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思想具有哪些功能

2.和错误有关的名言

3.历史上著名教育学家及其主要著作

4.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5.写出你最崇拜的两位教育家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主要教育思想和一句名言。

6.试论《学记》的教学原则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教育思想具有哪些功能

改过迁善结局谁在一起-改过迁善是谁的思想

.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著《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游说各国及有关学术争鸣的情况,记录了孟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主张,是研究孟子思想的最主要的文献资料。全书共7篇,261章,约35,000字。篇名取开篇首句中二、三字,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又分上下,如《梁惠王上》《梁惠王下》等。孟子以“人性善”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教育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同时,对教育者、教授方法、受教育者和学习方法提出了深刻见解。  一、教育内容和目标  孟子是以‘仁义’、‘五伦’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以‘君子’为楷模的人格理想作为教育的标准内容,他的教育,基本上是人伦教育、道德教育。他施教的目标是培养“明人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他心中的君子,应当是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二、教育作用和任务。  1、“求放心”。即把放纵出去的良知善心收求回到心中,孟子认为教育对人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教育使人区别于禽兽、使贤区别于不肖。“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3、教育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只有建立了稳定的“社会伦常秩序”,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而“社会伦常秩序”的建立依赖于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  4、教育是使民心得以归服的重要途径。孟子认为统一天下、笼络民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力服人,一种是以德服人。以力服人是霸道,孟子认为不可取;以德服人是王道,孟子非常赞同。所谓以德服人,关键在于得民心,使民心归服。  5、教育是实现“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  三、教育者及其教授方法。  1、由博反约、诲人不倦。  教育者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知识,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尽心下》)教育者必须有“君子之守”“教者必以正”。“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离娄下》)“教育者博学多览,融会贯通知识后能用简单的语言讲述和传授大义,由博反约,精思旁通”。“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公孙丑上》)教育者应该具有诲人不倦的基本职业道德。  2、因材施教、教亦多术。  孟子认为,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总的精神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意思是,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他还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意思是,在各种教育方式中,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的,这也是一种教诲,是一种激励奋发的方式。  3、树立目标、坚持标准。  孟子主张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孟子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告子上》)教育者一定要确立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就像射箭、工匠“规矩”一样;“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尽心上》)对学生的要求要有标准,不能降低。  4、循序渐进、启发思维。  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又说:"其进锐者,其退速。"进程过于迅速,势必影响实际效果,致使退步也快。正确的进程应当象流水一样,注满了一个洼坎之后再往下流,这就是"盈科而后进"的道理。孟子还以"揠苗助长"的寓言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学习知识如同作物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应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用拔苗的方法去助长,结果是适得其反。  孟子善于启发思维,通过使用问答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他善用比喻法,使学生容易明白他所讲的道理,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急于替学生下结论。他认为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摆出跃跃欲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  四、受教育者及其学习方法。  教与学是个双向的过程,正如儒者所言“教学相长”,除了老师的教授外,受教育者自身也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深造自得  孟子从“尽心、知性、知天”思想出发,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的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灵而有所得,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所以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左右逢原”他认为君子要得到高深的造诣,需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2、反求诸己、改过迁善。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在行动和学习上,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主体要自觉反省。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不能埋怨他,“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也。”(《公孙丑上》)  3、立志持志、磨练意志。  孟子说:“仁义而已矣。……居仁由义,大王之事备矣。”(《尽心上》)一个人能以“仁义”为志,才能分辨善恶,认清当为与不当为之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离娄下》)孟子强调立志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持志”,“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尽心上》)即要求人们不管处在得意或穷困的时候,都要能坚持自己的理想。除了立志、持志外,“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一个“大丈夫”经过磨炼,应当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并且为了道义,在必要时要能“舍身取义”。  4、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冷却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思想表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肯定,他对教育作用的阐发,对教学、德育原则与方法的论述,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作为儒家的"亚圣",孟子教育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发、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启蒙作用。

