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臾即是永恒-须臾之间便是永恒
1.悼念古诗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话表达什么意思啊
3.生命是有光的—观《云边有个小卖部》有感
悼念古诗
清明时节,你是否会忆起他们?那些离开的亲人!仅以这些经典的悼念古诗,献给我逝去亲人,寄托我的哀思!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
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
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
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背景:
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悼亡诗之祖’。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者的用具,指出:“《葛 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 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后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后同穴的悲号。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 生不渝的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
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译文: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
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
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
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
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
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
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
背景:
这首诗同样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中国第一首‘悼亡诗’,和《葛生》一样,其在中国诗歌史上是否归属悼亡范畴亦有争论。旧说谓诗的主旨是卫庄姜伤己,《毛诗序》 云:“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但后世多家注本均点其悼亡之音,同《葛生》均 奉为悼亡诗经典。
`
这是一首怀念亡故妻子的诗。睹物思人,是悼亡怀旧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一个人刚刚从深深的悲痛中摆脱,看到者的衣物用具或者所制作的东西,便又唤起刚刚处于抑制状态的兴奋点,而重新陷入悲痛之中。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晋潘岳《悼亡诗》很出名,其实在表现手法上是受《绿衣》影响的。如其第一首“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 在壁”、“寝兴何时忘,沉忧日盈积”等,实《绿衣》第一、二章意;再如元稹《遣悲怀》,也是悼亡名作,其第三首云:“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全由《绿衣》化出。可见此诗在表现手法上实为后代开无限法门。
第三首——魏晋·潘岳《悼亡诗》三首之一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作者:
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世称潘安,我国晋代著名文学家。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他少年时即以才颖见称乡里,十二岁即能行文作诗,被乡里称为奇童。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安往往与陆机并称,古语云“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背景:
据说,潘岳的妻子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潘、杨两家原是世交,潘岳十二岁时第一次见到杨氏的父亲杨肇,杨肇很喜欢这个聪颖过人的美少年,便把自 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了他。潘岳十二岁时与杨氏订婚,结婚之后,夫妻两人大约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杨氏于晋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卒,当时不到五十岁。潘岳 夫妇感情很好,杨氏去世后,潘岳除过《悼亡诗》三首外,还有《杨氏七哀诗》等。
另注:
潘安以前,中国古代文学并无‘悼亡’一说,正是潘安所做《悼亡》三首,开中国悼亡诗歌之先河。《辞源》对“悼亡”的解释:“晋潘岳妻,赋《悼亡》诗三 首,后因称丧妻为悼亡。”该辞典也收“潘岳”条,其释文中有:“工诗赋,辞藻艳丽,长于哀诔之体,《悼亡》诗三首最著名”的内容。
第四首——南朝·沈约《悼亡诗》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作者:
沈约(441年-513年):南朝梁文学家,字休文。诗风浮靡,着意雕饰,与谢朓、王融等皆注重声律,时号“ 永明体”。所创“ 四声八病”之说,在声律方面为诗歌创作做了许多规定,对五言古体诗向律诗的转变有一定影响。曾据何承天、徐爰等宋史旧本,稍加更益,撰成《宋书》。所著有 《四声谱》、《齐纪》、《沈约集》等,已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背景:
这首诗是沈约为悼念亡妻而作。沈约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清怨’,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沈约的清怨之风。诗的前半以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 哀;后半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处,情状交现,悲怆靡加。沈约的这首悼亡诗对后世以离别哀亡的为题材的诗词作品有较大影响。把南朝之前类似作品的 哀而不伤(如潘安《悼亡诗》)的境界真正推向哀伤并茂的新境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沈腰’之说。《梁书·沉约传》载:沉约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后因以“沉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李煜词中有“沈腰潘鬓消磨”一句,明代诗人夏完淳也有“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之诗句,均典指沈约。
