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说你对“天道酬勤”的理解与看法?

2.王力宏的chinked—out是啥意思

3.文献运用与诠释方法(上)

4.有哪些很有感觉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5.梁浩的点评文章

说说你对“天道酬勤”的理解与看法?

无远弗届 书法-无远弗届书法作品

"天道酬勤"这个成语的意思:上天会按照每个人付出的勤奋,给予相应的酬劳。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将来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收获。正所谓:"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唯有努力了才有可能抓住机遇,由于世事难料,故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不努力肯定不会成功。

简介:

成语:天道酬勤天道酬勤1--李少白书法

拼音:tiān dào chóu qín

英文: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Efforts would be paid off

释义:

“天道酬勤”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上天会按照每个人的付出给以勤奋的人们相应的酬劳。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只要你付出了足够的努力,那么付出的努力就算现在没有看到直接的收益,将来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天”指“上天”,“道”指“规律”,“天道”即“天意”,可以引申为客观的规律;“酬”可解释为“实现志愿”,即酬答、回报,“勤”为“勤奋”。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奋的人”。所以总的意思是说:勤奋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回报。上天会实现勤劳的人的志愿。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实自己,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明天。

造句:只要辛勤努力,就不信没有天道酬勤的道理。你要相信天道酬勤,所以好好努力吧。天道酬勤,有付出就有收获!记住,老天喜爱勤奋的人。

例句:

1. 汉书杜钦传:天道贵信,地道贵贞;不信不贞,万物不生。

2. 史记(亦见《汉书司马迁传》):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臧,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3. 汉书冀奉传:天道有常,王道亡常,亡常者所以应有常也。注:亡即无字。

4. 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张玉柱书法 迈卓

5. 春秋左传鲁昭公六年孔颖达疏云:仁心所以养物,故奉天道酬勤之以仁也。位以序德,禄以酬勤。有德能勤,则居官食禄,制为禄位,以劝其从顺教令。

6. 《书.盤庚中》孔颖达疏云:劳尔先,谓爱之也。劳者,勤也。闵其勤劳而慰劳之。劳亦爱之义,故论语云:爱之能勿劳乎。 7. 《尚书.大禹谟》中的“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是最为接近的,原文如下: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 “天道酬勤”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上天偏爱于勤奋的人们,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也说明了机遇和灵感往往只光顾有准备的头脑,只垂青于孜孜以求的勤勉者。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指古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天”指“上天”,“天道”即“天意,“道”指“主张”,“酬”可解释为“实现志愿”,即酬谢、厚报的意思,“勤”为“勤劳”。就是说“天意厚报那些勤劳、勤奋的人”。 所以总的意思是说:上天会实现勤劳的人的志愿。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实自己,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明天。

关联词: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商道酬信、业道酬精

近义词: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熟能生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心人天不负,自助者天必助之,有志者事竟成

反义词:无所事事,不甚了了

出处:

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易》里讲到“劳谦君子,有终吉。”

至《尚书》就有“天道酬勤”的说法。韩愈曾题词“天道酬勤”勉励后来者。

最早出现天道这个词是在《尚书》中,很多的先秦书籍中出现天道这个词,主要指“自然的规律”,《辞海》(或参见《辞源》“天道”条)也是这么解释。

“天道酬勤”,是由《书.大诰》“天閟毖我成功,天亦惟用勤毖我民”压缩而得,类似的例子还有“建极绥猷”等,原文如下:

书大诰:天閟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

汉孔安国传云:閟,慎也,言天慎劳我周家,成功所在,我不敢不极尽文王所谋之事,谓致太平。

唐陆德明云:閟音秘。

清钱大昕云:天閟毖我成功所,传训毖为慎,又解之云:天慎劳我周家成功所在。孔疏云:閟,慎,释诂文。考释诂本云:毖,慎也。经既以閟为毖,不当重出毖字。据莽诰云:天毖劳我成功所。则知此经毖,乃劳之譌,字形相涉,後人传写致误,孔传尚未误也。按下经:勤毖,传解作劳慎,此传云:慎劳。则经当作毖勤。莽诰於下云:天亦惟劳我民。是训勤为劳也。

大诰又云: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

孔安国传云:天亦劳慎我民,欲安之,如人有疾,欲己去之。

唐孔颖达疏云:以文王勤劳如此,故天命慎劳来我周家,当至成功,所在天意。

王力宏的chinked—out是啥意思

亚洲音乐人的骄傲!

引领全球「chinked-out」华语专辑 第二章

从传统中创造音乐的无限可能

王力宏 2005继续压轴上演 华语音乐永远首席登场!

故事永远不只一个,歌,没有唱完的时候

「Chinked-out」开启华语音乐王者之门 ,盖世英雄 即将到来

从一个优质偶像到全亚洲形成独一无二的「王力宏现象」,一个年少的热情梦想,一股传承的音乐使命感,即使在无法小休片刻的忙碌行程中,意外的变奏也总在不经意时响起;如果说现在的王力宏有什幺神奇的魔力,可以独领乐坛,对他来说,发扬传承东方音乐的流行精神,永远的坚持,就是一种表达,一种共鸣,就是喜欢音乐、就是想要唱,不断去继续 实现 这条路的无限可能。

「chinked-out」第二章--「盖世英雄」,是王力宏继「心中的日月」开启华语音乐全新视野之后,实践「chinked-out」乐风,引领华语音乐风潮的最新力作。中华传统音乐的广博精深,不会只是过去的荣光,这次力宏撷取中国的歌剧-京剧的元素,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展现出华语音乐新的生命,要让华语音乐再次成为「盖世英雄」,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力宏希望他的努力是一个开端,透过他的音乐,能让全世界认识华语音乐,也让更多人能一起加入「chinked-out」的行列!

·韩国巨星"Rain"、蝉连全美7届饶舌冠军歌手欧阳靖Jin

·内地京剧名角「霸王别姬」霸王原唱"李岩"、台湾昆曲名角"赵阳强"

·台湾第一天团五月天"阿信"

·各路英雄齐聚与王力宏同步创作,一起打造「盖世英雄」

为了打造「盖世英雄」专辑,王力宏广发英雄帖邀来他心目中的「英雄」,一起来为「chinked-out」而努力。包括韩国天王巨星Rain特别将首支中文歌曲献给力宏,在美国嘻哈界备受瞩目的新星欧阳靖Jin,为力宏跨刀RAP。还有**「霸王别姬」霸王原唱,也是让王力宏首次接触京剧就深深感动的内地京剧名角李岩,台湾昆曲名角赵阳强;为力宏写词的英雄则有五月天的阿信、金曲奖最佳作词人李焯雄、Muchi成员也是新锐作词人崔惟楷、陈镇川;还有Rain的师妹也是今年韩国的新人王Lim Jeonghee;此外还有力宏的歌迷们,都一起参与了专辑的制作!这些人都是亚洲音乐界的「盖世英雄」,也是这张专辑幕后最伟大的英雄!

