它运回家。他前往市场卖沉香木,因为沉香木价格昂贵的原因,最终没有买的人。已经过了许多天,他还不能卖出去。他心中产生疲劳厌烦的情绪,把这看成是一种苦恼。他看到别人卖木炭,时常能很快地将木炭卖出去,便产生这样的想法:不如烧了沉香木作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他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再前往市场卖木炭,结果还不能卖到半车木炭的价钱。世间的愚人也是这样。
6. 谁有郑人之智文言文答案原文
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朴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今平原君自以贤显名于天下,然降其主父沙丘而臣之。天下之王,尚犹尊之,是天下之王不如郑贾之智也。眩于名,不知其实也。”
译文
应侯说:“郑国人把没有经过加工的玉叫‘璞’,周人把没有经过加工腌制的老鼠叫‘朴’。一次,周人袋里装着‘朴’,遇见一个郑国的商人,问他:“您要买朴吗?'郑国的商人以为是卖‘璞’的说:‘想买’。周人从袋里拿出朴给他看,原来是没有经过加工腌制的老鼠。郑国的商人便谢绝了,没要。现在平原君自认为很贤能,在天下享有盛名,可是当安平君和李兑在沙丘宫了赵武灵王,赵惠文王作为人子不报杀父之仇,而平原君竟做了赵惠文王的大臣,天下的君王还尊敬他,这是何其愚蠢。由此看来,天下的君王还不如郑国的商人聪明,郑国的商人还能辨明‘璞’不是‘朴’,而不要‘朴’:天下的君王却不能明辨贤与不贤,仍然尊敬平原君。”这都由于是被虚名所迷惑,不了解事实的真相啊!”。
7. 急求文言文翻译司马温公说,才与德全部具备,被称为圣火,才与德都没有,就是笨蛋。德高与才被成为君子,才高于德而成为小人。我认为德与才不能有所偏重,就像水一样,有德作为渠道,才才能起到灌溉农田的作用;像树木一样,有德在弯曲的部分支持,才才能用来做桨和屋梁。德就像水的源头,才就是水的波澜,德就像树木的根部,才就是枝和叶。有德没有才协助就跟笨蛋没什么区别。有才而无德就基本算是小人了。大家都不愿意说自己笨,所以自己说想做有才的人。大家都不愿与小人为伍,所以现在的人都愿意与有德的人交往,这太明显了。两个不能兼得,没有德当小人,还不如去当一个愚蠢的人。自己修养的方法,观察人的准则。以此为标准。我一生中没有什么才华,喜欢我的人开玩笑说是因为我的道德才和我交往,实际上虽然任务艰巨,我自己只是一个愚蠢的人。后面那一句不太会了。。。抱歉啦!
8. 万物可以为师文言文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翻译: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放了老马走在军前,任由它随便走,部队跟着它走,竟然找到了回归的路。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定居在山的南面,夏天定居在山的北面,蚂蚁窝上的土如果高一寸,那么,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
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9. 愚人食盐文言文翻译原发布者: *** 亚
文言文翻译《愚人食盐》篇一:文言文翻译《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注释字词更:改变闻已:听罢益:增加所以:表原因缘:因为空:空口薄暮:靠近傍晚具:准备好,准备口爽:口味败坏昔:从前译文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之理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适。“适”是个多义词,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上文“适友人家”,意为到友人家去。又“适江南”,意为到江南去;“同适故乡”,意为一同到故乡去。道理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返通“反”,是通假字,意为“反而,反倒”。篇