和错误有关的名言

惯,信念达到了顶点,能够产生惊人的效果。——马克?吐温《赤道环游记》

习惯创造的奇迹多么惊人呀!习惯的养成又是多少快和多么容易呀——无论地那些无关重要的习惯和那些使我们起根本变化的习惯,都是一样。——马克?吐温《三万元的遗产》

习惯正一天天地把我们的生活变成某种定型的化石,我们的心灵正在失去自由,成为平静而没有激情的时间之流的奴隶。——托尔斯泰《家庭的幸福》

改过迁善从不嫌迟。(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人们想的和做的对他们来说都是理所当然的,只有时间才能慢慢使人改变,而任何合乎理智的论据都不能使人改变对他显然有害的一下习惯。——高尔基《与世隔绝》

对我们的习惯不加节制,在我们年轻精力旺盛的时候不会立即显出它的影响。但是它逐渐消耗这种精力,到衰老时期我们不得不结算帐目,并且偿还导致我们破产的债务。——泰戈尔《民族主义》

习惯是很难打破的,谁不能把它从窗户里抛出去,只能一步一步地哄着它从楼梯上走下来。——马克?吐温《傻瓜威尔逊》

一种传统的习惯每每是越没有存在的理由,反而越不容易去掉它。——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错误是真理的邻居, 因此它欺骗了我们。——泰戈尔《流萤集》

■习惯虽然可以是一个使人失去羞耻的魔鬼,但是它也可以做一个天使。(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任何人都要犯错误,人从降生的那一天起,便不断的犯错误(小孩子的弄火伤手、吃东西、戏水等,都是一串的犯错误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错误,不断的碰钉子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懂得事情。 ——:《人为什么犯错误?》

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 ——

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 ——《选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能否正视自己的错误,把它转化为成功的契机。错误并不可怕,可怕是逃避错误,从此一蹶不振!让我们从伟人的思想中得到启发,开启通向成功的大门。

From error to error one discovers the entire truth.

从一个错误走向另一个错误,人就会发现所有的真相。—Sigmund Freud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The only real mistake is the one from which we learn nothing.

我们不能从中学到任何东西的错误才是唯一真正的错误。—John Powell 约翰?鲍威尔

Mistakes are a fact of life .It is the response to error that counts.

错误是人生的一部分。一个人对错误做出的回应才是最重要的。—Nikki Giovanni 尼基?乔瓦尼

Reason and free inquiry are the only effectual agents against error.

理性和自由探索是杜绝错误产生的唯一有效因素。—Thomas Jefferson 托马斯?杰弗逊

The only person who never makes mistakes is the person who never does anything.

从来不犯错的人是那些从不尝试任何事情的人。—Denis Waitley 丹尼斯?维特利

An expert is a person who has made all the mistakes that can be made in a very narrow field.

专家指的是在狭小的研究领域内把所有能犯的错误都犯过的人。—Niels Bohr 尼尔斯?波尔

If you have made mistakes, there is always another chance for you. You may have a fresh start any moment you choose, for this thing we call "failure "is not the falling down, but the staying down.

如果你犯了错误,总会有另一个机会。你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重头再来,而我们所说的“失败”则不是跌倒,而是一蹶不振。—Mary Pickford 玛丽?碧克馥

Strong people make as many mistakes as weak people .Difference is that strong people admit their mistakes, laugh at them, learn from them. That is how they become strong.

强者和弱者所犯的错误是一样多的。区别在于强者承认他们的错误,一笑置之并从中吸取教训。这就是他们变成强者的原因。—Richard Needham 理查德?尼德汉姆

Do not be embarrassed by your mistakes .Nothing can teach us better tha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m .This is one of the best ways of self-education.

不要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感到难为情。没有什么能比正视错误更能教育我们。这是自学的最好方式之一。—Tomas Carlyle 托马斯?卡莱尔

Mistakes are a part of being human. Appreciate your mistakes for what they are: precious life lessons that can only be learned the hard way. Unless it's a fatal mistake, which, at least, others can learn from.