·引用中国艺术杰作-京剧的神力

·现代西洋中国古典,饶舌嘻哈对战锣鼓响板

·最精采的「Chinked-out」第二章再度出击!曲风丰富多样耐人寻味

在「chinked-out」第一辑「心中的日月」中,王力宏在音乐中加入了他在西藏采风及中国各地所搜集的中国乐器乐音、民族艺人吟唱,并且运用了「宫商角征羽」中国五音音阶在他的作品里;这次,王力宏更进一步加入「京剧」的元素,作为「chinked-out」2的主题。之所以会选择京剧,是因为力宏觉得,京剧的唱腔是最能代表中华的声音。在西方文化环境中长大的王力宏相当了解西方人的想法,对他们来说,「书法、中医、京剧」并称中国的三大国粹,神奇的力量连西方人也为之着迷,可见京剧的伟大无远弗届。

同样是音乐与戏剧的结合,在西方世界有OPERA歌剧流传各国,但是歌剧是以唱为主,以服装道具等来加强演唱者的表现;但是京剧却不一样,舞台上几乎是极简,完全靠京剧演员的眼神、念白、动作、唱功等抽象的表演,来表达具体的现实。因此在表演上,京剧之美是更超过西方歌剧的一门艺术;力宏希望藉由在作品中融入京剧,让全世界听见、看见京剧之美!力宏使用了铙钹、梆子、单皮鼓、大小锣、拍板、二胡这些为京剧的主要乐器做为主轴,加上西方的嘻哈饶舌节奏,一步步地让听众进入「chinked-out」京剧嘻哈的音乐世界里!一开始是尝试放入京剧节奏的「让开」作为敲门砖;接着,入门级的「花田错」中再加入国乐与京剧中拉长音的转折唱腔;「在梅边」则是以「京剧嘻哈舞曲」的形式,将京剧与嘻哈、RAP结合在一起,让听众了解原来京剧可以以如此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最后「盖世英雄」集其大成,有京剧唱腔、节奏、英文RAP,深度京剧化。

在深入去接触京剧之后,王力宏觉得京剧就像一门快被荒废的绝世武功,它曾经是传奇而盖世的一门功夫。他想让年轻一代的华人听见,古老的传统不一定是板的,京剧跟现在的流行音乐一样诉说着浪漫的爱情,诉说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诉说着各种传奇的神话,它也可以很有趣、很流行。藉由「chinked-out」的融合与再次创造,王力宏要在音乐中,让京剧古老的力量再度复活!

2005王力宏继续压轴上演,在心中通过光阴的锤炼发自心底深处的憾动,赞颂着音乐的永垂不朽!

·全家总动员『盖世英雄』幕后推手

·爸爸为力宏拔刀相助30年前移民时解相思的法宝

·京剧录影带成为力宏的入门宝典

一开始,力宏跟爸爸聊到想将京剧放入他的音乐作品中,对于京剧相当热爱的王爸爸便特地拿出一卷珍藏很久京剧录影带给他参考;力宏说,那卷录影带是十几年前爸爸将当时在华视播出的京剧戏码录下来的video,当他拿录影带来看时,爸爸还如数家珍地在旁边跟他解说京剧的中国国粹之美,让力宏了解到京剧基本概念,包括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以及京剧是融合汉剧昆曲梆子等地方戏的精华而成…等典故,听得力宏如痴如醉,也让力宏对于京剧多了更深的了解与体会!

王爸爸不但是力宏对京剧知识的启蒙老师,这次为了帮力宏寻找当初在「霸王别姬」中代唱霸王的那位京剧演员,王爸爸更是尽全力帮忙,动员家族成员,辗转透过力宏的四舅公的帮助,终于在北京找到了这位他心目中的「盖世英雄」--李岩老师!为此力宏也特别感激王爸爸的大力协助,父子感情也更加融洽。

·「Kiss Goodbye」韩剧『我是金三顺』片尾曲

·王力宏浪漫情歌再突破,歌迷最爱,深情浪漫古典王式抒情慢歌

·有画面的创作、有故事的歌,情歌脍炙人口,再度动人心弦

除了加入京剧元素的「chinked-out」曲风之外,王力宏深情浪漫古典的抒情慢歌,更是歌迷们引颈期待的作品。力宏的抒情歌曲一向是让大家朗朗上口,又能深切感动的佳作,而力宏的抒情歌之所以能如此感人,最大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力宏的抒情歌都是有「画面」的。早在创作构思之始,力宏就会先想象一种歌里想要表达的情境,再根据这个情境去发展出曲和词,所以往往写出来的歌词曲非常的贴近,不会像某些先有曲再刻意去填词的歌,让人觉得缺少了一点灵魂。

在「盖世英雄」专辑中的抒情歌,背后都有一个力宏想要讲的故事。首波抒情主打「Kiss Goodbye」,这首歌同时也是韩剧『我是金三顺』片尾曲,是由力宏自己包办词曲创作,力宏想要说的故事,是每一次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每一次的分离都让人难以释怀,每一次「Kiss Goodbye」都让人更期待下一次的相聚。力宏写出了恋人们的心声,和思念的痛苦。

另一首抒情歌「第一个清晨」则是在描述一对恋人第一次一同度过长夜,迎接清晨的到来,相恋的心情兴奋又浪漫。力宏用轻柔的嗓音,唱出了清晨醒来看见爱的人就在身边,那种充满爱意、温柔与希望的心情,令人深深地被触动。「大城小爱」则是一首带有民谣风的歌曲,力宏运用了中国的五音音阶来谱曲,述说著在广大的城市中,小小的恋爱却是最甜蜜温馨的。

力宏的情歌脍炙人口,让人轻易的就能在脑中勾勒出一幅景象,也让歌曲显得更真实感人

文献运用与诠释方法(上)

学术论文时常引经据典,语气正经庄重,态度严肃认真,其中更有许多“潜规则”,初学入门往往摸不着头绪。一般教授也不明说,似乎随人体会,冷暖自知。文无定法,文成而法成;写作论文,必然的规范虽无,但总有一些原理原则,可以即器以求道,便于乘筏以登岸。