第五首——唐·元稹《离思》五首之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
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化争艳,
一半是因为笃佛修道,一半是因为忘不了你。
作者: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内人。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背景:
元稹有离思诗五首,这是其中第四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做。韦丛为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女,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颇受贫困之 苦,而她无半分怨言,元稹与她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韦丛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这一首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曾经经过沧海的人,再看 到其他的水,不是壮阔可观的水,看过巫山的云之后,便觉得别地方的云都不值得一看;即使从成千的美女中走过,都懒得回过头看他们一眼,一半固然是为了修身 治学,一半是没有忘情于你呀!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词意豪壮,用笔极妙。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成为唐人悼亡诗中的千古名篇。
元稹的悼亡诗一直以前都是传唱的经典,除此之外,其还写了悼念亡妻韦氏的《遣悲怀》三首,同样堪称中国悼亡诗歌的绝唱。‘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之类的诗句已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第六首——清·纳兰性德《沁园春》序: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作者:
纳兰性德,清词人。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 善骑射,好读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其尝有悼亡之吟,传唱极广。 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 “清词三大家”。后世对其评价颇高,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王国维称其“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背景:
这首《沁园春》是纳兰性德众多悼亡诗词作品中最哀婉痛彻的一首,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 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 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就去世了,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年仅三十一岁。
第七首——北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阔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译文:
同来何事不同归?本已永结同心,生以共,却还是生相隔,痛断肝肠。一句突兀问来,千言万语无以作答,空余泪痕而已。问得看似突兀,却又是因日思夜想而 起,是至情之语。卧听窗外梧桐细雨,一夜都滴在心头,浸湿回忆。发妻挑灯补衣的温馨场面,仿佛昨日,却又已渺如云烟。笔下凄楚哀伤,胜过梧桐。夜雨滴到天 明。
作者:
贺铸,北宋词人。字方回,卫州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背景:
这首词是贺铸为悼念亡妻赵氏而作,亦是唐宋之后悼亡诗歌中不可多得的名篇。贺铸夫人赵氏,勤劳贤惠,贺铸曾有《问内》诗写赵氏冒酷暑为他缝补冬衣的情景,夫妻俩的感情是很深的。
作者与妻子曾经住在苏州(阊门是苏州著名的城门,用来借指苏州),后来妻子在那里,当贺铸不久因事要离开苏州时,痛感物是人 非,满腹辛酸无处倾诉,只能哀叹:“好好一起来的,怎么就不能一起离开呢?”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树木凋零,落叶萧索;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 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历了失伴之苦吧!那晨光初露的草原,东方才刚刚发白,躺在草丛上的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儿,须臾之间就 不见了。
人生原来就是这样短暂啊!在那新垒起来的坟头前,作者默默地哀悼着亡妻;在从前两人住过的地方,作者更是久久留恋,不肯离去。回到家里,躺在者 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作者沉痛地表现出了对亡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第八首——南宋·陆游《沈园二首》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特录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陆游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钗头凤》·唐婉
作者: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爱国诗人。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年轻时中应礼部试, 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后官至宝章阁待制。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创作力非常旺盛,是我国古代作品最多的诗人,仅在他的诗集《剑南诗稿》中保存至今的就有9300多首,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诗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
背景:
《沈园二首》是陆游为悼念前妻唐婉而作,连同此后关于沈园的多首悼亡诗,可以说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情节和规模的系列。在民间流出最广的其实是‘沈园’系列真正的起点——陆游和唐婉各赋的《钗头凤》一首。陆游与唐婉的故事,是中国封建制度造成的最悲剧性的爱情故事之一。
唐婉,陆游的表妹,陆游母舅唐诚女儿, 自幼文静灵秀,才华横溢。陆家曾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与唐家订亲。陆游二十岁(绍兴十四)与唐婉结合。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 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后陆母认为唐婉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遂命陆游休了唐婉。陆游曾另筑别院安置唐婉,其母察觉后,命陆游另娶一位温顺 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唐婉而后由家人作主嫁给了皇家后裔同郡士人赵士程。