百喻经全集《贫人作鸳鸯鸣喻》译文赏析
贫人作鸳鸯鸣喻
原文
昔外国节,法庆[1]之日,一切妇女,尽持优钵罗华[2]以为鬘饰[3]。有一贫人,其妇语言:“尔若能得优钵罗华来用与我,为尔作妻;若不能得,我舍尔去。”其夫先来常善能作鸳鸯之鸣,即入王池,作鸳鸯鸣,偷优钵罗华。时守池者而作是问:“池中者谁?”而此贫人失口答言:“我是鸳鸯。”守者捉得,将诣王所,而于中道,复更和声,作鸳鸯鸣。守池者言:“尔先不作,今作何益?”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终身残害,作众恶业,不习心行[4],使令调善,临命终时,方言:“今我欲得修善。”狱卒将去付阎罗王。虽欲修善,亦无所及已。如彼愚人,欲到王所,作鸳鸯鸣。
注释
[1] 法庆:带宗教色彩的国庆。
[2] 优钵罗华:产于印度的一种植物,亦指睡莲花,开花时间短,故十分名贵。
[3] 鬘(mán)饰:头发上的装饰品。鬘,一种开金黄花的植物名。
[4] 心行:心,念念迁流不已,或念善,或念恶,所以叫做心行。
译文
从前在外国节日庆典的时候,有一种风俗,所有的妇女都佩戴优钵罗华作为装饰。有一个穷人,他妻子对他说:“你要是能弄到优钵罗华来给我作发饰,我就还做你的妻子;要是你弄不到,我就会离开你了。”她丈夫先前很能模仿鸳鸯的叫声,于是他就潜入国王的池沼,一边作鸳鸯的鸣声,一边偷优钵罗华。看守池塘的人听到响声,就问道:“什么人在池塘里?”这个穷人失口答道:“我是鸳鸯。”看守池塘的人就将他捉牢了,押去见国王,走到半道上,穷人又抑扬有致地作起鸳鸯的鸣声来。看守池塘的人嘲笑他说:“你先前不叫,现在叫有什么用?”
世上的愚人也是这样。他们一生做了很多残害他人的事,造了许多的恶业,从不调节心行,来使自己变得调顺善通,等到临之时才说:“现在我想修行善业。”但此时无常已经将他拖去见阎罗王。他们虽想修行善业,可已经晚了。就好像那个愚人,快到国王那儿了,才作起鸳鸯叫来,已经太晚了。
评析
这是一则佛教故事,讲的是一个学鸳鸯叫的穷人因为一时口误而被抓。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不要等事情到了无可挽救的地步,再去后悔。生活中有些人做事总爱一意孤行,钻牛角尖,不听别人的劝告,等到他想要补救时,已经没有退路了。每个人都会犯各种小错误,但只要能在犯错之后认识到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吸取教训并及时更正。那么,今后就会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故事征引
作恶的狐狸王
从前,有一位热心肠的道长,跟周围的人相处得很好。后来他发现周围的好多人每天都得从大老远处挑水吃。为此他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在野外挖一口水井,来方便大家以后的用水。
于是,他召集了一些人前来帮忙,没过几天就把井挖好了,还在井边放了一只吊桶,方便所有前来用水的人。周围人高兴极了,都围着井欢呼。
从这以后,那些放牛、割草、旅行的人,路过这里时,都会到这个井边喝水。
有一天黄昏,一群野狐狸来到井边,看见那儿的井水溢出地面,就立刻喝那些水来润湿喉咙。狐狸王见其他野狐狸迫不及待喝水的样子,心想:我是狐狸王,怎么能够跟它们一样喝地面上的积水呢?于是它把头潜入井边的那个吊桶里,喝完了桶里剩下的水。然后它又把头潜在吊桶里,用力一摔,把那个吊桶掷在地上摔得粉碎。
其他野狐狸看见狐狸王这一举动,忍不住劝告它说:“我们在口渴难忍的时候,连干燥的树叶都能派上用场,何况,这个吊桶对别人是多么重要啊,你为什么要把它摔碎呢?”