一、 文献征引,讲究策略

首先,学术论文的特色之一,在讨论是非优劣、源流高下。为求论说坚强,论据厚实可信,令人心悦诚服,所以必须大量、多方、丰富的征引文献。其主要原则、基本要领如下:

(一) 先有导语,次列文献,再进行阐释,为引用文献之基本格式。(王兆鹏手稿)

引用文献的策略和方法,王兆鹏教授提示这几句话很重要。论文写作开始,还没发展到引文,就必须先有一些引导的话,叫做导语(或称导言)。一开始要避免突兀,不能什么都不说,就引用一段文献,读者很难一下子就进入论文的世界。既然格格不入,将会拒绝阅读论文。所以,开始先来一段引导的话,是不可以缺少的。清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将有一段正文在后,必先有一段闲文以为之引;将有一段大文在后,必先有一段小文以为之端。……‘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泮宫’,文章之妙,正复类是。”《三国演义》具此笔法,毛宗岗以为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读〈三国志法〉》,罗贯中原著,毛宗岗改本,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探讨问题,先来一段导言,堪称合情合理。

导语(言),有其作用,原则上是发挥介绍的功能。引导的话要顾及两方面:一、要锁定标题的意思,预作一个铺垫,寻求一个开展,这是导言的前半段要写的。如果是第一节的导语,那就针对第一节的标题,切实说几句话。让读者知道,以下论文打算介绍什么观念,要讨论什么问题。二、眼光不妨瞄准下方即将引用的文献,用笼统概括的方式,作若隐若现的提示。用引导的方法具体而微地告诉读者,接下来要讲些什么。三言两语就带出引文,不可讲得太详尽,要留有余地,让下文去发挥。一篇论文水准的好坏,或者深浅;专业,或者普通,两分钟可以看出来。只要看引文之后,如何开展议题,判定论文品质,大概可以十不离八。初学入门的研究生有待突破的,就是文献如何阐释的方法。一方面,要阐发引文的精华;再方面,要解释说明引文的内涵;三方面,要扣紧引文和标题的关系。其他,还有千丝万缕的“潜规则”,择要述说如下:

(二) 以观点带文献,不宜以文献带观点,为引用文献之基本原则。所谓以观点带文献,指以问题意识驱遣文献,驾驭资料。

引用文献,首先注意三大基本格式:一、先有一段导言,不必太长,让读者很快进入论文世界;二、征引文献,顺理成章呼应导言;三、文献阐释,实事求是探索引文之价值。引用文献是主体,前有铺陈张本,后有呼应申说。简言之,其基本格式,先有导语,中列文献,后有阐释。导语、文献和阐释之间,如何作有机的组合,王兆鹏提示金玉良言:“以观点带文献,不宜以文献带观点。”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值得三复斯言。身处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网路无远弗届,只要勤快上网,不管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甚至于日、韩、欧、美,都可以找到丰富而多元的文献,所以文献不虞匮乏。这是现代人做学问的优势,也是一大困境。那么多资讯,要怎么筛选?如何征引?如何取舍?因为资料看多了,往往容易被资料。但见引用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的论述,却没有太多自己的主张和阐说。论文是你的,应该突出自己的话语权,不可以从头到尾,自己很少发表意见,只是当别人的代言人、传声筒。论文还没着手写,应该已经确定征引哪些文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既然如此,就已经有独特的观点了,何不坚定而勇敢地发声?因为拟定写作大纲,已经呈现各章节的观点了。既然万事具备、只差动笔,那就应该用问题意识来驾驭所看到的文献。就如同苏东坡所言,文章的“意”好比金钱:有钱可以购置很多东西,把握旨义就容易驾驭素材文献。

(三) 建立问题意识,有利于论点之提炼,思考之深入;有助于提出问题、把握问题、回应问题。(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三联书店2006年版)

有了问题意识作为指引,所有研究素材、二手资料都会纷至沓来,充当我观点的佐证和补充。我引用甲乙,却不引用丙丁,因为丙丁的观点不可取,见解太浅陋。为什么甲乙的观点引用比较多?也许甲的观点,孤明先发,属于前瞻论题;乙的见解,有余不尽,值得“接着讲”,可以引申发挥,取舍判断之际,自见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发用,就是以观点带出文献,不是以文献观点。以观点带出文献,可以助我抉进一层,谈得更广,论得更深,说得更博。所以论文的主体观念、问题意识是三军主帅,而文献资料是宾从仆役。宋明理学常言:“吾心有主,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撰写论文,能以观点带出文献,则资料随我取舍,观点由我定夺,所谓著作论文的话语权,自然恢恢然有余裕。用观点带出文献,文献可充当观点的佐证,提供论点的助力,让论点有颠覆不破的价值,有令人心服口服的效力。

文献征引的意义,本不在炫博,而是贵精不贵多。崇尚发明幽微,而不屑于堆砌杂凑。以问题意识为将帅,驱遣文献,驾驭资料,于是文献的优劣高下、精粗、偏全,经由观点的权衡,昭然若揭。如果引用的资料不足以印证阐明观点,不能凸显出思维的亮点,无从强化论证的效力,那就有如孔子所言:“虽多,亦奚以为?”因此,要用观点带出文献,不应该以文献牵引观点。以文献牵引观点,就是被文献,追随别人后面,人云亦云。如果欠缺问题意识,面对文献取舍就会六神无主,无所适从。优劣精粗,高下偏全,是经过比较得出的;心中欠缺问题意识,没有别识心裁,看一篇,爱一篇,似乎每篇论点都有道理,都很可取,都很高明,那只有当他的代言人或应声虫了。所谓论文,就是要讨论出是非对错、优劣短长,就是要有自我的主张、创见、心得、话语权,这都得靠文献支撑、佐证、阐发,让观点更加突出,更加有说服力。所以不应该以文献牵引观点,应该以观点带出文献。

投入学术研究,从事论文写作,当务之急,就是建立问题意识,形成目标导向,作为驱遣文献,驾驭资料的判准和依归。“建立问题意识,有利于论点之提炼,思考之深入;有助于提出问题、把握问题、回应问题”。邓小南教授的提示,笔者《论文选题与研究创新》已有专章论述,读者可以参看。

二、 文献征引及其诠释方法

论文写作,必须征引文献,一则言之有据,可用以取信读者;再则备列事证,可用以建立自我主张;三则揭示问题文献,提供批驳讨论空间,作为建立论点之起始。无论基于何种原因,征引文献成为写作论文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帜。关键文献既已罗列征引,接下来的文献解读,将是论文写作系列学术工程的主轴与核心,其成败攸关论文之得失优劣。