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年),礼部会试失利后陆游到沈园去游玩,于唐琬及赵士程夫 妇不期而遇,唐婉得到丈夫的允可设酒款待陆游。陆游回想前尘往事,伤感地在墙上写下了一首名传千古的《钗头凤》(红酥手)词。
事后,唐婉再次来到沈园瞥见陆游的题词,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和了一阙《钗头凤》(世情薄)。随后不久便抑郁而终。
陆游与唐婉邂逅之后,出走京城求取功名,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 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婉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 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二首。
另注:
关于陆游与唐婉这段悲痛绝人的爱情故事,以及围绕着沈园的这些传唱千古的诗词,近人陈衍游沈园之后留下了一句评语:“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秋论,不可无此诗。”
第九首——南宋·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
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
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
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
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
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
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渐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
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
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
记当时、短楫桃根渡。
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
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躲凤迷归,破鸾慵舞。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
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作者: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鄞县(今浙江宁坡)人。《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 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
背景:
这是吴文英为悼念亡妾而做的一首词,尽管后世学者对其创作背景及主旨多有争议,但词中所彰显的怀悼之意是显而易见的。这首词在《宋六十名家词》中又题作 ‘春晚感怀’、‘感怀’,实际就是怀旧与悼亡之意。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梦窗在苏州曾纳一妾,后遭遣去。在杭州亦纳一妾,后则亡殁。”
“集中怀人诸 作,其时夏秋,其地苏州者,殆皆忆苏州遣妾;其时春,其地杭州者,则悼杭州亡妾。”《莺啼序》就是悼念亡妾诸作中篇幅最长、最完整、最能反映与亡妾爱情关 系的一篇力作。它不仅形象地反映出与亡妾邂逅相遇及生离别,而且字里行间还透露出这一爱情悲剧是由于某种社会原因酿成的。它感情真挚,笔触细腻,寄慨遥深,非寻常悼亡诗词之可比。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话表达什么意思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话表达什么意思啊
花谢花开还是那朵花,但人却在变化,比喻物是人非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什么意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出自唐代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该诗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艺术性较高,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首诗的题目,各个选本都有不同。《唐音》、《唐诗归》、《唐诗品汇》、《全唐诗》,均作《代悲白头翁》。《文苑英华》、《乐府诗集》,《韵语阳秋》作《白头吟》。尤袤《全唐诗话》作《白头翁咏》。“代”是“拟”的意思,《白头吟》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楚调曲》,古辞写一个女子向遗弃她的情人表示决绝。刘希夷这首诗虽然是拟古乐府,但构思精妙,开拓了全新的意境。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诗的开头两句,描绘洛阳城东暮春景色。洛阳是唐代的东都,十分繁华;繁华的都市盛开着艳丽的鲜花,满城春色,生气勃勃,令人心醉神往。然而时光易逝,此时的洛阳已是落花季节,桃李纷飞,不知飘向何处。
这两句是诗的起兴。下文表达的对大好春光、妙龄红颜的憧憬和留恋,对桃李花落、青春易逝的感伤和惋惜,都是由此生发开来的。
“洛阳女儿好颜色”以下十句,写年轻的洛阳女儿面对漫天飞舞的落花生出无限感慨。洛阳女儿所感伤的,实际上是由大自然的变化而联想到美的短暂和人的生命的有限。“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表现的是因为春光的流逝而感叹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心理。“松柏摧为薪”句,出自《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桑田变成海”,指陆地变成海洋,典出《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这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世事变化很大。“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则揭示人生易逝、宇宙永恒的客观规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以优美、流畅、工整的对句集中地表现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富于诗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历来广为传诵。