狐狸王不服气地说:“我喜欢这样做,有什么不可以吗?那是别人的困难,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也管不着。”不管其他野狐狸怎么说、怎么劝,狐狸王都听不进去。
没过一会儿,人们把吊桶被破坏的事情告诉了道长,道长又买了一个新吊桶放在井边。那群野狐狸从那以后,天天来井边喝水,而那个狐狸王每次都是在喝完水之后把吊桶摔碎。
就这样连续了好几天,狐狸王一连摔碎了十四个吊桶。其他狐狸苦口婆心地劝告它,但它依然我行我素、充耳不闻。
道长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心想:“难道是有人觉得这口井不够好,我一定要把这事搞清楚。”于是,他想亲自去看看,他买了一个新吊桶放在井边,自己藏在树荫下,看着一整天人来人往的喝水,也没有看到谁来这儿搞破坏,道长想回去了,可是想想白天的事,还是决定再等等看。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看到一群野狐狸来到井边,都在喝着地面上的积水。而在那中间站着一条看似领袖的狐狸,先是把整个头潜入吊桶喝水。喝完之后,又用力把吊桶往地上一摔,摔得粉碎。
“原来一直以来都是这个狐狸王在埋怨这口井啊!”道长看到这一情景,明白了真相,于是即刻跑回道观去,又用木材造了一只头能伸得进去但拔不出来的吊桶,重新放在了井边。然后,他又手持拐杖,跟上次一样隐藏在路旁的树荫下,悄悄地等待狐狸王的到来。
又是一个夜幕降临的夜晚,野狐狸们还像往常一样来到井边,低头喝着地面的积水。狐狸王呢,也没注意到吊桶跟平时有什么不同,依然把头伸进桶里喝水。喝完之后,仍用力把水桶往地面猛撞。结果,吊桶不但没有损坏,反而自己的头也拔不出来了。
正在狐狸王惊慌失措之际,道长突然现身,挥起拐杖,打了那只狐狸王。
昔有长者子答案
昔有长者子 阅读答案 昔有长者子① ,入海取沉水② 。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⑧ 。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百喻经》) 注释 ① 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 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③售:卖出去。 ④直:通“值”。 2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 分) ① 方得一车 ② 以其贵故 ③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22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3 分) 20 . ( 3 分)①才② 因为③ 这样 21 . ( 2 分)他立即把所有的沉香木烧成了炭,再运到集市上去卖,结果还不能卖到半车炭的价钱。 22 . ( 3 分)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 原文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诸:众,许多)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捉船:掌舵,驾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矶:水中岩石或石滩)激之处,当如是(如是:如此,这样)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悉:全部)知之。” 众人闻已(已:了),深信其语。 既(既:已经)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时长者子即便代处。 至洄洑驶流(驶流:急流,湍急的水流)之中,唱(唱:大声报,大声念)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於宝所。举(举:全)船商人没(没:淹没)水而。 译文 从前,有一个富有老人的儿子,和许多商人到海上开采宝藏. 这个老人的儿子善于背诵到海上行船方法,比如,进入海水有漩窝洄流或者有岩石激流的地方,就应该这样掌舵,这样摆正船身,或这样使船停下来(这些方法都是书上说的).他对众人说:"到海上行船的方法,我全都知道." 众人听了,都相信他说的话. 已经进入海中,行不了多久,艄公(驾船的师傅)得了病,突然了.当时那位老人的儿子立即便代替了艄公的工作. 船行到了有漩窝急流的地方,他便大声背诵着要这样驾船,要这样摆正船身,船却随着漩窝来回打转,不能前进到达有宝藏的地方.全船的商人都沉没到海中淹了. 给我加分哦
心生疲厌,以为苦恼。的意思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值.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译文:
从前,有一位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木.累积了一年,才得到一车沉香木,把它运回家.他前往市场卖沉香木,因为沉香木价格昂贵的原因,最终没有买的人.已经过了许多天,他还不能卖出去.他心中产生疲劳厌烦的情绪,把这看成是一种苦恼.他看到别人卖木炭,时常能很快地将木炭卖出去,便产生这样的想法:不如烧了沉香木作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他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再前往市场卖木炭,结果还不能卖到半车木炭的价钱.世间的愚人也是这样.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