综观文、史、哲学术论文之写作,文献解读诠释之法大抵有六:一、综述大意;二、凸显警策;三、考辨源流;四、触类发明;五、共时关照;六、释疑正误,皆当为之发微阐幽,详尽明确。文献解读的精确切实,诠释的合宜得体,是跟论文水准优劣高下有关系的,这认知有必要重点申说。导言有了,开始论述问题,接着就引用一段又一段的文献,如何解读诠释那一段引文?我强调诠释必须精确切实,不能顾左右而言他。诠释解读到底恰当不恰当?得体不得体?解读得恰当适合,论文水准就高,就非常优秀,否则论文就差,就低下。以下,介绍征引文献之后,开展议论,如何就题申说。

(一) 文献诠释的六种方法

一、 开门见山,综述大意。这是最常见、较容易、很基本的方法。综述大意,文字通常不必太多,要言简意赅,不支不蔓。如果研究诗、词、古文、辞赋,千万不可只作白话翻译,因为是综述大意,不是语译诗文。学术论文,属于一种限制式阅读,是给专家学者看的,并不是一般通俗读物。不属于这一行的,通常不会读你的论文。既然是同行,个个学养专精,翻译解释就免了吧!所以,综述大意就是归纳概念,介绍重心。结合问题意识,判读文献素材,可以统括冗长叙事,可以理清混沌概念,可以突出核心问题,可以提示关键话语,这是文献解读的第一步。综述大意,文字宜求精简,切合实际。

二、 凸显警策,强调焦点。论文写作繁称博引,令人目不暇给。在琳琅满目的征引文献中,读者初来乍到,还来不及进入状况,往往眼花缭乱。经典的警策、问题的焦点在哪里?有必要及时掌握。潜藏的精华是哪几句?干吗引用这段文字?当然因为这段话是问题的重心,是思维的亮点,有可贵处,有可取处。为便于阅读,同时有助于此后之问题讨论与议题开展,有必要在阐释解读文献时,凸显警策,强调焦点。犹如在触手纷纶的文字世界中,找到一个座标;在汪洋的学海中,出现一座灯塔,提供一个指引。掌握了警策与焦点,等于找到了策略和工具,就可以举重若轻,执简御繁,有利于全篇论文之写作与申说。

三、 追本溯源,考察因革损益。譬如文献征引到苏轼题画诗,可以跟杜甫咏画作较论;征引苏轼咏牡丹,可以跟李白、白居易牡丹诗、唐宋牡丹诗作较论。引述涉及以文为诗,原则上应该和韩愈、欧阳修、苏轼的创作相较论。苏轼多才多艺,能诗、工词、善赋,如果征引文献提到本色、当行课题,论其源流因革,除述及以诗为词外,又可以追溯到六朝咏物诗、初唐之帝京篇、韩愈、欧阳修、周邦彦之以文为诗、以赋为诗、以赋为词。也许,苏东坡这首诗,影响清代同光体诗人的作诗风格,可以作上探下究的流变考察,这样的文献解读,就是立体论说,不是扁平叙述。如果只是直接正面解读文献,用线性思维说明问题,目无余子,就是扁平叙述。不仅单调乏味,而且浮光掠影,流于皮相。最好往上追溯源头,往下探究影响流变,这就叫“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四、 触类旁通,创造发明。关键问题,应该举一反三,生发无限。譬如研究王昭君,王安石的《明妃曲》,在宋代造成很大的唱和风潮,因为大家都想写出新奇而有创意的作品。从王安石的《明妃曲》,可以联想到整个宋代,甚至于元代、明代、清代;不仅诗作很多,戏曲也不少。能这样诠释解读,读者当下就分享到丰盛的飨宴,这就是立体论述。于是进而知道历代咏昭君的诗篇800多首,王安石《明妃曲》写得最好,前后比较就凸显出来了。又譬如研究陶渊明诗文,就其影响接受而触类旁通,就会联想到苏轼系列和陶诗,和陶《归去来兮辞》,以及苏门、南宋文人的同题共作。掌握脉络系统,交相比较,容易得出优劣得失,而有助于创造发明。总之,诠释文献讲究触类旁通,汇集类似的个案、主题、风格在一起,对一个论题进行立体论述,较容易有心得创见。

五、 共时观照,同侪相形。同期共时,不一定要同时代,前后期都算。再以苏轼为例,他的老师有欧阳修,平辈有王安石,学生辈有黄庭坚,可以把同一时期人物,作一个比较;可以把研究的对象,放在一个时代进行综合考察。观看在某个时期,诸家诗人的集体意识是什么?文学表现或学术成就有无共相?一代学术的定位,或者个人学术价值的判断,是要经过比较才得出的。譬如元祐以前,梅尧臣、王安石、欧阳修对宋诗特色形成都有贡献。但是就作品质量比重来讲,以苏轼、黄庭坚的贡献最大。所以诠释文献,不妨共时观照,把同时期的一批人,进行比较论述。研究过程中,触及面广大、深远;论文完成以后,知识的面向就随之扩大了,新的学术生长点也找到了,学问心得的累积,不知不觉就深厚了。扁平述说,仿佛小国寡民的天地,永远在小世界里转转转,是转不出名堂来的。

六、 解疑释惑,匡谬正误。这看起来像是消极作为,其实不然,笔补造化处,无异于再造乾坤。征引文献中,如果发现前人的偏失、学术的悬案、世俗的误会、大家的疑惑,那就得解释疑惑之所在,为之拨迷雾而睹青天。绳愆矫枉,匡谬指瑕,功同再造,具有端正视听,一新耳目的功能。诠释文献如此,可以避免误导众生,贻误后人,学术贡献自然重大。释疑正误,犹如端正视听,正是替读者设想,为真理守护。所引文献有疑问处,我为之解释;错误处,我为之订正。学术研究的神圣使命,莫过于此。

以上,提出六种文献诠释的方法,不妨详尽地去论述,很确定地去解说,自可成为研究的卖点,增强论说的可信度。除此之外,借镜经学家解读《春秋》之策略,也可以转换为论文写作时诠释文献之方法,如:

(二) 比事属辞,脉注绮交,成就立体论说,有助提升论文之水准。

比事属辞,原是历代经学家诠释《春秋》书法的策略。脉注绮交,则是《文心雕龙·章句》术语,提示文章之脉络与结构如何呼应,章句与指义如何交错成文。比事,原指排比史事;作为学术论文,则是罗列文献,提供信据。属辞,是连缀上下前后之文辞,以显示脉络,而凸显指义。孔子作《春秋》,固因事而属辞;吾人撰写论文,亦因征引文献、胪陈信据,环绕问题意识而缀文修辞,而表现亮点,导出心得。譬如苏轼贬谪惠州时,有《和陶桃花源并引》诗文,主张渔人所见,乃避世桃源,并非世外仙境。考苏轼贬谪时期所作题画诗、和陶诗、佛学题跋、读《坛经》、读《大藏经》,以及《酒隐赋》,向往仇池之山川清远云云,皆可充实苏轼“心造桃源”之论说。研读陆游《剑南诗稿》,载存许多读书诗以及记梦诗,能否借文献之征信与诠释,而考索放翁其人之理想与现实?此一问题意识若成立,则因事属辞,顺理可以成章。

关于解读素材,诠释文献,上文提出六种方法,外加“比事属辞”之《春秋》诠释法。如果能交相运用,排比其事证,连缀其辞文,聚焦于问题意识,而发挥主体概念之精微,则文献诠解八面玲珑,不至于单薄而扁平。文献解读之精确切实,诠释之合宜得体,攸关论文水准之优劣高下,亦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

有哪些很有感觉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1.芝兰玉树:比喻德才兼备有出息的子弟

2.暮云春树:比喻思念远方的知己

3.白首如新,倾盖如故:有些人虽然相交已久,却如同初识一般。有些人刚刚认识,却好像认识了很久一样,一见如故。比喻感情的厚薄是不以时间长短来衡量的

4.目成心许:形容男女双方眉目传情,互通爱慕之意,心里暗暗相许

5.林下风气: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

6.旁求俊彦:向各方面征求贤才

7.沅芷澧兰:很喜欢这个成语。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

8.瘗玉埋香:指美丽的女子亡

9.小春日和:短暂的回温,之后陷入漫漫的寒冷

10.软红香土:形容都市的繁华

11.温澜潮生:内心涌起一阵阵暖意,温柔的情怀

12.兰因絮果:兰花一样美好的遇见,最后还是一别两宽柳絮纷飞

13.阳和启蛰: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

14.一期一会:人的一生中可能只能够和对方见面一次,因而要以最好的方式对待对方

15.流绪微梦: 一种轻忽飘渺的情感,就好像流动的思绪,细微的梦

16.天雨流芳:纳西语音译语,意为“读书去吧”

17.花晨月夕: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能够拥有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18.光风霁月: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面。明·苏濬《鸡鸣偶记》:“风光月霁,是吾心太虚真境;鸟语花阴,是吾心无尽生意。”

19.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20.甘棠遗爱:旧时颂扬离去的地方官

21.洪炉点雪:形容对问题领悟极快

2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23.含英咀华:比喻读书时细细琢磨领会文章的精华

24.琴瑟之好: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25.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美好的事物

26.繁星如沸:星星多而热闹

27.白河夜船:睡得香甜,酣睡不知身边的事。也指懵懂,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

28.耕云种月: 指一种闲适的生活境界

29.海晏河清: 比喻沧海波平,黄河水清,天下太平

30.无远弗届: 不管多远,没有到不了的地方

(

梁浩的点评文章

育物每存春气象—观梁浩画作有感

宋 文 京

一日,时出新意的画家梁凌娟女士打电话说想让我看看她侄子梁浩的画,于是,在青岛画院临时过渡逼仄的画室,我见到了梁浩和他的画作。梁浩本人,很清雅宁静。而他的画,却激情飞扬。

说实话,这让我吃惊不小。

梁天柱先生是梁浩的祖父,梁浩是梁天柱先生的长孙。家学渊源,薪火相传,喜爱绘画,画的不错,画的很好,均当是情理之中;但,画的如此大开大合,虚实相映,墨色互参,翰逸神飞,酣畅淋漓,却大大地出我意料,非常令我惊诧。

梁浩的画首先给我的印象是他对于意象和图式的独特表达,他的作品具有先声夺人的视觉冲击力,色彩既浓烈又朦胧,意境既确凿又虚幻,苍苍莽莽,浑沦天地,让人难忘。惊鸿一瞥,似是西画,定睛细察,却是笔墨。此时,识者已不必问何处山?何处水?传统法?西洋法?一切以美与和谐的原则为标准,一切以真情流露和赏心悦目为旨归。尝有幸目睹梁老手书刘勰《文心雕龙》来形容意境与我情感交流:“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梁浩也深得此中三昧。

好的艺术,大约是不必去细分画种。有人说黄永玉的彩墨很难算得上中国画,黄老说:“谁敢说我的画是中国画我告他。”虽为谑语,却是艺理。

梁浩的画作也传递出他的思考和他的功底。“始知真放在精微。”他在用笔方面深受祖父梁老和许多国画大家的影响,用笔上追求沉着、凝练、苍茫、老辣、生涩之美,其泼辣果敢有时不似一个刚届不惑之年的年轻人所为。构图方面他也深得梁门韵致,设险破险,大处着眼,不锱铢必较,斤斤于中正平和,能够纵横开阖,争让拗救,形成回环动势,从而达到气韵生动。这一点,梁老从学理上也有阐释,他说:“罗丹认定动是宇宙的真相,动象可以表示精神,表示那自然背后所深藏的不可思议的东西,这是罗丹的世界观、艺术观,他认为艺术是动态美,中国绘画中活了就是动态美。”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世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艺术在本质上求新求变。梁浩也深深懂得这一规律,他的画不僵化不教条,而是活泼泼光灿灿的生命力。前人有联“育物每存春气象,澡心常抱雪精神”,可与梁浩共勉。

在色调的安排和把握上,梁浩在梁老的基本设色风格基础上更加大胆和夸张,谢赫的六法讲究的是“随类赋彩”,循的还是物理,而且传统的中国画色彩似乎是最不重要的,无非金碧青绿浅绛,当代,艺术上则更需要“随心赋彩”,不必拘泥于物象。梁浩的色彩观非常自由,不设藩篱,他会将梵高、高更的惯用色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与敦煌壁画的青绿和黄宾虹老人的黑白混搭,造成波诡云谲的奇异之美。梁老也曾说:“因景造情不能有心灵美,因情造景才能体现心灵美”。这也是设色之道。

梁浩从小就酷爱画画,经梁老悉心点拨,言传身教,后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可以说,是梁老的人品艺品对梁浩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加之自己的开悟、深思、笃行和勤奋努力,天道酬勤,有了今日的卓行清品。梁浩回忆:“爷爷经常说,一个人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当做职业,一旦当做了职业,就要听从别人的安排,就会失去很多个人的天性与自由。爷爷一生淡泊名利,率真随性,从来不会为了讨好别人而作画。”