犯错误是做人的一部分。感激你所犯下的错误吧!它们是宝贵的人生课程,需要你付出艰辛的代价,倘若是致命的错误,那至少也能给别人警示。—Al Franken 阿尔?弗兰肯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集注·喻志》

任何人都要犯错误,人从降生的那一天起,便不断的犯错误(小孩子的弄火伤手、吃东西、戏水等,都是一串的犯错误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错误,不断的碰钉子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懂得事情。 ——:《人为什么犯错误?》

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 ——

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 ——《选集》

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钱学森

智者宁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发;宁可勉力克服痛苦,免得为了痛苦而追求慰藉。 ——托马斯·莫尔

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象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歌德

每个人都有错,但只有愚者才会执迷不悟。 ——西塞罗

反对的意见在两方面对于我都有益,一方面是使我知道自己的错误,一方面是多数人看到的比一个人看到的更明白。 ——笛卡儿

我经常在晚上发现,自己早上以为满不坏,因而自视甚高的看法,其实是错的。 ——爱尔维修:《论精神》《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爱迪生

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犯错误是无可非议的,只要能及时觉察并纠正就好。谨小慎微的科学家既犯不了错误,也不会有所发现。 ——贝弗里奇

我能想象到的人的最高尚行为,除了传播真理外,就是公开放弃错误。 ——利斯特

与其说我们有权防止错误,不如说我们有权不坚持谬误。 ——伽桑狄

改过迁善从不嫌迟。(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最好的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将来会变得更好。——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

因为容忍祸根乱源而不加纠正,危险已是无可避免的。——莎士比亚《理查二世》

大洋里所有的水不能使天鹅的黑腿变成白色,虽然它每时每刻都在波涛里冲洗。——莎士比亚《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短处,能够改过自新,就是有福的。——莎士比亚《无事生非》

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的。错误犹如一种地心吸力。——雨果《悲惨世界》

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托尔斯泰传》

最大的羞愧和苦恼,就是当你不能很好地捍卫你所喜爱并为之而生存的一切的时候。——高尔基《老板》

错误是真理的邻居,

因此它欺骗了我们。——泰戈尔《流萤集》

习惯虽然可以是一个使人失去羞耻的魔鬼,但是它也可以做一个天使。(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我们看到一种风俗只要起了头,就能继续流行。因为它的基本精神是那种巨大的力量——信念;由于穷年累月的惯例和长期的风俗习惯,信念达到了顶点,能够产生惊人的效果。——马克·吐温《赤道环游记》

习惯创造的奇迹多么惊人呀!习惯的养成又是多少快和多么容易呀——无论地那些无关重要的习惯和那些使我们起根本变化的习惯,都是一样。——马克·吐温《三万元的遗产》

习惯正一天天地把我们的生活变成某种定型的化石,我们的心灵正在失去自由,成为平静而没有激情的时间之流的奴隶。——托尔斯泰《家庭的幸福》

人们想的和做的对他们来说都是理所当然的,只有时间才能慢慢使人改变,而任何合乎理智的论据都不能使人改变对他显然有害的一下习惯。——高尔基《与世隔绝》

对我们的习惯不加节制,在我们年轻精力旺盛的时候不会立即显出它的影响。但是它逐渐消耗这种精力,到衰老时期我们不得不结算帐目,并且偿还导致我们破产的债务。——泰戈尔《民族主义》

习惯是很难打破的,谁不能把它从窗户里抛出去,只能一步一步地哄着它从楼梯上走下来。——马克·吐温《傻瓜威尔逊》

一种传统的习惯每每是越没有存在的理由,反而越不容易去掉它。——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必须戒绝醇酒和女人。快乐是如此短促,如此模糊,而悔恨是如此巨大。——《托尔斯泰传》

历史上著名教育学家及其主要著作

国内的:孔子(前551-前497)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教学思想十分丰富。他善于了解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反对把学习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主张在博学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学思并用。他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结合起来,学生要"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把"仁"视为最高道德,仁,即"爱人",孔子编著了《春秋》、《诗经》、《尚书》等著作,并整理了后世著名的"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授学生的教材。孔子的言论收集在其弟子所编的《论语》里。参见第三、四卷中的"孔子"。

孟子(前372-前289)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学家。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人。

基于民本主义思想,孟子反对兼并战争,提出"仁政"主张。孟子认为,教育主要是为了"明人伦",受教育者能了解和遵守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他以为学习要遵循正确的途径,不断地进修,使自己有高深的造诣,使自己默识心通,变为自己的知识财富。