“寄言全盛红颜子”以下十句,概括叙述白头翁一生的经历。白头老翁曾是一个美貌少年,从前他也常和公子王孙一起,在树下花前歌舞游乐。“光禄池台文锦绣”两句,以历史上权臣贵戚的豪华奢侈,表现白头翁曾经历过的一段富贵生活。然而,一旦生病衰老,就无人理睬,三春行乐只好让给别人了。这一段通过描写白头翁从红颜到老病、从游乐到孤苦的生活,不仅表示了诗人对青春红颜、清歌妙舞的眷恋、向往,对垂老白头翁的怜悯、同情,同时进一步抒发了对美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的感慨,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哲理性。
结尾四句点明主旨,收束全诗。“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两句感叹美貌的少女转眼之间将化作白发的老妇,惋惜青春难驻。“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翡”两句,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迅速消失了!往日繁华热闹的游乐场所,如今只有几只离群的鸟雀在清冷的暮蔼中发出几声凄苦的悲鸣。
鸟尚且如此,人何以堪。末句的最后一个“悲”字,是此诗的基调。
诗人在《代悲白头翁》中表现的感情虽然是悲伤的,但并不颓废,因为诗人在认真地思考着人生,眷恋和憧憬着生活中的美。
时间无情,花谢了可以再开,每年一度,人却只能往前走,没办法回头,劝人民珍惜时间。另外这也是一种心境。是说一种心境,感叹每年的自然风景都差不多,然而过去的一年中发生了很多事,很多东西--比如人的感情,心态--都改变了,正所谓物是人非。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相似的有:
1.物是人非事事休
2.人面不知何处去 , 桃花依旧笑春风
每年盛开的花朵都很相似,似乎没什么变化,而人确年年不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一般用这个来感慨韶华易逝,物是人非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意思是啥时光如水般流失,自然的景色还是那个样子,但是人容颜却老的很快。不禁心生感慨:青春易老,世事无常。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出自:.一、出自
《代悲白头翁》
作者:刘希夷 唐代
二、《代悲白头翁》 原文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三、《代悲白头翁》赏析
题一作《白头吟》,就此相传为卓文君因司马相如聘茂陵女子为妾,自叹白头而作。古辞主旨多不离青春已逝,而恩爱不在的感慨。刘希夷的这首诗,虽然是由此旧题入手,但却注入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本诗开头营造了一副美景。春天,明媚的阳光,嫩嫩的绿草,身后是古色古香的楼阁,倚在桥上的亭子里,望着对岸的桃李树,微风轻轻的吹过,树上的桃李花纷纷坠落,有的飘向远际。洛阳女儿看着落花,不知落花将飞入谁家,不由得感到岁月已逝,而发出长长的叹息。
“洛阳女儿”一次取自梁武帝《河中水之歌》中“何种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句,现谓“洛阳女儿“为贵族少女”。“洛阳女儿”或已年长,是一个经历过岁月磨砺得人了,也许她在叹息青春已逝,而夫妻恩爱不再;或许她叹息的是青春已不再,却很怀念那逝去的美好岁月。岁月如刀,日月如梦,人啊,飘飘渺渺的,就像落花一样。也许这儿的“洛阳女儿”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子,她在叹息,不知自己将来能觅得怎样的一个如意郎君,花落谁家去。少女那种易于忧伤的情绪,惟妙惟肖的展现眼前了。这一部分诗人以落花起兴,构造全篇。
诗人开始了议论,“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今年落花时节自己又老了一岁,明年花开的时节又有谁会陪着自己呢?对茫茫未来的不可知,充满了绝望与无奈。这句诗与后来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颇为相似。花落花开,年复一年,而人却不知所踪,不知未来。我有一腔柔情,谁能与我共享?我有一肚叹息,又有谁能听我倾诉?“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时代更替,变化是如此之大。松柏已老,可以当木柴烧了,更听说曾经的良田,经过岁月的侵蚀,已然变成了海。岁月是消磨一切的最好武器,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美好不再。“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这两句其意用自南朝宋范云《联句》诗云:“洛阳城东西,长作经年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如雪。”逝去的美好岁月已经捕捉不到了,昔日的古人以不知在何方,徒留自己看着落花叹息岁月的无情,认识的无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此举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相传诗人被其舅宋之问所杀,原因就是宋看到了这两句诗,想据为己有,故害其甥。“岁岁年年”对“岁岁年年”,只是简单的将两个词调换了一下位置,看似重复,实则不然。“岁岁年年”,“岁岁年年”,时间的无情,岁月的磨练,诗人的无奈跃然纸上。“花相似”对“人不同”,鲜明的映衬出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每一年的花是相似的,只是每年看花的人都不一样。岁月如水,日复一日的流淌着。那些逝去的美好已不再,那些淹没早岁月中的人也早一没了痕迹。那份无奈,那份心酸,那份苦痛,都只化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人生,也就是如此,无论你多么留恋,那份逝去的却怎么也回不来了。人啊,只能往前看!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白头翁。”诗人笔锋一转,从“洛阳女儿”转向了白头翁。送句忠告给现在风光无限的年轻人,想想并可怜可怜半的白头翁吧!曾经的他也是风光无限啊。“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现在青春已逝的白头翁真真可怜。这儿的白头翁可以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曾经的他也是翩翩美少年。与公子王孙同坐一堂,伴着片片落花欣赏着清歌妙舞,意气风发。也许曾经的她是青春美少女,或者说是歌女更为贴切,陪侍着公子王孙,红极一时。在片片落花中飞舞着,唱着,不知吸引了多少人。参加达官显贵的酒宴,衣袂飘飘,不知羡煞了多少人。
诗人从盛极一时的过去又回到了现在。“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一朝病倒,却是无人问津。到了春天行乐的时节,达官显贵们身边不知又是谁?“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美丽的容貌能保持多长时间,曾经的美丽,温雅一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乱如丝的白发。意谓岁月变迁,人事两非。“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只看古往今来歌舞之地,人早已不在,只留下黄昏时,一片凄凉,鸟雀的阵阵悲叫。回顾昔日的美好,只能叹息了之。 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意境深远。诗的最大特点事用老说少,更添一份沧桑与无奈》老年的孤苦伶仃与少时的轰动相对比,更加鲜明的写出了白头翁的无奈。