据梁凌娟女士追忆,梁天柱老先生弥留之际,对家人说:“美术是我的爱好,希望后继有人,一定有人,有人……”我们可以告慰梁老:梁门艺术,瓜瓞连绵,后继满门。

作者:宋文京,青岛画院理论部主任、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民建中央画院青岛分院执行院长      观梁浩画作—欣喜梁天柱绘画艺术后继有人 

张 荣 大

我对山水画大家梁天柱先生的墨宝情有独钟,他是我国当代山水画坛的一座高山?让人仰慕。

梁天柱终生职业是外科医生,事业集大成是绘画艺术。1993年11月3日上午,首都近百名画家、理论家云集在中国画研究院(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参加由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等单位举办的青岛市著名画家“梁天柱山水画展”及“梁天柱山水画理论研讨会”,好评如潮,引起轰动。艺术大师张仃称梁天柱是当代中国山水画继黄秋园、陈子庄之后又一重大发现。

2001年6月17日凌晨,中国画研究院特约画家梁天柱因病不幸在青岛逝世,终年86岁。最让亲人刻骨铭心的是梁天柱临终前的感叹和期盼:“美术是我的爱好,希望后继有人,一定有人,有人……”他带着遗憾,带着对中国山水画未尽的深深眷恋,匆匆地走了,走得那么匆忙,那么从容与安祥。

为梁天柱艺术精神的传播和绘画作品的推崇?我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梁天柱神奇的山水画?在青岛其精品画作可谓一画难求。与此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梁天柱先生临终前那句发自肺腑的感叹与期盼:“美术是我的爱好,希望后继有人,一定有人,有人……”。我非常希望他的后代能够传承梁天柱绘画艺术,让艺术大家在九泉之下安息。

前些日子,梁老的长孙梁浩打来电话,想邀我一起坐坐。我与梁浩是忘年交,他也曾在媒体做过记者。早前我知道他从小跟着爷爷梁天柱学画的一些经历。那时候,梁浩跟着爷爷梁天柱住在潍县路一个仅有14平米的小阁楼上,爬上去要经过摇摇晃晃的、狭窄的木楼梯,房顶是斜坡式的,最矮处人无法直起身子。在这小小天地里,梁天柱既作卧室,又作会客室,还作画室。梁浩跟着爷爷梁天柱居住在小阁楼多年,他牢记爷爷的话:“画画就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就算画得不好也不要紧。”所以他首先传承了爷爷画画的风格与气质,下笔从容不迫,率真随性。梁天柱生前曾为梁浩写过四个字——“天道酬勤”。梁浩说,这是爷爷对他的鞭策,也是对他的期望。

耳濡目染?从小学艺?想必梁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功底和艺术素养。但是,我却从来没有看过他的画作,可能他感到时机不成熟还是别的什么。

我是青岛市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对书画有一定的鉴赏眼力,我对梁浩有一定的期待?希望他能够成为梁天柱绘画艺术的传人。这次梁浩邀我见面,希望我能对他的画作做一些点评和指导。

什么叫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我看到梁浩展示的第一幅画作时,就已发出了如此的赞叹。在看完了梁浩的全部画作后,我更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梁天柱绘画艺术有了孙辈的传人,梁浩走进梁天柱绘画艺术天地的深处,又从天地深处带着自己风格走出来,可喜可贺。我评价梁浩及画作八个字:美轮美奂,前途无量。

梁浩说,他多年没有画画了,可是自半年前,他心潮涌动,渴望画画,又不由自主地拿起画笔,每当夜深人静时便投入创作之中,挥洒不止,近乎渲泻,一幅幅山水倾心之作,就这样产生出来,几乎一天一幅,又多是尺幅较大的四尺或六尺整纸的作品。梁浩敢于画大画,而且张张不重样,力避“克隆”,实为难得。

梁浩的山水画,继承了爷爷梁天柱的笔墨之长并得其神髓。但是,他并非一直沿着爷爷的画风走下来,在其表现形式上独辟蹊径,作品融入了自己的感悟与激情,笔墨技巧融进了天性和意趣,因意成象,以象达意。他的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有的描绘了壮丽的山川河流、云起云飞、西风斜阳、寒江明月;有的则表现了火山爆发、龙卷风暴等自然天象;在绘画界,梁浩虽然还是一名新人,但他已崭露头角,日臻成熟?渐成大气?难能可贵。

梁浩的重彩山水画,充满了丰富的艺术想象,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随心营造的梦幻世界,墨色浓重而不失润泽,意境空濛而用心深远,色彩浓烈,激情似火,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令人赏心悦目。他吸收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原理和用光手段,并借鉴西方印象派、抽象派的视觉追求,形成了一套个性鲜明、富于特色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手法。通观其画,犹如一曲曲点线瑰丽的交响乐,既与西画构成相通,又暗合中国传统审美境界,乍疏乍密,大开大阖,天人合一,可谓妙不可言。

机遇素来只青睐有准备和奋进的人。梁浩虽已四十不惑,但他却有追求绘画艺术的大志。总有一天?梁天柱先生会为后继有人的梁浩在艺术广阔天地驰聘而骄傲。

作者:张荣大,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笫七届、八届特约研究员, 新华社青岛支社原社长,青岛市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

找到自己——观梁浩新作有感 

徐 修 伍

我和梁天柱先生神交多年,每每想起天柱先生艺术上的执著、大气、雄浑,以及在当代山水画上的独树一帜,赞叹之余又不胜唏嘘。天柱先生的艺术有传承吗?回答是肯定的,摆在我们面前天柱先生的孙子梁浩的件件作品,替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

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的梁浩,童年是在爷爷居住的小阁楼上度过的。多年的耳濡目染,爷爷手把手的教诲,南北往来名家的言传指教,无不在梁浩年轻的心灵里打下深刻的烙印。山艺毕业后,梁浩虽不在专业岗位上,但他心中对画画的喜爱,多年的艺术追求,每每使他心潮涌动,不能自已。每当夜深人静,挥洒不止,近乎渲泻,尽情抒发,元气淋漓,直抒胸臆,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新作,记录了梁浩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

中国的山水画多有传承。近代以来,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张大千、林风眠,当代的赵无极、群、贾又福、李宝林等,真可谓高山林立,群峰闪烁。得到爷爷真传的梁浩并没有沿着爷爷开拓的道路一路走下去,而是独辟蹊径,探索创新,找寻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如果说梁浩初期的作品还有爷爷影子的话,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他在“找到自己”这一路径上做出的努力。

