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乡情怯是什么意思

2.人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觉?

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近乡情怯是什么意思

近乡情更怯后一句-近乡情怯更怯

近乡情怯意思如下:

情怯:胆怯畏缩,喻指神态不自然。远离家乡多年,不通音信,一旦返回,离家乡越近,心情就越不平静,惟恐家中发生过什么不幸的事情。多形容游子归乡时的复杂心情。

近乡情怯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汉江》。

自辞家北行,至此将二十年矣,遥望故山颇有近乡情怯之意,乃至所居坊巷则门庭如故。——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三。

例句:

1、这让他的心砰砰的直跳,难道这就是近乡情怯吗?直到他拐到楼口时,望向六楼的那一扇窗户时,他才松了一口气。

2、蛇年窗花女红描,大红灯笼高高照。丰年瑞雪迎风飘,万里归程需趁早。辞旧迎新鸿鹄志,衣锦还乡人未老。近乡情怯放慢脚,村口柳树已躬腰。

3、俗话说,近乡情怯,黄泉带着如此多的骨灰,那种沉重的心情更是不消说了。

4、眼见就要到济仓城了,近乡情怯,可徐浪心中却没什么感觉。

5、这一学期结束,大家都要回到半年不见的家乡,心里难免近乡情怯,思乡之情更浓。

人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觉?

近乡情怯也是一种人文情怀,近乡情怯也是一种思念家乡之极的表达。离家之后的归乡更是一种害怕而有激动的心情。

“近乡情更怯”出自《渡汉江》。《渡汉江》是宋之问的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小诗,它之所以动人,自有其独到的地方。宋之问一生曾经历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岭南是在神龙元年(705)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便逃归洛阳,匿居友人张仲之家里。

这首小诗就是他逃归途中所作。现今常用“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诗,来形容久别故乡的游子归返家园时,复杂的心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到了一定年龄之后,故乡与理想,必须要割舍一个,于是,人们都为了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实现自我的价值,选择与故乡道别。而更多关于乡愁的故事,便由此而生。

逢年过节,一些在外学习或工作的人们偶尔便会抽出几天的时间回家看看,当列车驶向终点站的那一刻,很多人不禁会感慨那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宋之问

(656—712),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人,一说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县)人。诗与沈佺期齐名,称“沈宋体”。沈宋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他的词文词精巧,形式工整,多应制之作。被贬后,有一些感怀之作。有《宋之问集》。

出处: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他人。”

赏释:本诗是作者由贬处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逃归洛阳时途经汉江(汉水中流的襄河)时所作。被贬的人,多年不与家人通信息,无日无夜不思念家人;他也深知这期间的家人也在深深地惦记着他。在归途中,他多想早些到家,多想见到一个乡人,先探知一眼家中的情况,这是人之常情。但诗人却说:“近乡情更怯”,一个“怯”字反映作者的复杂矛盾心情。他生怕听到一些坏消息,谁知一些家中的情况,这是人之常情。他生怕听到一些坏消息,谁知这一段时间家中会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呢。因此反而“不敢问来人”。这是宋之问的心情,这一心情也代表了许多长年在外,而回家的人在路上的心情,而这一繁纷复杂的心理活动,仅用二十个字表现出来,不能不说是脍炙人口之作。

宋之问春风得意之日,已是武则天皇后实际把握朝政之时。武后承应“贞观”,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以才名与杨炯被召分直内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参军。永隆二年( 681年),又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天授元年( 690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15年间,宋之问很快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为时人钦慕。唐朝学士之职,以文学言语被天子顾问,出入侍从,礼遇尤宠。家世低微的宋之问以此更是感恩耀荣,视为得秩于禄的捷径与保障。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乐优游,自感“志事仅得,形骸两忘。”这样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渐沉溺和堕落,并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政治漩涡之中。

宋之问政治上无足称道,品行也多有可讥,但却是知名当世的诗人。由于宫廷诗人的局限,代笔捉刀的束囿,志向理想的低浅,他的诗文不少是歌颂功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之作,但随着颠簸人生,接触社会,历练生活,他也创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