诗人寥寥的数笔,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深思。
四、作者简介
刘希夷(约651—?)唐代诗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临汝)人。上元(674-676)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翁》(一作《代白头吟》)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己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洛川怀古》和《代悲白头翁》等。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的诗句代悲白头翁 年代:唐 作者:刘希夷 体裁:乐府 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 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 应怜关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 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 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 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 须臾鹤发知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 唯有黄昏鸟雀悲!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莫回.刘禹锡《石头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黛玉《葬花吟》 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 《江楼有感》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腾王阁》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子夜歌》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其二 李煜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武陵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离思》 诗词小筑为您解答.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下一段?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下一段是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白头翁,出自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白头吟 / 有所思》。
全文: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译文: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
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独坐院中,看着零落的桃李花而长声叹息。
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
世事变幻无常,已经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几度变成了汪洋大海。
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
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之人的白头老翁。
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
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
亦曾像东汉光禄勋马防那样以锦绣装饰池台,又如贵戚梁冀在府第楼阁中到处涂画云气神仙。
白头老翁如今一朝卧病在床,便无人理睬,往昔的三春行乐、清歌妙舞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
而美人的青春娇颜同样又能保持几时?须臾之间,已是鹤发蓬乱,雪白如丝了。
只见那古往今来的歌舞之地,剩下的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
这首诗的题目,各个选本都有不同。《唐音》《唐诗归》《唐诗品汇》《全唐诗》,均作“代悲白头翁”。《全唐诗》又作“代白头吟”。《文苑英华》《乐府诗集》《韵语阳秋》作“白头吟”。尤袤《全唐诗话》作“白头翁咏”。“代”是“拟”的意思,《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一个女子向遗弃她的情人表示决绝。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刘希夷 (约651-?) 唐诗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上元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吟》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延之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
查询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句对吗?正确。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生命是有光的—观《云边有个小卖部》有感
《云边有个小卖部》——书中讲述了一个围绕着刘十三的成长故事,书中的刘十三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每一个我们:平凡,普通,努力有时候却没有好结果。
就像毛姆所说:“我拼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这正是书中的刘十三及其他人物的真实写照。
但是作者也在书中给我们展示了亲情,爱情和友情,这些情感交织在刘十三身上,赋予这个人物绝对的鲜活,让我们能更真切的感受到这些感情的真挚和美好。
亲情
刘十三与外婆是交织绵长的亲情。
他与外婆生活在一起,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日子很平淡,倒也不至于困顿。
刘十三的外婆王莺莺在云边镇经营着一家小卖部,生活显得很惬意,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
王莺莺给了他所能给的最好的东西,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会为刘十三做很多好吃的东西;会在刘十三难过时,故作潇洒的安慰他;会在刘十三困顿时,开着她那辆跟了她好久的拖拉机跑上几十公里,把刘十三从城里接回来。
外婆给了刘十三全部的爱。
“外婆,你会不会永远陪着我?”