纵观这次展览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其在作品中融入了印象派的技法,借鉴了壁画的浑厚,更多的作品融入了意象、抽象的因素,充满着音乐感,体现了当代青年画家对山水画的感悟,印证了爷爷梁天柱追求的“法无定法”的创作理念,我姑且称梁浩的这批新作为“诗性绘画”。我想,已过不惑之年的梁浩,结合了自己的阅历、修养、气质,找到自己,塑造自己。梁浩的未来,有着无限的春光。

我们期待着……

作者:徐修伍,青岛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版画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吾非鱼,亦知鱼之乐---写在好友梁浩个人画展开幕前

萧 飞

“除了喜欢古龙笔下的小鱼儿,我对鱼还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喜欢养鱼、喜欢钓鱼,包括吃都是一种喜爱。鱼儿的身姿是自然界中最美的,也是自由的象征,只要有点水就能活,只要有点氧就会生存。我想,如果灵魂真的存在,我希望我的灵魂是条鱼……”

上面这段话出自好友梁浩博客中的题记,说来有趣,我和一票党们都不太习惯称呼他的本名,倒是“小鱼儿”这个网名张口就来,随意不拘中还透着由衷的亲昵和欣赏。

如同古龙小说中古灵精怪的“小鱼儿”备受众人喜爱一样,梁浩在我们这档子朋友中也是最得大家青眼以待的,不仅是灵光四溢的才气、潇洒倜傥的风度让人欣赏,更多地是因为他一任本心、绝无虚饰,低调而坦然、快活而通透的真性情、真识见,不能不让人为之服膺乃至痴迷。

初识梁浩,是因为都酷爱乒乓,在网友组织的球赛中不期而遇,年龄相仿、情趣相投,自然而然就有了诸多共同语言,而梁浩的温文谦和、谈吐不俗更是让这个一袭白衣、飘逸灵动的球场少侠多了几分神韵,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有故事、有内涵的人。

果然,赛后梁浩发在网上的赛事总结帖子让我为之惊艳不已,当日读了那些满是奇思遐想、处处才情横溢的妙文趣篇,顿时眼前一亮,如沁香茗、醍醐灌顶,浑身上下简直无一处毛孔不畅快非凡,这是过去只有读古大侠的神作时才会有的享受。球友们与我多有同感,半是戏谑半认真,一致奉上一顶“桂冠”:打球的人中最会写字的,写字的人中最会打球的!

然而,梁浩带给我们的惊喜远不止此,彼此熟谙成为莫逆之交后,我得以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他的画作,“入宝山而流连忘返”是对当时感触的最恰切描摹。眼前的山水画幅幅骨骼清奇、神完意足,泼墨用色雄浑奇诡,书卷之气扑面而来,虽然作为一个书画门外汉,我说不清它们的妙处,却也能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震撼是市面上那些暴得大名的匠气之作所不可能具备的。

梁浩曾对我说,画画是件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事情。的确,“画道寂寞”,只有寂寞的画家才能收敛贪欲,精神贯注于艺术,致精微广大之余,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创作出超越时空局限的作品来。世人往往都去贪图合群的欢愉,寂寞就成了超越者的专利。

这种自甘寂寞并非是梁浩的故作清高,而是他浸润日久的道家文化所必然生发的哲学使然。看透了人生无常、岁月短暂的真相,便断不可人云亦云、重复他人。他始终坚持追求的,是要走出自己独有的一条路来,即便是自我的重复也不能容忍,为此,他曾经在感觉难以突破既有创作模式的情形下宁可挂笔十五年之久,沉下心来慢慢积蓄、沉淀,再求突破。

他的早期画风受祖父梁天柱先生的影响颇深,可以说惟妙惟肖,几可乱真,摆在面前的似乎已经有了一条省心省力有望速成的捷径,但面对诸多仰慕梁老的画坛名家、艺海前辈、市场炒家的赞许与期待,他不但不为之心动、自得,反而更加致力于思想上消化吸纳梁老“法无定法”的精髓,画法上脱祖出新、自由发挥,坚定果断地走上了风格独创的探索之路。

梁老身后有过多次专题纪念展览活动,组织者出于对他画作的认可以及祖孙联展更具魅力的考虑,每每邀请他选出部分作品参与展会,都被他婉言谢绝。我理解,他是不愿“沾光”梁老、靠依附梁老的声望来混个“脸熟”和人缘,而是要在笔墨之间表达出自己的本心,另开新境。不明白这一点,就不会理解他这些年的闭关和低调。

其实,搞艺术是件挺不容易的事,食着人间烟火,心灵却要寄托给天堂。但梁浩却给自己的画室起了个“自怡居”的斋名,他说:“画画就是自怡自乐,以画为乐的人时时想画画,不画反而痛苦,画画反而开心,何苦之有呢?”

只要有点水就能活,只要有点氧就会生存,灵魂里藏着一条总是自由自在游来游去的鱼儿,能够遨游于艺术之浩瀚海洋无疑是一桩极快乐极幸福的事,就算是我这样的岸上人,也能体味到几分鱼儿的快乐啊。作为鱼儿之友,允我在此送上发自内心的祝福:唯其质朴、能得天真,唯其意坚,无远弗届;面壁十年、一朝破壁,鱼归大海、尽得自由!

作者:萧飞,自由撰稿人

我与祖父梁天柱的墨缘

梁 浩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是为艺术而生的,我的祖父梁天柱亦是这样的人。“天生”的意思,并非指所谓的“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情,什么也拦他不住。于是一路做下去,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我的学画经历是与祖父分不开的。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趁祖父午休的时间,我趴在祖父的画案上,学着他平时画画时候的样子一顿胡涂乱抹,绘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幅山水画。印象中那幅画有点类似于桂林漓江的象鼻山,青山绿水、江波帆影,饶是好看。祖父成为我处女作的第一位观众,他午睡醒来看到很是惊讶,之后便对我大加褒奖和鼓励,令我从此对绘画燃起了热情。那时候,我经常描摹从同学那里借来的小人书,《杨家将》、《西游记》、《岳飞传》……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用硫酸纸蒙在上面描下来。有时候,也会临摹《芥子园画谱》。祖父似乎并不关心我画画或是不画画,从来没有刻意地去培养我,一直放任我的天性自由发展。仔细想来这真是件好事,使得我对画画一直保持着放松自由的状态。