孟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以"性善"为基础,注重"存"、"养"的功夫。今存《孟子》一书,一般认为是他的学生对他言行的记载,是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材料。《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称为四书,为宋明以来封建教育的主要教材。

荀况(前313-前238)

中国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学家。

荀况明确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君子和圣人,发挥教育在国家中的作用,他认为,人生无贵贱、智愚与贫富之分,使人们产生区别的唯一力量是教育,环境对人也发生积极或消极作用,提出"性恶论",认为教育能够化性恶为性善;荀况重视道德教育,"礼义"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理论的中心;此外,他还提出了"强学力行"、"学思兼顾"、"专一有恒"、"积渐全尽"等教学方法。荀况认为在教学上教师的作用很大,教师有绝对的权威,特别重视教师的尊严。

《荀子》一书是经过后人整理而成,共有32篇,是研究荀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参见第三、四卷中的"荀子"。

董仲舒(前179-前104)

中国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学家。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认为教育对社 会的作用在于防止恶性、培养善性,对个人的作用则在于行善。董仲舒曾提出三个重要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专一虚静、强勉努力和博学多闻,认为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

著作仅存《春秋繁露》17卷82篇。

文翁西汉人,姓文,名党,字翁仲。

西汉时期教育学家。

景帝时任蜀郡太守,在此期间,倡导教化,教民读书,学法令,选拔郡县小吏10余人到京都研习儒经,在成都城中设立学校,选官吏子弟入学。重视对学生进行从政能力的培养。景帝嘉奖文翁兴学,文翁兴学实为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设立学校之始,对社会风气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关系。

王充(27-约97)

中国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

王充从人性可以改变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知识、才能、道德品质都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改变的。他承认把礼、乐、射、御等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提出学习必须靠耳、目感觉器官获得,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他批判了封建神学,提出了一些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主张。

主要著作:《论衡》、《讥俗》、《政务》、《养性》等。

颜之推(531-约595)

中国南北朝时期思想家、教育学家。

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先验论观点,强调中人教育。要求子弟学习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成为勤勉、博学、多能、务实、学以致用的人才。把家庭教育放在首位,提倡及早对儿童进行教育,甚至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并主张重视对儿童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提出学习时要虚心,师友之间共同研究切磋,对士大夫进行"实学"教育,使其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颜之推的著作今存《颜氏家训》20篇,《还冤志》3卷。

周敦颐(1017-1073)

北宋哲学家、教育学家。

周敦颐的教育主张以"学为圣人"为宗旨,认为教育的目的正是要使人们善恶归善,求得"仁义中正"。他尤其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认为"君子进德修业"是学习的根本,知识是为德育服务的工具。在教育和学习方法上,他主张要靠自己的学习和思索,也要有教师和朋友的指导作用。

他的著作有《通书》、《太极图说》等被后人编为《周子全书》和《周濂溪集》。

二程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

北宋两位著名理学家、教育学家。

哲学上,把"道"看做第一性,把"气"看做第二性的思想为南宋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政治上激烈反对王安石变法革新主张,主张治理国家以德治为主,与法治兼顾。二程将学做圣人当做教育的目的,要求养心寡欲,加强自我修养,以理性感受来认识掌握知识,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注重读书方法。

二程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后世学者将其论述统收在《二程全书》。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学家。

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认为理是超然于物、无处不在的、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绝对精神。在教育方面,重修白鹿洞书院,订《白鹿洞书院学规》,修复岳麓书院,从政之余,执教达50年。提出"明人伦"的教育和学习的目的,重视儿童教育、大学教育,还提出了适时地启发、教人有序等教学方法和原则。他的学生将其读书方法归结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

朱熹编著的《蒙童须知》、《小学》、《近思录》等在宋末成为封建学校的教科书。奠定理学基础的著作有《西铭解义》、《论语集注》等。

陆九渊(1139-1193)

南宋思想家、教育学家。

肯定"理"是永恒不变的封建道德,主张唯心主义。提出"明理、立心、做人"的教育目的,还提出"切己自反,改过迁善"的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以道德教育和修养为唯一的教育内容,坚持了儒家教育的传统精神。主张教学中要依照自立自得、注重心教、优游读书、致疑切思的原则。