“外婆在的,一直在。”
“王莺莺你一定要长命百岁。”
后来王莺莺还是走了,在腊月二十三的时候,十三冒着大雪,在头七去山上给外婆挂了一盏灯笼。
书上说:“对去的人来说,每个在世上活着的重要的人,都是他们灵魂最亮的灯笼。他们总会放心不下,永远都在寻找,一定能回来。”
外婆留给十三的是永恒的爱,这些爱足够刘十三丰盈的活下去了。
有人觉得王莺莺本该可以潇洒的过完一生,却偏要为了外孙留在这样的地方,劳苦一生。还有人认为王莺莺做的对,这是亲情的力量和责任。
这些说法都无可厚非,我们也没有办法去评判孰对孰错,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种绵长的爱与被爱,交织在外婆和十三身上。
虽然平凡,却很伟大。
爱情
刘十三与程霜是救赎与温暖的爱情。
两人相识很早,小时候的初见,后来便是一生,可惜故事的最后两人也没有在一起。
十三和程霜一起经历了在云边镇的夏天,在大学的冬至,以及又重新回到的云边镇。
须臾之间,已过了很多年。程霜帮十三走过失恋的痛苦,走过被瞧不起的屈辱,走过那一段陷在烂泥里的日子。
最后也是程霜陪着他送走了外婆,陪着他挂起灯笼,见证生离别。
故事的结尾很悲伤,程霜离开了,悲伤之余却从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程霜留给十三一副水粉画,画中有两个人,阳光下彼此十指相握,画下面有一行字,写着“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灭以前,能照亮你一点,就是我所能做的了。我爱你,你要记得我。”
画的名字叫《一缕光》,所谓爱情,不就是这样吗?我愿意用我的光去照亮你,毫不吝惜。
“程霜离开的时候,春风穿过云边镇,花瓣纷飞,好像幸福真的存在似的。”
友情
刘十三跟智哥是永恒的友情。
智哥在十三失恋时陪着他一起吃火锅,为了支持十三,与程霜一起怂恿十三连夜打车去南京。
少年总是那么恣意洒脱,不计后果,热血又怂。
十三在大学时期能够遇到这样的朋友,是件幸事。
我们身边能有多少这样的朋友,愿意陪着你去胡闹,在你没有胆子去做事的时候推你一把,你做的事情,他比你还激动,比你还上心,臭味相投却又两肋插刀。
后来,大学毕业了很久,智哥邀请十三来听自己的演唱会,演唱会开始了,智哥唱起了歌,歌名《刘十三》
“......
有些人刻骨铭心,
没几年会遗忘。
有些人不论生,
都陪在身旁。
...
刘十三,刘十三,
你不会就这么完蛋。”
台下的人跟着唱,“刘十三,刘十三...”
情意这东西一见如故容易,难的是来日方长的陪伴。
智哥与十三,这是朋友之间最好的感觉,不论生都陪在身旁。
合上书,心中百感交集,一缕光从窗户中照进来,生命是有光的,所以荆天棘地,不枉此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