那个时候,我与祖父住在潍县路的一个小阁楼上,阁楼的面积大约十四平米,内置一榻一案一饭桌,中间围着一个蜂窝炉,剩下的便是挂满四壁的画框了,画框里的画总是不断地更新着……虽然房间很小,生活清贫,却十分的温馨。特别是每次看祖父在画案上笔走龙蛇,墨彩四射的时候,对我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视觉享受。

祖父爱好广泛,除了画画、写诗,他还酷爱京剧,作为票友时常反串青衣。每有朋友造访,他总要唱上两段,所以家里一直都很热闹。祖父认为他的绘画得益于京戏的唱腔,他把自己所推崇的程派唱腔的韵律节奏,转换成一种视觉的“线”去表达,这使得他的笔法具有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穿透力。

在画画这件事上,祖父从来不去干涉我,我画什么他都说好,尤其是我最初画画的时候,我所有的自信都是来源于祖父对我的鼓励。他说:“画画就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就算画得不好也不要紧。”所以我画画的时候,下笔从来都不犹豫。一直以来,画画对我来说都是件轻松愉悦的事情。这种画画带来的乐趣,是祖父用他潜移默化的教授方式传递给我的。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培养,却在无形之中慢慢地造就着我。他一生淡泊名利,率真随性,从来不会为了讨好别人而作画。

祖父生前特别喜欢替人改画,有时候我的废弃之作,经常会被他拿来重新创作,一番勾画点染,看似漫不经心,随手拾掇,而干湿浓淡、疏密虚实、远近高低,笔笔无出法度之外,意境全在法度之中。真是化腐朽为神奇,令人拍案叫绝。祖父说,绘画其实没有什么固定的法则,没有固定的法则其实就是最好的法则。正所谓:“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祖父的这些绘画理论和观念,都令我在后来的绘画创作中受益颇深。

祖父晚年病魔缠身,常犯心绞痛和胃病,于是深居简出,谢绝应酬。不过,只要身体允许,他总是笔不离手,即使在病榻之中仍然坚持创作不辍。他对于绘画的热情,我觉得不能仅仅用“刻苦”来形容,而应是乐此不疲把“刻苦”换成“勤奋”似乎更加贴切。祖父生前曾为我写过四个字——“天道酬勤”。我知道这是他对我的鞭策,也是对我的期望。

2001年6月17日,祖父辞世的时候,我正在外地采访,为了不影响我的工作,家人并没有告诉我这个噩耗。没能守在他老人家的身旁,陪他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也成为了我今生难以弥补的遗憾。后来,我听姑姑说,在他病逝前的第三天,姑姑推着轮椅带他到医院前的小花园。他对姑姑说:“我就这样完了吗?我就再也不能画画了吗?让我再能多活两年,我还能画出好多画。”他接着说:“98年住院抢救我,老天爷不让我走,这次我出院后还要画画”。

就在他去世前的三小时,他还让姑姑将他扶起来,用签字笔颤抖地在一张信纸上,画了一只大公鸡,这是他的绝笔,心里面想着画大公鸡,但下笔却是山水,结果画成山水式的大公鸡,看上去似鸡非鸡、似山非山,更有韵味,让人过目不忘。弥留之际,祖父对家人说:“美术是我的爱好,希望后继有人,一定有人,有人……”祖父带着遗憾,带着他对中国山水画未尽的深深眷恋,匆匆地走了,走得那么匆忙,那么从容与安祥。

今天,祖父虽已辞世十年有余,但我总觉他离我很近很近,似乎不曾有一秒我们分开过,尤其是每当我握笔画画的那一刻,总感觉他慈祥的目光在默默地注视着我……

作者,梁浩,又名小小柱,山水画家

山水有清音,化作七弦歌

萧 飞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之中,大道存焉。喜爱山水者,常借山水以寄托自己的人生情怀、价值依归;善观山水者,更在山水中品悟自然的奥秘、生命的真谛。

自古以来,追求天性自由的文人雅士们便常常逃离了尘嚣缰锁,徜徉于山巅林间,寻找山水清音、林泉高致,形诸笔墨,化于丹青,于一丘一壑中融化悠悠情怀,于一亭一榭中寄托殷殷情愫。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松韵石声、水光云影润泽了俗世功利浸染下日趋浮躁粗糙的灵魂,花语鸟鸣、晨钟暮鼓惊醒了物欲妄念蒙蔽中越发患得患失的尘心。自得其乐于采菊东篱之下,乃有悠然得见南山;潜心静观明月照遍山间,方能听到清泉流于石上。山水之妙,沉潜无言,唯有心者,能见其美、能闻其声、能得其意。

也正是受惠于这样的“有心者”,我们才在营营碌碌的日常生活之余,不必远涉大川、不必离世幽居,也能不时从他们的诗词歌赋、笔墨丹青中得到美的洗礼,借助于他们的慧眼和禅心慰藉我们向往高远、回归纯粹的心意。

好友梁浩的山水画,不拘成法、信手涂抹,笔下的山川气象丰富而别具一格,传递的意境飘逸出尘而洒脱自在,伫立画前默默体味,似乎并没有多少学院派的程式化的常规画法,反而是纵横开阖、独抒胸臆的书卷诗情扑面而来。这大概是植根于他灵魂深处的文人风骨、自由天性所引致的吧。

苏东坡赞誉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已经成为对文人画与诗词造诣的经典评点,也是历代对传统文化浸润良多的文人墨客广为推崇、努力达致的一种境界。梁浩也是既善于画,又工于诗,诗画并佳,相得益彰。他对于儒释道三教九流多有涉猎,而于老庄尤其偏爱,这对于他的创作无疑有着潜移默化的莫大影响,在他的山水画作中、在他的古风诗词中,都可以感受到颇有一种仙风道骨。

山水画与诗词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山水激发了文人的诗情,诗词增添了山水的韵味。山水让诗词根基深厚,诗文使山水灵气飞动。但凡看到一幅触动心灵的山水佳作,喜好吟诗作赋者往往顿生提笔填词的冲动,而读到一首意象万千的灵性诗作,眼前也自然而然展开一幅梦幻画卷。视觉的享受与文字的美感、面前的笔墨与脑中的畅想,让品味艺术的享受变得更加丰盈而美好。尤为难得的是,我们有这样的机缘,可以同时欣赏到梁浩为自己的山水画所作的题诗,画者本人的吟咏当能更加精准地诠释和拓展画作的神韵。

山水有清音,化作七弦歌。让我们暂且走出喧哗、放下尘念,在梁浩虔心创造的奇山异水间感受一番天地自然之美,或许,不经意中,你还会找回几分久已淡忘了的诗性浪漫的生活情调?

作者:萧飞,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