著有《象山全集》。

柳宗元(773-819)

唐代中期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学家。

柳宗元一生重视教育,认为君子不是天生的,强调后天学习,提倡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他的师生观具有一定的民主平等精神。柳宗元多次对当时腐败的教育制度进行批判,反对科举制度。他的一生不但重视教育理论,也非常重视教育实践。认为君子应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学到利人济世的实用知识。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河东先生集》。

韩愈(768-827)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学家。又称昌黎先生。

韩愈曾任地方官,支持提倡地方教育。他把学校教育作为统治人民的重要工具,主张把教育与刑法并列起来。教育的内容是《诗》、《书》、《易》、《春秋》。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主张;另外也十分重视先秦儒学一贯主张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应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韩愈教育思想的精华在关于教师问题的论述,反对"耻学于师"。韩愈还十分注意人才问题。在韩愈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他的主要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师说》、《进学解》、《子产不毁乡校颂》及《潮州请置乡校牒》等文章中,此外还有其弟子李汉编的《昌黎先生集》等。

胡瑗(993-1059)

北宋学者、教育学家。

他的学术地位、教育成绩在宋代颇为著名,曾创造了闻名后世的"苏湖教法"。胡瑗倡导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体现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正学",根据"明体达用"形成他的教育思想;胡瑗主张走出书斋、因材施教,此外他还很重视文娱体育。胡瑗的教育思想对王安石、颜元等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著作《论语说》、《洪范口义》(二卷)、《春秋口义》(十二卷)、《景佑乐府奏议》等书。

王安石(1021-1086)

中国北宋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学家。

王安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可以成为天下国家之用"的治国人才。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修养,重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才干。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对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方面亲自制订了有关措施,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上是有很大影响的。王安石在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改革国家教育制度方面贡献卓著。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原教》、 《伤仲永》、《慈溪县学记》等文章里。

王守仁(1472-1528)

明代中叶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教育学家。

在哲学思想上的主要内容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部分,承袭了孟子和陆九渊的学说并加以发展。提出教育的作用是恢复良知,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是学和行相结合、自求自得、独立思考。重视儿童教育,强调根据儿童接受能力发展儿童的个性。

著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

李贽(1527-1602)

明朝末年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学家。

反对举功业、求名利的学习目的,提倡"关心天下百姓痛痒"、"治天下"的学习目的,既注重为学,也重视为人。以"童心"说揭露理学教育对人民的毒害,提倡"因材而笃"的教育观点。

主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等。

黄宗羲(1610-1695)

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人称梨洲先生。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等有独到见解。哲学上认为品质人心是浑然流行之体,是公共之物。反对科举制度,认为学校既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也是各级政府的监督机构,依据民主政治制度的理想,提出由大学、小学和书院构成的学校体系,教学内容注重实用,主张开设五经、兵法、历算、医射等科。

著有《明儒学案》等。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哲学家、教育学家。人称船山先生。

政治上主张忠君尊君;哲学上认为存在决定意识、精神依存于物质的世界的观点。以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社会进化论和"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学说为基础提出其教育思想,发展古代的"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原理,提出"学思相资"的教育教学理论,还提出了"学思结合、二者并重"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提倡依照儿童的特点对儿童进行教育。

著有《船山遗书》等。

陶行知(1891-1946)

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1917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1920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执行书记,致力于平民教育。1926年,起草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师范,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发起组织生活教育社。1934年出版《生活教育》半月刊。一二九运动后,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与沈钧儒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提出教育必须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服务的主张。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陶行知全集》(六卷)、《普及教育》(三集)等。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一.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在孔子之前,贵族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权,平民阶级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教育仅仅是局限在最高统治阶层范围之内的事,办教育的目的,也只是为统治者培养接班人。学校的贵族化,阻碍了文明的普及与发展,也扼杀了平民百姓的求知欲望。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便打破历史的陈规,创办私学,明确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思想。他认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立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自行束修(十条干肉)以上",他一律谆谆进行教育(《论语·述而》)。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外,其余多出身贫贱。 孔子从办学开始,直到73岁病逝,即使是在鲁国从政(任大司寇等职)和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也没有中断过他所酷爱的教育事业。他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发展私学,用一生的心血和生命,谱写了成效卓著的教育事业的凯歌,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一个人几乎用了成年之后的所有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出这么多有用的人才,真可以称得上诲人不倦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孔子的称颂,也是孔子高尚师德的主要内容。孔子经常以此来要求自己。当他的学生以"圣"和"仁"来称赞他时,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孔子教育学生,不但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因而赢得学生们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了,学生们如同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守孝三年。子贡深得老师器重,师生之情胜过父子,他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有这样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孔子曾对有的学生作过评价: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子路》) 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同上) 由此足见他对学生们的了解。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 "因材施教"。 以《论语》中孔子对学生请教"仁"的不同回答为例,就可说明这个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十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同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同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同上)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十七)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他心目中的最高道德标准。五个学生请教这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而各不相同。颜渊是孔子的学生中对他的思想理解得最好的一个,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比较深刻、抽象,涉及到礼与仁的关系。仲弓即冉雍,有为政的才能,孔子认为他"可使南面"(《论语·雍也》,意即可以做一个地方的长官),所以当仲弓请教仁德时,孔子的回答就侧重于仁德在为政中的应用。司马牛"言多而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告诫他仁德的人话不多,说起话来好像是迟钝的样子,以此来纠正他性格上的偏差。樊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比较具体,告诉他仁就是要爱别人。子张有时过于偏激,办事情好走极端,这种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则显得不厚道。所以当他请教仁德时,孔子讲得比较具体细致,告诉他如何与人相处。 再看一个事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曰:"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一章具体阐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宋朱熹对此注释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才。"(《论语集注》)同一问题,由不同的学生提出,孔子针对冉有和子路不同的性格特点,用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他们的德业修养,为后人提供了一堂生动的因材施教的示范课。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智力高下的不同"因材施教"。根据这一原则,他深入了解学生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他把较为出色的学生分为四个专业: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长。他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传授知识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传统教育偏重于记忆和理解,因此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填鸭式的灌输而忽视启发式的引导。它把学生摆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发挥与培养。这种教育方法违背了人具有创造能力,希望实现自己才能的本性。久而久之,必然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与压抑,跟不上的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会失掉好学上进的品质。其实,这种倾向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也是大相径庭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这是颜回多年追随孔子学习的切身感受,他总结概括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写出你最崇拜的两位教育家的名字以及他们的主要教育思想和一句名言。

孔子

孔 子 提 倡 人 性 , 他 的 主 要 教 育 思 想 就 是 “仁” , 即 人 性 、 慈 爱 、 互 爱 , 也 是 他 的 道 德 观 念 。 他 的 另 外 一 个 思 想 是 忍 耐 和 互 让.

孔子的学习方法,一语概括,就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所言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孟子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而加以发展的。1、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和大丈夫,“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他主张通过教育使人人都能“相亲相爱”,没有“犯上作乱”的行为。教育应该造就圣仁俊杰的统治者。2、关于教育的作用。他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并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和后天的恶习。教育对人的培养与发展,对国家和社会都有重要作用。他认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3、他注意道德教育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包括有尚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等。孟子很注意一个人的“养心”即主观修养,其最高境界即是自己道德达于正义感,这样就可以理直气壮,一身充满了“浩然之气”。他主张在义和利之间,要取义舍利;要尽力做到“寡欲”,克制自己的欲念,追求真理。他认为一个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和“辞让之心”,从而做到行事仁义,待人以礼。这种崇高的义利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他还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器,必须严格地艰苦锻炼。他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已经成为千古名言,一直激励着后人。4、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包括深造自得、专心有恒、循序渐进、重思存疑、因材施教等,并且他把教育人作为君子的“三乐”之一“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此外,孟子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注重对学生各种优良品质的培养。他告诫学生,应该具有谦逊和诚恳的学习态度。对于那些“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损劳而问,挟故而问”的人,他是“皆不所答也”。他告诫学生,一个人能否有成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学习,正如“梓匠轮舆能与人规距,不能使巧”一样;求学者要有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要孜孜以求,如“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在学习上倘若时断时续,没有勤学不辍的恒心,就如山间的小路,常走成路,间断了就会被路边的杂草所掩没。

孟子的名言

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试论《学记》的教学原则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摘 要:《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尤其其中有关教学原则方面,是其精华所在。如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记 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 藏息相辅 长善救失 启发诱导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全篇仅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但却比较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官学和私学的教育教学经验,对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以及师生关系等都进行了简明扼要的理论概括,揭示出了某些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其中总结的一套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是其精华所在,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有其值得继承、借鉴之处。在此,笔者就其中的几个教学原则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相长原则

 

 “教学相长”这句话,最早见于《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意思是说:即使有了美好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无从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了极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无从知道它的奥妙。所以说,只有通过学习实践,才能发现自己有欠缺;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感到疑难困惑。知道自己有欠缺,才能回头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感到疑难困惑,才能自强不息,用心钻研,不敢怠惰。所以我们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和学各占一半。”就是这个意思。

 《学记》强调,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惑,感到自己学识不足,更加努力去进修、提高自己。说明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而后来很多人把此意引申开了,认为教学相长是指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说的,即,教师教学生,学生也可以促进教师提高。无论是原意的专指教师而言的“教学相长”,还是引申的指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教学相长”,“教学相长”都深刻地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二、藏息相辅原则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息焉,息焉游焉。夫然,固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意思是说,大学进行教育的方法是: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学习,课外休息的时间还有课外作业。如果不提倡课外的学习,学习就不能心情愉快,不能学好正课。所以,凡是善于教学的人,一定要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努力学习,休息的时候尽情地搞课外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好学习、亲近师长、友爱同学而信念坚强,日后离开师友,也不会违反师友的教诲。《兑命》说:“专心致志,谦逊好学,及时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就是这个意思。

 教学的安排要张弛适度,一张一弛。正课学习必须与课外学习(包括各项课外活动和课外作业)相结合,恰当的、科学的课外学习是正课学习的延续与补充,可以深化正课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此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彰显其个性、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与乐趣,让学生不再有“要我学”的苦恼,而是有“我要学”的需要。

 

 三、长善救失原则

 

 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不过,他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学记》则把这一思想发展为教育教学的一项普遍的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说,学生在学习方面,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当教师的必须了解。有的是贪多务得;有的是孤陋寡闻;有的是把学习看得过于容易,而浅尝辄止,不肯刻苦钻研;有的是把学习看得过于困难,而畏难不前。这四个方面的缺点,是由于学生不同的心理造成的。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在这里,《学记》提出的这些缺点和学生的优点是同时存在、互为条件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其缺点。不要把学习好的学生看成一切都好,把学习不好的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实际上,任何人都有可以学好的苗头,都有可以发展为有用之材的幼芽,正如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不过是容易被没有责任的“园丁”所忽视罢了。所以,教师应对学生有正确的了解和评价,做到能“一分为二”和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对学生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看到他们过去的表现,更要看到后来的变化和现时的表现;要看到优秀学生的不足之处,懂得“响鼓也要重锤敲”,还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据、因材施教,以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来基础上得到发展。

 

 四、启发诱导

 

 孔子在《论语?述而》篇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启发教学的思想,并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的宝贵经验,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里所说的“喻”,即晓喻,诱导启发,使通晓事理的意思。指出,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牵,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开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善于教育诱导。这些思想极为精辟,至今仍熠熠生辉。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而我们也经常谈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教学的真知灼见无不体现着《学记》的光辉思想。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要真正做到让我们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我要学”,充分发挥其独立性――“我能学”,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灵活机智地运用启发思想进行教育教学。可见,无论今天的教学如何进行改革,总是对前人光辉思想的一种继承、一种发展。

 古语有云:“家有蔽帚,享之千金。”《学记》作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就是我们的“蔽帚”。当然,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但是它在两千多年前就揭示了教育与教学的客观规律,系统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经验,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理论,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充分挖掘《学记》中宝贵的教育教学思想,古为今用,促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雯.《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启示[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10).

 [2]刘青.《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J].信阳农业高等转科学校学报,2004,(3).

 [3]吴国联.谈《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3).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5]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6]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